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79231发布日期:2022-01-29 01:2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图像采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监控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展,摄像设备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其中,半球形的摄像设备具有安装方便等优势,因而被广泛应用。半球形摄像设备在光线较弱的场景下例如夜晚拍摄物体时,需要借助红外灯等补光灯进行补光,以达到摄像设备所需的成像效果。
3.传统的半球形摄像设备包括球罩和位于球罩内的镜头组件和补光灯,其中,球罩用于将镜头组件和补光灯等元器件与外部环境隔离,从而起到保护摄像设备的镜头组件等主要元器件的作用。补光灯位于镜头组件的光路的一侧,且在镜头组件的接收光路的外周设置泡棉,通过该泡棉将镜头组件与补光灯组件进行隔离,以防止补光灯发出的光串扰至前方而影响镜头组件的成像效果。
4.然而,传统的摄像设备中,补光灯发出的部分光线还是会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从而对摄像设备的成像造成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设备,能够解决传统的摄像设备中的补光灯发出的部分光线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对摄像设备的成像造成干扰的问题。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包括:球罩、机芯组件及隔光条,其中,机芯组件位于球罩的容置腔内,机芯组件包括机芯壳和设置在机芯壳上的镜头组件和补光灯组件,补光灯组件位于镜头组件的接收光路的一侧,另外,隔光条沿球罩的内表面延伸,且隔光条的一端设置在机芯壳上,隔光条的另一端穿过球罩并伸出球罩的外表面,隔光条将球罩与机芯壳之间的间隙分隔成成像区域和补光区域,镜头组件位于成像区域,补光灯组件位于补光区域。
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球罩的内表面设置一隔光条,并将隔光条的一端设置在机芯组件的机芯壳表面,将隔光条的另一端穿过球罩并伸出至球罩的外表面,这样,该隔光条便将球罩与机芯壳之间的间隙分隔成成像区域和补光区域,通过将镜头组件设置在成像区域内,将补光灯组件设置在补光区域内,使得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能够在隔光条的阻挡从补光区域以及补光区域内的球罩穿出,而不会从球罩的容置腔内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并且,因隔光条是伸入至球罩的罩壁内的,这就使得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穿过球罩时,不会经球罩的罩壁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另外,因隔光条伸出球罩的外表面,这样,当球罩外表面落有灰尘时,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从球罩外表面穿出并穿过灰尘时,经灰尘颗粒反射的光线可通过位于球罩外表面的隔光条进行阻挡,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光线经灰尘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进而不会对镜头组件的成像造成干扰,总而言之,本技术实施例设置的隔光条有效的防止了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从而确保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
8.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隔光条包括主隔光部和两个辅隔光部,其中,主隔光部从机芯壳的表面延伸至球罩的外表面,主隔光部包括沿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两个辅隔光部分别从两个侧壁往远离主隔光部的方向延伸,且每个辅隔光部均贴合在球罩的内表面。
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隔光条的主隔光部实现对镜头组件与补光灯组件所在区域的隔离,并将该主隔光部穿过球罩并伸出球罩的外表面,以保证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不会经球罩的容置腔、球罩的罩壁以及球罩外表面的灰尘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从而防止对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造成干扰。同时,通过在主隔光部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延伸辅隔光部,以在主隔光部与球罩的贯穿孔的孔壁之间存在间隙时,该辅隔光部对该间隙进行隔挡,从而避免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该间隙的侧壁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确保镜头组件的成像不会受到影响。另外,辅隔光部的设置还对隔光条在球罩上的设置起到定位作用,即只要在辅隔光部与球罩的内表面接触时,便可完成该隔光条在垂直于球罩的表面方向上的定位。
10.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辅隔光部垂直于主隔光部的侧壁设置,以便于该辅隔光部的单独注塑成型。
11.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隔光条伸出球罩外表面的高度至少为0.3mm,以保证补光灯发出的光线穿过球罩并到达球罩外表面的灰尘时,不会在直径为1mm以下灰尘颗粒的反射下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而导致成像问题。另外,通过将隔光条伸出球罩外表面的高度至少设置为0.3mm,也便于该隔光条与球罩的制作,从而提高了摄像设备的制作效率。
12.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隔光条伸出球罩外表面的侧壁被配置成弧形侧壁,且弧形侧壁往隔光条的内部弯曲,以提高隔光条伸出至球罩外表面的部分的外观美感。
13.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机芯壳朝向球罩的表面形成有限位槽,隔光条一端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限位槽内。
1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机芯壳的表面设置限位槽,并将隔光条的部分设置在该限位槽内,以限制该隔光条的一端在机芯壳表面上活动,从而提高该隔光条的一端在机芯壳上的稳固性。
15.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摄像设备还包括遮光密封件,遮光密封件设置在限位槽内,隔光条的一端抵顶在遮光密封件。
16.实际应用中,隔光条设置在球罩与机芯组件之间时,极易因公差影响而与限位槽的内底壁之间形成间隙,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限位槽内设置遮光密封件,以将隔光条与限位槽的内底壁之间通过该遮光密封件进行密封设置,从而避免补光灯发出的光线经隔光条与限位槽之间的间隙进入成像区域,并到达镜头组件的前方的情况发生,进而确保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
17.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遮光密封件的侧壁与限位槽的槽壁相贴合,以进一步避免补光灯发出的光线经限位槽的槽壁与遮光密封件之间的间隙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
18.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遮光密封件包括泡棉、橡胶件和硅胶件中的任意一种。
1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遮光密封件设置为泡棉、硅胶等弹性件,在保证对光线的遮挡的同时,也便于隔光条在机芯壳与球罩之间进行密封装配。
20.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机芯组件包括两个补光灯组件,两个补光灯组件分别
设置在镜头组件的接收光路的两侧;
21.隔光条为两个,两个隔光条分别设置在镜头组件与两个补光灯组件之间。
22.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镜头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补光灯组件,以提高对外部待拍摄物体的补光效果,从而优化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另外,通过在镜头组件与两个补光灯组件之间分别设置隔光条,以保证两个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均能够在相应的隔光条的阻挡从补光区域以及补光区域内的球罩穿出,而不会从球罩的容置腔内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并且不会经球罩的罩壁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另外,当球罩外表面落有灰尘时,每个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从球罩外表面穿出并穿过灰尘时,经灰尘颗粒反射后的光线可通过位于球罩外表面的隔光条进行阻挡,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光线经灰尘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进而不会对镜头组件的成像造成干扰。
23.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两个隔光条将球罩分为成像罩部分以及两个补光罩部分,两个补光罩部分位于成像罩部分的两侧,补光灯组件朝向补光罩部分,镜头组件朝向成像罩部分;
24.其中,成像罩部分被配置成透明、茶色或烟色的透光结构,以提高镜头组件对光线的接收效果,每个补光罩部分被配置成深色的透红外光结构,以提高补光罩部分对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的透射效果。
25.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球罩为半球状球罩,球罩具有环形开口,隔光条从环形开口的一侧沿着球罩的弧形内表面延伸至环形开口的另一侧,以将球罩与机芯壳之间的间隙进行完全分隔,使得补光灯组件设置在隔光条背离镜头组件一侧的任意位置时,该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均无法串扰至成像区域内的镜头组件前方,从而保证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另外,通过将隔光条的两端分别延伸中球罩的环形开口的两侧,便于该隔光条与球罩之间的装配。
26.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摄像设备还包括底壳组件;
27.球罩的环形开口端固定在底壳组件上,机芯组件位于球罩与底壳组件围合成的容置腔内,且机芯组件可绕垂直于镜头组件的光轴的轴线转动。
2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机芯组件设置为可绕垂直于镜头组件的光轴转动,以增大机芯组件中镜头组件的拍摄视场范围,从而优化该摄像设备的拍摄效果。另外,通过将隔光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球罩的环形开口的两侧,这样,机芯组件在绕垂直于镜头组件的光轴的轴线转动时,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均可在隔光条的隔挡下从补光区域的球罩穿出,对待拍摄物进行补光,而不会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从而确保镜头组件在任意垂直角度下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机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图1中球罩与隔光条在第一视角下的装配图;
32.图4是图1中球罩与隔光条在第二视角下的装配图;
33.图5是图1的剖视图;
34.图6是图4的剖视图;
35.图7是图6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36.图8是图1中球罩与机芯组件的装配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00-球罩;200-机芯组件;300-隔光条;400-底壳组件;500-遮光密封件;
39.110-容置腔;120-环形开口;130-成像罩部分;140-补光罩部分;101-主体部;102-连接部;210-机芯壳;220-镜头组件;230-补光灯组件;310-主隔光部;320-辅隔光部;410-支架;
40.111-成像区域;112-补光区域;211-限位槽;231-灯杯;232-灯板。
具体实施方式
41.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技术。
42.传统的半球形摄像设备例如半球形视频监控设备包括球罩、设置在球罩内的镜头组件和补光灯组件例如红外灯。其中,镜头组件用于接收待拍摄物体发出的光线、并将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最终以图像的方式呈现。补光灯组件用于在光线较弱的场景下对待拍摄物体进行补光,以达到摄像设备所需的成像效果。另外,球罩用于将镜头组件和补光灯组件等元器件与外部环境隔离,从而起到保护镜头组件等主要元器件的作用。
43.实际应用中,补光灯组件设置在镜头组件的接收光路的一侧,例如,补光灯组件的发射光路可以与镜头组件的接收光路平行。补光灯组件和镜头组件同时工作时,该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在穿过球罩时会发生散射、折射以及反射等现象,从而导致该光线进入镜头组件的前方,即该光线串扰至镜头组件的接收光路上,从而使得镜头组件拍摄的图像形成光圈、图像发白等不良现象。
44.传统的摄像设备中,会在镜头组件的外周设置泡棉,通过该泡棉将镜头组件与补光灯组件进行隔离,使得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经容置腔内部的元器件反射后或者经球罩的内表面反射后会得到泡棉的阻挡,而不会直接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镜头组件的接收光路上),从而防止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在球罩的容置腔内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确保了镜头组件的成像效果。
45.然而,经上述分析可知,泡棉的设置仅起到阻挡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并经容置腔内部的元器件反射或者经球罩的内表面反射后的光线,以防止该光线透过球罩的容置腔到达镜头组件的前方。而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在穿过球罩时,还会在球罩的罩壁内进行散热、折射等,使得一部分光线在罩壁的作用下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另外,当球罩的外表面沉积有灰尘时,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在穿过灰尘时,会在灰尘的折射或者反射等作用下串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从而导致摄像设备的成像问题,这就使得传统的摄像设备中,补光灯发出的部分光线还是会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从而对摄像设备的成像造成干扰。
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设备,通过在球罩的内表面设置一隔光条,并将隔光条的一端设置在机芯组件的机芯壳表面,将隔光条的另一端穿过球罩并伸出至球罩的外表面,这样,该隔光条便将球罩与机芯壳之间的间隙分隔成成像区域和补光区域,通过将镜头组件设置在成像区域内,将补光灯组件设置在补光区域内,使得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能够在隔光条的阻挡从补光区域以及补光区域内的球罩穿出,而不会从球罩的容置腔内串
扰至镜头组件的前方,并且,因隔光条是伸入至球罩的罩壁内的,这就使得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穿过球罩时,不会经球罩的罩壁折射或者散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另外,因隔光条伸出球罩的外表面,这样,当球罩外表面落有灰尘时,补光灯组件发出的光线从球罩外表面穿出并穿过灰尘时,经灰尘颗粒反射后的光线可通过位于球罩外表面的隔光条进行阻挡,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光线经灰尘折射、散射或者反射至镜头组件的前方,进而不会对镜头组件的成像造成干扰。
47.以下结合附图具体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4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机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球罩与隔光条在第一视角下的装配图,图4是图1中球罩与隔光条在第二视角下的装配图。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包括球罩100、机芯组件200及隔光条300。其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机芯组件200位于球罩100的容置腔110内,机芯组件200包括机芯壳210和设置在机芯壳210上的镜头组件220和补光灯组件230,补光灯组件230位于镜头组件220的接收光路的一侧,以确保补光灯组件230与镜头组件220不会相互阻挡,例如,通过将补光灯组件230设置在镜头组件220的接收光路的一侧,以避免镜头组件200不会对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进行阻挡,确保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能够顺利的穿过球罩100,照射至摄像设备外部的待拍摄物体上,也避免补光灯组件230对镜头组件200的接收光路造成阻挡,确保待拍摄物体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球罩100到达镜头组件220内。
49.图5是图1的剖视图。参照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补光组件230可以包括灯杯231和灯板232,其中,灯板232可以设置在灯杯231的底部。灯杯231和灯板232可以均为红外灯,通过该红外灯发出的红外光对待拍摄物体进行补光。
50.参照图1、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球罩100为半球形结构,且该球罩100具有环形开口120。可以理解的是,半球形结构可以是球体的1/2,也可以是球体的2/3,本技术实施例具体不对半球形结构的具体比例进行限制。
51.实际应用中,摄像设备还包括底壳组件400,半球形结构的球罩100具有环形开口120的一端固定在底壳组件400上,该球罩100与底壳组件400共同围合成用于安装机芯组件200的容置腔110。
52.图6是图4的剖视图。参照图6所示,球罩100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包括主体部101和连接部102。其中,该主体部101盖设在底壳组件400上,以与底壳组件400共同围合成容置腔110。主体部101上形成有环形开口120,连接部102的一端连接在主体部101的环形开口120的一端外壁上,连接部102的另一端往远离环形开口120的方向延伸。
53.本技术实施例的球罩100在与底壳组件400装配时,可将球罩100的主体部101盖设在底壳组件400上,并将连接部102固定在底壳组件400上,以提高球罩100与底壳组件40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54.其中,连接部102与底壳组件400之间可以通过螺钉、螺栓或者铆钉等紧固件连接,以在保证球罩100与底壳组件40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的同时,简化球罩100与底壳组件400的连接结构,从而提高了摄像设备的装配效率以及装配成本。
55.在其他示例中,连接部102与底壳组件400之间还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本技术实施例具体不对球罩100与底壳组件400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制,只要保证球罩100在
底壳组件400上的稳固性即可。
56.图7是图6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参照图3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隔光条300沿球罩100的内表面延伸,且参照图5和图7所示,隔光条300的一端设置在机芯壳210上,隔光条300的另一端穿过球罩100并伸出球罩100的外表面,例如,参照图5所示,隔光条300的底端可设置在机芯壳210的表面,隔光条300的顶端穿过球罩100并从球罩100的外表面伸出一部分,同时,隔光条300将球罩100与机芯壳210之间的间隙分隔成成像区域111和补光区域112,镜头组件220位于成像区域111,补光灯组件230位于补光区域112。
57.以机芯壳210上设置有一个补光灯组件230为例,该补光灯组件230位于镜头组件220的接收光路的一侧,隔光条300设置在镜头组件220与补光灯组件230之间,且该隔光条300的顶端穿过球罩100并从球罩100的外表面伸出一部分,隔光条300的底端延伸至机芯壳210的表面,以将球罩100与机芯壳210之间的间隙分隔成成像区域111和补光区域112,其中,镜头组件220位于成像区域111,补光灯组件230位于补光区域112,使得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能够在隔光条300的阻挡从补光区域112以及补光区域112内的球罩100穿出,而不会从球罩100的容置腔110内串扰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并且,因隔光条300是伸入至球罩100的罩壁内的,这就使得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穿过球罩100时,不会经球罩100的罩壁反射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
58.另外,参照图7所示,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的外表面,这样,当球罩100外表面落有灰尘时,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从球罩100外表面穿出并穿过灰尘时,经灰尘颗粒反射后的光线可通过位于球罩100外表面的隔光条300进行阻挡,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光线经灰尘反射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进而不会对镜头组件220的成像造成干扰,从而可以对摄像设备免除尘维护,这样,可以将摄像设备由室内应用扩展到户外应用。
59.总而言之,本技术实施例设置的隔光条300有效的防止了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串扰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从而确保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
60.其中,隔光条300的制作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可以是塑料、陶瓷以及金属等具有隔离红外光线的材料。
61.本技术实施例的隔光条300在与球罩100装配时,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球罩100上,例如,可以在球罩100上沿厚度方向开设安装孔,隔光条300可穿设在该安装孔内,例如该隔光条300的侧壁可卡设在安装孔的孔壁上,也可粘接在安装孔的孔壁上。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隔光条300与球罩100的安装孔之间无间隙,该隔光条300的横截面外轮廓形状及尺寸与安装孔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以保证隔光条300的侧壁与安装孔的孔壁紧密贴合。
62.在一些示例中,隔光条300还可以与球罩100双色注塑成型,以提高隔光条300与球罩10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从而保证隔光条300对补光灯组件230与镜头组件220的隔离效果。
63.参照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隔光条300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包括主隔光部310和两个辅隔光部320,其中,主隔光部310从机芯壳210的表面延伸至球罩100的外表面,例如,该主隔光部310的一端设置在机芯壳210的表面,另一端穿过球罩100并伸出球罩100的外表面,以将补光灯组件230与镜头组件220所在的区域分隔开,以保证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不会经球罩100的容置腔110、球罩100的罩壁以及球罩100外表面的灰尘反射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从而防止对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造成干扰。
64.参照图7所示,主隔光部310包括沿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两个辅隔光部320分别从两个侧壁往远离主隔光部310的方向延伸,且每个辅隔光部320均贴合在球罩100的内表面,这样,在主隔光部310与球罩100的贯穿孔的孔壁之间存在间隙时,该辅隔光部320对该间隙进行隔挡,从而避免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经该间隙的侧壁反射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确保镜头组件220的成像不会受到影响。
65.可以理解的是,主隔光部310的延伸方向是该主隔光部310沿着球罩100的内表面延伸的方向。
66.另外,辅隔光部320的设置还对隔光条300在球罩100上的设置起到定位作用,即只要在辅隔光部320与球罩100的内表面接触时,便可完成该隔光条300在垂直于球罩100的表面方向上的定位。
67.其中,辅隔光部320的一端可以粘接在主隔光部310的侧壁上,当然,该辅隔光部320的一端还可以卡接或者螺纹连接在主隔光部310的侧壁上,例如,可以在主隔光部310的侧壁上开设卡槽,在辅隔光部320的一端设置一弹性卡扣,通过将弹性卡扣卡合在卡槽内,便完成辅隔光部320与主隔光部310之间的连接。再例如,可以在主隔光部310的侧壁上开设安装槽,在安装槽的槽壁上设置内螺纹,同时在辅隔光部320的一端外壁上形成一段外螺纹,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相互配合,实现主隔光部310与辅隔光部320的螺纹连接。
68.在一些示例中,主隔光部310与辅隔光部320还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这样,不仅提高了主隔光部310与辅隔光部320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减少了隔光条300的零部件,从而提高了摄像设备的装配效率。
69.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隔光条300的辅隔光部320可垂直于主隔光部310的侧壁设置,以便于该辅隔光部320的单独注塑成型。
70.需要说明的是,辅隔光部320垂直于主隔光部310的侧壁设置具体是指辅隔光部320的顶面和底面垂直于主隔光部310的侧壁。其中,辅隔光部320的顶面是指该辅隔光部320朝向球罩100的内表面的一侧,辅隔光部320的底面是指该辅隔光部320背离球罩100内表面的一侧。
71.当然,在其他示例中,辅隔光部320可以是沿球罩100的内表面延伸的弧形结构,例如,辅隔光部320的顶面被配置成与球罩100的部分内表面相吻合的弧形面,以保证辅光部320与球罩100的内表面紧密贴合。
72.继续参照图7所示,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高度至少为0.3mm,例如,隔光条300的主隔光部31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高度至少为0.3mm,以保证补光灯发出的光线穿过球罩100并到达球罩100外表面的灰尘时,不会在直径为1mm以下灰尘颗粒的反射下串扰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而导致成像问题。
73.另外,通过将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高度至少设置为0.3mm,也便于该隔光条300与球罩100的制作,从而提高了摄像设备的制作效率。
74.在一些示例中,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高度可以为0.3mm、0.4mm、0.5mm或者0.6mm等合适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高度大于0.3mm时,可以对直径为1mm以上的灰尘颗粒反射至镜头组件220前方的红外光线进行阻挡,并且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高度越高,可以阻挡直径更大的灰尘颗粒反射的红外光线,从而可对摄像设备做到免除尘维护工作。
75.参照图7所示,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侧壁(如图7中a所示)在具体设置时,可以被配置成弧形侧壁,且弧形侧壁往隔光条300的内部弯曲,例如,可以将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部分的两侧形成弧形倒角,以提高隔光条300伸出至球罩100外表面的部分的外观美感。
76.当然,在其他示例中,该隔光条300伸出球罩100外表面的部分侧壁a还可以位于球罩100内部的侧壁一致,均为平面结构。
77.本技术实施例的隔光条300的底端在与机芯壳210的表面装配时,该隔光条300的底端可以直接抵顶在机芯壳210的表面,以简化隔光条300与机芯壳210的装配工序。
78.可以理解的是,该隔光条300的底端与机芯壳210的表面需紧密接触,以保证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不会经隔光条300的底端与机芯壳210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侧壁反射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
79.参照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机芯壳210朝向球罩100的表面形成有限位槽211,隔光条300一端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限位槽211内。
8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机芯壳210的表面设置限位槽211,并将隔光条300的部分设置在该限位槽211内,以限制该隔光条300的一端在机芯壳210表面上活动,从而提高该隔光条300的一端在机芯壳210上的稳固性。
81.其中,该限位槽211可以是机芯壳210经压铸脱模形成的。当然,该限位槽211还可以是机芯壳210的多个零部件组装并围合形成的,本技术实施例具体不对限位槽211的形成方式进行限制。
82.另外,限位槽211的宽度在具体设置时,可以与隔光条300例如隔光条300的主隔光部310的宽度一致,以保证隔光条300的侧壁与限位槽211的侧壁紧密贴合。
83.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槽211的宽度是指该限位槽211沿垂直于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隔光条300的宽度是指该隔光条300沿垂直于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
84.限位槽211的深度在具体设置时,可以至少为隔光条300的高度的1/5,以保证隔光条300的一部分能够通过限位槽211稳定地设置在机芯壳210的表面。例如,当隔光条300的高度为2cm时,限位槽211的深度可以为0.4cm、0.5mm或者0.6mm等合适的数值。
85.另外,限位槽211的延伸长度可以与隔光条300的延伸长度一致,也可以大于隔光条300的延伸长度,以保证隔光条300沿延伸方向的任意部分均能够限制在该限位槽211内。
86.实际应用中,隔光条300设置在球罩100与机芯组件200之间时,极易因装配公差的影响而使得隔光条300的底端与限位槽211的内底壁之间形成间隙,换句话说,在实际设置时,该隔光条300位于球罩100内部的高度小于球罩100的内表面与限位槽211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以保证隔光条300能够顺利装配至球罩100与机芯壳210之间。
87.图8是图1中球罩与机芯组件的装配图。参照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设备还可以包括遮光密封件500,该遮光密封件500设置在限位槽211内,隔光条300的一端抵顶在遮光密封件500,也即是说,隔光条300的一端与限位槽211的内底壁之间通过遮光密封件500进行密封。
8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限位槽211内设置遮光密封件500,以将隔光条300与限位槽211的内底壁之间通过该遮光密封件500进行密封设置,从而避免补光灯发出的光线经隔光
条300与限位槽211之间的间隙进入成像区域111,并到达镜头组件220的前方的情况发生,进而确保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
89.另外,隔光条300的一端与限位槽211的内底壁之间通过遮光密封件500进行密封,也进一步提高了隔光条300的一端在限位槽211内的稳固性。
90.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遮光密封件500的侧壁与限位槽211的槽壁相贴合,例如,该遮光密封件500与限位槽211过盈配合,以进一步避免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经限位槽211的槽壁与遮光密封件500之间的间隙反射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
91.具体实现时,本技术实施例的遮光密封件5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泡棉、橡胶件和硅胶件中的任意一种。例如,该遮光密封件500可以为填充在限位槽211内的泡棉。
92.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遮光密封件500设置为泡棉、硅胶等弹性件,在保证对光线的遮挡的同时,也便于隔光条300在机芯壳210与球罩100之间进行密封装配。
93.另外,当摄像设备在搬运或者使用过程中,该摄像设备的球罩100外表面凸出的隔光条300与外部环境发生磕碰时,该隔光条300会受到朝向机芯壳210的外力,因泡棉、硅胶等遮光密封件500设置在隔光条300朝向机芯壳210的一端,则该泡棉、硅胶等遮光密封件500会对隔光条300传递至机芯壳210的外力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防止因外部碰撞而使隔光条300或者机芯壳210的表面受到损坏,从而延长了隔光条300以及机芯壳210的使用寿命。
94.参照图2和图8所示,实际应用中,机芯组件200包括两个补光灯组件230,两个补光灯组件230分别设置在镜头组件220的接收光路的两侧,其中,为了保证镜头组件220的成像效果,镜头组件220可以位于两个补光灯组件230之间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另外,两个补光灯组件300可位于远离镜头组件220接收光线的一侧。
9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镜头组件220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补光灯组件230,以提高对外部待拍摄物体的补光效果,从而优化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
96.为适应两个补光组灯组件230,本技术实施例的隔光条3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隔光条300分别设置在镜头组件220与两个补光灯组件230之间。
97.其中,参照图5所示,两个隔光条300将球罩100的内表面与机芯壳210之间的间隙分隔成位于中间区域的成像区域111以及位于成像区域111两侧的补光区域112,镜头组件220位于成像区域111,两个补光灯组件230分别位于对应的补光区域112。
9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镜头组件220与两个补光灯组件230之间分别设置隔光条300,以保证两个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均能够在相应的隔光条300的阻挡从补光区域112以及补光区域112内的球罩100穿出,而不会从球罩100的容置腔110内串扰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并且不会经球罩100的罩壁反射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
99.另外,当球罩100外表面落有灰尘时,每个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从球罩100外表面穿出并穿过灰尘时,经灰尘颗粒反射后的光线可通过位于球罩100外表面的隔光条300进行阻挡,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光线经灰尘反射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进而不会对镜头组件220的成像造成干扰。
100.参照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两个隔光条300将球罩100分为成像罩部分130以及两个补光罩部分140,两个补光罩部分140位于成像罩部分130的两侧,补光灯组件230朝向补光罩部分140,镜头组件220朝向成像罩部分130。
101.可以理解的是,成像罩部分130、两个隔光条300以及机芯壳210的部分表面共同围
合成成像区域111,其中任意一个隔光条300、补光罩部分140及机芯壳210的部分表面共同围合成其中一个补光区域112。
102.其中,成像罩部分130被配置成透明、茶色或烟色的透光结构,以提高镜头组件220对光线的接收效果,每个补光罩部分140被配置成深色例如黑色的透红外光结构,以提高补光罩部分140对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的透射效果。
103.本技术实施例的隔光条300可以设置在镜头组件220与补光灯组件230之间的部分区域,使得该隔光条300仅将球罩100与机芯壳210之间的部分区域分隔成成像区域111和补光区域112。
104.参照图1和图3所示,在本示例中,隔光条300从环形开口120的一侧沿着球罩100的弧形内表面延伸至环形开口120的另一侧,以将球罩100与机芯壳210之间的间隙进行完全分隔,使得补光灯组件230设置在隔光条300背离镜头组件220一侧的任意位置时,该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均无法串扰至成像区域111内的镜头组件220前方,从而保证摄像设备的成像效果。
105.另外,通过将隔光条300的两端分别延伸中球罩100的环形开口120的两侧,便于该隔光条300与球罩100之间的装配。
106.实际应用中,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芯组件200位于球罩100与底壳组件400之间的容置腔110内,且该机芯组件200可绕垂直于镜头组件220的光轴的轴线转动,即该机芯组件200绕着平行于底壳组件400的水平轴线进行垂直转动,以增大机芯组件200中镜头组件220的拍摄视场范围,从而优化该摄像设备的拍摄效果。
107.另外,通过将隔光条30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球罩100的环形开口120的两侧,这样,机芯组件200在绕垂直于镜头组件220的光轴的轴线转动时,补光灯组件230发出的光线均可在隔光条300的隔挡下从补光区域112的球罩100穿出,对待拍摄物进行补光,而不会串扰至镜头组件220的前方,从而确保镜头组件220在任意垂直角度下的成像效果。
108.例如,底壳组件400可以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两个支架410,其中,底座可以呈圆柱状结构,两个支架410分别设置在底座沿径向设置的两侧。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芯组件200固定在两个支架410之间,且在两个支架410之间连接一转轴,该转轴活动穿设在机芯组件200的机芯壳210内,这样,机芯组件200的机芯壳210可绕该转轴在垂直方向上旋转,从而带动机芯壳210上的镜头组件220以及补光灯组件230旋转。
109.其中,转轴的两端与支架410之间可通过紧固螺钉连接,以保证转轴与支架410之间的连接紧固性,从而确保机芯组件200在两个支架410之间稳定旋转。
11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111.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