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60524发布日期:2019-11-06 01:4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骨导传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通过外耳结缔组织以及外耳道采集来自人耳外周及周遭环境中的声波。声波可以通过空气传导或者接触人耳外周进而耦合入外耳道,经由颅骨,颌骨和骨迷路直接激励听小骨或由鼓膜采集并放大声波信号并传递给听小骨,并由此到达内耳,经由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

人耳在自然状况下获取听觉的过程外耳道是充分开放的,传统入耳式、半入耳式、耳塞式、挂耳式及头戴式耳机,使用振膜和其附属机构作为主要发声器件,通过振膜形成的空气振荡需要一个较为闭合的靠近人耳外周的空气腔体用于传递声波并鼓动鼓膜,因此将不同程度的遮盖或堵塞外耳道由此产生长期佩戴的不适感,隔绝人耳对周遭环境的听觉感知。现有的骨传导耳机,存在漏音较严重、不适于长时间佩戴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声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漏音严重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包括:

第一发声体,所述第一发声体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

第二发声体,所述第二发声体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声体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声体位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一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所述第二发声体位于耳廓后;或所述第一发声体处于耳廓后,所述第二发声体处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二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

优选地,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声体相连,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发声体以及所述第二发声体,并向所述第二发声体传递所述第一发声体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材质为柔性可塑材质。

优选地,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声体相连,也用于向所述第二发声体传递所述第一发声体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耳廓上边缘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耳廓下边缘相接触,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发声体、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二发声体顺次首尾相接形成围合于耳廓外周的闭合环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展开或折叠的可折叠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可折叠部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可折叠部另一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发声体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支撑下贴合于所述耳廓后,所述第二发声体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支撑下贴合于所述耳廓前;所述第一连接件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发声体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支撑下悬空于所述耳廓外,所述第二发声体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支撑下贴合于所述耳廓前。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声体包括:

电声换能器,所述电声换能器为含有电极的压电陶瓷,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发声;

音频电信号输入件,所述音频电信号输入件的输入端输入音频电信号,所述音频电信号输入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声换能器电连接,用于接入音频电信号;

第一外壳,所述电声换能器以及所述音频电信号输入件均容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发声体包括:

内芯,所述内芯接收所述电声换能器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并传声;

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为柔性外壳,包覆于所述内芯外表面,并贴合于所述耳廓。

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可知,本发明中的第一发声体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向耳廓传递声音,同时第一发声体将机械振荡信号传递到第二发声体中,通过第二发声体进一步产生声波,两组声源同时作用于耳廓可以在同等听感下减少漏音,有效提高音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佩戴效果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固定于耳廓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件的布局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固定于耳廓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耳夹式发声装置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耳夹式发声装置的折叠状态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耳夹式发声装置的展开状态结构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耳夹式发声装置的折叠佩戴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耳夹式发声装置的展开佩戴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声体的测试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发声体的测试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发声体的测试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发声体(带第二外壳)的测试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发声体(无第二外壳)的测试图。

主要元件说明:

第一实施例

1a、第一发声体;2a、第二发声体;3a、第一连接件;4a、第二连接件;11a、电声换能器;12a、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3a、第一外壳;21a、第一内芯;22a、第二内芯;23a、第二外壳;31a、刚性线材;32a、柔性包覆套;

第二实施例

1b、第一发声体;2b、第二发声体;3b、第一连接件;4b、第二连接件;2b、第二发声体;21b、第一内芯;22b、第二内芯;23b、第二外壳;231b、第一接触部;232b、第二接触部;233b、第三接触部;

第三实施例

1c、第一发声体;2c、第二发声体;3c、连接件;11c、电声换能器;12c、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3c、第一外壳;21c、内芯;22c、第二外壳;31c、第一连接部;32c、第二连接部;33c、可折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声装置,包括第一发声体,所述第一发声体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第二发声体,所述第二发声体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声体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的第一发声体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向耳廓传递声音,同时第一发声体将机械振荡信号传递到第二发声体中,通过第二发声体进一步产生声波,两组声源同时作用于耳廓可以在同等听感下减少漏音,有效提高音质。

第一发声体以及第二发声体分别位于耳前以及耳后,具体地所述第一发声体位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一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所述第二发声体位于耳廓后;或所述第一发声体处于耳廓后,所述第二发声体处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二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2-4,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耳挂式发声装置,包括:

第一发声体1a,第一发声体1a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

具体地,第一发声体1a包括电声换能器11a、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a以及第一外壳13a。电声换能器11a为含有电极的压电陶瓷,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发声;本方案中的电声换能器11a为含有电极的长条形薄型电陶瓷,当然电陶瓷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求改变。

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a的输入端输入音频电信号,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a的输出端与电声换能器11a电连接,用于接入音频电信号;

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a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a为连接音源的导线进行音频电信号的传递,本方案构成的耳挂式发声装置适用于有线耳机;

2)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a为蓝牙传输模块进行音频电信号的传递,本方案构成的耳挂式发声装置适用于无线耳机;

3)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a为足够轻小的音源模组,独立产生音频电信号并发声。

第一外壳13a为软质壳体,电声换能器11a以及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a均容置于第一外壳13a内,第一外壳13a贴合于耳廓。

第二发声体2a,第二发声体2a与第一发声体1a相连,用于接收第一发声体1a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

具体地,第二发声体2a包括内芯以及第二外壳23a,内芯接收电声换能器11a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并传声;第二外壳23a为柔性外壳,包覆于内芯外表面,并贴合于耳廓。

第二发声体的材料,第二发声体与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第二发声体的整体外围尺寸以及结构均会影响人耳的听感,具体体现为音量的不同以及频率响应的差异。

内芯为采用单一或复合材料一体成型构成的球状振荡体,球状振荡体可以在接收到机械振荡信号后实现更好的传递过程,内芯为钢性材质,减少机械振荡信号漏音的情况。第二外壳23a为软质壳体,包覆于内芯之外既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又可以在贴合于耳廓上时更加舒适。内芯可以直接由第一连接件3a以及第二连接件4a的尾部实现功能,在制作过程中其形状可以按照球状振荡体设置,也可以直接按照第一连接件3a以及第二连接件4a的结构延伸,无需在第二外壳23a中增设新的内芯结构,减少了耗材实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一连接件3a,第一连接件3a悬挂于耳廓,第一连接件3a的一端与第一发声体1a相连,第一连接件3a的另一端与第二发声体2a相连,第一连接件3a用于连接第一发声体1a以及第二发声体2a以实现机械振荡信号的传递。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件3a主要起到固定第一发声体1a与第二发声体2a的作用,第一连接件3a悬挂于耳廓上边缘,第一发声体1a与第二发声体2a分别于悬挂于耳后以及耳前,这样就可以达到第一发声体1a与第二发声体2a的初步固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的第一发声体1a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向耳廓传递声音,同时第一发声体1a将机械振荡信号传递到第二发声体2a中,通过第二发声体2a进一步产生声波,两组声源同时作用于耳廓可以增强声音传导效果,减少漏音,有效提高音质。第一连接件3a通过悬挂于耳廓实现了第一发声体1a与第二发声体2a的固定,固定方式舒适,适于长时间佩戴。

请进一步参阅图5,耳挂式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a,第二连接件4a的一端与第一发声体1a相连,第二连接件4a的另一端与第二发声体2a相连,也用于向第二发声体2a传递第一发声体1a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a以及第二连接件4a均包括刚性线材31a以及柔性包覆套32a,刚性线材31a一端与电陶瓷相接触,刚性线材31a的另一端与内芯相接触,可以更好的传递机械振荡信号,增强声音传导效果,减少漏音以及振荡损耗;同时刚性线材31a可以根据耳廓外形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变形,以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柔性包覆套32a避免损伤皮肤,可以实现更舒适的佩戴体验。第一外壳13a、第二外壳23a以及柔性包覆套32a可以为整体注塑形成的包覆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a悬挂于耳廓上边缘,第二连接件4a与耳廓下边缘相接触,第一连接件3a、第一发声体1a、第二连接件4a以及第二发声体2a顺次首尾依次相接形成围合于耳廓外周以闭合环体悬挂并稳定固着而使第一发声体1a以及第二发声体2a分别与相应的外耳部分紧密接触。由于耳朵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不同方向的受力,连接连本身一定要具备可塑性,如果只是挂在上面的话。基本上听不清楚声音,所以第一发声体1a以及第二发声体2a应当与外耳部分紧密接触,以达到固态骨导传声效果。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a以及第二连接件4a相互配合,将第一发声体1a以及第二发声体2a连接形成闭合环体,闭合环体可以悬挂于耳廓外周。无需任何其他辅助结构,即可实现第一发声体1a以及第二发声体2a的稳定传声。

在本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声体1a处于耳廓前,第二发声体2a处于耳廓后。第一发声体1a接近外耳道或接触耳屏,则第一发声体1a起到主要作用,第二发声体2a起到次要作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更多起到的是固定作用,机械振荡信号的传递作用偏少。由于第一发声体1a为源发声件,当其处于耳前时,骨传导与外耳道声音传导同时进行,可以获得更大的输出音量,配置的音质更佳。

在本方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声体1a处于耳廓后,第二发声体2a处于耳廓前。此时,第二发声体2a包括第一内芯21a以及第二内芯22a,第一内芯21a与第一连接件3a的刚性线材31a相接,第二内芯22a与第二连接件4a的刚性线材31a相接。包覆第一内芯21a以及第二内芯22a的第二外壳23aa形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改进。

第二发声体2a遮盖外耳道的程度以及耳廓所构成的空气腔体的大小及其第二外壳23aa的形状外观构造改变,将显著影响整体的音量输出和音质。第二发声体2a形成耳前分量,第一发声体1a在耳背后形成的耳后分量,双重声音同时作用,构成完整的听感。

第二实施例

请进一步参阅图6-8,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发声体2b包括第二外壳23b、第一内芯21b以及第二内芯22b,第二外壳23b包括与第一连接件3b对接的第一接触部231b,与第二连接件4b对接的第二接触部232b以及与耳廓的外耳道相接触的第三接触部233b,第一接触部231b、第二接触部232b以及第三接触部233b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接触部231b与第二接触部232b主要是将第一内芯21b以及第二内芯22b的声音通过骨传导传递至耳膜,第三接触部233b主要是将外耳道进行遮挡,以减少外部环境中噪音的影响,可以达到更好的听感效果。

第二发声体2b的材料的隔音能力提升,其对外耳道的遮蔽程度增大,将提高人耳获得来自发声装置的音频信号的辨识力,第二发声体2b可选用易于传播声波的柔性材料,并通过对第二发声体2b整体尺寸,其内部连接件布置改变整个第二发声体2b向人耳输出的声波信号的频谱均衡,由此影响人耳从整个发声装置获得的听感。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9-1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耳夹式发声装置,包括:

第一发声体1c,第一发声体1c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

具体地,第一发声体1c包括电声换能器11c、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c以及第一外壳13c。电声换能器11c为含有电极的压电陶瓷,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发声;本方案中的电声换能器11c为含有电极的长条形薄型电陶瓷,当然电陶瓷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求改变。

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c的输入端输入音频电信号,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c的输出端与电声换能器11c电连接,用于接入音频电信号;

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c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c为连接音源的导线进行音频电信号的传递,本方案构成的耳挂式发声装置适用于有线耳机;

2)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c为蓝牙传输模块进行音频电信号的传递,本方案构成的耳挂式发声装置适用于无线耳机;

3)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c为足够轻小的音源模组,独立产生音频电信号并发声。

第一外壳13c为软质壳体,电声换能器11c以及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c均容置于第一外壳13c内,第一外壳13c贴合于耳廓。

第二发声体2c,第二发声体2c与第一发声体1c相连,用于接收第一发声体1c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

具体地,第二发声体2c包括内芯21c以及第二外壳22c,内芯21c接收电声换能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并传声;第二外壳22c为柔性外壳,包覆于内芯21c外表面,并贴合于耳廓。

内芯21c为采用单一或复合材料一体成型构成的球状振荡体,球状振荡体可以在接收到机械振荡信号后实现更好的传递过程,内芯21c为钢性材质,减少机械振荡信号漏音的情况。第二外壳22c为软质壳体,包覆于内芯21c之外既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又可以在贴合于耳廓上时更加舒适。第二外壳22c被设计为包覆内芯21c的符合人体工学的、充分贴合外耳关联区域的形状。

连接件3c,连接件3c可折叠设置在第一发声体1c与第二发声体2c之间,用于固定第一发声体1c以及第二发声体2c于耳廓,并向第二发声体2c传递第一发声体1c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

具体地,连接件3c用来连接第一发声体1c以及第二发声体2c。连接件3c的骨架或者主体可以选择刚性材料,以利于声波在其内以纵波,横波传导。骨架的外围可以包覆软性材料。

故连接器包括刚性线材以及柔性包覆套,刚性线材一端与电陶瓷相接触,刚性线材的另一端与内芯21c相接触,可以更好的传递机械振荡信号,增强声音传导效果,减少漏音以及振荡损耗;同时刚性线材可以根据耳廓外形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变形,以更好适应人耳形状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柔性包覆套避免损伤皮肤,可以实现更舒适的佩戴体验。第一外壳13c、第二外壳22c以及柔性包覆套可以为整体注塑形成的包覆件,增强发声装置的整体设计美感。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c包括第一连接部31c、第二连接部32c以及将第一连接部31c与第二连接部32c展开或折叠的可折叠部33c,第一连接部31c一端与第一发声体1c相连,第一连接部31c另一端与可折叠部33c一端相连,第二连接部32c一端与第二发声体2c相连,第二连接部32c另一端与可折叠部33c另一端相连。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1c为环形框体,套设在第一发声体1c上,便于取下,第二连接部32c与第二发声体2c的形状与材质一致,便于加工并传递机械振荡信号。

具体地,可折叠部33c为轴承,第一连接部31c上设有与轴承相适配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部32c上设有与轴承相适配的第二连接孔,轴承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从而实现了第一连接部31c以及第二连接部32c分别与轴承可旋转连接的效果。

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通过上述连接件3c的固定方式,也可以将第一连接部31c、第二连接部32c以及可折叠部33c设计为一体成型具有弹性或可塑特性的可变形折叠结构,可以为线性、条带状或其他形态的折叠结构,只要能够实现本方案中的折叠效果的结构,均属于本方案的变形与变换,应当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c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发声体1c在第一连接部31c的支撑下贴合于耳廓后,第二发声体2c在第二连接部32c的支撑下贴合于耳廓前。耳夹式发声装置呈现为耳坠形态,第二发声体2c可被设计为充分遮盖外耳道、部分开放外耳道和充分开放外耳道的外形以使得佩戴者可以充分获得来自装置的音频信号、兼顾周围环境的提示和其他声响以及在不影响人耳对外界声音充分感知的前提下获得来自装置的提示、语音、背景音乐和其他音频信息,以致获得增强现实的音频体验。

连接件3c在展开状态下,第一发声体1c在第一连接部31c的支撑下悬空于耳廓外,第二发声体2c在第二连接部32c的支撑下贴合于耳廓前。可以类同传统振膜耳机,第二发声体2c以入耳,半开放或开放方式佩戴,从而应对不同噪声环境下的使用需求。当第二发声体2c以半开放或开放方式佩戴时,装置不堵塞外耳道,将有利于使用者与周边环境其他听觉信息的自然有序获取,而不产生听觉掩蔽或堵塞。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声体1c位于耳廓前,且第一发声体1c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第二发声体2c位于耳廓后;或第一发声体1c处于耳廓后,第二发声体2c处于耳廓前,且第二发声体2c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

当第一发声体1c接近外耳道或接触耳屏,则第一发声体1c起到主要作用,第二发声体2c起到次要作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更多起到的是固定作用,机械振荡信号的传递作用偏少。当第一发声体1c处于耳背,第二发声体2c处于耳前,第二发声体2c形成耳前分量,第一发声体1c在耳背后形成的耳后分量,双重声音同时作用,构成完整的听感。两种佩戴方式均可以达到发声效果,只是从佩戴习惯出发,将第二发声体2c设置于耳前,将第一发声体1c设置于耳后,更容易佩戴。

请进一步参阅图12,当连接件3c折叠以保持第一发声体1c密实连接耳廓背面时,第二发声体2c位于耳屏与对耳屏之间,在该佩戴方式下,通过改变第二发声体2c和连接件3c的设计可以使得外耳道不同程度地遮蔽,部分开放或者全面开放,由此佩戴者在获得来自该外耳传声装置的声波机械振荡的同时,依然可以充分或者部分感知到来自周边环境的声音。来自于装置和周围环境声音的比例可以通过改变第二发声体2c和连接器构件对外耳道的遮盖来调节。遮盖程度越高,则人耳和周围声音的隔绝程度亦提高。耳坠形态可以依靠自身垂重贴合耳廓,故而适合长期佩戴。同时在该佩戴方式下,可以充分开放外耳道以不阻碍使用者接受周遭环境中的声音。

请进一步参阅图13,当按照折叠的方式佩戴的该装置被设计、配置为部分以至充分开放外耳道的折叠形态佩戴方式在允许佩戴者感知来自周遭环境声音的同时,也使得人耳将接受环境中的无关的,无序的,无需的声音包括噪声,而这些声音将影响佩戴者对于来自装置的音频信号的感知。在该类场景下,可以通过本装置的另一种佩戴方式,即非折叠的佩戴方式。在该佩戴方式下,连接件3c的折叠结构被展开,可以以入耳、半入耳、以及吊坠的方式佩戴在耳前,当外耳门被足够充分遮蔽时,装置能提供更优的隔绝噪声的性能,以确保佩戴者可以充分感受来自装置的音频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以及第三实施例发声装置的结构设置。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公开了:第一发声体与第二发声体通过连接件进行机械振荡信号的传递,同时,第一发声体与第二发声体上设有磁铁结构,第一发声体与第二发声体通过磁铁结构的相互吸引作用,从而实现第一发声体与第二发声体分别在耳后与耳前的固定。

所以只要是能够将第一发声体与第二发声体贴合于耳廓外,实现两组声源同时发声的发声体固定结构,均属于本方案的简单变形和变换,应当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针对上述发声装置,申请人通过使用频谱分析设备对各发声装置的发声效果进行了如下测试。

检测方式: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声体的传音面、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发声体的传音面、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声体的传音面以及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二发声体的传音面充分接触等效换能材料以后,由测试设备获得其升压级。

测试原理:

纵轴单位为db,为声波段频谱声压等级的相对值。为通过振膜式麦克风等效获得的骨导换能装置所引起的装置外围形变与麦克风间所形成的腔体尺寸变动所导致的气流变化而形成的升压级相对数值改变。

该数值越高,说明在对应的频率相应的装置设备配置上采集到的骨导换能振荡量越大,且使用对数方法标记其量级,该频谱图的横轴为频率,其区间为从零赫兹至22.05千赫兹。

该实验选用离散的多个测试点作为参考振荡源扫频输出,各种类型的振荡器包括源振荡器和受测的振荡器将本身发出或由其传导的机械振荡信号送入等效的测试设备,故而其数值只具备参照数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频谱分析设备的直流端无法充分溢出其直流分量,故而在50赫兹及以下频率的频率响应无参考价值。

纵坐标较高的谱线为频谱分析过程中在相应频率点所采集到的最大的振荡量,以及该类型振荡器对于相应等伏的一个单频点音频振荡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传递给测试设备时所体现的换能能力,由此所构成的从20赫兹至22.05千赫兹范围内的完整的频谱即为该种振荡器或称换能设备的完整的频率响应。

纵坐标较低的谱线为实时采集时的状况,因测试设备运行为实时采集,故纵坐标较低的谱线数值不高于纵坐标较高的谱线即为峰值,在测试图中可作为周边环境噪声基底或异响的一种参照。由于测试环境牵涉到换能器件与测试设备之间的物理接触,故而多数纵坐标较低的谱线包络所体现的尖峰为该种接触、接插、摩擦、或者其他测试过程之中所产生的音频断的异响,可以从这些异响的强度反应相应的骨导换能装置实际产生的机械振荡能量的有效传递。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声体所获得的频率响应测试结果。由该张图上展示的结果,可见由于该第一发声体与连接件的一体化设计,产生了与测试装置更大的接触面积,并且由于整体机械振荡并不易于通过装置的外表面溢出到空气之中,其振荡被更加均衡的送入到测试设备,在装置固定合理的前提下,体现为较为优于单一骨导换能装制传音面的换能效率。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发声体所获得的频率响应测试结果。该第二发声体体现为有两个较为均衡的音频输出段即3k至7k,以及15~17k,而在8k~14k区间内则体现出一种陷波的效应,该种陷波的效应是由两个分支的连接器刚性材料进入第二发声体本体所形成的不同谐振区间,由连接件材料和结构改变,所选用的第二发声体本体材质以及连接件和第二发声体连接方式的不同所共同决定的。这给不同类型的音频设备以及频率响应输出需求的实现提供了较大的设计自由度。并且可产生对特定频段的线波效应

如图16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声体所获得的频率响应测试结果。这种情况下,频率响应以10k赫兹左右为中心频率向两侧不同程度衰落多至20个db,显示为该种连接件与第一发声体的固定方式将一定程度上约制第一发声体总体换能效率略有下降且其频率均衡性下降。但依然在可比较的工作范围。

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二发声体(带第二外壳)所获得的频率响应测试结果。由图可见该种情形下其机械振荡所输出的等效声压等级低于第一发声体所发出的振荡量,且频率均衡性差,体现为对特定的单一或复合连接件及第二发声体材料所形成的固有频率及其二次谐波位置有更好的频率响应,在该组测试图中,连接件与第二发声体接触测试设备端体现出的固有频率在将近8k的位置,较为适合传输人声语音。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改变材料配比和结构,这一频率响应将可被配置为特定的应用场景包括通过材料来抑制和限制人声段向空气中的发射以获得更好的保密通信效果。

如图18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二发声体(无第二外壳)所获得的频率响应测试结果。与测试图17相比两者在频率响应表现上接近,体现为扩展进入外耳门的材质本身并不影响骨导换能设备音频输出的表现力。但由于外耳道开放,允许了人耳可感知周遭环境的同时也等同于接纳了来自周遭环境的噪声。故而在实际表现中,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外围材料来限定该种第二发声体输入人耳的声音大小和对周遭噪声的隔绝程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