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戴耳机及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9965发布日期:2020-06-02 20:04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戴耳机及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颈戴耳机。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颈戴耳机的充电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市场上的颈带耳机大多数具有anc主动降噪功能,耗电量大,但是降噪效果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市面上的降噪耳机现主要有两种形态,一为头戴耳机,包耳式设计,被动降噪主动降噪好,续航高,但是,重量较重,体积大不便携;另一种便是颈带耳机,便携,重量轻,缺点续航较短。

现有颈戴耳机中一般设置单电池,且将电池设置于耳机与颈部配合的位置,由于电池的设置空间有限,因此现有颈戴耳机的续航时间有限,不能满足消费者长途旅行时长时间使用耳机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续航时间较长的颈戴耳机,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颈戴耳机,可以提高颈戴耳机的续航时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为上述颈戴耳机进行充电的充电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颈戴耳机,包括:颈戴架、左耳塞主体以及右耳塞主体,所述颈戴架包括设置有主电池和主pcb板的中间部、设置有第一touch主板和第一副电池的左端部以及设置有第二touch主板和第二副电池的右端部;

所述主电池与所述主pcb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副电池电连接于所述第一touch主板,所述第二副电池电连接于所述第二touch主板,所述第一touch主板和所述第二touch主板均与所述主pcb板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touch主板和所述第二touch主板均通过fpc、软导线与所述主pcb板电连接;所述左端部和所述右端部均通过包裹于所述软导线外周部的硅胶颈戴软线与所述中间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左耳塞主体的入耳部分与所述右耳塞主体的入耳部分形状结构相同、以实现互换佩戴。

优选的,所述左耳塞主体和所述右耳塞主体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磁铁,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铁吸合的第二磁铁,且所述左耳塞主体和所述右耳塞主体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是否吸合的第一霍尔传感器;

所述第一霍尔传感器与所述第一touch主板或所述第二touch主板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间部设置有用于为所述主电池、所述第一副电池和所述第二副电池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板;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主pcb板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左端部包括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一touch主板及所述第一副电池的外周部的左壳体,所述第一touch主板设置有若干用于检测触摸电容变化的第一感应铜片,所述左壳体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感应铜片对应的左触摸屏;

所述右端部包括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二touch主板及所述第二副电池的外周部的右壳体,所述第二touch主板设置有若干用于检测触摸电容变化的第二感应铜片,所述右壳体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感应铜片对应的右触摸屏。

一种充电盒,用于对上述的颈戴耳机进行充电,包括壳体结构、充电盒电池、充电盒pcb板以及电连接于所述充电盒pcb板的充电模组;

所述充电盒电池与所述充电盒pcb板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用于放置所述颈戴耳机的前壳以及与所述前壳连接的后壳,所述充电盒pcb板和所述充电模组设置于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形成的空间;

所述前壳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颈戴耳机的皮带扣。

优选的,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用于放置所述颈戴耳机的下壳体以及相对于所述下壳体可转动开合的上壳体,且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为注塑外壳。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设置有上磁铁,所述下壳体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上磁铁吸合的下磁铁,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中的一者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上磁铁和所述下磁铁是否吸合的第二霍尔传感器,所述第二霍尔传感器与所述充电盒pcb板电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颈戴耳机,包括:颈戴架、左耳塞主体以及右耳塞主体,颈戴架包括设置有主电池和主pcb板的中间部、设置有第一touch主板和第一副电池的左端部以及设置有第二touch主板和第二副电池的右端部;主电池与主pcb板电连接,第一副电池电连接于第一touch主板,第二副电池电连接于第二touch主板,第一touch主板和第二touch主板均与主pcb板电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颈戴耳机设置有主电池、第一副电池和第二副电池三个电池,并且主电池、第一副电池和第二副电池均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技术或有线充电技术进行充电,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一电池的设置,使电池的数量增加,电池数量的增加可以使电池的储电量增加,从而增加颈戴耳机的续航时间,避免频繁充电的麻烦,可以满足长途旅行的需求。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对上述颈戴耳机进行充电的充电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中的左耳塞主体与右耳塞主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中感应铜片的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充电盒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充电盒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充电盒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充电盒的爆炸示意图。

图1-9中:

1为颈戴架、11为中间部、111为无线充电板、112为主pcb板、113为主电池、114为颈戴外壳、12为左端部、121为第一touch主板、122为第一副电池、123为左壳体、124为麦克风、13为右端部、131为第二touch主板、132为第二副电池、133为右壳体、134为nfc芯片、2为左耳塞主体、21为左耳塞、211为第一耳机按键、212为左耳壳、213为第一霍尔传感器、214为第一磁铁、215为左外观装饰件、22为左耳机线、3为右耳塞主体、31为右耳塞、311为第二耳机按键、312为右耳壳、313为第二磁铁、314为右外观装饰件、32为右耳机线、4为软导线、5为硅胶颈戴软线、6为上壳体、61为硅胶软垫、62为上磁铁、7为下壳体、71为下磁铁、72为第二霍尔传感器、73为pin针、74为前壳、75为后壳、8为皮带扣、9为充电盒pcb板、91为充电盒电池、92为无线充电模组、10为感应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颈戴耳机,该颈戴耳机设置有主电池、第一副电池和第二副电池,使颈戴耳机的续航时间增加。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为上述颈戴耳机充电的充电盒。

请参考图1-9,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的侧视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中的左耳塞主体与右耳塞主体的爆炸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中感应铜片的分布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充电盒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充电盒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充电盒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充电盒的爆炸示意图。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颈戴耳机,包括:颈戴架1、左耳塞主体2以及右耳塞主体3,颈戴架1包括设置有主电池113和主pcb板112的中间部11、设置有第一touch主板121和第一副电池122的左端部12以及设置有第二touch主板131和第二副电池132的右端部13;主电池113与主pcb板112电连接,第一副电池122电连接于第一touch主板121,第二副电池132电连接于第二touch主板131,第一touch主板121和第二touch主板131均与主pcb板112电连接。

优选的,中间部设置有颈戴外壳114,主电池113和主pcb板112均设置于颈戴外壳114内。

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对主电池113、第一副电池122和第二副电池132进行充电,也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对主电池113、第一副电池122和第二副电池132进行充电,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此不做赘述。

充电过程中,电流经主pcb板112输入主电池113,经主pcb板112、第一touch主板121输入第一副电池122,经主pcb板112、第二touch主板131输入第二副电池132。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由于与颈部贴合的中间部11所设置空间较大,因此将主电池113、主pcb板112均设置于中间部11。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颈戴耳机设置有主电池113、第一副电池122和第二副电池132三个电池,并且主电池113、第一副电池122和第二副电池132均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板111进行无线充电或通过pin针73进行有线充电,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一电池的设置,使电池的数量增加,电池数量的增加可以使电池的储电量增加,从而增加颈戴耳机的续航时间,避免频繁充电的麻烦,可以满足长途旅行的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使颈戴架1能够更好的与人体贴合,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可以使第一touch主板121和第二touch主板131均通过fpc、软导线4与主pcb板112电连接;左端部12和右端部13均通过包裹于软导线4外周部的硅胶颈戴软线5与中间部11电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touch主板121、第二touch主板131以及主pcb板均电连接有fpc,其中一根软导线4的一端与设置于主pcb板上的fpc电连接,另一端与设置于第一touch主板121上的fpc电连接,另一根软导线4的一端与设置于主pcb板上的fpc电连接,另一端与设置于第二touch主板131上的fpc电连接。

在佩戴的过程中,由于硅胶颈戴软线5内不附记忆钢丝,因此在佩戴的过程中硅胶颈戴软线5可以在左端部12与右端部13的重力作用下发生与佩戴者配合的弯曲形变,使左端部12和右端部13与人体贴合。

优选的,用于连接第一touch主板121与主pcb板112的软导线4、与用于连接右端部13第二touch主板131与主pcb板112的软导线4长度相同;用于连接左端部12与中间部11的硅胶颈戴软线5与用于连接右端部13与中间部11的硅胶颈戴软线5的长度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在佩戴耳机的过程中区分左右,可以使左耳塞主体2的入耳部分与右耳塞主体3的入耳部分形状结构相同、以实现互换佩戴。

优选的,左耳塞主体2包括左耳塞21和左耳机线22,右耳塞主体3包括右耳塞31和右耳机线32,如图1所示,左耳机线22和右耳机线32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一touch主板121和第二touch主板131,或者连接于主pcb板112。

优选的,为了能够实现互换佩戴,可以将左端部12和右端部13对称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检测耳机是否已经入耳佩戴,可以使左耳塞主体2和右耳塞主体3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磁铁214,另一者设置有与第一磁铁214吸合的第二磁铁313,且左耳塞主体2和右耳塞主体3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一磁铁214与第二磁铁313是否吸合的第一霍尔传感器213;第一霍尔传感器213与第一touch主板121或第二touch主板131电连接。

在使用的过程中,当需要佩戴时,第一磁铁214与第二磁铁313分开,此时为工作状态,第一霍尔传感器213检测到磁场的变化,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至第一touch主板121或第二touch主板131;当第一磁铁214与第二磁铁313吸合时,此时为非工作状态,第一霍尔传感器213检测到磁场的变化,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至第一touch主板121或第二touch主板131。

如图4所示,左耳塞21包括左耳壳212、设置于左耳壳212的第一耳机按键211、第一霍尔传感器213、第一磁铁214以及用于装饰的左外观装饰件215;右耳塞31包括右耳壳312、第二耳机按键311、第二磁铁313以及右外观装饰件314。

优选的,为了避免互换佩戴时麦克风124的设置对使用产生影响,可以将麦克风124设置于第一touch主板121或第二touch主板131,如图3所示,麦克风124设置于第一touch主板121,在互换佩戴之后,由于左端部12和右端部13均与中间部11软连接,麦克风124在互换佩戴之后位于与原先位置对称的一侧,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由于颈戴耳机多为蓝牙耳机,因此,如图3所示,可以在第二touch主板131设置nfc芯片134。

优选的,可以将第一耳机按键211和第二耳机按键311均设置为tws按键,为了避免磁铁对第一耳机按键211与第二耳机按键311的影响,可以将第一磁铁214与第一耳机按键211分开设置,将第二磁铁313与第二耳机按键311分开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颈戴耳机的防水效果,可以在中间部11设置用于为主电池113、第一副电池122和第二副电池132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板111;无线充电板111与主pcb板112电连接。

无线充电板111的设置,可以使颈戴耳机进行无线充电,避免有线充电接口的设置,使防水效果提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颈戴耳机的防水效果,可以使左端部12包括包裹设置于第一touch主板121及第一副电池122的外周部的左壳体123,第一touch主板121设置有若干用于检测触摸电容变化的第一感应铜片,左壳体123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感应铜片对应的左触摸屏;

右端部13包括包裹设置于第二touch主板131及第二副电池132的外周部的右壳体133,第二touch主板131设置有若干用于检测触摸电容变化的第二感应铜片,右壳体133设置有用于与第二感应铜片对应的右触摸屏。

第一感应铜片和第二感应铜片统称为感应铜片10,如图5所示,第一感应铜片沿第一touch主板12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第二感应铜片沿第二touch主板13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touch区域进行触摸时,由于不同区域的耦合电容变化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的唯一变化,以判断不同的手势。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普通按键的设置,左触摸屏与右触摸屏的设置可以通过不同的手势触摸控制不同的功能,优选的,可以将左触摸屏与左壳体123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将右触摸屏与右壳体133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提高颈戴耳机的防水效果的同时,使颈戴耳机的控制更加方便;并且在左耳塞主体2与右耳塞主体3互换佩戴之后,依然可以通过任意一侧的触摸屏对颈戴耳机进行控制,满足用户的需求。

优选的,可以使不同的控制手势包括:滑动、滑动静止以及长按;其中向左滑动为上一首,向右滑动为下一首,向左滑动静止为音量减,向右滑动静止为音量加,长按为降噪开或关;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手势进行控制,在此不做赘述。

除了上述颈戴耳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为上述实施例公开的颈戴耳机进行充电的充电盒,该充电盒包括壳体结构、充电盒电池91、充电盒pcb板9以及电连接于充电盒pcb板9的充电模组;充电盒电池91与充电盒pcb板9电连接。该充电盒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充电模组可以是有线充电模组,也可以是无线充电模组92,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将充电盒设置为半开放式结构,方便取拿颈戴耳机,使壳体结构包括用于放置颈戴耳机的前壳74以及与前壳74连接的后壳75,充电盒pcb板9和充电模组设置于前壳74与后壳75形成的空间;前壳74设置有用于固定颈戴耳机的皮带扣8。

如图8所示,前壳74设置有用于放置颈戴耳机的收纳仓,前壳74与后壳75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充电盒pcb板9和充电模组,并且颈戴耳机放置于收纳仓之后,可以实现无线充电,或通过pin针73实现有线充电。

优选的,皮带扣8包括固定设置于前壳74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可以使第一皮带与第二皮带通过卡扣扣合或磁铁吸合,当颈戴耳机放入之后,将第一皮带与第二皮带扣8合或吸合,当需要打开时,使第一皮带与第二皮带分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将充电盒设置为全封闭式结构,使壳体结构包括用于放置颈戴耳机的下壳体7以及相对于下壳体7可转动开合的上壳体6,且上壳体6和下壳体7均为注塑外壳。

优选的,上壳体6设置有硅胶软垫61,下壳体7设置有用于收纳颈戴耳机的收纳仓,上壳体6相对于下壳体7关闭时,硅胶软垫61对颈戴耳机进行挤压,使颈戴耳机稳固放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在上壳体6设置上磁铁62,在下壳体7设置用于与上磁铁62吸合的下磁铁71,上壳体6和下壳体7中的一者设置有用于检测上磁铁62和下磁铁71是否吸合的第二霍尔传感器72,第二霍尔传感器72与充电盒pcb板9电连接。

如图6所示,第二霍尔传感器72设置于下壳体7,且下壳体7设置有pin针73,可以对颈戴耳机进行有线充电;当然,下壳体7内也设置有无线充电模组92,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对颈戴耳机进行无线充电。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申请文件中提到的第一副电池122和第二副电池132,第一touch主板121和第二touch主板131,第一磁铁214和第二磁铁313,第一感应铜片和第二感应铜片,第一霍尔传感器213和第二霍尔传感器72,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第一耳机按键211和第二耳机按键311中的第一和第二只是为了区分位置的不同,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发明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的任意组合方式均在此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颈戴耳机及充电盒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