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16526发布日期:2022-04-13 11:5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柔性折叠屏技术日趋成熟,柔性折叠终端产品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折叠终端产品(如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脑等电子设备)需要满足较高的可靠性及较好的操作体验,而折叠终端产品一般包括两个壳体及连接在两个壳体之间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能够通过形变控制两个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然而,传统的折叠终端产品的转动机构通常采用如多级齿轮结构等复杂的机构来传递运动,零件数量多、配合关系复杂,导致在形变中容易使两个壳体的同步运动效果变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折叠装置的转动机构具有较少的零件数量,配合关系简单,且能够在形变过程中保证两个壳体的同步运动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转动机构;
5.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结构、第一同步摆臂、第二同步摆臂、连接结构、第一轴体、第二轴体、第三轴体和第四轴体;
6.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同步摆臂通过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固定结构;
7.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同步摆臂通过所述第二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固定结构;
8.所述连接结构通过所述第三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一同步摆臂,所述连接结构通过所述第四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二同步摆臂,所述第三轴体和所述第一轴体间隔设置,所述第四轴体和所述第二轴体间隔设置;
9.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能够相对所述固定结构转动,并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带动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相对所述固定结构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
10.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结构分别与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连接,使得当第一同步摆臂作为主动件进行转动运动时,能通过第一同步摆臂与连接结构连接处坐标的变化而带动连接结构移动,进而通过连接结构的动力传输作用而使第二同步摆臂的被动转动,即使第二同步摆臂作为被动件而同步进行转动运动。而当第二同步摆臂作为主动件进行转动运动时,能通过第二同步摆臂与连接结构连接处坐标的变化而带动连接结构移动,进而通过连接结构的动力传输作用而使第一同步摆臂被动转动,即使第一同步摆臂作为被动件而同步进行转动运动。
11.由此,无论是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中的哪一个作为主动件进行转动运动,另一个均可在连接结构的作用下作为被动件而同步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动作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和一致性,能够同步相向转动而相互靠近或同步背向转动而彼此远离。又因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一支架连接,第二同步摆臂和第二支架连接,进而在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以实现相对折叠,而在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彼此远离的过程中,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以实现相对展开。
12.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也较好。
13.另外,由于转动机构具有较少的零件数量,零件的配合关系简单,传动链短,运动传递次数少,累计误差小,故而转动机构的控制精度高,能够在形变过程中保证两个壳体的同步运动效果,从而提高了折叠装置的转动精度,有利于提高应用该折叠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用户使用体验。
1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体的中心线为第一轴线,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能够绕所述第一轴线相对所述固定架进行转动;
15.所述第二轴体的中心线为第二轴线,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能够绕所述第二轴线相对所述固定架进行转动;
16.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非对称设置。
1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相对整机,其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又因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分别与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中心共线,即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中心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在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均连接于固定架时,能够使得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因具有位置被固定的转动中心而能够平稳可靠的进行转动运动,且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在进行转动运动时,能够控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固定架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折叠装置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8.另外,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因与固定结构连接,故而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为位置被固定的轴体。而第三轴体和第四轴体因与连接结构连接,故而第三轴体和第四轴体为位置非固定的轴体。由此,第一轴体的轴心和第二轴体的轴心为固定轴心,第三轴体的轴心和第四轴体的轴心为非固定轴心,其中,轴心为轴体的中心线。
19.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轴线(即第一轴体的轴心)和第二轴线(即第二轴体的轴心)能够非对称设置,从而使转动机构中与连接结构和固定结构的各个轴体能够形成“固定轴心-非固定轴心-固定轴心-非固定轴心”的不对称错落式布局。
20.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动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基础上,多个轴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
2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
22.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轴体和所述第三轴体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且所述第一轴体相对所述第二轴体靠近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
23.所述第二同步摆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通过所述第
二连接轴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轴体和所述第四轴体均连接于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且所述第四轴体相对所述第二轴体靠近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
2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
2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活动连接(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支架,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活动连接(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支架,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一支架滑动且转动,由此,可带动第一支架同步做转动运动。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活动连接(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支架,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活动连接(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支架,在第二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一支架滑动且转动,由此,可带动第二支架同步做转动运动。
26.通过设置多个轴体,能够实现转动机构内各零件以及转动机构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连接。相对于传统的转动结构内各部件需通过如齿轮啮合等复杂的构件形成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仅依靠各轴体与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即可实现可靠的连接,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易达到很高的加工精度。
27.由此,转动机构的组成部件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另外,转动机构的各个零件之间均采用孔轴配合进行连接,一方面,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得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更易实现轻薄化。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零件的加工公差小,孔轴间隙容易控制,能够将转动机构的同步角度虚位降低到最小,使得转动机构作用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同步效果优异。
28.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内的各个零件的连接处均会因加工公差而产生间隙虚位,同步角度虚位为因间隙虚位而使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在进行同步转动过程中产生的转动角度差值。具体而言,理想状态下,第一同步摆臂相对固定架转动了角度范围在0
°-
90
°
内的任意度数时,第二同步摆臂也能够同步相对固定架转动相应度数。但因零件加工工差的存在,会使得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相对固定架转动的度数具有一定差异。例如,第一同步摆臂相对固定架转动10
°
,第二同步摆臂相对固定架转动9
°
,两者之间存在1
°
的转动角度差值。而将转动机构内各个零件之间设置成为孔轴配合,由于孔轴配合的加工精度高,间隙易于控制,从而能够将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之间的转动角度差值降低到最小,使得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同步效果优异。
2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中一个设有第一滑动槽,另一个设有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滑动槽和所述第一连接轴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能够相对滑动;
30.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中一个设有第二滑动槽,另一个设有所述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滑动槽和所述第二连接轴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能够相对滑动。
31.由此,无论第一滑动槽设于第一支架,第一连接轴设于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还是第一滑动槽设于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第一连接轴设于第一支架,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和第一支架之间均能够实现相对滑动,连接关系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实用性强,应用
范围广泛。
32.以及,无论第二滑动槽设于第二支架,第二连接轴设于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还是第二滑动槽设于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第二连接轴设于第二支架,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和第二支架之间均能够实现相对滑动,连接关系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
33.示例性地,第一滑动槽位于第一支架,第一连接轴穿设于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第一连接轴伸出第一同步摆臂的两端与第一滑动槽连接,且第一连接轴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滑动槽滑动;
34.第二滑动槽位于第二支架,第二连接轴穿设于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第二连接轴伸出第二同步摆臂的两端与第二滑动槽连接,且第二连接轴能够相对第二滑动槽滑动。
3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为连杆,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能够绕所述第一轴体顺时针转动,并带动所述连杆朝向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移动,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被所述连杆带动而绕所述第二轴体逆时针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折叠;或者,
36.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能够绕所述第一轴体逆时针转动,并带动所述连杆朝向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移动,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被所述连杆带动而绕所述第二轴体顺时针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对展开。
37.由此,在折叠装置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相对固定架的转动动作与第二同步摆臂相对固定架的转动动作对称,从而使得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支撑架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也即同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因此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支撑架的转动动作同步性好,提高了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的机构操作体验。
3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
39.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夹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
40.所述第一轴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连接,所述第一轴体穿过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所述第一轴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连接;
41.所述第二轴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轴体的中心线共线,一个所述第二轴体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另一个所述第二轴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
42.可以理解的是,轴向方向为第一轴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形成转动机构的安装空间,能够为转动机构的安装提供导向作用。且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并将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与第一同步摆臂及第二同步摆臂连接,能够将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松脱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保证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连接强度及进行转动运动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为连杆,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设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设有第二收容槽,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
44.另外,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能够使得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收容连杆的至少部分,可以节省转动机构所占用的空间大小,有利于实现折叠
装置和应用折叠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4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轴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一个侧壁连接,所述第三轴体穿过所述连杆,所述第三轴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另一个侧壁连接;
46.所述第四轴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一个侧壁连接,所述第四轴体穿过所述连杆,所述第四轴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另一个侧壁连接。
4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体的中心线为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体的中心线为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对称设置。
48.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相对整机,其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又因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分别与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中心共线,即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中心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在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均连接于固定架时,能够使得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因具有位置被固定的转动中心而能够平稳可靠的进行转动运动,且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在进行转动运动时,能够控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固定架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折叠装置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9.另外,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因与固定结构连接,故而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为位置被固定的轴体。而第三轴体和第四轴体因与连接结构连接,故而第三轴体和第四轴体为位置非固定的轴体。由此,第一轴体的轴心和第二轴体的轴心为固定轴心,第三轴体的轴心和第四轴体的轴心为非固定轴心,其中,轴心为轴体的中心线。
50.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轴线(即第一轴体的轴心)和第二轴线(即第二轴体的轴心)可以对称设置,以使转动机构中与连接结构和固定结构的各个轴体能够形成“固定轴心-非固定轴心-非固定轴心-固定轴心”的对称布局。
51.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动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
5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五轴体,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包括传动端和滑动端,所述第二连杆包括传动端和滑动端;
53.所述第一连杆的传动端通过所述第三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一同步摆臂,所述第二连杆的传动端通过所述第四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二同步摆臂,所述第一连杆的滑动端通过所述第五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杆的滑动端;
54.所述固定结构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五轴体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
55.通过所述第五轴体在所述滑槽内的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连杆的滑动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滑动端相对所述滑槽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
56.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滑槽,能够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对滑槽的同步移动转化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同步转动(相互靠近或彼此远离)。又因第一连杆能够通过第一同步摆臂联动第一支架,第二连杆能够通过第二同步摆臂联动第二支架,从而使得转动机构整体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
力和机构抗挤能力。
5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轴体位于所述滑槽的顶部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对展开,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相互靠近;
58.所述第五轴体位于所述滑槽的底部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折叠,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彼此远离。
5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能够绕所述第一轴体逆时针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滑槽的底部上移,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被所述第二连杆带动而绕所述第二轴体顺时针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折叠;或者,
60.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能够绕所述第一轴体顺时针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滑槽的顶部下移,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被所述第二连杆带动而绕所述第二轴体逆时针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展开。
61.由此,在折叠装置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相对滑槽的转动动作与第二同步摆臂相对滑槽的转动动作对称,第一连杆相对滑槽的转动动作与第二连杆相对滑槽的转动动作对称,从而使得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支撑架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也即同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因此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支撑架的转动动作同步性好,提高了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的机构操作体验。
6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五轴体、第六轴体和第七轴体,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
63.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一同步摆臂,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通过所述第六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固定结构,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七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轴体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二同步摆臂;
64.所述第二连杆能够绕所述第六轴体相对所述固定结构进行转动。
65.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采用多级连杆传动方式实现折叠装置的两个壳体的转动同步效果,相较于传统的齿轮同步等单体零件小的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级连杆传动方式的零件尺寸相对较大,整体结构强度相对较高,可靠性强。转动结构的组成部件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另外,转动机构的各个零件之间大体采用孔轴配合进行连接,一方面,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得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更易实现轻薄化。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零件的加工公差小,孔轴间隙容易控制,能够将转动机构的同步角度虚位降低到最小,使得转动机构作用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同步效果优异。
6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能够绕所述第一轴体顺时针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连杆朝向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移动,所述第二连杆被所述第一连杆带动而绕所述第六轴体逆时针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三连杆朝向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移动,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被所述第三连杆带动而绕所述第二轴体逆时针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折叠;或者,
67.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能够绕所述第一轴体逆时针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连杆朝向所
述第二同步摆臂移动,所述第二连杆被所述第一连杆带动而绕所述第六轴体顺时针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三连杆朝向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移动,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被所述第三连杆带动而绕所述第二轴体顺时针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展开。
68.由此,在折叠装置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相对固定结构的转动动作与第二同步摆臂相对固定结构的转动动作对称,从而使得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支撑架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也即同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因此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支撑架的转动动作同步性好,提高了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的机构操作体验。
6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相对展开;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相对折叠。
7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如上所述的折叠装置,或者,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如上所述的折叠装置,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
71.需说明的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是能够共同承载柔性显示屏的独立的壳体结构,并能够通过转动机构的驱使,使作为壳体结构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实现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进而使电子设备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切换,并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时保持。或者,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也可以是独立的零部件,并能够通过转动机构的驱使,使作为零部件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实现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又因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固定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实现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进而使电子设备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切换,并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时保持。
72.本技术技术方案所提供的转动机构的结构,一方面运动传递级数少,能够使得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动作同步性佳,且还能够通过调整单体零件的尺寸以适应传动距离不一的多元化应用场景(例如传动距离长的应用场景可将第一同步摆臂、连杆和第二同步摆臂的尺寸做的相对较大),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另一方面还能够使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进而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更易实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7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74.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75.图3是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7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77.图5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7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应用在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79.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80.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81.图9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82.图10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83.图1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84.图1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85.图1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又一种状态示意图;
86.图1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展平的结构示意图;
87.图1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88.图1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展平的结构示意图;
89.图1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90.图18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展平的结构示意图;
91.图19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9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地描述。
93.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2000,电子设备2000具有可折叠的性能,而电子设备200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等设备。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理解,以手机这种具有广泛使用人群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电子设备2000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94.请结合参阅图1-图5,电子设备2000包括柔性显示屏1100、第一壳体1200、第二壳体1300和折叠装置1000。折叠装置1000可以使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也可以使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也可以使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处于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从而实现电子设备2000的可折叠的性能。而柔性显示屏1100固定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上,能够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可随着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相对展开而展开,随着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相对折叠而折叠。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1100可通过点胶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
95.需说明的是,图1-图5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第一壳体1200、第二壳体1300、折叠装置1000和柔性显示屏1100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技术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2000的具体限定。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96.请结合参阅图2-图6,折叠装置1000包括转动机构100、第一支架200、第二支架300及支撑架400。
97.支撑架400能够在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维持静止状态。换言之,在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支撑架400能够保持自身的位置不发生改变,即支撑架400相对静止,而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均可相对于支撑架400发生转动。
98.转动机构100的至少部分固定于支撑架400,且转动机构100还连接于第一支架200
和第二支架300之间,其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换言之,转动结构100能够使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1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其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转动机构10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
99.需说明的是,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可以是能够共同承载柔性显示屏1100的独立的壳体结构,并能够通过转动机构100的驱使,使作为壳体结构的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实现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进而使电子设备2000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切换,并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时保持。或者,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也可以是独立的零部件,并能够通过转动机构100的驱使,使作为零部件的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实现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
100.以下将以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作为独立的零部件,并通过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的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动作,使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为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101.示例性地,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分别固定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上,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的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使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实现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动作,进而使电子设备2000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之间切换,并在闭合状态和展平状态时保持。
10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200固定于第一壳体1200,第二支架300固定于第二壳体1300。由此,当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相对折叠时,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也相对折叠,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300相对展开时,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也相对展开。
103.基于此,下文中“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可等同于“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折叠”,“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可等同于“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展开”,“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可等同于“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可等同于“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对于下文中此类描述的解释不再赘述。
104.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能够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以使电子设备2000处于展平状态。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处于展平状态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可以大致呈180
°
设置(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175
°
、178
°
或者185
°
)。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也能够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以使电子设备2000处于闭合状态。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处于闭合状态时,两者能够完全合拢至相互平行(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还能够相对转动而彼此靠近(折叠)或彼此远离(展开)至中间状态,以使电子设备2000处于中间状态,其中,中间状态可以为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处于中间状态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可以呈现135
°
、90
°
或45
°

105.由此,电子设备2000可以通过转动机构100的驱使,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相互切换,并在展平状态和闭合状态保持。
106.而电子设备2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电子设备2000的平面尺寸较大,柔性显示屏
1100被展平而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柔性显示屏1100能够进行全屏显示,故而电子设备20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能够呈现大屏显示的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而电子设备2000处于折叠状态时,电子设备2000的平面尺寸较小,便于用户收纳和携带。举例而言,电子设备2000可采用折叠装置1000实现柔性显示屏1100内折,此时,柔性显示屏1100可夹设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之间,即,柔性显示屏1100可位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内侧而呈现被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包裹的状态。或者,电子设备2000可采用折叠装置1000实现柔性显示屏1100外折,此时,柔性显示屏1100可作为电子设备2000的外观结构而暴露在外部,即,柔性显示屏1100可位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外侧而呈现包裹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状态。
107.具体而言,请再次参阅图2,柔性显示屏11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非折弯部1110、折弯部1120及第二非折弯部1130,第一非折弯部1110固定于第一壳体1200,第二非折弯部1130固定于第二壳体1300。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折弯部1120发生形变。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11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108.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0通过优化折叠装置1000的转动机构100,使得折叠装置1000的转动机构100具有较少的零件数量,配合关系简单,且能够在形变过程中保证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同步运动效果,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将在下文说明。
109.请结合参阅图7、图8和图9,转动结构100包括第一同步摆臂10、第二同步摆臂20、连接结构30、固定结构40、第一轴体51、第二轴体52、第三轴体53、第四轴体54。
110.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固定结构40可固定于支撑架400,以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的位置不发生改变,而仅使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于固定结构40同步发生转动,且当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固定结构40位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之间。即,固定结构40能够维持相对静止状态,而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均可相对于固定结构40发生转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结构40与支撑架400一体成型。需说明的是,固定结构40可以是单独的结构件,也可以是多个结构件的组合,仅需满足能够将转动机构中相应结构(例如第一轴体51、第二轴体52)固定即可,本技术实施例对固定结构40的具体结构形态不做严格限制。
111.请继续参阅图6、图7和图8,第一轴体51与第一同步摆臂10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且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发生转动。换言之,第一同步摆臂10通过第一轴体51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应当理解,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进行转动,故而第一同步摆臂10具有转动中心,转动中心为能够使第一同步摆臂10绕其作圆周运动的直线。
112.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定义第一轴体51的中心线为第一轴线511。由于第一轴体51与
固定结构40连接,而固定结构40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故而第一轴体51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一轴线511的位置也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而第一同步摆臂10又与连接于固定结构40的第一轴体51连接,故而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相对第一轴体51转动。也即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绕第一轴体5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11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线511可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绕第一轴线511进行转动。也即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绕第一轴线51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114.另外,第一同步摆臂10还与第一支架200连接,第一支架200又固定于第一壳体1200。由此,当第一同步摆臂10带动第一支架200转动时,因第一支架200与第一壳体1200的固定关系,第一壳体1200可以被第一同步摆臂10带动而同步转动。
115.也即为,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运动而带动第一壳体1200一起进行转动,或者,能够被第一壳体1200的转动运动带动而一起进行转动。具体而言,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在绕第一轴线511转动时,带动第一壳体1200一起转动,或者,能够在第一壳体1200发生转动时,被带动而绕第一轴线511一起转动。
116.应当理解,第一同步摆臂10与第一壳体1200的连接关系可以是两者直接连接的关系,也可以是通过结构件(如第一支架200)的间接连接关系,只要能够使第一同步摆臂10在发生转动时带动第一壳体1200同步进行转动即可,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17.请继续参阅图6、图7和图8,第二轴体52与第二同步摆臂20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且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发生转动。换言之,第二同步摆臂20通过第二轴体52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应当理解,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进行转动,故而第二同步摆臂20具有转动中心,转动中心为能够使第二同步摆臂20绕其作圆周运动的直线。
118.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定义第二轴体52的中心线为第二轴线521,由于第二轴体52与固定结构40连接,而固定结构40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故而第二轴体52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二轴线521的位置也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而第二同步摆臂20又与连接于固定结构40的第二轴体52连接,故而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相对第二轴体52转动。也即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绕第二轴体52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119.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体52可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绕第二轴线521进行转动。也即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绕第二轴线52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120.另外,第二同步摆臂20还与第二支架300连接,第二支架300又固定于第二壳体1300。由此,当第二同步摆臂20带动第二支架300转动时,因第二支架300与第二壳体1300的固定关系,第一壳体1200可以被第二同步摆臂20带动而同步转动。
121.也即为,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运动而带动第二壳体1300一起进行转动,或者,能够被第二壳体1300的转动运动带动而一起进行转动。具体而言,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在绕第二轴线521转动时,带动第二壳体1300一起转动,或者,能够在第二壳体1300发生转动时,被带动而绕第二轴线521一起转动。
122.应当理解,第二同步摆臂20与第二壳体1300的连接关系可以是两者直接连接的关系,也可以是通过结构件(如第二支架300)的间接连接关系,只要能够使第二同步摆臂20在发生转动时带动第二壳体1300同步进行转动即可,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23.连接结构30连接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以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之间传递运动和力。具体而言,第三轴体53与第一同步摆臂10和连接结构30均连接,且第一同步摆臂10和连接结构30能够相对转动。换言之,连接结构30通过第三轴体53与第一同步摆臂10转动连接。第四轴体54与第二同步摆臂20和连接结构30均连接,且第二同步摆臂20和连接结构30能够相对转动。换言之,连接结构30通过第四轴体54与第二同步摆臂20转动连接。另外,第三轴体53和第一轴体51间隔设置,第四轴体54和第二轴体52间隔设置,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转动机构100内各个部件之间发生干涉,使得转动机构100内的各个部件布局合理。
124.需说明的是,连接结构30可以是单独的结构件,也可以是多个结构件的组合,仅需满足能够连接起转动机构中相应结构(例如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即可,本技术实施例对连接结构30的具体结构形态不做严格限制。
125.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同步摆臂10与连接结构30连接,且两者彼此之间能够相对转动,故而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在进行转动运动的时候,因第一同步摆臂10与连接结构30连接处坐标的变化而带动连接结构30移动,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0和连接结构30可以彼此靠近(第一同步摆臂10与连接结构30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或彼此远离(第一同步摆臂10与连接结构30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又由于连接结构30又与第二同步摆臂20连接,且连接结构30和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连接结构30因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运动而被带动移动的同时,会带动第二同步摆臂20同步做转动运动,进而使第二同步摆臂20与连接结构30之间也彼此靠近(第二同步摆臂20与连接结构30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或彼此远离(第二同步摆臂20与连接结构30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
126.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运动同步,且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共同形成的同步组件的结构简单、运动过程易控制、准确度高,能够使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的运动同步,故而能够简化转动机构100的结构设计和连接关系,提高转动机构100的可靠性。
127.需说明的是,以上仅以第一同步摆臂10做主动件,第二同步摆臂20做被动件为例而对两者的同步功能进行说明。而第二同步摆臂20做主动件,第一同步摆臂10做被动件而实现两者的同步功能的原理与第一同步摆臂10做主动件,第二同步摆臂20做被动件的原理大体相同,可参照上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128.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结构30分别与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连接,使得当第一同步摆臂10作为主动件进行转动运动时,能通过第一同步摆臂10与连接结构30连接处坐标的变化而带动连接结构30移动,进而通过连接结构30的动力传输作用而使第二同步摆臂20被动转动,即使第二同步摆臂20作为被动件而同步进行转动运动。
129.而当第二同步摆臂20作为主动件进行转动运动时,能通过第二同步摆臂20与连接结构30连接处坐标的变化而带动连接结构30移动,进而通过连接结构30的动力传输作用而使第一同步摆臂10被动转动,即使第一同步摆臂10作为被动件而同步进行转动运动。
130.由此,无论是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中的哪一个作为主动件进行转动
运动,另一个均可在连接结构30的作用下作为被动件而同步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动作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和一致性,能够同步相向转动而相互靠近或同步背向转动而彼此远离。又因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一壳体1200连接,第二同步摆臂20和第二壳体1300连接,进而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可以实现相对折叠,而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彼此远离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可以实现相对展开。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也较好。
131.另外,由于转动机构100具有较少的零件数量,零件的配合关系简单,传动链短,运动传递次数少,累计误差小,故而转动机构100的控制精度高,能够在形变过程中保证两个壳体的同步运动效果,从而提高了折叠装置1000的转动精度,有利于提高应用该折叠装置1000的电子设备2000的用户使用体验。
132.请结合参阅图3、图6和图7,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10连接于固定结构40,第二同步摆臂20也连接于固定结构40,且与第一同步摆臂10相对设置,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相对固定结构40同步转动。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均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示例性地,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相向转动时,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背向转动时,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
133.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固定结构40固定于支撑架400,而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支撑架400位于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之间,故而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固定结构40也位于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之间。换言之,相对于位置会发生变动的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固定结构40的位置能够被固定而保持不变。
134.由此,将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均连接于固定结构40,可以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因具有位置被固定的转动中心而能够平稳可靠的进行转动运动,且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在进行转动运动时,能够控制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固定结构40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折叠装置1000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35.基于上述描述,第一轴体51和第二轴体52因与固定结构40连接,故而第一轴体51和第二轴体52为位置被固定的轴体。而第三轴体53和第四轴体54因与连接结构30连接,故而第三轴体53和第四轴体54为位置非固定的轴体。由此,第一轴体51的轴心和第二轴体52的轴心为固定轴心,第三轴体52的轴心和第四轴体54的轴心为非固定轴心,其中,轴心为轴体的中心线。
136.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轴线511(即第一轴体51的轴心)和第二轴线521(即第二轴体52的轴心)可以对称设置,以使转动机构100中与连接结构30和固定结构40的各个轴体能够形成“固定轴心-非固定轴心-非固定轴心-固定轴心”的对称布局。或者,第一轴线511(即第一轴体51的轴心)和第二轴线521(即第二轴体52的轴心)也可以非对称设置,以使转动机构100中与连接结构30和固定结构40的各个轴体能够形成“固定轴心-非固定轴心-固
定轴心-非固定轴心”的不对称错落式布局。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动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基础上,多个轴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以下将通过三个具体的实施例来对第一轴线511和第二轴线521的位置关系,以及转动机构100的各结构的连接关系和同步原理进行进充分和详尽的描述。
137.第一实施例:
138.请结合参阅图5、图6、图7和图10,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包括滑动端11和转动端12,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连接至第一支架200,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与连接结构30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第二同步摆臂20包括滑动端21和转动端22,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连接至第一支架200,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与连接结构30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
139.示例性地,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形状大体呈现“~”形。由此,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安装于固定结构40时,能够呈现良好的对称性,有利于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使得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
140.具体而言,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包括正面121、背面122以及连接正面121和背面122的周侧面123,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的正面121、背面122和周侧面123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的外表面。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包括正面221、背面222以及连接正面221和背面222的周侧面223,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正面221、背面222和周侧面223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外表面。
141.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0为连杆。固定结构40包括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均安装于支撑架400,且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轴向方向可以理解为第一轴体5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形成转动机构100的安装空间,能够为转动机构100的安装提供导向作用。
14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架41和/或第二固定架42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缺口43,这部分缺口43用于避免与折叠装置1000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也即用于实现避让,从而提高转动机构100和折叠装置1000的运动可靠性。
143.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10,第一固定架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的正面121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正面221,第二固定架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的背面122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背面222。换言之,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夹设于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之间。
144.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且将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分别与第一同步摆臂10及第二同步摆臂20的正面121、221和背面122、222连接,能够将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松脱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保证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连接强度及进行转动运动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45.而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的周侧面123向内凹陷形成第一收容槽124,能够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呈现“u”形。由此,可以为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与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的连接及连杆(连接结构30)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连接提供便利,
节省转动机构100所占用的空间大小,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1000和应用折叠装置1000的电子设备2000的轻薄化。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周侧面223向内凹陷形成第二收容槽224,能够使得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呈现“u”形。由此,可以为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与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的连接及连杆(连接结构30)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连接提供便利,节省转动机构100所占用的空间大小,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1000和应用折叠装置1000的电子设备2000的轻薄化。
146.具体而言,连杆(连接结构30)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收容槽124和第二收容槽224,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收容槽124和第二收容槽224的配合,使得连杆(连接结构30)仅能在第一收容槽124和第二收容槽224限制出的活动空间内往复运动。
147.请结合参阅图11、图12和图13,示例性地,第一同步摆臂10绕第一轴线511转动,带动连杆(连接结构30)朝向第一同步摆臂10移动,第一同步摆臂10和连杆(连接结构30)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此时,连杆(连接结构30)拉动第二同步摆臂20,以使第二同步摆臂20绕第二轴线521同步逆时针转动,连杆(连接结构30)与第二同步摆臂20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相互靠近,从而带动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
148.或者,第一同步摆臂10绕第一轴线511逆时针转动,带动连杆(连接结构30)朝向第二同步摆臂20移动,第一同步摆臂10和连杆(连接结构30)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此时,连杆(连接结构30)推动第二同步摆臂20,以使第二同步摆臂20绕第二轴线521同步顺时针转动,连杆(连接结构30)与第二同步摆臂20之间的夹角因连着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彼此远离,从而带动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
14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上还设有一个或多个凸起,凸起能够在折叠装置1000处于打开状态时,对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进行止位,以防止折叠装置1000在展开时过折,从而降低柔性显示屏1100的受力,提高柔性显示屏1100和电子设备2000的可靠性。
150.本实施例中,除第一轴体51、第二轴体52、第三轴体53、第四轴体54外,转动机构100还包括第一连接轴58和第二连接轴59。通过设置多个轴体,能够实现转动机构100内各零件以及转动机构100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连接。相对于传统的转动结构100内各部件需通过如齿轮啮合等复杂的构件形成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仅依靠各轴体与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即可实现可靠的连接,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易达到很高的加工精度。
151.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的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152.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10,第一轴体51插接第一固定架41、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二固定架42。此时,第一轴体51一端与第一固定架41连接,第一轴体51穿过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第一轴体51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架42连接。由此,第一轴体51能够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又因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轴体51的连接作用,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固定结构4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通过第一轴体51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
153.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10,由于第一轴体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
架42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轴体51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一轴线511的位置也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第一轴体51又与第一同步摆臂10连接,而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相对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转动,故而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相对第一轴体51转动。
154.本实施例中,第一轴线511可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绕第一轴线511进行转动。示例性地,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可绕第一轴线511顺时针转动。而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可绕第一轴线511逆时针转动。
155.而第三轴体53插接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连杆(连接结构30),且第三轴体53和第一轴体51间隔设置,第三轴体53相对于第一轴体51远离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此时,第三轴体53的一端与第一收容槽124的一个侧壁连接,第三轴体53穿过连杆(连接结构30),第三轴体53的另一端与第一收容槽124的另一个侧壁连接。由此,第三轴体53能够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连杆(连接结构30)均连接,又因第一同步摆臂10与连杆(连接结构30)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三轴体53的连接作用,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连杆(连接结构3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通过第三轴体53转动连接至连杆(连接结构30)。
156.请继续参阅图10,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41设有用于插接第一轴体51的轴孔411,第二固定架42设有用于插接第一轴体51的轴孔421,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设有用于插接第一轴体51的轴孔125和用于插接第三轴体53的轴孔126,连杆(连接结构30)设有用于插接第三轴体53的轴孔301。第一固定架41的轴孔411、第二固定架42的轴孔412、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的轴孔(轴孔125和轴孔126)及连杆(连接结构30)的轴孔301的具体设置(例如位置、形状、尺寸等)与第一轴体51和第三轴体53的插接需求相适配。
157.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与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之间及第一同步摆臂10与连杆(连接结构30)之间的配合均为孔轴配合,孔轴配合的间隙容易控制,配合关系简单,加工难度较低,易达到较高的加工精度。
158.示例性地,第二轴体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轴体52的中心线共线,以保证两个第二轴体52能够对应设置而不会彼此错位。具体而言,两个第二轴体52分别用于插接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以及第二固定架42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此时,一个第二轴体52从第一固定架41的外侧穿过第一固定架41,并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正面221连接。另一个第二轴体52从第二固定架42的外侧穿过第二固定架42,并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背面222连接。由此,第二轴体52能够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又因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二轴体52的连接作用,在第二同步摆臂20和固定结构4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二同步摆臂20通过第二轴体52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
159.本实施例中,由于两个第二轴体52分别与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连接,从而使得两个第二轴体52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二轴线521的位置也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两个第二轴体52又分别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正面和背面连接,而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相对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转动,故而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相对第二轴体52转动。
160.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线521可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绕第二轴线521进行转动。示例性地,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二同步摆臂20可绕第二轴线521逆时针转动。而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同步摆臂20可绕第二轴线521顺时针转动。
161.请结合参阅图10、图14和图15,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中心(与第二轴线521共线)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轴线511共线)非对称设置,而是有少许错位,也即错位设置。换言之,第一轴线511与第二轴线521非对称设置。
162.请再次参阅图10,第四轴体54插接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连杆(连接结构30),且第四轴体54和第二轴体52间隔设置,第四轴体54相对于第二轴体52靠近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此时,第四轴体54的一端与第二收容槽224的一个侧壁连接,第四轴体54穿过连杆(连接结构30),第四轴体54的另一端与第二收容槽224的另一个侧壁连接。由此,第四轴体54能够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连杆(连接结构30)均连接,又因第二同步摆臂20与连杆(连接结构30)20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四轴体54的连接作用,在第二同步摆臂20和连杆(连接结构3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二同步摆臂20通过第四轴体54转动连接至连杆(连接结构30)20。
163.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41设有用于插接第二轴体52的轴孔412,第二固定架42设有用于插接第二轴体52的轴孔422,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设有用于插接第二轴体52的轴孔225和用于插接第四轴体54的轴孔226,连杆(连接结构30)设有用于插接第四轴体54的轴孔302。第一固定架41的轴孔412、第二固定架42的轴孔422、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轴孔(轴孔225和轴孔226)及连杆(连接结构30)的轴孔302的具体设置(例如位置、形状、尺寸等)与第二轴体52和第四轴体54的插接需求相适配。
164.由此,第二同步摆臂20与第一固定架41和第二固定架42之间及第二同步摆臂20与连杆(连接结构30)之间的配合均为孔轴配合,孔轴配合的间隙容易控制,配合关系简单,加工难度较低,易达到较高的加工精度。
165.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58插接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和第一支架200。具体而言,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通过第一连接轴58转动且滑动连接至第一支架200。由此,在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相对第一支架200滑动且转动,基于此,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带动第一支架200同步做转动运动。
16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200和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中一个设有第一滑动槽,另一个设有第一连接轴58,第一滑动槽和第一连接轴58配合连接以使第一支架和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能够相对滑动。
167.由此,无论第一滑动槽设于第一支架200,第一连接轴58设于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还是第一滑动槽设于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第二连接轴设于第一支架200,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和第一支架200之间均能够实现相对滑动,连接关系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
168.示例性地,第一支架200设有第一滑动槽210,第一连接轴58伸出第一同步摆臂10的两端与第一滑动槽210连接,且第一连接轴58能够相对第一滑动槽210滑动。第一同步摆
臂10的滑动端11设有用于插接第一连接轴58的轴孔111。第一支架200的第一滑动槽210、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的轴孔111的具体设置(例如位置、形状、尺寸等)与第一连接轴58的连接需求相适配。
169.换言之,第一连接轴58穿过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且第一连接轴58的两端均伸出第一同步摆臂10而与第一支架200连接,第一连接轴58能够相对第一支架200滑动。也即为,第一连接轴58穿设于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且第一连接轴58伸出第一同步摆臂10的两端与第一支架200连接,第一连接轴58能够相对第一支架200滑动。
170.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通过第一连接轴58滑动连接至第一支架200,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连接轴58的连接作用,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一支架20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0在进行转动的时候能够带动第一壳体1200同步转动。
171.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轴59插接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和第二支架300。具体而言,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通过第二连接轴59转动且滑动连接至第二支架300。由此,在第一支架200与第二支架30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相对第二支架300滑动且转动,基于此,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带动第二支架300同步做转动运动。
17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架30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中一个设有第二滑动槽,另一个设有第二连接轴59,第二滑动槽和第二连接轴59配合连接以使第二支架30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能够相对滑动。
173.由此,无论第二滑动槽设于第二支架300,第二连接轴59设于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还是第二滑动槽设于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第二连接轴59设于第二支架300,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和第二支架300之间均能够实现相对滑动,连接关系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
174.示例性地,第二支架300设有第二滑动槽310,第二连接轴59伸出第一同步摆臂10的两端与第二滑动槽310连接,且第二连接轴59能够相对第二滑动槽310滑动。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设有用于插接第二连接轴59的轴孔211。第二支架300的第二滑动槽310、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的轴孔211的具体设置(例如位置、形状、尺寸等)与第二连接轴59的连接需求相适配。
175.换言之,第二连接轴59穿过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且第二连接轴59的两端均伸出第二同步摆臂20而与第二支架300连接,且第二连接轴59能够相对第二支架300滑动。也即为,第二连接轴59穿设于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且第二连接轴59伸出第二同步摆臂20的两端与第二支架300连接,且第二连接轴59能够相对第二支架300滑动。
176.由此,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通过第二连接轴59滑动连接至第二支架300,从而能够通过第二连接轴59的连接作用,在第二同步摆臂20和第二支架30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使得第二同步摆臂20在进行转动的时候能够带动第二壳体1300同步转动。
177.基于上述描述,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的组成部件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另外,转动机构100的各个零件之间均采用孔轴配合进行连接,一方面,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得折叠装置1000及电子设备2000更易实现轻薄化。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零件的加工公差小,孔轴间隙容易控制,能够将转动机构100的同步角度虚位降低到最小,使得转动机构100作用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
1300时,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同步效果优异。
178.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100内的各个零件的连接处均会因加工公差而产生间隙虚位,同步角度虚位为因间隙虚位而使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在进行同步转动过程中产生的转动角度差值。具体而言,理想状态下,第一同步摆臂10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了角度范围在0
°-
90
°
内的任意度数时,第二同步摆臂20也能够同步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相应度数。但因零件加工工差的存在,会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的度数具有一定差异。例如,第一同步摆臂10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10
°
,第二同步摆臂20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9
°
,两者之间存在1
°
的转动角度差值。而将转动机构100内各个零件之间设置成为孔轴配合,由于孔轴配合的加工精度高,间隙易于控制,从而能够将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之间的转动角度差值降低到最小,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同步效果优异。
179.请结合参阅图14和图15,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彼此远离,且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在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相互靠近,且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彼此远离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
180.由此,在折叠装置1000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相对固定结构40的转动动作与第二同步摆臂20相对固定结构40的转动动作对称,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支撑架400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也即同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因此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支撑架400的转动动作同步性好,提高了折叠装置1000和电子设备2000的机构操作体验。
181.第二实施例:
182.请参阅图8,在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内容将在以下进行详尽描述。
183.需说明的是,图8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内各零件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零件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做具体限定。
184.请继续参阅图8,固定结构40上设有滑槽44,滑槽44的延伸方向与固定结构40的延伸方向垂直。例如,将折叠装置1000展平放置于桌面,固定结构40的延伸方向为平行于桌面的方向,滑槽44的延伸方向为垂直于桌面的方向。
185.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而第一连杆31又与第一同步摆臂10连接,第二连杆32又与第二同步摆臂20连接,从而形成转动机构100中,能够传递运动和实现电子设备2000的两个壳体(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同步转动功能的传动链—“第一同步摆臂10-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第二同步摆臂20”。
186.具体而言,第一连杆31包括传动端311和滑动端312,第二连杆32包括传动端321和滑动端322。第一连杆31的传动端311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连接,且两者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第二连杆32的传动端321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连接,且两者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与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连接,且两者均安装于滑槽44,并能够在相对滑槽44同步移动时,彼此之间相对转动。
187.换言之,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能够相对滑槽44移动,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
也能够相对滑槽44与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同步移动。在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与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相对滑槽44同步移动时,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和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能够相对转动。
188.由此,能够实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相对转动动作,进而通过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带动作用,使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相向转动而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或者,通过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带动作用,使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背向转动而彼此远离,以使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
18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滑槽44,能够将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相对滑槽44的同步移动转化为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相对转动(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进而实现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同步转动(相互靠近或彼此远离)。又因第一连杆31能够通过第一同步摆臂10联动第一壳体1200,第二连杆32能够通过第二同步摆臂20联动第二壳体1300,从而使得转动机构100整体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能力。
190.请结合参阅图16和图17,示例性地,以桌面为参考面,折叠装置1000展平放置于桌面,滑槽44的底部441为相对于滑槽44的顶部442更靠近桌面的端部,滑槽44的顶部442为相对于滑槽44的底部441更远离桌面的端部。第一同步摆臂10绕第一轴体51(第一轴线)逆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一连杆31相对滑槽44的底部441上移,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一连杆31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此时,第二连杆32被第一连杆31带动而相对滑槽44的底部441同步上移,第二连杆32与第一连杆31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而第二同步摆臂20被第二连杆32带动而绕第二轴体52(第二轴线)顺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20与第二连杆32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从而实现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相互靠近,进而实现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的相对折叠。
191.或者,第一同步摆臂10绕第一轴体51(第一轴线)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连杆32相对滑槽44的顶部442下移,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此时,第二连杆32被第一连杆31带动而相对滑槽44的顶部442同步上移,第二连杆32与第一连杆31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而第二同步摆臂20被第二连杆32带动而绕第二轴体52(第二轴线)顺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20与第二连杆32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从而实现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彼此远离,进而实现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的相对展开。
192.请再次参阅图8,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可关于滑槽44对称设置,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也可关于滑槽44对称设置。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二同步摆臂20整体呈现倒“w”形。对称设置的结构形态能够保证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同步运动时的对称性和一致性,运动形态较佳。此外,第一连杆31的结构可以与第二连杆32的结构相同,第一同步摆臂10的结构可以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结构相同,以降低转动机构100的设计难度。
193.本实施例中,除第一轴体51、第二轴体52、第三轴体53、第四轴体54外,转动机构100还包括第五轴体55。通过设置多个轴体,能够实现转动机构100内各零件之间的连接。相对于传统的转动结构100内各部件需通过如齿轮啮合等复杂的构件形成连接关系,本实施
例仅依靠各轴体与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即可实现可靠的连接,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易达到很高的加工精度。
194.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的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壳体1200及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与第二壳体1300的连接关系可参照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195.请参阅图8,第一轴体51插接第一同步摆臂10和固定结构40。此时,第一轴体51穿过第一同步摆臂10,且第一轴体51的两端伸出第一同步摆臂10,并与固定结构40连接。由此,第一轴体51能够与第一同步摆臂10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又因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轴体51的连接作用,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固定结构4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通过第一轴体51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
196.示例性地,第一轴体51的位置可插接在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也可插接在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和转动端之间的中间部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97.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轴体51的两端均与固定结构40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轴体51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一轴线的位置也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第一轴体51又与第一同步摆臂10连接,而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故而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相对第一轴体51转动。
198.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线可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绕第一轴线进行转动。示例性地,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可绕第一轴线逆时针转动。而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可绕第一轴线顺时针转动。
199.第三轴体53插接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传动端311。此时,第三轴体53不仅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连接,也与第一连杆31的传动端311连接。由此,第三轴体53能够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传动端311均连接,又因第一连杆31的传动端311和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三轴体53的连接作用,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一连杆31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一连杆31能够通过第三轴体53转动连接至第一同步摆臂10。
200.示例性地,第三轴体53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传动端311的具体连接形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中10所示的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与连接结构30的连接形态,仅需满足第三轴体53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传动端311的连接关系和转动关系即可,本实施例对第三轴体53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传动端311之间的具体连接形态不做严格限定。
201.第五轴体55连接于滑槽44,且能够在滑槽44内往复滑动。往复滑动可以理解为第五轴体55能够在滑槽44内由滑槽44的底部441(顶部442)滑动到滑槽44的顶部442(底部441),再由滑槽44的顶部442(底部441)滑动到滑槽44的底部441(顶部442),并重复这一过程。也即为,第五轴体55滑动连接于滑槽44。
20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五轴体55位于滑槽44的顶部442时,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夹角最大。即,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相对展开,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
步摆臂20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第五轴体55位于滑槽44的底部441时,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夹角最小。即,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相对折叠,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彼此远离,以使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
203.第五轴体55还插接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和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此时,第五轴体55不仅与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连接,也与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连接。由此,第五轴体55能够与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和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均连接,又因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和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五轴体55的连接作用,在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能够通过第五轴体55转动连接至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
204.另外,第五轴体55还可通过在滑槽44内的滑动动作,引导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同步移动,使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同步移动转化为两者之间的相对转动。换言之,通过滑槽44与第五轴体55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和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于滑槽44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连杆31的滑动端312与第二连杆32的滑动端322之间的相对活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205.第四轴体54插接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第二连杆32的传动端321。此时,第四轴体54不仅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连接,也与第二连杆32的传动端321连接。由此,第四轴体54能够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第二连杆32的传动端321均连接,又因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第二连杆32的传动端321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四轴体54的连接作用,在第二同步摆臂20和第二连杆32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二同步摆臂20通过第四轴体54转动连接至第二连杆32。
206.示例性地,第四轴体54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第二连杆32的传动端321的具体连接形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中图10所示的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与连接结构30的连接形态,仅需满足第四轴体54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第二连杆32的传动端321的连接关系和转动关系即可,本实施例对第四轴体54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和第二连杆32的传动端321之间的具体连接形态不做严格限定。
207.第二轴体52插接第二同步摆臂20和固定结构40。此时,第二轴体52穿过第二同步摆臂20,且第二轴体52的两端伸出第二同步摆臂20,并与固定结构40连接。由此,第二轴体52能够与第二同步摆臂20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又因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二轴体52的连接作用,在第二同步摆臂20和固定结构4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二同步摆臂通过第二轴体52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
208.示例性地,第二轴体52的位置可插接在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也可插接在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和转动端之间的中间部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209.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轴体52的两端均与固定结构40连接,从而使得第二轴体52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二轴线的位置也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第二轴体52又与第二同步摆臂20连接,而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故而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相对第二轴体52转动。
210.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线可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绕第二轴线进行转动。示例性地,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的过
第二同步摆臂20”。
220.请继续参阅图9,第二连杆32与第一连杆31、第三连杆33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且第二连杆32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发生转动,故而第二连杆32具有转动中心,转动中心为能够使第二连杆32绕其做圆周运动的中心线。
221.具体而言,第二连杆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31的一端和第三连杆33的一端连接,且第二连杆32和第一连杆31之间以及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之间均能够相对转动。第一连杆31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连接,且两者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第三连杆33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连接,且两者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222.本实施例中,除第一轴体51、第二轴体52、第三轴体53、第四轴体54外,转动机构100还包括第五轴体55、第六轴体56和第七轴体57。通过设置多个轴体,能够实现转动机构100内各零件之间的连接。相对于传统的转动结构100内各部件需通过如齿轮啮合等复杂的构件形成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仅依靠各轴体与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即可实现可靠的连接,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易达到很高的加工精度。
223.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的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224.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壳体1200及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与第二壳体1300的连接关系可参照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225.第一轴体51插接第一同步摆臂10和固定结构40。此时,第一轴体51穿过第一同步摆臂10,且第一轴体51的两端伸出第一同步摆臂10,并与固定结构40连接。由此,第一轴体51能够与第一同步摆臂10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又因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轴体51的连接作用,在第一同步摆臂10和固定结构4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一同步摆臂10通过第一轴体51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
226.示例性地,第一轴体51的位置可插接在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也可插接在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和转动端之间的中间部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227.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轴体51的两端均与固定结构40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轴体51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一轴线的位置也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第一轴体51又与第一同步摆臂10连接,而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故而第一同步摆臂10可以相对第一轴体51转动。
228.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线可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一同步摆臂10能够绕第一轴线进行转动。示例性地,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可绕第一轴线顺时针转动。而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可绕第一轴线逆时针转动。
229.第三轴体53插接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此时,第三轴体53不仅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连接,也与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连接。由此,第三轴体53能够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均连接,又因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三轴体53的连接作用,在第一同步摆臂10
和第一连杆31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通过第三轴体53转动连接至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
230.示例性地,第三轴体53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的具体连接形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中图10所示的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与连接结构30的连接形态,仅需满足第三轴体53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的连接关系即可,本实施例对第三轴体53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之间的具体连接形态不做严格限定。
231.第五轴体55插接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一同步摆臂10的一端和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三连杆33的一端。此时,第五轴体55不仅与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一同步摆臂10的一端连接,也与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三连杆33的一端连接。由此,第五轴体55能够与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一同步摆臂10的一端和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三连杆33的一端均连接,又因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一同步摆臂10的一端和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三连杆33的一端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五轴体55的连接作用,在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一连杆31的远离第一同步摆臂10的一端通过第五轴体55转动连接至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三连杆33的一端。
232.第六轴体56插接第二连杆32和固定结构40。此时,第六轴体56穿过第二连杆32,且第六轴体56的两端伸出第二连杆32,并与固定结构40连接。由此,第六轴体56能够与第二连杆32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又因第二连杆32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六轴体56的连接作用,在第二连杆32和固定结构4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二连杆32通过第六轴体56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
233.示例性地,第六轴体56的位置可插接在第二连杆32两端之间的中间部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234.本实施例中,定义第六轴体56的中心线为第三轴线,由于第六轴体56的两端均与固定结构40连接,从而使得第六轴体56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三轴线的位置也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第六轴体56又与第二连杆32连接,而第二连杆32可以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故而第二连杆32可以相对第六轴体56转动。也即为,第二连杆32可以绕第六轴体56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235.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轴线可与第二连杆32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二连杆32能够绕第三轴线进行转动。示例性地,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二连杆32可绕第三轴线逆时针转动。而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二连杆32可绕第三轴线顺时针转动。
236.第七轴体57插接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一连杆31的一端和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同步摆臂20的一端。此时,第七轴体57不仅与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一连杆31的一端连接,也与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同步摆臂20的一端连接。由此,第七轴体57能够与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一连杆31的一端和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同步摆臂20的一端均连接,又因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一连杆31的一端和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同步摆臂20的一端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七轴体57的连接作用,在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二连杆32的远离第一连杆31的一端通过第七轴体57转动连接至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同步摆臂20的一端。
237.第四轴体54插接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此时,第四轴体54不仅与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连接,也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连接。由此,第四轴体54能够与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均连接,又因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能够相对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四轴体54的连接作用,在第三连杆33和第二同步摆臂2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通过第四轴体54转动连接至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
238.示例性地,第四轴体54与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具体连接形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中图10所示的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与连接结构30的连接形态,仅需满足第四轴体54与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的连接关系即可,本实施例对第四轴体54与第三连杆33的远离第二连杆32的一端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之间的具体连接形态不做严格限定。
239.第二轴体52插接第二同步摆臂20和固定结构40。此时,第二轴体52穿过第二同步摆臂20,且第二轴体52的两端伸出第二同步摆臂20,并与固定结构40连接。由此,第二轴体52能够与第二同步摆臂20和固定结构40均连接,又因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二轴体52的连接作用,在第二同步摆臂20和固定结构40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也即为,第二同步摆臂20通过第二轴体52转动连接至固定结构40。
240.示例性地,第二轴体52的位置可插接在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也可插接在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和转动端之间的中间部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241.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轴体52的两端均与固定结构40连接,从而使得第二轴体52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第二轴线的位置也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又因第二轴体52又与第二同步摆臂20连接,而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相对固定结构40转动,故而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相对第二轴体52转动。换言之,第二同步摆臂20可以绕第二轴体52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24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线可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中心共线。由此,第二同步摆臂20能够绕第二轴线进行转动。示例性地,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可绕第二轴线逆时针转动。而在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可绕第二轴线顺时针转动。
243.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中心(与第二轴线共线)和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轴线共线)对称设置。也即为,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对称设置。
244.请一并参阅图18和图19,示例性地,第一同步摆臂10绕第一轴体51(第一轴线)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连杆31朝向第一同步摆臂10移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一连杆31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此时,第二连杆32被第一连杆31带动而绕第六轴体56(第三轴线)逆时针转动,第二连杆32和第一连杆31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第二连杆32的转动动作推动第三连杆33朝向第二同步摆臂20移动,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而第二同步摆臂20被第三连杆33带动而绕第二轴体52(第二轴线)逆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20与第三连杆33之间的夹角因连着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从而实现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相互靠近,进而实现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的相对折叠。
245.或者,第一同步摆臂10绕第一轴体51(第一轴线)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连杆31朝向第二同步摆臂20移动,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一连杆31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此时,第二连杆32被第一连杆31带动而绕第六轴体56(第三轴线)顺时针转动,第二连杆32和第一连杆31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第二连杆32的转动动作拉动第三连杆33朝向第二同步摆臂20移动,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之间的夹角因两者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减小。而第二同步摆臂20被第三连杆33带动而绕第六轴体56(第三轴线)顺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20与第三连杆33之间的夹角因连着的相对转动动作而逐渐增大,从而实现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彼此远离,进而实现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的相对展开。
246.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40可以包括多个单独架体,也可以为多个单独架体组装形成的整体架体。对于固定结构40的具体结构形态,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仅需满足能够将第一轴体51、第四轴体54和第七轴体57的位置固定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的多个轴体与其各自连接的结构之间大体为孔轴配合,其具体实现形式与第一实施例中大体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247.基于上述描述,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100采用多级连接结构30传动方式实现折叠装置1000的两个壳体的转动同步效果,相较于传统的齿轮同步等单体零件小的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级连接结构30传动方式的零件尺寸相对较大,整体结构强度相对较高,可靠性强。转动结构100的组成部件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另外,转动机构100的各个零件之间大体采用孔轴配合进行连接,一方面,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得折叠装置1000及电子设备2000更易实现轻薄化。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零件的加工公差小,孔轴间隙容易控制,能够将转动机构100的同步角度虚位降低到最小,使得转动机构100作用于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时,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同步效果优异。
248.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轴线共线)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中心(与第二轴线共线)对称设置。故而在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彼此远离,且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相互靠近,而使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在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端12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端22相互靠近,且第一同步摆臂10的滑动端11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滑动端21彼此远离,而使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
249.换言之,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相对展开;第一壳体1200与第二壳体130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相对折叠。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相对展开可以是任意相邻两个连杆之间夹角逐渐变大,从而使得所有连杆呈现近似“一”字形的形态。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相对折叠可以是任意相邻两个连杆之间夹角逐渐变小,从而使得所有连杆呈现近似“n”字形的形态。
250.由此,在折叠装置1000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10的转动动作与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动作对称,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支撑架400的转
动动作保持同步,也即同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因此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相对支撑架400的转动动作同步性好,提高了折叠装置1000和电子设备2000的机构操作体验。
251.基于上述的三个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动机构100的结构,一方面运动传递级数少,能够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转动动作同步性佳,且还能够通过调整单体零件的尺寸以适应传动距离不一的多元化应用场景(例如传动距离长的应用场景可将第一同步摆臂10、连接结构3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尺寸做的相对较大),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另一方面还能够使第一同步摆臂10和第二同步摆臂20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进而使得第一壳体1200和第二壳体1300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更易实现折叠装置10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1000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52.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