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产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41999发布日期:2021-06-25 16:50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交换机产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换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交换机产品结构。



背景技术:

交换机(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它常见的还有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交换机在家庭、企业、工业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程控交换、以太网交换还是光交换,交换机都是网络正常运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网络设备。

现有工业交换机通常只是简单地放置在相应的工位上,即使安装,也仅仅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某一处,这种安装方式,不利于用户灵活安装使用该交换机,从而在使用该交换机的过程中,会给用户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换机产品结构,用于解决现有交换机安装不够灵活,在交换机使用过程中,会给用户带来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换机产品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连接,组成一内部为空心结构的交换机外壳;所述交换机外壳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夹和导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夹;所述第二安装夹通过沿着所述导轨组件运动,使所述第二安装夹与所述第一安装夹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所述第一安装夹与所述第二安装夹配合,二者之间共同形成一夹持空间;通过调整所述第二安装夹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夹的位置,实现调节所述夹持空间的大小。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轨组件包括:安装板和两个导轨;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交换机外壳的一侧面上;两个所述导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两侧端,且所述第一安装夹和所述第二安装夹之间连接线的方向与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安装夹对应与所述导轨组件连接的位置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可沿着所述导轨运动;所述第二安装夹通过螺丝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交换机外壳的顶部设置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散热开窗;所述散热开窗用于对所述交换机外壳内部的空间进行通风散热,且所述散热开窗包括:至少一散热口;所述散热口下端连接有向所述交换机外壳内部延伸的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为三段式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集尘段、缓冲段及通风段;其中,所述集尘段远离所述缓冲段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口连接;所述通风段远离所述缓冲段的一端向所述交换机外壳内的下部延伸;所述集尘段与所述缓冲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夹通过另一所述导轨组件与所述交换机外壳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交换机外壳上设置有电源接口、usb接口、通讯接口及至少一以太网口。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接口通过电源连接线连接有外部电源,以使所述外部电源通过所述电源接口,实现为交换机供电;所述usb接口采用type-c接口;所述通讯接口采用rs-485通讯接口;所述以太网口的数量为三。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交换机外壳上设置有接地孔和至少一led指示灯;其中,所述接地孔通过接地线接地,以使所述交换机外壳整体接地。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夹靠近所述夹持空间的一侧面及所述第二安装夹靠近所述夹持空间的一侧面上均设置有橡胶垫。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夹和所述第二安装夹均为两段式结构,且其中一段为夹持段,另一段为安装段;两个所述夹持段之间形成所述夹持空间,且两个所述安装段位于同一平面内。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交换机外壳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交换机产品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导轨式的安装方式,且安装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可调性,可适用于安装在不同尺寸的结构上,从而提高了该交换机产品结构的通用性能,且增强了其安装的灵活性,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便利。

(2)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三段式结构的散热风道组成一散热开窗,在起到良好散热作用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外界环境中的灰尘通过散热口进入到该交换机的内部,且该散热开窗与该交换机外壳采用可拆卸的结构设计,使得该散热开窗能够从该交换机外壳上拆卸下来,从而便于对其内部的清洗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交换机产品结构于一实施例中的爆炸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交换机产品结构于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道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交换机外壳

101第一壳体

102第二壳体

2第一安装夹

201夹持段

202安装段

3导轨组件

301安装板

302导轨

303滑动板

304螺丝

4第二安装夹

401夹持段

402安装段

5连接板

6散热开窗

601散热口

602散热风道

6021集尘段

6022缓冲段

6023通风段

7电源接口

8usb接口

9通讯接口

10以太网口

11接地孔

12led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示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的交换机产品结构用于解决现有交换机安装不够灵活,在交换机使用过程中,会给用户带来不便的问题。以下将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交换机产品结构的原理及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即可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交换机产品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交换机产品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导轨式的安装方式,且安装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可调性,可适用于安装在不同尺寸的结构上,从而提高了该交换机产品结构的通用性能,且增强了其安装的灵活性,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便利;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三段式结构的散热风道组成一散热开窗,在起到良好散热作用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外界环境中的灰尘通过散热口进入到该交换机的内部,且该散热开窗与该交换机外壳采用可拆卸的结构设计,使得该散热开窗能够从该交换机外壳上拆卸下来,从而便于对其内部的清洗操作。

如图1至图3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交换机产品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

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101与所述第二壳体102配合连接,组成一内部为空心结构的交换机外壳1。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01与所述第二壳体102之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便于安装拆卸。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交换机外壳1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优选地,该交换机外壳1采用长方体结构,长104mm,宽78.5mm,高26.5mm。

具体地,所述交换机外壳1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夹2和导轨组件3;所述导轨组件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夹4;所述第二安装夹4通过沿着所述导轨组件3运动,使所述第二安装夹4与所述第一安装夹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所述第一安装夹2与所述第二安装夹4配合,二者之间共同形成一夹持空间;通过调整所述第二安装夹4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夹2的位置,实现调节所述夹持空间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需要将该交换机产品结构安装在一待安装件上的对应位置时,根据该对应位置的尺寸,调整第二安装夹4相对第一安装夹2的位置,使得第一安装夹2与第二安装夹4之间的夹持空间能够刚好夹持在该对应位置上,从而实现该交换机产品结构在该待安装件上对应位置的安装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第二安装夹4沿着导轨组件3运动,使得该第二安装夹4相对第一安装夹2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实现调节第一安装夹2与第二安装夹4之间夹持空间的大小,使得该交换机产品结构能够安装在任意尺寸的待安装件上,增强了该交换机产品结构的通用性能。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导轨组件3包括安装板301和两个导轨302。

具体地,所述安装板301设置在所述交换机外壳1的一侧面上;两个所述导轨302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板301的两侧端,且所述第一安装夹2和所述第二安装夹4之间连接线的方向与所述导轨30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安装夹4对应与所述导轨组件3连接的位置设置有滑动板303;所述滑动板303可沿着所述导轨302运动;所述第二安装夹4通过螺丝304与所述安装板30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需要调节第二安装夹4相对第一安装夹2的位置时,首先,通过旋转螺丝304,使第二安装夹4与安装板301分离,然后通过滑动板303在导轨302上的滑动,使得该第二安装夹4相对该导轨302运动,从而实现调节该第二安装夹4相对第一安装夹2的位置;待确定好该第二安装夹4与第一安装夹2之间夹持空间的大小后,将该夹持空间对应夹持在待安装件上,最后,再通过旋转螺丝304,将该第二安装夹4固定在安装板301上,进而完成该夹持空间对该待安装件的夹持固定,完成将该交换机产品结构安装在待安装件上的整个操作。

进一步地,在将该交换机产品结构夹持固定在该待安装件上后,还可通过螺丝进一步加强该交换机产品结构与该待安装件之间的稳定性。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交换机外壳1的顶部设置有一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上设置有散热开窗6;所述散热开窗6用于对所述交换机外壳1内部的空间进行通风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该连接板5,使得该散热开窗6与该交换机外壳1构成可拆卸的结构,便于将其从该交换机外壳1上拆卸下来,从而方便对该散热开窗6内部的清洗操作,避免在该散热开窗6内积聚灰尘,影响其散热效果。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开窗6包括至少一散热口601。

具体地,在所述散热口601下端连接有向所述交换机外壳1内部延伸的散热风道602;所述散热风道602为三段式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集尘段6021、缓冲段6022及通风段6023;其中,所述集尘段6021远离所述缓冲段6022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口601连接;所述通风段6023远离所述缓冲段6022的一端向所述交换机外壳1内的下部延伸;所述集尘段6021与所述缓冲段602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外界环境中的灰尘会通过散热口601进入该散热风道602内,在进入该散热风道602内后,首先,会在集尘段6021汇聚,由于集尘段6021与缓冲段602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以,在集尘段6021内积聚的灰尘难以进入该缓冲段6022,从而有效避免了灰尘通过通风段6023进入到该交换机外壳1的内部;同时,集尘段6021向交换机外壳1内的下部延伸,更有利于将交换机外壳1内部的热量通过该通风段6023,再依次经缓冲段6022和集尘段6021,排出至该交换机外壳1的外侧,从而起到有效散热的作用。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夹2通过另一所述导轨组件与所述交换机外壳1连接。

具体地,为调节第一安装夹2与第二安装夹4之间夹持空间的大小,可通过调节第一安装夹2和/或第二安装夹4,使得二者之间的夹持空间发生变化。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交换机外壳1上设置有电源接口7、usb接口8、通讯接口9及至少一以太网口10。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接口7通过电源连接线连接有外部电源,以使所述外部电源通过所述电源接口7,实现为交换机供电。

优选地,所述usb接口8采用type-c接口;所述通讯接口9采用rs-485通讯接口;所述以太网口10的数量为三。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交换机外壳1上设置有接地孔11和至少一led指示灯12;其中,所述接地孔11通过接地线接地,以使所述交换机外壳1整体接地。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接地设计,保证了该交换机产品结构的可靠稳定性及其抗干扰能力。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夹2靠近所述夹持空间的一侧面及所述第二安装夹4靠近所述夹持空间的一侧面上均设置有橡胶垫。

需要说明的是,橡胶垫的设置,一方面,对待安装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避免该第一安装夹2和第二安装夹4直接接触该待安装件,与该待安装件之间硬性接触,对该待安装件造成损伤;另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防滑的作用,增强了第一安装夹2、第二安装夹4与待安装件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该交换机产品结构与该待安装件之间更为稳定可靠。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夹2和所述第二安装夹4均为两段式结构,且其中一段为夹持段(对应图2中的201和402),另一段为安装段(对应图2中的202和402);两个所述夹持段之间形成所述夹持空间,且两个所述安装段位于同一平面内。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安装夹2的安装段202的一面安装在交换机外壳1侧面上,另一面用来承载待安装件;该第二安装夹4的安装段402的一面通过滑动板303安装在导轨302上,另一面也用来承载待安装件;为保证待安装件在该夹持空间内,安装平稳,保持两个安装夹的两个安装段在同一平面内,从而使得待安装件对应安装段的平面也能平稳安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交换机产品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导轨式的安装方式,且安装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可调性,可适用于安装在不同尺寸的结构上,从而提高了该交换机产品结构的通用性能,且增强了其安装的灵活性,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便利;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三段式结构的散热风道组成一散热开窗,在起到良好散热作用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外界环境中的灰尘通过散热口进入到该交换机的内部,且该散热开窗与该交换机外壳采用可拆卸的结构设计,使得该散热开窗能够从该交换机外壳上拆卸下来,从而便于对其内部的清洗操作;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