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96947发布日期:2023-04-19 10:19阅读:21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终端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电子设备的外观也朝着轻薄化的方向发展。

2、以手机为例,手机的摄像模组通常安装在中框上。其中,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及依次贴装于镜头组件的出光侧的滤光片组件和感光芯片组件。为了减薄整机厚度,通常会在中框上开设避让开口,以前置摄像头为例,摄像模组中,镜头组件主要占据中框和屏幕之间的安装空间,感光芯片组件及部分厚度的滤光片组件伸入避让开口内,以减少摄像模组占用整机的厚度空间。

3、然而,随着摄像模组的平面尺寸逐渐增大,中框上开设的避让开口的面积也逐渐增大,导致中框的强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摄像模组占用空间小,满足整机轻薄化的同时,减小了摄像模组安装对中框的影响,增大了中框的强度。

2、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和摄像模组,中框包括边框部和连接于边框部的支撑板,支撑板上开设有开口,摄像模组安装于中框且与开口对应;

3、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和调光转换组件,调光转换组件设置在镜头组件的出光侧,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内;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内凹部,内凹部的边缘位于镜头组件的边缘的内侧;

4、其中,内凹部位于调光转换组件的背离镜头组件的一侧,且内凹部占据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部分厚度;内凹部的边缘和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开口的内缘具有加强部,加强部伸入让位空间内。

5、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中框的支撑板上开设开口,摄像模组对应开口安装,通过使摄像模组的至少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内,该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不占用中框与后盖(显示面板)之间的安装空间,可以减小整机的厚度,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其中,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边缘上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内凹部,内凹部的边缘内缩于镜头组件的边缘,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通过在开口内缘对应内凹部的部位设置加强部,加强部伸入让位空间内,以减小开口围成的开口区域的面积,增大支撑板的覆盖面积,增大中框的结构强度,提高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调光转换组件包括滤光组件和图像传感器组件,滤光组件和图像传感器组件依次层叠设置在镜头组件的出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和滤光组件均伸入开口内;

7、其中,内凹部至少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组件上。

8、滤光组件贴装于镜头组件的出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连接于滤光组件远离镜头组件的一侧,通过至少在图像传感器组件上设置内凹部,支撑板上的开口内缘伸出的加强部至少对应位于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周侧外,以确保调光转换组件能够伸入加强部围设的开口区域内。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滤光组件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平齐,图像传感器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内凹部;

10、加强部包括连接于开口的内缘的台阶部,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台阶部位于支撑板的远离镜头组件的部分。

11、滤光组件的支撑框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平齐,通过在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基板的边缘设置内凹部,基板的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开口内缘对应支撑框的部分位于镜头组件的侧壁的外侧,开口内缘对应基板的内凹部的部分向内延伸形成台阶部,该台阶部伸入让位空间内形成加强部。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第一内凹部,滤光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第二内凹部,第二内凹部与第一内凹部对应,第一内凹部和第二内凹部共同构成内凹部;

13、其中,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一让位空间,第二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让位空间,加强部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及第二让位空间内。

14、通过在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基板的周向边缘设置第一内凹部,在滤光组件的支撑框的周向边缘设置第二内凹部,第一内凹部和第二内凹部共同构成内凹部,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一让位空间,第二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让位空间。如此,支撑板上的开口内缘伸出的加强部可以包括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的部分及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可增大加强部的厚度,提升支撑板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二内凹部应与第一内凹部对应,以使第一内凹部能够穿过加强部对应第二内凹部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并伸入加强部对应第一内凹部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内。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在滤光组件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滤光组件,加强部的两侧表面分别与支撑板的两侧表面平齐,且加强部的面向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侧壁的端面平齐。

16、通过第二内凹部的边缘与第一内凹部的边缘平齐,或者,第二内凹部的边缘内缩于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使图像传感器组件在滤光组件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滤光组件,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由于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基板需要穿过加强部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因而,开口内缘在其厚度方向上可以整体向内延伸形成加强部,可增大加强部的厚度,提高支撑板的结构强度。并且,加强部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的长度与加强部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的部分的长度一致,加强部面向调光转换组件的端面平齐。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位于第二内凹部的边缘的内侧,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且位于支撑板的远离镜头组件的部分,第二加强部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且位于支撑板的靠近镜头组件的部分;

18、其中,第一加强部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加强部的延伸长度,第一加强部具有面向滤光组件的台阶面。

19、通过使第一内凹部内缩于第二内凹部,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位于第二内凹部的边缘的内侧,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相应的,加强部包括分别对应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的第一加强部和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第二加强部,通过使第一加强部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加强部的延伸长度,第一加强部的端部伸出至第二加强部之外,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之间形成面向滤光组件的台阶面。如此,增大了加强部的延伸长度,缩小了开口的面积,提高了支撑板的结构强度。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部覆盖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侧边。

21、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侧边设置内凹部,并且内凹部延伸至覆盖侧边的整个区域,如此,开口内缘的形成的加强部可以覆盖开口相应侧内壁的整个区域,可以增大加强部的覆盖区域,减小开口的开口区域,提高支撑板的结构强度。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部覆盖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相对两侧的侧边。

2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部为沿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边缘设置的环状结构。

2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部对应调光转换组件的角部设置,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设有内凹部。

25、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的角部设置内凹部,相应的,支撑板上的开口内缘的角部向内延伸形成加强部,以减小开口的面积,增大支撑板的覆盖面积,增强支撑板的结构强度。

2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还包括保护罩,保护罩包裹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的侧壁,保护罩具有凹陷部,凹陷部与内凹部相对应。

27、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侧壁的外部包裹保护罩,保护罩可提高摄像模组的密封性,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进入调光转换组件,保护调光转换组件的性能。其中,通过在保护罩上对应调光转换组件的内凹部的部位设置凹陷部,凹陷部可为开口内缘的加强部提供空间,并使保护罩穿过加强部围设的开口区域。

2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罩与中框连接。

29、通过保护罩与中框连接,将摄像模组安装在中框上。

3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还包括支架,支架套设在镜头组件的侧壁上,支架与中框连接。

31、通过在镜头组件的侧壁上套设支架,支架与中框固定连接,通过支架将摄像模组安装在中框上。其中,支架可以直接套设在镜头组件的侧壁上,或者,支架套设在镜头组件侧壁外包裹的保护罩外。

3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图像传感器,滤光组件包括支撑框和安装于支撑框的滤光片;

33、内凹部设于基板,或者,内凹部设于基板和支撑框。

34、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外缘为基板的外缘,滤光组件的外缘为支撑框的外缘,且基板位于支撑框远离镜头组件的一侧,通过在基板的边缘设置内凹部,或者在基板及支撑框的边缘均设置内凹部,以在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并使调光转换组件能够伸入支撑板上的开口内缘的加强部围成的开口区域内。

3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基板连接,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与外电路连接。

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柔性电路板包括位于镜头组件的侧壁的外侧的连接段,连接段面向支撑板的一侧为其第一边,第一边的至少部分区段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镜头组件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

37、fpc由其与基板连接的一端沿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并伸出至摄像模组外,fpc包括位于镜头组件的侧壁外侧并沿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的连接段,fpc的连接段面向支撑板的一侧为其第一边,通过使fpc的第一边的至少部分区段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镜头组件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连接段的至少部分区段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镜头组件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连接段增大了调光转换组件边缘的内凹部与位于镜头组件外侧的fpc之间的间距,连接段提供了支撑板上开口内缘的加强部延伸的空间,增大了加强部的延伸长度,减小了加强部围设的开口区域的面积,增大了支撑板的覆盖面积,提高了中框的结构强度。

3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柔性电路板与基板连接的一侧,柔性电路板沿镜头组件的轴向延伸,并由镜头组件的背离图像传感器组件的一侧伸出;其中,连接段为柔性电路板沿镜头组件的轴向延伸的部分。

39、通过使fpc的连接段沿fpc与基板的连接侧延伸,fpc的连接段对应位于镜头组件的相应侧,镜头组件的相应侧的外侧的fpc可以提供多余的空间,增大调光转换组件的相应侧的内凹部的外缘与fpc的连接段之间的间距,进而,增大支撑板开口内缘的相应部位的加强部的延伸长度。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柔性电路板与基板连接的一侧,柔性电路板沿周向围绕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并由镜头组件的背离图像传感器组件的一侧伸出;其中,连接段为柔性电路板围绕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的部分。

41、fpc由其与基板连接的相应侧伸出后,通过使fpc围绕镜头组件的外侧壁的周向延伸,使得镜头组件的外侧壁的至少两侧均具有fpc的连接段,位于镜头组件相应侧的外侧的fpc连接段均可提供多余的空间,增大调光转换组件的相应侧的内凹部的外缘与fpc的连接段之间的间距,进而,增大支撑板开口内缘的相应部位的加强部的延伸长度。

4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设于镜筒内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沿镜筒的轴向层叠设置,调光转换组件与镜筒连接。

43、摄像模组可以为定焦模组,定焦模组的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封装于镜筒内的透镜,调光转换组件可以粘接于镜筒的出光侧。

4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包括镜头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壳体,镜头可移动的设于壳体内,调光转换组件与壳体连接。

45、摄像模组可以为自动对焦模组,自动对焦模组的镜头组件驱动装置和镜头,镜头组件设置在驱动装置的壳体内,驱动装置驱动镜头移动,调光转换组件连接于驱动装置的壳体的外表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