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35025发布日期:2021-03-27 00:5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发声器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2.发声器件作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主要元器件之一,其主要用于将电信号传换成声音信号。
3.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包括盆架、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插设于所述磁间隙以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
4.然而,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中,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为一个,单一的振膜结构使得所述振膜的振动性能达到极限,从而使得发声器件的灵敏度受到局限;而且单一的振膜结构的发声器件运用于终端产品时,存在因振膜振动引起终端产品的无效振动的现象,用户体验效果欠佳。
5.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声器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灵敏度高且用户体验效果好的发声器件。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
8.盆架;
9.第一振动系统,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第一振膜以及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发声的第一音圈;
10.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固定于所述盆架,所述磁路系统靠近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设有第一磁间隙,所述磁路系统远离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设有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一音圈插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
11.第二振动系统,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支撑固定于所述磁路系统远离所述第一振膜一侧的第二振膜以及驱动所述第二振膜振动发声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二音圈插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内;以及,
12.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之间,所述柔性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音圈及所述第二音圈电连接,用以为分别为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提供反向驱动信号。
13.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磁碗、固定于所述磁碗靠近所述第一振膜一侧的第一磁钢单元以及固定于所述磁碗靠近所述第二振膜一侧的第二磁钢单元;
14.所述磁碗包括呈环状的底壁、由所述底壁的外周缘弯折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盆架的外侧壁、位于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底壁之间的支撑壁以及由所述底壁的内周缘向靠近所述第一振膜方向弯折延伸的内侧壁,所述内侧壁与所述支撑壁连接;
15.所述第一磁钢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壁靠近所述第一振膜一侧的第一主磁钢和环绕所述第一主磁钢设置的第一副磁钢,所述第一副磁磁钢与所述第一主磁钢间隔形成所述第一磁间隙;
16.所述第二磁钢单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壁靠近所述第二振膜一侧的第二主磁钢,所述第二主磁钢与所述内侧壁间隔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17.优选的,所述第一振动系统还包括第一骨架,所述第一骨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振膜,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磁间隙内并与所述第一音圈连接,用以将所述第一音圈悬置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
18.优选的,所述第一振动系统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弹性导电件,所述弹性导电件与所述第一骨架连接,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弹性导电件电连接。
19.优选的,所述第一振动系统还包括贴合于所述弹性导电件的辅助振膜。
20.优选的,所述第二振动系统还包括第二骨架,所述第二骨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振膜,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音圈靠近所述第二振膜的一端,用以将所述第二音圈悬置于所述第二磁间隙内。
21.优选的,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贴合于所述第二振膜靠近所述第二音圈的一侧的电路板本体以及由所述电路板本体弯折延伸的电路板延伸部;所述第二骨架贴合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振膜的一侧,所述电路板本体与所述第二音圈电连接,所述电路板延伸部与所述弹性导电件固定且电连接。
22.优选的,所述第二振动系统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壁远离所述第一振膜一侧的垫圈,所述电路板本体支撑固定于所述垫圈以使所述第二振膜与所述底壁形成间隔设置。
23.优选的,所述电路板延伸部依次沿所述垫圈的外侧和所述磁碗的外侧延伸至所述弹性导电件。
24.优选的,所述第一振膜包括呈环状的第一折环部、环绕所述第一折环部并间隔设置的第二折环部以及呈环状的球顶,所述第二折环部的外周缘固定于所述盆架,所述第一折环部的内周缘固定于所述第一副磁钢,所述球顶的内周缘与所述第一折环部的外周缘连接,所述球顶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二折环的内周缘连接,所述第一骨架固定于所述球顶;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盖设于所述第一副磁钢的磁盖,所述磁盖与所述第一折环部的内周缘贴合并将所述第一折环的内周缘压设于所述第一副磁钢。
25.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声器件中,所述磁路系统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第一振动系统的第一音圈插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第二振动系统的第二音圈插设于第二磁间隙内;在第一振膜与第二振膜之间设置柔性电路板,并使柔性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音圈及所述第二音圈电连接,用以为分别为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提供反向驱动信号,通过设置使第一音圈的力因子bl值与第二音圈的力因子bl值相同,第一音圈的电阻与第二音圈的电阻相同,二者的驱动力相同,形成双音圈反向驱动结构,则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相反,可抵消发声器件自身的振动,减小发声器件对运用的终端产生的无效振动,提高用户体验效果,而且双振膜有效的增加了有效振动面积sd,有效的提升了发声器件的低频灵敏度。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图;
29.图3为图2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请同时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100,其包括盆架1、第一振动系统2、磁路系统3、第二振动系统4以及柔性电路板5。
33.所述第一振动系统2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第一振膜21以及驱动所述第一振膜21振动发声的第一音圈22。
34.所述磁路系统3固定于所述盆架1,所述磁路系统3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磁间隙301和第二磁间隙302,即所述磁路系统3靠近所述第一振膜21的一侧设有第一磁间隙301,所述磁路系统远3离所述第一振膜21的一侧设有第二磁间隙302,所述第一音圈22插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301内。
35.所述第二振动系统4包括支撑固定于所述磁路系统3远离所述第一振膜21一侧的第二振膜41以及驱动所述第二振膜41振动发声的第二音圈42,所述第二音圈42插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302内。
36.所述柔性电路板5分别与所述第一音圈22及所述第二音圈42电连接,用以为分别为所述第一音圈22和所述第二音圈42提供反向驱动信号。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电路板5设置于所述第一振膜21与所述第二振膜41之间。
37.通过设置使第一音圈22的力因子bl值与第二音圈42的力因子bl值相同,第一音圈22的电阻与第二音圈42的电阻相同,第一音圈22与第二音圈42的驱动力相同,形成双音圈反向驱动结构,则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41的振动方向相反,可抵消发声器件100自身的振动,减小发声器件100运用于终端时对终端产生的无效振动,提高用户体验效果,而且双振膜结构有效的增加了发声器件100的整体有效振动面积sd,可使发声器件100的低频灵敏度提升1.5-2倍,有效的提升了发声器件100的低频灵敏度,声学性能更优。
38.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路系统3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磁碗31、固定于所述磁碗31靠近所述第一振膜21一侧的第一磁钢单元32以及固定于所述磁碗31靠近所述第二振膜41一侧的第二磁钢单元33。
39.所述磁碗31包括呈环状的底壁311、由所述底壁311的外周缘弯折延伸并固定于所
述盆架1的外侧壁312、位于所述第一振膜21与所述底壁311之间的支撑壁313以及由所述底壁311的内周缘向靠近所述第一振膜21方向弯折延伸的内侧壁314,所述内侧壁314与所述支撑壁313连接。
40.所述第一磁钢单元32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壁313靠近所述第一振膜21一侧的第一主磁钢321和环绕所述第一主磁钢321设置的第一副磁钢322,所述第一副磁磁钢322与所述第一主磁钢321间隔形成所述第一磁间隙301。当然,所述第一磁间隙也可以直接由第一主磁钢321与所述磁碗31的外侧壁312间隔形成。
41.所述第二磁钢单33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壁313靠近所述第二振膜41一侧的第二主磁钢331,所述第二主磁钢331与所述内侧壁314间隔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302。即所述磁碗31的支撑壁313与内侧壁314形成了让位槽结构,第二磁钢单元33收容其内并与内侧壁314间隔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302,该结构可有效的减小发声器件100的厚度,其减小发声器件100在沿其第一振膜21或第二振膜41振动方向的尺寸。
42.当然,所述第二磁钢单元33也可与第一磁钢单元32的结构类似以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302,这也是可行的。
43.所述盆架1、所述第一振动系统2、所述磁碗31以及所述第一磁钢单元32则共同形成了正面发声结构;所述磁碗31、所述第二振动系统4以及所述第二磁钢单元33则共同形成了反面发声结构。到此,共同形成了双面振动发声的发声器件100。
4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振动系统2还包括第一骨架23,所述第一骨架2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振膜21,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磁间隙301内并与所述第一音圈22连接,用以将所述第一音圈22悬置于所述第一磁间隙301内。第一骨架23的设置可以为第一音圈22提供设计空间,使得设计更灵活。
45.为了进一步提供第一振膜21的振动性能,所述第一振动系统2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弹性导电件24,所述弹性导电件24与所述第一骨架23连接。所述第一音圈22与所述弹性导电件电24连接,从而使得弹性导电件24为所述第一音圈22引线接电信号,避免了第一音圈22的引线断线的问题,提高了可靠性。同时,弹性导电件24也有效抑制了第一音圈22振动时的横向摆动,提高了发声器件100的发声性能稳定性。
46.更优的,所述第一振动系统2还包括贴合于所述弹性导电件24的辅助振膜25,用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振膜21的振动性能以及抑制了第一音圈22振动时的横向摆动的效果。
47.本实施方式中,更优的,所述第一振膜21包括呈环状的第一折环部211、环绕所述第一折环部211并间隔设置的第二折环部212以及呈环状的球顶213。
48.所述第二折环部212的外周缘固定于所述盆架1,所述第一折环部211的内周缘固定于所述第一副磁钢322,所述球顶213的内周缘与所述第一折环部211的外周缘连接,所述球顶213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二折环的内周缘连接,所述第一骨架固定于所述球顶213,从而形成中空的双折环结构振膜,可有效的为磁路系统3提供让位空间,以进一步提供驱动性能。当然,为了密封第一振膜21的振动空间,所述磁路系统3还包括盖设于所述第一副磁钢322的磁盖323,所述磁盖323与所述第一折环部211的内周缘贴合并将所述第一折环211的内周缘压设于所述第一副磁钢322。上述结构可使第一磁钢单元32经所述第一折环部211的中间延伸以提高其驱动性能,磁盖323的设置形成对磁路系统3的密封以阻止磁力线外泄。
49.所述第二振动系统4还包括第二骨架43,所述第二骨架4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
振膜41,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音圈42靠近所述第二振膜41的一端,用以将所述第二音圈42悬置于所述第二磁间隙302内。所述第二骨架43的设置有效的解放了第二音圈42的设计自由度。
50.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振膜41固定支撑于所述磁碗31的底壁311远离所述第一振膜21的一侧,为了使第二振膜41有足够的振动空间,所述第二振动系统4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壁311远离所述第一振膜21一侧的垫圈44。
51.所述柔性电路板5包括贴合于所述第二振膜41靠近所述第二音圈42的一侧的电路板本体51以及由所述电路板本体51弯折延伸的电路板延伸部52。所述电路板本体51支撑固定于所述垫圈44以使所述第二振膜41与所述底壁311形成间隔设置。
52.所述第二骨架43贴合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本体51远离所述第二振膜41的一侧,所述电路板本体51与所述第二音圈42电连接,所述电路板延伸部52与所述弹性导电件24固定且电连接。通过柔性电路板5则可同时为所述第一音圈22和第二音圈42提供相反的驱动力。
53.更优的,所述电路板延伸部52依次沿所述垫圈44的外侧和所述磁碗31的外侧延伸至所述弹性导电件24,从而尽可能减少对发声器件100的控制空间的占用,提高可靠性。
54.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声器件中,所述磁路系统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第一振动系统的第一音圈插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第二振动系统的第二音圈插设于第二磁间隙内;在第一振膜与第二振膜之间设置柔性电路板,并使柔性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音圈及所述第二音圈电连接,用以为分别为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提供反向驱动信号,通过设置使第一音圈的力因子bl值与第二音圈的力因子bl值相同,第一音圈的电阻与第二音圈的电阻相同,二者的驱动力相同,形成双音圈反向驱动结构,则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相反,可抵消发声器件自身的振动,减小发声器件对运用的终端产生的无效振动,提高用户体验效果,而且双振膜有效的增加了有效振动面积sd,有效的提升了发声器件的低频灵敏度。
5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