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儿童智能穿戴的手环电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85735发布日期:2020-08-18 17:14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儿童智能穿戴的手环电话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适用于儿童智能穿戴的手环电话。



背景技术:

儿童智能手环电话主要是穿戴于儿童手腕上用于联系家人的设备,能够通过快捷键快速拨通家人的电话,且具有gps定位功能,有效的避免孩子走丢时不容易寻找的现象,基于上述描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一种适用于儿童智能穿戴的手环电话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例如:

由于儿童智能手环电话的表带通常采用橡胶材质,且儿童的破坏力较强,容易在玩耍时使用文具小刀或锋利的玩具将表带割断,从而使手环电话出现无法穿戴,且容易丢失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儿童智能穿戴的手环电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适用于儿童智能穿戴的手环电话,其结构包括表扣、表带、表盘、显示屏,所述表扣与表带活动卡合,所述显示屏与表盘电连接,所述表带与表盘相连接;所述表带包括带面、外膜、防断机构,所述外膜与带面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防断机构嵌固于带面与外膜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防断机构包括底块、结合块、弹力条、夹固板,所述结合块与底块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弹力条安装于底块与夹固板之间,所述夹固板与结合块铰链连接,所述夹固板设有两个,且均匀在底块上呈对称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夹固板包括板面、联动辊,所述联动辊与板面活动卡合,所述联动辊设有四个,且均匀在板面的下端呈平行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联动辊包括接触面、外环、回扯条、分隔片、内环,所述接触面与外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回扯条安装于外环与内环之间,所述分隔片嵌固于内环的外表面位置,所述回扯条采用弹性较强的天然乳胶材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接触面包括衔接环、框体、变形膜、增触板、助推条,所述衔接环与框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变形膜与框体嵌固连接,所述增触板安装于变形膜的底面位置,所述助推条与衔接环铰链连接,所述助推条设有四个,且均匀的在框体的内部呈扇形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增触板包括底板、回弹块、吸水条、滑动板,所述回弹块安装于滑动板与底板之间,所述吸水条与底板间隙配合,所述滑动板与底板活动卡合,所述回弹块与吸水条均采用吸水性较强的聚酯海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吸水条包括块体、支撑条、保护条,所述支撑条嵌入于块体的内部位置,所述保护条安装于块体的左侧靠下方位置,所述保护条呈弧形结构,且采用硬度较高的合金钢材质。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当儿童将文具小刀切入表带内部时,通过表带上的防断机构能够使切入的文具小刀滑入两个夹固板之间,在通过弹力条对夹固板产生的推力,能够使夹固板将内部的文具小刀挤出,有效的解决了表带容易被而儿童拿文具小刀切断的情况。

2、通过锋利玩具切入夹固板之间时刀面对增触板产生的推力,能够使变形膜向框体内进行变形凸出,从而使变形膜的凸面能够对助推条产生挤压力,故而使助推条能够向两边摆动,且助推条始终与变形膜紧密贴合,以至于增触板能够在与助推条的配合下,与锋利玩具的表面紧密贴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适用于儿童智能穿戴的手环电话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表带俯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防断机构俯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夹固板俯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联动辊俯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接触面俯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增触板俯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吸水条俯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表扣-1、表带-2、表盘-3、显示屏-4、带面-21、外膜-22、防断机构-23、底块-a1、结合块-a2、弹力条-a3、夹固板-a4、板面-a41、联动辊-a42、接触面-b1、外环-b2、回扯条-b3、分隔片-b4、内环-b5、衔接环-b11、框体-b12、变形膜-b13、增触板-b14、助推条-b15、底板-c1、回弹块-c2、吸水条-c3、滑动板-c4、块体-c31、支撑条-c32、保护条-c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例图1-例图5所展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儿童智能穿戴的手环电话,其结构包括表扣1、表带2、表盘3、显示屏4,所述表扣1与表带2活动卡合,所述显示屏4与表盘3电连接,所述表带2与表盘3相连接;所述表带2包括带面21、外膜22、防断机构23,所述外膜22与带面2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防断机构23嵌固于带面21与外膜22之间。

其中,所述防断机构23包括底块a1、结合块a2、弹力条a3、夹固板a4,所述结合块a2与底块a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弹力条a3安装于底块a1与夹固板a4之间,所述夹固板a4与结合块a2铰链连接,所述夹固板a4设有两个,且均匀在底块a1上呈对称分布,通过外部插入的文具小刀对两边的夹固板a4产生向内的推力,能够使两边的夹固板a4沿着底块a1向的内壁向上摆动。

其中,所述夹固板a4包括板面a41、联动辊a42,所述联动辊a42与板面a41活动卡合,所述联动辊a42设有四个,且均匀在板面a41的下端呈平行分布,能够跟随文具小刀挤入的方向进行同步转动。

其中,所述联动辊a42包括接触面b1、外环b2、回扯条b3、分隔片b4、内环b5,所述接触面b1与外环b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回扯条b3安装于外环b2与内环b5之间,所述分隔片b4嵌固于内环b5的外表面位置,所述回扯条b3采用弹性较强的天然乳胶材质,通过经过接触面b1表面的文具小刀能够带动接触面b1沿着分隔片b4的外表面进行转动,从而使回扯条b3会跟随接触面b1的转动被拉扯伸长,当接触面b1停止转动时,通过回扯条b3能够拉动接触面b1进行反向转动复位。

本实施例的详细使用方法与作用:

本发明中,由于表带2通常采用橡胶材质,且儿童的破坏力较强,容易在玩耍时使用文具小刀或锋利的玩具将表带2割断,从而使表盘3出现无法穿戴,且容易丢失的情况,通过表带2上的防断机构23则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当儿童将文具小刀切入表带2内部时,通过文具小刀刀面对防断机构23上的两个夹固板a4产生的推力,能够使夹固板a4沿着底块a1的内壁向两边展开,从而使文具小刀能够被两个夹固板a4夹住,有效的防止了文具小刀继续切入对表带2造成的损伤,且在文具小刀挤入两个夹固板a4之间时,通过夹固板a4上的联动辊a42能使文具小刀在挤入时带动联动辊a42上的外环b2进行转动,从而使外环b2在转动时能够拉动回扯条b3进行伸长,当文具小刀完全静止时,通过回扯条b3能够拉动外环b2沿着分隔片b4的外表面进行转动复位,从而使外环b2能够在转动复位时,配合弹力条a3的推力将文具小刀推出,有效的避免了儿童在玩耍时,容易通过文具小刀将表带2切断的情况。

实施例2

如例图6-例图8所展示:

其中,所述接触面b1包括衔接环b11、框体b12、变形膜b13、增触板b14、助推条b15,所述衔接环b11与框体b1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变形膜b13与框体b12嵌固连接,所述增触板b14安装于变形膜b13的底面位置,所述助推条b15与衔接环b11铰链连接,所述助推条b15设有四个,且均匀的在框体b12的内部呈扇形分布,且框体b12采用质地柔软的丁基橡胶,通过文具小刀刀面对增触板b14产生的挤压力,能够使框体b12向内件变形凸出,从而使助推条b15能够跟随框体b12的变形凸出进行摆动展开。

其中,所述增触板b14包括底板c1、回弹块c2、吸水条c3、滑动板c4,所述回弹块c2安装于滑动板c4与底板c1之间,所述吸水条c3与底板c1间隙配合,所述滑动板c4与底板c1活动卡合,所述回弹块c2与吸水条c3均采用吸水性较强的聚酯海绵,通过锋利玩具对滑动板c4产生的挤压力,能够使滑动板c4沿着底板c1向内滑动,从而使吸水条c3能够沿着滑动板c4上的孔伸出,从而能对表面附着水分的锋利玩具进行擦干。

其中,所述吸水条c3包括块体c31、支撑条c32、保护条c33,所述支撑条c32嵌入于块体c31的内部位置,所述保护条c33安装于块体c31的左侧靠下方位置,所述保护条c33呈弧形结构,且采用硬度较高的合金钢材质,从而能够避免锋利玩具在经过块体c31外表面时,对块体c31的外表面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的详细使用方法与作用:

本发明中,由于儿童在夏天喜欢戏水,以至于表带2上容易附着大量水分,若此时儿童将锋利玩具切入表带2的内部时,则容易将表带2表面的水分带入防断机构23内部,导致锋利玩具在推出时出现打滑的情况,通过锋利玩具切入夹固板a4之间时刀面对增触板b14产生的挤压力,能够使变形膜b13向框体b12内进行变形凸出,从而使变形膜b13的凸面能够对助推条b15产生挤压力,故而使助推条b15能够向两边摆动,且助推条b15始终与变形膜b13紧密贴合,以至于增触板b14能够在变形膜b13与助推条b15的配合下,与锋利玩具的表面紧密贴合,且通过锋利玩具挤入两个夹固板a4之间时对增触板b14产生的挤压力,能够使滑动板c4沿着底板c1向内滑动,从而使吸水条c3能够沿着滑动板c4上的孔向外伸出,并且通过吸水条c3上的保护条c33能够在保证锋利玩具顺利通过的同时,保护吸水条c3不被锋利玩具切断,从而使锋利玩具在被推出时吸水条c3能够对其表面的水分进行吸收,有效的避免了锋利玩具的表面附着水分会导致在推出时出现打滑的现象。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