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846694发布日期:2020-08-14 17:07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网络中,产生的数据与传输数据数量逐渐增大,如何保证网络数据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成果转换率也逐年增加。无线网络建设覆盖率稳步增长。依托软件技术支持与硬件的架构支撑,无线网络通信已成为当下主流的通信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数据交互流量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各种网络问题层出不穷。在众多的问题当中,数据的安全问题从网络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因此,各种数据加密算法应运而生,在网络通信中起着安全防护的重要作用,目前常见的数据加密技术有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端对端信息加密方式、链路信息加密方式、节点信息加密方式等。但是,随着网络数据中多维离散数据量的增加,传统加密算法已经无法适应此类加密环境的运算,传统无线通信加密算法由于无法对加密数据源的加密聚类中心进行准确计算,出现多维离散数据加密计算时间过长、加密目标计算准确性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发送节点接收用户提出的数据通信请求;

步骤二:获取本次通信密钥;

步骤三:基于本次通信密钥对数据内容进行加密处理;

步骤四:将经过加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接收节点;

所述步骤三种的数据内容包括多维离散数据,对所述多维离散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包括对多维离散数据进行加密目标的聚类计算并得出加密聚类中心,通过aes加密计算对所述加密聚类中心进行加密计算。

优选的,所述聚类计算通过对所述多维离散数据内部离散性时间特征数据的分析计算,完成对加密目标数据源的信息流模型建立,通过对模型内的离散时延尺度特征值的分析计算得出加密目标源的聚类中心最优值。

优选的,所述信息流的模型公式为:

ci=c(y0+iδy)=j[x(y0+iδy)]+ei,

其中:j为多维离散信息数据流时间参量阵列内的的任一独立测试试样的近似性标识系数量;y0为离散数据加密目标源的检索聚类中心量;ei为离散聚类延迟系数;i为延迟特征系数值。

优选的,所述aes加密计算对加密聚类中心进行加密计算过程中以代码的形式进行转换。

优选的,所述aes加密计算以代码形式转换后执行完成128位明文数据的分组计算、4×4明文状态矩阵建立、绑定密钥、第一次循环首轮加密、密钥组替换、纵向加密字节混合计算、循环密钥施加计算、密钥组字节替、目标行加密、加密字串封闭的循环操作。

优选的,所述循环操作周期数值为28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突破了传统无线通信方法无法对加密数据源的加密聚类中心进行准确计算的局限,通过对数据内部离散性时间特征数据的分析计算,完成对加密目标数据源的信息流模型建立。通过对模型内的离散时延尺度特征值的分析,计算得出加密目标源的聚类中心最优值,确定加密聚类中心后,通过对加密目标进行aes自动加密计算,而且aes加密算法以代码的形式进行转换,可实现自动完成对无线通信网络中多维离散数据的自动加密计算,通过本发明提出的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不仅可以缩短数据加密计算时间,还能提高加密目标计算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中加密算法执行代码执行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一种通信用加密处理方法,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发送节点接收用户提出的数据通信请求,基于该数据通信请求获取需要传送的数据内容,将数据内容按照类型分别进行通信处理;

步骤二:发送节点获取多个随机数,基于该多个随机数通过动态密钥计算方式来获取本次通信密钥;

步骤三:基于本次通信密钥对数据内容进行加密处理,数据内容包括多维离散数据,对多维离散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包括对多维离散数据进行加密目标的聚类计算并得出加密聚类中心,通过aes加密计算对加密聚类中心进行加密计算;

步骤四:将经过加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接收节点,接收节点基于同样的密钥计算方式来获取本次通信密钥,并基于该本次通信密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密,对解密后的数据进行拼接组合后得到用户通信请求传送的数据内容。

传统加密算法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算法本身不支持对多维离散数据的聚类计算,受此影响传统加密算法无法对数据核进行快速、准确的密钥密文的释放与绑定,导致数据加密出现漏洞或加密失败,因此本发明提出聚类计算机制和算法,通过对数据内部离散性时间特征数据的分析计算,完成对加密目标数据源的信息流模型建立。通过对模型内的离散时延尺度特征值的分析,计算解的加密目标源的聚类中心最优值,具体过程如下:

对无线通信数据进行数据流统计分析,得到以动态时间参量为逻辑排序的阵列{ci},设阵列中的测试试样所包含的字串量为i。同时令c,u代表伪数据流的类别划分标识,根据重组空间架构分析法对测试试样进行分析,得到映射状态的数据量,引入维度空间最小值的渗透值时延系数最优量υ,在速度数据条件符合平均值时,可计算得到多位离散数据信息流的模型公式为

ci=c(y0+iδy)=j[x(y0+iδy)]+ei,

其中:j为多维离散信息数据流时间参量阵列内的的任一独立测试试样的近似性标识系数量;y0为离散数据加密目标源的检索聚类中心量;ei为离散聚类延迟系数;i为延迟特征系数值。

依照求解多维离散数据流近似性代表数据流离散性时间参量逻辑排序阵列的定义,利用空间结构的重组,可得到数据流离散性时间参量逻辑排序阵列的标识类别划分位置坐标为:

c=[c(y0),c(y0+δy),···,c(y0+(l-1)δy)]=

c(y0)c(y0+δy)

c(y0+kδy)c(y0+(k+1)δy)

c(y0+(z-1)kδy)c(y0+(1+(z-1))kδy)

···c(y0+(l-1)δy)

c((y0+(l-1)δy)+kδy)

c(y0+(i-1)δy),

式中:c(y)为试样选取时间点系数;k为多维数据流的引入常量值;z为维度空间渗入量;δy为随机取样的频率系数;l=i–(z–1)为无线通信数据流时间参量逻辑排序阵列的类型划分最大极值,通过数据映射的方式获得多维离散数据流类别划分标识,时间参量逻辑排序阵列的导数向量式为:

{c(y0+nδy)},n=0,1,···,i-1

类别划分标识空间多维离散数据流恒定参量为:

c=[d1,d2,···,dl]=(ci,ci-υ,···,ci-(z-1)υ)

其中:l=i-(z-1)υ为多维离散数据流类别标识绑定系数;υ为多维离散数据流时间参量的时延系数。

由类别划分标识量可分析计算得到加密目标数据源的对应函数关系式,其中,to,b为无线通信网络类别集合的动态标识量,无线通信网络类别集合的相对排列模型关系式为:

其中:s0为测试数据流的初始标识量值,用ci-1代表包含同一系数量的时间参量逻辑排序阵列;mn为无线通信网络数据类别划分最优量。无线通信数据流中的多维数据参考时间系数值为c(y),y=1,···,i-1则目标源的可控范围数据集的向量关系式为:

c={c1,c2,···,ci}∈td

由类别标识量可得到多维离散数据流测试试样总数i,其中,试样cn(n=1,2···,i)的多维离散数据流补偿定值为:

cn={cn1,cn2,…,cni}y

在无线通信数据集中选取l个样例,从而得出多维离散数据流加密目标的聚类中心最优值为:

完成加密目标聚类计算后,通过aes加密算法对无线通信网络数据进行加密计算,aes算法是经过结构重组的加密算法,针对计算中的代数性质参量进行了增大优化,可进一步提升加密的安全性。

另外,为了实现加密算法能够自动完成对无线通信网络中多维离散数据的自动加密计算,aes加密计算对加密聚类中心进行加密计算过程中以代码的形式进行转换,具体的如图2所示,aes加密计算以代码形式转换后执行完成128位明文数据的分组计算、4×4明文状态矩阵建立、绑定密钥、第一次循环首轮加密、密钥组替换、纵向加密字节混合计算、循环密钥施加计算、密钥组字节替、目标行加密、加密字串封闭的循环操作,循环操作周期数值为28次。

为了验证本发明提出的加密方法可行性,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对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一次无线通信网络多维离散数据数据加密的仿真测试,由测试算法对仿真数据进行加密,仿真数据量随机逐渐增加,由系统对测试算法的完整度与加密时间进行记录,集体参数详见表1。

表1仿真实验测试结果

由表1数据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提出加密方法在对无线通信网络多维离散数据加密用时测试中的结果,小于传统的加密方法测试结果,由此可证明提出方法具有加密速度快的特点。

2)提出加密方法在对无线通信网络多维离散数据加密完整度测试中的结果,优于传统的加密方放测试结果,由此可证明提出方法具有加密速完整度高的特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