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43484发布日期:2021-10-12 17:2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手机保护壳装置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壳。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为了保护手机,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减少手机在使用的过程中磕碰划伤给手机造成的损坏,人们通常给自己的手机配备一个手机壳。
3.为了便于插拔数据线插头,在所述手机壳上与手机充电口对应的位置通常设置有数据线通孔。人们通过所述数据线通孔插拔数据线的插头。
4.在手机壳上设置所述数据线通孔的问题在于,将手机装入手机壳后,在手机充电口处没有手机壳的覆盖和保护。在使用的过程中,所述手机充电口内常常进入一些灰尘或者杂质,进而造成手机充电口内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保护手机充电口的手机壳。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机壳,包括手机壳本体,所述手机壳本体的一侧形成有手机放置腔,在所述手机壳本体上设置有手机充电口连接头和第一磁吸连接头,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与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电连接; 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与手机充电口相配合,用于连接所述手机充电口; 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与第二磁吸连接头相配合,用于在需要与所述第二磁吸连接头对接时自动准确对接,在与所述第二磁吸连接头对接后传输数据或充电。
7.进一步的,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为microusb接头、或者苹果接头、或者type-c接头。
8.进一步的,所述手机壳本体包括左边框、右边框、背板和连接基座,所述左边框、右边框与所述背板固连,所述左边框、右边框和所述背板之间形成所述手机放置腔;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与所述连接基座固连,所述连接基座与所述背板,或者左边框,或者右边框固连。
9.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设置在所述连接基座远离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的一侧,与所述连接基座固连;或者,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设置在所述的背板远离所述手机放置腔一侧,与所述背板固连。
10.进一步的,所述手机壳本体包括左边框、右边框、上边框、下边框和背板,所述左边框、右边框、上边框、下边框与所述背板固连,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设置在所述下边框靠近所述手机放置腔一侧,与所述下边框固连。
11.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设置在所述下边框远离所述手机放置腔一侧,与所述下边框固连;或者,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设置在所述背板远离所述手机放置腔一侧,与所述背板固连。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可以保护手机充电口,在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插入所述手机的充电口后,可起到充电口保护帽的作用,避免灰尘或杂质进入手机的充电口内造成充电口内部件的损坏;同时还可连接带有磁吸连接头的数据线,便于传输数据或充电。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正面在装入手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施新型实施例一在装入手机后的仰视图。
1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正面在装入手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背面在装入手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仰视图。
23.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充电宝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手机放置腔;2、手机充电口连接头;3、第一磁吸连接头;4、第二磁吸连接头;5、左边框;6、右边框;7、背板;8、连接基座;9、手机;10、上边框;11、下边框;12、充电宝;13、充电器;14、充电输入接口;15、电源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8.实施例一如图1、2、3、4所示,一种手机壳,包括手机壳本体,所述手机壳本体的前侧形成有手机放置腔1,在所述手机壳本体上设置有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和第一磁吸连接头3,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与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电连接。
29.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与手机9的充电口相配合,用于连接放置在所述手机放置腔1内的手机9的充电口。
30.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与第二磁吸连接头4相配合,用于在需要与所述第二磁吸连接头4对接时自动准确对接,在与所述第二磁吸连接头4对接后传输数据或充电。
31.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机壳本体用于保护手机9,避免手机9在使用的过程中,因磕碰划伤造成损坏。所述手机放置腔1用于容纳、放置手机9。
32.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手机壳本体上设置有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和第一磁吸连接头3,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和第一磁吸连接头3与所述手机壳本体固连。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与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导线布设在所述手机壳本体内。
33.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与手机充电口相配合,用于插入并连接手机充电口,传输数据或者充电。
34.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可以为microusb接头、或者苹果接头、或者type-c接头。
3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第二磁吸连接头4是现有技术,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与第二磁吸连接头4相配合,在需要互相对接时,在互相靠近后可自动准确对接。在互相对接后可传输数据或充电。具体结构可参见专利申请号“201520633041.4”,专利名称为“磁吸数据线以及磁吸连接头”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或者专利申请号“201821674136.0”,专利名称为“磁吸数据线”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
36.所述第二磁吸连接头4可设置在数据线上、或充电器13上、或充电宝12上。或者,所述第二磁吸连接头4还可设置在其他可给手机9充电或与手机9传输数据的数码装置上。
37.所述手机壳本体包括左边框5、右边框6、背板7和连接基座8,所述左边框5、右边框6与所述背板7固连,所述左边框5、右边框6和所述背板7之间形成所述手机放置腔1。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与所述连接基座8固连,所述连接基座8与所述背板7,或者左边框5,或者右边框6固连。
38.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基座8与所述背板7的底端固连,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设置在所述连接基座8靠近所述手机放置腔1一侧,与所述连接基座8固连;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设置在所述连接基座8远离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一侧,与所述连接基座8固连。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和所述连接基座8的位置与所述手机壳本体对应手机9型号的充电口的位置向配合。
39.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基座8采用pvc软胶材料制成。所述左边框5、右边框6和背板7采用pc塑料制成,所述连接基座8与所述背板7为连体结构、一体成形。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和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分别嵌装固定在所述连接基座8的两侧。
40.在实际使用时,用户先将手机9装入所述手机放置腔1,所述左边框5、右边框6和背板7夹紧固定所述手机9。然后,用户将设置在所述背板7底端的连接基座8上的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向上插入所述手机9的充电口。插入后,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位于所述手机9的下方。
41.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插入所述手机9的充电口后,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连接基座8可起到充电口保护帽的作用,避免灰尘或杂质进入手机9的充电口内,造成手机9的充电口内部件的损坏。
42.用户将手机9装入所述手机壳本体后,在需要使用数据线传输数据或者充电时,可使用带有第二磁吸连接头4的数据线连接。将所述数据线装有第二磁吸连接头4的一端靠近所述手机壳本体下方的第一磁吸连接头3,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第二磁吸连接头4在靠近后自动对接。对接后,用户通过所述数据线可传输数据或充电。
43.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嵌装在所述的背板7上远离所述手机放置腔1一侧,与所述背板7固连。
44.在实际使用时,用户先将手机9装入所述手机放置腔1,所述左边框5、右边框6和背板7夹紧固定所述手机9。然后,用户将固连在所述背板7底端的连接基座8上的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向上插入所述手机9的充电口。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设置在所述背板7上远离所述手机放置腔1一侧,位于所述手机壳本体的背面。
45.用户在用双手握持装有手机9的手机壳本体玩手机9游戏时,在需要给手机9充电时,可使用装有第二磁吸连接头4的数据线在手机壳本体背面充电。因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设置在手机壳本体的背面,所以,在连接所述数据线充电时,所述数据线在手机壳本体的背面连接,不隔挡左右两侧的用户双手,用户操作手机9更舒适,使用体验更好。同时还可避免用户在玩手机时,手上的汗液和污渍进入所述手机9的充电口,腐蚀充电口内的电子元件。
46.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还可配套充电宝12使用。具体的,所述充电宝12包括充电输入接口14和供电输出接头,所述供电输出接头为第二磁吸连接头4。所述充电宝12呈长方体形,所述第二磁吸连接头4设置在所述充电宝12一侧的表面上。
47.如图11所示,在需要充电时,用户将所述充电宝12带有第二磁吸连接头4一侧的表面向上放置,然后,将装有手机9的所述手机壳本体背面向下放置在所述充电宝12上,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和第二磁吸连接头4在互相靠近后自动对接。对接后,所述充电宝12为手机9充电。所述充电宝12带有第二磁吸连接头4一侧的表面和所述手机壳本体的背面为平面,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和第二磁吸连接头4互相配合。
48.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还可配套充电器13使用。具体的,所述充电器13包括电源插头15和供电输出接头,所述供电输出接头为第二磁吸连接头4。所述充电器13呈长方体形,所述第二磁吸连接头4设置在所述充电器13的上表面上。所述电源插头15设置在所述充电器13的下表面上。
49.如图12所示,在使用时,用户将所述电源插头15向下插入电源,然后,将装有手机9的所述手机壳本体背面向下放置在所述充电器13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和第二磁吸连接头4在互相靠近后自动对接。对接后,所述充电器13为手机9充电。
50.实施例三如图6、7、8、9所示,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手机壳本体包括左边框5、右边框6、上边框10、下边框11和背板7,所述左边框5、右边框6、上边框10、下边框11与所述背板7固连,所述左边框5、右边框6、上边框10、下边框11和所述背板7合围形成手机放置腔1.所述手机充电口连接头2设置在所述下边框11靠近所述手机放置腔1一侧,与所述下边框11固连。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设置在所述下边框11远离所述手机放置腔1一侧,与所述下边框11固连。
51.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和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
52.实施例四如图10所示,其他与实施例三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设置在所述背板7远离所述手机放置腔1一侧,与所述背板7固连。所述第一磁吸连接头3设置在所述手机壳本体的背面。
53.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和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二相同。
54.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