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63051发布日期:2021-04-21 01:59阅读:78来源:国知局
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属于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移动智能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移动智能终端、特别是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3.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采用手机来看电影、看视频和看新闻等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果长时间通过人手握持手机,会容易导致肌肉酸痛等不良症状产生,严重时还会导致肌肉劳损,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虽然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机支架,但是这些手机支架都存在占用空间大、难以与手机的背景融为一体、影响手机外观美观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智能终端支架,包括但不限于解决手机支架占用空间大、难以与手机的背景融为一体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智能终端支架,包括:
6.底板,用于固定连接在移动智能终端的背板上;
7.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8.第一l形板,所述第一l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9.第二l形板,所述第二l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及
10.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l形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l形板的第二端连接;
11.所述移动智能终端支架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l形板、所述第二l形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平铺于所述底板的表面上;
12.所述移动智能终端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l形板和所述第二l形板朝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翻起,所述第二连接板绕所述第二l形板的第二端折叠后与所述第二l形板的端部紧固连接。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智能终端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l形板的端部通过磁吸方式连接。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豁口,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豁口的相对两侧,所述移动智能终端支架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二l形板容置于所述豁口内。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智能终端支架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l形板与所述第二l形板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二连接板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智能终端支架处于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l形板和/或
所述第二l形板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底板通过磁吸方式连接。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l形板、所述第二l形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表面上涂布有可移胶层。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l形板、所述第二l形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连接层进行一体连接。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引磁件。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多个所述引磁件,多个所述引磁件绕同一圆心周向设置。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引磁件容置的凹槽。
22.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第一连接板、第一l形板、第二l形板、第二连接板与底板配合,通过底板与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连接,便于携带和使用,在需要使用支架功能时,通过改变第一l形板、第二l形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位置状态对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支撑,在不需要使用支架功能时,同样通过改变第一l形板、第二l形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位置状态,使第一l形板、第二l形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平铺在底板上,进而与手机背景融为一体,从而解决了手机支架占用空间大、难以与手机的背景融为一体的技术问题,有利于兼顾移动智能终端外观的美观度和使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主视示意图;
25.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2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7.1—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0—底板、20—第一连接板、30—第一l形板、40—第二l形板、50—第二连接板、60—连接层、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31—第一l形板的第一端、32—第一l形板的第二端、41—第二l形板的第一端、42—第二l形板的第二端、200—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29.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在”或“设置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
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包括底板10、第一连接板20、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其中,底板10用于固定连接在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的背板上,第一连接板20固定连接在底板10上,并且第一连接板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第一l形板的第一端31与第一连接部21连接,第二l形板的第一端41与第二连接部22连接,第二连接板5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l形板的第二端32和第二l形板的第二端42连接;当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收拢状态时,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平铺在底板10的表面上;当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l形板30和第二l形板40朝远离底板10的一侧翻起,第二连接板50绕第二l形板40的第二端折叠后与第二l形板40的端部紧固连接。
31.使用时,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通过底板10固定在移动智能终端的背板上;在不需要支撑移动智能终端时,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收拢状态,第一连接板20、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平铺在底板10的远离移动智能终端的表面上,与移动智能终端的背景融为一体;在需要支撑移动智能终端时,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展开状态,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进行展开时,首先使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同时朝远离底板10的一侧翻起,接着使第一l形板30绕其与第一连接部21之间的折线翻转,使第二l形板40绕其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折线翻转,使第二连接板50同时绕其与第一l形板30之间的折线和其与第二l形板40之间的折线翻转,直至与第二l形板40的第二端42所在侧的端部贴合并且紧固连接形成开口朝向底板10的v形结构,从而实现对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支撑。此处,第一l形板30与第一连接部21之间的折线、第二l形板40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折线、第二连接板50与第一l形板30之间的折线以及第二连接板50与第二l形板40之间的折线平行。
32.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采用了第一连接板20、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第二连接板50与底板10配合,通过底板10与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连接,便于携带和使用,在需要使用支架功能时,通过改变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的位置状态对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支撑,在不需要使用支架功能时,同样通过改变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的位置状态,使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第二连接板50与第一连接板20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平铺在底板10上,进而与手机背景融为一体,从而解决了手机支架占用空间大、难以与手机的背景融为一体的技术问题,有利于兼顾移动智能终端外观的美观度和使用的便捷性。
33.可选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当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连接板50与第二l形板40的端部通过磁吸方式连接。即在第二l形板40的端部和第二连接板50二者之一上设置有铁片或者磁铁等,在第二l形板40的端部和第二连接板50二者之另一上设置有磁铁。这样便于第二连接板50与第二l形板40紧固连接和分离,有利于提高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在收拢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换的效率。
34.可选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第一连接板20上开设有豁口200,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位于豁口200的相对两侧,
当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收拢状态时,第二l形板40容置在豁口200内,使得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的结构更加紧凑。具体地,第二l形板40可以利用从第一连接板20的豁口200裁切出来的边角料加工得到,从而有利于降低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的生产成本。
35.可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当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收拢状态时,第一l形板30与第二l形板40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第二连接板50容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1的凸出于第一连接板20本体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部22的凸出于第一连接板20本体的长度,即第一l形板30位于第二l形板40的远离第一连接板20的一侧,并且第一l形板30朝向第二l形板40的一侧弯折,第二l形板40朝向第一l形板30的一侧弯折,在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的收拢状态下,第一l形板30与第二l形板40围合形成有可以容置第二连接板50的容置空间,使得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的结构更加紧凑。这样第二连接板50可以利用从加工第一l形板30和第二l形板40时裁切出来的边角料加工得到,从而有利于降低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的生产成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第二连接板50是从面积与底板10的面积相当的第一连接板20上裁切而来。
36.可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当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收拢状态时,第一l形板30和/或第二l形板40和/或第二连接板50与底板10通过磁吸方式连接。即在第一l形板30和底板10二者之一上设置有铁片或者磁铁等,在第一l形板30和底板10二者之另一上设置有磁铁,或者在第二l形板40和底板10二者之一上设置有铁片或者磁铁等,在第二l形板40和底板10二者之另一上设置有磁铁,又或者在第二连接板50和底板10二者之一上设置有铁片或者磁铁等,在第二连接板50和底板10二者之另一上设置有磁铁,还可以是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两种或者三种共同存在。这样可以确保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处于收拢状态时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紧贴在底板10上,不会随意晃动。
37.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底板10的远离第一连接板20、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的表面上涂布有可移胶层。具体地,可移胶层采用可移胶制成,这样在需要使用时,可以将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粘贴在移动智能终端的背板上,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从移动智能终端的背板上移除,便于用户随时取用,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38.可选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连接板20、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通过连接层60进行一体连接。具体地,连接层50为皮革、织物等,第一连接板20、第一l形板30、第二l形板40和第二连接板50被连接层60包裹在一起,形成一个面积与底板10的面积相当的板层,并且在第一l形板的第一端31与第一连接部21之间、第二l形板的第一端41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第二连接板50的一端与第一l形板的第二端32之间以及第二连接板50的另一端与第二l形板的第二端42之间留有折痕,第一l形板的第二端32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留有缝隙,第二l形板40的除了第一端41所在的边缘外其它边缘分别与第一连接板20、第一l形板30和第二连接板50之间留有缝隙,第二连接板50的相对的两条长边边缘与第一l形板30和第二l形板40之间留有缝隙,这样不仅确保了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可以随意在收拢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换,而且使得多功能支架1的外观更具美感。
39.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第一连接板20上设置有引磁件(未图示)。通过引磁件与磁吸装置(如:无线充电器、汽车磁吸支架等)的引磁件磁吸连接可以将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固定在磁吸装置上,可以理解的是,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的引磁件和磁吸装置的引磁件二者之一为铁片或者磁铁等,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的引磁件和磁吸装置的引磁件二者之另一为磁铁。在实际使用时,用户可以通过厂商配备的定位卡将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准确地固定在移动智能终端的背板上,使移动智能终端内置的感应线圈的位置与引磁件的位置对应,当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吸附在无线充电器上时,即可确保移动智能终端内置的感应线圈与无线充电器内置的感应线圈对准,保证了移动智能终端无线充电的效率。
40.可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第一连接板20上设置有多个引磁件,多个引磁件绕同一圆心周向设置,即多个引磁件可以连续地或者间隔地设置在同一圆周上,该圆周的位置与移动智能终端内置的感应线圈的外周对应。使得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可以与美国苹果公司出品的无线充电器相匹配,从而确保美国苹果公司出品的移动智能终端与无线充电器准确定位,同时可以避免引磁件阻挡移动智能终端与无线充电器的无线电连接。
41.可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申请提供的移动智能终端支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第一连接板20上开设有用于供引磁件容置的凹槽(未图示)。具体地,凹槽的数量与引磁件的数量相匹配,并且凹槽的分布由引磁件的分布设计决定,引磁件容置在凹槽内后,引磁件的露出在外的表面与第一连接板20的表面平齐,这样可以确保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的表面保持为平整的平面,有利于提升移动智能终端支架1外观的美观度。
42.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