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电子设备及音效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5217发布日期:2022-01-26 16:3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电子设备及音效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电子设备及音效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电子设备产品迎来数字化和无线化的今天,对于完美音质和个性化音效的追求依然没有减弱。为了实现完美音质,扬声器所覆盖的高频、中频及低频需要较为的均衡。但是,由于不同人的生理结构的差异性,不同人对于相同声音信号的感受完全不同,即不同人对于声音信号中不同频段(包括高频、中频及低频)的感知不同,因此,如何实现扬声器的个性化音频调节,根据不同人个性化的调整声音信号的高频、中频或低频的大小,是扬声器产品中亟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扬声器,包括该扬声器的电子设备以及一种音效控制系统,该电子设备的扬声器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扬声器的个性化音频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扬声器,该扬声器包括第一扬声单元、第二扬声单元及音效调节组件,所述第一扬声单元与所述第二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不同;所述音效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一扬声单元或者所述第二扬声单元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与所述第二扬声单元之间进行相对移动。
5.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扬声器包括两个扬声单元,两个扬声单元能够发出不同频段的声音,相较于包括唯一的一个扬声单元的扬声器来说,本技术的扬声器覆盖的不同频段的声音能够更加的均衡,以实现更好的发声效果。例如,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主要为中音频段及低音频段,另一个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主要为高音频段及中音频段,因此,相对于仅有单一的扬声单元来说,两个扬声单元配合能够使得扬声器能够均衡的覆盖高音频段、中音频点及低音频段的发声,从而实现良好的发声效果。
6.本技术中,通过音效调节组件调节第一扬声单元与第二扬声单元之间的距离,使得将扬声器设置于电子设备中时,第一扬声单元或第二扬声单元距离用户耳朵的距离能够进行变化。并且,由于第一扬声单元与第二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不同,当第一扬声单元或第二扬声单元距离用户耳朵的距离变化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频段的音量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因而,本技术中,能够通过音效调节组件调节第一扬声单元与第二扬声单元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频段的音量大小,实现扬声器的个性化音频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本技术中,通过音效调节组件实现扬声器的个性化音频调节,相较于通过电路调节音频信号或者通过内置算法修改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以实现个性化音频调节的方式开说,调节方式更加的简单,更加是适于普通大众的使用。
7.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音效调节组件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第一扬声单元连接,所述驱动杆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相对所述第二扬声单元移动。本实施方式
中,通过简单的驱动杆结构即可以实现第一扬声单元与第二扬声单元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使得扬声器能够有较为简单的结构。
8.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音效调节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第一扬声单元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驱动杆一端连接所述支撑件,所述驱动杆驱动所述支撑件及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上的第一扬声单元相对第二扬声单元移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支撑件实现第一扬声单元与驱动杆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扬声单元能够与驱动杆之间有更好的连接效果。
9.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杆为螺纹杆,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板以及凸起于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扬声单元一面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设有固定腔,所述固定腔的腔壁设有内螺纹,所述驱动杆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固定柱螺纹连接,旋转所述驱动杆以驱动所述支撑件及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上的第一扬声单元相对第二扬声单元移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驱动杆与支撑件的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旋转驱动杆的方式实现第一扬声单元相对第二扬声单元的移动,使得音效调节组件的结构简单。
10.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扬声单元的一端的周面凸设有凸起;所述音效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支架,所述驱动杆与所述调节支架连接,所述调节支架包括有容纳腔,所述凸起收容于所述调节支架的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凸起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凸起的第一面与所述容纳腔的第一表面接触,所述凸起的第二面与所述容纳腔的第二表面接触,从而通过容纳腔能够限制驱动杆在轴向方向上的移动,但不限制驱动杆的旋转,从而能够使驱动杆旋转产生的作用力全部用于推动支撑件及第二扬声单元的移动,以实现良好的驱动效果。
11.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支架包括第一调节支架及与所述第一调节支架固定的第二调节支架,所述第一调节支架朝向所述第二调节支架的一面凹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调节支架朝向所述第一调节支架的一面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为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为所述第二表面。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调节支架及第二调节支架,能够方便的实现驱动杆与调节支架的连接,并使得驱动杆的凸起能够容易的收容于容纳腔内。
12.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扬声单元包括第一振膜,所述第二扬声单元包括第二振膜,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扬声单元与所述第二扬声单元的相对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振膜及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相同,从而保证第一扬声单元移动至任意位置,第一扬声单元的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扬声单元的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均相同,当第一振膜与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均朝向电子设备的出音孔时,第一扬声单元不管移动至任意位置,均能够朝向出音孔出声,以实现良好的出音效果。
13.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扬声单元还包括第一盆架、第一导磁件、第一导磁片、第一音圈及第一磁体;所述第一导磁件包括第一底壁及围绕于所述第一底壁边缘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导磁件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盆架固定;所述第一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壁上,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导磁片固定于所述第一磁体背离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导磁片与所述第一导磁件的侧壁之间有第二间
隙;所述第一振膜位于所述第一导磁片背离所述第一磁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振膜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盆架固定,所述第一振膜对应于所述第二间隙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音圈固定;所述第一音圈背离所述第一振膜的一端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二间隙内,且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一导磁片及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均有间距。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为动圈式扬声器,相对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的动铁式的扬声器来说,制作成本及制作难度较低。
1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主要为中、高频段,即第一扬声单元在中、高频段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中、高频段的声音中的细节。
15.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扬声单元包括第二振膜、第二盆架、第二导磁件、第二导磁片、第二音圈及第二磁体;所述第二导磁件包括第二底壁及围绕于所述第二底壁边缘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磁件的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盆架固定,所述第二磁体与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壁上,且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二导磁片固定于所述第二磁体背离所述第二底壁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导磁片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有第四间隙,所述第二振膜位于所述第二导磁片背离所述第二磁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振膜的边缘与所述第二盆架固定,所述第二振膜对应于所述第三间隙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音圈固定;所述第二音圈背离所述第二振膜的一端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三间隙内,且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一导磁片及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均有间距。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扬声单元也为动圈式扬声器,相对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的动铁式的扬声器来说,制作成本及制作难度较低。
16.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主要为中、低频段,即第二扬声单元在中、低频段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相较于更容易表现出中、高频段声音的动铁式、平板式和压电式扬声器来说,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中、低频段的声音中的细节。具体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扬声单元在20khz以前的声音频段均具有较好的声音表现。第二扬声单元与第一扬声频段覆盖的主要声音频段范围不同,从而能够与第一扬声单元进行互补,以在全频段内均能够有较好的声音表现效果,即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中、低、高全频段的声音中的细节。具体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扬声单元与第一扬声单元配合对声音频率达到80khz的声音有较好的表现方式,即通过第二扬声单元与第一扬声单元的配合能够对80khz以前的声音频段均具有较好的声音表现。
17.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底壁、第二磁体及第二导磁片上均设有相对设置的穿孔,所述第二振膜的中心有开口,所述第二振膜的所述开口的周缘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磁片的所述穿孔的周缘;所述音效调节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底壁、所述第二磁体及所述第二导磁片的穿孔内,从而提高扬声器的结构更加的紧凑,减小扬声器占用的体积。
18.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扬声器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扬声单元上的第一限位结构,及设于所述音效调节组件上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音效调节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或者所述第二扬声单元的相对移动范围,避免第一扬声单元与第二扬声单元之间移动距离过大或过小而产生损坏。
1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及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扬声器,所述扬声器收容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出音孔,所述音效调节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与所述第二扬声单元之间进行相对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扬声单元或所述第二扬声单元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出音孔,从而第一扬声单元或者第二扬声单元经出音
孔发出的声音的大小随着距离出音孔的距离而进行变化。并且,由于第一扬声单元与第二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不同,当第一扬声单元或第二扬声单元距离出音孔的距离变化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频段的音量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因而,本技术中,能够通过音效调节组件调节第一扬声单元或第二扬声单元与出音孔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频段的音量大小,实现扬声器的个性化音频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本技术中,通过音效调节组件实现电子设备的扬声器的个性化音频调节,相较于通过电路调节音频信号以实现个性化音频调节的方式开说,调节方式更加的简单,更加是适于普通大众的使用。
20.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相同,第一扬声单元的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扬声单元的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均朝向出音孔的方向,从而保证第一扬声单元或第二扬声单元不管移动至任意位置,均能够朝向出音孔出声,以实现良好的出音效果。
21.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音效调节组件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第一扬声单元连接,所述驱动杆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相对所述第二扬声单元移动;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调节旋钮,所述调节旋钮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并且所述调节旋钮与所述扬声器的驱动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旋转,所述驱动杆旋转以使所述第一扬声单元或所述第二扬声单元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出音孔。本实施方式通过设于外壳外的调节旋钮控制第一扬声单元或者第二扬声单元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即本实施方式为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调节第一扬声单元或者第二扬声单元与出音孔的距离,电子设备的结构及音效调剂控制方法简单,且电子设备的制作成本低。
22.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信号收发器及处理器;所述信号收发器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所述处理器用于响应所述控制信号以向所述音效调节组件发送控制指令,所述音效调节组件响应所述控制指令以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或所述第二扬声单元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出音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信号调节第一扬声单元或者第二扬声单元与出音孔的距离,即通过自动调节的方式调节第一扬声单元或者第二扬声单元与出音孔的距离,电子设备的结构简单,音效调剂控制方法简单且控制精度能够更高。
2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音效调节系统。该音效调节系统包括控制终端及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及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扬声器,所述扬声器收容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出音孔;所述控制终端包括有终端处理器以及与终端处理器连接的终端收发器;所述终端处理器用于响应用户的操作指令以经所述终端收发器向所述扬声器发送控制信号;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信号收发器及处理器;所述信号收发器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所述处理器用于响应所述控制信号以向所述音效调节组件发送控制指令,所述音效调节组件响应所述控制指令以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或所述第二扬声单元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出音孔。
24.本技术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终端实现对电子设备扬声器中的第一扬声单元与第二扬声单元相对于出音孔距离的控制,能够实现对电子设备的音效进行远程控制调节,且音效调剂控制方法简单且控制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27.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一个耳包在位置i-i的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具体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29.图5为图4所示的扬声器的第一扬声单元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30.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扬声单元的第一盆架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31.图7为图4所示的扬声器的第二扬声单元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32.图8a为图4所示的扬声器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33.图8b为图4所示的扬声器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34.图9为图8a及图8b所示的音效调节组件的拆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35.图10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36.图1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的音效调节系统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37.图1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控制终端的控制界面。
38.图13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4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在图1中i-i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描述。
4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耳机(包括头戴式无线耳机、真无线耳机、颈挂式耳机、有线耳机等),或者手机、平板、音响等能够进行声音播放的设备。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1000为头戴式耳机。本技术以电子设备1000为头戴式无线耳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为头戴式耳机,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耳包1001以及连接于两个耳包1001之间的头梁1002。佩戴头戴式耳机时,两个耳包1001分别靠近用户的左耳及右耳。
42.请参阅图2,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的功能模块示意图。电子设备1000包括扬声器100,扬声器100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从而进行声音的播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中还包括音频解码器300、模拟放大器400。音频解码器300、模拟放大器400及扬声器100之间依次通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的a与b之间通信连接是指:a与b之间能够进行信号的传输。例如,音频解码器300与模拟放大器400通信连接,即信号能够通过音频解码器300传输至模拟放大器400。音频解码器30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模拟放大器400用于将模拟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43.需要说明的是,音频解码器300可以为音频解码芯片,也可以为用于实现音频解码功能的音频解码电路。同样的,模拟放大器400也可以为模拟放大芯片,或者为用于实现模拟放大功能的模拟放大电路。
44.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中还包括存储器500,存储器500能够用于存储音频文件。存储器500与音频解码器300进行通信连接,存储器500中存储的数字音频信号能够传输至音频解码器300,以通过音频解码器300转化为模拟音频信号。
45.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信号收发器600,信号收发器600能够用
于接收或者发送信号。信号收发器600与存储器500进行通信连接或者与音频解码器300进行通信连接。信号收发器600与存储器500进行通信连接时,信号收发器600接收的音频信号能够传输至存储器500中进行存储。信号收发器600与音频解码器300进行通信连接时,信号收发器600接收的音频信号能够传输至音频解码器300,以通过音频解码器300将信号收发器600接收的音频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
46.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的音频播放过程原理主要包括:电子设备1000的信号收发器600接收的音频源文件s1(数据音频信号)或者存储于电子设备1000的存储器500中的音频源文件s1传输至音频解码器300;音频解码器300将音频源文件s1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s2,并传输至模拟放大器400;模拟放大器400将模拟音频信号s2进行放大后,再传输至扬声器100;扬声器100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发出,从而实现音频信号的播放。
4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也可以没有音频解码器300、模拟放大器400、存储器500或者信号收发器600。例如,当电子设备1000为有线耳机,有线耳机中仅有扬声器100,音频解码器300、模拟放大器400、存储器500等结构设置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与有线耳机连接的设备上,从而能够简化有线耳机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等。
48.请重新参阅图1及图3,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0的一个耳包1001在位置i-i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外壳200。扬声器100、音频解码器300、模拟放大器400、存储器500或信号收发器600等结构均收容于外壳200内,以通过外壳200对设于其内部的结构进行保护。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仅示出了扬声器100收容于外壳200内。并且,图3仅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扬声器100可以以其它的方向或者位置设置于外壳200内。外壳200上设有出音孔201,扬声器100朝向出音孔201设置,扬声器100发出的声音信号能够经过出音孔201传出,避免外壳200对扬声器100发出的声音信号的遮挡。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为头戴式耳机,用户佩戴电子设备1000时,出音孔201朝向用户,从而使得扬声器100发出的声音能够容易的经出音孔201传至用户的耳朵。
49.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音孔201上覆盖有防尘网布202,从而避免外界的灰尘等杂质进入外壳200内的同时,避免防尘网布202对扬声器100发出的声音信号的遮挡。可以理解的是,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音孔201中设有网板,网板遮挡出音孔201。网板上设有网孔,从而能够保证声音信号能够通过网孔传出至电子设备100外。并且,网板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50.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为头戴式耳机,头戴式耳机还包括耳垫203。耳垫203为环绕于外壳200朝向佩戴的用户一侧的柔性结构,以使得用户佩戴头戴式耳机时,能够有较好的舒适体验。
51.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的两个耳包1001结构相同,两个耳包1001内的功能模块均相同。或者,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耳包1001中包括扬声器100、音频解码器300、模拟放大器400、存储器500及信号收发器600,另一个耳包1001内仅包括扬声器100,该耳包1001内的扬声器100与另一个耳包内的模拟放大器400通信连接,电子设备1000的信号收发器600接收的音频源文件或者存储于电子设备1000的存储器500中的音频源文件经音频解码器300、模拟放大器400后,能够传输至两个耳包1001内的扬声器100,以使两个耳包1001内的扬声器100均能够播放音频文件。
52.请参阅图4,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扬声器10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中,扬声器100包括多个扬声单元,每个扬声单元均能够进行单独的发声。其中,多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扬声单元发出的声音覆盖的频段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的,当多个扬声单元发出的声音覆盖的频段相同时,多个扬声单元能够增加扬声器100发出的声音的覆盖的各个频段的音量的大小;当多个扬声单元发出的声音覆盖的频段不同时,多个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进行互补,从而使得扬声器100能够均衡的覆盖各个频段,以实现更好的音质。
53.本实施方式中,扬声器100包括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且第一扬声单元10与所述第二扬声单元20覆盖的声音频段不同,因而第一扬声单元10与第二扬声单元20覆盖的声音频段能够进行互补,使得扬声器100能够实现更好的音质。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均与模拟放大器400进行通信连接,经模拟放大器400放大后模拟音频信号同时传输至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中,以使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同时发声。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器10与模拟放大器400之间还可以连接第一过滤器,第二扬声器20与模拟放大器400之间可以连接第二过滤器。其中,第一过滤器及第二过滤器能够过滤不同频率的模拟音频信号,以使从模拟放大器400传输至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的模拟音频信号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覆盖的声音频段不同。例如,第一过滤器能够过滤模拟音频信号中的低音频段的模拟音频信号,因此,从模拟放大器400传输至第一扬声单元10的模拟音频信号为中音频段的模拟音频信号及高音频段的模拟音频信号,从而第一扬声单元10发出的声音覆盖中音频段及高音频段。第二过滤器能够过滤模拟音频信号中的高音频段的模拟音频信号,因此,从模拟放大器400传输至第二扬声单元20的模拟音频信号为中音频段的模拟音频信号及低音频段的模拟音频信号,从而第二扬声单元20发出的声音覆盖中音频段及低音频段。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第一过滤器及第二过滤器可以为具有音频信号过滤功能的过滤芯片或者过滤电路。
54.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扬声单元20的发出的声音能够覆盖全频段,即第二扬声单元20发出的声音频率能够覆盖高音频段、中音频段及低音频段,且主要能够覆盖中音频段及低音频段。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扬声单元20在20khz以前能够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第一扬声单元10发出的声音频率主要覆盖中音频段及高音频段,从而能够与第二扬声单元20进行互补,以使得在全频段内均能够有较好的声音表现效果,即能够更好的表现出高音频段、中音频段及低音频的声音中的细节。具体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扬声单元20与第一扬声单元10配合对声音频率达到80khz的声音有较好的表现方式,即通过第二扬声单元20与第一扬声单元10的配合能够对80khz以前的声音频段均具有较好的声音表现。
55.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三扬声单元,第三扬声单元可以主要覆盖较低音频段,从而增强扬声器100的低音表现效果。或者,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10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扬声单元,扬声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可以与第一扬声单元10、第二扬声单元20或第三养生单元覆盖的声音频段相同。
56.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均为动圈式结构,即第一扬声器100及第二扬声器100均包括振膜及线圈,线圈与振膜连接,以通过线圈运动带动振膜振动发声。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也可以为动铁式扬声单元、
静电式扬声单元或者平板式扬声单元。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均为动圈式结构,相较于动铁式扬声单元、静电式扬声单元或者平板式扬声单元来说,结构更加的简单,制作成本更低。
57.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图5所示为图4所示的扬声器100的第一扬声单元1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包括第一盆架11、第一振膜12、第一导磁件13、第一磁体14、第一导磁片15及第一音圈16。
58.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图5所示的第一扬声单元10的第一盆架1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盆架11包括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及连接第一部分111与第二部分112的第三部分113。其中,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均为管状结构,且第一部分111的轴线与第二部分112的轴线共线,且第一部分111的径向大小小于第二部分112的径向大小。其中,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的轴线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为图5中的y方向。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的径向方向即为垂直于第一方向所在的平面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部分113为圆环结构,包括内环113a及外环113b,内环113a连接第一部分111,外环113b连接第二部分112。由于第一部分111的径向大小小于第二部分112的径向大小,因此,第三部分113连接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形成阶梯状结构,即第一盆架11为阶梯状结构。本技术中,第一盆架11可以由金属或者塑料制成。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及第三部分113可以为一体结构,即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及第三部分113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冲压、铸造或者切割等方式一体成型得到,此时,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及第三部分113为描述方便的需要而将第一盆架11人为划分成的三个部分。
59.第一导磁件13包括第一底壁131及围绕所述第一底壁131边缘设置的第一侧壁132,第一侧壁132与第一底壁131连接形成碗状结构。所述第一导磁件13设于第一盆架11的第一部分111围成的区域内,且第一导磁件13的第一侧壁132与所述第一部分111固定。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件13的第一底壁131与第一侧壁132可以为一体结构,即第一底壁131及第一侧壁132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冲压、铸造或者切割等方式一体成型得到。第一底壁131与第一侧壁132为一体结构时,第一底壁131与第一侧壁132为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第一底壁131与第一侧壁132为为方便描述而将第一导磁件13人为划分形成的两个部分。
60.第一磁体14为永磁材料制成,可以为磁铁或者磁钢。第一磁体14的n极及s极分别为第一磁体14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第一磁体14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壁131上。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14的n极相对s极更加靠近第一底壁131。或者,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第一磁体14的s极相对n极更加靠近第一底壁131。第一磁体14位于第一导磁件13的第二侧壁132环绕形成的区域内。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14可以为柱状或者为环状,第一磁体14与所述第一导磁件13同轴设置。第一磁体14包括在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41及第二表面142,以及连接于第一表面141与第二表面142之间的第一侧面143。其中,第二表面142与第一导磁件13的第一底壁131接触,第一磁体14的第一侧面143与第一导磁件13的第一侧壁132相对设置,且与第一侧壁132之间有第一间隙144。
61.第一导磁片15为片状或者块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51及第二表面152,以及连接于第一表面151与第二表面152之间的侧面153。第一导磁片15固定于所述第一磁体
14的第一表面141,且第一导磁片15的第二表面152与第一磁体14的第一表面141接触。第一导磁片15与所述第一导磁件13的第一侧壁132之间有第二间隙145。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隙144与第二间隙145相对设置,第一间隙144与第二间隙145相连通。
62.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片15及第一导磁件13均为导磁材料制成的结构,第一导磁片15及第一导磁件13均具有导磁作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件13及第一导磁片15能够减少第一磁体14产生的磁场外溢,以将第一磁体14的产生的磁场尽可能的限制在第一间隙144及第二间隙145内,以在第一间隙144及第二间隙145的位置形成磁场狭缝。
63.第一音圈16为导线缠绕形成的线圈,往第一音圈16中通入变化的电流时会产生磁场。所述第一振膜12位于所述第一导磁片15背离所述第一磁体14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导磁片15间隔设置。第一音圈16能够插入第一间隙144及第二间隙145内,并与第一导磁件13的第一侧壁132、第一磁体14的侧壁143及第一导磁片15的随着通入第一音圈16内的电流的变化,第一音圈16产生的磁场会与第一间隙144与第二间隙145内的磁场产生作用力,从而能够推动第一音圈16在第一扬声单元10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盆架11、第一导磁件13、第一磁体14、第一导磁片15及第一音圈16均为同轴设置,即第一盆架11、第一导磁件13、第一磁体14、第一导磁片15及第一音圈16的轴线共线,均为图4中的y方向。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音圈16的轴线方向相同,均为图4中的y方向。
6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振膜12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盆架11的第二部分112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振膜12对应于所述第一导磁片15与所述第一侧壁132之间的第二间隙145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音圈16的一端固定。当往第一音圈16中通入放大后的模拟音频信号时,即相当于往第一音圈16中通入变化的电流,从而会使得第一音圈16也能够产生变化的磁场,第一音圈16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与第一间隙144及第二间隙145内的磁场会产生变化的作用力,从而推动第一音圈16产生沿第一扬声单元10的轴线方向的一定频率的振动,进而带动与第一音圈16连接的第一振膜12产生沿第一扬声单元10的轴向方向的振动。第一振膜12在不同频率的振动下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实现将模拟音频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发出。
65.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7,图7所示为图4所示的扬声器100的第二扬声单元20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扬声单元20与第一扬声单元10的结构基本相同,包括第二盆架21、第二振膜22、第二导磁件23、第二磁体24、第二导磁片25及第二音圈26。
66.本技术实施方式中,不同的扬声单元的振膜的大小、结构或者材质等不同,从而不同扬声单元的振膜振动能够覆盖不同的声音频段。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扬声单元20的体积大于第一扬声单元10的体积,第二振膜22的大小与第一振膜12的大小、结构不同,且第二振膜22的材料与第一振膜12的材质不同,从而使得第二扬声单元20发出声音覆盖的频段与第一扬声单元10覆盖的频段不同,从而实现第一扬声单元10发出的声音的频段与第二扬声单元20发出的声音的频段进行互补,从而使得扬声器100能够对音频信号中不同频段的声音信号均具有良好的表现效果,保证扬声器100能够展现出音频信号中原有的更多的细节,实现良好的音质呈现。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扬声单元10覆盖的声音频段较第二扬声单元20的声音频段较高,因而,第一扬声单元10的第一振膜12的强度较第二扬声单元20的第二振膜22强度更高,从而能够保证发出较高的声音频段的同时,保证第一振膜12不容易损坏。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振膜12及第二振膜22的材料可以为塑料、纸膜、金属薄膜等。可
以理解的是,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单元的振膜可以为单一的材料形成,也可以为不同的材料组合形成。
67.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盆架21包括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及连接第一部分211与第二部分212的第三部分213。其中,第一部分211及第二部分212均为管状结构,且第一部分211的轴线与第二部分212的轴线共线,且第一部分211的径向大小小于第二部分212的径向大小。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盆架21的第一部分211的径向大小大于第一盆架11的第一部分111的径向大小。其中,第一部分211及第二部分212的轴线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部分211及第二部分212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为图5中的y方向。第一部分211及第二部分212的径向方向即为垂直于第一方向所在的平面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部分213为圆环结构,包括内环213a及外环213b,内环213a连接第一部分211,外环213b连接第二部分212。由于第一部分211的径向大小小于第二部分212的径向大小,因此,第三部分213连接第一部分211及第二部分212形成阶梯状结构,即第二盆架21为阶梯状结构。本技术中,第二盆架21可以由金属或者塑料制成。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及第三部分213可以为一体结构,即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及第三部分213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冲压、铸造或者切割等方式一体成型得到,此时,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及第三部分213为为描述方便的需要而将第二盆架21人为划分成的三个部分。
68.第二导磁件23包括第二底壁231及围绕所述第二底壁231边缘设置的第二侧壁232,第二侧壁232与第二底壁231连接形成碗状结构。所述第二导磁件23设于第二盆架21的第一部分211围成的区域内,且第二导磁件23的第二侧壁232与所述第一部分211固定。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磁件23的第二底壁231与第二侧壁232可以为一体结构,即第二底壁231及第二侧壁232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冲压、铸造或者切割等方式一体成型得到。第二底壁231与第二侧壁232为一体结构时,第二底壁231与第二侧壁232为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第二底壁231与第二侧壁232为为方便描述而将第二导磁件23人为划分形成的两个部分。
69.第二磁体24为永磁材料制成,可以为磁铁或者磁钢。第二磁体24的n极及s极分别为第二磁体24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第二磁体24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壁231上。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磁体24的n极相对s极更加靠近第二底壁231。或者,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第二磁体24的s极相对n极更加靠近第二底壁231。第二磁体24位于第二导磁件23的第二侧壁132环绕形成的区域内。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体24可以为柱状或者为环状,第二磁体24与所述第二导磁件23同轴设置。第二磁体24包括在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241及第二表面242,以及连接于第一表面241与第二表面242之间的第一侧面243。其中,第二表面242与第二导磁件23的第二底壁231接触,第二磁体24的第一侧面243与第二导磁件23的第二侧壁232相对设置,且与第二侧壁232之间有间隙241。
70.第二导磁片25为片状或者块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251及第二表面252,以及连接于第一表面251与第二表面252之间的侧面253。第二导磁片25固定于所述第二磁体24的第一表面241,且第二导磁片25的第二表面252与第二磁体24的第一表面241接触。第二导磁片25与所述第二导磁件23的第二侧壁232之间有间隙242。本实施方式中,间隙241与间隙242相对设置,即间隙241与间隙242连通。
71.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磁片25及第二导磁件23均为导磁材料制成的结构,第二导
磁片25及第二导磁件23均具有导磁作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磁件23及第二导磁片25能够减少第二磁体24产生的磁场外溢,以将第二磁体24的产生的磁场尽可能的限制在间隙241及间隙242内,以在间隙241及间隙242的位置形成磁场狭缝。
72.第二音圈26为导线缠绕形成的线圈,往第二音圈26中通入变化的电流时会产生磁场。所述第二振膜22位于所述第二导磁片25背离所述第二磁体24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导磁片25间隔设置。第二音圈26能够插入间隙241及间隙242内,并与第二导磁件23的第二侧壁232、第二磁体24的侧壁143及第二导磁片25的随着通入第二音圈26内的电流的变化,第二音圈26产生的磁场会与间隙241与间隙242内的磁场产生作用力,从而能够推动第二音圈26在第二扬声单元20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盆架21、第二导磁件23、第二磁体24、第二导磁片25及第二音圈26均为同轴设置,即第二盆架21、第二导磁件23、第二磁体24、第二导磁片25及第二音圈26的轴线共线,均为图4中的y方向。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扬声单元20的轴线方向与第二音圈26的轴线方向相同,均为图4中的y方向。
7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振膜22的边缘与所述第二盆架21的第二部分212进行固定。由于第二盆架21的第一部分211的径向大小大于第一盆架11的第一部分111的径向大小,即边缘固定于第二部分212的第二振膜22的径向大小大于边缘固定于第一部分111的第一振膜12的径向大小,因而第一振膜12振动发声覆盖的频率范围与第二振膜22振动发声覆盖的频率范围。所述第二振膜22对应于所述第二导磁片25与所述第二侧壁232之间的间隙242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音圈26的一端固定。当往第二音圈26中通入放大后的模拟音频信号时,即相当于往第二音圈26中通入变化的电流,从而会使得第二音圈26也能够产生变化的磁场,第二音圈26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与间隙241及间隙242内的磁场会产生变化的作用力,从而推动第二音圈26产生沿第二扬声单元20的轴线方向的一定频率的振动,进而带动与第二音圈26连接的第二振膜22产生沿第二扬声单元20的轴向方向的振动。第二振膜22在不同频率的振动下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实现将模拟音频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发出。
74.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磁件23的第二底壁231上设有穿孔233,第二磁体24上设有穿孔244,第二导磁片25上设穿孔253。本实施方式中,穿孔233、穿孔244、穿孔253均相对设置,即穿孔233、穿孔244、穿孔253在第二扬声单元20的轴线方向上层叠设置,以使得穿孔233、穿孔244、穿孔253相互连通。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穿孔233、穿孔244、穿孔253同轴设置,且穿孔233、穿孔244、穿孔253的轴线设置与第二扬声单元20的轴线重合。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穿孔233、穿孔244、穿孔253的径向大小相同。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振膜22的中心有开口,所述第二振膜22的所述开口的周缘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磁片25的边缘。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扬声单元20还固定支架27,固定支架27环绕第二导磁片25的边缘设置。第二振膜22的开口的周缘与固定支架27固定,以通过固定支架27实现第二振膜22与第二导磁片25之间更加稳定的固定。可以理解的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振膜22的开口的周缘还可以通过粘胶等直接与第二导磁片25或者通过其它方式与第二导磁片25固定。
75.请重新参阅图3及图4,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扬声器100还包括音效调节组件30。音效调节组件30能够移动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以使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因为声波是一种能量,它在实际媒质中传播时,由于扩散、吸收、散射等作用,能量会随着离开声源的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距离相同声源分别为r1与r2位置处的声压级lp1与lp2的差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76.lp
1-lp2=20lg(r1/r2);
77.即声音接收位置(如人耳位置)与声源的距离越大,该位置的听到的声音会越小。当声音接收位置与声源的距离增加一倍时,声压级会衰减6db。
78.本技术实施方式中,通过音效调节组件30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与第二扬声单元20之间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由于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覆盖的声音频段不同,因此,通过音效调节组件30控制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相应的改变用户听到的不同频段的声音的大小。例如,当用户对高音频段的声音不敏感时,则需要提高高音频段的声音大小,以使用户能够更容易的感知高音频段的声音,此时,可以通过音效调节组件30移动第一扬声单元10,以使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出音孔201,从而能增加高音频段的声音大小;当用户对高音频段的声音较敏感,或者对低音频段的声音不敏感时,则可以降低高音频段的声音大小,以改变高音频段、中音频段及低音频段的声音大小的比例,从而凸显出低音频段。此时,可以通过音效调节组件30移动第一扬声单元10,以使第一扬声单元10远离出音孔201,从而减小高音频段的声音大小,或者,改变高音频段、中音频段及低音频段的声音大小的比例,从而凸显出低音频段。
79.图3及图4所示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0的扬声器100中,第二扬声单元20在外壳200内固定,音效调节组件30与第一扬声单元10进行连接,以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进行移动,并使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音效调节组件30驱动第二扬声单元2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从而改变第二扬声单元20与用户的耳朵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的用户的不同需求,个性化的调整声音信号中的各个频段(包括高频、中频及低频)的大小,从而根据不同的用户实现扬声器100的个性化音频调节。
80.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的第一振膜12及第二扬声单元20的第二振膜的方向均朝向外壳200上的出音孔201,且第一振膜12的振动方向与第一扬声单元10至出音孔201的方向相同,第二振膜22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扬声单元20至出音孔201的方向相同,从而保证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发出的声音能够更容易的从出音孔201传出,减少第一扬声单元10发出的声音或第二扬声单元20发出的声音被外壳200遮挡。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的第一振膜12的振动方向与第一音圈16的振动方向相同,均为第一音圈16的轴线方向(图4中y方向);第二扬声单元20的第二振膜22的振动方向与第二音圈26的振动方向相同,均为第二音圈26的轴线方向(图4中y方向)。
81.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的移动方向朝向出音孔201,且与第一扬声单元10的第一振膜12的振动方向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的第二振膜22的振动方向均朝向出音孔201,从而保证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朝向出音孔201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振膜22及第一振膜12的振动方向始终朝向出音孔201,以实现良好的出音效果。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与第二扬声单元20同轴设置,出音孔201位于第一扬声单元10背离第二扬声单元20的一侧。第一扬声单元10沿轴线方向移动,以接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的第一振膜12及第二扬声单元20的第二振膜22的振动方向均朝向出音孔201,因此,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扬声单元10的第一振膜12的振动方向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的第二振膜
22的振动方向相同,从而能够保证第一扬声单元10移动至任意位置,第一扬声单元10发出的声音均能够容易的从出音孔201出声,实现良好的出音效果。
82.本实施方式中,出音孔201位于第一扬声单元10背离第二扬声单元20的一侧,即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更加的靠近出音孔201。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扬声单元10的第二盆架21的第一部分211的径向大小大于第一盆架11的第一部分111的径向大小。即第二扬声单元20的径向大小小于第一扬声单元10的径向大小。当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更加的靠近外壳200上的出音孔201时,能够避免径向大小更大的第二扬声单元20对径向大小更小的第一扬声单元10的出音的遮挡,实现更好的出音效果。
83.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也可以并列设置,即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的轴线平行设置,出音孔201位于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的轴向方向上。
84.本技术中,通过音效调节组件30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与第二扬声单元20之间的距离,以调整第一扬声单元10和/或第二扬声单元20与与出音孔201之间的距离。其中,音效调节组件3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的结构。
85.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8a、图8b,图8a所示为图4所示的扬声器100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b所示为图4所示的扬声器100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状态为第一扬声单元10距离第二扬声单元20最近时的状态示意图。此时,第一扬声单元10距离出音孔201最远;第二状态为第一扬声单元10距离第二扬声单元20最远时的状态示意图。此时,第一扬声单元10距离出音孔201最近。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扬声单元20相对外壳200固定。音效调节组件30包括驱动杆31,驱动杆31与第一扬声单元10,以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移动,以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
86.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能够与第二扬声单元20连接,从而驱动第二扬声单元2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或者,一些实施方式中,音效调节组件30包括两根驱动杆,两根驱动杆分别用于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移动。
87.驱动杆31的延伸方向朝向出音孔201的方向,以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向出音孔201的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扬声单元10与第二扬声单元20同轴设置,出音孔201位于第一扬声单元10背离第二扬声单元20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的轴线与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也同轴设置,以使驱动杆31能够连接于第一扬声单元10的中心位置,从而保证对第一扬声单元10能够实现平稳的驱动。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能够依次穿过第二扬声单元20的穿孔233、穿孔244、穿孔253,并与第一扬声单元10进行连接,且驱动杆31的轴线与第一扬声单元10及第二扬声单元20同轴设置。并且,驱动杆31穿过第二扬声单元20与第一扬声单元10进行连接,能够使扬声器100的结构更加的紧凑,减小扬声器100占用的体积。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其它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也可以连接于第一扬声单元10的边缘或者其它位置。例如,驱动杆31连接于第一扬声单元10的边缘位置,并能够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移动,以带动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移动。或者,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为多条,多条驱动杆31分别支撑于第一扬声单元10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对第一扬声单元10的稳定支撑,多条驱动杆31同时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移动以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
88.本技术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可以为螺杆、丝杆、液压杆、滑杆等各种类型的驱动结构。本技术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能够根据使用需求选用合适的驱动杆31的类型。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为螺杆,通过螺杆的转动,以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沿驱动杆31的延伸方向的移动。
89.请一并参阅图8a、图8b及图9,图9所示为图8a及图8b所示的音效调节组件30的拆分结构截面示意图。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背离第一扬声单元20的一端的周面上设有凸起312。其中,驱动杆31的周面是指环绕驱动杆31的轴线的表面。凸起312可以为环绕驱动杆31的凸环,也可以为环绕驱动杆31的周面上间隔设置并位于驱动杆31的相同轴向位置处的多个凸块。图8a及图8b所示的音效调节组件30中,凸起312可以为环绕驱动杆31的凸环。凸起312包括在驱动杆31的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面312a及第二面312b。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杆31上的凸起312与驱动杆3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90.一些实施方式中,音效调节组件30还包括支撑件32,第一扬声单元10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驱动杆31连接于所述支撑件32背离第一扬声单元10的一侧。通过设置支撑件32,使得第一扬声单元10能够与音效调节组件30实现更加稳定的连接效果,以通过音效调节组件30能够更稳定的推动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进行移动。驱动杆31驱动所述支撑件32及固定于所述支撑件32上的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移动。
91.图8a及图8b所示的音效调节组件30中,所述支撑件32包括支撑板321以及凸起于所述支撑板321一面的固定柱322,第一扬声单元20固定于支撑板321背离固定柱322的一面。所述固定柱322上设有固定腔323,所述固定腔323的腔壁设有内螺纹324。所述驱动杆31上设有与内螺纹324相匹配的外螺纹311。所述驱动杆31与所述固定柱322螺纹连接,旋转所述驱动杆31从而能够带动第一扬声单元10产生沿驱动杆31的延伸方向的移动,以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
92.一些实施方式中,音效调节组件30还包括调节支架33,驱动杆31与调节支架33连接。驱动杆31与调节支架33连接时,调节支架33能够限制驱动杆31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移动,但不限制驱动杆31的转动,从而保证驱动杆31旋转能够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产生沿驱动杆31的延伸方向的移动。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调节支架33上设有容纳腔333,容纳腔3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333a及第二表面333b。驱动杆31与调节支架33连接时,驱动杆31上的凸起312设于容纳腔333内,且凸起312的第一面312a与容纳腔333的第一表面333a接触,凸起312的第二面312b与容纳腔333的第二表面333b接触,从而限制驱动杆31在轴向方向上的移动,且不影响驱动杆31的转动。容纳腔333能够限制驱动杆31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移动,从而驱动第二扬声单元20在驱动杆31的延伸方向上移动时,驱动杆31不会产生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保证驱动杆31转动产生的作用力全部用于推动支撑件32及第二扬声单元20的移动,以实现良好的驱动效果。
93.本实施方式中,调节支架33包括第一调节支架331及第二调节支架332。第二调节支架332固定于第一调节支架331上,且第二调节支架332与第一调节支架331固定的位置形成有容纳腔333。
9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支架331包括底壁3311及围绕底壁3311的周壁3312,底壁3311与周壁3312连接形成收容腔3313。第一扬声单元10位于最靠近第二扬声单元20的位置时,支撑件32收容于收容腔3313内,且支撑件32背离驱动杆31的一面与周壁3312背离底壁
3311的一面共面,从而使得扬声器100的结构紧凑,减小扬声器100在电子设备1000中占用的体积。底壁3311设有第一通孔3314,驱动杆31穿过底壁3311上的第一通孔3314并与支撑件32连接。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支架331的底壁3311朝向所述第二调节支架332的一面凹设有第一凹槽3315,第一通孔3314形成于第一凹槽3315的槽底壁上。
95.第二调节支架332为板状结构,第二调节支架332固定于第一调节支架331的底壁3311背离收容腔3313的一侧。第二调节支架332上设有与第一调节支架331的底壁3311上的第一通孔3314相对应的第二通孔3323,驱动杆31能够穿过第二调节支架332的第二通孔3323及第一调节支架331上的第一通孔3314与支撑件32连接。
96.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支架332朝向第一调节支架331的一侧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3315相对的第二凹槽3324。第二通孔3323形成于第二凹槽3324的槽底壁上。所述第一调节支架331与第二调节支架332固定时,所述第一凹槽3315与所述第二凹槽3324连通并形成容纳腔333。其中,容纳腔333的第一表面333a即为第一凹槽3315的底壁面,容纳腔333的第二表面333b即为第二凹槽3324的底壁面。
97.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支架331的底壁3311上可以没有第一凹槽3315,此时,底壁3311密封第二调节支架332的第二凹槽3324形成容纳腔333。其中,容纳腔333的第一表面333a即为底壁3311朝向第二调节支架332的一面,容纳腔333的第二表面333b即为第二凹槽3324的底壁面。或者,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支架332上可以没有第二凹槽3324,此时,第二调节支架332密封第一调节支架331的第一凹槽3315形成容纳腔333。其中,容纳腔333的第一表面333a即为第一凹槽3315的底壁面,容纳腔333的第二表面333b即为第二调节支架332朝向第一调节支架331的表面。
98.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调节支架331及第二调节支架332,能够方便的实现驱动杆31与调节支架33的连接,并使得驱动杆31的凸起312能够容易的收容于容纳腔333内。具体的,驱动杆31朝向位于凸起312的第一面312a的一侧的部分能够先穿过第一调节支架331的第一通孔3314,此时,驱动杆31的凸起312的第一面312a能够与容纳腔333的第一表面333a接触。再将第二调节支架332与第一调节支架331固定,使得驱动杆31朝向位于凸起312的第二面312a的一侧的部分能够穿过第二调节支架332的第二通孔3323,且驱动杆31的凸起312的第二面312b能够与容纳腔333的第二表面333b接触,从而实现驱动杆31与调节支架33的连接,并通过调节支架33的容纳腔333限制驱动杆31的轴向方向的移动。
99.本技术实施方式中,调节支架33能够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扬声单元20的穿孔233、穿孔244及穿孔253内。图8a及图8b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支架331的周壁3312与穿孔233、穿孔244及穿孔253的孔壁固定,从而使得调节支架33收容于穿孔233、穿孔244及穿孔253内。
100.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支架331还包括固定裙边3316,固定裙边3316凸起312于周壁3312的外表面,并位于周壁3312远离底壁3311的一端。调节支架33收容于穿孔233、穿孔244及穿孔253内时,固定裙边3316与第二导磁片25背离第二磁体24的表面贴合并固定于第二导磁片25上,从而使得调节支架33能够与第二扬声单元20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101.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2还包括限位结构325,限位结构325能够限制支撑板321相对调节支架33移动的距离,即能够限制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移动的范围,避免第一扬声单元10移动距离过大时可能挤压外壳200而产生损坏。
102.图8a及图8b所示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325包括连接部3251及卡勾3252。其中,连接部3251固定于支撑板321朝向驱动杆31的一面,能够增强支撑板321的强度,以对第一扬声单元10进行更加稳定的支撑。卡勾3252位于连接部3251远离支撑板321的一端。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251环绕支撑板321的边缘设置。连接部3251包括背离驱动杆31的外周面。卡勾3252为凸起于外周面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251也可以为多条间隔设置支撑板321的周缘的条状结构。
103.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支撑板321、固定柱322及限位结构325可以为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的一体结构。
104.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251的外周面与第一调节支架331的周壁3312的内表面贴合。可以理解的是,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251的外周面与第一调节支架331的周壁3312的内表面之间也可以有一定的间隙。
105.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支架331的周壁3312的内表面靠近底壁3311的一端凹设有滑槽3317。限位结构325的卡勾3252嵌入滑槽3317内,并能够在滑槽3317内移动,移动方向与驱动杆的长度方向相同。具体的,滑槽3317包括在驱动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3313a及第二侧壁3313b。其中,第一侧壁3313a相对第二侧壁3313b更加的靠近底壁3311。当扬声器100处于第一状态,即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的距离最近时,卡勾3252与第一侧壁3313a接触;当扬声器100处于第二状态,即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的距离最远时,卡勾3252与第二侧壁3313b接触,从而通过滑槽3317与卡勾3252的配合限制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移动的距离,从而避免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过远而可能挤压外壳200而造成损坏,也能够避免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过近而可能挤压第二扬声单元20而造成的损坏。并且,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第二扬声单元20移动时,限位结构325的卡勾3252内嵌在滑槽3317内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将支撑件32与调节支架33连接,避免支撑件与调节支架33脱离。
10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325的连接部3251可以为塑料或者金属片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从而能够通过挤压等方式将卡勾3252嵌入凹槽3313内。
107.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音效调节组件30还可以为其它的结构。例如,音效调节组件30可以为音圈马达,将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与音圈马达进行连接,通过控制音圈马达内通入的电流的大小,控制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相对出音孔201进行移动。或者,一些实施方式中,音效调节组件30包括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其中,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均可以为电磁铁,或者第一磁性件为永磁铁,第二磁性件为电磁铁。将第一磁性件固定于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将第二磁性件固定于外壳200上,通过控制通入第一磁性件和/或第二磁性件中电流的大小及方向,改变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及方向,从而使得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
108.本技术中,音效调节组件30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与第二扬声单元20相对出音孔201的位置,或者,也可以通过马达驱动等自动调节的方式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与第二扬声单元20相对出音孔201的位置。
109.请重新参阅图3,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通过自动调节的方式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100的第一扬声单
元10或第二扬声单元20靠近或者远离的出音孔201的自动调节可以通过控制终端进行无线控制,或者在电子设备1000上设置控制结构以实现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的自动的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
110.本实施方式中,音效调节组件30还包括马达36,马达36与驱动杆31进行连接。马达36能够驱动驱动杆31旋转,从而带动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终端通过控制马达36开启或者关闭,即可以实现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出音孔201的位置,以调整扬声器100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频段的声音的大小。
111.本实施方式中,扬声器100能够与控制终端实现通信连接,通过控制终端控制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以改变扬声器100的个性化设置,满足不同用户对于扬声器100的不同频段声音大小的不同要求。请参阅图10,图10所示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0的功能模块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能够与控制终端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实现信号传输,即本实施方式的信号收发器600能够用于接收或者发送无线信号,以通过电子设备1000的信号收发器600实现电子设备1000与控制终端之间的通信。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有处理器700,处理器700也设置于电子设备1000的外壳200内。处理器700与信号收发器600信号连接。信号收发器600能够用于接收控制信号s3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700;所述处理器700能够响应所述控制信号s3以向所述音效调节组件30发送控制指令s4;所述音效调节组件30能够响应所述控制指令s4以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从而调节发出声音的不同频段的声音的大小。具体的,音效调节组件30的马达36接收处理器700发出的控制信号,以控制驱动杆的工作或者停止,以及驱动杆的旋转方向。
112.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包括控制主板,处理器700、信号收发器600、音频解码器300、模拟放大器400、存储器500等元器件均集成于控制主板上,并通过控制主板上的电路进行连接,以实现各元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
113.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与控制终端也可以通过连接线实现通信连接,以通过连接线将控制终端发出的控制信号传输至扬声器100。例如,电子设备1000为有线耳机时,可以将有线耳机与控制终端进行连接,则控制终端的控制信号能够通过线路传输至扬声器100,而不需要通过信号收发器600传输至扬声器100。
114.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音效调节系统。请参阅图11,图11所示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的音效调节系统的功能模块示意图。音效调节系统包括电子设备1000以及与电子设备1000进行通信连接的控制终端2000。控制终端2000能够控制扬声器100的第一扬声单元10或者第二扬声单元2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其中,控制终端20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控制终端2000包括有终端处理器2001以及与终端处理器2001连接的终端收发器(transmitter and/or receiver,t/r)2002。所述终端处理器2001用于响应用户的操作指令以经所述终端收发器2002向扬声器100发送所述控制信号s3,从而控制扬声器100的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
115.本技术中,通过控制终端2000控制扬声器100进行个性化音频调节的具体过程包括:
116.步骤一:将控制终端2000与扬声器100建立通信连接。
117.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网络配置、蓝牙、红外线连接等方式实现控制终端2000
与扬声器100建立通信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控制终端与扬声器100通过连接线实现通信连接时,只需要将控制终端上的信号传输端口与扬声器100上的信号传输端口通过连接线进行连接,即能够建立控制终端与扬声器100之间的通信连接。
118.步骤二:打开控制终端2000上对应于扬声器100的控制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根据需求控制应用程序的控制界面,从而通过控制界面控制扬声器100的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
119.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终端2000能够用于显示控制界面。请参阅图12,图12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控制终端2000的控制界面。所述控制界面包括控件c。终端处理器2001能够响应于作用在控件c上的用户操作,并通过终端收发器2002向所述扬声器100发送控制信号,从而控制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具体的,控件c上有调节按钮c1,通过向右移动调节按钮c1,从而控制扬声器100的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出音孔201。并且,通过控制调节按钮c1向右移动的程度,能够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出音孔201的距离,从而根据用户的需要个性化的调节不同频段的声音的大小,以保证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说,扬声器100均能够获得良好的音质表现;通过向左移动调节按钮c1,从而控制扬声器100的第一扬声单元10远离出音孔201。并且,通过控制调节按钮c1向左移动的程度,能够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远离出音孔201的距离,从而根据用户的需要个性化的调节不同频段的声音的大小,以保证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说,扬声器100均能够获得良好的音质表现。
120.请参阅图13,图13所示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上设置有控制开关800,通过控制开关800控制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控制终端2000即能够实现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从而提高扬声器100的音效调节的方便性。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开关800包括第一控制开关810及第二控制开关820,扬声器100还包括控制电路,第一控制开关810及第二控制开关820均通过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处理器700连接。具体的,控制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出音孔201时,第一控制开关810向所述处理器700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所述处理器700响应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向所述音效调节组件3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所述音效调节组件30响应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出音孔201。控制第一扬声单元远离出音孔201时,所述第二控制开关82092向所述处理器700发送第二控制信号,所述处理器700响应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向所述音效调节组件30发送第二控制指令,所述音效调节组件30响应所述旋转控制指令以驱动所述第一扬声单元10远离出音孔201。
12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开关810及所述第二控制开关820均可以为机械式的按钮开关,也可以为感应式的感应开关,其具体类型在此不进行限制。第一控制开关810及所述第二控制开关820均可以设于电子设备1000的外壳200的任意位置。
122.请参阅图14,图14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0的在图1中i-i位置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与第二扬声单元20相对出音孔201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调节旋钮40。所述调节旋钮40位于所述外壳200的外部,并且所述调节旋钮40与所述扬声器100的驱动杆31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31旋转。具体的,外壳200上设有穿孔,音效调节组件30的驱动杆31远离支撑件32的一端伸出外壳200并与调节旋钮40固定连接。需要调节第一扬声单元10相对出
音孔201的位置时,则顺时针旋转调节旋钮40旋钮或者逆时针旋转调节旋钮40,调节旋钮40带动驱动杆31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从而驱动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远离出音孔201,实现扬声器100的音效调节。
123.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实现控制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的方式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例如,通过一个控制开关实现第一扬声单元10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或者通过移动驱动杆的方式靠近或者远离出音孔201,在此不进行一一列举。
124.需要说明的时,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