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采集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79717发布日期:2021-06-22 15:49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采集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采集模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采集模块。



背景技术:

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基于远程数据采集模块平台的通信模块,它将通信芯片、存储芯片等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使其具有发送通过远程数据采集模块平台收发短消息、语音通话、数据传输等功能;电脑、单片机、arm可以通过rs232串口与远程数据采集模块相连,通过at指令控制模块实现各种语音和数据通信功能。

目前,智能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应用于移动数据传输领域,包括车辆导航监控、智能抄表、远程数据采集等领域,尤其是在带宽要求比较高的多媒体传输领域,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具有明显的带宽优势。

授权公告号cn111381490a的中国发明专利于2020年7月7日公开了模块化智能采集控制器及其应用,该控制器以模块化冗余底板设计,采用实时总线连接,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总线、以及连接总线的若干个功能模块,所述总线为冗余总线,冗余总线设置在冗余主板上,且冗余主板设置在壳体的底部,在冗余主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以插接所述功能模块且与冗余总线连接的槽位;槽位设置有加密控制器,功能模块通过解密信息初始化通讯参数、地址、采集信息实现任意槽位的自动匹配和兼容。本发明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维护便捷、操作简单、施工便捷、功能强大等特点。

现有的智能采集模块,采集模块主体侧面的数据连接端,由于需要经常插拔使用,会出现磨损等问题,使得数据连接端接触不良或者连接中断,影响使用,更换麻烦,浪费时间;同时,采集模块主体的表面未设置防护装置,容易出现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采集模块,以解决由于需要经常插拔使用,会出现磨损等问题,使得数据连接端接触不良或者连接中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采集模块,包括采集模块主体,所述采集模块主体的侧面固定有数据连接端,所述数据连接端的侧面开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数据连接端的侧面安装有中间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侧面开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内部穿过有连通芯,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侧面固定有安装板。

优选的,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侧面固定有定位杆,所述采集模块主体的侧面开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杆插入定位孔,所述采集模块主体的侧面固定有卡块,所述中间连接板侧面安装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侧面开有开口,所述防护罩的内表面开有卡槽,所述卡块插入卡槽。

优选的,所述防护罩的顶端固定有挡板,所述防护罩的底端固定有垫块。

优选的,所述中间连接板和数据连接端平行,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齐,所述连通芯的一端插入第一连接孔。

优选的,中间连接板的长高均不小于数据连接端的长高,中间连接板位于防护罩与数据连接端之间,所述定位杆与采集模块主体的侧面垂直,所述卡块为半球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防护罩通过卡块与采集模块主体连接,所述开口的长高均和中间连接板的长高相等。

优选的,所述挡板与采集模块主体倾斜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种智能采集模块:

1、设置有中间连接板、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连通芯,使用时,中间连接板中的连通芯插入第一连接孔,并与数据连接端连通,中间连接板与数据连接端可拆卸连通连接,通过中间连接板、连通芯和第二连接孔与外部连通,减少数据连接端的插拔次数,降低数据连接端的磨损,从而实现了延长采集模块主体的使用寿命。

2、设置有安装板、防护罩、卡块和卡槽,使用时,卡块插入卡槽,防护罩与采集模块主体卡接连接,并通过安装板紧固安装中间连接板,使得中间连接板安装简单,拆卸方便,并对采集模块主体的两侧面进行防护,保护数据连接端。

3、设置有挡板,使用时,挡板通过两端的防护罩,设置在采集模块主体的上方,并完全覆盖住采集模块主体的上方,保护采集模块主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防护罩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中间连接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采集模块主体;2、挡板;3、防护罩;4、定位孔;5、定位杆;6、安装板;7、中间连接板;8、开口;9、第一连接孔;10、第二连接孔;11、连通芯;12、垫块;13、数据连接端;14、卡槽;15、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一种智能采集模块,包括采集模块主体1,采集模块主体1为矩形结构;采集模块主体1的侧面固定有数据连接端13,数据连接端13为矩形结构;数据连接端13的侧面开有第一连接孔9。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数据连接端13的侧面安装有中间连接板7,中间连接板7和数据连接端13平行,中间连接板7的长高均不小于数据连接端13的长高,中间连接板7位于防护罩3与数据连接端13之间。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中间连接板7的侧面开有第二连接孔10,第一连接孔9和第二连接孔10对齐;第二连接孔10的内部穿过有连通芯11,连通芯11的一端插入第一连接孔9,并与数据连接端13连接连通,用于数据传输。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中间连接板7的侧面固定有定位杆5,定位杆5与采集模块主体1的侧面垂直;采集模块主体1的侧面开有定位孔4,定位杆5插入定位孔4,中间连接板7通过定位杆5与采集模块主体1稳定连接。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采集模块主体1的侧面固定有卡块15,卡块15为半球型结构;中间连接板7侧面安装有防护罩3;防护罩3的内表面开有卡槽14,卡块15插入卡槽14;防护罩3通过卡块15与采集模块主体1连接,并保护数据连接端13。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防护罩3的侧面开有开口8,开口8的长高均和中间连接板7的长高相等,方便露出第二连接孔10;中间连接板7的侧面固定有安装板6,安装板6的侧面与防护罩3的侧面接触;防护罩3通过安装板6紧固安装中间连接板7,使得中间连接板7安装简单,拆卸方便。

请参阅图1和图3,防护罩3的顶端固定有挡板2,挡板2与采集模块主体1倾斜连接;挡板2通过两端的防护罩3,完全覆盖住采集模块主体1的上方,保护采集模块主体1;防护罩3的底端固定有垫块12,用于支撑采集模块主体1。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是:数据连接端13设置在采集模块主体1的侧面,中间连接板7中的连通芯11插入第一连接孔9,并与数据连接端13连通,使得中间连接板7与数据连接端13可拆卸连通连接。

通过中间连接板7、连通芯11和第二连接孔10与外部连通,可以减少数据连接端13的插拔次数,降低数据连接端13的磨损,延长采集模块主体1的使用寿命。

中间连接板7通过定位杆5与采集模块主体1之间定位稳定连接,防护罩3压紧安装板6,并紧固安装中间连接板7,使得中间连接板7稳定,而且安装简单,拆卸方便。

卡块15插入卡槽14,防护罩3与采集模块主体1卡接连接,方便拆卸,并对采集模块主体1的两侧面进行防护,保护数据连接端13;挡板2通过两端的防护罩3,完全覆盖住采集模块主体1的上方,保护采集模块主体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