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耳机、无线充电装置及耳机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7774发布日期:2022-01-26 17:26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头戴式耳机、无线充电装置及耳机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戴式耳机、无线充电装置及耳机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2.头戴式耳机具有优质的音质效果,同时由于佩戴时不用入耳,几乎不会对用户的耳道、耳膜等造成伤害,因而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相关技术中,头戴式耳机的充电方式为,在耳机上设置充电插孔,充电器的插头插入该插孔内从而对头戴式耳机进行充电。这种充电方式,需要插拔,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无线充电装置及耳机充电系统,可以实现对头戴式耳机的无线充电。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两个耳包和连接两个所述耳包的头梁;所述耳包包括壳体、触控板、接收线圈和电路板,所述触控板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接收线圈位于所述触控板的面向所述壳体内部的一侧,所述触控板和所述接收线圈分别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接收线圈被配置为和接近所述触控板的无线充电装置进行感应充电;所述触控板包括第一基板和多个触控单元,导电层覆盖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所述触控单元,多个触控单元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线连接,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内开设有镂空间隙,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内的所述镂空间隙的面积占据一个所述触控单元面积的20%-80%。
5.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在耳包的触控板的内侧设置接收线圈,且触控板上的触控单元由具有镂空间隙的导电层形成,触控单元可以起到触控作用,同时,该镂空间隙可以允许磁场线通过,可以降低触控板内的金属层对磁场线的屏蔽作用,使得接收线圈和放置在触控板外侧的无线充电装置之间可以实现感应充电。采用接收线圈实现无线感应充电,无需插拔,可简化充电操作,且使空间更为简约美观。并且,相比于通过头梁内的接收线圈进行充电的方案,具有充电连接的稳定性高的优点。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二基板和线圈走线,所述第二基板为柔性电路板,所述线圈走线为印制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导电线。
7.设置柔性电路板作为接收线圈的载体时,一方面,可以减少接收线圈的厚度,使接收线圈占据耳包的空间较小,从而有利于减小耳包整体的体积;另一方面,柔性电路板的弯折性良好,接收线圈可以通过将第二基板弯折以和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有利于接收线圈的排线布置。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为同一个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单元和所述线圈走线分别设置在一个柔性电路板的两个表面上。
9.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可以采用同一个基板,即双面柔性电路板,从而可以进一步
提高耳包内空间的利用率,避免增加设置接收线圈导致耳包的厚度和体积增大。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单元设置为圆形或正多边形,所述镂空间隙设置为长条形,多个长条形的所述镂空间隙均匀设置,长条形的所述镂空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触控单元的边长或直径的1/10。
11.这样设置,可以使得触控单元在满足触控功能和触控灵敏性的基础上,降低触控板内的导电层对磁场线的屏蔽作用。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一个所述触控单元内的所述镂空间隙形成网格形、米字形或回字形。
13.镂空间隙的形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形状规则的镂空间隙有利于触控单元的成形。
1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用于为上述的头戴式耳机充电,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为充电支架;所述充电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和两个充电支臂,两个所述充电支臂分别连接在所述支架底座的两端,所述充电支臂内设置有发射线圈,所述充电支臂被配置为连接在所述耳包具有触控板的一侧,以使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耳包内的接收线圈进行感应充电。
15.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为具有底座和两个充电支臂的充电支架的形式,充电支臂内设置有发射线圈,充电支臂连接在耳包具有触控板的一侧,可以与头戴式耳机内的接收线圈配合实现无线充电,无需插拔,可简化充电操作,且使空间更为简约美观。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支架还包括铰接机构和锁紧机构,两个所述充电支臂分别通过所述铰接机构转动连接至所述支架底座的两端,两个所述充电支臂可转动至分别贴合在所述支架底座的两个表面上的折叠状态,及与所述支架底座呈夹角设置以连接耳包的打开状态。
17.设置铰接机构使得充电支臂相对于支架底座的角度可以调节,以适应于不同型号的头戴式耳机,并且充电支臂可折叠,可以缩小充电支架的体积,方便收纳,便于携带和使用。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支架还包括锁紧机构,所述充电支臂通过所述锁紧机构和所述铰接机构与所述支架底座连接,所述锁紧机构用于锁紧所述铰接机构以固定连接所述充电支臂和所述支架底座。
19.设置锁紧机构,可以固定充电支臂和支架底座之间的角度,有利于充电支臂和耳包的可靠连接,避免头戴式耳机的重力导致充电支臂相对于支架底座的角度发生改变,影响到充电连接的可靠性。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支架上还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磁铁、卡扣或限位槽,所述限位结构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支臂和所述耳包并使所述充电支臂贴合所述触控板设置。
21.限位结构的设置,有利于充电支臂和触控板的快速对准,并可以保证耳包和充电支臂在充电过程中处于紧密贴合状态,以保证无线充电连接的稳定性。
2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用于为上述的头戴式耳机充电,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设置为充电盒;所述充电盒包括盒体和开设在盒体内部的容置腔,所述
容置腔用来容纳头戴式耳机的耳包,所述盒体内设置有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被配置为面对所述耳包的触控板设置,以使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耳包内的接收线圈进行感应充电。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其盒体内设置有收容耳包的容置腔,盒体内还设置有发射线圈,可以和耳包内的接收线圈配合实现无线充电,通过耳包的触控板一侧对头戴式耳机进行充电,相比于通过头梁内的接收线圈进行充电的方案,具有充电连接的稳定性高、盒体起到充电和收纳双重作用的优点。
24.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和如上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
2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系统,包括头戴式耳机和无线充电装置,头戴式耳机的耳包的触控板的内侧设置接收线圈,且触控板上的触控单元由具有镂空间隙的导电层形成,触控单元可以起到触控作用,同时,该镂空间隙可以允许磁场线通过,可以降低触控板内的金属层对磁场线的屏蔽作用,使得设置在耳包内的接收线圈和连接在触控板外侧的无线充电装置内的发射线圈之间可以实现感应充电,采用接收线圈实现无线感应充电,无需插拔,可简化充电操作,且使空间更为简约美观,并且相比于通过头梁内的接收线圈对头戴式耳机进行充电的方案,具有充电连接的稳定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耳包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充电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耳包的部分拆解图;
30.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板的内部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b为相关技术中触控板的内部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a、图8b、图8c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内部部分结构框图;
36.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和充电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支架处于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和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和充电盒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系统的内部部分结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100-头戴式耳机;101-处理器;102-存储器;103-电源组件;1031-第一电池;1032-电源管理单元;104-多媒体组件;105-音频组件;106-传感器组件;107-通信组件;11-耳包;111-壳体;112-触控板;1120-第一基板;1121-触控单元;1121a-导电层;1121b-镂空间隙;1123-连接线;1124-触控芯片;113-接收线圈;1131-第二基板;1132-金属走线;114-电路板;115-第一磁铁;12-头梁;
44.200-无线充电装置;201-发射线圈;202-控制模块;203-电源接口;204-第二电池;21-充电支架;211-充电支臂;212-支架底座;213-第二磁铁;22-充电盒;221-盒体;222-容置腔;
45.300-充电系统;
46.400-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4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100包括两个耳包11和连接两个耳包11的头梁12,头梁12用于戴在用户头部,两个耳包11用于分别戴在用户的左右耳朵上。
48.其中,头梁12整体呈圆弧形,且头梁12的长度可以调节,以在用户佩戴时贴合用户头部。头梁12的材质在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可以选用塑料,例如聚碳酸酯,以实现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弹性强度。
49.两个耳包11通过转轴等结构分别活动连接在头梁12的两端,且两个耳包11通过内置在头梁12中的线缆电连接。耳包11内可以设置有扬声器、麦克风、电路板、电池等组件,麦克风和电路板可以设置其中一个耳包11内。不难理解,两个耳包11内各自设置有一个扬声器,且呈对称设置。两个耳包11内可以各自设置一个电池,以增大头戴式耳机100的电池容量,增加一次充电后的使用时长。
5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耳包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所示,耳包11包括壳体111和连接在壳体111上的远离用户耳朵的一侧的触控板112,触控板112可以为与壳体111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等。用户通过触摸触控板112可以实现增加/减小音量、切换歌曲、接听/挂断电话等多媒体交互操作。触控板112摒弃了键盘按钮的输入方法,不仅可以提供更便利的输入体验,而且有利于提高头戴式耳机的外观美观性。
5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耳包11上还可以设置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设置在耳包11的壳体111上的远离用户耳朵的一侧,显示面板上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播放的歌曲、正在接听的电话或者头戴式耳机100的电量等信息。将触控板112和显示面板结合设置,可以同时实现触控和显示的功能。
52.头戴式耳机100可以通过充电插孔和充电线的连接实现充电,该种充电方式下需要插拔,操作繁琐,且外观不够简洁美观。而采用无线充电的头戴式耳机100,可以摒弃充电线的连接,使头戴式耳机100的充电操作更加便捷、安全。但是,头戴式耳机100的结构复杂,器件繁多,且体积有限,因此在头戴式耳机100内布置用于无线充电的感应线圈的难度很高。
53.相关技术中,在头戴式耳机100的头梁12内设置无线充电感应线圈,但是,一方面,头梁12内的空间狭小,布置的感应线圈的体积受限,会导致充电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在佩戴耳机的过程中,头梁12需要发生扩张变形,导致设置在头梁12内部的感应线圈存在形变和应力,长期使用后无线充电功能会受到影响,存在可靠性风险。
54.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在耳包的触控板的内侧设置接收线圈,且触控板上的触控单元由具有镂空间隙的导电层形成,触控单元可以起到触控作用,同
时,该镂空间隙可以允许磁场线通过,可以降低触控板内的金属层对磁场线的屏蔽作用,使得接收线圈和放置在触控板外侧的无线充电装置之间可以实现感应充电。
55.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充电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所示,耳包11包括壳体111和连接在壳体111的远离用户耳朵的一侧的触控板112,耳包11内还设置有接收线圈113,接收线圈113位于触控板112的靠近壳体111内部的一侧,接收线圈113和电路板(图中未示出)连接。无线充电装置200接近耳包11的触控板112时,无线充电装置200中的发射线圈201和触控板112的内侧的接收线圈113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56.无线充电采用电磁感应原理,电源给予无线充电装置200内的发射线圈201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使接收线圈113感应出电动势,在电路连通的情况下,该电动势会驱使电子流动,形成感应电流,从而实现电能从发射线圈201到接收线圈113的无线传输。
57.其中,两个耳包11中的其中一个内设置有接收线圈113,或者,两个耳包11中均设置有接收线圈113,以同时对两个耳包11进行无线充电,可以提高充电效率。为了尽量缩进接收线圈113和发射线圈201之间的距离,提高充电效率,接收线圈113可以紧贴设置在触控板112的朝向壳体111的内部的一侧。
58.接收线圈113的实现方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耳包的部分拆解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线圈113可以由绕设在磁芯上的绕线形成。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线圈113包括第二基板1131和线圈走线1132,第二基板1131可以为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金属印制在第二基板1131的表面上形成线圈走线1132,该线圈走线1132整体可以为呈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的螺线。
59.其中,柔性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者聚酰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的挠性电路板,设置柔性电路板作为接收线圈113的载体时,一方面,可以减少接收线圈113的厚度,使接收线圈113占据耳包11的空间较小,从而有利于减小耳包11整体的体积;另一方面,柔性电路板的弯折性良好,接收线圈113可以通过将第二基板1131弯折以和壳体111内的电路板连接,有利于接收线圈113的排线布置。
60.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所示,触控板112包括第一基板1120和触控单元1121,第一基板1120可以为柔性电路板,第一基板1120弯折后和壳体111内的电路板114连接,导电层覆盖在第一基板1120的表面上形成触控单元1121。触控单元1121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触控单元1121可以为矩形、圆形、菱形或者其它形状。
6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基板1131和第一基板1120可以采用同一个基板,即双面柔性电路板,金属走线1132和触控单元1121分别制作在该柔性电路板的两个表面上,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耳包11内空间的利用率,避免增加设置接收线圈113导致耳包11的厚度和体积增大。
62.其中,触控板112的触控原理可以为自电容式或互电容式。以自电容的触控板112为例,在第一基板1120表面用铜或者氧化铟锡ito等导电材料制作横向电极阵列与纵向电极阵列,横向电极和纵向电极分别与地构成电容,该电容称为自电容。当手指触摸到触控板112时,手指的电容将会叠加到触控板112的电容上,使触控板112的电容量增加。在触摸检
测时,触控板112依次分别检测横向电极阵列与纵向电极阵列,根据触摸前后电容的变化,分别确定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然后组合成平面的触摸坐标,即可确认触摸位置,实现触摸控制。
63.图7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板的内部走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所示,多个间隔设置的触控单元1121横向排布,构成横向电极阵列,多个间隔设置的触控单元1121纵向排布,构成纵向电极阵列,横向电极阵列和纵向电极阵列分别通过连接线1123和触控芯片1122连接。触控芯片1122用于检测横向电极阵列与纵向电极阵列,以及根据触摸前后电容的变化,分别确定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并组合成平面的触摸坐标。
64.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单元1121由具有镂空间隙1121b的导电层1121a形成。导电层1121a由导电材料覆盖在第一基板1120上形成,该导电材料可以为金属或其它导电材料,例如铜、银或氧化铟锡ito。
65.图7b为相关技术中触控板的内部走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b所示,相关技术中,一个触控单元1121由实心的导电层形成,不具有镂空间隙。而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单元1121内开设有镂空间隙1121b,导电层1121a互相连通,镂空间隙1121b用于供磁场线穿过,从而可以降低触控板112内的导电层对磁场线的屏蔽影响,降低触控板112对接收线圈113和发射线圈201感应充电的影响。
66.图8a、图8b、图8c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a、图8b和图8c所示,一个触控单元1121内的镂空间隙1121b构成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可以构成网格形、米字形、回字形等形状。多个触控单元1121内的镂空间隙1121b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67.镂空间隙1121b占据一个触控单元1121的面积越大,则触控板112对无线充电的影响越小;导电层1121a占据一个触控单元1121的面积越小,则触控板112的触摸控制的灵敏度可能会降低。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一个触控单元1121内,镂空间隙1121b的面积占据一个触控单元1121的面积的20%-80%,例如,镂空间隙1121b的面积可以占据一个触控单元1121的面积的20%、40%、60%或80%。
68.镂空间隙1121b的尺寸大小和密度也关系着触控板112对无线充电的影响。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镂空间隙1121b设置为长条形,多个长条形的镂空间隙1121b均匀设置。对于正多边形或圆形的触控单元1121,长条形的镂空间隙1121b的宽度小于触控单元1121的边长或直径的1/10,以使镂空间隙1121b在触控单元1121上排布的较为紧凑,以减轻触控板112上的导电层对无线充电的影响。
6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线圈113的远离触控板112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隔磁片(图中未示出),当接收线圈113用于为头戴式耳机100充电时,隔磁片能够降低周围金属器件带来的涡流损耗和发热,可以防止能量浪费,以提高充电效率。隔磁片的材料可以包括:铁氧体、非晶铁碳混合物及纳晶铁碳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隔磁片与接收线圈113正对设置,或者隔磁片的面积大于接收线圈113的面积,以使隔磁片起到更佳地隔离作用。
7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通过在触控板的下方设置有接收线圈,且触控板上的触控单元由具有镂空间隙的导电层形成,在保证触控板的触控功能的同时,具有镂空间隙的触控单元可以允许磁场线通过,从而可降低触控板内的金属层对电磁感应的影响,使得耳包内的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装置内的发射线圈可以实现无线充电。采用接收线
圈实现无线感应充电,无需插拔,可简化充电操作,且使空间更为简约美观。并且,相比于通过头梁内的接收线圈进行充电的方案,具有充电连接的稳定性高的优点。
71.为了说明头戴式耳机100的整体工作原理,以下对头戴式耳机100的整体结构进行简单介绍。
72.本技术实施例中,头戴式耳机100内除了设置有触控板112和接收线圈113、电路板114外,还可以设置其它部件和结构,这些部件和结构部分或全部地设置在耳包11内。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的内部部分结构框图。参考图9所示,头戴式耳机100还可以包括处理器101、存储器102、电源组件103、多媒体组件104、音频组件105、传感器组件106、通信组件107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8中示出的各个结构并不构成对头戴式耳机100的结构的限定,头戴式耳机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73.其中,处理器101通常控制头戴式耳机100的整体操作,例如电话呼叫、数据通信、音频播放等操作。处理器1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以便于处理器101和其它组件之间的交互。存储器102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头戴式耳机100的操作,处理器101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头戴式耳机100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02内的数据,执行头戴式耳机1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头戴式耳机100进行整体监控。此外,存储器1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等。
74.电源组件103为头戴式耳机100中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103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它与为头戴式耳机1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包括接收线圈113。具体地,头戴式耳机100的耳包内设置有电池,该电池可以为锂电池,用来为头戴式耳机100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提供电源,头戴式耳机100处于正常使用的工作状态时,电源组件103内的电池提供电源,头戴式耳机1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可以将头戴式耳机100与无线充电设备200靠近,通过头戴式耳机100内的接收线圈113和无线充电设备200内的发射线圈201的感应,使电源组件103内的电源管理模块可以对电池进行充电。
75.多媒体组件104可以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板112和显示面板等结构,触控板112设置在耳包11的外侧,用户通过在触控板112上触摸或滑动,可以实现接听/挂断电话、调节音量、切换歌曲等操作。音频组件105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音频组件105可以包括扬声器和麦克风,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接收到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02或者经由通信组件107发送。
76.传感器组件106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头戴式耳机1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106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光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通信组件107被配置为便于头戴式耳机100和其它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通信组件107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例如wifi、4g、5g或它们的组合。
7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200,无线充电装置200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源、充电底座、无线耳机壳、车载充电器、可反向充电的音箱、可
反向充电的路由器等设备。
78.以下以充电支架21为例,对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200的结构做具体说明。
79.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和充电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支架处于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和图11所示,充电支架21包括充电支臂211和支架底座212,两个充电支臂211分别连接在支架底座212的两端,充电支臂211内设置有发射线圈201,两个充电支臂211分别和两个耳包11配合连接,并连接在耳包11的具有触控板112的一侧,以使充电支臂211内的发射线圈201和耳包11内的接收线圈113具有较近的距离,以实现感应充电。
80.其中,两个充电支臂211可以通过铰接机构和支架底座212连接,参考图10所示,充电支架21在为头戴式耳机100充电时,充电支臂211可以转动至与支架底座212呈钝角,即充电支臂211处于打开状态,耳包11的底部可以放置在支架底座212上,充电支臂211分别连接在两个耳包11的具有触控板112的一侧。设置铰接机构使得充电支臂211相对于支架底座212的角度可以调节,以适应于不同型号的头戴式耳机100。充电支架21还包括锁紧机构(图中未示出),充电支臂211相对于支架底座212的角度调节到位后,通过锁紧机构锁紧铰接机构,以使该角度保持固定不变,从而有利于充电支臂211和耳包11的可靠连接,避免头戴式耳机100的重力导致充电支臂211相对于支架底座212的角度发生改变,影响到充电连接的可靠性。
81.同时,参考图11所示,在不充电状态时,铰接机构的存在,使得两个充电支臂211可相对于支架底座212转动至分别贴合在支架底座212的表面上,即折叠状态,从而可以缩小充电支架21的体积,方便收纳,便于携带和使用。
82.此外,支架底座212上设置有电源接口203,电源接口203可以为微型usb连接器、lightening连接器或者其它插座连接器的一部分,以和外部电源连接。支架底座212或者充电支臂211内还可以设置有电池,以储存电量。该充电支架21可以设置为具有单耳包11独立充电和双耳包11同时充电这两种充电模式,以满足不同头戴式耳机100的充电需求。
83.充电支臂211上还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例如可以为磁吸结构,充电过程中,设置在充电支臂211内的第二磁铁213和设置在耳包11内的第一磁铁115互相吸引,便于充电支臂211快速对准耳包11,且可以保证耳包11和充电支臂211在充电过程中处于紧密贴合状态,以保证无线充电的稳定性。其中,第一磁铁115可以设置在接收线圈113的周边,并贴近触控板112设置,第二磁铁213可以设置在发射线圈201的周边,第一磁铁115和第二磁铁213的位置对应设置,以便于充电支臂211和触控板112快速对准并贴合。
8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充电支臂211上也可以设置与耳包11配合限位的限位槽、限位卡扣、魔术贴等结构,来保证耳包11和充电支臂211在充电过程中处于紧密贴合状态,以保证无线充电连接的稳定性。以及,支架底座212上还可以设置限位凹坑,充电支架21在为头戴式耳机100充电时,耳包11的底部可以放置在该限位凹坑内,以使头戴式耳机100放置的更加稳定。不难理解,充电支架21除了在充电状态下起到充电作用,还可以在非充电状态下作为头戴式耳机100的收纳放置台使用。
8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支架,由可折叠的充电支臂和支架底座组成,充电支臂用来连接在耳包的触控板的外侧,充电支臂内设置有发射线圈,可以和耳包内的接收线圈
配合实现无线充电,实现通过耳包的触控板一侧对头戴式耳机进行充电,相比于通过头梁内的接收线圈进行充电的方案,具有充电连接的稳定性高、支架可折叠易收纳的优点。
86.以下以充电盒22为例,对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200的结构做具体说明。
87.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和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和充电盒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2和图13所示,充电盒22包括盒体221和开设在盒体221内部的容置腔222,容置腔222的形状和尺寸与头戴式耳机100相匹配,用来容纳头戴式耳机100。盒体221内设置有发射线圈201,头戴式耳机100放置在容置腔222中时,发射线圈201正对耳包11的触控板112设置,发射线圈201和触控板112内侧的接收线圈113配合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88.盒体221上设置有电源接口203,电源接口203可以为微型usb连接器、lightening连接器或者其它插座连接器的一部分,以和外部电源连接。盒体221内还可以设置有电池,以储存电量。充电盒22为头戴式耳机100充电的过程可以为,充电盒22通过电源接口203和电源连接,将头戴式耳机100放入充电盒22,电源为充电盒22充电的过程和充电盒22为头戴式耳机100充电的过程同时进行。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盒22通过电源接口203和电源连接并充电完成后,再将头戴式耳机100放入充电盒22,充电盒22为头戴式耳机100充电。设置充电盒22的电池的容量大于头戴式耳机100内的电池容量,则充电盒22充满电后,可以为头戴式耳机100充电若干次,从而使得用户在出行场景下可以仅携带充电盒22,无需携带充电盒22的充电器,方便用户携带。
89.参考图11和图12所示,头戴式耳机100放置在容置腔222内时,两个耳包11的触控板112背离对方设置,两个触控板112分别贴合在容置腔222的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发射线圈201设置在该内侧壁内部。或者,两个耳包11的触控板112可以均朝向容置腔222的底壁设置,此时,发射线圈201应设置在容置腔222的底壁内部。
9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盒22的容置腔222内可以设置有与耳包11配合限位的磁铁、限位槽、限位卡扣、魔术贴等结构,以保证耳包11的触控屏112和容置腔222的设置了发射线圈201的内壁面,在充电过程中始终处于紧密贴合状态,保证无线充电连接的稳定性。
9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其盒体内设置有收容耳包的容置腔,盒体内还设置有发射线圈,可以和耳包内的接收线圈配合实现无线充电,通过耳包的触控板一侧对头戴式耳机进行充电,相比于通过头梁内的接收线圈进行充电的方案,具有充电连接的稳定性高、盒体起到充电和收纳双重作用的优点。
9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系统,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系统的结构做具体说明。
93.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系统的内部部分结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耳机充电系统300包括头戴式耳机100和无线充电装置200,头戴式耳机100内设置有接收线圈113,无线充电装置200内设置有发射线圈201,通过接收线圈113和发射线圈201的配合,无线充电装置200可以为头戴式耳机100充电。
94.其中,无线充电装置200中设置有发射线圈201、控制模块202和电源接口203。电源
接口203用于电连接外部供电,经电源接口203输入的电能,在控制模块202的控制下,提供给发射线圈201。
9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装置200中可以设置有第二电池204,自电源接口203输入的电能,可以在控制模块202的控制下,贮存在该第二电池204中。贮存在第二电池204中的电能,可以在控制模块202的控制下,提供给发射线圈201。
96.头戴式耳机100内设置有处理器101、第一电池1031、电源管理单元1032和接收线圈113,接收线圈113通过电磁感应接收到来自发射线圈201的电能,并在处理器101和电源管理单元1032的控制下,贮存在第一电池1031中。
97.本技术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98.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9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