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35715发布日期:2021-02-03 19:20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涉及耳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0002]
耳机作为一种音频输出装置,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耳机一般又可以分为入耳式、头戴式和耳挂式。目前,对于入耳式耳机而言,通过更换大、中、小型号的耳塞,可以适配不同用户的外耳道大小;对于头戴式耳机而言,通过调节其头梁的有效尺寸,可以适配不同用户的头部大小。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其中,该耳机包括耳挂壳体和后挂组件,耳挂壳体呈弯曲形状,以挂设于用户的耳部外侧,后挂组件呈弯曲形状,以绕设于用户的头部后侧,耳挂壳体为腔体结构,并设有安装口,后挂组件经由安装口而部分插入耳挂壳体,后挂组件能够在用户的插拔力的作用下调节相对于耳挂壳体的插入深度,耳挂壳体与后挂组件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用于在用户取消插拔力之后使得后挂组件和耳挂壳体保持相对固定。
[0004]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中耳挂壳体与后挂组件在用户的插拔力作用下可调节,以使得耳机能够适配不同用户的头部大小;且在定位机构的作用下,用户调节后挂组件相对于耳挂壳体的插入深度至某一使用状态之后,该使用状态能够得以保持,进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0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06]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07]
图2是图1中耳挂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08]
图3是图1中耳挂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09]
图4是图1中耳机组装之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0]
图5是图4中耳挂壳体与后挂组件分解之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1]
图6是图5中定位机构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0012]
图7是图5中定位机构另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0013]
图8是图5中定位机构又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0014]
图9是图5中定位机构再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0015]
图10是图5中耳挂壳体上设置引导机构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7]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0018]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对于耳挂式耳机而言,相关技术中其后挂结构的长度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并不能进行调节,导致相关技术中耳挂式耳机不能很好地适配不同用户的头部大小。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实施例。
[0019]
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耳挂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耳挂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
本申请中,耳机10可以为耳挂式耳机。此时,当用户佩戴耳机10时,主要是通过用户的耳朵承受耳机10的重量。进一步地,对于耳挂式耳机而言,耳机10具体可以为空气传导式耳机或骨传导式耳机。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以耳机10为骨传导式的耳挂式耳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0021]
如图1至图3所示,耳机10可以包括两个机芯模组20、两个耳挂组件30、后挂组件40、主板50和电池60。其中,两个耳挂组件30的一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机芯模组20,后挂组件4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耳挂组件30远离机芯模组20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地,两个耳挂组件30均呈弯曲形状,以便于其分别挂设于用户的两耳外侧;后挂组件40也呈弯曲形状,以便于其绕设于用户的头部后侧,进而便于实现用户佩戴耳机10的使用需求。如此设置,以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两个机芯模组20分别位于用户的头部的左侧和右侧;并在两个耳挂组件30和后挂组件40的配合作用下,使得两个机芯模组20能够夹持用户的头部而与用户的皮肤接触,进而能够基于骨传导技术实现声音的传递。
[0022]
进一步地,主板50和电池60可以设置在同一耳挂组件30内;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耳挂组件30内,具体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主板50和电池60可以通过相应的导体与两个机芯模组20电性连接;前者可以用于控制机芯模组20的发声(主要是将电信号转化成机械振动),后者可以用于给耳机10(具体可以是两个机芯模组20)提供电能。当然,本申请所述的耳机10还可以包括麦克风、拾音器这类传声器,也可以进一步包括蓝牙、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这类通信器件,它们通过相应的导体与主板50、电池60电性连接,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0023]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机芯模组20设置有两个,两个机芯模组20均可以发声,主要是为了便于耳机10实现立体声音效,进而改善耳机10的声学表现力。因此,在其它一些对立体声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的应用场景下,例如听力患者助听、(主持人)直播提词等,耳机10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机芯模组20。
[0024]
如图2或图3所示,耳挂组件30可以包括耳挂壳体31和仓体盖32。作为示例性地,耳
挂壳体31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耳机固定部311、弯折过渡部312和容置仓313。其中,耳机固定部311主要是用于固定机芯模组20,两者可以通过胶接、卡接、铆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进行组装。弯折过渡部312连接容置仓313和耳机固定部311,并呈弯折状,以使得耳挂壳体31呈弯曲形状,进而使得耳挂壳体31能够挂设于用户的耳部外侧。进一步地,容置仓313远离耳机固定部311的一端与后挂组件40连接,以便于实现耳挂组件30与后挂组件40之间的组装,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的示例性说明。其中,容置仓313的一端呈开口设置,以便于容纳主板50或电池60。此时,仓体盖32盖设在容置仓313的开口端上,且两者可以相互配合,以使得仓体盖32与耳挂壳体31共同形成腔体结构。进一步地,由于主板50或电池60与机芯模组20设置在耳挂壳体31的两端,使得耳挂壳体31可以至少在弯折过渡部312开设走线槽(图1至图3中均未示出),以便于穿设导体。
[0025]
对于图2所示的耳挂组件30而言,容置仓313可以主要是用于容纳主板50。此时,耳挂组件30还可以包括控制键33和type-c(usb)接口34。其中,控制键33和type-c(usb)接口34可以设置在容置仓313上,以便于两者与主板50电性连接,进而缩短两者之间的走线距离。此时,控制键33和type-c(usb)接口34可以部分裸露在耳挂壳体31外,以便于用户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此设置,控制键33可以用于实现耳机10的开启与关闭、音量的调节等功能,type-c(usb)接口34可以用于实现数据传输、充电等功能。此外,耳挂组件30还可以包括指示灯35。其中,指示灯35可以设置在容置仓313内,以便于与主板50连接,进而缩短走线的距离。此时,指示灯35可以部分裸露在仓体盖32外,如图2所示;也可以具体包括藏匿在容置仓313内的led光源和部分裸露在仓体盖32外的导光件(图2中未示出)。如此设置,指示灯35可以在耳机10充电、电量不足等情景下进行提示。
[0026]
对于图3所示的耳挂组件30而言,容置仓313可以主要是用于容纳电池60。此时,耳挂组件30还可以包括功能按键36。其中,功能按键36可以设置在耳机固定部311上,以便于用户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此设置,功能按键36可以代替上述的控制键33,以简化耳机10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的控制键33共存,并可以用于实现播放/暂停、ai唤醒等功能,以扩展耳机10的交互能力。
[0027]
需要说明的是:当图2所示的容置仓313主要是用于容纳主板50时,图3所示的容置仓313则可以主要是用于容纳电池60。此时,若图2所示的耳挂组件30对应于耳机10的左耳挂,则图3所示的耳挂组件30可以对应于耳机10的右耳挂;反之,若图2所示的耳挂组件30对应于耳机10的右耳挂,则图3所示的耳挂组件30可以对应于耳机10的左耳挂。换句话说,主板50和电池60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耳挂组件30内。如此设置,不仅可以增加电池60的容量,以改善耳机10的续航能力;还可以对耳机10的重量进行均衡,以改善耳机10的佩戴舒适度。进一步地,当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耳机10将挂在用户的耳部外侧。具体地,机芯模组20一般位于耳部的前侧,主板50或电池60一般位于耳部的后侧。此时,用户的耳部作为一个支点而支撑耳机10,使得用户的耳部将承受耳机10的大部分重量。用户在长时间佩戴耳机10之后,可以会引起不适感。为此,耳挂壳体31(尤其是弯折过渡部312部分)一般会选择质地较软的材质制成,以便于改善耳机10的佩戴舒适度。其中,耳挂壳体31的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酰胺(polyamides,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高冲击聚苯乙烯(high impact polystyrene,hips)、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氨酯(polyurethanes,pu)、聚乙烯(polyethylene,pe)、酚醛树脂(phenol formaldehyde,pf)、尿素-甲醛树脂(urea-formaldehyde,uf)、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elamine-formaldehyde,mf)、硅胶等。进一步地,由于耳挂壳体31的质地较软,导致耳挂壳体31存在刚度/强度不足而在外力作用下难以维持其结构,甚至是强度不足而断裂的风险。为此,耳挂壳体31可以(至少在弯折过渡部312部分)内置弹性金属丝(图2及图3中未示出),以便于改善耳挂壳体31的强度,进而增加耳挂壳体31的可靠性。其中,弹性金属丝的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钢、钛合金、钛镍合金、铬钼钢等。此时,耳挂壳体31可以为金属嵌件注塑一体成型结构件。
[0028]
共同参阅图4及图5,图4是图1中耳机组装之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耳挂壳体与后挂组件分解之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主要是示意出了耳挂组件背离用户的头部一侧的结构,而图4则主要是示意出了耳挂组件贴近用户的头部一侧的结构。进一步地,图4和图5中的箭头a可以示意后挂组件相对于耳挂壳体进行插拔的方向。
[0029]
如图4及图5所示,耳挂壳体31设有安装口314,后挂组件40经由安装口314而部分插入耳挂壳体31(具体可以为容置仓313和仓体盖32所对应的部分)。其中,后挂组件40在安装口314处与耳挂壳体31之间可以为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且耳挂壳体31内留有一调节空间,以使得后挂组件40能够在用户的插拔力的作用下调节其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深度,进而调节后挂组件40的有效长度,以使得耳机10能够适配不同用户的头部大小。
[0030]
进一步地,耳挂壳体31与后挂组件40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100,定位机构100用于在用户取消插拔力之后,使得后挂组件40和耳挂壳体31能够保持相对固定。其中,定位机构100可以是螺钉、销钉、卡扣等,它们可以使得后挂组件40抵紧于耳挂壳体31。如此设置,以在用户调节后挂组件40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深度至某一使用状态之后,由于定位机构100的作用,使得上述使用状态能够得以保持,进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其中,关于定位机构100的具体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的示例性说明。
[0031]
如图4及图5所示,后挂组件40可以包括弹性金属丝41、接插柱42、导体43和包覆体44。其中,如图5所示,弹性金属丝41在其长度方向上呈弯曲形状,使得后挂组件40能够绕设于用户的头部后侧。此时,弹性金属丝41主要是对后挂组件40起到支撑作用,以维持其基本结构形态,进而在用户佩戴耳机10时,后挂组件40可以与两个机芯模组20、两个耳挂组件30配合以提供夹紧力,以增加佩戴的稳定性、可靠性。因此,弹性金属丝41的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钢、钛合金、钛镍合金、铬钼钢等。
[0032]
如图5所示,接插柱42设置在弹性金属丝41的端部,并经由安装口314而部分插入耳挂壳体31。其中,定位机构100设置在耳挂壳体31和接插柱42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部分之间。如此设置,以在用户调节后挂组件40的接插柱42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深度至某一使用状态之后,接插柱42与耳挂壳体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在定位机构100的作用得以保持,进而调节后挂组件40的有效长度,以使得耳机10能够适配不同用户的头部大小。相较于后挂组件40直接与耳挂壳体31进行插拔操作,本申请通过接插柱42与耳挂壳体31进行插拔操作,并借助插接柱42设置相应的定位机构100,可以增加定位机构100在结构上的灵活性。进一步地,接插柱42可以为金属制件,以增加接插柱42的耐磨性。
[0033]
由于后挂组件40(尤其是弹性金属丝41)可以呈弯曲形状,使得接插柱42在其长度
方向上也可以呈弯曲形状,以与弹性金属丝41的弯曲形状适配,进而使得后挂组件40在其长度上的曲率均匀变化。此时,接插柱42从靠近弹性金属丝41的一端至远离弹性金属丝41的另一端,其弯曲半径可以在50-150mm内逐渐增大变化。当然,由于接插柱42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也即是相较于弹性金属丝41的长度而言很短,使得接插柱42也可以呈直线形。
[0034]
对于耳机10而言,其可以包括两个机芯模组20、控制键33、功能按键36、主板50、电池60等电性器件。由于上述电性器件的正常工作,既需要电池60提供的电能,又需要主板50发出的控制指令,使得它们之间需要进行合理的电路设计。除此之外,如图1至图3所示,由于上述电性器件往往均匀地设置于两个耳挂组件30,也即是上述电性器件往往均匀地分布于后挂组件40的两端,使得上述电性器件之间的电路设计往往需要借助后挂组件40,也即是后挂组件40承担了耳机10的部分走线。因此,导体43可以为多股导线,具体可以用于实现电池60与主板50之间的电性连接,电池60一侧的机芯模组20、功能按键36等电性器件与主板50之间的电性连接。
[0035]
如图4及图5所示,包覆体44包裹在弹性金属丝41、接插柱42和导体43的外围,使之免受外界的侵扰,进而增加后挂组件40的使用寿命。其中,包覆体44的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聚碳酸酯、聚酰胺、硅胶、橡胶等,质地较软,以增加后挂组件40的佩戴舒适性。进一步地,在接插柱42部分,包覆体44可以部分包裹在接插柱42上,使得接插柱42远离弹性金属丝41的一端裸露在包覆体44外,以便于接插柱42部分插入耳挂壳体31内。
[0036]
需要说明的是:接插柱42可以呈管状,也即是接插柱42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的断面的形状为环状,这样不仅弹性金属丝41可以插接固定在接插柱42内,而且导体43也可以经由接插柱42而延伸至耳挂壳体31内。此时,导体43对应于接插柱42的部分还可以套设一软胶套(图4及图5中均未示出),以避免导体43与接插柱42摩擦而磨损。当然,接插柱42也可以呈半管状,也即是接插柱42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上的断面的形状为半环状,此时相当于在接插柱42上设置有引线槽421,而导体43也可以埋设在引线槽421内。进一步地,在接插柱42呈管状并用于容纳导体43的情况下,弹性金属丝41与接插柱42相互靠近的端部也可以通过其它的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除此之外,对于导体43而言,其在对应于弹性金属丝41的部分,可以在包覆体44的包裹作用下而与弹性金属丝41保持相对固定;其在对应于接插柱42的部分,可以在胶体(图4及图5中均未示出)的胶接作用下而与接插柱42保持相对固定,进而避免导体43在后挂组件40中晃动。尤其是在导体43埋设在接插柱42的引线槽421内的情况下,导体43与接插柱42之间设置胶体,可以避免导体43在插拔力的作用下与接插柱42分离,进而增加后挂组件40的可靠性。
[0037]
进一步地,如图4及图5所示,耳挂壳体31和接插柱4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彼此相对配合的止挡机构200。其中,止挡机构200用于限定接插柱42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深度的最大值和/或最小值,以避免用户在插拔调节后挂组件40的过程中出现过插或过拔的情况。对于耳挂壳体31而言,止挡机构200可以包括固定在耳挂壳体31内的第一止挡部201和第二止挡部202,两者在后挂组件40相对于耳挂壳体31进行插拔的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对于接插柱42而言,止挡机构200可以是固定在接插柱42端部的止挡块422,止挡块422位于第一止挡部201和第二止挡部202之间。其中,在接插柱42部分插入耳挂壳体31的过程中,止挡块422能够被第一止挡部201止挡;在接插柱42部分拔出耳挂壳体31的过程中,止挡块422能
够被第二止挡部202止挡,进而避免上述的过插或过拔情况。进一步地,耳挂壳体31在第一止挡部201和第二止挡部202之间还设置有引导槽203,止挡块422及部分接插柱42可以在引导槽203的引导作用下滑动,进而增加上述插拔调节的可靠性、稳定性。
[0038]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为了使得耳机10尽可能多地适配更多类型的用户的头部大小,接插柱42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深度的最大值可以为20mm,最小值可以为5mm。
[0039]
下面就定位机构的具体进行详细的示例性说明:
[0040]
参阅图6,图6是图5中定位机构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的箭头a可以示意后挂组件相对于耳挂壳体进行插拔的方向。
[004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定位机构100可以包括设置在耳挂壳体31和接插柱42的插入部分中的一者上的定位凹陷101以及设置在耳挂壳体31和接插柱42的插入部分中的另一者上的定位凸起102。其中,定位凹陷101和定位凸起102中的一者的数量为沿后挂组件40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以能够随着接插柱42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深度变化依次与定位凹陷101和定位凸起102中的另一者彼此卡合。进一步地,定位凸起102设置成在用户的插拔力大于预设阈值之后从定位凹陷101脱出,进而实现插入深度的调节。其中,定位凸起102可以为金属制件,以增加定位凸起102的耐磨性。
[0042]
如图6所示,定位凹陷101可以设置在接插柱42上,其数量可以为三个;定位凸起102可以设置在耳挂壳体31上,其数量可以为两个。此时,在后挂组件40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方向上,三个定位凹陷101中相邻两个之间的间距可以彼此相等,且两个定位凸起102之间的间距可以等于相邻两个定位凹陷101之间的间距。如此设置,以在后挂组件40相对于耳挂壳体31调节的过程中,定位凹陷101与定位凸起102能够彼此卡合,进而维持后挂组件40调节之后的使用状态。此时,由于定位凹陷101的数量为三个,使得后挂组件40相对于耳挂壳体31插入不同的深度之后且还能够维持两者相对位置的选择有三个,也即是用户在调节后挂组件40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有效长度时有三种不同的选择。
[0043]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凹陷101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定位凸起102的数量也可以是任意的。进一步地,在定位凹陷101和定位凸起102中一者的数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另一者的数量越多,意味着两者彼此卡合的数量也就越多,此时定位机构100对后挂组件40与耳挂壳体31的定位效果越可靠,但用户所需的插拔力也就越大;反之,另一者的数量越少,意味着两者彼此卡合的数量也就越少,此时定位机构100对后挂组件40与耳挂壳体31的定位效果可能不那么可靠,但用户所需的插拔力也就越小。因此,定位凹陷101和定位凸起102的具体数量及其间距可以根据实际的调节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0044]
共同参阅图7至图9,图7是图5中定位机构另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中定位机构又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5中定位机构再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至图9中的箭头a可以示意后挂组件相对于耳挂壳体进行插拔的方向,箭头b可以示意弹性件在插拔力作用下的变形方向。
[0045]
定位机构1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弹性件103,弹性件103用于将定位凸起102弹性压持在定位凹陷101内。如此设置,以在插拔过程中,定位凸起102能够在弹性件103的弹性力作用下而被推入定位凹陷101内,定位凸起102也能够迫使弹性件103发生弹性变形而从定位凹陷101内脱出。相较于图6所示的刚性配合,图7至图9所示的柔性配合可以降低定位机
构100的磨损,并增加调节的便携性。除此之外,由于定位凹陷101和定位凸起102均可以为金属制件,在弹性件103将定位凸起102推入定位凹陷101内时,定位凸起102可以与定位凹陷101碰撞而发出“砰”的金属撞击声,进而提醒用户定位机构100已移动到位。
[0046]
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弹性件103可以为弹性悬臂。其中,弹性悬臂103的一端与耳挂壳体31连接,定位凸起102设置在弹性悬臂103上,定位凹陷101设置在接插柱42上。此时,如图7所示,弹性悬臂103的数量可以与定位凸起102的数量一致。如此设置,在插拔过程中,弹性件103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或弹性回复,进而对定位凸起102施加弹性作用力,实现定位凸起102与定位凹陷101之间的柔性配合。
[0047]
在其它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弹性件103可以为弹性桥梁。其中,弹性桥梁103的两端均与耳挂壳体31连接,定位凸起102设置在弹性桥梁103上,定位凹陷101设置在接插柱42上。此时,如图8所示,弹性桥梁103的数量可以与定位凸起102的数量不一致。如此设置,在插拔过程中,弹性件103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或弹性回复,进而对定位凸起102施加弹性作用力,实现定位凸起102与定位凹陷101之间的柔性配合。
[0048]
在其它又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弹性件103可以为弹簧。其中,耳挂壳体31内设置有安装座104,安装座104形成用于容纳弹簧103和定位凸起102的容置腔。进一步地,弹簧103弹性支撑定位凸起102,以使得定位凸起102从容置腔部分外露,定位凹陷101设置在接插柱42上。如此设置,在插拔过程中,弹性件103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或弹性回复,进而对定位凸起102施加弹性作用力,实现定位凸起102与定位凹陷101之间的柔性配合。
[0049]
进一步地,定位凸起102可以呈圆球状,例如钢珠,定位凸起102相对于定位凹陷101的嵌入深度与定位凸起102的半径之间的比值为1/3至2/3。例如:钢珠的直径为1.0mm,上述嵌入深度可以为0.25mm。
[0050]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座104与耳挂壳体3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此时,弹性件103背离定位凸起102的一端还可以设置销钉105,销钉105可以通过卡接、胶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与安装座104固定连接。
[0051]
作为示例性地,如图9所示,如果定位凹陷101的数量为三个,且定位凸起102及与之配合的弹性件103的数量为一个,那么后挂组件40的有效长度有三个可调节的档位。进一步地,如果后挂组件40的基础长度为200mm,且两两定位凹陷101之间的间距为10mm,那么后挂组件40的有效长度还可以调节至180mm,160mm。
[0052]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定位凸起102的直径大小、弹性件103的弹力大小、定位凸起102陷入定位凹陷的深度大小等参数,均会影响用户施加的插拔力的预设阈值大小。显然,如果预设阈值太小,那么定位机构100可能会不可靠;如果预设阈值太大,那么用户施加的插拔力就会很大,不便于调节。进一步地,在弹性件103的作用下,定位凸起102一直会弹性压持于接插柱42。因此,在设计预设阈值时,主要是考虑接插柱42将定位凸起102推离相应的定位凹陷101所需的推力f1和接插柱42在定位凸起102与定位凹陷101分离之后的滑动摩擦力f2。
[0053]
对于推力f1而言,其与弹性件103作用于定位凸起102的弹力f满足以下关系式:f1=f*sinθ/cosθ。其中,θ为定位凸起102与定位凹陷101接触面的切线与推力f1之间的夹角。本实施方式中,180g≤f1≤240g。优选地,f1=200g,也即是预设阈值可以设计为200g。
[0054]
对于滑动摩擦力f2而言,其与弹性件103作用于定位凸起102的弹力f满足以下关
系式:f2=(μ1+μ2)*f。其中,μ1为定位凸起102与接插柱42之间的摩擦系数,μ2为接插柱42与耳挂壳体31之间的摩擦系数。显然,滑动摩擦力f2的数值越小,接插柱42在定位凸起
[0055]
102与定位凹陷101分离之后的滑动阻力,用户调节越轻松。
[0056]
参阅图10,图10是图5中耳挂壳体上设置引导机构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0057]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导体43经由后挂组件40走线之后,其末端会与主板50或电池60固定连接,其它部分会与弹性金属丝41、接插柱42等保持相对固定。显然,在用户调节后挂组件40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深度的过程中,导体43在对应于耳挂壳体31的部分需要一个余量,以免被拉断。换句话说,导体43从接插柱42插入耳挂壳体31的端部延伸出一定长度。其中,导体43延伸出的长度(或余量)可以根据接插柱42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深度的最大值和/或最小值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
[0058]
进一步地,耳挂壳体31内还设置有导引机构300。其中,导引机构300用于在接插柱42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拔过程中导引导体43从接插柱42延伸出的部分,以免导体43堆集在安装口314附近。
[0059]
如图10所示,导引机构300可以包括第一导引机构301和第二导引机构302。其中,第一导引机构301靠近安装口314设置,且位于导体43从接插柱42延伸出的部分的一侧;第二导引机构302沿接插柱42相对于耳挂壳体31的插入方向与第一导引机构301间隔设置,且位于导体43从接插柱42延伸出的部分的另一侧。进一步地,导体43从接插柱42延伸出的部分从第二导引机构302所在一侧向第一导引机构301所在一侧弯曲设置。此时,至少第一引导机构301呈弯曲形状,以便于引导导体43。
[0060]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