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以及便携式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52078发布日期:2021-07-13 15:39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以及便携式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盒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以及便携式充电盒。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tws(truewirelessstereo,真无线立体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功能只有控制蓝牙连接和充电两项功能,符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但随着这类电子产品的普及,面向中老年人的日常使用场景,传统的充电盒是不能满足的。

对于中老年用户,tws耳机虽然时尚新颖,但是左右耳机分离且小,很容易丢失找不到,市面上也有针对这个问题的推出有单独连接的带链耳机产品,但是目前的充电盒设计都很小,无法将链子放入充电盒,只能每次取下再安装,操作繁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旨在解决现有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无法容纳带链耳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用于容纳带链耳机,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包括:

充电盒底座,所述充电盒底座的上表面形成有两耳机固定孔以及链条固定孔,两所述耳机固定孔分别与所述链条固定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耳机固定孔包括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用于容置耳机的出音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用于容置耳机的充电部。

可选地,所述底座对应两所述耳机固定孔分别设置有扣手位。

可选地,所述耳机的充电部具有多个第一充电位,所述第二凹陷部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充电位设置有多个第二充电位,在所述耳机安装于所述耳机固定孔内时,多个所述第一充电位与多个所述第二充电位一一对应抵接。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充电位为柱状。

可选地,所述链条固定孔在所述充电盒底座上表面的凹陷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深度。

可选地,所述充电盒底座上表面设置有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位于所述第一耳机固定孔、所述第二耳机固定孔以及所述链条固定孔之间;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电源模块和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分别和所述电源模块以及所述切换开关连接;

所述切换开关,用于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耳机,以断开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蓝牙模块与所述耳机之间的蓝牙连接,并建立所述耳机与外部设备的蓝牙连接。

可选地,所述外壳设置有mic安装位、3.5音频口安装位、type-c接口安装位、指示灯安装位。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外壳还设置有蓝牙键、第一音量控制键、第二音量控制键和音源切换键。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充电盒底座通过磁吸件实现开关。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mic、3.5音频口和指示灯模块,所述控制电路包括音频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音频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mic以及所述3.5音频口连接,所述音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音频端连接;所述指示灯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的指示灯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音频模块,用于通过所述mic以及所述3.5音频口接入音频;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蓝牙模块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切换所述mic以及所述3.5音频口,还用于根据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充放电状态输出对应的指示灯控制信号;

所述指示灯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示灯控制信号点亮对应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便携式充电盒,所述便携式充电盒包括耳机或助听器、以及如上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用于供耳机或助听器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包括充电盒底座,所述充电盒底座的上表面形成有两耳机固定孔以及链条固定孔,两所述耳机固定孔分别与所述链条固定孔连通,通过在充电盒底座设置有链条固定孔以容置带链耳机的链条,使得耳机充电时无需取下链条即可实现充电,从而解决现有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无法容纳带链耳机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模块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以解决现有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无法容纳带链耳机的技术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包括充电盒底座20,充电盒底座20的上表面形成有两耳机固定孔以及链条固定孔60,两耳机固定孔分别与链条固定孔60连通。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充电盒底座20设置有链条固定孔60以容置带链耳机的链条,从而使得耳机充电时无需取下链条即可实现充电,从而解决现有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无法容纳带链耳机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如图1所示,耳机固定孔包括第一凹陷部30和第二凹陷部50,第一凹陷部30用于容置耳机的出音部,第二凹陷部50用于容置耳机的充电部。通过将耳机固定孔分为第一凹陷部30和第二凹陷部50,可以方便的区分耳机放置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中充电时对应的充电放置位,给用户以直观的分区提醒,以实现准确放置。

可选地,第一凹陷部30的凹陷深度大于第二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由于耳机的出音部的高度大于耳机的充电部的高度,将第一凹陷部30的凹陷深度大于第二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设置,可以使得放置耳机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上部处于同一高度,以方便后续上盖的设计。并可以固定耳机的充电放置位,防止耳机充电时的移位。

可选地,如图1所示,底座对应两耳机固定孔分别设置有扣手位70。

其中,扣手位70为第一凹陷部30外扩形成,以留存部分位置以提示用户从此处拿取,并预留出方便手指接触耳机的充电部的位置空间。

可选地,扣手位70的凹陷深度处于第一凹陷部30的凹陷深度以及第二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之间,即小于第一凹陷部30的凹陷深度且大于第二凹陷部50的凹陷深度。通过上述设置方法,可以使得第一凹陷部30与第二凹陷部50之间预留有扣手位70,且通过凹陷深度的设置可以方便用户拿取,更加方便设计师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进行设计。

可选地,如图1所示,耳机的充电部具有多个第一充电位,第二凹陷部50对应多个第一充电位设置有多个第二充电位501,在耳机安装于耳机固定孔内时,多个第一充电位与多个第二充电位501一一对应抵接。

其中,将第二充电位501设置于第二凹陷部50,从而对应在耳机设计上将其与耳机的出音部隔离开来,以避免人体耳朵与耳机充电部接触影响耳机的音质。

特别的,第一充电位和第二充电位50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第一充电位为正极充电位,第二充电位501为负极充电位,通过上述充电位可以实现充电循环。

可选地,多个第一充电位为内凹式充电触点,将其设计为内凹式充电触点形式可以使得耳机的充电部的外表面趋于平滑,以避免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特别的,可以在内凹式充电触点上设置有盖体,在未充电时,与耳机的充电部的外表面构成一完整表面,在充电时,盖体收纳于内凹式充电触点的内凹通道的侧壁。可选地,第二充电位501为柱状体。圆柱体通过内凹通道与内凹式充电触点抵接,从而实现充电,且圆柱体在耳机充电时还可以进一步固定耳机的充电部在平面所处的位置,进一步限定耳机的位置,以实现准确充电。柱状体可为圆柱等形状。

可选地,链条固定孔60在充电盒底座20上表面的凹陷深度大于第二凹陷部50的深度。从而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链条,还可以避免链条被容置时因空间不够移位至第二凹陷部50进而影响充电功能的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充电盒底座20上表面设置有切换开关80,切换开关80位于两耳机固定孔以及链条固定孔60之间;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电源模块902和蓝牙模块901,蓝牙模块901的电源端和电源模块902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蓝牙模块901的受控端与切换开关80的输出端连接。电源模块902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充电位501连接。

其中,切换开关80通过蓝牙模块901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耳机,以断开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蓝牙模块901与耳机之间的蓝牙连接,并建立耳机与外部设备的蓝牙连接。可选地,蓝牙模块901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蓝牙模块901并搭载常用的蓝牙协议和控制程序以实现上述功能,在此并不赘述。

可选地,切换开关与蓝牙模块之间还设置有控制电路907。

其中,控制电路907接收到切换开关的第一控制信号后,通过蓝牙模块901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耳机,以断开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蓝牙模块901与耳机之间的蓝牙连接,并建立耳机与外部设备的蓝牙连接。可选地,控制电路907可以选用常用的蓝牙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控制芯片。蓝牙模块901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蓝牙模块901并搭载常用的蓝牙协议和控制程序以实现上述功能,在此并不赘述。

可选地,电源模块902包括蓄电池和充放电电路,蓄电池通过充放电电路分别与无线充电模块903、type-c接口、蓝牙模块901以及控制电路907连接,以实现充放电功能以及无线充电功能。充放电电路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电路。

可选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无线充电模块903,无线充电模块903的电源端与电源模块902的输入端连接,无线充电模块903用于将无线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输出至电源模块902。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设置有mic(麦克风)安装位、3.5音频口安装位、type-c接口安装位、指示灯安装位。

其中,mic(麦克风)安装位安装麦克风905,3.5音频口安装位安装3.5音频口906,两者均用于音频输入。type-c接口安装位安装type-c接口908,用于接入电源。指示灯安装位安装指示灯,用于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工作状态进行指示,例如,将指示灯设置为红蓝绿三色灯,蓝牙配对时,蓝灯快闪,连接上后,所有指示灯不闪不亮。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充电或者耳机充电时,绿色间隔闪烁。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充满电或者耳机充满电,绿色常亮。充电仓电量低时,红色灯间隔双闪。以上均可以通过在控制电路907中预置对应频率的信号实现,并通过相应检测检测到触发信号以触发对应频率的信号点亮对应指示灯。具体的控制过程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控制程序实现,在此不在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外壳还设置有蓝牙键203、第一音量控制键204、第二音量控制键205和音源切换键206。

可选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控制电路907,控制电路907分别与mic905、3.5音频口906、type-c接口908、电源模块902、蓝牙键203、第一音量控制键204、第二音量控制键205和音源切换键206连接。值得注意的是,控制电路907采用常见的蓝牙充电盒的控制芯片实现。

其中,通过上述方案,蓝牙键203、第一音量控制键204、第二音量控制键205和音源切换键206可以实现如下功能,蓝牙键203长按5s清除耳机与手机的配对信息,按下音源切换键206切换mic和3.5音频口音源。第一音量控制键204、第二音量控制键205分别控制音量加和音量减。

在一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上盖10,上盖10与充电盒底座20通过磁吸件实现开关。

其中,磁吸件207实现盒子的打开和关闭为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mic、3.5音频口和指示灯模块,控制电路907包括音频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控制模块的蓝牙端与蓝牙模块901的通讯端连接,控制模块还分别与蓝牙键203、第一音量控制键204、第二音量控制键205和音源切换键206连接。所述音频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mic以及所述3.5音频口连接,所述音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音频端连接;所述指示灯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的指示灯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音频模块通过所述mic以及所述3.5音频口接入音频,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蓝牙模块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切换所述mic以及所述3.5音频口,还用于根据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充放电状态输出对应的指示灯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模块根据所述指示灯控制信号点亮对应指示灯。例如,将指示灯模块设置为红蓝绿三色灯,蓝牙配对时,蓝灯快闪,连接上后,所有指示灯不闪不亮。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充电或者耳机充电时,绿色间隔闪烁。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充满电或者耳机充满电,绿色常亮。充电仓电量低时,红色灯间隔双闪。以上均可以通过在控制电路907中预置对应频率的信号实现,并通过相应检测检测到触发信号以触发对应频率的信号点亮对应指示灯。具体的控制过程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控制程序实现,在此不在赘述。此处为了方便说明拆分开来,其中,控制模块可以为常用的控制芯片,音频模块可以为常用的音频电路,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控制模块和音频模块也可以集成在一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控制芯片上,选用常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控制芯片实现。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还包括type-c接口,type-c接口与电源电路902的输入端连接。通过type-c接口可接入电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便携式充电盒,便携式充电盒包括耳机或助听器、以及如上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用于供耳机或助听器充电。

其中,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可以为耳机充电盒或者是助听器充电盒。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电盒包含了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全部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电盒具有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耳机为带链耳机,当耳机为带链耳机时,可以有效减少用户耳机丢失的情况的发生,且配合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使用,则无需拆卸耳机的链条,即可自如放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进行充电。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盒用于给耳机或助听器充电。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