数据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8660发布日期:2020-07-04 04:4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数据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佩戴于人体的一部分来使用的可佩戴型的数据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以下,对以往的可佩戴型的数据通信装置进行说明。以往的可佩戴型的数据通信装置具有主体壳体、通信部、通信电极、地电极、带以及带扣(buckle)部。通信部被收纳在主体壳体内。通信电极与人体接触来发送和接收通信信号。带与主体壳体结合。地电极形成在带的顶端部分,地电极与通信部之间、通信电极与通信部之间通过在带内布置的导线等进行连接。

在将这种数据通信装置佩戴于人体时,将带缠绕在手臂等人体的一部分。然后,通过用带扣部将带扣紧来维持佩戴于人体的状态。此外,在带的顶端部的附近设置有多个别扣孔。另一方面,带扣部具有金属制的环体和别扣(pin)。别扣以遍布环体的方式配置。在将该数据通信装置佩戴于人体的情况下,在使带的顶端穿过环体的状态下将别扣插入别扣孔,由此将带调整为规定的长度。另外,关于数据通信装置,通过用手指或手掌等触碰通信控制装置,来经由人体而与通信控制装置进行通信。因此,通信电极和地电极均与人体接触。即,通信电极和地电极均配置在壳体的人体接触面侧。

此外,作为公开了与本公开相关联的上述这种可佩戴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97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340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数据通信装置中,带长度的调节受到别扣孔位置的限制。因而,发生无法将带调整为使通信电极接触到佩戴者的皮肤那样的长度的情况。并且,如果是普通的带,则能够将带的与带扣部结合的部位切断来调整带的长度。然而,由于在带内布置有导线,因此无法将带部切断来调节长度。其结果,具有发生以下情况的问题:根据佩戴者的不同,通信电极与人体之间的距离大幅地变远。

另外,在上述以往的数据通信装置中,通信电极和地电极均配置在壳体的与人体接触的一侧,因此通信电极与地电极之间的距离近。因而,具有以下问题:从发送电极输出的信号、应由发送电极接收的信号流向地电极,数据通信装置与通信控制装置之间的通信的灵敏度差。

本公开用于解决这些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数据通信装置:能够减小通信电极与人体之间的距离,能够获得数据通信装置与通信控制装置之间的通信的灵敏度良好的稳定的通信品质。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数据通信装置具有佩戴面和外表面。外表面形成在与佩戴面相反的一侧。数据通信装置还具有带扣部、带、通信电极以及通信部。带与带扣部结合。通信电极形成为在带或带扣部的佩戴面露出。通信部与通信电极电连接。在以上的结构中,带扣部具有带扣机构。由此,能够实现期望的目的。

另外,在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中,数据通信装置具有主体、带、电源部、通信部、通信电极以及平板状的地电极。主体壳体具有底面和侧面。带在主体壳体的侧面侧与壳体结合。电源部被收纳在主体壳体内。通信部通过电源部而被驱动。通信电极与通信部连接,以在底面从主体壳体露出的方式设置。地电极在主体内与通信部的地连接。带的至少一部分由绝缘体形成。而且,地电极具有以与第一面相向的朝向延伸到主体壳体的外部的第二面,该第一面是使通信电极的表面延伸到主体壳体的外部而形成的。并且,第二面被绝缘体覆盖。由此,能够实现期望的目的。

如上所述,由于本公开的带扣部具有带扣机构,因此能够自由地调节带的长度。因而,能够将带设定为适合佩戴者的长度,因此能够在佩戴者佩戴了数据通信装置时减小通信电极与人体之间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获得稳定的通信品质的数据通信装置。

另外,在将本公开的数据通信装置佩戴于人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绝缘体来避免地电极直接接触人体。因而,从发送电极输出的信号、应由发送电极接收的信号不易流向地电极。其结果,数据通信装置与通信控制装置之间的通信的灵敏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框图。

图3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概念图。

图4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表面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正面图。

图6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右侧面图。

图7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8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上表面图。

图9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下表面图。

图10是从佩戴面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背面图。

图1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将带扣紧时的数据通信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装置进行说明之前,说明使用数据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数据通信系统。图1是数据通信系统1001的概念图。数据通信系统1001具有数据通信装置11和通信控制装置1002。

通信控制装置1002具有通信电极1002a、地电极1002b以及通信部1002c。通信电极1002a与通信部1002c连接。地电极1002b和通信部1002c的地端子(未图示)均与大地(earth)1003连接。

另一方面,数据通信装置11被佩戴于佩戴者1004。此外,数据通信装置11例如被佩戴于佩戴者的手臂1004a上。图3示出数据通信装置11的概念图。如图3所示,数据通信装置11具有佩戴面11a和外表面11b。此外,外表面11b形成在与佩戴面11a相反的一侧。而且,在将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在手臂1004a上时,将数据通信装置以佩戴面11a朝向手臂1004a的方向进行佩戴。在该情况下,佩戴者1004能够用手1004c触碰到通信电极1002a。由此,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进行通信。此时,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经由佩戴者1004的人体进行通信。此外,佩戴者1004只要能够用手掌、手背或手指1004b接触通信电极1002a即可。此外,不限于佩戴者1004用手1004c的一部分触碰通信电极1002a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用肘等手臂1004a触碰通信电极1002a。总之,佩戴者1004用靠近佩戴有数据通信装置11的地方的部位触碰通信电极1002a。此外,不限于佩戴者1004直接触碰通信电极1002a的结构,只要是能够通信的范围,则也可以在手指1004b与通信电极1002a之间具有夹杂物。

在佩戴者1004用手指1004b触碰到通信电极1002a的情况下,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经由手臂1004a、手1004c以及手指1004b进行通信。即,人体的从手臂1004a到手指1004b之间的部分构成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之间的通信路径。

这样,由于数据通信装置11被佩戴于佩戴者1004,因此无法通过地线等直接接地。因而,数据通信装置11一般在非接地状态下进行动作。即,数据通信装置11成为电位浮动状态。此外,不限于将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在手臂1004a上的结构,也可以是佩戴在腿、腰部等的结构。

佩戴者1004在想要向通信控制装置1002发出指示时,一般利用手指1004b或手1004c触碰通信控制装置1002。因此,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于离手指1004b、手1004c近的手臂1004a。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用手指1004b触碰了通信控制装置1002的情况下,数据通信装置11也处于离地电极1002b比较近的位置。因而,数据通信装置11能够成为经由数据通信装置11与地电极1002b之间的空间接地的结构。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数据通信装置11。图2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电路框图。数据通信装置11具有电源部12、通信部13以及通信天线14。此外,通信天线14具有通信电极15(热电极)和面状的地电极16(冷电极)。通信部13通过电源部12而被驱动。通信电极15与通信部13连接。而且,通信部13向通信电极15发送通信信号。或者,通信部13从通信电极15接收通信信号。另一方面,地电极16与通信部13的地17连接。

而且,将像这样构成的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于佩戴者1004的人体。数据通信装置11具有佩戴面11a和外表面11b。此外,外表面11b形成在与佩戴面11a相反的一侧。在此,数据通信装置11以佩戴面11a侧朝向佩戴者1004的人体的方向进行佩戴。而且,这种数据通信装置11以使通信电极15与人体相向的方向进行佩戴。也就是说,佩戴面11a是指数据通信装置11中的设置有通信电极15的面侧。这样,从被佩戴于佩戴者1004的通信电极15发送出的通信信号经由佩戴者1004的人体被发送到通信控制装置1002。另一方面,从通信控制装置1002发送出的通信信号经由佩戴者1004的人体被通信电极15接收。

数据通信装置11优选以通信电极15直接接触佩戴者1004的身体的方式进行佩戴。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通信信号的损失,因此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之间的通信稳定。此外,不限于通信电极15的表面15a直接接触人体的结构,也可以具有小的间隙。另外,也可以在人体与通信电极15之间隔着薄衣服等。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通信电极15与佩戴者1004的人体之间的杂散电容的增加而导致通信信号发生衰减。因此,衣服的厚度、间隙的距离是能够确保通信电极1002a处的电场强度为规定以上的水平的程度即可。

图3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概念图。数据通信装置11具有主体壳体21和带22。通过将带22扣紧,数据通信装置11被保持于手臂1004a。因此,带22被缠绕在手臂1004a上,通过后述的固定部将带22的顶端部扣紧,从而带22被佩戴并保持在手臂1004a上。此外,为了防止复杂,在图3中没有记载地17。

电源部12、通信部13被收纳在主体壳体21内。主体壳体21具有底面21a和侧面21b。而且,带22在主体壳体21的侧面21b侧与主体壳体21结合。此外,带的至少一部分由绝缘体22a形成。而且,数据通信装置11以底面21a朝向手臂1004a的方向进行佩戴。即,主体壳体21的底面21a构成佩戴面。

通信电极15以在底面21a从主体壳体21露出的方式设置。另一方面,地电极16的一方在主体壳体21内与地17连接。另外,地电极16的另一方从主体壳体21的内部延伸到主体壳体21的外部。而且,地电极16以与面15b相向的朝向进行配置,该面15b是使通信电极15的表面15a(或底面21a)延伸到主体壳体21的外部而形成的。地电极16在延伸到主体壳体21的外部的部分还具有与面15b相向的面16a,该面16a被绝缘体22a覆盖。根据该结构,地电极16的面16a侧的绝缘体22a的表面构成佩戴面。即,带22的面15b侧成为佩戴面11a。而且,在利用带22将主体壳体21佩戴在手臂1004a上时,在地电极16(的面16a)与手臂1004a之间夹着带22的绝缘体22a。

根据以上结构,在将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于佩戴者1004时,能够通过绝缘体22a避免地电极16直接接触佩戴者1004。因而,从发送电极输出的信号、应由发送电极接收的信号不易流向地电极。其结果,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之间的通信的灵敏度提高。

下面,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数据通信装置11。电源部12优选为二次电池。根据该结构,不需要更换电池,因此在防水性方面是有利的。此外,电源部12不限于二次电池,也可以是一次电池。

通信部13也可以具有发送器13a、接收器13b、控制电路13c、存储器13d、切换器(sw)13e等。通信电极15与切换器13e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切换器13e的输入端子与发送器13a的输出连接。另一方面,切换器13e的输出端子与接收器13b的输入连接。对切换器13e进行切换,使得在接收信号时将通信电极15与接收器13b电连接,在发送信号时将通信电极15与发送器13a电连接。在存储器13d中例如保存有用于识别佩戴者或数据通信装置的识别数据(id数据)等。而且,控制电路13c从存储器13d获取这些数据,并向发送器13a发送这些数据。另一方面,接收器13b从通信控制装置1002接收例如应答信号等。应答信号例如表示通信控制装置1002能够正常地接收到从数据通信装置11发送来的通信的意思。

图4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外表面11b侧观察数据通信装置11的正面图。图6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右侧面图。图7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左侧面图。图8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上表面图。图9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下表面图。图10是从佩戴面11a观察数据通信装置11的背面图。

数据通信装置11也可以还具有外部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i/f)18、显示部19。外部输入输出18、显示部19被收纳在主体壳体21内。显示部19根据控制电路13c的控制信号而点亮。例如在从发送器13a正常地发送出通信信号时,显示部19点亮。或者,在从接收器13b接收到应答信号时,显示部19点亮。根据该结构,佩戴者能够意识到在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之间能够正常地完成了通信。另外,数据通信装置11还能够获取外部的数据并向通信控制装置1002发送该外部的数据。此外,数据通信装置11在还具有外部输入输出接口18的情况下,还能够经由usb线缆等从外部设备向电源部12充入电力。

带22被缠绕在手臂1004a上,因此带22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并且,地电极16也设为具有柔软性的结构。因此,地电极16例如由厚度薄的金属板构成。或者,地电极16由柔性基板的铜箔构成。

优选的是,地电极16的与面16a相反的一侧的面16b也被绝缘体22a覆盖。根据该结构,地电极16成为被收纳在带22内的结构。因而,能够抑制金属体意外地接触到带22。因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之间的通信也稳定。

地电极16优选以延伸到带22的顶端部附近的方式设置。根据该结构,在将带22缠绕在手臂1004a上时,地电极16绕手臂一周。根据该结构,不论手臂1004a的方向、位置等姿势如何,都能够减小地电极16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的地电极1002b之间的距离、方向的变化。因而,无论手臂1004a的方向、位置等姿势如何,数据通信装置11与通信控制装置1002之间的通信都稳定。

主体壳体21还具有佩戴侧壳体211和外侧壳体212。通信电极15以从底面21a露出的方式配置在佩戴侧壳体211的中央。外侧壳体212配置在佩戴侧壳体211的外侧。而且,佩戴侧壳体211和外侧壳体212组合后被密封。而且,在主体壳体21的内部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通信部13、电源部12等电气电路。

带22被佩戴侧壳体211和外侧壳体212夹在中间,从而与主体壳体21结合。佩戴侧壳体211优选在通信电极15的外缘的外侧具有树脂制的框部21c。根据该结构,能够拉开通信电极15与地电极16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抑制由于通信信号流向地电极而引起的通信信号衰减。

另外,地电极16的面16a优选以从面15b向朝向前表面21d侧的方向分离的方式配置。前表面21d是主体壳体21的与底面21a相反的一侧的面。因此,例如设为以下结构:带22的根部在主体壳体21的侧面21b的相对于底面21a侧端部具有高度差的位置处结合。根据该结构,在将带22缠绕在手臂1004a上的情况下,带22在稍微离开主体壳体21的底面21a的外缘的位置处与手臂接触。因而,在将带22缠绕在手臂1004a上时,能够抑制在带的根部的附近地电极16与通信电极15之间的距离变小。

并且,通信电极15优选在与底面21a大致同一平面上与底面21a并排地配置。根据该结构,在将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于手臂时,能够缩短通信电极15与手臂1004a之间的距离。因而,通信电极15变得易于与手臂1004a接触,因此能够减少向手臂1004a传送通信信号时的损失。此外,通信电极15不限于在与底面21a大致同一平面上与底面21a并排的结构,通信电极15也可以以从底面21a突出的方式配置。另外,通信电极15不限于从主体壳体21的佩戴面11a露出的结构,通信电极15也可以配置在带22的佩戴面11a的上方的例如面15b侧。

接着,对将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于手臂1004a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立体图。图12是将带22扣紧时的数据通信装置11的立体图。

数据通信装置还具有带扣部23。带扣部23以佩戴面11a朝向手臂1004a的方向缠绕地佩戴在手臂上。利用带扣部23调节带22的长度,从而能够维持带22被缠绕在手臂上的状态。此外,数据通信装置11优选以使通信电极15的表面15a直接接触人体的方式进行佩戴。但是,手臂1004a的粗细因人而异。因而,期望带22能够自由地调整长度。因此,带扣部23优选具有带扣机构。带扣机构是指在将带进行固定时,如以下说明的那样通过设置于内部的压接机构(图10)按压带以使其固定的机构,即,在带扣部23中不具有用于将带22进行固定的别扣。即,在带22上没有形成用于使别扣贯通来将带22进行固定的别扣孔。根据该结构,能够自由地调整带22的长度,因此能够与手臂1004a的粗细无关地减小通信电极15与手臂1004a之间的间隙。因而,能够减小通信信号的损失。

假设在带22上形成别扣孔的情况下,需要以避开别扣孔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地电极16。即,在别扣孔的位置产生地电极16的欠缺部。但是,在具有带扣机构的带22上,也可以不设置别扣孔,因此也可以不设置由于别扣孔形成的地电极16的欠缺部。因而,能够与手臂1004a的朝向无关地使地电极16的大小固定。此外,此时,在从外侧观察地电极16时,地电极16的在与从根部朝向顶端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优选从根部到顶端是相同的。

如图10所示,具有带扣机构的带扣部23例如具有带扣主体231、空隙232以及固定部233。固定部233与带扣主体231结合。在带扣主体231与固定部233之间形成有空隙232。而且,在将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在手臂1004a上时,将带22的顶端插入空隙232中。在该状态下,固定部233被压接于带22。根据该结构,带22被夹在固定部233与带扣主体231之间,从而被保持。

带扣部23被配置在主体壳体21的外表面11b侧。此外,主体壳体21也可以兼用作带扣部23的一部分。即,带扣部23包括构成带扣主体231的外侧壳体212和将底面21a作为佩戴面11a的佩戴侧壳体211。在该情况下,佩戴侧壳体211的底面21a构成带扣部23的佩戴面11a。另外,外侧壳体212的前表面21d兼用作带扣主体231。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带扣部23的厚度变薄。另外,能够将带扣部23和主体壳体21集中于带22上的一处。因而,将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在手臂1004a上时的佩戴感良好。

此外,主体壳体21不限于兼用作带扣主体231的结构,也可以将主体壳体21的前表面21d与带扣主体231相独立地形成。即,带扣部23包括带扣主体231、外侧壳体212以及佩戴侧壳体211。在该情况下,带扣主体231以与主体壳体21的前表面21d的外表面11b侧重叠的状态固定于主体壳体21。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更换带扣部23。因而,佩戴者1004能够将带扣部23更换成自己喜欢的设计的带扣部23。另外,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带扣部23和主体壳体21集中于带22上的一处。

另外,主体壳体21不限于被配置在带扣部23的佩戴面11a侧的结构,主体壳体21也可以被配置在与带扣部23不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主体壳体21被配置在不与带扣部23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主体壳体21被配置为在带扣部23与带22的顶端部之间与带22结合。并且,带22与带扣部23结合。在该情况下,带22与带扣主体231结合。在该情况下,通信电极15不限于被配置在主体壳体21的结构,通信电极15也可以配置在带22或带扣主体231的佩戴面11a侧。根据这些结构,能够使带扣部23的厚度变薄。此外,在将数据通信装置11佩戴在手臂1004a上的情况下,在被佩戴在手臂1004a上的状态下,主体壳体21被配置在手臂1004a上的与带扣部23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可。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佩戴在手臂1004a上时的不适感。

接着,详细地说明固定部233。固定部233优选具有固定部233a和固定部233b。固定部233a和固定部233b在带22的贯穿方向上并排地设置。而且,带22沿着从佩戴面11a侧朝向外表面11b的方向插入固定部233a与带扣主体231之间的空隙232a。并且,带扣部23沿着从外表面11b朝向佩戴面11a侧的方向插入固定部233b与带扣主体231之间的空隙232b。而且,根据该结构,带22被固定部233a与带扣主体231以及固定部233b与带扣主体231这两个部位夹持。因而,带22不易发生松动。

地电极16的顶端设置在带22的与主体壳体21结合的一侧的相反侧。即,地电极16的顶端优选延伸到带22的顶端。根据该结构,地电极16以绕手臂1004a一周的方式进行佩戴。因而,能够与手臂1004a的方向性无关地进行稳定的通信。

此外,不限于地电极16的顶端延伸到带22的顶端的结构,也可以是以下结构:在将带22插入空隙232中的状态下,地电极16的顶端至少延伸到与带扣部23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外侧壳体212或带扣主体231优选由金属制的材料形成且与地电极16电连接。根据该结构,外侧壳体212、带扣主体231也作为地电极发挥功能。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地电极16形成为绕手臂1004a一周。另外,在该情况下,带22从外侧壳体212、带扣主体231的外表面侧通过。而且,带22的表层被绝缘体22a覆盖。因而,能够减小佩戴者1004接触到外侧壳体212、带扣主体231的可能性。另外,还能够减小金属体接触到外侧壳体212、带扣主体231的可能性。其结果,能够获得稳定的通信。

此外,期望为以下结构:地电极的顶端延伸到与所述地电极的所述根部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地电极16形成为绕手臂1004a一周。特别是,在该情况下,即使用树脂形成外侧壳体212、带扣主体231,也能够将地电极16形成为绕手臂1004a一周。另外,如果用树脂形成外侧壳体212、带扣主体231,则即使金属体等接触到外侧壳体212、带扣主体231等,也能够稳定地进行通信。

(变形例)

图25是变形例的数据通信装置51的立体图。图26是数据通信装置5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数据通信装置51是数据通信装置11的变形例。数据通信装置51具有带52,来代替数据通信装置11的带22。带52与带22相比,不同点在于,带52与主体壳体21的相向的两个侧面结合。而且,地电极16被收纳在主体壳体21的两侧的带52双方。也就是说,地电极16从主体壳体21的内部起以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到主体壳体的外部。因而,主体壳体21被配置在带52的中央部分。

另外,数据通信装置51具有带扣部53,来代替数据通信装置11的带扣部23。带扣部53是别扣式的带扣。在该情况下,带扣部53包括环部531、空隙532以及别扣孔533。环部531形成在带52的一个端部。另外,环部531具有用于使带贯穿的空隙532。别扣孔533形成在环部531与主体壳体21之间。另一方面,在带52的另一个端部具有别扣534。在此,在带52上形成有多个别扣孔533。因而,通过将别扣534插入多个别扣孔533中的任一个别扣孔,能够调节带52的长度。即,佩戴者1004将别扣534插入适合自己手臂1004a的粗细的别扣孔533中来将数据通信装置51佩戴在手臂1004a上。

此外,地电极54被收纳在带52内。此时,地电极54在形成有多个别扣孔533的区域具有狭缝541。

如上所述,作为本公开中的技术的例示,说明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中的技术不限于上述技术,还能够应用于适当进行了修改、替换、添加、省略等所得到的实施方式。另外,还能够将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来作为新的实施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所涉及的数据通信装置具有能够稳定地进行通信这样的效果,并且在用于使用佩戴于人体来进行通信的人体通信的设备时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51:数据通信装置;11a:佩戴面;11b:外表面;12:电源部;13:通信部;13a:发送器;13b:接收器;13c:控制电路;13d:存储器;14:通信天线;15:通信电极;15a:表面;15b:面;16、54:地电极;16a:面;16b:面;17:地;18:外部输入输出接口;19:显示部;21:主体壳体;21a:底面;21b:侧面;21c:框部;21d:前表面;22、52:带;22a:绝缘体;23、53:带扣部;211:佩戴侧壳体;212:外侧壳体;231:带扣主体;232:空隙;232a:空隙;232b:空隙;233、233a、233b:固定部;531:环部;532:空隙;533:别扣孔;534:别扣;541:狭缝;1001:数据通信系统;1002:通信控制装置;1002a:通信电极;1002b:地电极;1002c:通信部;1003:大地;1004:佩戴者;1004a:手臂;1004b:手指;1004c: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