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66170发布日期:2022-09-20 20:4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由于具备体积小、厚度薄、便于携带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用户进行语音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游戏竞技等日常娱乐活动的重要载体。
3.在用户使用终端设备时,扬声器的音质是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扬声器的音质可受到扬声器的有效辐射面积、冲程(振膜的物理振动边界)和音腔体积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增大扬声器的尺寸有利于增大有效辐射面积、提高冲程和增加音腔体积,有利于提高音质。
4.然而,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体积小、厚度薄,其机身内难以防止较大尺寸的扬声器,并且随着终端设备复杂度的提高,机身内零部件越来越多,使得扬声器的尺寸还有进一步减小的趋势,使得扬声器的音质难以提高,尤其是扬声器尺寸的减小导致其低频灵敏度较差,影响扬声器的低频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以在不增加发声装置的厚度和体积的情况下,提高发声装置的音质。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外壳,外壳的一部分区域包括第一发声部件;第二发声部件,位于装置内部,与第一发声部件相对设置;第一发声部件或者第二发声部件包括振动片;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用于相互配合以驱动振动片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将外壳的一部分作为发声部件用于振动发音,降低了装置内部结构的复杂度。因此,与传统的技术方案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相同音质下,体积和厚度更小,在相同的体积和厚度下,音质更好。
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声部件包括振动片,振动片与外壳通过柔性连接部件连接。这样,振动片通过柔性连接部件可活动地与外壳连接,既可以振动发声,又可以作为外壳的一部分保护装置内部的器件。
8.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发声装置不需要发声时,振动片与外壳位于同一平面。这样,在振动片不需要振动发声时,振动片与外壳具有很高的整体性,能够提高设备美观度。
9.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发声装置不需要发声时,第一发声部件与第二发声部件相互贴合;在发声装置需要发声时,第一发声部件与第二发声部件用于通过相互配合以产生斥力,从而将振动片推动至第一位置,第一位置位于外壳所在的平面之外;在发声装置发声过程中,振动片用于在第一位置处进行振动。由于第一位置位于外壳所在平面之外,因此在发声装置发声过程中,振动
片可以实现更大的振幅,具有更好的低频性能。
10.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片位于外壳所在的平面之外,第一发声部件与第二发声部件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在发声装置发声过程中,振动片可以实现更大的振幅,具有更好的低频性能;并且,在发声装置需要发声时,振动片可以直接开始振动发声,振动片不需要首先被推出,因此响应更快。
11.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声部件包括永磁体,永磁体设置于振动片的面向第二发声部件的一侧;第二发声部件包括电磁铁,电磁铁与永磁体相对设置。这样,永磁体与振动片连接,当发声装置需要发声时,只需要在电磁铁中施加变化的电流,就可以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片产生振动而发声。
12.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声部件包括电磁铁,电磁铁设置于振动片的面向第二发声部件的一侧;第二发声部件包括永磁体,永磁体与电磁铁相对设置。这样,电磁铁与振动片连接,当发声装置需要发声时,只需要在电磁铁中施加变化的电流,就可以驱动电磁铁带动振动片产生振动而发声。
13.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声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第一电磁铁设置于振动片的面向第二发声部件的一侧;第二发声部件包括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铁与第二电磁铁相对设置。这样,两个发声部件都包括电磁铁,都可以通过电流变化而改变磁性,因此可以对振动片实现更精细的振动控制。
14.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一副磁体和第二副磁体;第一副磁体设置在永磁体的外侧,与振动片连接;第二副磁体设置在电磁铁的线圈和第一副磁体的外侧;第二副磁体在垂直于振动片的轴线的方向上与第一副磁体具有间隔;第一副磁体的磁极方向和第二副磁体的磁极方向均与振动片的轴线方向垂直;第一副磁体的磁极与第二副磁体的磁极呈同极相对设置。这样,第一副磁体与第二副磁体之间会在垂直于振动片的轴线方向产生斥力,该斥力可以阻止第一发声部件相对于第二发声部件发生横向错位,起到对第一发声部件的定心作用。
15.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或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三副磁体;第三副磁体设置于电磁铁的铁芯内,第三副磁体的磁极与永磁体的磁极呈同极相对设置。这样,第一发声部件与第三副磁体之间会产生一个斥力,抵消掉一部分静态力,使得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在电流作用下更容易分离。
16.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声装置还包括包覆结构;包覆结构包括包覆片,包覆片压合设置在在第二发声部件上。这样通过包覆结构可以将第二发声部件保护起来,提高第二发声部件的使用寿命。
17.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发声部件设置有与电磁铁的线圈结构匹配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沿着振动片的轴线方向穿过包覆结构和永磁体;电磁铁的线圈嵌入到环形凹槽中。这样,环形凹槽增加了第一发声部件的位移幅度,使得振动片的振幅更大。
18.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述第一发声部件还包括副永磁体,副永磁体设置于第一电磁铁的铁芯中。这样,副永磁体可以产生静态力,用于在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都未通电的时候,将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吸附在一起,使振动片位于外壳的平面内。
19.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至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连接部件包括截面为弧形的延展部、设置于延展部外侧的第一折耳、以及设置于延展部内侧的第二折耳;延展部设置于外壳与振动片的缝隙之间,延展部延展之后的宽度大于外壳与振动片之间的缝隙宽度;第一折耳设置于外壳的内侧,与外壳连接;第二折耳设置于振动片内侧,与振动片连接。这样,与柔性连接部件连接的振动片在其轴线方向可以具有较大的位移余量,增加振动片的振幅。
20.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声部件包括基座,基座与外壳连接,形成发声装置的内部空腔;第二发声部件设置于空腔内,第二发声部件包括振动片,振动片与基座通过柔性连接部件连接。这样,振动片可以隐藏到发声装置内部,当振动片振动发声时,用户感知不到振动片的振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21.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声部件包括电磁铁,电磁铁设置于基座的面向第二发声部件的一侧;第二发声部件包括永磁体,永磁体设置于振动片的面向第一发声部件的一侧。这样,永磁体与振动片连接,当发声装置需要发声时,只需要在电磁铁中施加变化的电流,就可以驱动永磁体带动振动片产生振动而发声。
22.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声部件包括永磁体,永磁体设置于振动片的面向第二发声部件的一侧;第二发声部件包括电磁铁,电磁铁设置于振动片的面向第一发声部件的一侧。这样,电磁铁与振动片连接,当发声装置需要发声时,只需要在电磁铁中施加变化的电流,就可以驱动电磁铁带动振动片产生振动而发声。
23.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四至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连接部件包括截面为弧形的延展部、设置于延展部外侧的第一折耳、以及设置于延展部内侧的第二折耳;延展部设置于基座与振动片的缝隙之间,延展部延展之后的宽度大于基座与振动片之间的缝隙宽度;第一折耳设置于基座的内侧,与基座连接;第二折耳设置于振动片内侧,与振动片连接。这样,与柔性连接部件连接的振动片在其轴线方向可以具有较大的位移余量,增加振动片的振幅。
24.结合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发声装置工作期间,第一发声部件与第二发声部件之间产生交替变化的斥力和引力,驱动振动片产生振动。这样,振动片可以在交替变化的斥力和引力的作用下往复震动而发声,并且不会由于受力方向单一而卡住。
25.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第一方面及其任意实现方式提供的发声装置。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设备本体与音响二合一的终端设备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在终端设备的后盖设置扬声器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在终端设备的后盖设置扬声器的结构分解图;
29.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30.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磁性部件的电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剖面视图;
32.图7是振动片在平衡位置的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静态力与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之间的距离关系图;
3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示例性提供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3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磁铁和永磁体的磁场方向示意图;
36.图1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37.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信号的示意图;
38.图1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示意图;
39.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斥力与振动片位置的关系图;
40.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驱动信号的示意图;
41.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驱动信号的示意图;
42.图17是第一发声部件相对于第二发声部件产生横向错位的示意图;
43.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错位结构的示意图;
44.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副磁体、铁芯和线圈的立体分解图;
45.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副磁体和第二副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1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剖面视图;
47.图2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覆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48.图2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49.图2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示意图;
50.图2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剖面视图;
51.图2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52.图27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示意图;
53.图2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示出的柔性连接部件可选择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9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剖面视图;
55.图30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柔性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1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剖面视图;
57.图3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振动片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58.图3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振动片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59.图3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与传统扬声器的频响曲线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60.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由于具备体积小、厚度薄、便于携带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用户进行语音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游戏竞技等日常娱乐活动的重要载体。在用户使用终端设备时,扬声器的音质是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一
个重要指标。扬声器的音质可受到扬声器的有效辐射面积、冲程(振膜的物理振动边界)和音腔体积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增大扬声器的尺寸有利于增大有效辐射面积、提高冲程和增加音腔体积,有利于提高音质。
61.然而,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体积小、厚度薄,其机身内难以防止较大尺寸的扬声器,并且随着终端设备复杂度的提高,机身内零部件越来越多,使得扬声器的尺寸还有进一步减小的趋势,使得扬声器的音质难以提高,尤其是扬声器尺寸的减小导致其低频灵敏度较差,影响扬声器的低频性能。
62.为了改善扬声器的音质,目前一些终端设备采用了屏幕发声方案,该方案将终端设备的屏幕作为扬声器的一部分,由振子直接驱动屏幕振动发声,以实现增大有效辐射面积的目的。然而,由于屏幕多采用刚性较大的玻璃等材质,低频性能很差,因此屏幕发声方案的音质依然存在很大问题。另一些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采用了设备本体与音响二合一的方式,即在终端设备10上设置了与音响扬声器尺寸相当的大尺寸扬声器20,然而这样会使得终端设备10变得极其厚重,破坏了终端设备的便携性。
63.为了在不破坏终端设备便携性的前提下提高扬声器的低频性能,目前一种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将扬声器设置在了终端设备的后盖11上。具体来说,该终端设备的后盖11内部设置有振动片12,该振动片12与手机后盖11之间通过压电陶瓷片13连接,终端设备通过控制压电陶瓷片13的振动来带动振动片12产生振动,进而发出声音。然而,如图2和3所示,由于该方案的振动片12、压电陶瓷片13等发声单元均位于终端设备的后盖11内部,因此,为了使声音向外导出,需要在后盖11上进行打孔141,然而打孔141会破坏终端设备一体化结构的完整性和美观性,使终端设备失去防水和防尘性能,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及其驱动方法,能够在不增大终端设备尺寸,不破坏终端设备结构完整性的情况下,提高扬声器的音质,尤其是提高扬声器的低频音效。该发声装置例如可以是任一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工作站设备、大屏设备(例如:智慧屏、智能电视等)、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掌上游戏机、家用游戏机、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混合现实设备等、车载智能终端等。
6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基本思路是:将终端设备的外壳的一部分结构设计成扬声器的一部分结构(对应以下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声部件),在外壳内的设备主体上设置扬声器的另一部分结构(对应以下实施例中的第二发声部件),这两部分结构可以通过磁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相对振动而发出声音,由此减小终端设备的体积。
66.下面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
67.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如图4所示,该发声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00,外壳110,第一发声部件400和第二发声部件200。外壳110扣合在装置主体100上。
68.第一发声部件400用于构成外壳110的一部分。具体实现中,外壳110上设置有开孔111。第一发声部件400包括振动片300和永磁体470;其中,振动片300作为外壳110的一部分位于开孔111处,振动片300的形状与开孔111的形状相同,尺寸小于或者等于开孔的尺寸,优选小于开孔的尺寸;永磁体470固定在振动片300的面向第二发声部件200的一侧,具有磁极固定的磁性。永磁体470的磁极方向优选与振动片300的轴线c方向相同。其中,磁极方向指的是具备磁性的物体从一个磁极(例如n极)到另一个磁极(例如s极)的方向。
69.第二发声部件200位于振动片300内侧,并且固定设置于装置主体100内部。第二发声部件200例如可以包括电磁铁270,电磁铁270用于在通电状态下,根据电流的方向产生相应磁极的磁性。
70.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铁27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磁铁270包括铁芯210,以及环绕铁芯设置的线圈220。线圈220可以与驱动电路连接,当线圈220通电时,线圈220附近会产生如图5所示磁场b,该磁场同时能够将铁芯210磁化,使磁场得到加强。磁场的方向则由电流的方向决定,磁场的强度则可以由线圈220的匝数和电流的强度决定。电磁铁的磁极方向优选与振动片300的轴线方向相同。当线圈220断电时,磁场消失,铁芯消磁,此时电磁铁没有磁性。另外,为了实现线圈220断电铁芯210消磁的特性,铁芯210优选采用消磁较快的软铁或硅钢材料来制作。
71.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永磁体470具有磁性,因此无论是在电磁铁270的线圈通电还是在线圈断电状态下,永磁体470都会对铁芯210产生一个磁力,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可以将这个磁力称作静态力。在线圈220断电状态下,第一发声部件400与第二发声部件200会在这个静态力的作用下吸附在一起。
72.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剖面视图。如图6所示,在第一发声部件400和第二发声部件200的安装状态下,第二发声部件200隐藏于外壳110的平面内。发声装置还包括柔性连接部件500,柔性连接部件500为环形结构,与振动片300和开孔111的形状相匹配,其内环的尺寸优选小于或者等于振动片300的尺寸,其外环的尺寸优选大于或者等于开孔111的尺寸。柔性连接部件500的靠近内环的一端与振动片300连接,柔性连接部件500的靠近外环的一端与外壳110连接,这样,振动片300与柔性连接部件500能够将开孔111封闭,使发声装置的外壳110结构保持完整,同时使外壳110内的第二发声部件200、永磁体470以及其他部件与外部环境实现防水防尘的隔离。
73.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连接部件500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形变能力,从而允许振动片300和永磁体470相对于第二发声部件200产生一定的位移变化,例如振动片300和永磁体470向靠近第二发声部件200的方向产生一定的位移或者振动片300和永磁体470向远离第二发声部件200的方向产生一定的位移。柔性连接部件500可以使用柔软且具备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柔性橡胶、柔性塑料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7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发声部件200与第一发声部件400吸附的状态下,振动片300与外壳110位于同一平面内,或者振动片300位于外壳110所在平面的内侧,从而当发声装置不发声时,发声装置的外壳110上不会出现额外的凸起,提高发声装置的整体性。
75.本技术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外壳110可以采用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制成,这里不做具体限定,以手机为例,外壳110常见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玻璃、陶瓷、铝镁合金、聚碳酸酯、abs树脂等。
76.本技术实施例中,振动片300可以采用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玻璃、陶瓷、铝镁合金、聚碳酸酯、abs树脂等,这里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振动片300可以与外壳110使用相同的材料,以使得发声装置在外观上的整体性更强。如果振动片300与外壳110使用的材料不同,则可以使用一些表面工艺使振动片300与外壳110在视觉上看起来相同或者接近。
77.本技术实施例中,永磁体可以是天然磁石,也可以是人造磁体,这里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取自铁矿石的天然磁石、铁氧体磁体、铝镍钴磁体、稀土磁体、磁钢、铂磁体、纳米结构磁体等。为减少空间占用,永磁体优选为薄片状结构。
78.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发声装置发声过程中,振动片用于在第一位置处进行振动,这里的“在第一位置处进行振动”指的是:第一位置是振动片发生振动的基础位置,也是一个振幅为0的位置,还可以理解成是振动片振动的中间位置,振动片在振动时会以这个中间位置为中心上下振动。
79.图7是振动片300在平衡位置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静态力与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之间的距离关系图。如图7和图8所示,永磁体470的其中一个磁极(例如n级)面向铁芯210设置,另一个磁极(例如s级)面向振动片300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永磁体470所产生的磁场的强度会在远离磁极的方向衰减,因此静态力的大小会与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之间的距离有关,具体为: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之间的距离s越小,静态力越大;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之间的距离s越大,静态力越小;当第一发声部件400远离第二发声部件200至某一临界位置(即图18中的距离s为0的位置)时,静态力变为0;当第一发声部件400从临界位置继续远离第二发声部件200时,静态力始终为0。本技术实施例将上述第一发声部件400位于临界位置时振动片所在的位置称作平衡位置。除上述临界位置外,如果第一发声部件还存在其他能够使静态力为0的位置,则相应的振动片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称作平衡位置。该平衡位置是振动片300振动发声时的振幅为零的位置。
8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用于驱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在在非工作状态、工作预备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图9示例性地提供一种用于实现该驱动方法的电路结构。如图9所示,该电路结构包括解码器、数字模拟d/a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功率放大器、控制器、无隔直电路和发声装置。其中,解码器的输出端与数字模拟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用于音源(例如音频流、音频文件)进行解码得到音频数字信号,并将音频数字信号输入到数字模拟转换器;数字模拟转换器的输出端与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将音频数字信号转换成音频模拟信号,并将音频模拟信号输入到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无隔直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对音频模拟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得到驱动信号的交流分量;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用于产生直流电信号,并输入到功率放大器,该直流电信号由功率放大器放大之后成为驱动信号的直流分量;无隔直电路的输出端与发声装置的线圈连接,无隔直电路用于避免驱动信号中的直流分量被电路中可能存在的电容等部件阻隔,确保驱动信号中的直流分量能够送达到线圈。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信号可以用电流信号描述也可以用电压信号描述,不同的描述不影响本技术实施例的实现方式。
81.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9提供的电路结构仅仅作为能够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的一个示例,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该驱动方法时,可以设计其他能够实现图9所示电路全部或者部分功能的电路,这些都没有超出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82.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信号中的直流分量用于在流过线圈220时,使电磁铁270产生一个磁极方向不变的磁场,该磁场的磁极方向具体可以由直流分量的方向有关。如图10
所示,具体来说:一种磁极方向使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同极相对,例如电磁铁270的n极与永磁体470的n极相对,使得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产生斥力,推动永磁体470向远离电磁铁270的方向移动;另一种磁极方向使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异极相对,例如电磁铁270的n极与永磁体470的s极相对,使得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产生引力,推动永磁体470向靠近电磁铁270的方向移动。为便于描述直流分量的方向,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定义:使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产生斥力的直流分量的方向为正向,使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产生引力的直流分量的方向为反向。
83.图1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84.步骤s101,在发声装置开始工作时,驱动电路向线圈220施加第一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包括正向直流分量。
85.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信号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第一驱动信号包括正向直流分量i
dc
,即图11中的虚线部分,该正向直流分量i
dc
可以由控制器生成的直流电信号经由功率放大器放大得到。
86.图1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示意图。
87.如图13所示,当驱动电路在线圈220中施加正向直流分量i
dc
时,正向直流分量i
dc
用于使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产生斥力,该斥力可以抵消静态力,使第一发声部件400与第二发声部件200从吸附状态分离,并且推动振动片300移动至平衡位置,使发声装置进入到工作预备状态。
88.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斥力与振动片位置的关系图。如图14所示,斥力随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距离s的增大而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并且当振动片300位于平衡位置时,斥力依然存在,这就使得斥力具备将振动片300推动到平衡位置的能力。
89.另外,发声装置开始工作时有声音播放时,第一驱动信号还包括对应音源的交流分量i
ac
,即图12中的实线部分,该交流分量i
ac
能够使的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交替产生斥力和引力,使振动片300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90.步骤s102,在发声装置工作期间,驱动电路向线圈220施加第二驱动信号,第二驱动信号包括对应音源的交流分量。
91.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驱动信号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第二驱动信号包含交流分量i
ac
,但是不包含直流分量i
dc
。其中,交流分量i
ac
由解码器解码音源得到的音频数字信号经由数字模拟转换器和功率放大器进行模数转换和功率放大而得到。
92.当驱动电路在线圈220中施加交流分量i
ac
时,交流分量i
ac
使得线圈220中的电流方向交替变化,使电磁铁270产生方向交替变化的磁场,因此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的能够在斥力和引力之间交替变化,使振动片300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使发声装置进入到如图13所示的工作状态。
93.步骤s103,在发声装置结束工作时,驱动电路向线圈220施加第三驱动信号,第三驱动信号包括反向电流分量。
94.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驱动信号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第三驱动信号包括反向直流分量-i
dc
,该反向直流分量-i
dc
可以由控制器生成的反向直流电信号经由功率放大器放大得到。
95.当驱动电路在线圈220中施加反向直流分量-i
dc
时,反向直流分量-i
dc
用于使电磁
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产生引力,该引力可以吸引第一发声部件400,使第一发声部件400从平衡位置向靠近第二发声部件200的方向移动,并且重新吸附在第二发声部件200上。在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重新吸附之后,控制器可以停止产生第三驱动信号,发声装置进入到如图13所示的非工作状态,此时,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可以藉由静态力保持吸附状态。
96.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当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同性相斥时,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产生的磁场在两者之间具有横向分布,因此电磁铁270和永磁体470之间的斥力会包括横向力,导致第一发声部件400与第二发声部件200会具有横向错位的趋势。
97.当横向力较大时,如图17所示,第一发声部件400会相对于第二发声部件200产生横向错位,并可能吸附到第二发声部件200的外围结构上,此时柔性连接部件500是扭曲状态,导致振动片300无法正常振动发声。
98.在一种可选择的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第二发声部件200与第一发声部件400产生横向错位,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防错位结构。图18是该防错位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该防错位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副磁体600和第二副磁体700。第一副磁体600围绕永磁体470设置在永磁体的外侧,与振动片300连接,第一副磁体600的磁极方向(即从n极到s极的方向)优选与振动片300的轴线c方向垂直。电磁铁的铁芯210从线圈220的下方沿着远离轴线c的方向延长至线圈220的外侧,第二副磁体700围绕电磁铁设置在电磁铁的线圈220和第一副磁体600的外侧,与电磁铁的铁芯210的位于线圈220外侧的部分连接。第二副磁体700在垂直于振动片300的轴线c的方向上与第一副磁体600具有一定的间隔760。第二副磁体700的磁极方向优选与振动片300的轴线c方向垂直。第一副磁体600与第二副磁体700的磁极呈同极相对设置,例如s极相对设置或者n极相对设置,这样,第一副磁体600与第二副磁体700之间会在垂直于振动片300的轴线c方向产生斥力,该斥力可以削弱横向力的作用,阻止第一发声部件400相对于第二发声部件200发生横向错位,起到对第一发声部件400的定心作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副磁体600和第二副磁体700可以采用永磁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电磁铁方式制成,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99.进一步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先描述的内容,第一驱动信号的正向直流分量,用于使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之间产生斥力以抵消静态力,使第二发声部件200与第一发声部件400吸附状态分离。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当静态力较大时,可能会存在正向直流分量无法抵消静态力的情况,导致第二发声部件200与第一发声部件400无法分离。为了避免致第二发声部件200与第一发声部件400无法分离的情况发生,如图18所示,电磁铁还包括第三副磁体800(图18中附图标记800指向的深灰色部分),第三副磁体800例如可以设置在电磁铁的线圈220中心的铁芯210内。第三副磁体800的磁极方向优选与振动片300的轴线c方向垂直,并且第一发声部件400与第三副磁体800的磁极呈同极相对设置,例如s极相对设置或者n极相对设置,这样,第一发声部件400与第三副磁体800之间会产生一个斥力,抵消掉一部分静态力,使得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在正向直流分量的作用下更容易分离。
100.为便于进一步理解第三副磁体800、铁芯210和线圈220的结构关系,图19提供了第三副磁体800、铁芯210和线圈22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9所示,铁芯210可以包括上铁芯211和下铁芯212,上铁芯211的直径小于下铁芯212的直径,上铁芯211设置于下铁芯212的上方
中心位置。其中,第三副磁体800设置于上铁芯211和下铁芯212之间,第三副磁体800的上表面与上铁芯211连接,第三副磁体800的下表面下铁芯212。这样,第三副磁体800由上铁芯211和下铁芯212压合固定于铁芯210内,成为铁芯210的一部分。当线圈220与铁芯210安装时,线圈220坐落于下铁芯212之上,并且线圈220环绕于上铁芯211和第三副磁体800外侧。
101.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副磁体600和第二副磁体700的结构示意图。
10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20中的结构1所示,第一副磁体600和第二副磁体700可以均为环形结构。其中,第一副磁体600环绕设置在线圈220外侧;第二副磁体700环绕设置在永磁体470的外侧,第二副磁体700的内圈与永磁体470的外圈连接;第一副磁体600的直径大于第二副磁体700的直径,使得第一副磁体600的同时环绕设置在第二副磁体700的外侧。
10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20中的结构2所示,第一副磁体600可以包括多个磁块610,并且多个磁块610围绕永磁体470呈阵列分布,第二副磁体700包括多个与第一副磁体600数量相同的多个磁块710,并且多个磁块710围绕线圈220呈阵列分布,第一副磁体600的磁块610与第二副磁体700的磁块710一一对应设置。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除上述结构1和结构2以外,第一副磁体600和第二副磁体700还可以具有其他的结构,例如第一副磁体600为环形结构、第二副磁体700为磁块结构,或者第一副磁体600为磁块结构、第二副磁体700为环形结构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104.下面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
105.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与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区别在于:第二发声部件200包括永磁体280,第一发声部件400包括电磁铁480。下面结合图21对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声装置未展开描述的内容,请参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实施。
106.如图21所示,装置主体可以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发声部件200的包覆结构120,第二发声部件200(即永磁体280)可以由包覆结构120包覆在装置主体内,该包覆结构120例如可以形成一个容纳第二发声部件200的腔体。第一发声部件400的电磁铁480固定在振动片300的面向第二发声部件200的一侧。电磁铁480包括铁芯410,以及环绕铁芯410设置的线圈420,电磁铁480的磁极方向优选与振动片300的轴线c方向相同。
107.进一步如图21所示,装置主体上还设置有与线圈420结构相匹配的环形凹槽130,该环形凹槽130的宽度优选大于线圈420的宽度,使得线圈420可以嵌入到环形凹槽130中,该环形凹槽130除了提供线圈420的活动空间外,还能避免第一发声部件400相对于第二发声部件200产生错位。
108.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现方式,当第二发声部件200被包覆结构120包覆时,环形凹槽130可以沿着振动片300的轴线方向穿过包覆结构120和第二发声部件200设置。
109.为便于进一步理解第二发声部件200和包覆结构120的结构关系,图22示出了包覆结构12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22所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装置主体上的开孔111可以呈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第二发声部件200设置于开孔111内,并且第二发声部件200的直径小于开孔的直径,从而在装置主体与第二发声部件200之间形成环形凹槽130。包覆结构120包括包覆片121,包覆片121的直径小于开孔111的直径,优选与第二发声部件200的直径相同,包覆片121压合在第二发声部件200之上,实现对第二发声部件200的包裹。本技术实施例中,包覆
结构优选采用非导体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泡棉等,从而不会干扰其他磁性部件的正常工作。
1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发声部件200还可以有一部分嵌入设置在开孔111的孔壁112上,这时,装置主体的位于开孔111外侧的一部分壳体122将第二发声部件200压合在孔壁112上,因此这一部分壳体122也属于包覆结构120。
111.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可以使用图9示出的驱动电路进行驱动,以实现在非工作状态、工作预备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112.图2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13.步骤s201,在发声装置开始工作时,驱动电路向线圈420施加第一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包括正向直流分量。
114.图2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示意图。
115.如图24所示,当驱动电路在线圈420中施加正向直流分量i
dc
时,正向直流分量i
dc
使永磁体280和电磁铁480之间产生斥力,该斥力可以抵消静态力,使第一发声部件400与装置主体从贴合状态分离,并且推动振动片300远离第二发声部件200移动至平衡位置,发声装置进入到如图24所示的工作预备状态。
116.步骤s202,在发声装置工作期间,驱动电路向线圈420施加第二驱动信号,第二驱动信号包括对应音源的交流分量。
117.当驱动电路在线圈420中施加交流分量i
ac
时,交流分量i
ac
使得线圈420中的电流方向交替变化,使电磁铁480产生方向交替变化的磁场,因此永磁体280和电磁铁480之间的能够在斥力和引力之间交替变化,使振动片300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使发声装置进入到如图24所示的工作状态。
118.步骤s203,在发声装置结束工作时,驱动电路向线圈420施加第三驱动信号,第三驱动信号包括反向电流分量。
119.当驱动电路在线圈420中施加反向直流分量-i
dc
时,反向直流分量-i
dc
使永磁体280和电磁铁480之间产生引力,该引力可以吸引第一发声部件400,使第一发声部件400从平衡位置向靠近第二发声部件200的方向移动,并且重新贴合在装置主体上。另外,在第一发声部件400和装置主体重新贴合之后,控制器可以停止产生第三驱动信号,此时,第一发声部件400和装置主体可以藉由静态力保持贴合,发声装置进入到图24所示的非工作状态。
120.下面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
121.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区别在于:第一发声部件400包括第一电磁铁490,第二发声部件200包括第二电磁铁290。下面结合图25对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发声装置未展开描述的内容,请参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实施。
122.如图25所示第一电磁铁490包括第一铁芯430,以及环绕第一铁芯430设置的第一线圈440,第一铁芯430中还可以设置有副永磁体900,例如,副永磁体900可以内嵌于第一铁芯430内部,用于产生静态力。第二电磁铁290包括第二铁芯230,以及环绕第二铁芯230设置的第二线圈240。第一电磁铁490和第二电磁铁290的磁极方向优选与振动片300的轴线方向相同。
123.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可以使用图9所示的驱动电路进行驱动,以实现在非工作状态、工作预备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124.图2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25.步骤s301,在发声装置开始工作时,驱动电路向第一线圈440和/或第二线圈240施加第一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包括正向直流分量。
126.图27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示意图。
127.如图27所示,当驱动电路在第一线圈440和/或第二线圈240中施加正向直流分量i
dc
时,第一电磁铁490和第二电磁铁290会被磁化而产生斥力,该斥力可以抵消静态力,使第一发声部件400与第二发声部件200从吸附状态分离,推动振动片300远离第二发声部件200移动至平衡位置,发声装置进入到如图27所示的工作预备状态。
128.其中,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施加直流分量的方向可以根据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的缠绕方向确定,例如:如果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的缠绕方向相同,那么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中施加的直流分量的方向相反;如果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的缠绕方向相反,那么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中施加的直流分量的方向相同。
129.步骤s302,在发声装置工作期间,驱动电路向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施加第二驱动信号,第二驱动信号包括对应音源的交流分量。
130.当驱动电路在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中施加交流分量i
ac
时,交流分量i
ac
使得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中的电流方向交替变化,使第一电磁铁490和第二电磁铁290之产生方向交替变化的磁场,因此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之间的能够在斥力和引力之间交替变化,使振动片300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使发声装置进入到如图27所示的工作状态。
131.步骤s303,在发声装置结束工作时,驱动电路向第一线圈440和/或第二线圈240施加第三驱动信号,第三驱动信号包括反向电流分量。
132.当驱动电路在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中施加反向直流分量-i
dc
时,第一电磁铁490和第二电磁铁290会被磁化而产生引力,该引力可以使第一发声部件400从平衡位置向靠近第二发声部件200的方向移动,并且重新吸附在第二发声部件200上。在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重新吸附之后,驱动电路可以停止施加反向直流分量-i
dc
,此时第二发声部件200和第一发声部件400可以藉由静态力保持吸附,发声装置进入到图27所示的非工作状态。
133.其中,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施加直流分量的方向可以根据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的缠绕方向确定,例如:如果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的缠绕方向相同,那么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中施加的直流分量的方向相同;如果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的缠绕方向相反,那么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中施加的直流分量的方向相反。
134.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在发声装置不发声的状态下,第一线圈440和第二线圈240中可以不通电,第一发声部件400可以在柔性连接部件500的支撑下保持静止状态,这时,振动片300无论是在需要发声时或者不需要发声时均始终位于外壳110所在的平面之外,第一发声部件400与第二发声部件200之间具有间隙。
135.下面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
136.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柔性连接部件500。
图28示出了柔性连接部件500可选择的结构示意图。
13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柔性连接部件500可以如图28的结构1所示。具体来说,柔性连接部件500包括截面为弧形的延展部510,设置于延展部外侧的第一折耳520,以及设置于延展部内侧的第二折耳530。其中,延展部510设置于外壳110与振动片300的缝隙之间;第一折耳520设置于外壳110的内侧,与外壳110连接;第二折耳530设置于振动片300内侧,与振动片300连接。由于延展部510具有弧形结构,因此其延展之后的宽度大于外壳110与振动片300之间的缝隙宽度,这使得与柔性连接部件500连接的振动片300在其轴线方向具有较大的位移余量,增加振动片300的振幅。
138.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柔性连接部件500可以如图28的结构2所示。具体来说,柔性连接部件500为平面结构,该平面结构一端设置于外壳110的内侧,与外壳110连接;另一端设置于振动片300内侧,与振动片300连接。柔性连接部件500优选采用延展性好、形变能力强的材料制作,从而利用的形变为振动片300提供位移余量。
139.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柔性连接部件500可以如图28的结构3所示。具体来说,柔性连接部件500为折扇型结构,因此具有类似弹簧一样的可伸缩特性。柔性连接部一端与振动片300连接,另一端与装置主体连接。这样,柔性连接部件500可以在振动片300的轴线方向上压缩或者伸展,从而提供振动片300的位移余量,增加振动片300的振幅。
140.下面是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
141.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图29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如图29所示,该发声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00,外壳110。
142.外壳110扣合在装置主体100上,外壳110的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第一发声部件400,第一发声部件400作为外壳的一部分与外壳110固定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外壳110可以设置有开孔111,第一发声部件400设置于开孔处,第二发声部件的可以设置有与开孔111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配合结构,用于与外壳110连接,从而与外壳110形成一个整体。
14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声部件400可以包括基座450和电磁铁460。其中,基座450可以是一个扁平的片状结构,设置于开孔111处,其边缘与外壳110连接。基座450边缘与外壳110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是胶粘、嵌入连接、卡扣连接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电磁铁460可以设置于基座450的内侧,即面向装置主体100的一侧,电磁铁460可以具有任一常规的电磁铁结构,例如包括线圈和铁芯等,具体可以参照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磁铁结构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五中不再赘述。
144.装置主体100的与第一发声部件400相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第二发声部件200,第二发声部件200与第一发声部件400面对面设置,并且与装置主体100柔性连接。第一发声部件400在第二发声部件200的作用下,沿着垂直于外壳110的方向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14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发声部件200可以包括振动片300、永磁体250和柔性连接部件500。其中,振动片300设置于第一发声部件400与装置主体100之间的腔体中。
146.图30是本技术实施例五示出的振动片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如图30所示,振动片300的边缘与柔性连接部件500的内环连接,柔性连接部件500的外环与基座450连接。振动片300可以在柔性连接部件500的弹性支撑下,悬浮于第一发声部件400与装置主体100之间,与第一发声部件400和装置主体100均具有一定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图30示出的连接方式以外,柔性连接部件500还可以有其他的连接方式,例如,柔性连接部件500的外环与
装置主体100连接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147.进一步地,永磁体250设置于振动片300的面向第一发声部件400的一侧,永磁体250与电磁铁460面对面设置。这样,当电磁铁460通电时,永磁体250与电磁铁460之间可以产生引力或者斥力,从而驱动振动片300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4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基座450可以具有向装置外部凸出的结构,例如“几”字型结构,这样可以使得第二发声部件200与装置主体100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腔体。这样,振动片300可以具有更大的振幅,发出的声音更加澎湃。
14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便于声音从外壳110内部向外传递,外壳110上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出音孔140,该出音孔140可以采用常规的出音防尘结构设计,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150.下面是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
151.本技术第六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图31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如图31所示,该发声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00,外壳110。
152.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发声装置与实施例五提供的发声装置的一个区别在于:第一发声部件400包括基座450和永磁体250,永磁体250可以设置于基座450的内侧,即面向装置主体100的一侧。永磁体250可以是天然磁石,也可以是人造磁体,具体可以参照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永磁体结构实现,本技术实施例六中不再赘述。
153.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发声装置与实施例五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另一个区别在于:第二发声部件200可以包括振动片300、线圈260和柔性连接部件500。其中,线圈260设置于振动片300的面向第一发声部件400的一侧,线圈260与永磁体250面对面设置。
15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线圈260与永磁体250同轴设置,并且线圈260的直径优选大于永磁体250的直径,线圈260在垂直于振动片300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永磁体250与振动片300之间的距离。这样,线圈260可以有一部分套接在永磁体250的外围,当线圈260通电时,线圈260产生的磁场能够更多地穿过永磁体250。
155.基于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结构,当线圈260通电时,永磁体250与线圈260之间可以产生引力或者斥力,从而驱动振动片300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56.本技术实施例六未具体展开说明的部分可以参照本技术实施例五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157.下面是本技术的第七实施例。
158.本技术第七实施例以发声装置为手机为例,提供了振动片300在发声装置上的布置方式。图32是振动片300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159.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的方式1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圆形的摄像头模组30,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偏上方的位置。振动片300也相应地设计成圆形,与摄像头模组30上下并列设置,并且其直径优选与摄像头模组30的直径相同,以提高手机背部外观的美观度。
160.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的方式2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圆环形的摄像头模组30,例如“星环设计”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偏上方的位置。振动片300也相应地设计成圆形,并且设置于圆形环的中心,其直径小于或者等于摄像头模组30的内圆直径。这样,从视觉上看,振动片300被融入到了摄像头模组30的设计中,与摄像头模组30形成了一体化
的结构,美观度高。
161.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中的方式3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圆形的摄像头模组30,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偏上方的位置。振动片300设计成圆环形,其内圆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摄像头模组30的直径,并且环绕设置在摄像头模组30的外部。这样,振动片300对摄像头模组30起到了装饰作用,并且视觉上更加协调,美观度高。
162.在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中的方式4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方形的摄像头模组30,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偏上方的位置。振动片300也相应地设计成方形,与摄像头模组30上下并列设置,并且其尺寸优选与摄像头模组30的尺寸相同,以提高手机背部外观的美观度。
163.在第五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中的方式5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矩形的摄像头模组30,该摄像头模组30位于手机背部的左上角。振动片300也相应地设计成矩形,与摄像头模组30左右并列设置,并且其尺寸优选与摄像头模组30的尺寸相同,以提高手机背部外观的美观度。
164.在第六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中的方式6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矩形的摄像头模组30,该摄像头模组30位于手机背部的左上角。振动片300也相应地设计成矩形,与摄像头模组30上下并列设置,并且其尺寸优选与摄像头模组30的尺寸相同,以提高手机背部外观的美观度。
165.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在图32中示出的振动片300与摄像头模组30的布置方式仅作为示例,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本技术时,可以根据其终端设备的结构形态、尺寸、摄像头模组30的形状等合理设计振动片300与摄像头模组30的布置方式,这些都没有超出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166.下面是本技术的第八实施例。
167.本技术第八实施例以发声装置为手机为例,提供了基座450在发声装置上的布置方式。图33是基座450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168.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的方式1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圆角矩形的摄像头模组30,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偏上方的位置。其中,摄像头模组30的各个摄像头可以分布在摄像头模组30的上部,基座450可以设置在摄像头模组30的下部,基座450也相应地设计成圆形,并且基座450可以与摄像头模组30位于同一平面,以提高手机背部外观的美观度。
169.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的方式2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圆环形的摄像头模组30,例如“星环设计”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偏上方的位置。基座450也相应地设计成圆形,并且设置于圆形环的中心,其直径小于或者等于摄像头模组30的内圆直径,并且基座450可以与摄像头模组30位于同一平面。这样,从视觉上看,基座450被融入到了摄像头模组30的设计中,与摄像头模组30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美观度高。
170.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中的方式3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矩形的摄像头模组30,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偏上方的位置。其中,摄像头模组30的各个摄像头可以分布在摄像头模组30的上部,基座450可以设置在摄像头模组30的下部,基座450也相应地设计成圆形,并且基座450可以与摄像头模组30位于同一平面,以提高手机背部外观的美观度。
171.在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中的方式4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矩形的摄像头模组30,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偏上方的位置。其中,摄像头模组30的各个摄像头可以分布在摄像头模组30的左部,基座450可以设置在摄像头模组30的右部,基座450也相应地设计成圆形,并且基座450可以与摄像头模组30位于同一平面,以提高手机背部外观的美观度。
172.在第五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2中的方式5所示,手机背部设置有一矩形的摄像头模组30,左右居中设置在手机背部的左上角的位置。其中,摄像头模组30的各个摄像头可以分布在摄像头模组30的左部,基座450可以设置在摄像头模组30的右部,基座450也相应地设计成圆形,并且基座450可以与摄像头模组30位于同一平面,以提高手机背部外观的美观度。
173.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在图32中示出的基座450与摄像头模组30的布置方式仅作为示例,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本技术时,可以根据其终端设备的结构形态、尺寸、摄像头模组30的形状等合理设计基座450与摄像头模组30的布置方式,这些都没有超出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174.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在外壳上设置有开孔,振动片和外壳之间通过柔性连接部件连接,将开孔封闭,使发声装置的外壳结构保持完整。当发声装置不工作时,第一发声部件与第二发声部件通过静态力吸附在一起,使得振动片与外壳在同一平面内,从而不增加发声装置的尺寸和厚度。当发声装置工作时,驱动信号通过正向直流分量使第一发声部件与第二发声部件之间产生斥力,将振动片推动到平衡位置,使振动片在平衡位置与第二发声部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振动片在振动发声时,可以具有更大的振幅,因此低频性能更好。
175.为便于直观展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所具有的出色的低频性能,申请人分别在终端设备上采用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及传统扬声器方案,并测量得到两种方案在播放相同音源、相同功率情况下的频响曲线,如图34所示。其中,图34中的横坐标表示输出到发声装置(或传统扬声器)上的频率,纵坐标表示发声装置(或传统扬声器)输出的有效声压(sound pressure level,spl),以分贝db表示,有效声压越大,即表示响应越好。从图34中可以看出,在低频区域(例如100hz至接近1000hz的区域内),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有效声压始终大于传统扬声器方案的有效声压,可见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更加出色的低频性能,能够改善低频音质。
176.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