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楼宇对讲室内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63578发布日期:2020-06-02 20:58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楼宇对讲室内分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楼宇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楼宇对讲室内分机。



背景技术:

楼宇对讲室内分机主要应用于商品住宅楼,提供访客与住户之间双向可视通话,方便访客与住户的交流。楼宇对将室内分机包括入墙式和外挂式等安装方式。外挂式的楼宇对讲分机常见的为可分离式结构,将平板终端通过限位结构安装于墙体的底座上,平板终端可安装于底座上使用,也可取下单独使用。目前,平板终端一般设置为平面结构,当人们从底座上取下平板终端时,需手持操作,若想放置于桌面等平台,还需另找支撑结构,因此平面结构的平板终端使用起来还不够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楼宇对讲室内分机,旨在优化平板终端结构,方便用户取下平板终端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型楼宇对讲室内分机,包括沿竖直方向安装于墙面的底座,还包括沿竖直方向挂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平板主体,所述平板主体设有l型机壳,所述l型机壳包括相互连接的长壳体和短壳体,所述长壳体与所述短壳体之间呈一夹角设置,所述夹角设置为71.5度,且所述长壳体重心投影对应所述短壳体的中心;所述底座上侧面设为斜面,所述短壳体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侧面,且所述短壳体下侧面与所述底座上侧面贴合,所述短壳体下侧面中心设有一安装凸缘,所述底座上侧面设有与所述安装凸缘适配的安装凹槽,所述短壳体下侧面和所述底座上侧面还设有若干组相互对应的吸附磁铁,若干组所述吸附磁铁以所述安装凸缘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安装凸缘内设有若干充电触点,所述充电触点与所述l型机壳内的平板控制组件电性连接,所述平板控制组件与所述l型机壳内的充电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安装凹槽内设有若干与所述充电触点一一对应的充电弹簧顶针,所述充电弹簧顶针与所述底座内的底座控制组件电性连接,所述底座控制组件与室内供电系统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平板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长壳体前侧面的显示屏、设于所述长壳体下侧面的控制按键,所述显示屏、控制按键均与所述平板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座与所述平板主体之间的通信方式为无线通信。

优选地,所述短壳体上侧面设有配重铁块。

优选地,所述安装凸缘与所述长壳体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短壳体下侧面和所述底座上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两组吸附磁铁。

优选地,所述底座前侧面设有缓冲垫片,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缓冲垫片与所述长壳体后侧面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平板主体的l型外壳挂设与底座上,l型外壳长壳体所在的平面与短壳体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71.5度,且长壳体重心投影对应短壳体的中心,使平板主体单独使用时可直接放置于平台上,在平板主体安装于底座上时,可直接挂设于底座上,增加平板主体的使用场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l型外壳短壳体上的安装凸缘插接于底座上侧面的安装凹槽内,安装凹槽两侧的吸附磁铁进一步加强稳固平板主体的安装,而短壳体上的配重铁块无论是挂装还是平放均可加强平板主体的使用稳定性,整体结构简单实用,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板主体平放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平板主体与底座组装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平板主体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与挂板组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楼宇对讲室内分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沿竖直方向安装于墙面的底座2,还包括沿竖直方向挂设于所述底座2上的平板主体3,所述平板主体3设有l型机壳31,所述l型机壳31包括相互连接的长壳体311和短壳体312,所述长壳体311与所述短壳体312之间呈一夹角4设置,所述夹角4设置为71.5度,且所述长壳体311重心投影对应所述短壳体312的中心;所述底座2上侧面设为斜面,所述短壳体312安装于所述底座2上侧面,且所述短壳体312下侧面与所述底座2上侧面贴合,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短壳体312下侧面中心设有一安装凸缘51,所述底座2上侧面设有与所述安装凸缘51适配的安装凹槽52所述短壳体312下侧面和所述底座2上侧面还设有若干组相互对应的吸附磁铁7,若干组所述吸附磁铁7以所述安装凸缘51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安装凸缘51内设有若干充电触点81,所述充电触点81与所述l型机壳31内的平板控制组件(图中未示出)电性连接,所述平板控制组件与所述l型机壳31内的充电电池(图中未示出)电性连接,所述安装凹槽52内设有若干与所述充电触点81一一对应的充电弹簧顶针82,所述充电弹簧顶针82与所述底座2内的底座控制组件(图中未示出)电性连接,所述底座控制组件与室内供电系统电性连接。

具体的,所述平板主体3还包括设于所述长壳体311前侧面的显示屏32、设于所述长壳体311下侧面的控制按键33,所述显示屏32、控制按键33均与所述平板控制组件电性连接。底座2后侧面还设有若干卡槽21,安装时,可在墙体上先用螺丝预安装一挂板1,将挂板1上的卡块11卡接于底座2上的卡槽21内固定底座2。再将平板主体3挂设于底座2上,充电弹簧顶针82与充电触点81抵接,底座2内的底座控制组件与室内供电系统连接,底座控制组件依次通过充电弹簧顶针82、充电触点81、平板控制组件向平板主体3内的充电电池供电,确保平板主体3正常工作。

其中,所述底座2与所述平板主体3之间的通信方式为无线通信,优选地,底座2与平板主体3之间的通信方式为wifi通信方式。用户可从底座2上取下平板主体3,与底座2分离使用,访客来访视频图像信息通过无线网络转接到平板主体3上,用户直接在平板主体3上操作控制按键33。当用户想要将平板主体3搁置于桌面等平台上使用时,直接翻转平板主体3,将短壳体312放置于平台上,使显示屏32朝向用户,可继续操作平板主体3,无需再外加平板主体3支撑结构,使平板主体3使用更方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长壳体311所在的平面与短壳体312所在的平面夹角4呈71.5度,且长壳体311重心投影对应所述短壳体312的中心,确保平板主体3可平稳放置于平台。所述短壳体312上侧面还设有配重铁块9,进一步加强平板主体3放于平台上的稳定性。

此外,长壳体311所在的平面与短壳体312所在的平面夹角4呈71.5度,底座2上侧面设为斜面,且短壳体312下侧面与底座2上侧面贴合,安装于底座2上平板主体3的长壳体311呈竖直状态,底座2上侧面的斜面使得短壳体312可直接挂设于底座2上,不易滑落。同时,短壳体312下侧面设有安装凸缘51,安装凸缘51插接于安装凹槽52内,使安装凸缘51外侧面与安装凹槽52侧壁贴合,防止平板主体3前后左右移动。

插接于安装凹槽52内的安装凸缘51可根据应用场景设置,确保平板主体3安装稳定即可,优选地,所述安装凸缘51与所述长壳体311平行设置,用户手持平板主体3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可直接将安装凸台搭扣于安装凹槽52内,挂装方便。

短壳体312下侧面和所述底座2上侧面的若干组吸附磁铁7以安装凸缘51为中心对称设置,进一步坚强平板主体3与底座2的安装稳定性,防止平板出现晃动。优选地,短壳体312下侧面和底座2上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两组吸附磁铁7,每组吸附磁铁7包括设于短壳体312下侧面的第一吸附磁铁、设于底座2上侧面的第二吸附磁铁。

设于短壳体312上侧面的配重铁块9加重平板主体3重量,与吸附磁铁7共同作用加强平板主体3挂设于底座2上的稳定性,结构简单实用。

所述底座2前侧面设有缓冲垫片10,所述底座2通过所述缓冲垫片10与所述长壳体311后侧面贴合。缓冲垫片10可选硅胶缓冲垫片10,硅胶缓冲垫片10与长壳体311后侧面的摩擦力,增强长壳体311与底座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平板主体3挂装时的安装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