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消息推送鉴别用户标识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29748发布日期:2020-01-18 03:48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跨平台消息推送鉴别用户标识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跨平台消息推送鉴别用户标识的方法,属于网络数据收集监测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该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是通过产品后台进行主动消息推送,目标用户可以实时接收到消息通知,已达到产品宣传推广的效果,但对接收到消息的用户无法进行精准识别,只是对点击量做了简单统计而且标识不出具体用户,没有对精准用户的操作行为做出数据监测,因此业界急需要一种能够在任何平台中,通过消息推送鉴别用户标识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在平台中将消息推送到用户后,可以通过推送内容中的特定链接鉴别用户标识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跨平台消息推送鉴别用户标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服务器端针对要推送的用户进行动态消息内容链接的生成;

步骤2:客户端将通过特定链接将用户操作信息发送至服务器;

步骤3:服务器读取目标用户的消息内容;

步骤4:对步骤3消息内容中的特定链接字符串进行解码操作,用以获取到用户的标识数据。

所述服务器读取用户编码数据库内容,服务器根据本服务器网络地址及用户编码生成特定的url链接。

所述用户编码采用10进制转62进制的方式生成。

所述62进制以0~9、a~z、a~z共62个字符为基础。

所述解码操作为:将62进制数截取最左一位字符x,则在62进制数码中字符x对应的位数为乘数,乘以62后与依次截取新的62进制数的最左一位对应的位数求和,直到62进制数截取完毕,最终求得的和即10进制数。

所述客户端可将用户标识及采集数据放入数据结构中进行上报处理,具体如下:

第一步:创建标准数据区块模型,其中包含首区块、头部区块,中部区块,尾部区块。

第二步:将用户标识和本次会话进行编号,存入标准区块模型的首区块中。

第三步:把公共字段数据(用户的基本信息)以键值对形式依次写入到标准数据区块的头部区块中。

第四步:将采集到的数据(机型、渠道、停留时长、轨迹跟踪)写入到标准数据区块的中部区块中。

第五步:把客户端生成的公钥(数字签名)写入到标准数据区块的尾部区块中,以供服务端校验。

第六步:将生成的标准数据区块进行非对称加密并统一格式上报至服务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目前的消息推送后仅仅为了通知或增加曝光,并不进行具体的用户标识,导致通过统计监测数据无法进行评估用户行为以及消息推送效果,决策者无法更准确的了解不同渠道的推广效果,推广平台也无法为决策者决定不同渠道的推广力度提供依据,更不能准确的把握推广人员的推广数据。

本发明通过平台推送消息后,可以有效的鉴别出当前接收消息的具体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标识,逐步递进,从而查看这一条推送触达了多少用户,有多少用户真正通过这一条推送信息阅读了内容,了解对应的推送是否已经达到了其最终的目标,以此作为最终整个推送计划的评定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集的用户标识数据具体数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跨平台消息推送鉴别用户标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服务器端针对要推送的用户进行动态消息内容链接的生成;

步骤2:客户端将通过特定链接将用户操作信息发送至服务器;

步骤3:服务器读取目标用户的消息内容;

步骤4:对步骤3消息内容中的特定链接字符串进行解码操作,用以获取到用户的标识数据;

所述服务器读取用户编码数据库内容,服务器根据本服务器网络地址及用户编码生成特定的url链接。

所述用户编码采用10进制转62进制的方式生成。

所述62进制以0~9、a~z、a~z共62个字符为基础。

所述解码操作为:将62进制数截取最左一位字符x,则在62进制数码中字符x对应的位数为乘数,乘以62后与依次截取新的62进制数的最左一位对应的位数求和,直到62进制数截取完毕,最终求得的和即10进制数。

如图2所示:所述客户端可将用户标识及采集数据放入数据结构中进行上报处理,具体如下:

第一步:创建标准数据区块模型,其中包含首区块、头部区块,中部区块,尾部区块。

第二步:将用户标识和本次会话进行编号,存入标准区块模型的首区块中。

第三步:把公共字段数据(用户的基本信息)以键值对形式依次写入到标准数据区块的头部区块中。

第四步:将采集到的数据(机型、渠道、停留时长、轨迹跟踪)写入到标准数据区块的中部区块中。

第五步:把客户端生成的公钥(数字签名)写入到标准数据区块的尾部区块中,以供服务端校验。

第六步:将生成的标准数据区块进行非对称加密并统一格式上报至服务器。

上述实施方式仅示例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效果,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进。因此,凡举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