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29017发布日期:2019-05-10 23:58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物联网智能产品来讲,在首次使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联网,也就是将物联网智能产品连接路由器,以加入路由器创建的局域网中。

一般来讲,智能产品进行联网的方式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先用手机与wifi路由器进行通讯,智能产品在此期间监听路由器发出的广播信号,若其在配网窗口期间,能顺利接受到路由器发出的信号,则智能产品联网成功。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密码容易输错、手机与智能产品不在同一个路由环境下、网络信号不强等等原因,经常发生连不上网的情况,但又无法获知联网失败的原因。

第二种,先由智能产品模拟成路由器发出广播信号,让手机与智能产品连接,进而通过手机端输入目标路由器的ssid和密码下发给智能产品。最后,智能产品作为iot设备与目标路由器连接。虽然,这种方式比前一种方式的联网的成功率要高,但由于路由器兼容性、密码容易输错、环境干扰等原因,也会发生联网失败的情况,同样地,智能产品联网失败的原因也无法获知,加上整个配网过长比较繁琐,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及系统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配网方法,包括:

在联网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第一连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联网设备;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连接参数进行验证;

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后,在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与所述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

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将所述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智能设备,由所述智能设备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

可选地,所述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后,在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与所述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包括:

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后,将所述联网设备设置于距离所述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一定范围内;

在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与所述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

可选地,所述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将所述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智能设备,由所述智能设备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将所述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智能设备,由所述智能设备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识别所述目标路由器的信号强度;若所述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则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

可选地,所述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连接参数进行验证,包括: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将所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进行对比;其中,所述连接参数包括路由器的ssid和密码。

可选地,所述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后,在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与所述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包括:

若所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一致,则所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并在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与所述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

可选地,所述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将所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进行对比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不一致,则所述连接参数验证失败;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重新将所述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联网设备。

可选地,所述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将所述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智能设备,由所述智能设备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联网设备与待联网的其他智能设备之间建立第三连接,将所述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基于所述第三连接传输至所述其他智能设备,由所述其他智能设备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

可选地,所述在联网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第一连接,包括:

在所述联网设备和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基于usb建立有线连接;或

在所述联网设备和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蓝牙无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联网系统,包括:联网设备、移动终端、目标路由器以及至少一个待联网的智能设备;其中,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与所述联网设备建立第一连接,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将所述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联网设备,同时对所述连接参数进行验证;

所述联网设备,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传输的连接参数;在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后,与所述智能设备建立第二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将所述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智能设备;

所述智能设备,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接收所述联网设备传输的连接参数,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

可选地,所述智能设备,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接收处于一定范围内的所述联网设备传输的连接参数,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

可选地,所述智能设备,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接收所述联网设备传输的连接参数;

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识别所述目标路由器的信号强度;若所述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则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利用所述移动终端将所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进行对比;其中,所述连接参数包括路由器的ssid和密码。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当所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一致时,所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并在与所述联网设备建立第二连接。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当所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不一致时,所述连接参数验证失败;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重新将所述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所述联网设备。

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一台其他智能设备;

所述联网设备,还用于与所述其他智能设备之间建立第三连接,将所述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基于所述第三连接传输至所述其他智能设备,由所述其他智能设备基于所述连接参数连接所述目标路由器。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基于usb与所述联网设备建立有线连接;或与所述联网设备建立蓝牙无线连接。

可选地,所述联网设备包括微控单元以及与所述微控单元通信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单元;其中,

所述微控单元,用于根据预设逻辑控制所述连接单元的连接状态;

所述连接单元,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和/或智能设备建立有线或无线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蓝牙单元、usb单元和/或wifi单元。

可选地,所述联网设备还包括:电池,与所述微控单元和连接单元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微控单元和连接单元供电。

可选地,所述联网设备还包括:控制部件,与所述连接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微控单元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及系统,整体上将智能设备的联网过程分为三步,先将联网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第一连接并接收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再由移动终端对连接参数进行验证,最后在验证成功之后可将连接参数传输至待联网的智能设备,由智能设备基于连接参数连接对应的目标路由器。基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使得智能设备的联网过程快速安全,同时有效提升智能设备的联网成功率。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使联网失败也可以快速获取失败原因,以及时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从而简化整个配网过程。

另外,后续对其他智能设备进行配网时,可直接基于联网设备与其他智能设备建立第三连接,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其他智能设备,以供其他智能设备实现快速联网。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设备联网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设备联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智能设备联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联网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01,在联网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第一连接,通过第一连接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联网设备;

步骤s102,利用移动终端对上述连接参数进行验证;

步骤s103,当移动终端对上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后,在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与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

步骤s104,通过第二连接将上述连接参数传输至智能设备,由智能设备基于该连接参数连接目标路由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智能设备联网方法,从整体上将智能设备的联网过程分为三步,即,先将联网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第一连接并接收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再由移动终端对连接参数进行验证,最后在验证成功之后可将连接参数传输至待联网的智能设备,由智能设备基于连接参数连接对应的目标路由器。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使得智能设备的联网过程快速安全,同时有效提升智能设备的联网成功率。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使联网失败也可以快速获取失败原因,以及时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从而简化整个配网过程。其中,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可以包括ssid(serviceset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和密码信息等信息。

上述步骤s101提及,要先在联网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第一连接。可选地,可以在联网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基于usb建立有线连接;或在联网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建立蓝牙无线连接,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联网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好连接之后,移动终端即可基于该第一连接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联网设备。实际应用中,可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相应的应用程序,以基于该应用程序在移动终端与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一连接。同时,在基于第一连接传输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时,可线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当前显示界面中预置的接口接收用户输入的连接参数,进而将其传输至联网设备。

参见上述步骤s102可知,通过移动终端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联网设备之后,可立刻基于移动终端对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正确与否进行验证。执行验证时,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将上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进行对比。若该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一致,则连接参数验证成功,此时,可以在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与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若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不一致,则上述连接参数验证失败;此时,可基于第一连接重新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联网设备。通过在移动终端对连接参数进行验证,可以及时获知并排除因传输的目标路由器ssid和密码错误引起的联网失败,为后续智能设备的联网过程提供保障。上述所介绍的对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的验证方式只是多种方式中的一种,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对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进行验证。

移动终端对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后,即可在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与联网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该第二连接优选为无线连接,如wifi、蓝牙、有线、红外等连接。可选地,在联网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时,可以先将联网设备设置于距离待联网的智能设备一定范围内,如1m、2m等预设的距离范围,以便更加快速且高效地在联网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建立第二连接,以进一步协助避免智能设备与非目标路由器的误连接。基于该第二连接接收联网设备传输的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时,可以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下实现,如通过wifi的的probe通道等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智能设备在基于第二连接接收到的连接参数连接目标路由器时,可先基于连接参数识别目标路由器的信号强度;若该目标路由器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则基于所接收到的连接参数连接目标路由器。目标路由器的信号强度,即智能设备获取到的连接参数对应目标路由器的rssi(receivedsignalstrengthindicato,接收的信号强度指)。通过智能设备对连接目标路由器的信号强度的判断,使得识别出目标路由器的wifi强度符合一定条件时才会与其进行连接,避免了被别人误配网的情况发生。

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是首次进行智能设备联网的过程,可选地,上述步骤s104之后还可以包括:在联网设备与待联网的其他智能设备之间建立第三连接,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基于第三连接传输至其他智能设备,由其他智能设备基于上述连接参数连接目标路由器。由于初次进行智能设备联网时,已经将基于移动终端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联网设备,因此,后续再对其他智能设备进行联网时,可以直接基于联网设备与其他智能设备通过wifi连接、蓝牙连接、有线连接、红外连接等第三连接,进而基于该第三连接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其他智能设备,以供其他智能设备实现快速联网,从而节省时间,提高配网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联网系统,参见图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设备240配网系统可以包括:联网设备210、移动终端220、目标路由器230以及待联网的智能设备240;其中:

移动终端220,用于与联网设备210建立第一连接,基于第一连接将目标路由器230的连接参数传输至联网设备210,同时对上述连接参数进行验证;

联网设备210,用于接收移动终端220传输的连接参数;在移动终端220对上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后,与智能设备240建立第二连接,通过第二连接将上述连接参数传输至智能设备240;

智能设备240,用于通过第二连接接收联网设备210传输的连接参数,基于上述连接参数连接目标路由器230。

联网设备210作为主要中间媒介可以接收移动终端220传输的目标路由器230的相关连接信息,其可以独立于移动终端220以及智能设备240而设置,也可以集成与其他设备如遥控器等设备中,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智能设备240,还可以用于通过第二连接接收处于一定范围内的联网设备210传输的连接参数,基于上述连接参数连接目标路由器230。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智能设备240,还可以用于通过第二连接接收联网设备210传输的连接参数;

基于上述连接参数识别目标路由器230的信号强度;若该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则基于上述连接参数连接目标路由器230。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20,还可以用于利用移动终端220将上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进行对比。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20,还可以用于当上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一致时,上述连接参数验证成功,并在与联网设备210建立第二连接。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20,还可以用于当上述连接参数与预设连接参数不一致时,连接参数验证失败;

基于第一连接重新将目标路由器230的连接参数传输至联网设备210。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3,上述系统还可以包括至少一台其他智能设备250;

联网设备210,还可以用于与其他智能设备250之间建立第三连接,将目标路由器230的连接参数基于第三连接传输至其他智能设备250,由其他智能设备250基于上述连接参数连接目标路由器230。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20,还用于基于usb与联网设备210建立有线连接;或与联网设备210建立蓝牙无线连接。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网设备210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可知,联网设备210可以包括:微控单元211以及与微控单元211通信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单元212。其中,微控单元211,用于控制连接单元212的连接状态;连接单元212,用于与移动终端220和/或智能设备240建立有线或无线连接。微控单元211控制连接单元212的连接状态时,可以控制连接单元212的连接对象以及连接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联网设备210可以设置一个连接单元212,通过该连接单元212可分别与移动终端220、智能设备240以及其他智能设备250建立连接。还可以设置两个连接单元212,其中一个连接单元用于和移动终端220建立连接,另外一个与智能设备240和其他智能设备250建立连接。可选地,设置连接单元212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在蓝牙单元、usb单元或wifi单元中选取一种或多种进行设置,本发明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当联网设备210与智能设备240通过wifi连接时,两个设备中设备的wifi单元的型号优选为同型号或相互兼容。

继续参见图4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联网设备210还可以包括电池213,与微控单元211和连接单元212电连接,用于向微控单元211和连接单元212供电。

在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可知,联网设备210还可以包括控制部件214,与微控单元211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微控单元211的工作状态。如,控制微控单元211的上电状态以及对连接单元212的控制策略等。该控制部件214可由其它具备相关同功能的部件实现,如可触发按钮、开关等。

本发明提实施例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及系统,从整体上将智能设备的联网过程分为三步,即先将联网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第一连接并接收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再由移动终端对连接参数进行验证,最后在验证成功之后可将连接参数传输至待联网的智能设备,由智能设备基于连接参数连接对应的目标路由器。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使得智能设备的联网过程快速安全,同时有效提升智能设备的联网成功率。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使联网失败也可以快速获取失败原因,以及时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从而简化整个配网过程。

另外,后续对其他智能设备进行配网时,可直接基于联网设备与其他智能设备建立第三连接,将目标路由器的连接参数传输至其他智能设备,以供其他智能设备实现快速联网。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为简洁起见,在此不另赘述。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物理上相互独立,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单元集成在一起,还可以全部功能单元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功能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或者固件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集成的功能单元如果以软件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其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在运行所述指令时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诸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的计算设备)来完成,所述程序指令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所述计算设备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