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6773发布日期:2020-06-05 20:38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媒体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耳机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耳机不再单一作为一种多媒体播放工具,而是越来越智能化,例如语音识别、人体生物指标检测等,随着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对耳机的使用要求与日俱增。

目前的蓝牙耳机机身小巧,容易被忽略从而造成耳机丢失,目前戴眼镜的人群数量众多,戴眼镜的人群并不方便佩戴耳机,且目前大部分的耳机的功能性比较单一。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智能耳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耳机,解决了现有的耳机不方便戴眼镜的人群佩戴,耳机容易丢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耳机包括耳机顶盖和眼镜,所述耳机顶盖上设置有麦克风密封套,所述耳机顶盖上固定连接有耳机上壳,所述耳机上壳的内部设置有泡棉和电池,所述眼镜上设置有触控装置,所述眼镜上设置有凹点和凸点,所述眼镜上通过螺丝设置有触控面盖,所述触控装置的底部电性连接有耳机线,所述耳机线的底端贯穿眼镜并延伸至眼镜的外部,所述眼镜上设置有铜扣,所述耳机线的底端设置有线扣,所述耳机线的底端电性连接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通过电线与电池电性连接,所述耳机上壳上设置有耳机下壳,所述耳机下壳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导音管,所述导音管的内部设置有喇叭,所述耳机下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调音棉,所述喇叭通过电线与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导音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防尘钢网,所述导音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耳塞。

优选的,所述触控面盖内设有凹槽紧贴触控装置,所述触控面盖的一端设置有挡块,所述触控面盖通过螺丝与眼镜连接。

优选的,所述耳机下壳上设置有溢胶槽,所述耳机下壳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线扣的相适配,所述耳机下壳上设置有线扣挡块,所述耳机上壳上设置有线扣限位槽,所述耳机上壳上设置有凸块,所述线扣位于线扣限位槽与线扣挡块之间。

优选的,所述耳机线一端通过线扣固定在耳机内部,所述耳机线的另一端由铜扣固定在眼镜上,所述铜扣设有度折弯结构。

优选的,所述眼镜镜腿处一边设有凹点,所述触控面盖上设置有突点,所述凹点与突点相适配,所述眼镜镜腿处另一边设有凸点,触控面盖上设有挡块。

优选的,所述耳机顶盖底部设有容置槽,所述耳机顶盖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电路板通过肋条安装在耳机下壳内部。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耳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耳机,通过耳机线将耳机整体连接在眼镜的镜腿上,可以避免以为忘记而丢失耳机的情况,设备整体可以让戴眼镜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使用耳机,通过耳机内部设置的麦克风可以接收外部的声音从而达到通话与智能语音识别功能,避免了耳机只有单一的播放功能,通过防尘钢网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耳机腔体的内部,避免了耳机受到损坏,通过溢胶槽可以防止连接处的胶水溢出至耳机表面影响耳机的外观,通过设置在眼镜镜腿处的触控装置可以方便使用时操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耳机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眼镜的表面结构示意右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耳机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耳机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耳机顶盖,2、耳机上壳,201、凸块,202、线扣限位槽,3、泡棉,4、电池,5、麦克风密封套,6、电路板,7、铜扣,8、耳机线,9、调音棉,10、线扣,11、耳机下壳,111、溢胶槽,112、缺口,113、线扣挡块,12、喇叭,13、导音管,14、防尘钢网,15、眼镜,151、凹点,152、凸点,16、耳塞,17、螺丝,18、触控装置,19、触控面盖,191、挡块,192、突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耳机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眼镜的表面结构示意右视图;图3为图1所示耳机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耳机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智能耳机包括耳机顶盖1和眼镜15,所述耳机顶盖1上设置有麦克风密封套5,所述耳机顶盖1上固定连接有耳机上壳2,所述耳机上壳2的内部设置有泡棉3和电池4,泡棉3贴于电池4外围边上,所述眼镜15上设置有触控装置18,所述眼镜15上设置有凹点151和凸点152,所述眼镜15上通过螺丝17设置有触控面盖19,触控装置18和触控面盖19均设置在眼镜15的镜腿上,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所述触控装置18的底部电性连接有耳机线8,所述耳机线8的底端贯穿眼镜15并延伸至眼镜15的外部,所述眼镜15上设置有铜扣7,所述耳机线8的底端设置有线扣10,所述耳机线8的底端电性连接有电路板6,所述电路板6通过电线与电池4电性连接,所述耳机上壳2上设置有耳机下壳11,所述耳机下壳1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导音管13,所述导音管13的内部设置有喇叭12,所述耳机下壳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调音棉9,所述喇叭12通过电线与电池4电性连接,所述导音管1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防尘钢网14,防尘钢网14可以防止灰尘通过导音管13进入耳机内部影响使用,所述导音管1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耳塞16,眼镜15镜腿上开设容置触控装置18的容置槽,容置槽两边各设有一突出一凹陷的防呆结构,底部设有耳机线8过线孔,孔边缘设有防止刮伤耳机线的倒角,所述眼镜不局限于近视眼镜、太阳眼镜、装饰性眼镜等。

所述触控面盖19内设有凹槽紧贴触控装置18,所述触控面盖19的一端设置有挡块191,挡块191可以防止耳机线8内缩,触控面盖19两边设有螺丝柱,所述触控面盖19通过螺丝17与眼镜15连接。

所述耳机下壳11上设置有溢胶槽111,所述耳机下壳11上设置有缺口112,所述缺口112与线扣的相适配,所述耳机下壳11上设置有线扣挡块113,所述耳机上壳2上设置有线扣限位槽202,所述耳机上壳2上设置有凸块201,所述线扣10位于线扣限位槽202与线扣挡块113之间,耳机下壳11与耳机上壳2配合面设有防呆缺口,耳机下壳11与耳机上壳2由胶水粘合,溢胶槽111可以防止胶水溢出至耳机外壳表面。

所述耳机线8一端通过线扣10固定在耳机内部,所述耳机线8的另一端由铜扣7固定在眼镜15上,所述铜扣7设有90度折弯结构,折弯结构可以避免耳机线8被拉出。

所述眼镜15镜腿处一边设有凹点151,所述触控面盖19上设置有突点192,所述凹点151与突点192相适配,所述眼镜15镜腿处另一边设有凸点152,触控面盖19上设有挡块191,挡块191可以防止耳机线8内缩,凸点152可以防止触控面盖19装反。

所述耳机顶盖1底部设有容置槽,容置槽与麦克风密封套5相适配,麦克风密封套5内部设置有麦克风,麦克风通过电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耳机顶盖1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可以使外部声音被麦克风接收,所述电路板6通过肋条安装在耳机下壳11内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耳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产品适用于戴眼镜的人群使用,将眼镜15戴上后,将耳塞16塞入耳朵,随后通过触控面盖19打开设备,通过触控面盖19来选择和调节需要使用的模式,耳机腔体内设置麦克风,由芯片控制,具备通话与智能语音识别功能,由喇叭播放声音,防尘钢网14防止灰尘从导音管13进入耳机内部,溢胶槽111防止在胶合耳机上壳2与耳机下壳11时胶水溢出至耳机表面,耳机由喇叭播放声音,顺着导音管13进入人耳,耳塞16可以隔绝大部分外部的噪音。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耳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耳机线8将耳机整体连接在眼镜15的镜腿上,可以避免以为忘记而丢失耳机的情况,设备整体可以让戴眼镜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使用耳机,通过耳机内部设置的麦克风可以接收外部的声音从而达到通话与智能语音识别功能,避免了耳机只有单一的播放功能,通过防尘钢网14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耳机腔体的内部,避免了耳机受到损坏,通过溢胶槽111可以防止连接处的胶水溢出至耳机表面影响耳机的外观,通过设置在眼镜15镜腿处的触控装置18可以方便使用时操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