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基建现场安全动态管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48206发布日期:2020-04-10 22:4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基建现场安全动态管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网基建现场管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基建现场安全动态管控系统。



背景技术:

工程建设领域是高风险领域,施工现场安全管控点多面广,尤其是对于开放的线路工程现场,安全管控难度非常大。随着电网规模快速发展,电网建设规模逐年增大,现场建设管理的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加之国家对于现场安全管控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传统的现场建设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安全工作要求,唯有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基建现场安全动态管控系统,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基建现场安全动态管控系统,其包括:

佩戴检测系统,其用于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人员和安全设备的管理;

虚拟围栏系统,其用于实现对基建现场处重点区域的监控;

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其用于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人员数据的采集;

本地服务器,其用于对佩戴检测系统、虚拟围栏系统和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管理;

远程服务器端,其用于与本地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以及

后台端,其用于与远程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

本发明中,通过佩戴检测系统能够对基建现场处的施工人员在其进出基建现场时对其身份进行识别以及对其是否佩戴符合规定的安全设备进行检测,故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人员和设备的管理。通过虚拟围栏系统能够对基建现场处重点区域进行警戒,从而能够较佳地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重点区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对基建现场处的环境数据和人员数据进行监控,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日常监管。通过本地服务器能够较佳地实现对佩戴检测系统、虚拟围栏系统和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处的数据的统筹管理,通过远程服务器端能够较佳地将本地服务器中的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存储和管理,通过后台端能够较佳地实现对相关数据的管理。

作为优选,佩戴检测系统包括: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其用于存储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及与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人脸识别模块,其用于读取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人脸信息匹配模块,其用于将人脸识别模块读取的人脸信息与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中存储的人脸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不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若匹配成功则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提取与该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安全装备检测模块,其用于读取施工人员实际佩戴的安全装备信息;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其用于将安全装备检测模块所读取的施工人员实际佩戴的安全装备信息与自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处提取的与该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控制闸机系统放行,若匹配不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以及报警模块,其用于在接收到人脸信息匹配模块或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处的报警信号时进行报警。

本发明中,通过建立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能够收录每个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且能够将每个施工人员应当佩戴的安全设备与该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进行对应。在建立了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在施工现场的现有闸机系统处加装人脸识别模块、人脸信息匹配模块、安全装备检测模块、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和报警模块,即可较佳地实现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是否为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以及是否佩戴齐全的安全设备进行检测,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从而能够较佳地防止非施工现场人员的进入施工现场,以及能够较佳地杜绝施工人员未佩戴齐全的安全设备进入现场。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设于安全装备处的安全装备识别标签,安全装备识别标签用于记载与相应安全装备唯一对应的识别信息,安全装备检测模块所读取的安全装备信息为安全装备识别标签处记载的识别信息。通过在安全装备处设置安全装备识别标签,能够较佳地通过在现有安全装备处加装安全装备识别标签的方式实现对安全装备的记录,进而便于实现。

作为优选,还包括显示模块,显示模块用于在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匹配成功时接收安全装备匹配模块所发送的匹配成功信号显示匹配成功信息,并用于在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匹配不成功时接收安全装备匹配模块所发送的匹配失败信号显示匹配失败信息。从而能够增加可视化界面,能够较佳地在匹配失败时,提醒施工人员因何种缘由匹配失败。

作为优选,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装备均设置于一存放柜内。故而能够较佳地便于安全装备的统一管理。

作为优选,虚拟围栏系统包括:rgb-d相机采集模块,其用于采集基建现场的rgb图像和三维点云信息;重点区域划分模块,其用于构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人员检测模块,其用于对rgb-d相机采集模块所采集的rgb图像中是否出现人员进行检测,并用于在检测到出现人员时,对该人员在rgb图像中的所有坐标进行提取以生成图像坐标集合和所有对应的三维点云信息进行提取以生成人体点云集;人员入侵判别模块,其用于首先对图像坐标集合中是否存在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的点进行逐一判断,若不存在则停止判断,若存在则将所有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的点保存至一潜在入侵图像坐标集合中,之后根据入侵图像坐标集合自人体点云集中提取所有相应点的三维点云信息并逐一判断是否存在位于实际重点区域内的点,若不存在则停止判断,若存在则提取当前点所在帧的rgb图像及三维点云信息并保存,同时向一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息;以及报警模块,其用于在接收到报警信息时进行报警。

本发明中,通过重点区域划分模块能够根据基建现场需要划分出危险重点区域的实际物理位置,通过人员检测模块对rgb-d相机采集模块所采集的rgb图像进行分析,能够首先分析rgb图像中出现的人员位置是否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当人员出现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时,能够根据rgb-d相机采集模块所采集的三维点云信息分析人员的实际位置是否位于实际重点区域内,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进入危险重点区域的实际物理位置内的人员进行实时检测,且由于留存有rgb图像和对应的三维点云信息故能够较佳地保留证据,便于事后通过违规人员现场违反安全的画面对其进行现身说法,进而便于对其安全错误进行点对点地批评指正。

作为优选,重点区域划分模块在构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时,通过选取4个基准点p1、p2、p3和p4,并分别获取该4个基准点在rgb图像中的坐标p1(u1,v1)、p2(u2,v2)、p3(u3,v3)和p4(u4,v4)以及在现场中的三维坐标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和p4(x4,y4,z4),位于p1(u1,v1)、p2(u2,v2)、p3(u3,v3)和p4(u4,v4)内的区域即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位于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和p4(x4,y4,z4)内的区域即为实际重点区域。

本发明中,通过重点区域划分模块能够根据基建现场需要划分危险重点区域的实际物理位置,通过设置在基建现场处选取4个基准点,并获取该4个基准点在以rgb-d相机采集模块为基准建立的坐标系中的坐标,即可较佳地构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

作为优选,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包括现场端、服务器端和后台端,现场端用于采集现场数据并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用于对自现场端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台端用于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现场端包括定位网络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定位网络系统包括用于设于现场处的多个定位基站、定位数据处理单元以及定位通信单元,所述多个定位基站设于基建现场处并用于对设于安全装备处的识别标签进行识别以实现对每个安全装备的定位,定位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定位基站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定位通信单元上传给服务器端;视频监控系统包括多个监控摄像头、监控数据处理单元和监控通信单元,所述多个监控摄像头设于基建现场处并用于对基建现场的环境进行摄录,监控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监控摄像头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监控通信单元发送给服务器端。

本发明中,通过现场端能够借助现有的多种类型的传感装置如摄像头、定位基站、智能安全帽、识别标签等对基建现场的多种数据进行采集,并能够将所采集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端,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基建现场管理的数据支持。通过在基建现场处设置定位网络系统,并通过在每个施工人员的安全装备处设置相匹配的识别标签,能够较佳地实现对每个施工人员的定位,从而能够较佳地获取每个施工人员的实时位置数据。通过监控摄像头布置视频监控系统,从而能够较佳地对基建现场的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上传,从而能够为基建现场的管理提供较佳的数据支撑。

作为优选,安全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帽。由于安全帽为每个施工人员必备的安全设备,故通过将识别标签设于安全帽处能够具备较佳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电网基建现场安全动态管控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佩戴检测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虚拟围栏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虚拟围栏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虚拟围栏系统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的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的定位网络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的视频监控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中的存放柜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的存放柜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a的放大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的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的分隔板和挡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的分隔板和伸缩隔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基建现场安全动态管控系统,其包括:

佩戴检测系统,其用于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人员和安全设备的管理;

虚拟围栏系统,其用于实现对基建现场处重点区域的监控;

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其用于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人员数据的采集;

本地服务器,其用于对佩戴检测系统、虚拟围栏系统和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管理;

远程服务器端,其用于与本地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以及

后台端,其用于与远程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

本实施例中,通过佩戴检测系统能够对基建现场处的施工人员在其进出基建现场时对其身份进行识别以及对其是否佩戴符合规定的安全设备进行检测,故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人员和设备的管理。通过虚拟围栏系统能够对基建现场处重点区域进行警戒,从而能够较佳地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重点区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对基建现场处的环境数据和人员数据进行监控,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日常监管。通过本地服务器能够较佳地实现对佩戴检测系统、虚拟围栏系统和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处的数据的统筹管理,通过远程服务器端能够较佳地将本地服务器中的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存储和管理,通过后台端能够较佳地实现对相关数据的管理。

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佩戴检测系统包括: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其用于存储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及与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人脸识别模块,其用于读取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人脸信息匹配模块,其用于将人脸识别模块读取的人脸信息与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中存储的人脸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不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若匹配成功则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提取与该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安全装备检测模块,其用于读取施工人员实际佩戴的安全装备信息;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其用于将安全装备检测模块所读取的施工人员实际佩戴的安全装备信息与自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处提取的与该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控制闸机系统放行,若匹配不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以及报警模块,其用于在接收到人脸信息匹配模块或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处的报警信号时进行报警。

本实施例中,通过建立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能够收录每个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且能够将每个施工人员应当佩戴的安全设备与该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进行对应。在建立了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在施工现场的现有闸机系统处加装人脸识别模块、人脸信息匹配模块、安全装备检测模块、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和报警模块,即可较佳地实现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是否为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以及是否佩戴齐全的安全设备进行检测,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从而能够较佳地防止非施工现场人员的进入施工现场,以及能够较佳地杜绝施工人员未佩戴齐全的安全设备进入现场。

其中,由于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中,每个施工人员与归属其的安全装备建立对应关系,故通过安全装备匹配模块不仅能够检测出任一施工人员是否佩戴需要的安全设备,还能够检测出其是否错带他人的安全设备。

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在进出施工现场时,均会对其进行检测,故而还能够较佳地防止施工人员将安全设备遗漏在施工现场内,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安全设备的管理,避免安全设备的遗失。

本实施例的系统中,还包括用于设于安全装备处的安全装备识别标签,安全装备识别标签用于记载与相应安全装备唯一对应的识别信息,安全装备检测模块所读取的安全装备信息为安全装备识别标签处记载的识别信息。通过在安全装备处设置安全装备识别标签,能够较佳地通过在现有安全装备处加装安全装备识别标签的方式实现对安全装备的记录,进而便于实现。

本实施例的系统中,安全装备识别标签为rfid标签。由于rfid标签为现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故通过采用rfid标签作为安全装备识别标签能够较佳地便于本实施例方案的实现。

本实施例的系统中,还包括显示模块,显示模块用于在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匹配成功时接收安全装备匹配模块所发送的匹配成功信号显示匹配成功信息,并用于在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匹配不成功时接收安全装备匹配模块所发送的匹配失败信号显示匹配失败信息。从而能够增加可视化界面,能够较佳地在匹配失败时,提醒施工人员因何种缘由匹配失败。

本实施例的系统中,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装备均设置于一存放柜内。故而能够较佳地便于安全装备的统一管理。

基于本实施例的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网基建现场施工人员劳保用品的佩戴检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搭建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内存储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及与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

步骤s2、采用人脸识别模块读取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

步骤s3、采用人脸信息匹配模块将人脸识别模块读取的人脸信息与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中存储的人脸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不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并发送给报警模块进行报警,若匹配成功则使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提取与该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

步骤s4、采用安全装备检测模块读取施工人员实际佩戴的安全装备信息;

步骤s5、采用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将安全装备检测模块所读取的施工人员实际佩戴的安全装备信息与自施工人员与安全装备数据库处提取的与该施工人员对应的安全装备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控制闸机系统放行,若匹配不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并发送给报警模块进行报警。

本实例中,通过上述步骤s1-s5,能够较佳地实现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是否为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和是否佩戴齐全的安全设备进行检测。

本实例中,步骤s4中,在安全装备处设置安全装备识别标签,安全装备识别标签处记载与相应安全装备唯一对应的识别信息,安全装备检测模块所读取的安全装备信息为安全装备识别标签处记载的识别信息。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安全装备的识别。

本实例中,安全装备识别标签基于rfid标签实现。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现有安全装备的改装,且能够便于对安全装备的识别。

本实例中,步骤s5中,采用显示模块在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匹配成功时接收安全装备匹配模块所发送的匹配成功信号显示匹配成功信息,并在安全装备匹配模块匹配不成功时接收安全装备匹配模块所发送的匹配失败信号显示匹配失败信息。从而能够较佳地以可视化的方式对施工人员的匹配信息进行提醒。

如图3所示,虚拟围栏系统包括:rgb-d相机采集模块,其用于采集基建现场的rgb图像和三维点云信息;重点区域划分模块,其用于构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人员检测模块,其用于对rgb-d相机采集模块所采集的rgb图像中是否出现人员进行检测,并用于在检测到出现人员时,对该人员在rgb图像中的所有坐标进行提取以生成图像坐标集合和所有对应的三维点云信息进行提取以生成人体点云集;人员入侵判别模块,其用于首先对图像坐标集合中是否存在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的点进行逐一判断,若不存在则停止判断,若存在则将所有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的点保存至一潜在入侵图像坐标集合中,之后根据入侵图像坐标集合自人体点云集中提取所有相应点的三维点云信息并逐一判断是否存在位于实际重点区域内的点,若不存在则停止判断,若存在则提取当前点所在帧的rgb图像及三维点云信息并保存,同时向一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息;以及报警模块,其用于在接收到报警信息时进行报警。

本实施例中,rgb-d相机采集模块能够包括现有的rgb-d摄像头,通过将rgb-d相机采集模块设于基建现场处,能够同时对基建现场的rgb图像和三维点云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从而能够较佳的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虚拟围栏系统使得,通过重点区域划分模块能够根据基建现场需要划分出危险重点区域的实际物理位置,通过人员检测模块对rgb-d相机采集模块所采集的rgb图像进行分析,能够首先分析rgb图像中出现的人员位置是否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当人员出现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时,能够根据rgb-d相机采集模块所采集的三维点云信息分析人员的实际位置是否位于实际重点区域内,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进入危险重点区域的实际物理位置内的人员进行实时检测,且由于留存有rgb图像和对应的三维点云信息故能够较佳地保留证据,便于事后通过违规人员现场违反安全的画面对其进行现身说法,进而便于对其安全错误进行点对点地批评指正。

尤为重要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rgb-d相机采集模块,能够同时采集基建现场的rgb图像和三维点云信息,且人员入侵判别模块能够分别对人员出现在rgb图像中的坐标信息和出现在基建现场的坐标信息进行分步判断,除了能够较佳地降低其工作负荷外,还能够较佳地降低其误判率。结合图2所示,图2中的q1和q2点虽然在rgb图像中均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中,但实际上只有q2点位于实际重点区域内,通过对rgb图像中出现的人员的信息进行双重判定即可较佳地降低整个系统的误判率。

结合图3所示,重点区域划分模块在构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时,通过选取4个基准点p1、p2、p3和p4,并分别获取该4个基准点在rgb图像中的坐标p1(u1,v1)、p2(u2,v2)、p3(u3,v3)和p4(u4,v4)以及在现场中的三维坐标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和p4(x4,y4,z4),位于p1(u1,v1)、p2(u2,v2)、p3(u3,v3)和p4(u4,v4)内的区域即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位于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和p4(x4,y4,z4)内的区域即为实际重点区域。

本实施例中,通过重点区域划分模块能够根据基建现场需要划分危险重点区域的实际物理位置,通过设置在基建现场处选取4个基准点,并获取该4个基准点在以rgb-d相机采集模块为基准建立的坐标系中的坐标,即可较佳地构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

实际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选取4个基准点仅为一个具体选择方式,实际布置时能够根据现场需要选取合适数量的基准点。

本实施例中,人员检测模块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或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入侵人员的检测及入侵人员坐标的提取。

其中,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采用如hog+svm、hog+adaboost、icf+adaboost、dpm+latentsvm等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能够采用如faster-rcnn、ssd、fpn、yolo等算法。

本实施例中,报警模块包括光报警单元和声报警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报警模块能够设置于基建现场处(即实际重点区域处),从而能够较佳地在检测到人员入侵时进行报警。

结合图5所示,基于本实施例中的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rgb-d相机的电网基建现场虚拟围栏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设备安装及标定;

步骤s2,在一rgb-d相机采集模块处设置初始参数,完成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的划分;

步骤s3,采用一人员检测模块对rgb-d相机采集模块所摄录的每一帧rgb图像中是否有人员出现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出现人员时,对该人员在rgb图像中的所有坐标进行提取以生成图像坐标集合和所有对应的三维点云信息进行提取以生成人体点云集;

步骤s4,采用一人员入侵判别模块,首先判别图像坐标集合中是否存在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的点,若不存在则停止判断,若存在则逐一判别对应点的三维点云信息是否位于实际重点区域内,若不存在则停止判断,若存在则将对应点所在帧的rgb图像及三维点云信息进行提取并保存,同时向一报警模块发送报警信息实现报警。

通过步骤s1-s4,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基建现场处的重点区域是否有人员侵入进行检测并及时报警,且能够较佳地对侵入人员的图像信息进行采集和保存,进而能够较佳地便于后期追责。

本实施例中,通过步骤s1,能够首先对设备进行安装,通过标定能够较佳地实现rgb-d相机采集模块中的各个坐标系的对齐。

本实施例中,通过步骤s2,能够较佳地实现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的划分。

本实施例中,通过步骤s3,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入侵人员的检测和坐标信息的提取。

本实施例中,通过步骤s4,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入侵人员是否进入基建现场处的重点区域进行判定。

上述步骤s2中,重点区域划分模块在构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时,首先选取4个基准点p1、p2、p3和p4,之后分别获取该4个基准点在rgb图像中的坐标p1(u1,v1)、p2(u2,v2)、p3(u3,v3)和p4(u4,v4)以及在现场中的三维坐标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和p4(x4,y4,z4),最后将位于p1(u1,v1)、p2(u2,v2)、p3(u3,v3)和p4(u4,v4)内的区域即为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并将位于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和p4(x4,y4,z4)内的区域即为实际重点区域。

通过上述,能够较佳地实现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和实际重点区域的划分。

上述步骤s3中,人员检测模块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或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入侵人员的检测及其坐标信息的提取。

上述步骤s1中,rgb-d相机采集模块通过一安装支架设于现场处。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rgb-d相机采集模块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人员检测模块能够对rgb-d相机采集模块所采集到的每一帧图像均进行检测。

可以知晓的是,每一帧图像中均包含rgb图像信息和深度图像信息。当人员检测模块检测到任一帧图像中出现人员时,能够提取该入侵人员的rgb图像信息和深度图像信息,其中所述的rgb图像信息是指其在rgb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其中所述的深度图像信息是指其在深度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对应三维点云信息)。所提取的入侵人员的在rgb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集合即为图像坐标集合,表达为a(ui,vi)(i=1,2,3……m);所提取的入侵人员的在深度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集合即为人体点云集,表达为p(xi,yi,zi)(i=1,2,3……m)。

在获取图像坐标集合和人体点云集后,人员入侵判别模块能够进行两步判别:第一步,根据图像坐标集合,针对每个入侵人员的坐标点(ui,vi)判断其是否包含在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并将位于图像平面重点区域内的所有坐标点(ui,vi)保存至一潜在入侵图像坐标集合中,潜在入侵图像坐标集合表达为b(ui,vi)(i=1,2,3……n,n≤m);第二步,根据潜在入侵图像坐标集合能够在人体点云集中提取对应的三维点云信息(即在深度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所提取处的集合能够表达为q(xi,yi,zi)(i=1,2,3……,n≤m),通过对集合q中的所有点逐一判定是否位于实际重点区域内,即可较佳地对当前人员是否侵入重点区域进行判定。其中,在判断其是否包括在实际重点区域时,只要判断出一个点包括在内,则判断当前人员已侵入实际重点区域,则触发报警模块报警,并将当前帧的rgb图像和点云数据进行保存,以备后期对入侵人员进行惩治使用;如果q中所有的点被判断完,未发现包括在实际重点区域的点,则说明当前人员未侵入实际重点区域。

结合图6-8所示,本实施例的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包括现场端、服务器端和后台端,现场端用于采集现场数据并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用于对自现场端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台端用于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

现场端包括定位网络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定位网络系统包括用于设于现场处的多个定位基站、定位数据处理单元以及定位通信单元,所述多个定位基站设于基建现场处并用于对设于安全装备处的识别标签进行识别以实现对每个安全装备的定位,定位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定位基站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定位通信单元上传给服务器端;

视频监控系统包括多个监控摄像头、监控数据处理单元和监控通信单元,所述多个监控摄像头设于基建现场处并用于对基建现场的环境进行摄录,监控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监控摄像头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监控通信单元发送给服务器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现场端能够借助现有的多种类型的传感装置如摄像头、定位基站、智能安全帽、识别标签等对基建现场的多种数据进行采集,并能够将所采集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端,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基建现场管理的数据支持。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建现场处设置定位网络系统,并通过在每个施工人员的安全装备处设置相匹配的识别标签,能够较佳地实现对每个施工人员的定位,从而能够较佳地获取每个施工人员的实时位置数据。

其中,能够通过定位基站布置定位网络系统,并在安全装备处设置相匹配的识别标签为现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予赘述。

本实施例中,能够通过监控摄像头布置视频监控系统,从而能够较佳地对基建现场的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上传,从而能够为基建现场的管理提供较佳的数据支撑。

其中,安全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帽。其中,由于安全帽为每个施工人员必备的安全设备,故通过将识别标签设于安全帽处能够具备较佳的通用性。

实施例2

如图9-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现场施工用安全装备存放柜,其能够较佳地用于存放实施例1中的安全设备。

本实施例的存放柜包括柜体100,柜体100内设有空腔101,空腔101内且位于左右两侧均设有沿上下方向布置的立柱110,立柱110之间设有多个分隔板120,分隔板120上均设有供对应立柱110穿过的安装孔411,相邻的分隔板120之间均设有套于立柱110上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均套于立柱110上的下套筒310和伸入下套筒310内的上套筒310,下套筒310和上套筒330分别固定在对应相邻的分隔板120上,下套筒310的外侧面上且位于上端部设有截面呈环状的滑槽311,下套筒310的上端部设有一转动块320,转动块320的下端面设有供下套筒310伸入的转动槽321,转动槽321的侧壁上设有与滑槽311相配合的滑轨322,转动槽321的顶壁上设有供上套筒310穿过的且与上套筒310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孔323。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分隔板120的设置,使得分隔板120能够将柜体100内的空腔101分成多个放置空间,使得安全装置如安全帽、安全手套、安全警示标志牌等能够在分隔板120上得到分类放置;其中,通过转动块320、转动槽321、滑轨322、下套筒310和滑槽311的设置,使得下套筒310伸入转动槽321内并使滑轨322卡入滑槽311内,进而使转动块320能够安装在下套筒310的上端且能够使转动块320绕着下套筒310转动,由于下套筒310固定在相邻分隔板120中的一个分隔板120上,上套筒330固定在相邻分隔板120的另一个分隔板120上,并且上套筒330伸入下套筒310内同时与转动块320上的第一螺纹孔323螺纹配合,使得转动块320转动能够带动上套筒330上下移动,进而能够带动相邻分隔板120之间的距离能够调节,从而使分隔板120形成的放置空间能够较佳地适应安全帽、安全手套等安全装备的放置,使柜体100内的空间利用率增大。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的构造,使得现场施工用安全装备存放柜能够通过调节机构调整相邻分隔板120间的距离使分隔板120形成的放置空间能够较佳地适应不同大小的安全装备,使柜体100内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方便操作。

本实施例中,下套筒310内设有供上套筒330伸入的活动腔312,活动腔312的侧壁上沿上下方向相对设有限位槽313;上套筒330伸入活动腔312内的侧面上对应限位槽313设有限位杆331。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槽313和限位杆331的设置,使得限位杆331伸入限位槽313内移动,进而使限位杆331得到限制使上套筒330在活动腔312内得到限制,防止转动块320带动上套筒330脱离下套筒310导致调节机构无法调节相邻分隔板120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分隔板120上且位于前侧部沿左右方向设有升降腔511,升降腔511内沿左右方向设有定位杆512,定位杆512上设有第二螺纹孔513;升降腔511内设有可升降的挡板420,挡板420上设有供定位杆512穿过的滑动腔421,滑动腔421内设有一端伸出挡板420且能够转动的丝杆521,丝杆521穿过第二螺纹孔513且与第二螺纹孔513螺纹配合。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挡板420的设置,使得挡板420能够对放置在分隔板120上的安全装备的掉落;其中,通过升降腔511、定位杆512、第二螺纹孔513、滑动腔421和丝杆521的设置,使得丝杆521螺纹穿过第二螺纹孔513,同时定位杆512固定设置在升降腔511内使转动丝杆521能够使丝杆521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挡板420整体在升降腔511内上下移动,从而使挡板420能够调节伸出分隔板120上端的高度,使其能够较佳地对放置在分隔板120上的安全装备进行阻挡。

本实施例中,分隔板120的上板面上均沿前后方向设有多个伸缩隔板430。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伸缩隔板430的设置,使得分隔板120上方的空间能够被伸缩隔板430分成多个放置空间,有利于对放置在同一分隔板120上的安全装备的进行分类,便于使用。

本实施例中,伸缩隔板430包括一端与分隔板120相连的下伸缩隔板610,下伸缩隔板610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升降空腔611,升降空腔611的前后侧壁上沿上下方向设有限位滑槽612;升降空腔611内通过弹簧631设有一端伸出的升降空腔611的上伸缩隔板620,上伸缩隔板620的前后侧壁上且位于下端部对应限位滑槽612设有限位柱621。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构造,使得弹簧631能够提供弹力使上伸缩隔板620伸出升降空腔611外并使上伸缩隔板620的上端部抵靠在上方的分隔板120或空腔101的上侧壁上,进而使伸缩隔板430在调整相邻分隔板120之间的距离时伸缩隔板430始终较佳地对分隔板120的上方的空间进行分隔,便于分类使用;其中,限位柱621和限位滑槽612的设置,使得限位柱621位于限位滑槽612内使上伸缩隔板430的移动得到限制,使得调节相邻分隔板120之间的距离时上伸缩隔板430不会脱离升降空腔611,保证伸缩隔板430的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中,立柱110上且位于下端套设有缓冲弹簧211,缓冲弹簧211的上端与位于立柱110底层的分隔板120的下侧面相抵挡,较佳地对空腔101内的分隔板120的振动进行减振,防止柜体100在移动时放置在分隔板120上的安全装备间的振动碰撞导致安全装备的损坏。

本实施例的现场施工用安全装备存放柜在具体使用时,根据所要放置的安全装置的种类大小,转动调节机构的转动块320带动上套筒330上下移动调节相邻分隔板120间的距离使其较佳地适应安全装置的放置;转动丝杆521能够使挡板420上下移动进行调节挡板420伸出分隔板120上板面的高度使其能够较佳地对分隔板120上的安全装置进行阻挡,放置掉落。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