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2255014发布日期:2020-09-18 13:3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通信设备英文简称icd,用于工控环境有线通讯设备和无线通讯设备,有线通讯设备主要介绍解决工业现场的串口通讯,专业总线型的通讯,工业以太网的通讯以及各种通讯协议之间的转换设备,主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modem等设备,无线通讯设备主要包括无线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无线避雷器,天线等设备,通讯也包括军事通讯和民事通讯,中国三大通讯运营商为移动通讯,联通通讯和电信通讯。

在对通信设备进行可靠性预计时,需要对通信设备进行各项可靠性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和相关参数计算分析出该设备的可靠性水平,最后在对其可靠性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可靠性水平评估时也多将设备产生的故障数据考虑进去,但是并未考虑通信设备维护检修后对设备的可靠性影响,评估可靠性水平时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从而影响后续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工作以及降低了评估工作的可信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和装置,解决了可靠性水平评估时并未考虑通信设备维护检修后对设备的可靠性影响,评估可靠性水平时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从而影响后续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工作以及降低了评估工作可信度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可靠性模型建立单元建立通信设备的可靠性模型,并通过中央处理系统发送至存储单元内部,由存储单元进行保存;

s2、通过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内部的基本参数获取单元可获取该通信设备的基本参数信息,包括种类、数量、质量等级和工作环境类别等,通过试验参数获取单元内部的通信数据获取模块检测该设备的通信状态以及获取通信数据,通过故障次数获取模块获得该设备总共发生故障的次数,再通过各部件功能查验模块对通信设备内各个零部件的功能进行查验并获取查验结果;

s3、当对故障通信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后,通过维护检修单元内部的寿命检测模块对检修后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行监测,并通过运行判断模块对设备后续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判断,并将以上得到以及s2中得到的数据结果发送至综合分析单元内部;

s4、由综合分析单元内部接收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可靠性模型和各个元部件的可靠性数据,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s5、将s4中得到的可靠性指标发送至存储单元内实时保存,同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发送至显示终端上,供人员查看。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装置,包括中央处理系统,所述中央处理系统通过无线与综合分析单元实现双向连接,所述中央处理系统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综合分析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综合分析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维护检修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维护检修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中央处理系统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央处理系统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可靠性模型建立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处理系统通过无线与存储单元实现双向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央处理系统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无线传输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无线传输模块通过无线与显示终端实现双向连接。

优选的,所述维护检修单元包括寿命检测模块和运行判断模块。

优选的,所述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包括基本参数获取单元和试验参数获取单元。

优选的,所述试验参数获取单元包括通信数据获取模块、故障次数获取模块和各部件功能查验模块。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和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和装置,通过中央处理系统通过无线与综合分析单元实现双向连接,中央处理系统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综合分析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综合分析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维护检修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维护检修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中央处理系统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维护检修单元包括寿命检测模块和运行判断模块,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包括基本参数获取单元和试验参数获取单元,试验参数获取单元包括通信数据获取模块、故障次数获取模块和各部件功能查验模块,可实现在对设备进行可靠性指标预计时,将设备出现维护检修后的检测数据考虑进去进行综合分析,并判断该设备是否符合可靠性指标模型,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2)、该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和装置,通过中央处理系统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可靠性模型建立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系统通过无线与存储单元实现双向连接,通过可靠性模型建立单元建立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模型,为后续设备的可靠性预计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3)、该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和装置,通过中央处理系统通过无线与存储单元实现双向连接,中央处理系统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无线传输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无线传输模块通过无线与显示终端实现双向连接,可实现将系统中的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实时保存,方便后续的查找和提取,也为后续人员的查看工作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试验参数获取单元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维护检修单元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中:1-中央处理系统、2-综合分析单元、3-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31-基本参数获取单元、32-试验参数获取单元、321-通信数据获取模块、322-故障次数获取模块、323-各部件功能查验模块、4-可靠性模型建立单元、5-维护检修单元、51-寿命检测模块、52-运行判断模块、6-存储单元、7-无线传输模块、8-显示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可实现在对设备进行可靠性指标预计时,将设备出现维护检修后的检测数据考虑进去进行综合分析,并判断该设备是否符合可靠性指标模型,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可靠性模型建立单元4建立通信设备的可靠性模型,并通过中央处理系统1发送至存储单元6内部,由存储单元6进行保存,通过可靠性模型建立单元4建立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模型,为后续设备的可靠性预计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s2、通过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3内部的基本参数获取单元31可获取该通信设备的基本参数信息,包括种类、数量、质量等级和工作环境类别等,通过试验参数获取单元32内部的通信数据获取模块321检测该设备的通信状态以及获取通信数据,通过故障次数获取模块322获得该设备总共发生故障的次数,再通过各部件功能查验模块323对通信设备内各个零部件的功能进行查验并获取查验结果;

s3、当对故障通信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后,通过维护检修单元5内部的寿命检测模块51对检修后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行监测,并通过运行判断模块52对设备后续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判断,并将以上得到以及s2中得到的数据结果发送至综合分析单元2内部;

s4、由综合分析单元2内部接收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可靠性模型和各个元部件的可靠性数据,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s5、将s4中得到的可靠性指标发送至存储单元6内实时保存,同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7发送至显示终端8上,供人员查看,存储单元6可实现将系统中的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实时保存,方便后续的查找和提取,也为后续人员的查看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通信设备的可靠性预计装置,包括中央处理系统1,中央处理系统1通过无线与综合分析单元2实现双向连接,中央处理系统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3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综合分析单元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本发明中,综合分析单元2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维护检修单元5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维护检修单元5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中央处理系统1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本发明中,中央处理系统1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可靠性模型建立单元4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系统1通过无线与存储单元6实现双向连接。

本发明中,中央处理系统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无线传输模块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无线传输模块7通过无线与显示终端8实现双向连接。

本发明中,维护检修单元5包括寿命检测模块51和运行判断模块52。

本发明中,可靠性数据获取系统3包括基本参数获取单元31和试验参数获取单元32。

本发明中,试验参数获取单元32包括通信数据获取模块321、故障次数获取模块322和各部件功能查验模块32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