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重力伸缩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9691发布日期:2019-11-06 00:10阅读:2528来源:国知局
平行四边形重力伸缩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用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平行四边形重力伸缩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手机支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手机支架大多需要手动夹紧固定,有少数是自动夹紧设计的,其一般是通过压力感应传感器检测是否放置手机,单片机或微控制器等根据所检测到的手机旋转状态而控制电动驱动实现自动夹紧,其存在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耗电、易出故障、使用稳定性欠佳等不足,不适于推广应用。也有一些是直接利用手机等产品的自身重力来联动两侧的夹持臂旋转,以实现对所放置的手机等产品的夹持,其解决了耗电的问题,但是存在联动稳定性及接触夹持效果欠佳等不足。

现有的重力支架还存在体积过大,固定于汽车空调出风口处时,会较大区域的遮挡住出风口,影响出风口的正常出风。而且,容易挡住车上操作按键,不方便车主使用且带来不安全因素。另外,现有支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身颠簸会经常导致支架产生震动异响。因此,应对现有支架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平行四边形重力伸缩支架,其通过利用平行四边形原理将底部支撑臂与左夹臂和右夹臂联动设计,实现支架的自动夹紧和复位,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生产制作,适于推广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平行四边形重力伸缩支架,包括基座、可活动式安装于基座上用于夹持电子设备的夹持机构以及用于驱动夹持机构向上复位的弹性元件;该夹持机构包括底部支撑臂、左夹臂和右夹臂,该底部支撑臂竖直可滑动式安装于基座中;该左夹臂包括左夹持部以及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该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之前端分别由基座伸出,且与左夹持部活动铰接;该第一摆杆中部以及第二摆杆后端分别枢接于基座内壁上形成第一、第二旋转支点,该第一摆杆后端与底部支撑臂上端活动连接;该右夹臂包括有右夹持部以及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三摆杆和第四摆杆,该第三摆杆和第四摆杆之前端分别由基座伸出,且与右夹持部活动铰接;该第三摆杆中部以及第四摆杆后端分别枢接于基座内壁上形成第三、第四旋转支点,该第三摆杆后端与底部支撑臂上端活动连接;该弹性元件连接于基座和夹持机构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三摆杆后端分别具有一横向导槽,于底部支撑臂上端前后侧壁上分别垂直设置有一凸柱,其中一凸柱与第一摆杆之横向导槽滑动配合,另一凸柱与第三摆杆之横向导槽滑动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三摆杆后端分别具有一横向导槽,于底部支撑臂上端侧壁上垂直设置有一凸柱,第一摆杆和第三摆杆之横向导槽叠加套设于该凸柱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三摆杆后端分别具有一横向导槽,于底部支撑臂上端侧壁上横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凸柱,该第一摆杆之横向导槽与左侧凸柱滑动配合,第三摆杆之横向导槽与右侧凸柱滑动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三摆杆后端分别设置垂直设置有连接柱,于底部支撑臂上端横向设置有连接槽,第一摆杆和第三摆杆之连接柱分别可滑动式与连接槽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支点中至少有一个旋转支点处设置有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为扭簧,该扭簧连接于基座内壁以及位于该旋转支点处的摆杆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旋转支点和第四旋转支点处分别设置有一扭簧,位于第二旋转支点处的扭簧连接于第二摆杆和基座内壁之间,位于第四旋转支点的扭簧连接于第四摆杆和基座内壁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座内部前后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遮挡支架内部结构的衬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摆杆后端具有一用于和底部支撑臂上端配合以缩小支架厚度的让位台阶,上述第三旋转支点位于该让位台阶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座内壁上对应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支点分别设置有一定位柱,上述第一摆杆中部、第二摆杆后端、第三摆杆中部以及第四摆杆后端分别对应枢接于定位柱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座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对扭簧限位的限位槽,扭簧一端嵌置于该限位槽中,另一端钩挂于旋转支点处的摆杆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底部支撑臂与左、右夹臂之间的联动设计以及复位弹性元件的设置,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原理,使支架在放入手机后自动对手机进行夹紧,取出手机后,支架自动复位。该支架尤其适合于车载应用场合,便于使用者操作,使用方便,实用性强,同时,其结构简单、联动稳定可靠,易于生产制作,适于推广应用。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支架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支架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支架进一步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之另一视角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支架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支架进一步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之另一视角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底部支撑臂与摆杆配合的其它形式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之扭簧连接于摆杆和前壳内壁之间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9之前壳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基座 11、前壳

12、后壳 13、开口

14、前衬板 15、后衬板

16、定位柱 17、限位槽

18、竖向限位板 19、竖向滑槽

20、夹持机构

21、左夹臂 211、左夹持部

212、第一摆杆 213、第二摆杆

214、横向导槽 215、连接柱

22、右夹持臂 221、右夹持部

222、第三摆杆 223、第四摆杆

224、横向导槽 225、让位台阶

226、连接柱 23、底部支撑臂

231、凸柱 232、连接槽

233、容置槽 24、第一旋转支点

25、第二旋转支点 26、第三选转支点

27、第四旋转支点

30、弹性元件

40、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平行四边形重力伸缩支架,包括有基座10、可活动式安装于基座10上用于夹持电子设备的夹持机构20以及用于驱动夹持机构20向上复位的弹性元件30,其中:

该基座10包括有彼此扣合的前壳11和后壳12,于基座10两侧及底部分别设置有开口13;于基座10内部前后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遮挡支架内部结构的衬板,该衬板包括前衬板14和后衬板1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产品中,可以只有前衬板14或只有后衬板15或不要前衬板14和后衬板15,也可以将前衬板14与前壳11,后衬板15与后壳12做成一体式)该前衬板14和后衬板15可分别设计为分体式,于后壳12后侧设有用于固定支架的固定座40。

该夹持机构20包括有左夹臂21、右夹臂22和底部支撑臂23,该左夹臂21由基座10左侧开口13伸出,右夹臂22由基座10右侧开口13伸出,底部支撑臂23由基座10底部开口13伸出,并于基座10内壁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竖向限位板18(其中一侧竖向限位板高于另一侧竖向限位板,便于区分前壳11左、右侧方向,如图10所示),该两竖向限位板18之间形成供底部支撑臂23上下滑动的竖向滑槽19,底部支撑臂23位于该竖向滑槽19中。该左夹臂21包括左夹持部211以及两平行设置的第一摆杆212和第二摆杆213,该第一摆杆212和第二摆杆213之前端分别由基座10伸出,且与左夹持部211活动铰接;该第一摆杆212中部以及第二摆杆213后端分别枢接于基座10内壁上形成第一、第二旋转支点24、25,该第一摆杆212后端与底部支撑臂23上端活动连接;该右夹臂22包括有右夹持部221以及两平行设置的第三摆杆222和第四摆杆223,该第三摆杆222和第四摆杆223之前端分别由基座10伸出,且与右夹持部221活动铰接;该第三摆杆222中部以及第四摆杆223后端分别枢接于基座10内壁上形成第三、第四旋转支点26、27,该第三摆杆222后端与底部支撑臂23上端活动连接;于基座10内壁上对应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支点分别设置有一定位柱16,上述第一摆杆212中部、第二摆杆213后端、第三摆杆222中部以及第四摆杆223后端分别对应枢接于定位柱16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摆杆可以为直条状或弯曲条状。

该第一摆杆212和第三摆杆222后端与底部支撑臂23上端的连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第一摆杆212和第三摆杆213后端分别具有一横向导槽214,于底部支撑臂23上端前后侧壁上分别垂直设置有一凸柱231,其中一凸柱231与第一摆杆212之横向导槽214滑动配合,另一凸柱231与第三摆杆222之横向导槽224滑动配合。在该方式中,第三摆杆222后端具有一用于和底部支撑臂23上端配合以缩小支架厚度的让位台阶225,上述第三旋转支点26位于该让位台阶225处,如图2-4所示。

第二、第一摆杆212和第三摆杆222后端分别具有一横向导槽214、224,于底部支撑臂23上端侧壁上垂直设置有一凸柱231,第一摆杆212和第三摆杆222之横向导槽214、224叠加套设于该凸柱231上(图中未示出)。

第三、第一摆杆212和第三摆杆222后端分别具有一横向导槽214、224,于底部支撑臂23上端侧壁上横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凸柱231,该第一摆杆212之横向导槽214与左侧凸柱231滑动配合,第三摆杆222之横向导槽224与右侧凸柱231滑动配合。如图5-7所示。

第四、第一摆杆212和第三摆杆222后端分别设置垂直设置有连接柱(图8 中仅以第三摆杆222与底部支撑臂23连接进行说明)215(未示出,与216相同)、226,于底部支撑臂23上端横向设置有连接槽232,第一摆杆212和第三摆杆222之连接柱215、226分别可滑动式与连接槽232配合。如图8所示。

该弹性元件30连接于基座10和夹持机构20之间,其用于对夹持机构20向上复位提供弹性驱动力;该弹性元件30以及其安装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该弹性元件30为扭簧,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支点中至少有一个旋转支点处设置有扭簧30,该扭簧30套设于定位柱上,并连接于基座10内壁以及位于该旋转支点处的摆杆之间。本申请案中,于第二旋转支点25和第四旋转支点27处分别设置有一扭簧30,位于第二旋转支点25处的扭簧30连接于第二摆杆213和基座10内壁之间,位于第四旋转支点27的扭簧30连接于第四摆杆223和基座10内壁之间。

扭簧30的安装方式有两种:1、扭簧30一端钩挂于前衬板14上,另一端钩挂于旋转支点处的摆杆上。2、扭簧30 一端钩挂于前壳11(于前壳11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17,如图9所示)上,另一端钩挂于旋转支点处的摆杆上。

两个扭簧30为第二摆杆213和第四摆杆223提供向下的弹性驱动力,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底部支撑臂23上滑,驱使夹持机构20复位。两个扭簧30均处于左夹臂21和右夹臂22下方,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扭簧30的弹力可以对左夹臂21和右夹臂22提供向上的托载力,减少左夹臂21和右夹臂22与基座10之开口13间的触碰,从而减少异响,降低噪音。

第二、该弹性元件30为弹簧(图中未示出),于底部支撑臂23上竖向设置有一容置槽233,弹簧30位于该容置槽233中,弹簧30下端抵于基座10上,弹簧30上端抵于容置槽233上边沿,弹簧30的向上弹力可促使底部支撑臂23向上滑动,从而驱使夹持机构20复位。

第三、该弹性元件30为拉簧(图中未示出),该拉簧连接于基座10内壁顶端与底部支撑臂23上端之间,为底部支撑臂23上滑提供拉力,驱使夹持机构20复位。

第四、该弹性元件30为橡皮筋(图中未示出),其连接方式与第三种方式中类似。

第五、该弹性元件30为扭簧(图中未示出),于基座10中设置齿轮,于底部支撑臂23上设置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扭簧30连接于齿轮与基座10内壁之间,扭簧30驱动齿轮反向转动,带动底部支撑臂23向上滑动,驱使夹持机构20复位。

该支架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如下:放置手机时,手机的重力克服弹性元件的弹力,促使底部支撑臂向下滑动,左夹臂和右夹臂在各自摆杆与底部支撑臂的联动作用下,利用杠杆原理,逐渐合拢夹紧手机。取出手机时,底部支撑臂无手机重力压迫,弹性元件促使底部支撑臂上滑,左夹臂和右夹臂在底部支撑臂带动下分别向两侧打开,同时,底部支撑臂进一步向上滑动,直至底部支撑臂(包括竖直部和连接于竖直部下端的托脚)之竖直部全部退回至基座内。该支架在未放置手机时,底部支撑臂竖直部可完全退回基座内,减小了支架体积。从而可以避免传统支架因体积过大,阻挡了汽车空调出风口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底部支撑臂与左、右夹臂之间的联动设计以及复位弹性元件的设置,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原理,使支架在放入手机后自动对手机进行夹紧,取出手机后,支架自动复位。该支架尤其适合于车载应用场合,便于使用者操作,使用方便,实用性强,同时,其结构简单、联动稳定可靠,易于生产制作,适于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