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1190发布日期:2021-07-23 21:0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中的卫星选择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物联网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物联网技术被用于在电力通信中。但是,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面临着许多技术以及信息传输上的难点,如接入物联网的设备分布广泛且分散,这就需要覆盖范围广阔的网络。其次,尤其是偏远地区,人烟稀少,网络基础设备匮乏。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有线网络(例如光纤组成的有线网)容易出现故障,这对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造成了阻碍。

卫星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即便是在偏远且网络设备匮乏的地区,也可以提供大范围的网络覆盖,并且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射卫星的成本越来越低,卫星所能提供的容量也会越来越大,这为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无论是偏远地区或者是非偏远地区,如果仅仅靠有线网络是完全不够的,抗灾能力差,选择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相结合,当有线网络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卫星构建无线网络继续传输信息并且回传有线网络发生了故障的信息。但是不同的业务类型对网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网络时延、带宽、误码率等等,这就要求联网终端在选择接入或者切换的卫星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卫星来传输数据。因此寻找一种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以满足不同电力物联网业务的通信需求。

本发明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根据各业务对网络各参数的要求的最低阈值对业务进行分类;

②根据终端对卫星的仰角来判断终端在哪些卫星的覆盖范围之内;

③终端设备检测可接收到的卫星信息,包括卫星信号的带宽、时延、负载状况、接受强度及服务费,并将接受信号强度低于设定阈值的一部分卫星筛选掉;

④利用多属性数学评估模型对剩余的卫星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序并选择最佳接入卫星。

上述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对剩余的卫星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序并选择最佳接入卫星的具体方法如下:

a.根据终端检测到的数据建立决策矩阵d:

其中,行表示可选择的卫星,集合为,列表示影响选择的属性,集合为为在卫星下影响属性下的具体决策值;

b.对决策矩阵进行归一化:

对集合f中的收益属性按照下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集合f中的成本属性按照下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中分别为属性所在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最终得到归一化的决策矩阵r:

c.利用线性加权和法建立卫星评估模型:

各属性的权重由下式确定:

其中为综合属性权重向量,为主观赋权的加权向量,由决策者直接给出;

为客观赋权的加权向量,为主观权重系数,为客观权重系数,由熵权法得到:

则卫星评估模型为:

其中p为方案分数总和,为对卫星的评价分数,由此得到评价分数最高的卫星,即为最佳切入得卫星。

上述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为使决策合理,综合属性权重向量由如下的优化模型进行优化:

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极值问题:

即可得到的值,式中是拉格朗日因子。

上述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在选择最佳切入得卫星时还应根据余弦相似度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具体方法如下:

计算加权后的归一化决策矩阵v:

定义实际的n维卫星向量:

定义最理想的卫星向量:

对于收益属性:,对于成本属性:,式中m为卫星个数,

余弦相似性度量为:

根据余弦相似度的递减值对备选卫星进行排序。

本发明根据无线通信业务的种类,确定业务对网络性能的需要,据此为不同网络业务选择更适合接入的卫星来传输数据,能够满足不同电力物联网业务的通信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为本发明的卫星选择方法流程图。

图2为数学建模评估卫星的流程图。

文中各符号为:d为决策矩阵,为在卫星下影响属性下的具体决策值,r为归一化的决策矩阵,为综合属性权重向量,w1j为主观赋权的加权向量,w2j为客观赋权的加权向量,α为主观权重系数,β为客观权重系数,p为方案分数总和,ui为对卫星的评价分数,v+为最理想的卫星向量,vi为实际的n维卫星向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用于解决卫星接入及切换过程中仅仅考虑单方面影响因素和主观臆断的不合理性,提高了各业务的满意度,降低了终端联网时导致的频繁切换卫星的频率,提高了卫星通信的服务质量。

本发明针对不同电力物联网业务对网络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要求的不同,从覆盖卫星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卫星进行数据的传输。考虑到业务对网络中时延、误码率、传输速率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为此本发明从多个属性中权衡利弊,选择一个综合评估值最高的卫星接入,同时在考虑多种属性时,既要从主观层面考虑,又要从客观层面考虑,使接入卫星的选择更加合理。

为使得本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细致地描述。

请参阅图1,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各业务对网络各参数的要求的最低阈值对业务进行分类。

步骤s2:通过终端对卫星的仰角来判断终端在哪些卫星的覆盖范围之内。

步骤s3:终端设备检测可接收到信号的带宽、时延、负载状况、接受强度、服务费等信息,并根据接受信号强度筛选掉一部分卫星。

步骤s4:对剩余的卫星利用多属性建立数学评估模型对各卫星的综合评估并进行排序选择最佳接入卫星。

该多属性决策问题可由决策矩阵d表示。

(1.1)

其中,行表示可选择的卫星,集合为,列表示影响选择的属性(如服务费、时延、带宽、负载等),集合为,为在卫星下影响属性下的具体决策值。集合f中的属性含有成本属性和收益属性,如带宽属于收益属性,服务费属于成本属性。对收益属性按照式(1.2)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成本属性按照式(1.3)进行归一化处理。

(1.2)

(1.3)

其中分别为属性所在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最终得到归一化矩阵。如下所示

(1.4)

为了衡量各属性在评价数学模型中的重要性,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对各属性进行加权处理:

主观赋权的加权向量为由决策者直接给出,客观赋权的加权向量为,由熵权法得到,首先将熵定义为

(1.5)

(1.6)

然后获取属性的权重

(1.7)

主客观加权后:

(1.8)

式中为主观权重系数,为客观权重系数,并且各向量的各元素的取值范围为[0,1],各元素累和值为1。由于目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决策者对目标的偏好,很难对目标进行评估。这样主观喜好和客观属性值往往差距很大。为使决策合理,综合属性权重向量的选取应使主观偏好值与客观属性值的总偏差最小。因此我们可以构建如下优化模型:

(1.9)

为简化模型并降低计算量,利用线性加权和法对各方案进行评估,得到

(1.10)

为对卫星评价分数。与此同时,的取值应该尽量使各方案的评价分数尽可能高,即

(1.11)

当各个方案的评价分数最高时,各方案分数总和则达到最高,则

(1.12)

其中,p为方案分数总和,式(1.11)和式(1.12)也满足

一般来说,多个目标函数不会同时达到最优,只能取一种折中的方法尽可能的满足式(1.9)和式(1.12),这里令

(1,13)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在模型的约束条件下,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极值问题:

(1.14)

是拉格朗日因子,令,可以得到:

(1.15)

,可以得到:

(1.6)

,可以得到:

(1.17)

解得:

(1.18)

(1.19)

带入式(1.8)可得主客观加权和后得权重,带入式(1.12),得到评价分数最高的卫星,即为切入得卫星。

接下来根据余弦相似度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使用式(1.20)计算加权后的归一化决策矩阵v:

(1.20)

(1.21)

定义两个n维向量:

(1.22)

(1.23)

式(1.22)为式(1.21)的实际的卫星向量,式(1.23)为最理想的卫星向量。对于收益属性:,对于成本属性:。余弦相似性度量为:

(1.24)

最后,根据余弦相似度的递减值对备选卫星进行排序。

以上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无线通信的卫星选择方法的一个详细说明,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从业务类型、各业务类型对不同网络属性的需求,从多方面考虑选择哪一个卫星进行信息传输。并且为了使选择卫星更加合理,将主观决定因素和客观决定因素结合起来,利用凸优化的数学模型得出一个对各网络属性更加合理的偏好权重,并且为了尽可能的简化计算量,采用线性加权的数学评估模型对各卫星进行评估,得出最佳卫星,还根据余弦相似度对备选卫星进行排序。该方法解决了卫星选择或者切换过程中仅仅考虑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不合理性,同时也优化了卫星的负载均衡问题,降低了卫星的切换频率,可以满足多种电力通信网的业务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