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传导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3038发布日期:2021-02-03 17:0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涉及骨传导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0002]
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骨传导耳机利用骨传导技术受话,紧贴骨头,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因此可以开放双耳,不伤害鼓膜,也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骨传导耳机,能够有效降低制造难度。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骨传导耳机,该骨传导耳机包括扬声器组件和耳挂组件。耳挂组件包括第一耳挂壳体、连接部件以及第二耳挂壳体,连接部件的一端连接第一耳挂壳体,连接部件的另一端连接扬声器组件,第一耳挂壳体和第二耳挂壳体配合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其中,第一耳挂壳体形成有开口方向朝向容置空间的第一卡槽,第二耳挂壳体凸出设置第一卡块,用于与第一卡槽进行卡接配合;第一耳挂壳体从容置空间外到容置空间内开设有彼此连通的外侧孔段和内侧孔段,外侧孔段内填设有填充件,内侧孔段作为第一卡槽。
[0005]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通过第一耳挂壳体从容置空间外到容置空间内开设有彼此连通的外侧孔段和内侧孔段,并在外侧孔段内填设填充件,未被填充的内侧孔段作为与第一卡块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相对于直接在容置空间内开设第一卡槽而导致模具工序上较为复杂而言,从容置空间外到内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制造复杂度和难度,可以提高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本申请耳机通信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07]
图2是本申请耳机通信系统实施例的电路示意框图;
[0008]
图3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
[0009]
图4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0]
图5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棍咪组件的结构拆解示意图;
[0011]
图6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扬声器组件的结构一爆炸示意图;
[0012]
图7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扬声器组件的结构另一爆炸示意图;
[0013]
图8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固定件、转动件以及棍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9是图3中以a-a为剖切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5]
图10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耳挂组件的结构一爆炸示意图;
[0016]
图11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耳挂组件的结构另一爆炸示意图;
[0017]
图12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第一耳挂壳体和第二耳挂壳体的一结构示意图;
[0018]
图13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第一耳挂壳体和第二耳挂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9]
图14是图3中以b-b为剖切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
图15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第一耳挂壳体和第二耳挂壳体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0021]
图16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耳挂组件的结构又一爆炸示意图;
[0022]
图17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后挂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3]
图18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耳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5]
对讲设备在集群通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于群组成员中的联络,被广泛适用于民用、工业、警用以及其他领域内,但是对讲设备的语音通信保密性不强,而且在外界环境较为嘈杂时,对对讲设备的语音通信造成较大的干扰,使用者难以听清通话内容,影响了对讲设备的使用质量,限制了对讲设备的使用场景。此外,对讲设备的使用环境往往比较复杂,期望能够在进行对讲通信的同时对外界环境保持较好的感知,进而让使用者更加安全。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耳机通信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以下进行详细描述。
[0026]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耳机通信系统实施例包括骨传导耳机1、对讲设备2以及外接通信模块3。
[0027]
骨传导耳机1将音频转化成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以人的骨头作为传递机械振动的介质,进而将声波传递到听觉神经,如此可以使得使用者不通过耳朵的外耳道和鼓膜也能够接收到声音。在本实施例中,骨传导耳机1可以具备蓝牙功能。如图2所示,骨传导耳机1可以包括第一蓝牙模块101。第一蓝牙模块101可以用于实现蓝牙通信功能。
[0028]
对讲设备2,也即对讲机,是集群通信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作为移动通信中的无线通信设备。一般而言,对讲机是将音频的电信号通过其发射组件转换成射频载波信号,然后经过放大、滤波等方式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如此可以将使用者的声音传输出去。天线可以接收输入信号,经过相应的转换、滤波、放大以及混频等处理,形成音频信号,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进而可以使得使用者能够听到其他对讲设备所发送的音频。本实施例中的对讲设备2可以是现有的对讲设备,在此不再详细介绍其部件和结构。
[0029]
现有的对讲设备基本上不支持蓝牙功能,为了能够使得骨传导耳机1能够和对讲设备2进行有效的蓝牙连接,本实施例利用外接通信模块3作为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之间进行蓝牙通信的媒介。
[0030]
具体地,对讲设备2可以包括第一外接接口201。也即,对讲设备2可以提供有第一
外接接口201,用于扩展对讲设备2的功能,通过连接不同的外接模块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第一外接接口201还可以用于供外部终端对对讲设备2进行编程等。第一外接接口201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触点(图1已示出,但未标注),例如为7个触点。
[0031]
外接通信模块3可以包括第二外接接口301和第二蓝牙模块302。外接通信模块3可拆卸地设置于对讲设备2,例如外接通信模块3以卡接的方式固定于对讲设备2。第二外接接口301也可以具备和第一外接接口201同样多的触点。外接通信模块3安装在对讲设备2时,第一外接接口201和第二外接接口301连接。外接通信模块3通过第一外接接口201和第二外接接口301耦接对讲设备2。对讲设备2可以通过外接通信模块3实现蓝牙功能。
[0032]
如图2所示,对讲设备2可以通过外接通信模块3和骨传导耳机1建立蓝牙连接。在对讲设备2和骨传导耳机1通过外接通信模块3建立起蓝牙连接后,可以使用骨传导耳机1控制对讲设备2,例如可以使用骨传导耳机1接听对讲设备2所接收到的音频,也可以使用骨传导耳机1的麦克风发送相应的语音,还可以控制对讲设备2的其他功能。当然,对讲设备2也可以控制骨传导耳机1。
[003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快速地进行蓝牙连接,可以在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之间快速地交换蓝牙地址,以便于快速进行配对。如图2所示,骨传导耳机1还可以具有nfc近场通信功能,具体可以包括第一nfc模块102,可以用于实现近场通信功能。而外接通信模块3还可以包括第二nfc模块303,可以使得不具备nfc近场通信功能的对讲设备2可以实现近场通信。
[0034]
具体地,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可以通过第一nfc模块102和第二nfc模块303的近场通信交换蓝牙地址,使得第一蓝牙模块101和第二蓝牙模块302进行蓝牙配对以建立蓝牙连接。对于上述交换蓝牙地址而言,可以有以下方式:
[0035]
第一种方式:骨传导耳机1将蓝牙地址发送给对讲设备2,可以节省对讲设备2搜索和选择骨传导耳机1的时间。也即,第一nfc模块102可以存储或者获取第一蓝牙模块101的蓝牙地址。第一nfc模块102和第二nfc模块303进行近场通信时,第一nfc模块102可以将蓝牙地址发送给第二nfc模块303,进而使得外接通信模块3可以获取到第一蓝牙模块101的蓝牙地址,实现蓝牙地址交换,进而可以进行快速配对和连接。
[0036]
第二种方式:对讲设备2将蓝牙地址发送给骨传导耳机1,可以节省骨传导耳机1搜索和选择对讲设备2的时间。也即,第二nfc模块303可以存储或者获取第二蓝牙模块302的蓝牙地址。第一nfc模块102和第二nfc模块303进行近场通信时,第二nfc模块303可以将第二蓝牙模块302的蓝牙地址发送给第一nfc模块102,进而使得骨传导耳机1可以获取到第二蓝牙模块302的蓝牙地址,实现蓝牙地址交换,进而可以进行快速配对和连接。
[0037]
第三种方式:对讲设备2和骨传导耳机1均主动发送彼此的蓝牙地址,节省彼此之间进行搜索和选择的时间,实现快速配对和连接。也即,第一nfc模块102可以存储或者获取第一蓝牙模块101的蓝牙地址,第二nfc模块303可以存储或者获取第二蓝牙模块302的蓝牙地址。第一nfc模块102和第二nfc模块303进行近场通信时,第一nfc模块102和第二nfc模块303交换彼此的蓝牙地址,实现蓝牙地址的交换。
[0038]
对讲设备2通过外接通信模块3的第二nfc模块303和骨传导耳机1的第一nfc模块102实现快速的蓝牙连接,如此可以使得对讲设备2可以快速匹配不同的骨传导耳机1。以工业现场作业为例,不同的工作人员配置不同的骨传导耳机1,比如两个工作人员可以共用一
台对讲设备2,该两个工作人员在轮班时可以交替使用共用的对讲设备2,通过骨传导耳机1可以快速连接对讲设备2。在一个工作人员在值班时,使用其的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实现“一碰即连”,进而可以使用对讲设备2和骨传导耳机1组成的通信系统。在该工作人员下班,另一个工作人员开始值班时,该另一个工作人员同样也可以将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一碰即连”,进而使用对讲设备2和骨传导耳机1组成的通信系统,形成“独立”和“共用”并存的作业逻辑,独立的是每个人可以使用自个的骨传导耳机1,共用的是对讲设备2。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还可以将骨传导耳机1标识个人,进而可以多人使用同一台对讲设备2,可以实现快速切换,还可以实现考勤打卡、识别个人身份等作用。
[0039]
对讲设备2和骨传导耳机1通过nfc近场通信的方式快速进行蓝牙配对进而建立蓝牙连接,骨传导耳机1被佩戴时能够释放使用者的双耳,通过骨传导的方式传递声音,能够减少周围环境的噪声对声音传输的影响,提升语音通信的质量,而且通过骨传导耳机1来播放对讲设备2所接收到的音频信号或者通过骨传导耳机1来拾取声音经对讲设备2传输至其他对讲设备2,能够避免传统对讲外放的方式,更加能够保护隐私,此外对于工厂车间等应用场景而言,使用者在使用骨传导耳机1进行对讲通信的同时也能够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能够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0040]
对于骨传导耳机1而言,第一nfc模块102可以为无源型nfc模块。第一nfc模块102可以存储有第一蓝牙模块101的蓝牙地址,可以向第二nfc模块303发送第一蓝牙模块101的蓝牙地址。当然,第一nfc模块102也可以是有源型nfc模块,可以发送第一蓝牙模块101的蓝牙地址,也可以接收到第二nfc模块303所发送过来的第二蓝牙模块302的蓝牙地址。同理,第二nfc模块303也可是无源型nfc模块,也可以是有源型nfc模块。
[0041]
第一nfc模块102可以贴设于骨传导耳机1的电池组件上,如此安装方便且结构简单,还能够节省空间。在需要和对讲设备2进行蓝牙连接时,将骨传导耳机1的电池组件对应的位置靠近对讲设备2上的外接通信模块3,即可快速地进行蓝牙配对。
[004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对讲设备2和骨传导耳机1之间的控制,自动地实现对讲设备2和骨传导耳机1之间相关功能的切换,可以通过相应的传感器进行感应和控制,以下举出一个示例:
[0043]
如图2所示,骨传导耳机1可以包括传感器组件17,用于检测骨传导耳机1是否被佩戴。具体地,传感器组件17例如包括光学传感器,通过发射和/或接受相应的光信号来检测是否被佩戴。光学传感器例如是近光传感器,可以发射相应光信号,在骨传导耳机1被佩戴时会对光信号进行反射产生发射光,在骨传导耳机1未被佩戴时就不产生反射光,近光传感器可以通过是否接收反射光来检测骨传导耳机1是否被佩戴或者进行测距。近光传感器例如为红外近光传感器。传感器组件17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等。
[0044]
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处于蓝牙连接状态下,在传感器组件17检测到骨传导耳机1被佩戴时,控制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中的骨传导耳机1用于进行拾音和/或语音播放,而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中的对讲设备2不用于进行拾音和/或语音播放。也即,在骨传导耳机1被佩戴时,通信系统是通过骨传导耳机1的麦克风工作进行拾音和/或扬声器工作进行语音播放。在传感器组件17检测到骨传导耳机1未被佩戴时,控制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中的对讲设备2进行拾音和/或语音播放,而骨传导耳机1和对讲设备2中的骨传导
耳机1不用于进行拾音和/或语音播放。也即,在骨传导耳机1未被佩戴时,通信系统是通过对讲设备2的麦克风工作进行拾音和/或扬声器工作进行语音播放。
[0045]
基于上述的描述,在骨传导耳机1未被佩戴时,如果通过骨传导耳机1进行拾音或者语音播放,可能会导致无法有效地拾音或者使用者无法听到骨传导耳机1所传输的语音,此时可以通过对讲设备2进行拾音和/或语音播放,进而使得播放的语音能够被听到和/或有效地拾音。在骨传导耳机1被佩戴时,则可以通过骨传导耳机1进行拾音和/或语音播放,如此便于使用者发送语音或者听到播放的语音。通过传感器组件17检测骨传导耳机1是否被佩戴,进而便于通信系统实现上述自动切换,避免语音信息被遗漏,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提高工作效率。
[0046]
关于本实施例的骨传导耳机1的具体示例性结构,请参见下述的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中关于骨传导耳机1的相关描述。
[0047]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实施例可以包括两个扬声器组件11、两个耳挂组件12、连接于两个耳挂组件12之间的后挂组件13、电池组件14和控制电路组件15。
[0048]
两个扬声器组件11分别对应连接两个耳挂组件12,耳挂组件12连接于后挂组件13和扬声器组件11之间。耳挂组件12可以形成有容置空间120,其中一个耳挂组件12的容置空间120用于容置电池组件14,另一个耳挂组件12的容置空间120用于容置控制电路组件15。电池组件14用于给骨传导耳机1进行供电,控制电路组件15用于控制骨传导耳机1的工作和实现相应的操作。
[004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棍咪组件16,用于拾取声音。棍咪组件16可以连接扬声器组件11。棍咪组件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其连接两个扬声器组件11中的一个,例如棍咪组件16可以连接与电池组件14所对应的扬声器组件11。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扬声器组件11均可以连接一个棍咪组件16。如图4所示,棍咪组件16可以包括弹性连接杆161和拾音组件162。弹性连接杆161的一端连接扬声器组件11。弹性连接杆161的另一端连接拾音组件162。拾音组件162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麦克风。例如,拾音组件162的麦克风数量大于或者等于2个,麦克风之间可以间隔设置。例如,一个麦克风位于拾音组件162远离扬声器组件11的端部,其他麦克风可以位于拾音组件162与端部连接的侧面。便于多个麦克风之间协同工作,能够起到降噪以及提升拾音质量等作用。骨传导耳机1能够将音频转化成机械振动,也即,扬声器组件11在播放相应的音频时,该音频对应的语音频段时会使得扬声器113产生相应的振动。弹性连接杆161可以设置成使得扬声器组件11所产生的语音频段的振动从弹性连接杆161的一端传递到弹性连接杆161的另一端时的平均振幅衰减率不小于35%。可选地,上述平均振幅衰减率不小于45%。可选地,平均振幅衰减率不小于50%。可选地,平均振幅衰减率不小于55%。上述振幅衰减率不小于60%。可选地,上述振幅衰减率不小于70%。
[0050]
在实际的使用中,骨传导耳机1的扬声器组件11所产生的机械振动会对棍咪组件16的拾音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如回声等,为此,将弹性连接杆161设置成使得扬声器组件11所产生的语音频段的振动从弹性连接杆161的一端传递到弹性连接杆161的另一端时的平均振幅衰减率不小于35%,如此弹性连接杆161在振动传递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吸收振动,减少经弹性连接杆161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的振动幅度,进而减少了扬声器组件11所产生的振动而导致的拾音组件162的振动,能够有效地降低扬声器组件11的振动对拾音组件162
的拾音效果的影响,提升拾音质量。
[0051]
如图5所示,弹性连接杆161可以包括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分别连接于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两端的接插部1612。也即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的两端各自连接有一个接插部1612。其中一个接插部1612用于与拾音组件162接插配合。另一个接插部1612用于和扬声器组件11接插配合。两个接插部1612的接插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分别与拾音组件162和扬声器组件11相应的接插结构相适配。
[0052]
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的弹性模量可以为70-90gpa。可选为,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的弹性模量为75-85gpa。可选为,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的弹性模量为80-84gpa。可选为,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的弹性模量为81-83gpa。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的材料可以为弹簧钢、钛、其他金属或非金属材料。通过设置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的弹性模量为70-90gpa,可以使得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具有良好地吸收振动的能力,可以满足棍咪组件16的吸振能力的要求,进而可以提高拾音组件162的拾音质量。
[0053]
如图5所示,弹性连接杆161可以包括包覆于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外周的棍咪弹性覆层1613,棍咪弹性覆层1613的弹性模量为0.5-2gpa。可选为,棍咪弹性覆层1613的弹性模量为0.8-1.5gpa。可选为,棍咪弹性覆层1613的弹性模量为1.2-1.4gpa。棍咪弹性覆层1613可以进一步覆盖部分接插部1612,进而可以保护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和接插部1612。棍咪弹性覆层1613的材料可以为硅胶、橡胶、塑胶等。可选地,棍咪弹性覆层1613沿其长度方向可以开设有导线通道,导线通道可以和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并列间隔设置。接插部1612可以开设有连通导线通道的埋线槽,用于连接拾音组件162的导线组可以经相邻的接插部1612的埋线槽进入到导线通道内,进而再经另一个接插部1612进入到扬声器组件11内。
[0054]
通过将棍咪弹性覆层1613的弹性模量设置为0.5-2gpa,而且由于棍咪弹性覆层1613包覆在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外,可以将棍咪弹性金属丝1611所往外传递的振动进一步吸收,形成了内外协同吸振的效果,能够较大地提升棍咪组件16的吸振效果,有效地减少传递到拾音组件162的振动,提升拾音质量。
[0055]
如图6所示,扬声器组件11可以包括第一扬声器壳体111、第二扬声器壳体112以及扬声器113。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和第二扬声器壳体112配合连接,以形成用于容纳扬声器113的收容空间110。
[0056]
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可以与弹性连接杆161的一端接插配合。为了便于调节棍咪组件16的拾音位置,可以设置棍咪组件16能够相对于第一扬声器壳体111进行转动。具体地,扬声器组件11可以包括转动件114。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可以开设有第一通孔1110。转动件114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一通孔1110内,接插部1612可以与转动件114接插配合,以使得棍咪组件16可以相对于第一扬声器壳体111转动。
[0057]
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可以开设有与第一通孔1110间隔设置的第二通孔1111。第二通孔1111用于供耳挂组件12进行接插配合,进而使得扬声器组件11和耳挂组件12连接。其中,第一通孔1110和第二通孔1111均连通收容空间110。
[0058]
具体地,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壁1112和侧壁1113。侧壁1113环绕连接底壁1112,第二扬声器壳体112盖设于侧壁1113远离底壁1112的一侧,以形成用于容纳扬声器113的收容空间110。第一通孔1110形成于底壁1112,第二通孔1111形成于侧壁1113。第一通孔1110可以形成于底壁1112邻近第二通孔1111的一侧,以使得第一通孔1110
和第二通孔1111相邻。具体地,底壁1112具有背离收容空间110凸起的第一凸部1114,第一通孔1110形成于第一凸部1114,侧壁1113具有背离收容空间110凸起的第二凸部1115,第二通孔1111形成于第二凸部1115,第一凸部1114的凸起方向和第二凸部1115的凸起方向相互垂直,且第一凸部1114和第二凸部1115之间弧形连接。
[0059]
通过底壁1112设置的第一凸部1114和侧壁1113设置的第二凸部1115,两者的凸起方向相互垂直且弧形连接,能够增强第一扬声器壳体111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而且转动件114嵌入到第一凸部1114的第一通孔1110内,第一凸部1114具有相应的高度可以使得棍咪组件16的转动不会受到第一扬声器壳体111的干扰,第一凸部1114和第二凸部1115的凸起方向相互垂直也可以减少耳挂组件12和棍咪组件16之间产生相互干涉的可能。
[0060]
在本实施例中,拾音组件162可以通过相应的导线组连接骨传导耳机1上的其他相关部件,例如电池组件14或者控制电路组件15,用于将所获取的音频信号传输至相关部件上进行后续的处理。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可以穿过弹性连接杆161的棍咪弹性覆层1613,并经接插部1612引出。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可以经接插部1612穿出后进入到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内。具体地,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可以穿入第一通孔1110,并经收容空间110穿至第二通孔1111内。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可以进一步从第二通孔1111依次穿经耳挂组件12进入到容置空间120内,电性连接电池组件14或者控制电路组件15。
[0061]
在实际的使用中,棍咪组件16能够相对于第一扬声器壳体111转动,会使得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移动,如此可能会由于导线组的不当移动而限制棍咪组件16的转动,而且导线组也可能会将扬声器组件11的振动传递到拾音组件162,进而影响拾音组件162的拾音效果,而且还可能影响电连接稳定性,为此,本申请发明人提出下述方案,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0062]
如图7所示,扬声器组件11可以包括压持件115,用于压持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具体地,压持件115可以设置于收容空间110内且覆盖第一通孔1110,以用于压持经第一通孔1110穿引至第二通孔1111的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如此,可以限制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的活动空间,减少导线组的晃动或者移动,进而能够减少由于扬声器组件11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和传递到拾音组件162的振动,提到拾音组件162的拾音效果,也能够提升电性稳定性,此外,压持件115的压持也可以减少导线组和第一扬声器壳体111的摩擦,进而可以保护导线组。收容空间110是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和第二扬声器壳体112配合连接之后所形成的,在图7中将收容空间110标注在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处,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此外,由于转动件114插置于第一通孔1110内,第一通孔1110被转动件114占据,因此,在图7中将第一通孔1110标注在转动件114处,也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
[0063]
压持件115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硬质盖板1151和弹性体1152。硬质盖板1151相较于弹性体1152远离第一通孔1110,弹性体1152用于接触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硬质盖板1151的硬度大于弹性体1152的硬度。硬质盖板1151通过压持弹性体1152接触导线组,由于硬质盖板1151的硬度比弹性体1152的硬度大,硬度较大的硬质盖板1151可以保证了压持导线组的刚度,而硬度较小的弹性体1152可以提高对导线组移动或者振动的吸收,减少导线组的振动,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
[0064]
具体地,第一扬声器壳体111在第一通孔1110的外围设置有往收容空间110内凸出的多个凸柱1117。多个凸柱1117可以间隔设置于第一通孔1110的外围。硬质盖板1151可以
固定于多个凸柱1117,弹性体1152可以设置于多个凸柱1117之间。例如,凸柱1117的数量为三个。通过设置于第一通孔1110外围的多个凸柱1117固定硬质盖板1151,进而将弹性体1152压持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可以提高硬质盖板1151的稳定性,进而可以提高弹性体1152跟导线组接触的稳定性。
[0065]
可选地,硬质盖板1151为钢片,弹性体1152为泡棉。当然,硬质盖板1151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比如塑料、陶瓷等,弹性体1152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比如硅胶、纤维等。
[0066]
基于上述描述,通过设置压持件115压持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可以减少导线组由于扬声器组件11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也可以增强棍咪组件16在转动过程导线组的稳定性,也能够保护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此外,棍咪组件16的转动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也即转动件114和第一通孔1110的配合结构对棍咪组件16的转动稳定性起到较大作用。以下对转动件114的结构进行示例性描述。
[0067]
如图8所示,转动件114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引线部1141和转动部1142。引线部1141可以连接棍咪组件16。转动部1142可以嵌入第一通孔1110内,且可以相对于第一扬声器壳体111转动。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可以经由引线部1141和转动部1142进入到收容空间110内。具体地,引线部1141可以形成有第一孔段11410。转动部1142沿其轴线方向可以形成有第二孔段11420。第一孔段11410和第二孔段11420连通。棍咪组件16的接插部1612可以插置于引线部1141的第一孔段11410内。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可以从第一孔段11410和第二孔段11420进入到收容空间110内。可选地,第一孔段1141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孔段1142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小于180
°
。可选地,上述夹角小于150
°

[0068]
转动部1142可以包括转动主体11421以及沿转动主体11421的径向凸出设置于转动主体11421两端的第一卡止部11422和第二卡止部11423。可选地,转动主体11421可以呈筒状设置,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二孔段11420。可选地,第一卡止部11422和第二卡止部11423可以设置于转动主体11421外周,且呈环形或者开环形设置。具体地,第一卡止部11422相较于第二卡止部11423远离引线部1141,第二卡止部11423相较于第一卡止部11422靠近引线部1141。
[0069]
如图9所示,转动主体11421可以嵌设于第一通孔1110内,第一卡止部11422和第二卡止部11423分别与第一扬声器壳体111的两侧抵接,以限制转动部1142在其轴向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第一卡止部11422和第二卡止部11423分别抵接第一扬声器壳体111中第一通孔1110所贯通的两侧,也即位于收容空间110内的一侧和位于收容空间110外的另一侧。通过转动主体11421两端设置的第一卡止部11422和第二卡止部11423抵接第一扬声器壳体111的两侧,可以有效地限制转动部1142在其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进而将转动部1142限制于第一通孔1110内进行转动,增强其转动稳定性。
[0070]
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强棍咪组件16的转动稳定性,转动部1142可以开设有阻尼槽1143。可选地,转动主体11421在第一卡止部11422和第二卡止部11423之间沿其周向形成有阻尼槽1143。扬声器组件11可以包括阻尼件116。阻尼件116设置于阻尼槽1143内并与第一通孔1110的周壁接触,以通过接触摩擦为转动部1142提供转动阻尼。第一通孔1110的周壁也即底壁1112围设成第一通孔1110的部分。可选地,阻尼件116为橡胶件、塑胶件或者硅胶件。当然,阻尼件116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材料。通过设置阻尼件116嵌入阻尼槽1143为转动部1142在第一通孔1110内转动提供阻尼,可以使得转动部1142的转动更加平
稳,增强棍咪组件16转动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0071]
棍咪组件16除了转动稳定性外也需要增强转动的可靠性,若棍咪组件16可以不受限制地沿同一方向转动,会致使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等发生缠绕或者断裂,而且不受限制的沿同一方向转动,可以会导致转动件114的转动件114更容易失效,导致后续难以利用转动件114调整棍咪组件16的角度。为此,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如下方式限制棍咪组件16的转动范围。
[0072]
如图8和图9所示,转动部1142可以开设有限位槽1144,第一通孔1110的周壁可以凸出设置有凸块1116,凸块1116用于限位槽1144配合,进而限制转动部1142的转动范围。
[0073]
可选地,转动主体11421在第一卡止部11422和第二卡止部11423之间沿其周向可以形成有限位槽1144。限位槽1144和阻尼槽1143可以间隔设置。具体地,限位槽1144和阻尼槽1143在转动主体11421的轴线方向上间隔设置。限位槽1144可以呈开环状设置,也即限位槽1144所占据的角度小于360
°

[0074]
第一通孔1110的周壁可以凸出设置有凸块1116(图6中也有示出)。凸块1116可以嵌入到限位槽1144内,在转动部1142相对于第一扬声器壳体111转动时,限位槽1144的两端可以随着转动部1142的转动而改变和凸块1116之间的位置,当限位槽1144转动至其一端抵接凸块1116时,凸块1116可以限制转动部1142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继续转动。也即,凸块1116可以抵接限位槽1144的两端,以限制转动部1142的转动范围。
[0075]
通过转动主体11421设置的限位槽1144配合第一通孔1110的周壁设置的凸块1116,凸块1116可以抵接限位槽1144的两端,有效地限制转动部1142的转动范围,也使得棍咪组件16在一定的范围内转动,而并非不受限制地往同一个方向转动,提高了棍咪组件16转动的可靠性,降低棍咪组件16的故障概率,提高骨传导耳机1的使用寿命。
[0076]
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减少插置于第一孔段11410内的棍咪组件16脱落或者被扯出等情况的发生,扬声器组件11可以包括固定件117,用于固定插置于第一孔段11410内的棍咪组件16,限制棍咪组件16的移动。可选地,用于插置于第一孔段11410内的棍咪组件16的一端可以开设有固定孔160。具体地,固定件117可以包括固定主体1171和设置于固定主体1171的一端的接插脚1172。固定主体1171插置于第二孔段11420内,且接插脚1172插入到固定孔160内,以限制棍咪组件16的移动。具体地,固定主体1171沿其长度方向也开设有相应的引线孔1170,连通第二孔段11420和收容空间110,棍咪组件16的导线可以穿过固定主体1171上相应的引线孔1170进入到收容空间110内。
[0077]
转动部1142远离引线部1141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缺口11424,缺口11424可以连通第二孔段11420。固定件117可以包括凸出设置于固定主体1171外周的凸台1173。凸台1173可以嵌入到缺口11424并支撑于缺口11424内。如此,可以支撑转动主体11421稳定地容置于第二孔段11420内。可选地,缺口1142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并沿转动部1142的周向将转动部1142远离引线部1141的一端划分成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子部件11425。也即,缺口11424可以贯穿转动主体11421的周侧,进而在转动部1142的圆周方向上,将转动部1142远离引线部1141的一端分割成相应数量的子部件11425。
[0078]
通过开设缺口11424将转动部1142的端部分割成至少两个子部件11425,进而使得转动部1142远离引线部1141的一端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如此可以降低将转动部1142嵌入到第一通孔1110内的难度,提高组装的效率。同时,凸台1173嵌入到缺口11424,利用两者互
补的方式增强转动部1142的结构可靠性和强度。
[0079]
可选地,缺口11424的数量为两个且彼此相对设置。凸台1173的数量相应为两个且彼此相背。两个凸台1173对应嵌入到两个缺口11424,以使得固定件117支撑于两个子部件11425之间。进一步地,两个凸台1173嵌入到两个缺口11424,可以使得固定件117和转动部1142远离引线部1141的一端互补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
[0080]
基于上述的描述,第二通孔1111用于供耳挂组件12接插配合,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经由第二通孔1111穿过至耳挂组件12的容置空间120内。本实施例以下对耳挂组件12进行示例性描述。
[0081]
如图10和图11所示,耳挂组件12可以包括第一耳挂壳体121、连接部件122以及第二耳挂壳体123。连接部件122的一端可以连接第一耳挂壳体121。连接部件122的另一端连接扬声器113。例如,连接部件122的另一端插置于第一扬声器壳体111的第二通孔1111内,以和扬声器组件11接插配合。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可以配合连接,以形成收容电池组件14或者控制电路组件15的容置空间120。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耳挂组件12的容置空间120用于收容电池组件14,如图10所示的耳挂组件12。另一个耳挂组件12的容置空间120用于收容控制电路组件15,如图11所示的耳挂组件12。
[0082]
如图10所示,电池组件14可以包括电池壳体(未标注)和设置于电池壳体内的电芯(图未示),电芯用于存储电量。上述本申请耳机通信系统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一nfc模块102可以贴设于电池组件14上,例如贴设于电池壳体上,如此可以减小骨传导耳机1的体积,也减少第一nfc模块102与控制电路组件15之间的电磁干扰或者信号干扰等情况。
[0083]
如图11所示,控制电路组件15可以包括电路板151、电源接口152、按键153、天线154等。如图2所示的第一蓝牙模块101可以集成于控制电路组件15。控制电路组件15还可以集成有其他的电路以及元件。例如,第一蓝牙模块101可以集成于电路板151上。传感器组件17也可以集成于电路板151上。
[0084]
如图11所示,以传感器组件17包括光学传感器为例,第一耳挂壳体121可以形成用于透射光学传感器的光信号的窗口1200。窗口1200可以邻近连接部件122设置,以使得骨传导耳机1在被佩戴时窗口1200贴近使用者者的邻近耳朵根部的位置。可选地,窗口1200呈跑道形设置。可选地,连接部件122的中轴线的延长线和窗口1200的长轴相交,如图11中示意性示出大致的相交关系。通过设置连接部件122的中轴线的延长线和窗口1200的长轴相交,可以使得窗口1200能够有效地贴近使用者者邻近耳朵根部的位置,进而可以保证传感器组件17的灵敏性和检测的有效性。具体地,用于容置控制电路组件15的耳挂组件12的第一耳挂壳体121可以形成上述窗口1200。
[0085]
骨传导耳机1的发展趋势会朝向轻便化、体积小型化,而耳挂组件12用于容置电池组件14或者控制电路组件15以及相关的走线等,往往是骨传导耳机1体积较大的地方,而耳挂组件12中的相关扣位、卡扣结构的设计会影响整个耳挂组件12的体积。为了减少耳挂组件12的体积,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耳挂组件的壳体结构。
[0086]
第一耳挂壳体121可以形成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第二耳挂壳体123可以形成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第一卡槽1211和第一卡块1231可以卡接配合,第二卡槽1212和第二卡块1232卡接配合,进而使得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可以卡接配合。
[0087]
具体地,容置空间120可以具有相互垂直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本实施例下述内容,若无特殊注明,长度方向均指容置空间120的长度方向,厚度方向均指容置空间120的厚度方向。
[0088]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沿垂直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拼接方向彼此拼接,进而形成容置空间120。例如,第一耳挂壳体121具有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第二耳挂壳体123具有第二子容置空间1230,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拼接后,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和第二子容置空间1230组合成容置空间120。
[0089]
第一耳挂壳体121沿长度方向间隔可以形成有开口方向相同的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也即,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的开口所朝向的方向是相同的。第二耳挂壳体123沿长度方向凸出设置有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也即,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在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两者的凸出方向相同,进而两者朝向同一方向,可以使得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可以沿同一方向分别嵌入到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内。
[0090]
如图14所示,第一卡块1231可以嵌入第一卡槽1211内,第二卡块1232可以嵌入第二卡槽1212内,以限制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在拼接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0091]
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拼接边缘120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边缘1202可以彼此契合,以限制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在长度方向相对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拼接可以是指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拼接边缘120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边缘1202大致上接触且连接。其中,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拼接边缘1201可以是指第一耳挂壳体121朝向第二耳挂壳体123一侧的边缘,用于和第二耳挂壳体123进行拼接,如图12所示的拼接边缘1201。同理,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边缘1202可以是指第二耳挂壳体123朝向第一耳挂壳体121一侧的边缘,用于和第一耳挂壳体121进行拼接,如图13所示的拼接边缘1202。
[0092]
例如,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拼接边缘120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边缘1202的形状相适应,两者能够契合或者互补,进而形成一个稳定的配合结构,可以限制两者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0093]
对于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的延伸方向相反而言,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凸出,必然会导致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额外占用的空间增大,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为了能够使得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能够嵌入,也需要在长度方向上增大距离,以能够罩住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开口方向相同的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以及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如此可以使得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与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的配合方向是相同的,由于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的延伸方向相同,可以减少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所额外占用的体积,进而可以减小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和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配合的所占据的体积,如此可以有效地减小耳挂组件12的体积,此外,利用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拼接边缘120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边缘1202彼此契合,可以无需设置额外的卡扣、凸起等结构,如此使得耳挂组件12结构更紧凑且也可以减小耳挂组件12的体积。同时,通过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与第一卡槽
1211和第二卡槽1212的配合能够限制拼接方向和厚度方向的位移,通过拼接边缘1201、1202的契合能够限制长度方向的位移,如此能够使得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更稳定,结构更可靠。
[0094]
如图12所示,第一卡槽1211和第二卡槽1212可以分别位于第一耳挂壳体121沿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一卡槽1211的开口方向朝向容置空间120,第二卡槽1212的开口方向背离容置空间120。也即,第一卡槽1211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第二卡槽1212的开口方向背离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可选地,第一卡槽1211开设于第一耳挂壳体121靠近连接部件122的一侧,第二卡槽1212开设于第一耳挂壳体121远离连接部件122的一侧。
[0095]
如图13所示,第一卡块1231和第二卡块1232可以分别位于第二耳挂壳体123沿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一卡块1231的延伸方向背离容置空间120,第二卡块1232的延伸方向朝向容置空间120内。也即,第一卡块1231的延伸方向背离第二子容置空间1230,第二卡块1232的延伸方向朝向第二子容置空间1230。相应地,第一卡块1231设置于第二耳挂壳体123靠近连接部件122的一侧,第二卡块1232设置于第二耳挂壳体123远离连接部件122的一侧。由于第二卡块1232向容置空间120内凸出延伸,相对于向容置空间120外凸出延伸而言,不需要占据额外的空间,能够节省了相应的空间,第二卡槽1212在配合时位于第二卡块1232延伸方向的前方,两者嵌入配合,也能够减小耳挂组件12的体积。
[0096]
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拼接边缘1201设置有第一止挡部1213,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边缘1202设置有第二止挡部1234,第一止挡部1213和第二止挡部1234彼此契合,以限制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例如,第一止挡部1213为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拼接边缘1201所形成的开口部,第二止挡部1234为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边缘1202形成的凸出部,开口部和凸出部的外形相适应,能够彼此契合,进而使得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拼接边缘120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的拼接边缘1202可以互补,以限制两者在长度方向的相对移动。
[0097]
第一卡槽1211的开口方向朝向容置空间120的,如果直接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内形成第一卡槽1211,在利用相应模具形成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和第一卡槽1211的过程中,形成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的拔模方向和形成第一卡槽1211的拔模方向可能相互干扰,由于的第一卡槽1211的拔模方向是在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内,还可以与其他结构的拔模方向产生冲突,给生产上带来较大的困难。基于上述技术难题,本实施例设计了如下结构,以降低生产和制造难度。
[0098]
如图15所示,第一耳挂壳体121可以开设有从容置空间120外到容置空间120内的方向上彼此连通的外侧孔段1215和内侧孔段1216。也即,外侧孔段1215的开口方向背向容置空间120,内侧孔段1216的开口方向朝向容置空间120,外侧孔段1215和内侧孔段1216连通。外侧孔段1215内填设有填充件1217。填充件1217例如是橡胶件,例如是硬胶。外侧孔段1215被填充封堵后,内侧孔段1216就可以作为第一卡槽1211,内侧孔段1216的开口方向朝向容置空间120,可以和第一卡块1231进行配合。
[0099]
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可以从第一耳挂壳体121外到第一耳挂壳体121内,依次形成有外侧孔段1215和内侧孔段1216,拔模方向不在第一子容置空间1210内进行,而是在第一耳挂壳体121外,接着再使用填充件1217填充外侧孔段1215,使得剩下的内侧孔段1216可以作为第一卡槽1211,如此有效地减低制造难度和制造的复杂性,节省成本。
[0100]
外侧孔段1215垂直于外侧孔段1215和内侧孔段1216的连通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内侧孔段1216垂直于外侧孔段1215和内侧孔段1216的连通方向的横截面积。由于外侧孔段1215相应的横截面积大于内侧孔段1216相应的横截面积,可以便于在外侧孔段1215内填设填充件1217,进而可以具有更好的封堵效果,进而更快速地形成第一卡槽1211。
[0101]
基于上述对耳挂组件12的外侧孔段1215和内侧孔段1216的结构描述,本实施例可以对耳挂组件12的制造方法进行示例性描述如下:
[0102]
s100:以注塑方式形成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并在第一耳挂壳体121从第一耳挂壳体121外到第一耳挂壳体121内形成彼此连通的外侧孔段1215和内侧孔段1216,在第二耳挂壳体123上形成第一卡块1231。
[0103]
s200:在外侧孔段1215内填设填充件1217,并利用内侧孔段1216作为第一卡槽1211。
[0104]
可选地,以注塑的方式在外侧孔段1215内填设填充件1217。
[0105]
为了对第一耳挂壳体121已经保护,可以在s200之后对第一耳挂壳体121包覆耳挂弹性覆层1223,具体如下:
[0106]
s210:以注塑方式在第一耳挂壳体121外包覆耳挂弹性覆层1223,且覆盖外侧孔段1215。
[0107]
s300:通过第一卡槽1211和第一卡块1231的卡接配合,以拼接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
[0108]
对于上述耳挂组件12的其他结构中的成型方法和步骤,可以基于上述耳挂组件12的具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成型方法可以制造,在此不再赘述。
[0109]
为了能够更好地减小耳挂组件12的体积,可以对容置空间120内的元器件的位置进行更换或者重新设置,进而可以使得容置空间120能够被有效地压缩,进而可以减小耳挂壳体的体积。如果骨传导耳机1的电源插孔1233等设置于第二耳挂壳体123远离第一耳挂壳体121的底壁1112的一侧,如此会增大耳挂组件12的体积。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小耳挂组件12的体积,本实施例将电源插孔1233设置于第二耳挂壳体123远离连接部件122的侧壁1113,具体可以详细描述如下:
[0110]
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二耳挂壳体123远离连接部件122的部分壳体开设有电源插孔1233。电源插孔1233连通容置空间120,电源插孔1233用于容置电源接口152。例如,第二耳挂壳体123也可以具有壳体底部和壳体侧部,壳体侧部环绕连接壳体底部,以形成第二子容置空间1230。壳体侧部远离壳体底部的一侧边缘则作为与第一耳挂壳体121进行拼接的拼接边缘1202。电源插孔1233开设于壳体侧部,连通第二子容置空间1230,也即连通容置空间120。
[0111]
如图14所示,第二卡块1232邻近电源插孔1233设置。也即,第二卡块1232凸出设置于第二耳挂壳体123远离连接部件122的部分壳体,且朝向容置空间120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块1232相较于电源插孔1233更靠近容置空间120。可以换言之,第二卡块1232相较于电源插孔1233更靠近连接部件122。
[0112]
可选地,第二卡块1232和电源插孔1233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彼此重叠。在本实施例中,彼此重叠包括部分重叠(也即,重叠的部分是第二卡块1232投影的一部分,也是电源插孔1233投影的一部分),也包括全部重叠(也即第二卡块1232的投影
完全落入到电源插孔1233的投影内)。可选地,以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作为第一基准面,第二卡块1232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位于电源插孔1233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内,也即两者的投影范围全部重叠。如此设置第二卡块1232和电源插孔1233的位置,可以在不影响电源接口152的安装的情况下使得第二耳挂壳体123的结构紧凑,减小耳挂组件12的体积。
[0113]
可选地,第二卡块1232和电源插孔1233在垂直于拼接方向的第二基准面上的投影彼此重叠。此处的彼此重叠也同样是包括部分重叠,也包括全部重叠。可选地,以垂直于拼接方向的平面作为第二基准面,第二卡块1232在第二基准面上的投影也位于电源插孔1233在第二基准面上的投影内,也即两者的投影范围也全部重叠。如此可以使得第二卡块1232和电源插孔1233无论是在拼接方向还是长度方向上结构安排都比较紧凑,能够较大化地节省电源插孔1233和第二卡块1232所占用的空间,以提升耳挂组件12的结构紧凑性。
[0114]
此外,在工业等生产制造领域使用骨传导耳机1,对于骨传导耳机1的操控体验有极大的要求,将电源插孔1233开设于第二耳挂壳体123远离连接部件122的部分壳体可以提高骨传导耳机1的操作体验,原因如下:
[0115]
骨传导耳机1一般会具有音量按键等,按照现有的常规手段,按键153等对应的按键孔1235和电源插孔1233一般会开设第二耳挂壳体123的壳体底部,也即第二耳挂壳体123远离第一耳挂壳体121的部分壳体。由于壳体底部的面积比较受限,因此按键孔1235和电源插孔1233之间比较紧凑,按键孔1235和电源插孔1233尽可能不多占地方。在工业等生产制造领域,佩戴者可能穿着工作服或者手套等,按键孔1235较小,排列太紧凑,会导致佩戴者的操控体验下降,极容易导致误操控。而本实施例不在壳体底部上开设电源插孔1233,而是在壳体侧部上开设电源插孔1233,那么按键孔1235的大小可以设计得较大,相互之间排列可以较为宽松,如此可以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减少误操控的发生。
[0116]
此外,基于上述电源插孔1233的设计,如果将第二卡块1232设置于第二耳挂壳体123邻近电源插孔1233且朝向第一耳挂壳体121的顶部位置(如图13所示的连接第二卡块1232的平台区域,也即第二卡块1232可以视为从该平台区域往第二子容置空间1230内延伸形成的),会挤压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接插孔1218的空间,进而会影响到耳挂组件12和后挂组件13之间的接插配合,第二卡块1232需要占据额外的空间,会使得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在拼接方向上的拼接占据较大的空间,不够紧凑,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电源插孔1233设置于第二耳挂壳体123的壳体底部,以及以上述投影关系设置第二卡块1232和电源插孔1233之间结构关系,使得第二耳挂壳体123在拼接方向上结构更紧凑,第二卡块1232朝向容置空间120内延伸,可以不用占据额外的空间,进而可以将耳挂壳体12的体积小型化。
[0117]
基于上述详细描述,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之间稳定的拼接结构可以保护容置空间120内的电池组件14和控制电路组件15。当然,为了能够减少骨传导耳机1的故障率,不仅需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也需要保证电气连接的稳定性。骨传导耳机1内到导线组在扬声器组件11、耳挂组件12之间走线,走线的稳定性关系到骨传导组件的可靠性。为了提高走线的可靠性,耳挂组件12可以设置相应的卡线结构,以在导线组穿过耳挂组件12时保证导线的稳定,具体可以参见如下描述。
[0118]
连接部件122可以包括耳挂弹性金属丝1221和连接于耳挂弹性金属丝1221一端的接头部1222。为了保护耳挂弹性金属丝1221,连接部件122也可以包括至少包覆于耳挂弹性
金属丝1221的外周的耳挂弹性覆层1223(如图12所示)。当然,耳挂弹性金属丝1221还可以进一步包覆第一耳挂壳体121。接头部1222用于与扬声器组件11进行接插配合。耳挂弹性金属丝122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耳挂壳体121。
[0119]
如图15和图16所示,接头部1222具有第一卡线部1224,第一耳挂壳体121具有第二卡线部1219,经扬声器组件11引出的引线组能够依次经第一卡线部1224以及第二卡线部1219进入到容置空间120内,第一卡线部1224和第二卡线部1219用于在引线组的径向上卡止引线组,如此可以减少引线组在其径向上的晃动。
[0120]
第一卡线部1224和第二卡线部1219所卡止的引线组可以是在耳挂组件12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钛丝等附加部件。具体地,在耳挂组件12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辅助钛丝在耳挂弹性覆层1223内形成引线通道,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将辅助钛丝依次穿引第一卡线部1224、第二卡线部1219以及进入到容置空间120内,在制备完成后,抽出辅助钛丝即可形成连通收容空间110和容置空间120的引线通道。第一卡线部1224和第二卡线部1219可以保持辅助钛丝的稳定,减少辅助钛丝的晃动,以便能够使得胶位更稳定。
[0121]
可选地,引线通道可以和耳挂弹性金属丝1221并列设置于耳挂弹性覆层1223内。
[0122]
第一卡线部1224和第二卡线部1219所卡止的引线组可以是在形成引线通道后所穿引的用于进行电连接的导线组。也即,经扬声器组件11引出的导线组经第一卡线部1224和第二卡线部1219进入到容置空间120内。具体地,导线组在进入引线通道前和引线通道后也需要减少其的晃动,如此可以提高引线效率。此外,由于耳挂组件12是用于挂设于人耳,一般会呈弧状设置,经过耳挂组件12的导线组往往容易产生晃动或产生移动等,第一卡线部1224和第二卡线部1219可以减少导线组的晃动。
[0123]
具体地,耳挂弹性覆层1223形成有引线通道(图未示)。经扬声器组件11引出的导线组能够依次经第一卡线部1224、引线通道以及第二卡线部1219进入到容置空间120内。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扬声器组件11还连接有棍咪组件16,那么经扬声器组件11引出的导线组可以包括扬声器113的导线组和棍咪组件16的导线组。如果扬声器组件11没有连接棍咪组件16,那么经扬声器组件11引出的导线组则包括扬声器113的导线组。
[0124]
本实施例通过在接头部1222和第一耳挂壳体121上分别设置第一卡线部1224和第二卡线部1219,一方面能够在制备过程中卡止辅助钛丝相对于第一耳挂壳体121和接头部1222的移动,耳挂组件12的胶位更均匀,提升良品率,另一方面能够卡止导线组在其径向上的移动,进而减少导线组产生的晃动,使得导线组穿引效率更高,也能够使得导线组在实际产品中的结构能够更稳定,进而可以保证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0125]
具体地,第一卡线部1224可以具有在厚度方向上间隔排列的两个第一子卡线部12241。如图16所示,两个第一子卡线部12241在引线组的长度方向上彼此错开。两个第一子卡线部12241可以在引线组经过两个第一子卡线部12241之间时在厚度方向上卡止引线组,进而可以限制引线组在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可选地,两个第一子卡线部12241在引线组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不同。
[0126]
第二卡线部1219可以具有在厚度方向上间隔排列的两个第二子卡线部12191,两个第二子卡线部12191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子卡线部12191可以在引线组经过两个第二子卡线部12191之间时在厚度方向上卡止引线组,进而可以限制其在厚度方向上的移动。
[0127]
此外,第一卡线部1224可以是在接头部1222凹陷形成,第二卡线部1219可以是在
第一耳挂壳体121上凹陷形成的,如此使得导线组在第一卡线部1224和第二卡线部1219可以被看到,进而可以减少导线组穿引在不可见区域的距离,便于对导线组的穿引,提高引线效率。
[0128]
为了便于接头部1222接插于第一扬声器壳体111的第二通孔1111内,以及增强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如图16所示,接头部1222的端部12221可以形成有彼此交叉的两个通槽1225,以将端部12221分割成的四个子端部。通过设置两个彼此交叉的两个通槽1225将端部12221分割成四个子端部,可以增强端部12221的弹性,使得四个子端部能够被挤压且可以弹性恢复,如此在将接头部1222插入第二通孔1111内时,四个子端部被挤压而相互靠拢,使得端部12221变小便于将接头部1222插入到第二通孔1111内。
[0129]
子端部的外周可以凸出设置有凸起1226。接头部1222插接于扬声器组件11内且凸起1226被扬声器组件11卡止限位,以限制接头部1222往远离扬声器组件11上的移动。具体地,接头部1222插入到第二通孔1111内后,四个子端部弹性回复,进而可以使得子端部外周的凸起1226被扬声器组件11卡止限位,如此可以提高耳挂组件12和扬声器组件11的连接可靠性。
[0130]
具体地,接头部1222插入到第二通孔1111内,凸起1226可以位于收容空间110内,凸起1226卡止于第二通孔1111和收容空间110的连通处的边缘。
[0131]
耳挂弹性金属丝1221材料可以为弹簧钢、钛、其他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耳挂弹性覆层1223的材料可以为硅胶、橡胶、塑胶等或者其他材料。耳挂弹性覆层1223包覆耳挂弹性金属丝1221,还可以进一步包覆第一耳挂壳体121和第二耳挂壳体123,可以覆盖第二卡线部1219。当然可以使得电源插孔1233等裸露。耳挂弹性覆层1223还可以包覆至少部分的接头部1222,可以覆盖第一卡线部1224。
[0132]
如图17所示,后挂组件13可以包括后挂弹性金属丝131、包覆在后挂弹性金属丝131上的后挂弹性覆层132以及设置于后挂弹性金属丝131两端的插置部133。后挂弹性覆层132还可以包覆至少部分插置部133。
[0133]
插置部133用于与耳挂组件12接插配合。具体地,第一耳挂壳体121远离连接部件122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容置空间120的接插孔1218。接插孔1218和第二卡槽1212相邻设置。插置部133可以和接插孔1218接插配合。至少一个插置部133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开设有两组开槽1331。也即,至少一个插置部133在插置部133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设有两组开槽1331,每组开槽1331包括至少一个开槽1331。后挂弹性金属丝131经插置部133的一端插置于插置部133内。一组开槽1331邻近插置部133,另一组开槽1331远离插置部133的一端。
[0134]
可选地,插置部133从插置部133的一端到插置部133的另一端的方向上,依次开设有上述两组开槽1331。靠近插置部133的一端的开槽1331用于进行模具定位。远离插置部133的一端的开槽1331用于与第一耳挂壳体121进行卡接配合。
[0135]
例如,两组开槽1331分为第一组开槽1331和第二组开槽1331,第一组开槽1331远离插置部133的一端,并用于和耳挂组件12进行卡接配合。如图17和18所示,第一耳挂壳体121凸出设置有卡接部12181。例如,第一耳挂壳体121的接插孔1218内凸出设置有卡接部12181。插置部133插接于接插孔1218内且卡接部12181嵌入第一组开槽1331内,进而限制耳挂组件12和后挂组件13的相对移动。
[0136]
第二开槽1331靠近插置部133的一端,并用于进行模具定位。也即,第二组开槽
1331用于和模具上相应的凸出结构进行配合,进而将插置部133精确地固定于某个位置,进而能够对其进行其他的工序,提升良品率。例如利用第二组开槽1331对插置部133和后挂弹性金属丝131进行定位,进而可以通过注塑方式形成后挂弹性覆层132。
[0137]
可选地,开槽1331自插置部133位于其中轴线两侧的边缘往中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每组开槽1331包括两个开槽1331,每组的两个开槽1331相背设置。
[0138]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