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尘外壳的光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8150发布日期:2021-05-11 15:1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尘外壳的光端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端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防尘外壳的光端机。



背景技术:

光端机,就是光信号传输的终端设备。由于目前技术的提高,光纤价格的降低使它在各个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安防监控),因此各个光端机的厂家就好比是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这里的厂家大部分技术并不是完全成熟,开发新技术需要耗资和人力、物力等,这些生产厂家多是中小企业,各品牌也先后出现。但是质量上还是差不多的,国外的光端机好但是价格昂贵,因此,国内厂家把生产光端机转型出路了,用来满足国内需要。

以往的光端机外壳散热性较差,且传传输线连接端不具备保护结构,当连接处受到外力的挤压时易折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尘外壳的光端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尘外壳的光端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光端机主件,所述光端机主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接触头,所述接触头均贯穿壳体的右边,且接触头内均插接安装有带有防护结构的传输线,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对称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接安装有框架,所述框架的上表面开设有透气口,且透气口内均固定安装有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传输线的右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外表面与接触头的内腔表面贴合,且连接头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限位环。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所述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的内侧表面均开设有线槽、卡槽、接触头槽,所述线槽的内表面与传输线的外表面贴合,所述卡槽的内表面与限位环的外表面贴合,所述接触头槽的内表面与接触头的外表面贴合。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块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插柱,所述下固定块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柱槽,所述插柱插接安装在插柱槽内。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左表面开设有第二插槽,所述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的右表面均固定安装有插块,所述插块的外表面与第二插槽的内表面贴合。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块的上表面、下固定块的下表面和框架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扣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框架、透气口、防尘网,可以在保证散热良好的情况下对灰尘进行遮挡,通过在壳体的内侧表面设置插槽,加工框架插接安装到插槽内,当灰尘布满防尘网时,便于拆下进行清理,通过设置防护结构,可以对传输线与连接头的连接处和连接头与接触头的连接处进行保护,避免连接处收到外力时折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结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光端机主件,111、接触头,12、插槽,13、第二插槽,2、框架,21、透气口,22、防尘网,3、防护结构,31、上固定块,311、插柱,32、下固定块,321、插柱槽,33、插块,34、线槽,35、卡槽,36、接触头槽,4、传输线,41、连接头,411、限位环,5、扣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尘外壳的光端机,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光端机主件11,光端机主件1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接触头111,接触头111均贯穿壳体1的右边,且接触头111内均插接安装有带有防护结构3的传输线4,壳体1的内侧表面对称开设有插槽12,插槽12内插接安装有框架2,框架2的上表面开设有透气口21,且透气口21内均固定安装有防尘网22,安装时,将传输线4中的限位环411卡接安装在下固定块32的卡槽35内,将上固定块31中的插柱311插入下固定块32的插柱槽321中,使上固定块31的下表面与下固定块32的上表面贴合,然后目视第二插槽13的位置,将插块33插入到第二插槽13内进行固定,此时传输线4中的连接头31插入接触头111的内腔中,此时传输线4安装完成,拆除时反向操作即可,清理防尘网22时,手指扣入扣槽5内,向右侧将框架2从插槽12内抽出,用清水冲洗即可,清洗后晾干将框架2重新插入插槽12内即可。

具体而言,传输线4的右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头41,连接头41的外表面与接触头111的内腔表面贴合,且连接头41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限位环411,通过连接头41和接触头111的插接装配,使传输线4与光端机主件11连接到一起。

具体而言,防护结构3包括上固定块31和下固定块32,上固定块31和下固定块32的内侧表面均开设有线槽34、卡槽35、接触头槽36,线槽34的内表面与传输线4的外表面贴合,卡槽35的内表面与限位环411的外表面贴合,接触头槽36的内表面与接触头111的外表面贴合,通过上固定块31和下固定块32的夹持将部分传输线4、连接头41和接触头111保护起来,避免受力折损。

具体而言,上固定块3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插柱311,下固定块32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柱槽321,插柱311插接安装在插柱槽321内,通过将插柱311插接安装到插柱槽321内,将上固定块31和下固定块32固定在一起,需要更换传输线4时,将上固定块31和下固定块32用力向外侧拔动,使插柱311脱离插柱槽321即可将上固定块31和下固定块32拆分。

具体而言,壳体1的左表面开设有第二插槽13,上固定块31和下固定块32的右表面均固定安装有插块33,插块33的外表面与第二插槽13的内表面贴合,通过将插块33插接安装到第二插槽13内,将防护结构3固定在壳体1的左表面。

具体而言,上固定块31的上表面、下固定块32的下表面和框架2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扣槽5,方便拆除。

工作原理:插接安装传输线4时,传输线4中的限位环411卡接安装在下固定块32的卡槽35内,将上固定块31中的插柱311插入下固定块32的插柱槽321中,使上固定块31的下表面与下固定块32的上表面贴合,然后目视第二插槽13的位置,将插块33插入到第二插槽13内进行固定,此时传输线4中的连接头31插入接触头111的内腔中,此时传输线4安装完成,拆除时反向操作即可,清理防尘网22时,手指扣入扣槽5内,向右侧将框架2从插槽12内抽出,用清水冲洗即可,清洗后晾干将框架2重新插入插槽12内即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