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显示面板和图像采集模组以及显示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20536发布日期:2020-08-05 01:10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终端、显示面板和图像采集模组以及显示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终端、显示面板和图像采集模组以及显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追求手机更好地显示效果和更美观的外观,当前全面屏是手机发展的趋势。

然而目前并没有厂商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100%屏占比的全面屏设计,其中一条主要原因在于,为了设置前置摄像头,一般需要在手机正面专门设置一块区域来容纳前置摄像头,而在这块区域并不能设置屏幕,从而限制了屏占比,导致全面屏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终端、显示面板和图像采集模组以及显示控制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图像采集模组,包括镜头;

显示面板,内部形成有对应所述镜头的透光孔;以及

设置在所述透光孔处的发光元件和聚光件,

所述聚光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射出光线一侧,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汇聚在所述镜头上方。

可选地,所述聚光件设置在所述透光孔内,与所述透光孔的侧壁相连。

可选地,所述聚光件覆设在所述发光元件上。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透光孔内,且与所述透光孔的侧壁相连。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下方位于所述透光孔周围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透光孔下方,且位于所述镜头上方;

所述发光元件的移动范围从所述镜头的视场内,到所述镜头的视场外。

可选地,所述聚光件形成有对应所述镜头的第一空心区域。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形成有对应所述第一空心区域的第二空心区域,

所述第一空心区域和所述第二空心区域的重合部分对应所述镜头设置。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是透明的。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选自以下至少一项:发光阵列元件、独立发光器件。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到所述镜头的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的侧部发光元件,所述侧部发光元件的视场向所述发光元件的视场中心倾斜。

可选地,所述透光孔包括: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层上的第一通孔,和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滤光层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

可选地,所述阵列基板对应所述透光孔部分的驱动电路密度低于所述阵列基板对应所述透光孔外部分的驱动电路密度。

可选地,所述透光孔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液晶层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可选地,所述终端还包括:遮光件,所述遮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上,遮挡所述背光层发射的光线。

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

形成有透光孔的显示屏,

设置在所述透光孔处的发光元件和聚光件,

所述聚光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光线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向所述透光孔的中心汇集。

可选地,所述聚光件设置在所述透光孔内,所述聚光件与所述透光孔的侧壁相连。

可选地,所述聚光件覆设在所述发光元件上。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透光孔内,且与所述透光孔的侧壁相连。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下方位于所述透光孔周围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透光孔下方;

所述发光元件的移动范围从所述透光孔处到所述透光孔外。

可选地,所述聚光件形成有第一空心区域,用于对应图像采集模组中的镜头设置。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形成有对应所述第一空心区域设置的第二空心区域。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是透明的。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选自以下至少一项:发光阵列元件、独立发光器件。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到所述透光孔的侧壁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的侧部发光元件,所述侧部发光元件的视场向所述发光元件的视场中心倾斜。

可选地,所述透光孔包括:形成于背光层上的第一通孔,和形成于滤光层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

可选地,所述阵列基板对应所述透光孔部分的驱动电路密度低于所述阵列基板对应所述透光孔外部分的驱动电路密度。

可选地,所述显示屏还包括:遮光件,所述遮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上,遮挡所述背光层发射的光线。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覆设在所述滤光层上的保护层;

所述透光孔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液晶层的第三通孔;

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透光孔用于与图像采集模组中的镜头对应设置。

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采集模组,该图像采集模组包括:

镜头,

设置在所述镜头周围的发光元件,和

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射出光线一侧的聚光件;

所述发光元件用于实现所述镜头上方区域的图像显示,所述聚光件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汇聚到所述镜头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聚光件覆设在所述发光元件上;或,所述聚光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上方区域。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镜头上方。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阵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镜头上方;

所述发光元件的移动范围从所述镜头的视场内,到所述镜头的视场外。

可选地,所述聚光件形成有对应所述镜头的第一空心区域。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形成有对应所述第一空心区域的第二空心区域,所述镜头设置在所述第二空心处。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是透明的。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选自以下至少一项:发光阵列元件、独立发光器件。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到所述镜头的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的侧部发光元件,所述侧部发光元件的视场向所述发光元件的视场中心倾斜。

可选地,所述镜头包括补偿透镜,所述补偿透镜对光路的作用与所述聚光透镜对光路的作用相反。

可选地,所述镜头用于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透光孔相对应,所述发光元件用于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透光孔相配合。

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控制方法,显示面板内形成有透光孔,图像采集模组的镜头与所述透光孔对应,发光元件和聚光件设置在所述透光孔处,所述聚光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发射光线的一侧;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发光元件发射光线,所述光线通过所述聚光件后汇聚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对应所述镜头处,实现显示操作;

所述图像采集模组通过所述透光孔采集图像,实现图像采集操作。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控制所述显示面板中对应所述透光孔处的液晶层中的液晶偏转透光。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发射光线包括:

控制所述发光元件显示预设图像;或

获取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对应所述透光孔处的显示内容,并控制所述发光元件根据所述显示内容发射光线;或

获取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所述透光孔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并控制所述发光元件根据所述透光孔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显示图像;所述显示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亮度参数、颜色参数。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镜头上方,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控制所述发光元件移动,至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镜头的视场外;

在所述发光元件发射光线时,控制所述发光元件移动,至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镜头的视场内。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可知,镜头与显示面板中透光孔对应设置,使得镜头可通过透光孔获取图像,实现拍摄功能。发光元件和聚光件在透光孔处设置,使得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可经聚光件汇聚在镜头的上方,进而使得显示面板中对应透光孔处具有屏幕显示功能。解决了屏幕下方开孔处的无法实现屏幕显示功能,进而实现了终端屏幕整体的显示效果且兼容了前摄功能。并且,通过聚光件进一步优化透光孔对应镜头处的显示效果,避免显示效果较弱导致用户从终端外可观察到镜头的问题,以优化终端的全面屏显示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图10是根据不同实施例示出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图20是根据不同实施例示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图26是根据不同实施例示出的图像采集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目前实现真正全面屏的技术难题之一是无法兼顾拍照功能及全面屏屏幕显示功能。发明人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过程中,经研究,对于以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lcd)作为屏幕的手机而言,为了实现全面屏,考虑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设置相机,而为了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设置相机,需要在液晶显示面板中开设孔,然后将相机设置在孔中。虽然相机可以通过孔采集到手机正面的图像,但是孔处并不具备显示功能,这导致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图像时,对应孔的位置无法显示图像,无法实现全面屏整体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全面屏整体显示效果,有些解决方案是通过硬件结构将前摄部分改成弹出结构或其它方式,但无论成本还是生产工艺以及用户体验等很多方面上都有所牺牲。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图1~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可选为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

如图1、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终端包括:图像采集模组和显示面板。其中,图像采集模组包括镜头9,显示面板内部形成有对应镜头9的透光孔8。镜头9对应透光孔8设置,使得光线可通过透光孔被镜头9接收。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镜头9可以通过透光孔8实现拍照、摄像等图像采集操作。

可选地,显示面板为lcd,包括保护层7和显示屏。显示屏包括顺次叠置的背光层3、阵列基板4、液晶层5和滤光层6,保护层7覆设在滤光层6上。通常,保护层7为玻璃盖板,使得显示面板呈现出完整的显示面。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显示屏的层次说明仅为了方案说明,实际应用中有可能不只上述五层,或者其中某几层有可能集成为一层等多种结构形式,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透光孔8具有以下实现方式: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所示,透光孔8包括形成于背光层3上的第一通孔81,和形成于滤光层6上对应第一通孔81的第二通孔82。其中,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对应是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在轴向上具有重合的部分。据此,光线通过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穿过显示面板,实现透光。

在这种方式中,阵列基板4对应透光孔8的部分的驱动电路密度低于阵列基板4对应透光孔8外部分的驱动电路密度,以提高对应透光孔8部分的阵列基板4的透光率,保障图像采集模组的采集效果。

并且,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控制透光孔8处的液晶层5中的液晶偏转透光,以便进入透光孔8的光线能够透过液晶层5更好地进入镜头9,优化图像采集效果。

在具体实现中,可选通过阵列基板4控制实现液晶层5中的液晶偏转透光。当然,也可选通过其它方式控制液晶层5中液晶偏转透光,此处不做限制。

此外,可选地,阵列基板4采用透明材料制备,例如玻璃硅等。通过透明的阵列基板4进一步改善其透光率,优化图像采集模组的采集效果。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2所示,透光孔8还包括形成于阵列基板4和液晶层5的第三通孔83,第三通孔83连通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连通是指第一通孔81、第三通孔83、和第二通孔82在轴向上具有重合部分。

在上述两种方式中,可选,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和第三通孔83的轴线重合,且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和第三通孔83的形状相同,径向截面面积相等。据此,当光线垂直入射液晶显示面板时,光线顺利穿透显示屏,使得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的效果较佳。

在该实施例中,终端还包括设置在透光孔8处的发光元件1,通过发光元件1发光,显示面板对应镜头9处实现正常显示。

终端还包括设置在透光孔8处,并位于发光元件1射出光线一侧的聚光件2。该聚光件2用于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在镜头9的上方。据此,使得从终端外部观察时发光元件1在显示面板上的显示内容遮蔽镜头9,优化了显示面板透光孔处对应镜头9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作为一个实施例,聚光件2设置的位置及结构满足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后均匀地投射在透光孔8对应的显示面板上,优化透光孔8对应显示面板处的显示效果。

其中,关于聚光件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特别是不限定聚光件2出射发光元件1发光的一侧的形态,例如聚光件2包括弧面,或者多个相连斜面等。通过调控弧面的曲率或斜面的斜率使得聚光件2能够均匀地将发光元件1发光均匀地投射在透光孔8对应的显示面板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透光孔8处还具备屏幕显示功能,从而解决了屏幕下方开孔处的无法实现屏幕显示功能,进而实现了终端屏幕整体的显示效果且兼容了前摄功能。并且,通过聚光件2优化透光孔8对应镜头9处的显示效果,避免显示效果较弱导致用户从终端外可观察到镜头9的问题。优化了终端全面屏的显示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透光孔8包括形成于背光层3的第一通孔81,并且通常背光层3包括导光板。因此,在背光层3中形成第一通孔81,同样会在导光板中形成通孔。进而,导光板中的光线会进入透光孔8,并混入发光元件1发出的光中,影响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如图3所示,显示屏还包括遮光件,遮光件设置在第一通孔81的侧壁上,遮挡背光层3发射的光线进入透光孔8,以保证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实际应用中,遮光层可以有多种实现工艺及实现方式,比如采用油墨、纤维、涂料、吸光材质、光遮蔽材质等多种方式,只要功能上可以实现将光线遮挡住尽量减少或避免进入透光孔8内即可,此处不一一罗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可选自发光阵列元件、独立发光器件。其中,发光阵列元件中的发光件,和独立发光器件可选以下至少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等。特别是当发光元件1为发光阵列元件时,由于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显示多种颜色,并且易制成较小尺寸,因此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作为子像素来显示图像。其中,发光二极管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ed)等。

并且,可选发光元件1是透明的。例如,发光元件1包括承载发光元件的基板,该基板为可选为透明基板,发光元件通过透明的胶黏剂固定在基板上。此时,有助于提高发光元件1的透光度,保障镜头9的图像采集效果。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该发光元件1可以是连贯的平面,也可以是离散分布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聚光件2可选为聚光透镜,树脂膜层,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层等。对于聚光件2的形状不做限定,例如聚光件2具有弯曲或倾斜的光入射面和/或光出射面,以实现发光元件1不同位置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在显示面板对应透光孔8处均匀分布,优化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图4、图5-1和图5-2是根据不同实施例示出的发光元件1、聚光件2和透光孔8的位置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发光元件1和/或聚光件2设置透光孔8内,对于二者设置在透光孔8内的位置不做限定。例如,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第一通孔81的边缘处。或者,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如图2所示的第三通孔83内。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发光元件1和/或聚光件2与透光孔8的侧壁相连,这种方式便于安装和固定。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与透光孔8的侧壁相连。例如,聚光件2与透光孔8过盈配合,或者聚光件2通过胶黏剂与透光孔8的侧壁相连。采用这样的方式便于聚光件2的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位于透光孔8周围的区域。

例如图5-1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位于显示面板下方,并对应透光孔8设置。可选地,发光元件1和/或聚光件2与显示屏的背光层3底面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聚光件2覆设在发光元件1上。采用这样的方式,使得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均通过聚光件2后射出,充分实现聚光件2的汇聚效果。例如,聚光件2通过胶黏剂敷设在发光元件1上,其中胶黏剂可选为透明材料,保障聚光件2的透光性能。

当然,还可选聚光件2与透光孔8的侧壁相连,设置在透光孔8内,发光元件1设置在显示屏的下方。其中,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相对透光孔8的安装位置与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或者,例如图5-2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透光孔8周围的区域。可选,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包括对应透光孔8的部分,以及横向超出透光孔8的部分。并且,可选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围绕镜头9设置。在这种方式中,通过调整聚光件2以将发光元件1发光均匀地投射在显示面板对应透光孔8处。

图6~图10是根据不同实施例示出的发光元件1、聚光件2和镜头9的实现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发光元件1的径向边缘超出聚光件2的边缘,并且,发光元件1延伸至透光孔8的侧壁处。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边缘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直接射出实现屏幕显示。发光元件1远离边缘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经过汇聚后射出实现在镜头9上方区域的屏幕显示。

并且,可选地,聚光件2的对光线的汇聚效果由透光孔8的侧壁到中心逐渐加强。其中聚光件2对光线的汇聚效果是指聚光件2将光线朝向镜头9上方区域偏移的能力,可选通过聚光件2的光线射出面的斜率进行调控。据此,使得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均匀地投射在显示面板上,优化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1、图7-2和图8所示,聚光件2形成有第一空心区域,第一空心区域与镜头9相对应,作为优选的,第一空心区域径向超出镜头9的视场。通过超出镜头9视场的第一空心区域减少进入镜头9的光线的阻碍,保障图像采集模组的采集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聚光件2可与不同形式的发光元件1配合,以下举例说明。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7-1和图7-2所示,发光元件1形成有对应第一空心区域的第二空心区域,并且第一空心区域和第二空心区域的重合部分对应镜头9设置。在该示例中进一步减少了光线进入镜头9的阻碍。

在该示例中,镜头9通过第一空心区域和第二空心区域的重合部分与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插接。

作为一种方案,镜头9、第一空心区域、和第二空心区域的轴线重合。据此,有利于减少发光元件1遮挡光线进入镜头,以便镜头9接收到较多光线,进而保证镜头9采集图像的效果。

进一步的,发光元件1与镜头9所形成的平面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使得发光元件1与镜头9基本在一个平面内。据此,优化镜头9的采集效果,以及发光阵列元件1的屏幕显示效果。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如图7-1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位于透光孔8内。或者,可选如图7-2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位于显示面板下方,且设置在透光孔8周围的区域。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8所示,发光元件1设置于镜头9上方。此时,通过聚光件2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至镜头9的上方,以加强镜头9上方区域的显示效果。避免从终端外部观察时对应透光孔8处的显示界面无法显示及显示不佳的问题,进一步遮蔽镜头9,提升显示面板的全面屏呈现效果。

其中,可选发光元件1固定设置在透光孔8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光元件1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透过率,第一透过率为根据图像采集要求设置的门限透过率值。该图像采集要求可以是根据具体机型要求能够接受的前摄效果要求。实际应用中,发光元件1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液晶层5的透过率,以满足在发光元件1下镜头9的拍摄要求。也就是说,可以选择透过率较高的元件作为发光元件1上的发光元件,例如可以选择oled等作为发光元件,以便较多的光线能够透过发光元件1进入镜头9,使得镜头9采集的图像亮度不会过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发光元件1可移动地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下方,镜头9的上方。其中,发光元件1的移动范围从发光元件1位于镜头9的视场内,到发光元件1位于镜头9的视场外。作为一种优选,发光元件1的移动范围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覆盖镜头9的视场,到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移出镜头9的视场。

当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发光元件1移动至镜头9的视场外,避免阻碍光线通过透光孔8抵达镜头9,保障镜头9的采集图像效果。

在发光元件1显示图像时,发光元件1移回镜头9的视场内。此时,发光元件1对应于透光孔8,发出的光线通过聚光件2汇聚后自透光孔8射出,实现透光孔8对应显示面板处区域的屏幕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当聚光件2固定在透光孔8中时,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移动出镜头9的视场。发光元件1显示图像时,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位于镜头9的视场内。

通过可移动的发光元件1可在透光孔8处完整的显示,优化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其中,可选聚光件2覆设在发光元件1上,随发光元件1同步移动。或者,聚光件2固定设置在透光孔8内。进一步的,聚光件2固定设置在透光孔8内的情况下,关于聚光件2的形态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第一空心区域的方式。或者,聚光件设置在镜头9的上方,此时需要注意优选在镜头9中设置具有抵消聚光件2对光路影响的透镜,以保障镜头9采集图像的真实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发光元件1包括到镜头的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的侧部发光元件11,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向发光元件的视场中心倾斜。据此,侧部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朝向透光孔8的上方中部汇集。换言之,侧部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能够覆盖镜头9以上的空间,使得镜头9上方区域实现更好地显示效果。

可选地,侧部发光元件11呈平面倾斜设置,或者,侧部发光元件11呈弧形面倾斜设置。以上两种方式均实现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角向发光元件1的视场角中心倾斜。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多种倾斜结构的变形,只要通过改变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角方向,使得侧部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聚集在镜头9上方的空间即可,此处不一一罗列。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通过以下方式在透光孔8处进行显示:

方式一:控制发光元件1显示预设图像。预设图像可以是预先设置的图像,比如可以是预设的纯色图案,或者某预设图案,例如可以是手机品牌图标、电量图标、蓝牙图标,等,或者可以直接由用户自定义都可以,或者某个应用的图标等。

方式二:获取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透光孔8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并控制发光元件1根据透光孔8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显示图像。其中,显示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亮度参数及颜色参数。

为了更接近全面屏整屏的显示效果以提升用户体验,可选在方式二中,获取液晶显示面板正在显示的界面中,位于透光孔8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比如亮度、颜色等等。如此,发光元件1根据获取的透光孔8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进行屏幕显示,使得透光孔8处显示的图像看起来与孔8周围图像接近一个整体。

举例来说,如果当前屏幕显示界面中,某app界面,透光孔8周围是粉红色背景界面,方式二中可以获取到粉色及背景界面的亮度参数值,控制发光元件根据该粉色及亮度参数值实现孔8处的屏幕显示,从而实现更加连贯的显示效果。

方式三:获取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对应透光孔8处的显示内容,并控制发光元件根据该显示内容显示图像。

举例来说,如果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刚好是游戏界面,透光孔8附近欲显示内容是“生命值10”,透光孔8对应的屏幕部分为“1”的位置。通过方式三可获取到孔8处的欲显示内容“1”,并控制发光元件1根据该欲显示内容显示图像“1”,进而实现更好地显示体验。

由于在液晶显示面板中设置有孔8,那么在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内容时,透光孔8处的内容会缺失。通过方式三可以获取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对应透光孔8处的显示内容,进而控制发光元件1根据显示内容显示图像。如此,保证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的图像完整且连续,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还需说明的是,可选发光元件1的驱动电路和透光孔8处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可以连接于同一个信号输入电路,也可以连接于不同的信号输入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光孔8处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和透光孔8外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可以连接于同一个信号输入电路,也可以连接于不同的信号输入电路。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图11~图2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可选为液晶显示屏。

如图11、图12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保护层7和显示屏,其中在显示屏中形成有透光孔8。在使用时,透光孔8用于对应图像采集模组中的镜头设置,以使光线通过透光孔8,保障图像采集模组的正常使用。

显示屏包括顺次叠置的背光层3、阵列基板4、液晶层5和滤光层6,保护层7覆设在滤光层6上。通常,保护层7为玻璃盖板,使得显示面板呈现出完整的显示面。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显示屏的层次说明仅为了方案说明,实际应用中有可能不只上述五层,或者其中某几层有可能集成为一层等多种结构形式,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透光孔8具有以下实现方式: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1所示,透光孔8包括形成于背光层3上的第一通孔81,和形成于滤光层6上对应第一通孔81的第二通孔82。其中,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对应是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在轴向上具有重合的部分。据此,光线通过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穿过显示面板,实现透光。

在这种方式中,阵列基板4对应透光孔8的部分的驱动电路密度低于阵列基板4对应透光孔8外部分的驱动电路密度,以提高对应透光孔8部分的阵列基板4的透光率,保障图像采集模组的采集效果。

并且,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控制透光孔8处的液晶层5中的液晶偏转透光,以提高液晶层5的透光率,优化图像采集模组的采集效果。

在具体实现中,可选通过阵列基板4控制实现液晶层5中的液晶偏转透光。当然,也可选通过其它方式控制液晶层5中液晶偏转透光,此处不做限制。

此外,可选地,阵列基板4采用透明材料制备,例如玻璃硅等。通过透明的阵列基板4进一步改善其透光率,优化图像采集模组的采集效果。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2所示,透光孔8还包括形成于阵列基板4和液晶层5的第三通孔83,第三通孔83连通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连通是指第一通孔81、第三通孔83、和第二通孔82在轴向上具有重合部分。换言之,在该方式中,透光孔8贯穿显示屏。

在上述两种方式中,可选,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和第三通孔83的轴线重合,且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82、和第三通孔83的形状相同,径向截面面积相等。据此,当光线垂直入射液晶显示面板时,光线顺利穿透显示屏,使得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的效果较佳。

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透光孔8处的发光元件1。通过发光元件1发光,显示面板对应透光孔8处实现正常显示。

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透光孔8处,并位于发光元件1射出光线一侧的聚光件2。该聚光件2用于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在透光孔8的中心区域。由于通常镜头的光轴与透光孔8的轴线重合,即镜头对应透光孔8的中心区域设置,因此通过聚光件2使得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在镜头9的上方。据此,使得从终端外部观察时发光元件1在显示面板上的显示内容遮蔽镜头9,优化了显示面板透光孔处对应镜头9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作为一个实施例,聚光件2设置的位置及结构满足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后均匀地投射在透光孔8对应的显示面板上,优化透光孔8对应显示面板处的显示效果。

其中,关于聚光件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特别是不限定聚光件2出射发光元件1发光的一侧的形态,例如聚光件2包括弧面,或者多个相连斜面等。通过调控弧面的曲率或斜面的斜率使得聚光件2能够均匀地将发光元件1发光均匀地投射在透光孔8对应的显示面板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透光孔8处具备了屏幕显示功能,从而解决了屏幕下方开孔处的无法实现屏幕显示功能,进而实现了终端屏幕整体的显示效果且兼容了前摄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透光孔8包括形成于背光层3的第一通孔81,并且通常背光层3包括导光板。因此,在背光层3中形成第一通孔81,同样会在导光板中形成通孔。进而,导光板中的光线会进入透光孔8,并混入发光元件1发出的光中,影响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如图13所示,显示屏还包括遮光件,遮光件设置在第一通孔81的侧壁上,遮挡背光层3发射的光线进入透光孔8,以保证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实际应用中,遮光层可以有多种实现工艺及实现方式,比如采用油墨、纤维、涂料、吸光材质、光遮蔽材质等多种方式,只要功能上可以实现将光线遮挡住尽量减少或避免进入透光孔8内即可,此处不一一罗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可选自发光阵列元件、独立发光器件。其中,发光阵列元件中的发光件,和独立发光器件可选以下至少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等。特别是当发光元件1为发光阵列元件时,由于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显示多种颜色,并且易制成较小尺寸,因此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作为子像素来显示图像。其中,发光二极管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ed)等。

并且,可选发光元件1是透明的。例如,发光元件1包括承载发光元件的基板,该基板为可选为透明基板,发光元件通过透明的胶黏剂固定在基板上。此时,有助于提高发光元件1的透光度,继而保障与显示面板配合的镜头的图像采集效果。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该发光元件1可以是连贯的平面,也可以是离散分布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聚光件2可选为聚光透镜,树脂膜层,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层等。对于聚光件2的形状不做限定,例如聚光件2具有弯曲或倾斜的光入射面和/或光出射面,以实现发光元件1不同位置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在显示面板对应透光孔8处均匀分布,优化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图14、图15-1和图15-2是根据不同实施例示出的发光元件1、聚光件2和透光孔8的位置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发光元件1和/或聚光件2设置透光孔8内,对于二者设置在透光孔8内的位置不做限定。例如,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第一通孔81的边缘处。或者,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如图12所示的第三通孔83内。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发光元件1和/或聚光件2与透光孔8的侧壁相连,这种方式便于安装和固定。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与透光孔8的侧壁相连。例如,聚光件2与透光孔8过盈配合,或者聚光件2通过胶黏剂与透光孔8的侧壁相连。采用这样的方式便于聚光件2的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位于透光孔8周围的区域。

例如图15-1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位于显示屏下方,并对应透光孔8设置。可选地,发光元件1和/或聚光件2与显示屏的背光层3底面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聚光件2覆设在发光元件1上。采用这样的方式,使得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均通过聚光件2后射出,充分实现聚光件2的汇聚效果。例如,聚光件2通过胶黏剂敷设在发光元件1上,其中胶黏剂可选为透明材料,保障聚光件2的透光性能。

当然,还可选聚光件2与透光孔8的侧壁相连,设置在透光孔8内,发光元件1设置在显示屏的下方。其中,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相对透光孔8的安装位置与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或者,例如图15-2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显示屏下方透光孔8周围的区域。可选,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包括对应透光孔8的部分,以及横向超出透光孔8的部分。并且,可选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围绕透光孔8设置。在这种方式中,通过调整聚光件2以将发光元件1发光均匀地投射在显示面板对应透光孔8处。

图16~图20是根据不同实施例示出的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实现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发光元件1的径向边缘超出聚光件2的边缘,并且,发光元件1延伸至透光孔8的侧壁处。

由于对应透光孔8的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在显示面板对应透光孔8处进行显示。因此可以理解的是,若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均朝向透光孔8的中心区域汇聚,则会弱化透光孔8侧边部分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边缘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直接射出透光孔8实现透光孔8侧边部分的屏幕显示。发光元件1远离边缘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经过汇聚后射出透光孔8中心部分的屏幕显示。

并且,可选地,聚光件2的对光线的汇聚效果由透光孔8的侧壁到中心逐渐加强。其中聚光件2对光线的汇聚效果是指聚光件2将光线朝向透光孔8上方区域偏移的能力,可选通过聚光件2的光线射出面的斜率进行调控。据此,使得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均匀地投射在显示面板上,优化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1、图17-2和图18所示,聚光件2形成有第一空心区域,第一空心区域用于对应镜头设置。作为优选的,第一空心区域超出与之配合的镜头的视场。通过第一空心区域减少进入镜头的光线的阻碍,保障图像采集模组的采集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聚光件2可与不同形式的发光元件1配合,以下举例说明。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7-1和图17-2所示,发光元件1形成有对应第一空心区域的第二空心区域,并且第一空心区域和第二空心区域的重合部分对应镜头设置。在该示例中进一步减少了光线进入镜头的阻碍。

可选地,第一空心区域和第二空心区域的轴线重合,径向面积相等,以减少光线穿透透光孔8时的能量损耗。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如图17-1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位于透光孔8内。或者,可选如图17-2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位于显示屏下方,且设置在透光孔8周围的区域。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8所示,发光元件1为完整的发光面。此时,在与图像采集模组配合时,发光元件1覆盖在镜头的上方。聚光件2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至透光孔8的中心区域,即镜头的上方,以加强透光孔8中心区域的显示效果。避免从终端外部观察时对应透光孔8处的显示界面无法显示及显示不佳的问题,进一步遮蔽镜头,提升显示面板的全面屏呈现效果。

其中,可选发光元件1固定设置在透光孔8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光元件1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透过率,第一透过率为根据图像采集要求设置的门限透过率值。该图像采集要求可以是根据具体机型要求能够接受的前摄效果要求。实际应用中,发光元件1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液晶层5的透过率,以满足在发光元件1下镜头的拍摄要求。也就是说,可以选择透过率较高的元件作为发光元件1上的发光元件,例如可以选择oled等作为发光元件,以便较多的光线能够透过发光元件1进入镜头,使得镜头采集的图像亮度不会过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可选发光元件1可移动地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下方。其中,发光元件1的移动范围从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覆盖透光孔8,到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与透光孔8错开。其中,错开是指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与透光孔8没有重叠之处。

由于通常图像采集模组对应透光孔8设置,因此当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与透光孔8错开,避免阻碍光线通过透光孔8抵达镜头,保障镜头的采集图像效果。

在发光元件1显示图像时,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覆盖透光孔8,进而覆盖了镜头的视场。此时,发光元件1发出的光线通过聚光件2汇聚后自透光孔8射出,实现透光孔8对应显示面板处区域的屏幕显示效果。

通过可移动的发光元件1可在透光孔8处完整的显示,优化透光孔8处的显示效果。

其中,可选聚光件2覆设在发光元件1上,随发光元件1同步移动。或者,聚光件2固定设置在透光孔8内。

关于聚光件2的形态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第一空心区域的方式。或者,聚光件覆盖在镜头9的上方,此时需要注意优选在与该显示面板配合的图像采集模组的镜头中设置具有抵消聚光件2对光路影响的透镜,以保障镜头采集图像的真实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发光元件1包括到透光孔8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的侧部发光元件11。该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向发光元件的视场中心倾斜。据此,侧部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朝向透光孔8的上方中部汇集,优化透光孔8中心区域的显示效果,更好地遮蔽位于透光孔8下方的组件。

可选地,侧部发光元件11呈平面倾斜设置,或者,侧部发光元件11呈弧形面倾斜设置。以上两种方式均实现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角向发光元件1的视场角中心倾斜。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多种倾斜结构的变形,只要通过改变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角方向,使得侧部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聚集在镜头9上方的空间即可,此处不一一罗列。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通过以下方式在透光孔8处进行显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通过以下方式在透光孔8处进行显示:

方式一:控制发光元件1显示预设图像。预设图像可以是预先设置的图像,比如可以是预设的纯色图案,或者某预设图案,例如可以是手机品牌图标、电量图标、蓝牙图标,等,或者可以直接由用户自定义都可以,或者某个应用的图标等。

方式二:获取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透光孔8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并控制发光元件1根据透光孔8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显示图像。其中,显示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亮度参数及颜色参数。

为了更接近全面屏整屏的显示效果以提升用户体验,可选在方式二中,获取液晶显示面板正在显示的界面中,位于透光孔8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比如亮度、颜色等等。如此,发光元件1根据获取的透光孔8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进行屏幕显示,使得透光孔8处显示的图像看起来与孔8周围图像接近一个整体。

举例来说,如果当前屏幕显示界面中,某app界面,透光孔8周围是粉红色背景界面,方式二中可以获取到粉色及背景界面的亮度参数值,控制发光元件根据该粉色及亮度参数值实现孔8处的屏幕显示,从而实现更加连贯的显示效果。

方式三:获取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对应透光孔8处的显示内容,并控制发光元件根据该显示内容显示图像。

举例来说,如果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刚好是游戏界面,透光孔8附近欲显示内容是“生命值10”,透光孔8对应的屏幕部分为“1”的位置。通过方式三可获取到孔8处的欲显示内容“1”,并控制发光元件1根据该欲显示内容显示图像“1”,进而实现更好地显示体验。

由于在液晶显示面板中设置有孔8,那么在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内容时,透光孔8处的内容会缺失。通过方式三可以获取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对应透光孔8处的显示内容,进而控制发光元件1根据显示内容显示图像。如此,保证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的图像完整且连续,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还需说明的是,可选发光元件1的驱动电路和透光孔8处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可以连接于同一个信号输入电路,也可以连接于不同的信号输入电路。

或者,位于透光孔8处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和位于透光孔8外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可以连接于同一个信号输入电路,也可以连接于不同的信号输入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的驱动电路和透光孔8处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可以连接于同一个信号输入电路,也可以连接于不同的信号输入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光孔8处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和透光孔8外的阵列基板4的驱动电路可以连接于同一个信号输入电路,也可以连接于不同的信号输入电路。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图像采集模组,图21~图26是根据不同实施例示出的图像采集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1~26所示,该图像采集模组包括镜头9、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

其中,发光元件1设置在镜头9的周围,用于实现镜头9上方区域的图像显示。发光元件1与镜头9的位置关系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可选如图21-1所示,发光元件1设置在镜头9的上方。或者,如图23-2,发光元件1设置在镜头9一侧。

发光元件1可选自发光阵列元件、独立发光器件。其中,发光阵列元件中的发光件,和独立发光器件可选以下至少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等。特别是当发光元件1为发光阵列元件时,由于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显示多种颜色,并且易制成较小尺寸,因此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作为子像素来显示图像。其中,发光二极管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ed)等。

并且,可选发光元件1是透明的。例如,发光元件1包括承载发光元件的基板,该基板为可选为透明基板,发光元件通过透明的胶黏剂固定在基板上。此时,有助于提高发光元件1的透光度,保障镜头9的图像采集效果。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该发光元件1可以是连贯的平面,也可以是离散分布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平面。

聚光件2设置在发光元件2射出光线的一侧,用于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到镜头9的上方。

作为一个实施例,聚光件2设置的位置及结构满足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后均匀地投射在透光孔8对应的显示面板上,优化透光孔8对应显示面板处的显示效果。

其中,聚光件2可选为聚光透镜,树脂膜层,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层等。对于聚光件2的形状不做限定,例如聚光件2具有弯曲或倾斜的光入射面和/或光出射面,以实现发光元件1不同位置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在显示面板对应镜头9的上方均匀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当该图像获取模组与形成有透光孔的显示面板相配合时,镜头9对应透光孔设置。通过发光元件1实现显示面板上对应透光孔处的屏幕显示。通过聚光件2使得光线向镜头9的上方汇集,优化透光孔8对应镜头9处的显示效果。据此,通过显示面板上对应透光孔8处的显示内容遮蔽镜头9,实现良好的全面屏呈现效果。

此外,以下为了便于描述,均以图像采集模组与形成有透光孔的显示屏配合为例进行阐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1和图21-2所示,聚光件2覆设在发光元件1上。例如聚光件2通过胶黏剂敷设在发光元件1上,其中胶黏剂可选为透明材料,保障聚光件2的透光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聚光件2设置在发光元件1的上方区域,例如,聚光件2与设置在发光元件1上方的显示面板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发光元件1的径向边缘超出聚光件2的边缘。在该图像采集模组与显示面板配合时,在透光孔径向上,发光元件1的边缘延伸至透光孔处,聚光件2的边缘到透光孔侧壁具有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边缘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直接射出实现屏幕显示。发光元件1远离边缘处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经过汇聚后射出实现在镜头9上方区域的屏幕显示。

并且,可选地,聚光件2的对光线的汇聚效果沿边缘至中心逐渐加强。其中聚光件2对光线的汇聚效果是指聚光件2将光线朝向镜头9上方区域偏移的能力,可通过聚光件2的光线射出面的斜率进行调控。据此,使得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均匀地投射在显示面板上,优化镜头9上方区域的显示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1、图23-2和图24所示,聚光件2形成有第一空心区域,第一空心区域与镜头9相对应。作为优选的,第一空心区域径向超出镜头9的视场。通过超出镜头9视场的第一空心区域减少进入镜头9的光线的阻碍,保障图像采集模组的采集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聚光件2可与不同形式的发光元件1配合,以下举例说明。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23-1、和图23-2所示,发光元件1形成有对应第一空心区域的第二空心区域,并且第一空心区域和第二空心区域的重合部分对应镜头9设置。在该示例中进一步减少了光线进入镜头9的阻碍。

作为一种方案,镜头9、第一空心区域、和第二空心区域的轴线重合。据此,有利于减少发光元件1遮挡光线进入镜头,以便镜头9接收到较多光线,进而保证镜头9采集图像的效果。

进一步地,发光元件1与镜头9所形成的平面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使得发光元件1与镜头9基本在一个平面内。据此,优化镜头9的采集效果,以及发光阵列元件1的屏幕显示效果。

并且,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如图23-1所示,镜头9通过第一空心区域和第二空心区域的重合部分与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插接相连。或者,如图23-2所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设置在镜头9的两侧区域。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24所示,发光元件1设置于镜头9上方。此时,通过聚光件2将发光元件1发射的光线汇聚至镜头9的上方,以加强镜头9上方区域的显示效果。避免从终端外部观察时对应透光孔8处的显示界面无法显示及显示不佳的问题,进一步遮蔽镜头9,提升显示面板的全面屏呈现效果。

其中,可选发光元件1固定设置在透光孔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光元件1的透过率大于第一透过率,第一透过率为根据图像采集要求设置的门限透过率值。该图像采集要求可以是根据具体机型要求能够接受的前摄效果要求。实际应用中,发光元件1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液晶层5的透过率,以满足在发光元件1下镜头9的拍摄要求。也就是说,可以选择透过率较高的元件作为发光元件1上的发光元件,例如可以选择oled等作为发光元件,以便较多的光线能够透过发光元件1进入镜头9,使得镜头9采集的图像亮度不会过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当发光元件1可移动地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下方,镜头9的上方。其中,发光元件1的移动范围从发光元件1位于镜头9的视场内,到发光元件1位于镜头9的视场外。作为一种优选,发光元件1的移动范围为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覆盖镜头9的视场,到发光元件1和透光件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移出镜头9的视场。

该图像采集模组与具有透光孔的显示面板配合时,发光元件1对应透光孔设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发光元件1移动至镜头9的视场外,保障镜头9的采集图像效果。当发光元件1显示图像时,发光元件1移回镜头9的视场内。此时,发光元件1发出的光线通过聚光件2汇聚后自透光孔射出,实现透光孔对应显示面板处区域的屏幕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当聚光件2固定设置在发光元件1的上方区域时,例如,聚光件2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透光孔内。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移动出镜头9的视场。发光元件1显示图像时,发光元件1和聚光件2的重合部分位于镜头9的视场内。

通过可移动的发光元件1可在镜头9上方实现完整的显示效果。当与显示面板配合时,可在透光孔处呈现完整的显示效果,优化显示屏的全面屏呈现。

其中,可选聚光件2覆设在发光元件1上,随发光元件1同步移动。或者,聚光件2与其他组件连接,例如聚光件2与显示面板的透光孔8侧壁连接。

关于聚光件2的形态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第一空心区域的方式。或者,聚光件2覆盖在镜头9的上方。

当聚光件2覆盖镜头9时,可选镜头9包括与聚光件2对光路的作用相反的透镜,以弥补聚光件2对于光路的影响,保障镜头9采集图像的真实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发光元件1包括到镜头的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的侧部发光元件11,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向发光元件的视场中心倾斜。据此,侧部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朝向透光孔8的上方中部汇集。换言之,侧部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能够覆盖镜头9以上的空间,使得镜头9上方区域实现更好地显示效果。

可选地,侧部发光元件11呈平面倾斜设置,或者,侧部发光元件11呈弧形面倾斜设置。以上两种方式均实现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角向发光元件1的视场角中心倾斜。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多种倾斜结构的变形,只要通过改变侧部发光元件11的视场角方向,使得侧部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聚集在镜头9上方的空间即可,此处不一一罗列。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如图27所示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本公开所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在该显示面板内形成有透光孔,图像采集模组的镜头与透光孔对应,发光元件和聚光件设置在透光孔处,聚光件位于发光元件发射光线的一侧。

如图27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发光元件发射光线,光线通过聚光件后汇聚在显示面板上对应镜头处,实现显示操作。

步骤s2、图像采集模组通过透光孔采集图像,实现图像采集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在液晶显示面板设置透光孔,并将透光孔的位置与图像采集模组的镜头相对应。

在透光孔处还设置有发光元件和聚光件。其中,发光元件可以通过透光孔在液晶显示面板上实现屏幕显示操作。聚光件将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汇集在镜头的上方,优化透光孔对应镜头处的显示效果。

进行图像采集操作时,控制图像采集模组通过透光孔获取图像实现图像采集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内设置的透光孔,包括设置在背光层中的第一通孔和设置在滤光层中的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显示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控制透光孔处的液晶层中的液晶偏转透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需要通过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作为进一步方案可以控制透光孔处的液晶层中的液晶偏转透光,以使光线能够穿过液晶层进入镜头,使得镜头能够通过透光孔获取图像实现图像采集操作。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发光元件通过透光孔在液晶显示面板上实现显示操作,包括但不限于:

获取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对应透光孔处的显示内容,并控制发光元件根据显示内容显示图像。或,控制发光元件显示预设图像;或,获取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中透光孔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并控制发光元件根据透光孔周围图像的显示参数显示图像;显示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亮度参数、颜色参数等。

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在该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内设置有透光孔,发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在透光孔处且位于镜头上方。显示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控制发光元件移动,使发光元件和聚光件的重合部分位于镜头视场外。

在发光元件在透光孔处进行显示操作时,控制发光元件移动,使发光元件和聚光件重合的部分覆盖镜头的视场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发光元件可移动地设置在透光孔处,镜头设置在发光元件之下。在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图像时,可以控制发光元件从镜头上方移出,从而避免发光元件遮挡镜头,保证镜头采集图像的效果。在发光元件在液晶显示面板上进行显示操作时,可以控制发光元件移至镜头上方,以便控制发光元件在镜头上方从透光孔中射出光线,实现发光元件在透光孔处进行显示操作。

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显示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带有屏下开孔且在开孔处设置有发光元件的终端,用以实现解决全面屏方案中兼顾前摄拍照摄像功能及屏幕显示功能。也可以适用于带有屏下开孔且在开孔处设置有发光元件的屏以及带屏的相关器件,该开孔用于为镜头提供图片获取的通道,进而实现全面屏方案中兼顾图像采集功能及屏幕显示功能。也可以适用于设置有发光元件的相机模组以及带镜头的相关器件中,通过与具有开孔的屏相配合,进而实现全面屏方案中兼顾图像采集功能及屏幕显示功能。

图2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2600的示意图。例如,装置26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26,装置26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2602,存储器2604,电源组件2606,多媒体组件2608,音频组件26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2612,传感器组件2614,以及通信组件2616。

处理组件2602通常控制装置26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26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6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26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26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26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2608和处理组件26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26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26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26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26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2606为装置26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26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26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2608包括在所述装置26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26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26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26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26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26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2604或经由通信组件26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26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2612为处理组件26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26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26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2614可以检测到装置26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26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2614还可以检测装置2600或装置26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26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26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26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26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26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26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26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26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26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26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26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26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26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2600的处理器26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