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36525发布日期:2022-05-21 01:3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摄像器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消费者对于手机拍照需求的增加,手机摄像头(即摄像模组)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像拍摄、远距拍摄、光学变焦、光学防抖等功能都集成在了体积有限的摄像头中,而其中自动对焦、光学防抖、光学变焦等功能往往都需要依靠光学致动器(有时也可以称为马达)来实现。
3.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具有马达的摄像模组。参考图1,该摄像模组通常包括镜头1、马达机构2(可简称为马达)和感光组件3。该摄像模组在拍摄状态下,来自拍摄对象的光线通过镜头1聚焦到感光组件3的感光元件3a上。在结构上,镜头1固定于马达的马达载体(图1中为具体示出)上,该马达载体是可活动部件,它通常可在马达的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带动镜头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而对于具有光学防抖(ois)功能的摄像模组,其马达往往具有更复杂的结构。这是因为该马达除了要驱动镜头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外,还需要驱动镜头1在其他自由度上(例如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以补偿拍摄时的抖动。通常来说,摄像模组的抖动包括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平移(x轴、y轴方向的平移)和旋转(指在xoy平面内的旋转,其转轴方向可以与光轴大致相同),以及倾斜抖动(指绕x、y轴的旋转,在摄像模组领域中,倾斜抖动又称为tilt抖动)。当模组中的陀螺仪(或其他位置感测元件)检测到某一方向的抖动时,可以发出指令使马达驱动镜头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一距离,从而补偿镜头的抖动。通常来说,镜头只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进行平移和/或旋转来补偿摄像模组的抖动,这是因为如果让镜头绕x、y轴旋转,即如果通过镜头的tilt调节来实现防抖效果,可能会导致模组的成像品质下降,甚至会造成像糊而难以达到基本的成像品质要求。
4.然而,随着手机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镜头的体积和重量越来越大,对马达的驱动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对摄像模组的体积也有很大的限制,马达的占用体积随着镜头的增大而相应的增加。换句话说,在镜头向更大体积、更大重量发展的趋势下,马达所能提供的驱动力却难以相应地增加。在驱动力受限的前提下,镜头越重,马达能够驱动镜头移动的行程越短,影响防抖能力。另一方面,镜头越重,马达能够驱动镜头移动的速度也越慢,镜头到达预定的补偿位置的时间也越长,这也会影响防抖效果。
5.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以及防抖响应速度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以及防抖响应速度的解决方案。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包括:镜头;感光组件,其具有感光芯片;第一驱动部,其适于安装所述镜头并驱动所述镜头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以及第二驱动部,其包括第二基础部和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和所述第二可动部通过弹性连接部活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驱动部具有四个侧面,其中每个侧面设置两条互相交错的sma线,每条所述sma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基础部的一个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一个固定端;每个所述固定端均位于所述第二基础部或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一个角落区域;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可动部适于在所述sma线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感光芯片在xoy平面上移动;并且,所述镜头与所述感光芯片被配置为同时驱动,且朝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其中所述x轴和所述y轴是垂直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的坐标轴,所述x轴和所述y轴互相垂直,所述xoy平面是所述x轴和所述y轴构成的平面。
8.其中,所述第二驱动部具有四个角落区域,每个角落区域设置两个固定端,每条所述sma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并电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角落区域的所述固定端。
9.其中,在任意一个所述的角落区域,所述的两个固定端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布置。这种情况下,两条交错的sma线近似处于xoz平面或者yoz平面上(z轴是平行于光轴的坐标轴),即角落区域的两个固定端是竖直布置的(例如一个固定端位于另一个固定端的正上方)。z轴是平行于光轴的坐标轴。两条sma线交错是指:这两条sma线在xoz平面或者在yoz平面的投影交叉,但这两条sma线不直接接触,以避免两条sma线收缩时互相干扰而导致位置调节的精度下降。
10.其中,任意的相邻的两个所述角落区域的四个所述固定端均位于平行于所述xoy平面的平面内。例如,在任意一个所述的角落区域,一个固定端位于另一个固定端的外侧。这里外侧是指背离感光芯片的感光中心的一侧,内侧则指朝向感光芯片的感光中心的一侧。
11.其中,每个所述角落区域的所述两个固定端均包括一个a类固定端和一个b类固定端,其中,所述a类固定端和所述b类固定端处于不同高度;位于对角的两个所述角落区域的所述a类固定端处于同一高度,位于对角的两个所述角落区域的所述b类固定端也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每个侧面设置两条所述sma线,其中每条所述sma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a类固定端和位于相邻所述角落区域的一个所述b类固定端,从而使得两条所述的sma线互相交错。
12.其中,四个所述角落区域的四个所述a类固定端处于同一高度;并且四个所述角落区域的四个所述b类固定端处于同一高度。
13.其中,所述四个角落区域包括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和第四角,其中所述第一角和所述第三角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一条对角线上,所述第二角和所述第四角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另一条对角线上;所述第二可动部分别在所述第一角和所述第三角位置处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外延部和第三外延部;所述第一外延部设置处于不同高度的第一a固定端和第一b固定端,所述第三外延部设置处于不同高度的第三a固定端和第三b固定端;所述第二基础部的所述第二角位置处设置处于不同高度的第二a固定端和第二b固定端;所述第二基础部的所述第四角位置处设置处于不同高度的第四a固定端和第四b固定端;所述第一a固定端、所述第二a固定端、所述第三a固定端和所述第四a固定端均属于所述a类固定端;所述第一b固定端、所述第二b固定端、所述第三b固定端和所述第四b固定端均属于所述b类固定
端。
14.其中,所述第二可动部还分别在所述第二角和所述第四角具有缺口以避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础部的所述固定端。
15.其中,位于同一所述角落区域的所述a类固定端和所述b类固定端层叠布置,并且二者之间用绝缘材料隔离。
16.其中,所述第二可动部还适于在所述sma线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感光芯片在绕z轴旋转的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z轴是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坐标轴。
17.其中,所述第二可动部还适于在所述sma线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感光芯片在沿z轴平移的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z轴是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坐标轴。
18.其中,所述四个角落区域包括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和第四角,其中所述第一角和所述第三角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一对角线上,所述第二角和所述第四角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二对角线上;所述第二可动部分别在所述第一角和所述第三角位置处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外延部和第三外延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一角的两个所述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延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三角的两个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外延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二角的两个所述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础部的第二角,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四角的两个所述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础部的第四角;对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每个侧面,设置于该侧面的所述两条互相交错的sma线固定并电连接于位于该侧面的两个所述角落区域的四个所述固定端;其中,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相交的两个侧面的两对所述的互相交错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方向上或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方向上的平移分量;通过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方向的平移分量和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方向的平移分量的组合,使得在xoy平面上所述感光芯片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镜头的移动方向相反。
19.其中,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相对的两个侧面的两对所述的互相交错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rz方向上的旋转,rz方向是绕z轴旋转的方向,所述z轴是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坐标轴。
20.其中,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单个侧面的单条所述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rx或ry方向上的旋转分量;其中rx方向是绕x轴旋转的方向,ry方向是绕y轴旋转的方向。
21.其中,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一组sma线和第二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z轴方向上的平移;并且,所述感光芯片在z轴方向上的平移方向与所述镜头在z轴方向上的平移方向相反,所述z轴是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坐标轴;其中,所述第一组sma线是具有第一公共固定端的两条所述的sma线,该两条所述的sma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相交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二组sma线是具有第二公共固定端的另两条所述的sma线,该另两条所述的sma线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另两个相交的侧面;并且,所述第一公共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公共固定端均为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八个所述的固定端之一,且所述第一公共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公共固定端位于同一高度。
22.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基础部和第一可动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基础部。
23.其中,所述第一基础部位于所述第一可动部的外围;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础部
侧壁和底座,所述基础部侧壁的底面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基础部侧壁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基础部连接。
24.其中,所述第一基础部的底面的边缘区域形成台阶状缺口,所述基础部侧壁可以向上延伸并伸入所述台阶状缺口,并与所述第一基础部连接。
25.其中,所述第二可动部包括一可动部主体,所述可动部主体呈平板状,并且其中央具有通光孔;所述可动部主体的底面的外边缘区域向下延伸形成可动部侧壁。
26.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包括所述的感光芯片、线路板、镜座和滤光片;所述感光芯片安装于所述线路板的上表面,所述镜座安装于所述线路板的上表面并围绕在所述感光芯片周围,所述滤光片安装于所述镜座;所述可动部侧壁的底面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的上表面粘结;所述可动部侧壁的内侧面、所述可动部主体的底面、所述线路板的上表面以及所述镜座的外侧面之间形成一容纳腔,该容纳腔中布置有电子元件。
27.其中,所述可动部主体的内侧的边缘区域具有一面向物侧的台阶状缺口,以避让所述光学镜头的部分结构。
28.其中,所述第二基础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础部侧壁,所述基础部侧壁环绕在所述第二可动部周围,所述基础部侧壁与所述第二可动部之间具有用于容纳所述sma线的间隙。
29.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包括悬挂式线路板,所述悬挂式线路板包括刚性的线路板主体和柔性的连接带,所述连接带从所述线路板主体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引出并向上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顶部在水平方向上沿着所述感光组件的周沿延伸,使得所述连接带围绕在所述感光组件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外围,并且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连接带各自具有至少一个悬持部,所述悬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二基础部或者通过中介物与所述第二基础部固定;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具有与所述线路板主体位置一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布置,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相交。
30.其中,所述悬持部具有悬持孔,所述第二基础部或者所述中介物具有挂钩,所述挂钩勾住所述悬持孔。
31.其中,所述连接带的部分区段贴附刚性基板进行补强,以形成所述悬持部。
32.其中,所述悬挂式线路板采用软硬结合板制作,其中所述线路板主体和所述悬持部由所述软硬结合板的硬板部分形成,所述弯折部和连接在多个所述悬持部之间的连接带区段由所述软硬结合板的软板部分形成。
33.其中,所述连接带包括第三连接带和第四连接带,所述第三连接带自所述线路板主体的所述第一侧面引出并向上弯折形成一个所述弯折部,然后沿着所述感光组件的第一侧面延伸,并在拐角处在水平方向上弯折并继续沿着所述第三侧面延伸;所述第四连接带自所述线路板主体的第二侧面引出并向上弯折形成另一个所述弯折部,然后沿着所述感光组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延伸,并在拐角处水平弯折并继续沿着所述第三侧面延伸;所述第三连接带和所述第四连接带在所述第三侧面接合并互相导通。
34.其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自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顶部区域引出,然后向下弯折并在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三连接带或所述第四连接带接合并导通。
35.其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侧面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三侧面的接合部的容纳槽;其中,所述接合部是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三连接带和所述第四连接带互相接合的结合部;所述容纳槽中灌入胶材以将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三连接带和所述第四连接带固定于所述外壳。
36.其中,位于所述第三侧面的所述连接带还连接一第五连接带,所述第五连接带具有用于外接的连接器;所述悬挂式线路板还具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五连接带的固定部。
37.其中,根据所检测到的摄像模组的倾斜抖动角度a,确定所述第一驱动模块驱动所述镜头移动的镜头移动距离b,以及所述第二驱动模块驱动所述感光芯片移动的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其中,所述镜头移动距离b、所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以及所述摄像模组的像方焦距f之间满足:a=arctan(b/f)+arctan(c/f)。
38.其中,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驱动逻辑模块,其用于使所述镜头移动距离b和所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的比例保持在预设的固定比例。
39.其中,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驱动逻辑模块,其具有一防抖阈值k,所述驱动逻辑模块用于在所述倾斜抖动角度a小于等于所述防抖阈值k时,使所述镜头移动距离b和所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的比例保持在预设的固定比例,在所述倾斜抖动角度a大于所述防抖阈值k时,使所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到达其移动行程的最大值c
max
,所述镜头移动距离b根据关系式b=tan(a/f)-c
max
计算获得。
40.其中,所述镜头移动距离和所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的预设的固定比例根据所述镜头的重量、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驱动力、所述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的重量以及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力进行设定,以使得所述镜头和所述感光芯片移动到各自防抖目标位置的时间一致。
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下列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42.1.本技术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从而可以对摄像模组的较大抖动进行补偿。
43.2.本技术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响应速度。
44.3.本技术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具有结构紧凑的优势,特别适合于小型化的摄像模组。
45.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镜头重量、第一驱动部的驱动力、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重量、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力等因素进行设定,使得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到各自防抖目标位置的时间基本一致,从而获得更好的防抖效果。
46.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第二驱动部的四个侧面布置交错的sma线,以较小的空间实现感光芯片在多个自由度上的调节。
47.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相交的两个侧面的两对所述的互相交错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方向上或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方向上的平移分量;通过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方向的平移分量和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方向的平移分量的组合,使得在xoy平面上所述感光芯片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镜头的移动方向相反。这种设计可以以较小的空间代价来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以及防抖响应速度。
48.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驱动部中,在任意一个所述的角落区域,所述的
两个固定端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布置,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感光组件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空间,因此不会增加摄像模组的高度;同时还能节省摄像模组x轴和y轴方向上的空间,从而减少摄像模组的横向尺寸。
49.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粘合第一基础部和第二基础部的胶材布置在第一基础部的台阶状缺口与伸入该缺口的基础部侧壁的顶面之间,从而防范因aa胶材溢出而造成的摄像模组拍照污点问题。
附图说明
50.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具有马达的摄像模组;
51.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52.图3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53.图4示出了本技术中四种不同情形下的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与模组倾斜角度的关系示意图;
54.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55.图6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56.图7示出了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57.图8示出了本技术再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58.图9a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59.图9b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60.图10a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61.图10b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62.图11a示出了图10a和图10b中所示出的第二驱动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3.图11b示出了图11a的立体分解图;
64.图1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sma线的连接示意图;
65.图13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和感光组件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66.图14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和感光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67.图15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感光组件及其所采用的悬挂式线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68.图16a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悬挂式线路板展开后的正面示意图;
69.图16b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悬挂式线路板展开后的背面示意图;
70.图17a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悬挂式线路板展开后的正面示意图;
71.图17b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悬挂式线路板展开后的背面示意图;
72.图18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悬挂式线路板的摄像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73.图19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含有外壳的基于悬挂式线路板的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4.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
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75.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主体也可被称作第二主体。
76.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物体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77.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以”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78.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基本上”、“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79.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8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8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描述。
82.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镜头10、感光组件20、第一驱动部30和第二驱动部40。其中感光组件20包括感光芯片21。第一驱动部30被配置为可驱动镜头10在x、y两个方向上移动,第二驱动部40被配置为可驱动感光芯片21在x、y两个方向上移动。本实施例中,x、y方向互相垂直,且均与感光组件20的感光面平行。z方向则与感光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为便于理解,图2中还示出了基于x、y、z方向所构建的三维直角坐标系。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模块同时驱动镜头10与感光芯片21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具体来说,镜头1与感光芯片21被配置为同时驱动,且朝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镜头10被驱动朝x轴正方向移动,则感光芯片21被驱动朝x轴负方向移动;镜头10被驱动朝向y轴正方向移动,则感光芯片21被驱动朝y轴负方向移动;或者镜头10被驱动在x轴及y轴移动,同时感光芯片21被驱动在x轴及y轴朝向与镜头10移动相反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当需要同时在x轴及y轴移动时,在xoy平面上镜头10的位移矢量和感光芯片21的位移矢量的方向是相反的。摄像模组通常包括位置传感器,该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摄像模组或者终端设备(即搭载该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抖动。在检测出抖动时,位置传感器发出信号至摄像模组,驱动镜头10和感光芯片21作出相应的移动以补偿所述抖动,从而达到光学防抖的目的。本实施例
中,将镜头10和感光芯片21配置为同时移动,且镜头10和感光芯片21移动方向相反,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响应,具有更好的防抖效果更好。另外,通常摄像模组的防抖角度范围受悬挂系统和驱动系统的限制,无法做到比较大的补偿角度范围,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驱动镜头10和感光芯片21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实现了大角度的抖动补偿。另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驱动镜头10或及感光芯片21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相比仅驱动镜头10移动的方案,镜头10与感光芯片21之间具有更大的相对移动的行程(为便于描述,可将这个相对移动的行程简称为防抖行程),可以具有较好的补偿效果。尤其是,由于防抖行程的增加,本实施例对于摄像模组的倾斜抖动也具有较好的补偿效果。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防抖移动的移动方向可以限定在xoy平面内,不需要使镜头10的光轴或者感光芯片21倾斜,从而避免了防抖移动所造成的像糊问题。
8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21还可以被第二驱动部40驱动在xoy平面内旋转,从而实现对摄像模组旋转方向上抖动的补偿。
84.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摄像模组包括第一驱动部30、镜头10、第二驱动部40和感光组件20。所述镜头10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部30。该第一驱动部30可以具有一个筒形的第一马达载体,该第一马达载体可以作为第一驱动部的可动部,镜头安装于第一马达载体的内侧面。第一驱动部还具有一静止部,或称为基础部。本实施例中,基础部可以被实施为马达壳体。该马达壳体可以包括一底座和一盖体。底座具有通光孔。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基础部活动连接。驱动元件可以是线圈磁铁组合,其可以安装于可动部和基础部之间。例如可以安装于第一马达载体和马达壳体之间。实际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部可以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光学防抖马达的常见结构。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可以承靠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部30的底面。第二驱动部40也可以包括基础部和可动部。其中基础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直接连接。可动部位于基础部的下方并与基础部可活动连接。感光组件20包括线路板23、安装于线路板表面的感光芯片21以及围绕在感光芯片21周围的镜座22。所述镜座22的底部可以安装于所述线路板23表面,其顶面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二驱动部40的可动部。所述镜座22的中央具有通光孔,并且一滤光片24安装于所述镜座22(滤光片24也可以视为所述感光组件20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所述第二驱动部40的可动部的带动下,所述感光组件20可以相对于所述基础部在x、y方向上平移或者在xoy平面上旋转。为便于描述,本文中有时将第一驱动部30的基础部称为第一基础部,将第二驱动部40的基础部称为第二基础部,将第一驱动部30的可动部称为第一可动部,将第二驱动部40的可动部称为第二可动部。
85.图3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包括第一驱动部30、镜头10、第二驱动部40和感光组件20。所述镜头10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部30。第一驱动部30和镜头10的结构和组装方式可以与图2所示的前一实施例一致,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40位于感光组件20内部。本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包括线路板23、镜座22、滤光片24、感光芯片21。所述镜座22的底部可以安装于所述线路板23表面,其顶面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部30的基础部。所述镜座22的中央具有通光孔,并且一滤光片24安装于所述镜座22。镜座22、滤光片24、线路板23可形成一空腔,感光芯片21位于该空腔25中。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也可以位于所述空腔25中。具体来说,第二驱动部40的基础部可以安装于所述线路板23的表面,第二
驱动部40的可动部则与所述基础部可活动连接。感光芯片21则安装于所述可动部的表面。这样,感光芯片21可以在第二驱动部40的可动部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基础部在x、y方向上平移或者在xoy平面上旋转。
86.以上结合两个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所述摄像模组的第二驱动部在结构上的不同实现方式。下面进一步地介绍基于本技术的设计思路,实现对摄像模组倾斜抖动的补偿的方法。
87.图4示出了本技术中四种不同情形下的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与模组倾斜角度的关系示意图。图中位置a代表用于补偿摄像模组抖动角度a的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组合。如图4所示,图中镜头移动距离为b,感光芯片(下文中有时简称为芯片)移动距离为c,镜头或者芯片移动距离可等效为光学成像时像面偏离光轴的角度。具体来说,当镜头在xoy平面平移距离为b时,其造成像面偏移角度α1与像距之间具有一算术关系,像距在不同拍摄距离下是不同的,为了计算以及表述方便,这里像距用像方焦距代替。具体的,其造成像面偏移角度α1与镜头像方焦距f之间的关系为:tan(α1)=b/f,当感光芯片在xoy平面平移距离为c时,其造成像面偏移角度α2与镜头像方焦距f之间的关系为:tan(α2)=c/f。本实施例中,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摄像模组综合补偿角度a的计算方式为:a=α1+α2=arctan(b/f)+arctan(c/f)。在一个实施例中,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可以设置成相同,即b=c。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镜头与感光芯片移动的距离可以被设置为不相等,例如镜头移动的距离可以大于感光芯片移动的距离,即b》c。该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可选择尺寸较小的驱动器(如mems驱动器等,此类驱动器的可移动行程通常也相对较小),以帮助摄像模组整体上实现小型化。
88.进步一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镜头移动距离和感光芯片移动距离之比可选的设置为保持固定比例,如b/c=6:4,或者b/c=7:3,或者b/c=5:5,无论摄像模组抖动的补偿值(例如综合补偿角度a)是多少,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的距离都保持该预设比例,有利于在摄像模组在可补偿范围内的补偿效果均匀,也有利于减小摄像模组防抖系统驱动逻辑模块的设计难度。
89.进一步地,在镜头移动距离和感光芯片移动距离基于固定比例进行防抖移动的配置下,由于感光芯片的可移动范围较小,有时摄像模组的抖动可能超出感光芯片的最大移动行程。因此,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一个防抖阈值,例如对于需要补偿的抖动角度a,可以设置一阈值k,当实际计算出的抖动角度a小于等于防抖阈值k时,镜头移动距离b与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保持在固定比例,该固定比例可以预先设置,例如b/c=6:4,或者b/c=7:3,或者b/c=5:5。而当当实际计算出的抖动角度a大于防抖阈值k时,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取其移动行程的最大值,即感光芯片最大行程c
max
,而镜头移动距离b=tan(a/f)-c
max
。换句话说,当摄像模组需要补偿的抖动角度在防抖阈值k以上时,基于预设的固定比例,镜头移动到对应于感光芯片移动距离最大值(即感光芯片最大行程c
max
)的位置后,第一驱动部可以驱动镜头继续移动,直到镜头移动距离b=tan(a/f)-c
max
。而与此同时,感光芯片先同步地向相反方向移动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最大值c
max
,然后保持不动。
9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xoy平面内,镜头移动的最大行程b
max
所对应的防抖角度(该防抖角度指摄像模组倾斜抖动的角度)可以小于感光芯片最大行程c
max
所对应的防抖角度。这种设计下,摄像模组的防抖系统可以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高端镜头
中,镜头往往具有较多的镜片数,例如目前智能手机中后置主摄的镜头中的镜片数目可以达到8片,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成像质量,有的镜头中还使用了玻璃镜片,这些都导致镜头重量较大。当驱动力没有明显增大时,驱动装置驱动镜头移动的速度将下降。而感光芯片或者感光组件的重量相对较轻,可以以较小的驱动力达到预设位置。因此,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可以更好地利用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重量相对较近,移动速度相对较快的优势,有效地提高摄像模组防抖系统的响应速度。
91.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镜头移动距离和所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的固定比例可以根据镜头重量、第一驱动部的驱动力、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重量、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力等因素进行设定,设定合适的固定比例,可以使得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到各自防抖目标位置的时间基本一致,从而获得更好的防抖效果。具体来说,镜头重量和第一驱动部的驱动力可以基本决定镜头的移动速度,而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重量和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力可以基本决定感光芯片的移动速度,当镜头的移动速度小于感光芯片的移动速度(例如镜头重量较大的情形)时,在设定所述的固定比例时,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可以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样可以利用感光芯片移动速度较快的特点,使得该感光芯片移动更长的距离,让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到各自防抖目标位置的时间基本一致。
9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可以采用具有较大驱动力的驱动元件,以及具有大行程的悬挂系统。例如第一驱动部可以采用sma(形状记忆合金)元件进行驱动。相比传统的线圈磁铁组合,sma元件可以以较小的占用空间提供较大的驱动力,因此第一驱动部可以设计得更紧凑,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
93.进一步地,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的基础部与第一驱动部30的基础部(图5中未具体示出)固定在一起。镜头10可以安装于第一驱动部30的可动部(例如第一马达载体,图5中未具体示出)。感光组件20包括线路板23、感光芯片21、镜座22、滤光片24等。感光组件20可以安装于第二驱动部40的可动部42。具体来说,移动部42的底面可以承靠于感光组件20的镜座22的顶面。其中,在第二驱动部40中,第二基础部41与第二可动部42之间可以通过悬挂系统弹性连接。本实施例中,悬挂系统允许第二可动部42相对于第二基础部41在xoy平面平移。可选地,悬挂系统可以为滚珠系统,其优势是:在z方向上,第二可动部42和第二基础部41通过滚珠相接触,第二可动部42仅在xoy平面内移动,而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可以被第二可动部42和第二基础部41之间的滚珠所阻止,从而避免对摄像模组的对焦产生影响。
94.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悬挂系统可以包含一弹性元件(如弹簧),固定部与可动部通过该弹性元件进行连接,其允许可动部相对于基础部在xoy平面平移,但阻止可动部相对于基础部在xoy平面以外的移动。相比于滚珠系统,设置弹性元件的优点是:该弹性元件可以在基础部和可动部之间提供一初始力,该初始力与驱动元件的驱动力相配合即可控制可动部移动的距离或者保持其位置,无需另外设置驱动元件提供共轭驱动力来控制可动部的位置。如果采用滚珠系统,在驱动元件不提供驱动力的情形下,可动部相对于基础部在xoy方向上是自由移动的,因此往往需要提供至少一对互相反向的驱动力才可控制可动部的保持在其初始位置。
95.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驱动整个感光组件20移动来实现防抖。同时,线路板23、感光芯片21、镜座22、滤光片24封装为一体,线路板23、
镜座22、滤光片24形成一封闭空间,感光芯片21容纳于该封闭空间,提升了感光组件20的封闭性,保证了在摄像模组制作或者使用过程中感光芯片21成像不受灰尘的影响。
96.本实施例中,仍然参考图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的背面可以直接承靠于终端设备(即搭载所述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具体来说,线路板23的背面可以承靠于终端设备的主板或者其他承靠件90。虽然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可动部42连接于感光组件20、将第二基础部41连接于第一驱动部30,但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可动部42与第二基础部41的移动是相对的。防抖移动中,移动方向相反是指:第一驱动部的可动部相对于其基础部的移动方向,与第二驱动部的可动部相对于其基础部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97.进一步地,图6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6,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的下方增加了一后壳49,该后壳49与所述第二驱动部40的第二基础部41连接,并形成一容纳腔,将第二驱动部40的第二可动部42和感光组件20均容纳于该容纳腔中。如图6,感光组件20与后壳49底部之间可以具有一间隙49a。即感光组件20悬空,该感光组件20仅与第二驱动部40的第二可动部42连接。本实施例中,后壳49直接承靠于终端设备。由于后壳49连接了终端设备和第二驱动部40以及第一驱动部30的基础部,因此在防抖过程中,以终端设备为参照物,第一驱动部30和第二驱动部40的可动部分别同时驱动镜头10和感光组件20朝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的第二可动部42直接与感光组件20的上端面粘接,这样可以将滤光片24与外部空间隔开,从而避免第二可动部42在相对于第二基础部41移动的过程中摩擦或者碰撞产生的碎屑直接落到滤色片24表面。
98.图7示出了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7,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30被实施为适于驱动镜头10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同时还适于驱动镜头10在xoy平面内移动以实现防抖功能。可选地,第一驱动部30至少包括两个载体,分别是第一载体31与第二载体32,镜头10承靠于第一载体31,第一载体31与第二载体32之间设置有悬挂系统,第二载体32与第一驱动部30的外壳33之间设置有悬挂系统。本实施例中第一载体31与第二载体32之间的悬挂系统(即第一悬挂系统)设置为滚珠系统,第二载体32与外壳33之间的悬挂系统(即第二悬挂系统)为基于弹性元件(如弹片)的悬挂系统。本实施例中,第二悬挂系统设置在第一悬挂系统外侧,第一悬挂系统允许镜头10和第一载体31在xoy平面内平移以实现防抖功能,第二悬挂系统允许镜头10、第一载体31和第二载体32整体地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悬挂系统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悬挂系统内侧。在另一变形的实施例中,第二悬挂系统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悬挂系统下方。本实施例中,悬挂系统是指将两个部件可活动连接,且二者的相对移动的自由度(即移动方向)受到一定限制的系统。这两个可活动连接的部件可以分别称为基础部和可动部。通常来说,悬挂系统与驱动元件(例如sma元件或者线圈磁铁组合)配合使用。其中,由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在该驱动力的作用下,可动部相对于基础部在悬挂系统所限定的移动方向上移动。
99.进一步地,图8示出了本技术再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8,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二驱动部40的可动部可设置一向下延伸的延伸臂42a,该延伸臂42a与感光组件20的线路板23进行粘接。延伸臂42a上可以设置fpc板42b,该fpc板42b可以直接焊接于线路板23,从而使安装于可动部的驱动元件与线路板23电导通。本实施例可以避免感光组
件20与可动部粘接时胶水流到滤光片上,从而影响成像。另外,本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的上端面(即顶端)与第二驱动部40具有一间隙,可以避免滤色片被划伤或者碰碎。
10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sma元件为第二驱动部提供驱动力,从而实现第二可动部相对于第二基础部的受控移动。通常来说,sma元件可以以较小的占用空间提供较大的驱动力。下面将结合附图和一个基于八条sma线的实施例来介绍sma驱动的第二驱动部。
101.图9a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开后的立体示意图。参考图9a,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的中央具有与光学镜头10外侧面适配的容纳孔30a,以便将光学镜头10安装于所述容纳孔30a中。第二驱动部40位于第一驱动部30的下方。第二驱动部40包括第二基础部41和第二可动部42。本实施例中,第二基础部41可以是环形的框架结构。具体来说,所述框架结构可以由环形的基础部侧壁41a构成,该基础部侧壁41a可以环绕在所述第二可动部42的周围。所述基础部侧壁41a的顶面可以通过第二胶材23b与所述第一驱动部30粘结,以将第二驱动部40与第一驱动部30固定在一起。需注意,图9a中仅示出了第一驱动部30的整体形状,并未将第一基础部和第一可动部分开示出。通常来说,第一基础部位于第一可动部的外围。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的底面的边缘区域(即第一基础部的底面的边缘区域)可以形成台阶状缺口33,所述第二基础部41的基础部侧壁41a可以向上延伸并伸入所述台阶状缺口33。这种设计可以使第二基础部41的结构强度增强,以便更加可靠地挂载sma线及其所悬挂的第二可动部42和感光组件20。进一步地,这种设计还提高了第二基础部41与第一驱动部30的连接刚度,使得第二可动部42的移动更为稳定,精度更高。进一步地,图9b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参考图9a和图9b,本实施例中,第二可动部42的底面可以通过第一胶材23a与感光组件20的线路板23粘结,从而将感光组件20与第二可动部42固定在一起。第二可动部42的外侧面与第二基础部41的内侧面(即基础部侧壁41a的内侧面)具有间隙,该间隙可以用于容纳sma线48和用于容纳支撑第二可动部的弹片47。具体来说,第二基础部41和第二可动部42可以通过弹片47活动连接(该弹片也可以被替换成其他弹性连接部)。而sma线也可以连接在第二基础部41和第二可动部42之间并为第二可动部42的移动提供驱动力。
102.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9b,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动部42可以包括一可动部主体42a,所述可动部主体42a大体上呈平板状,并且其中央具有通孔(即通光孔),以便使用于成像的光线穿过。可动部主体42a的底面的外边缘区域向下延伸形成可动部侧壁42b,所述可动部侧壁42b的底面与所述线路板23的上表面粘结。所述可动部侧壁42b的内侧面、所述可动部主体42a的底面、所述线路板23的上表面以及所述镜座22的外侧面之间形成一容纳腔,该容纳腔可以用于布置电子元件29。所述电子元件29包括电阻、电容等。这些电子元件29可以与线路板23中的布线共同构成线路板电路。
103.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9b,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动部主体的内侧边缘具有一台阶状缺口43,以便避让光学镜头10,从而使得光学镜头10可以具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即具有更大的对焦行程或者防抖行程)。
104.进一步地,图10a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开后的立体示意图。图10b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参考图10a和图10b,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础部侧壁41a和基座41b。所述基座41b大致呈平板状,该平
板状基座41b的中央具有通孔以避开成像光路。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41b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可动部42的上方。所述基座41b与所述基础部侧壁41a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基础部侧壁41a可以环绕在所述第二可动部42的周围。所述基础部侧壁41a的顶面可以与所述第一基础部粘结,以将第二驱动部40与第一驱动部30固定在一起。
105.进一步地,图11a示出了图10a和图10b中所示出的第二驱动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1是上下翻转后的示意图,第二可动部42被置于所述基座41b的上方,以便更容易观察到第二可动部的细节结构。在图10a和图10b中,第二可动部42位于所述基座41b的下方。图11b示出了图11a的立体分解图。图1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sma线的连接示意图。参考图11a、图11b和图12,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0包括八条sma线48,这八条sma线48可以分别固定在位于第二基础部41和第二可动部42的八个固定端。具体来说,第二驱动部40在俯视角度下具有大致呈矩形的外轮廓,该矩形的外轮廓的四角区域可以分别记为第一角51、第二角52、第三角53和第四角54。其中第一角51和第三角53位于一条对角线ax1上,第二角52和第四角53位于另一条对角线ax2(可结合参考图1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动部42的可动部主体42a可以分别在第一角51和第三角53位置处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外延部51a和第三外延部53a。第一外延部51a可以设置第一a固定端1a和第一b固定端1b,其中第一b固定端1b可以安装或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延部51a的上表面(这里形成于可以是一体成型地制作方式,下文中不再赘述),第一a固定端1a可以位于所述第一b固定端1b的上方,第一a固定端1a和第一b固定端1b之间可以用绝缘材料隔离,以防止用于驱动sma线工作的电路短路。类似地,第三外延部53a可以设置第三a固定端3a和第三b固定端3b,其中第三b固定端3b可以安装或形成于所述第三外延部53a的上表面,第三a固定端3a可以位于所述第三b固定端3b的上方,第三a固定端3a和第三b固定端3b之间可以用绝缘材料隔离,以防止用于驱动sma线工作的电路短路。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主体42a还可以在第二角52和第四角54的位置处分别设计一缺口以避让第二基础部41在第二角52和第四角54的功能结构。这里,第二基础部41在第二角52和第四角54的功能结构是指位于第二基础部41的第二a固定端2a、第二b固定端2b、第四a固定端4a和第四b固定端4b。具体来说,第二基础部41的第二角52的位置处可以设置第二a固定端2a和第二b固定端2b,其中第二b固定端2b可以安装或形成于所述基座41b的第二角52区域的上表面,第二a固定端2a可以位于所述第二b固定端2b的上方,第二a固定端2a和第二b固定端2b之间可以用绝缘材料隔离。第二基础部41的第四角54的位置处可以设置第四a固定端4a和第四b固定端4b,其中第四b固定端4b可以安装或形成于基座41b的第四角54区域的上表面,第四a固定端4a可以位于所述第四b固定端4b的上方,第四a固定端4a和第四b固定端4b之间可以用绝缘材料隔离。需注意,本自然段中,上方、下方是基于图11a、图11b和图12而言的,这些图是倒置的,也就是说,下方是物方。而在图10a和图10b中,上方和下方这两个方向需互换,即在图10a和图10b中,上方是物方。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八条sma线分别固定于以上八个固定端之间。其中,第一a固定端通过一sma线连接至第四b固定端,为便于描述,将该sma线记为1a-4b线;第一b固定端通过一sma线连接至第四a固定端,为便于描述,将该sma线记为1b-4a线;第一a固定端通过一sma线连接至第二b固定端,为便于描述,将该sma线记为1a-2b线;第一b固定端通过一sma线连接至第二a固定端,为便于描述,将该sma线记为1b-2a线;第二a固定端通过一sma线连接至第三b固定端,为便于描述,将该sma线记为2a-3b线;第二b固定端通过一sma线连
接至第三a固定端,为便于描述,将该sma线记为2b-3a线;第三a固定端通过一sma线连接至第四b固定端,为便于描述,将该sma线记为3a-4b线;第三b固定端通过一sma线连接至第四a固定端,为便于描述,将该sma线记为3b-4a线。图11a、图11b和图12中,为避免遮挡,仅示出了两条sma线,即1a-4b线和1b-4a线。图12中则示出了全部八条sma线。参考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驱动部的四个侧面中的每一侧均布置了两条交错的sma线,通过选择性地对全部或部分的sma线通入电流,可以使得全部或部分sma线收缩,从而驱动第二可动部在所设定的自由度上移动。
106.具体地,驱动第二可动部移动的方式可以包括xoy平面上的平移驱动、rz自由度驱动、倾斜驱动(即rx和ry自由度驱动)以及z轴平移驱动。本实施例中,上述位于四角位置的各个固定端既是sma线的机械连接的固定端,也是sma线电学连接的连接端子。sma是形状记忆合金的英文缩写,对sma线通入电流后,sma线可以在形状记忆合金效应的作用下收缩,进而起到驱动第二可动部移动的作用。所通入的电流量越大,sma线的收缩量也越大。通入sma线的电流,也可以称为sma线的驱动电流。基于上述驱动原理,下面对此四类驱动方式分别介绍。
107.xoy平面上的平移驱动:1a-2b线和1b-2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且1a-4b线和1b-4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时,可驱动第二可动部42在xoy平面上沿第一对角线ax1平移;1a-2b线和1b-2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且2a-3b线和2b-3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时,可驱动第二可动部42在xoy平面上沿第二对角线ax2平移。本实施例中,第一对角线ax1和第二对角线ax2平移可以互相垂直,从而使第一对角线ax1的方向和第二对角线ax2的方向构成xoy平面上的位移矢量的两个分量,通过控制这两个分量的大小,可以构造出xoy平面上任意方向的位移矢量。当第一驱动部驱动镜头在x轴和y轴方向上平移时,该平移运动的x轴分量和y轴分量决定了镜头在xoy平面的移动方向,为便于描述,将其称为第一方向。而通过控制感光芯片在第一对角线ax1的方向和第二对角线ax2的方向的分量的大小,可以构造成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位于矢量,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可以在xoy平面上做与镜头平移方向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的移动。
108.需注意,本技术中,用于实现感光芯片在xoy平面上的平移驱动的sma线组合驱动并不限于上述驱动方式。例如,还可以通过驱动2a-3b线和2b-3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且3a-4b线和4a-3b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来实现第一对角线ax1方向上的平移;通过1a-4b线和1b-4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且3a-4b线和4a-3b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来实现第二对角线ax2方向上的平移。概括地说,当第二驱动部的两个相邻侧的四条sma线同步收缩时,即可实现一个对角线方向的平移。同时驱动两个对角线方向的平移,通过对这两个对角线方向的平移量的不同的线性组合,即可构造出xoy平面上任意方向的位移矢量,从而使感光芯片在xoy平面上的移动方向与镜头在xoy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相反。
109.rz自由度驱动:1a-2b线和1b-2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且3a-4b线和3b-4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可驱动第二可动部相对于第二基础部在xoy平面内旋转,即绕z轴旋转,而驱动另外四条线时,即2a-3b线和2b-3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且1a-4b线和1b-4a线同步收缩(二者收缩量可以相同)时,可以驱动可动部相对于第二基础部在相反的方向上绕z轴旋转。例如,假设对前一组sma线通电时,第二可动部相对
于第二基础部绕z轴顺时针旋转,则对后一组sma线通电时,第二可动部相对于第二基础部绕z轴逆时针旋转。前一组sma线是指1a-2b线、1b-2a线、3a-4b线和3b-4a线,而后一组sma线是指1a-4b线、1b-4a线、2a-3b线和2b-3a线。
110.倾斜驱动:倾斜驱动也可以称为tilt驱动,即rx和ry这两个旋转自由度上的驱动。当1a-2b线通入电流并收缩时,第二可动部可以相对于第二基础部在ry方向上旋转,即绕y轴旋转。当1a-4b线通入电流并收缩时,第二可动部可以相对于第二基础部在rx方向上旋转,即绕x轴旋转。1a-2b线和1a-4b线可以同时通入电流并收缩,二者的收缩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通入不同大小的电流,可以改变1a-2b线和1a-4b线的收缩量,从而使得第二可动部的位移矢量(即感光芯片的位移矢量)具有不同大小的rx分量和ry分量。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sma线组合驱动来第二驱动部的倾斜驱动,以调整感光芯片的倾斜角度(即tilt),从而对摄像模组的像面倾斜进行补偿,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111.z轴平移驱动:1a-2b线、1a-4b线、2b-3a线、3a-4b线四条sma线同时收缩且收缩量相同时,可驱动第二可动部相对于第二基础部在z轴方向上平移,第二可动部在z轴方向上的平移可以与第一驱动部的z轴方向上的平移自由度组合使用,从而帮助提高摄像模组的对焦速度和增大对焦范围。具体来说,在对焦过程中,第一驱动部可以驱动光学镜头沿着z轴移动,而第二驱动部可以驱动感光组件沿着z轴在(与镜头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从此提高对焦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光学镜头和感光芯片在z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移动行程,从而增大摄像模组的对焦范围。
112.上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介绍了xoy平面上的平移驱动、rz自由度驱动、倾斜驱动(即rx和ry自由度驱动)以及z轴平移驱动的实现方式。但需要注意,本技术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更一般化地,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外形大致呈矩形,其四个角落区域包括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和第四角,其中所述第一角和所述第三角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一对角线上,所述第二角和所述第四角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二对角线上。所述第二可动部分别在所述第一角和所述第三角位置处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外延部和第三外延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一角的两个所述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延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三角的两个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外延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二角的两个所述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础部的第二角,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第四角的两个所述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础部的第四角。对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每个侧面,设置于该侧面的所述两条互相交错的sma线固定并电连接于位于该侧面的两个所述角落区域的四个所述固定端。
113.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在xoy平面内平移的移动自由度,可以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相交的两个侧面的两对所述的互相交错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方向上或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方向上的平移分量;通过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方向的平移分量和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方向的平移分量的组合,使得在xoy平面上所述感光芯片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镜头的移动方向相反。将相交的两个侧面归为一组,则可以归纳出四组,任意一组侧面的两对(共四条)所述的互相交错的sma线收缩,要么可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方向上的平移分量,要么可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方向上的平移分量。将至少两组产生不同的对角方向上的平移分量的侧面的所有互相交错的sma线收缩(对应于不同平移分量的收缩量可以是不同的),即可将所述第一对角
线的方向的平移分量和所述第二对角线的方向的平移分量组合成所述感光芯片在xoy平面上的任意角度的平移方向。
11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rz自由度驱动,可以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相对的两个侧面的两对所述的互相交错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rz方向上的旋转,rz方向是绕z轴旋转的方向,所述z轴是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坐标轴。
115.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倾斜驱动,可以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单个侧面的单条所述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rx或ry方向上的旋转分量;其中rx方向是绕x轴旋转的方向,ry方向是绕y轴旋转的方向。
116.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z轴方向上的平移驱动,可以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一组sma线和第二组sma线收缩,来产生所述感光芯片在z轴方向上的平移;并且,所述感光芯片在z轴方向上的平移方向与所述镜头在z轴方向上的平移方向相反,所述z轴是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坐标轴;其中,所述第一组sma线是具有第一公共固定端的两条所述的sma线,该两条所述的sma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相交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二组sma线是具有第二公共固定端的另两条所述的sma线,该另两条所述的sma线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另两个相交的侧面;并且,所述第一公共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公共固定端均为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八个所述的固定端之一,且所述第一公共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公共固定端位于同一高度。
117.需注意,当不需要进行倾斜调整时,前文所述的四个a类固定端可以处于不同高度,四个b类固定端可以处于不同高度。例如,当第二驱动部仅需要实现xoy平面内的平移时,只要同一对角线上的两个a类固定端处于同一高度,同一对角线上的两个b类固定端处于同一高度即可。具体来说,第一角和第三角的a类固定端处于同一高度,第二角和第四角的a类固定端处于同一高度。而相邻的角落区域(即不在同一对角线的两个角落区域)的两个a类固定端可以不处于同一高度,相邻的角落区域(即不在同一对角线的两个角落区域)的两个b类固定端也可以不处于同一高度。
118.需注意,上述实施例中,八个固定端均按如下方式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的角落区域,所述的两个固定端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布置。这种情况下,两条交错的sma线近似处于xoz平面或者yoz平面上(z轴是平行于光轴的坐标轴),即角落区域的两个固定端是竖直布置的(例如一个固定端位于另一个固定端的正上方)。本文中,两条sma线交错是指:这两条sma线在xoz平面或者在yoz平面的投影交叉,但实际制作时这两条sma线不直接接触(二者略微错开,避免直接接触即可),以避免两条sma线收缩时互相干扰而导致位置调节的精度下降。
119.其中,任意的相邻的两个所述角落区域的四个所述固定端均位于平行于所述xoy平面的平面内。例如,在任意一个所述的角落区域,一个固定端位于另一个固定端的外侧。这里外侧是指背离感光芯片的感光中心的一侧,内侧则指朝向感光芯片的感光中心的一侧。)。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感光组件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空间,因此不会增加摄像模组的高度。同时还能节省摄像模组x轴和y轴方向上的空间,从而减少摄像模组的横向尺寸。即,以较小的体积代价实现感光芯片在多个移动自由度上可调。然而,需注意,本技术中八个固定端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此。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八个固定端也可以按如下方式设置:任意的相邻的两个所述角落区域的四个所述固定端均位于平行于所述xoy平面的平面内。
12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镜头和第一驱动部可以先组装成第一组合体,所述感光组件和第二驱动部可以先组装成第二组合体,然后再将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基于主动校准工艺(aa工艺)粘结。
121.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aa工艺中进行粘结的胶材可以布置在第二基础部和第一基础部之间。具体来说,结合参考图9a和图9b,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的底面的边缘区域(即第一基础部的底面的边缘区域)可以形成台阶状缺口33,所述第二基础部41的基础部侧壁41a可以向上延伸并伸入所述台阶状缺口33。粘合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的胶材可以布置在台阶状缺口33与基础部侧壁41a的顶面之间。这种设计有助于防止aa胶材溢出而污染成像光路(aa工艺粘结可能需要较大的胶材量,因此可能存在溢出布胶位置的风险),从而防范摄像模组拍照出现污点的问题。
12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础部可以包括基座41b和基础部侧壁41a,所述第二可动部42可以位于所述基座下方(参考图10a和图10b)。这种设计方案下,当采用aa工艺将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粘结时,第二可动部42安装于第二可动部42的感光组件20可以被基座41b保护,从而有助于防止aa胶材溢出而污染成像光路,进而防范摄像模组拍照出现污点的问题。并且,本实施例中,粘合第一组合体(第一基础部)和第二组合体(第二基础部)的胶材同样可以布置在台阶状缺口33与基础部侧壁41a的顶面之间,从而进一步防范因aa胶材溢出而造成的摄像模组拍照污点问题。
12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挂载八条sma线的所述的八个固定端可以安装于基座的表面,也可以安装于基础部侧壁的内侧面。
124.进一步地,在摄像模组中,感光组件的线路板通常包括刚性的线路板主体和柔性连接带,所述柔性连接带的一端连接所述线路板主体,另一端通过连接器来连接并导通电子设备的主板或其他构件。现有技术中,感光组件的柔性连接带通常从线路板主体的侧面引出,柔性连接带与线路板柱体的表面大致是平行的。这种布置方式下,柔性连接带会对该线路板主体的移动产生较大的阻力,这可能会使驱动线路板主体运动所需的作用力变大,造成防抖补偿的行程不足,响应速度下降。并且,连接带造成的阻力是不规律的,这使得第二驱动部对于该阻力的补偿变得困难,可能造成防抖补偿的精度下降。因此,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悬挂式的线路板以作为与所述第二驱动部适配的感光组件的线路板,这种设计方式将有助于克服连接带所带来的上述缺陷。
125.图13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和感光组件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图14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和感光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5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感光组件及其所采用的悬挂式线路板的立体示意图。参考图13、图14和图15,实施例的摄像模组中,感光组件20与第二驱动部40的第二可动部42连接,因此线路板主体71可在第二可动部42的带动下在xoy平面内移动。本实施例的线路板23被设计成悬挂式结构。具体来说,所述线路板23包括刚性的线路板主体71和柔性的连接带72,所述连接带72可以包括第三连接带72a和第四连接带72b,第三连接带72a和第四连接带72b可以分别从线路板主体71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为便于描述,这两个相对的侧面可称为第一侧面74a和第二侧面74b)引出并向上弯折。弯折后的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可以分别形成悬持部75。所述悬持部75可以与第二驱动部40(或者第一驱动部30)的基础部连接,从而形成悬持结构。该悬持结构可以让所述基础部通过所述柔性连接带72的弯折部73来悬持
所述线路板主体71及其表面所述安装的各个部件(即悬持感光组件20)。具体来说,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悬持部75可以具有通孔(悬持孔75a),所述第二驱动部40的第二基础部41可以具有对应的挂钩75b,所述挂钩75b勾住所述悬持部75的通孔以连接所述悬持部75。现有技术中,连接带与线路板主体通常在同一平面,此时连接带相对线路板主体在同一平面上的偏折会产生较大的阻力。而本实施例中,连接带72与线路板主体71的连接位置设置了向上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73,此时连接带72相对线路板主体71在xoy平面(可视为水平面)产生的阻力相对较小。
12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可以沿着所述线路板主体71和所述感光组件20的周沿延伸,从而使得连接带72在至少三个侧面围绕所述感光组件。并且,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互相连接并电导通。其中,所述感光组件20具有与所述线路板主体71位置一致的第一侧面74a和第二侧面74b。第一侧面74a和第二侧面74b相对布置(即二者互不相交),而所述感光组件20的第三侧面74c与第一侧面74a和第二侧面74b均相交。所述连接带72可以环绕在所述感光组件20的第一侧面74a、第二侧面74b和第三侧面74c。所述第三连接带72a自所述线路板主体71的第一侧面74a引出并向上弯折形成所述弯折部73,然后沿着所述感光组件20的第一侧面74a延伸,并在拐角处在水平方向上弯折并继续沿着所述第三侧面74c延伸。所述第四连接带72b自所述线路板主体71的第二侧面74b引出并向上弯折形成另一弯折部73,然后沿着所述感光组件20的第二侧面74b延伸,并在拐角处水平弯折并继续沿着所述第三侧面74c延伸。第三连接带72a和第四连接带72b可在所述第三侧面74c接合并互相导通,从而构成一完整的连接带72。位于所述第一侧面74a、第二侧面74b和第三侧面74c的三个连接带区段可以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悬持部75,每个所述悬持部75具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便与所述第二驱动部40(或所述第一驱动部30)的基础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悬持部75能够通过位于线路板主体71相对两侧的弯折部73悬持线路板主体71,从而使线路板主体71在被第二驱动部40驱动运动时,所述弯折部73及所述连接带72能够进行弯折形变,满足线路板主体71的运动行程。
12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位于所述第一侧面74a、第二侧面74b和第三侧面74c的三个连接带区段的所述悬持部73可以均由刚性基板补强。例如可以在柔性连接带的部分区域贴附刚性基板,以形成所述悬持部73。而柔性连接带的其他区域则仍保持柔性状态,以便能够进行弯折形变,满足线路板主体71的运动行程。
12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三侧面74c的连接带区段可以具有一刚性的悬持部75c,该悬持部75c可以引出一第五连接带76,该第五连接带76可用于连接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主板。
129.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悬持部也可以与外支架(图中未示出)连接,该外支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基础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一起。本技术中,悬持部可以通过其他中介物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基础部固定在一起。其中,中介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基础部。该中介物上具有挂钩以勾住所述悬持部,或者该中介物与所述悬持部粘合。中介物可以是外支架,也可以是第一驱动部的基础部,也可以是其他中介物。
13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悬持部可以不具有所述通孔。本实施例中,所述悬持部可以通过粘结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基础部(或者与第一驱动部的
基础部或所述外支架)固定在一起。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带和所述第四连接带可以是软硬结合板,其中形成所述悬持部的部分可以采用硬板,而连接所述悬持部的部分以及所述向上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均可以采用软板。由于悬持部直接由硬板形成,因此本实施例中悬持部可以不再贴附刚性基板进行补强。
131.进一步地,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主体、所述第三连接带和所述第四连接带可以由一块完整的软硬结合板构成。
132.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13、图14和图15,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还可以具有一用于固定所述第五连接带76的固定部76a,这种设计可以避免所述线路板主体71、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受外部因素影响。
133.进一步地,图16a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悬挂式线路板展开后的正面示意图;图16b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悬挂式线路板展开后的背面示意图。参考图16a和图16b,本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23可以由软硬结合板构成。其中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的位于所述第三侧面74c的区段可以通过连接器78、79实现相互扣合(可结合参考图15),使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连接固定并进一步实现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内均设有电路,以将线路板主体71内的线路向外引出,进而通过第五连接带76及其连接器77连接外部电路。由于第三连接带72a和第四连接带72b可以各自通过对应的所述向上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73来引出一部分线路,因此每个弯折部73所需引出的线路可以减小,这样每个弯折部73的宽度可以缩小,从而进一步地减小柔性连接带72对线路板主体71移动所形成的阻力,进而降低第二驱动部40所需提供的驱动力。需注意,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线路板主体的线路也可以仅通过其中一个弯折部(例如第三连接带的向上弯折的弯折部或者第四连接带的向上弯折的弯折部)引出。
134.进一步地,图17a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悬挂式线路板展开后的正面示意图,图17b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悬挂式线路板展开后的背面示意图。参考图17a和图17b,所述感光组件20包括悬挂式线路板,所述悬挂式线路板包括刚性的线路板主体71和柔性的连接带72,所述连接带72从所述线路板主体71的第一侧面74a和第二侧面74b引出并向上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顶部在水平方向上沿着所述感光组件20的周沿延伸,使得所述连接带72围绕在所述感光组件20的第一侧面74a、第二侧面74b和第三侧面74c外围,并且位于所述第一侧面74a和所述第二侧面74b的连接带各自具有至少一个悬持部75,所述悬持部75固定于所述第二驱动部40的所述第二基础部41或者通过中介物与所述第二基础部41固定;其中,所述感光组件20具有与所述线路板主体71位置一致的第一侧面74a和第二侧面74b,所述第一侧面74a和所述第二侧面74b相对布置,所述第三侧面74c与所述第一侧面74a和所述第二侧面74b均相交。所述悬持部75具有悬持孔75a,所述第二基础部41或者所述中介物具有挂钩,所述挂钩勾住所述悬持孔75a。所述连接带的部分区段贴附刚性基板进行补强,以形成所述悬持部(在变形的实施例中,所述悬挂式线路板还可以采用软硬结合板制作,其中所述线路板主体和所述悬持部由所述软硬结合板的硬板部分形成,所述弯折部和连接在多个所述悬持部之间的连接带区段由所述软硬结合板的软板部分形成)。与前一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面74c不设置悬持部,也就是说,悬着部75和悬持孔75a仅设置于第一侧面74a和第二侧面74b。作为替代,本实施例中,通过胶材将所述第三侧面74c的连接带固定于第二基础部41(或者通过中介物固定于第二基础部41)。具体来
说,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带可以包括第三连接带72a和第四连接带72b,所述第三连接带72a自所述线路板主体71的所述第一侧面74a引出并向上弯折形成一个所述弯折部73,然后沿着所述感光组件20的第一侧面74a延伸,并在拐角处在水平方向上弯折并继续沿着所述第三侧面74c延伸;所述第四连接带72b自所述线路板主体71的第二侧面74b引出并向上弯折形成另一个所述弯折部,然后沿着所述感光组件20的所述第二侧面74b延伸,并在拐角处水平弯折并继续沿着所述第三侧面74c延伸;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在所述第三侧面74c接合并互相导通(可以通过公母连接器扣合或者通过焊接来实现结合和导通)。进一步地,图18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悬挂式线路板的摄像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9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含有外壳的基于悬挂式线路板的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结合参考图17a、图17b、图18和图19,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带84,所述第一连接带84自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顶部区域引出,然后向下弯折并在所述第三侧面74c与所述第三连接带72a或所述第四连接带72b接合并导通。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外壳81和模组底座80,所述外壳81的内侧面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三侧面74c的接合部的容纳槽82;其中,所述接合部是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互相接合的结合部83;所述容纳槽82中灌入胶材以将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固定于所述外壳81。所述模组底座80和所述外壳81可以扣合在一起,从而将第一光学驱动组件85和第二光学驱动组件86封装在所述底座80和所述外壳81内部(参考图18和图19)。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三侧面74c的所述连接带还连接一第五连接带76,所述第五连接带76具有用于外接的连接器77;所述悬挂式线路板还可以具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五连接带76的固定部76a。其中,第一光学驱动组件85包括第一驱动部和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第一可动部内。所述第二光学驱动组件86包括第二驱动部和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二可动部。
135.在进行组装时,可以先将第一驱动部和光学镜头组装成第一光学驱动组件85,将第二驱动部和感光组件组装成第二光学驱动组件86。然后,通过主动校准工艺调整好光学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相对位置,再通过胶水粘接第一驱动部(第一基础部)与第二驱动部(第二基础部)。接着,将粘结后的第一光学驱动组件85和第二光学驱动组件86从下往上地装配于模组外壳81的通孔中,再将模组底座80贴附于模组外壳81;最后将胶水灌入所述外壳的容纳槽82中,以将第一光学驱动组件85、第二光学驱动组件86与模组外壳81固定。同时,所述容纳槽82中灌入胶水,还可以将所述第一连接带84、所述第三连接带72a和所述第四连接带72b的结合部固定于所述模组外壳81、所述第一基础部或所述第二基础部。
136.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