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78564发布日期:2020-07-14 17:04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柔性屏移动终端及其铰链。



背景技术:

对于移动终端,柔性屏是一种理想的屏幕,在携带时能使移动终端可折叠,使用时展平得到双倍显示,满足对大屏幕显示的需求。由于柔性屏为连续屏,具有其弯曲时的特殊需要,以往的处理方式是铰链在折叠处的左右部位和中间部位设置能够相对于机壳活动的活动支撑部件,以满足支撑和避让的需求。但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铰链的结构会比较复杂,并且也不容易满足窄边框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结构非常简单,能够对柔性屏提供支撑和在柔性屏弯曲时提供避让。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支撑轴,以及与中间支撑轴转动连接的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同心转动,转动轴心线高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在柔性屏展平状态下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与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连接的左侧柔性屏支撑结构和右侧柔性支撑结构的内侧端,在所述铰链处在合拢状态时,均处在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上方且左侧柔性屏支撑结构和右侧柔性支撑结构的内侧端与所述的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之间均具有间隔,所述间隔供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合拢时柔性屏弯曲部位向侧面鼓出的让位。

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与中间支撑轴转动连接的圆弧形部位在所述铰链处在合拢状态时,其高出所述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的圆弧形部分也对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合拢时柔性屏弯曲部位向侧面鼓出的让位。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包括呈圆弧形的转动连接部位以及外接连接部位;所述圆弧形的转动连接部位所占用的圆心角小于180°。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的转动轴心线高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在柔性屏展平状态下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

进一步地,在柔性屏展平状态下中间支撑轴的被柔性屏覆盖部位设置支撑面,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在柔性屏展平状态下,与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连接的左侧柔性屏支撑结构和右侧柔性屏支撑结构与所述支撑面的左侧和右侧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支撑轴上设置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的同步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包括呈圆弧形的转动连接部位,所述同步机构包括外啮合连接的外齿轮组,所述圆弧形的转动连接部位同心连接与外齿轮组中的齿轮啮合连接的圆弧形内齿条。

进一步地,所述的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内设置所述同步机构,所述同步机构在轴向上处在能被柔性屏覆盖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铰链设置有提供转动阻力的扭力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扭力机构包括处在所述中间支撑轴和所述转动连接部位之间的压缩弹性摩擦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设置上述铰链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进一步地,在中间支撑轴的外侧,所述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设置有柔性遮蔽片或弹性遮蔽片,所述柔性遮蔽片或弹性遮蔽片的两端分别插入到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的内侧端中,所述柔性遮蔽片或弹性遮蔽片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满足在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处于合拢状态时,其两端依然插入在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的内侧端中。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遮蔽片的两端呈卷绕方向相反的卷簧状分别连接在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的内侧端中;或者,所述柔性遮蔽片或弹性遮蔽片一端固定在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的其中之一的内侧端中,另一端为自由端而插入在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的其中之另一的内侧端中,或者所述柔性遮蔽片或弹性遮蔽片两端都自由地插入左右侧机壳,中间固定在中间支撑轴上;或者,所述柔性遮蔽片的两端分别卷绕在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内侧端中的与弹簧连接而能自动复位转动的转轴上,两根转轴的自动转动方向相反。

由于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无需采用复杂的左侧活动机构和右侧活动机构,能够对柔性屏提供支撑和在柔性屏弯曲时提供避让,性能稳定,更加符合量产的要求,并降低成本,同时,还适于柔性屏移动终端的窄边框设计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a和图2b分别为移动终端合拢时,铰链端部和铰链中部的剖视图。

图3a和图3b分别为移动终端打开展平时,铰链端部和铰链中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铰链处于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铰链在扭力机构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4隐去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发明提供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包括中间支撑轴3,以及与中间支撑轴3转动连接的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能够以中间支撑轴3为轴转动;所述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同心转动,转动轴心线a高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在柔性屏展平状态下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

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均包括呈圆弧形4的转动连接部位以及外接连接部位5,部位5可以是自所述圆弧形4向外侧延伸的连接臂并在连接臂上设置螺丝连接位,所述圆弧形4所占用的圆心角小于180°。

分别与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的部位5连接的左侧柔性屏支撑结构100和右侧柔性支撑结构200的内侧端103、203,在所述铰链处在合拢状态时,均处在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30上方,且左侧柔性屏支撑结构和右侧柔性支撑结构的内侧端103、203与所述的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30之间均具有间隔,所述间隔供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合拢时柔性屏弯曲部位301向侧面鼓出的让位。

所述左侧柔性屏支撑结构100和右侧柔性支撑结构200可以分别是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左侧机壳101和右侧机壳201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的部件而不仅分别与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连接,而且也分别和左侧机壳101和右侧机壳201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单独的部件,而分别和左侧机壳101和右侧机壳201固定连接,并借助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与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的连接而连接在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上。

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与中间支撑轴转动连接的圆弧形部位4在所述铰链处在合拢状态时,其高出所述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30的圆弧形部分41也对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合拢时柔性屏弯曲部位301向侧面鼓出的让位。这样,柔性屏能够覆盖到非常接近内折柔性屏终端的侧边,提供窄边框设计的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与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连接的左侧柔性屏支撑结构100和右侧柔性屏支撑结构200可以是支撑板状,在柔性屏展平状态下中间支撑轴的被柔性屏覆盖部位30呈支撑面状,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在柔性屏展平状态下,左侧柔性屏支撑结构100和右侧柔性屏支撑结构200与所述支撑面的左侧和右侧对接。

所述中间支撑轴3上设置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的同步机构,使得所述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能够以中间支撑轴为轴同步反向转动。所述的中间支撑轴被柔性屏覆盖的部位内设置所述同步机构,所述同步机构在轴向上处在能被柔性屏覆盖的位置。

所述同步机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一齿轮61和第二齿轮62,所述圆弧形的转动连接部位4同心连接与外齿轮组中的齿轮啮合连接的圆弧形内齿条42。左侧支架的圆弧形内齿条42与第一齿轮61啮合,右侧支架的圆弧形内齿条42与第二齿轮62啮合。进一步地,第一齿轮61和第二齿轮62是轴向部分错开排列的,其有一部分在轴向重叠而啮合,第一齿轮61和第二齿轮62错开的一端分别和左侧支架的圆弧形内齿条42及右侧支架的圆弧形内齿条42啮合,这样,将极大地有利于移动终端的减薄设计和窄边框设计。

中间支撑轴的两端可设置为分段式,比如设置第一分段31和第二分段32,用于装配和容纳第一齿轮61和第二齿轮62以及装配左侧支架和右侧支架时所用,附图标号3所指的为中间支撑轴的主体,第一分段31和第二分段32与中间支撑轴的主体连接为整体的根,第一分段31具有第一齿轮61和第二齿轮62的让位孔310,第一分段31、第二分段32和中间支撑轴的主体设置第一齿轮61和第二齿轮62的齿轮轴连接孔。在中间支撑轴的主体与第一分段31外侧的邻接部位,第一分段31和第二分段32外侧的邻接部位设置左侧支架1和右侧支架2的转动导向卡槽33、34。所述各分段最终可以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一起。

所述铰链设置有提供转动阻力的扭力机构,以提供打开和合拢移动终端的操作手感,并便于提供随时停止转动随时定位的功能。

所述扭力机构包括处在所述中间支撑轴3和所述转动连接部位4之间的压缩弹性摩擦部件8,其可以是弹簧片,设置在所述中间支撑轴3和所述转动连接部位4的其中之一上,并具有摩擦部位80,该摩擦部位80与所述中间支撑轴3和所述转动连接部位4的其中之另一摩擦配合,以输出转动阻力作用的扭矩。优选地,所述压缩弹性摩擦部件8卡设在中间支撑轴3的外表面的凹部35,而与转动连接部位4的内表面43摩擦配合,能够不占用铰链的体积而提供上述功能。

并可在0度或180度打开闭合终止位设置卡位,让使用者手感感觉更强烈。

在中间支撑轴3的外侧,所述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还设置有弹性遮蔽片或柔性遮蔽片9,所述弹性遮蔽片或柔性遮蔽片的两端分别插入到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的内侧端中,所述弹性遮蔽片或柔性遮蔽片9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满足在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处于合拢状态时,其两端依然插入在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的内侧端102、202中。这种弹性遮蔽片或柔性遮蔽片9可以适应各种厚薄的柔性屏移动终端的中间背部的外观遮蔽,对于圆弧形的中间轴与左右侧机壳之间的缝隙遮蔽具有非常自由的适配。

如图2a、2b、3a、3b所示,其采用柔性遮蔽片9,所述柔性遮蔽片9的两端91、92分别卷绕在左侧机壳和右侧机壳内侧端中的与弹簧连接而能自动复位转动的转轴上,两根转轴的自动转动方向相反,始终将柔性片张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