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37668发布日期:2021-06-18 20:32阅读:46来源:国知局
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屏技术在无线终端设备的应用,可折叠技术成为终端设备的重要开发方向。现有技术中,可折叠终端通常包括柔性屏以及设于柔性屏上的电控结构,柔性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中间弯折部以及第二折叠部,电控结构可以为多个分别设于第一折叠部及第二折叠部的电路主板,而第一折叠部的上的电控结构与第二折叠部的电控结构之间一般通过柔性电路板和射频信号线等实体走线实现信号传输。随着柔性屏弯折次数的增加,实体走线会产生一定的损耗,造成机械强度的下降,从而影响电路主板间的传输性能。

申请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实体走线易产生损耗,造成机械强度的下降,从而影响电路主板间的传输性能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折叠装置,包括:

折叠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中间弯折部以及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所述第二折叠部能够基于所述中间弯折部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折叠部设置有第一无线通信芯片,所述第二折叠部设置有第二无线通信芯片,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芯片进行无线通信。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折叠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无线通信芯片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使得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能够通过第一无线通信芯片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进行无线通信,即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用于内部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在折叠本体进行频繁弯折作业时,无线通信的方式降低了通信载体的损耗,保证了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之间的传输性能。同时,传输信号的增加不会占用转动空间,在信号传输效率上提高了速率和容量,且具备可扩展性,能够容纳逐渐增加的总线信号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板、转轴以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并支撑所述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并支撑所述第二折叠部,所述转轴与所述中间弯折部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用户触摸柔性屏时,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能够保证折叠本体或其他载体机构的平整度,避免折叠本体出现塌陷,同时,也能够避免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发生弯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电连接有第一电控结构以及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一电控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并与所述第一折叠部电连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控结构的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芯片电连接有第二电控结构以及第二辐射体,所述第二电控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折叠部并与所述第二折叠部电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芯片用于将所述第二电控结构的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辐射体,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通过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进行无线通信。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辐射体及第二辐射体便在折叠装置内部建立了无线通信链路,从而取代用于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以高速率传输高频信号,实现第一电控结构与第二电控结构之间总线信号和/或射频信号的无线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设于所述转轴并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转轴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辐射体及第二辐射体建立了转轴内部的无线通信链路,从而取代用于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以高速率传输高频信号,实现第一电控结构与第二电控结构之间的总线信号无线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均为毫米波天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得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在短距离、低功率的条件下实现信号的高性能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均为于所述转轴上开槽形成的缝隙天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均无需占用过多转轴结构的空间,也不会影响转轴的结构稳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体集成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所述第二辐射体集成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芯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便不会占用转轴内部结构空间,也不会对转轴的结构造成影响,提高了转轴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的包覆介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促进了信号互联与传输,包覆介质保证了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之间无线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包覆介质外层并用于隔离所述包覆介质内的信号与外界信号的屏蔽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避免了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之间的信号泄露。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实体走线易产生损耗,造成机械强度的下降,从而影响电路主板间的传输性能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折叠装置。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终端设备通过设置第一无线通信芯片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使得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能够通过第一无线通信芯片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进行无线通信,即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用于内部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在折叠本体进行频繁弯折作业时,无线通信的方式降低了通信载体的损耗,保证了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之间的传输性能。同时,传输信号的增加不会占用转动空间,在信号传输效率上提高了速率和容量,且具备可扩展性,能够容纳逐渐增加的总线信号数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折叠装置在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均为毫米波天线时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折叠装置在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均为缝隙天线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折叠本体;11、第一折叠部;12、第二折叠部;13、中间弯折部;21、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2、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3、第一电控结构;24、第二电控结构;25、第一辐射体;26、第二辐射体;30、支撑组件;31、第一支撑板;32、第二支撑板;33、转轴;40、包覆介质;50、屏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现有技术中,可折叠终端通常包括柔性屏、设于柔性屏上并用于柔性屏与外界进行信号传输的外部通信天线以及设于柔性屏上并用于柔性屏进行内部信号传输的电控结构,柔性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中间弯折部以及第二折叠部,电控结构可以为多个分别设于第一折叠部及第二折叠部的电路主板,而第一折叠部的上的电控结构与第二折叠部的电控结构之间一般通过柔性电路板和射频信号线等实体走线为通信载体进行信号传输,以实现第一折叠部与第二折叠部之间的信号互联。随着柔性屏弯折次数的增加,实体走线会产生一定的损耗,造成机械强度的下降,从而影响电路主板间的传输性能。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包括折叠本体10、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第一电控结构23、第二电控结构24、第一辐射体25、第二辐射体26、支撑组件30、包覆介质40及屏蔽层50。

请参照图1和图4,折叠本体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11、中间弯折部13以及第二折叠部12,中间弯折部13为可弯折结构。当中间弯折部13弯折时,第一折叠部11与第二折叠部12可呈夹角设置,也可相互平行,如图5所示;当中间弯折部13展开时,第一折叠部11、第二折叠部12与中间弯折部13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即折叠本体10呈平板状,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折叠本体10可以为柔性屏,也可以为其他载体机构。

请参照图1和图4,第一折叠部11设置有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第二折叠部12设置有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第一折叠部11和第二折叠部12通过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和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进行无线通信。具体地,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之间形成有与中间弯折部13相对应的转动空间,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和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在转动空间内形成了无线通信链路,以使得第一折叠部11与第二折叠部12实现无线通信。

本折叠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使得第一折叠部11与第二折叠部12能够通过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进行无线通信,即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用于内部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在折叠本体10进行频繁弯折作业时,无线通信的方式降低了通信载体的损耗,保证了第一折叠部11与第二折叠部12之间的传输性能。

传统的通信载体为实体走线,而通过实体走线进行传输的方式会随着传输信号的增加而导致实体走线的数量增加,占用转动空间的同时,也会增加成本,加大实体走线的损耗,而本折叠装置通过无线信号实现了多个控制主板之间总线信号的传输,传输信号的增加不会占用转动空间,在信号传输效率上提高了速率和容量,且具备可扩展性,能够容纳逐渐增加的总线信号数量。

第一电控结构23、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及第一辐射体25依次电连接并均连接于第一折叠部11,第二电控结构24、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及第二辐射体26依次电连接并均连接于第二折叠部12,其中,第一电控结构23及第二电控结构24均包括多个控制主板,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实现了第一折叠部11上多个控制主板的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的聚合,并将该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转换为第一无线信号,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实现了第二折叠部12上多个控制主板的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的聚合,并将该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转换为第二无线信号,这样,第一电控结构23与第二电控结构24便通过第一无线信号与第二无线信号的耦合实现折叠装置内部信号的无线传输。

请参照图1和图4,支撑组件30用于支撑折叠本体10,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板31、转轴33以及第二支撑板32,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通过转轴33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31连接并支撑第一折叠部11,第二支撑板32连接并支撑第二折叠部12,转轴33与中间弯折部13相对应并位于转动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均呈平板状并用于保证柔性屏或其他载体机构的平整度,避免用户在触摸柔性屏时,柔性屏出现塌陷,同时,也能够避免第一折叠部11与第二折叠部12发生弯折。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相对于转轴33转动时可根据需要调整二者之间的夹角,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可弯折至对叠,此时第一折叠部11与第二折叠部12可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相背对的一侧,也可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相正对的一侧。转轴33的设置提高了中间弯折部13的强度和稳定性,减轻了折叠本体10在使用时对中间弯折部13的拉扯。传统实体走线进行信号传输时,由于实体走线需穿过转轴33,占用了转轴33的内部空间,降低了转轴33的强度,本折叠装置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实现信号互联,无需实体走线穿过转轴33,也取消了实体走线与第一电控结构23及第二电控结构24的连接,提高了转轴33的完整性,保证了转轴33的强度和稳定度,降低了转轴33加工的复杂度,在大量弯折次数的情况下也降低了对转轴33的损耗,防止通信性能恶化。转轴33可以与第一支撑板31或第二支撑板32中的一个固定连接并与另一个转动连接,但这会造成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无法平行对叠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3的截面大致为椭圆形,且具有两个间隔且平行设置的转动轴线,第一支撑板31及第二支撑板32分别相对于一转动轴线进行转动,以便于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能够叠合。可选地,转轴33由两个转动轴线之间的连线分为两侧,其中一侧的壁面为向外凸的弧面,另一侧的壁面为平面,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转动时朝向转轴33平面的一侧转动,以避免转轴33限制第一支撑板31或第二支撑板32的转动角度,折叠本体10位于转轴33弧面的一侧,以使得中间弯折部13的弯折幅度较为平缓,降低了折叠本体10的折损程度,延长了折叠本体10的使用寿命。其中,第一支撑板31及第二支撑板32与转轴33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通过其他结构或介质实现连接。

请参照图1和图4,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用于将第一电控结构23的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辐射体25,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用于将第二电控结构24的总线信号或/和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二辐射体26,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和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通过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进行无线通信。

传统控制主板之间的需要进行总线信号及射频信号的传输,总线信号通过柔性电路板进行传输,射频信号通过射频信号线进行传输。本申请的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将需要第一电控结构23传输的总线信号和射频信号聚合转换成为第一辐射体25的高频毫米波信号朝向第二辐射体26进行无线传输,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将需要第二电控结构24传输的总线信号和射频信号聚合转换成为第二辐射体26的高频毫米波信号朝向第一辐射体25进行无线传输,这样便通过第一辐射体25及第二辐射体26在折叠装置内部建立了无线通信链路,从而取代用于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以高速率传输高频信号,实现第一电控结构23与第二电控结构24之间总线信号的无线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设于转轴33并间隔设置。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将需要第一电控结构23传输的总线信号和/或射频信号聚合转换成为第一辐射体25的高频毫米波信号在转轴33内部进行无线传输,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将需要第二电控结构24传输的总线信号和/或射频信号聚合转换成为第二辐射体26的高频毫米波信号在转轴33内部进行无线传输,这样便通过转轴33两侧的第一辐射体25及第二辐射体26建立了转轴33内部的无线通信链路,从而取代用于信号传输的实体走线,以高速率传输高频信号,实现第一电控结构23与第二电控结构24之间的总线信号无线传输。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均设于转轴33上时缩短了二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转轴33也可作为促进信号传输的介质进行辅助传输,提高了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之间的传输速度。

请参照图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可以为毫米波天线,且二者通过毫米波信号进行无线通信,以在短距离、低功率的条件下实现信号的高性能传输。该毫米波天线可以由金属片组成,也可以是部分伸入转轴33内部的柔性电路板,还可以是在转轴33上通过喷涂或印刷等工艺形成的导电层。其中,该毫米波天线与转轴33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转轴33的空间,即毫米波天线与转轴33的共形性较好,无需显著增加转轴33结构的空间,也不会影响转轴33的结构稳定度。

请参照图3,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均为于转轴33上开槽形成的缝隙天线。具体地,通过在转轴33径向的两边各开设一个或若干槽状的缝隙,形成缝隙天线,并将上述缝隙天线分别电连接至两侧的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和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各缝隙天线能够形成缝隙辐射来进行信号的耦合,以辐射或接收内部传输的无线信号。各缝隙天线均沿转轴33的轴向延伸,且可以开设于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其中,该缝隙天线与转轴33同样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转轴33的空间,即缝隙天线与转轴33的共形性较好,无需占用过多转轴33结构的空间,也不会影响转轴33的结构稳定度。为了保证可折叠设备不同开合角度的无线传输性能稳定,需要考虑不同使用状态的天线性能,或者在转轴33的不同位置设计辐射结构。

请参照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25集成于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第二辐射体26集成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其中,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设于第一折叠部11靠近转轴33的位置,第一辐射体25设于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上靠近转轴33的位置,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设于第二折叠部12靠近转轴33的位置,第二辐射体26设于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靠近转轴33的位置,这样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便不会占用转轴33内部结构空间,也不会对转轴33的结构造成影响,提高了转轴33的稳定性,且便于本折叠装置的组装及元器件的更换。

请参照图5和图6,为提高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之间的信号传输性能,将包覆介质40覆盖于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这样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通过包覆介质40进行信号传输,促进了信号互联并加快了传输速度,其中,包覆介质40也覆盖于转轴33,包覆介质40保证了转轴33设备内部无线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包覆介质40为非金属材料,如塑胶、空气等,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可通过包覆介质40实现与转轴33的连接,此时包覆介质40为柔性材料制成,包覆介质40增强了第一辐射体25及第二辐射体26与转轴33或其载体的连接,提高了其机械强度,避免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出现断裂或与第一无线通信芯片21及第二无线通信芯片22之间出现电连接不良的情况。

请参照图5和图6,为防止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的信号泄露,在包覆介质40外层设有屏蔽层50,该屏蔽层50用于隔离包覆介质40内的信号与外界信号,以防止第一辐射体25与第二辐射体26发射或接收的毫米波信号受到干扰或干扰其他信号,保证不同折叠状态下的稳定传输。其中,屏蔽层50可包覆于包覆介质40外层,也可设于包覆介质40未与折叠装置内其他元器件相接触的区域。屏蔽层50可以为金属涂层,也可以为柔性或刚性的金属结构件。屏蔽层50可根据不同的转轴33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架构方案以适应结构需求,保证总线传输性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该折叠装置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折叠装置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且所起作用相同,此处不赘述。其中,折叠本体10可以为柔性屏,也可以为其他载体结构,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具有柔性屏的手机、平板电脑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