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4849发布日期:2019-09-06 19:2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手机得到广泛适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娱乐,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手机普遍存在的电池容量不足问题对人们使用体验带来影响,需要频繁充电以满足使用需求。

因此,越来越多用户使用车载手机支架对手机进行充电,现有的车载手机支架一般使用支架内充电线圈对手机进行充电,使用左右相对的两个夹持机构对手机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

但是,用户需要自行调整夹持手机的位置,使得在充电时很难保证手机的感应线圈与车载手机支架内的充电线圈位置匹配,从而导致充电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的车载手机支架一般使用支架内充电线圈对手机进行充电,使用左右相对的两个夹持机构对手机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但是用户需要自行调整夹持手机的位置,使得车载手机支架在充电时很难保证手机的感应线圈与支架内的充电线圈位置匹配,从而导致充电效率低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上的手机夹持装置,所述手机夹持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安装板;

穿设在所述安装板的中部上的圆柱齿轮;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圆柱齿轮动力连接的动力源;

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一侧且用于夹持手机的侧部的左夹持部;

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一侧且用于夹持手机的侧部的右夹持部;

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侧且用于顶举手机的底部的底部顶举升降部;

其中,所述左夹持部具有与所述圆柱齿轮啮合的左齿条部;所述右夹持部具有与所述圆柱齿轮啮合的右齿条部;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具有与所述圆柱齿轮啮合的顶升齿条部;所述左齿条部和所述右齿条部位于所述圆柱齿轮的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圆柱齿轮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内且突出于所述安装板。

进一步地,所述左夹持部还具有与所述右齿条部形状匹配的第一凹入部,以及与所述右齿条部的顶部空间相匹配的第一凸出部,所述安装板上还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凸条和第二导向凸条,所述左齿条部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滑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凸条上。

进一步地,所述右夹持部还具有与所述左齿条部形状匹配的第二凹入部,以及与所述左齿条部的底部空间相匹配的第二凸出部,所述右齿条部一侧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滑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凸条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还具有第三凸出部,所述顶升齿条部和所述第三凸出部之间才形成有容纳所述圆柱齿轮的第三凹入部,所述顶升齿条部一侧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凸出部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内壁上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三导向凸条,所述第三凹槽滑设于所述第三导向凸条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与一固定板连接固定,所述底壳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动力源的容置空间,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动力源的转动轴伸出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圆柱齿轮配合连接,所述动力源为齿轮马达。

进一步地,所述左夹持部上设有用于减轻对手机左侧边框挤压的第一减震部,所述右夹持部上设有用于减轻对手机右侧边框挤压的第二减震部,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上设有用于减轻对手机底侧边框挤压的第三减震部。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通过左夹持部,右夹持部和底部顶举升降部的联动进行手机的夹持,有利于更稳定地固定手机,另外,通过底部顶举升降部对手机进行升降支撑,使得手机的感应线圈离壳体内的充电线圈更加靠近,提高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手机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手机夹持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安装板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左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右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底部顶举升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3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100a-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

10-壳体;

11,11a-面壳;

12,12a-底壳;13,13a-固定板;131,131a-第二通孔;

20,20a-安装板;21-第一通孔;22-开口;23-第一导向凸条;24-第二导向凸条;25-第三导向凸条;26-安装凸块;

30-手机夹持装置;

31,31a-左夹持部;311,311a-左齿条部;312-第一凹入部;313-第一凸出部;314-第一凹槽;315-第一减震部;

32,32a-右夹持部;321,321a-右齿条部;322-第二凹入部;323-第二凸出部;324-第二凹槽;325-第二减震部;

33,33a-底部顶举升降部;331,331a-顶升齿条部;332-第三凸出部;333-第三凹入部;334-第三凹槽;335-第三减震部;

34,34a-圆柱齿轮;

35,35a-动力源;

40-无线充电装置;41,41a-充电线圈;42-电路板;43-连接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车载无线充手机支100,包括壳体10及位于壳体10上的手机夹持装置30,

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手机夹持装置30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的安装板20;穿设在所述安装板20的中部上的圆柱齿轮34;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与圆柱齿轮34动力连接的动力源35;设置在所述安装板20的第一侧且用于夹持手机的左侧部的左夹持部31;设置在所述安装板20的第一侧且用于夹持手机的右侧部的右夹持部32;设置在所述安装板20的第二侧且用于顶举手机的底部的底部顶举升降部3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为所述安装板上20远离夹持手机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安装板上20靠近夹持手机的一侧。

请参照图5和图6,其中,所述左夹持部31具有与所述圆柱齿轮34的底部啮合的左齿条部311,所述右夹持部32具有与所述圆柱齿轮34的顶部啮合的右齿条部321,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33具有与所述圆柱齿轮34的右侧啮合的顶升齿条部331;

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壳体10包括面壳11和底壳12,所述面壳11和所述底壳12相互装配组成壳体10,所述底壳12与一固定板13连接固定,所述底壳12与所述固定板13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动力源35的容置空间,所述固定板13上设有第二通孔131,所述动力源35的转动轴伸出所述第二通孔131与所述圆柱齿轮34的内孔配合连接,所述动力源35为齿轮马达。该齿轮马达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采用现有的技术实现,并非本申请的重点,在此不作细述。

请参照图4,图6和图12,所述安装板20靠近所述面壳10的一侧设有安装凸块26,所述无线充电装置40包括套设于所述安装凸块26上的充电线圈41,设于所述安装板20的顶部且与所述充电线圈41通过传输线(未图示)电性连接的电路板42,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外壳21底侧且与所述电路板42通过传输线(未图示)电性连接的连接端口43,所述连接端口43为USB接口或Type-C接口。

请参照图2,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动力源23驱动所述圆柱齿轮34顺时针转动时,与所述圆柱齿轮34啮合的所述左齿条部311,所述右齿条部321和所述顶升齿条部331联动,从而所述左夹持部31,所述右夹持部32配合向内收缩,夹持手机的左右两侧;所述顶升齿条部344上升,从而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33向上升起,将手机的底部向上撑起,使得将手机的感应线圈靠近所述面壳10内的充电线圈41。

相对现有技术需要用户自行调整车载支架夹持手机的位置,使得手机的感应线圈与车载手机支架内的充电线圈位置难以匹配,本实用新型提高充电效率。

反之,当所述动力源23驱动所述圆柱齿轮34逆时针转动时,与所述圆柱齿轮34啮合的所述左齿条部311,所述右齿条部321条配合向外移动,从而松开夹持手机的两侧的所述左夹持部31和所述右夹持部32,同时与所述圆柱齿轮34啮合的所述顶升齿条部344下降,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33下降,从而松开手机。

请参照图7,图9和图10,所述左夹持部31还具有与所述右齿条部321形状匹配的第一凹入部312,以及与所述右齿条部321的顶部空间相匹配的第一凸出部313;所述右夹持部32还具有与所述左齿条部311形状匹配的第二凹入部322,以及与所述左齿条部311的底部空间相匹配的第二凸出部323,

请参照图5,图7,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夹持部31,右夹持部32和底部顶举升降部33的联动夹持手机时,所述左齿条部311,所述右齿条部321向内滑动,所述左齿条部311嵌入所述第二凹入部322中,第一凸出部313嵌入所述右齿条部321顶部的空间中;所述右齿条部321嵌入所述第一凹入部312中,所述第二凸出部323嵌入所述左齿条部321底部的空间中。

请参照图5,图7,图9和图10,通过所述第一凸出部313与所述右齿条部321顶部的空间匹配,所述第一凹入部312与所述右齿条部321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二凸出部323与所述左齿条部321底部的空间匹配,所述第二凹入部322与所述左齿条部311形状匹配,有利于所述左夹持部31和所述右夹持部32相互匹配,从而在所述圆柱齿轮34作用下的夹持或松开手机更加顺畅。

请参照图7,图9和图10,所述安装板20上还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凸条23和第二导向凸条24,所述左齿条部311靠近所述安装板20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314,所述第一凹槽314滑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凸条23上;所述右齿条部321靠近所述安装板20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324,所述第二凹槽324滑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凸条24上。

请参照图7,图8和图11,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33还具有第三凸出部332,所述顶升齿条部331和所述第三凸出部332之间才形成有容纳所述圆柱齿轮34的第三凹入部333,所述顶升齿条部331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334,所述第三凸出部332与所述所述顶升齿条部331相同一侧设有第三凹槽334,所述安装板20的底部设有开口22,所述开口22的内壁上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三导向凸条25,所述第三凹槽334滑设于所述第三导向凸条25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安装板20上分别设置第一导向凸条23,第二导向凸条24和第三导向凸条25,有利于在圆柱齿轮34转动时,所述左齿条部311沿着所述第一导向凸条23滑动流畅,所述右齿条部321沿着所述第二导向凸条24滑动流畅,所述顶升齿条部331沿着所述第三导向凸条25滑动流畅,从而使得所述左夹持部31,所述右夹持部32和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33联动夹持或松开手机更加顺畅。

请参照图6,所述左夹持部31上设有用于减轻对手机左侧边框挤压的第一减震部315,所述右夹持部32上设有用于减轻对手机右侧边框挤压的第二减震部325,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33上设有用于减轻对手机底侧边框挤压的第三减震部335。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减震部315,所述第二减震部325,所述第三减震部335采用硅胶材料,有利于更稳固的夹持手机,防止手机晃动,同时减少对手机的左右边框和底部边框的挤压。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通过传动组件实现对左夹持部,右夹持部和底部顶举升降部的联动进行手机的夹持,有利于更稳定地固定手机,另外,通过底部顶举升降部对手机进行升降支撑,使得手机的感应线圈离壳体内的充电线圈更加靠近,提高充电效率。

2.通过在安装板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导向凸条,所述第二导向凸条和所述第三导向凸条,有利于在圆柱齿轮转动时,所述左齿条部沿着所述第一导向凸条滑动流畅,所述右齿条部沿着所述第二导向凸条滑动流畅,所述顶升齿条部沿着所述第三导向凸条滑动流畅,从而使得所述左夹持部,所述右夹持部和所述底部顶举升降部联动夹持或松开手机更加顺畅。

3.所述第一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三减震部采用硅胶材料,有利于更稳固的夹持手机,同时减少对手机的左右边框和底部边框的挤压。

第二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涉及的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进行说明。此外,除非特别说明,第二实施例涉及的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与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12说明的构成相同。以下,主要对第二实施例涉及的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构成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相同的结构进行简略说明。

第二实施例中的充电线圈41a,圆柱齿轮34a,左齿条部311a,右齿条部321a,顶升齿条部331a,面壳11a,底壳12a,固定板13a,第二通孔131a,安装板20a以及动力源35a与第一实施例中涉及的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的对应结构相同,第二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不同的是左夹持部31a,右夹持部32a,底部顶举升降部33a的尺寸更小,用料更少,只需夹持手机的两侧和底部的一部分即可实现对手机的稳固加持,相比第一实施例中将手机的两侧和底部包围夹持,成本更低,经济效益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