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449630发布日期:2022-01-12 04:43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云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5g时代,各行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数字经济推动云网一体加速发展,云网融合诉求增强。5g时代是万物互联、万智互联的智能时代,通信联接产业的产业价值由联网升级到联云。云网融合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
3.现有的云网融合产品中,运营商的云能力和网能力多分散在各个网络控制器和云管平台,这些网络控制器和云管平台各自输出自身的云网能力,为客户提供业务。此外,上层的业务平台和底层的网络控制器以及云管平台的接口之间呈网状交叉连接,复杂程度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方法,以避免业务平台和网络控制器/云管平台的接口之间呈网状交叉连接的情况,简化了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包括:业务应用层、编排调度层、云网能力层、云网管控层以及云网资源层,其中:
6.业务应用层,包括订单中心和轻量级客户网管,订单中心用于通过用户界面受理业务订单,以及将业务订单的信息同步给轻量级客户网管以及编排调度层;轻量级客户网管作为统一的服务触点,对外呈现云网能力;
7.编排调度层,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的业务订单,进行业务或者应用的编排调度和资源核实分配;
8.云网能力层,用于云网资源协同、云网资源封装和云网资源的整合,并将整合后的云网资源和能力向上开放至编排调度层;
9.云网管控层,用于云网资源管控;
10.云网资源层,用于提供云网基础资源。
1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轻量级客户网管还用于为用户提供接口服务,以供用户应用平台调用。
1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云网能力层包括云网能力网关和云网协同器,其中:
13.云网能力网关,用于提供云网各类接口能力的注册;
14.云网协同器,用于对来自云网管控层的云网资源或者云网能力进行编排,并向编排调度层和业务应用层输出云网编排协同能力和与云网状态感知能力。
1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云网协同器包括全国级云网协同器和省级云网协同器;
16.全国级云网协同器,用于跨省云网业务、云边业务的开通和业务信息展示,并负责对省级云网协同器的编排管理和调度;
17.省级云网协同器,用于对来自省内的云网管控层的云网资源或者云网能力进行编排,并向编排调度层和业务应用层输出云网编排协同能力和与云网状态感知能力。
1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编排调度层包括调度平台和资源管理平台,其中:
19.调度平台分别与订单中心和资源管理平台连接;
20.调度平台,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的业务订单,向资源管理平台申请资源;
21.资源管理平台,用于根据调度平台的请求,核实分配或释放业务开通所需的云网资源配置数据。
2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云网管控层包括网络控制器、cpe控制器和云资源管理平台,其中:
23.网络控制器,用于对云网资源层中的网络资源进行管控,并向云网能力层输出网络资源或者网络能力;
24.cpe控制器,用于对cpe终端进行管理和控制;
25.云资源管理平台,用于对云网资源层中的云资源进行管控,并通过第一接口向云网能力层输出云资源或者云能力。
2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云资源管理平台包括中心云管理平台和边缘云管理平台,其中:
27.中心云管理平台,用于负责中心云业务开通和性能查询;
28.边缘云管理平台,用于负责边缘云的业务开通和性能查询。
2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控制器包括光网络控制器、ip网络控制器和切片管理平台中的至少一种;其中:
30.光网络控制器,用于负责光网络的数据配置和查询;
31.ip网络控制器,用于负责ip网络的数据配置和查询;
32.切片管理平台,用于负责切片业务的数据配置和查询。
3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云资源管理平台还用于:通过第二接口负责对云资源池内部网络的数据配置和路由开通,云资源池位于云网资源层中。
3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所叙述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包括:
35.订单中心通过用户界面受理业务订单,并将业务订单的信息同步给轻量级客户网管以及编排调度层;
36.编排调度层响应于接收到的业务订单,进行资源核实分配,以实现业务或者应用的编排调度至云网能力层,其中,核实分配的资源包括通信网络资源和云资源;
37.云网能力层响应于接收到的编排调度业务请求,对云网资源进行协同、配置和整合,将业务请求的执行结果返回至编排调度层。
38.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方法,该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包括:业务应用层、编排调度层、云网能力层、云网管控层以及云网资源层,其中:业务应用层,包括订单中心和轻量级客户网管,订单中心用于通过用户界面受理业务订单,以及将业务订单的信息同步给轻量级客户网管以及编排调度层;轻量级客户网管作为统一的服务触点,对外呈现云网能力;编排调度层,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的业务订单,进行业务或者应用的编排调度和资源核实分配;云网能力层,用于云网资源协同、云网资源封装和云网资
源的整合,并将整合后的云网资源和能力向上开放至编排调度层和业务应用层;云网管控层,用于云网资源管控;云网资源层,用于提供云网基础资源。本技术通过设立云网能力层,至少可以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39.其一,将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分层解耦,各层之间分工定位明确,提高了各自的效率;其二,由云网能力层统一将云网资源层的资源和能力向业务应用层输出,避免了业务平台和网络控制器/云管平台的接口之间呈网状交叉连接的情况,简化了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其三,通过云网能力层标准化统一对外输出,实现了云网协同、云边(中心云和边缘云)协同以及边边(边缘云和边缘云)协同的能力。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云网协同、云网融合、云网一体的关系示意图;
4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4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4.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5.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7.目前,运营商发布的云网融合产品中,主要聚焦于面向客户的专线、专网入云和云间互联。随着企业生产系统上云的普及,云网融合成为“刚需”。企业规模越大,上云的系统越关键,对云网融合的要求越高,多云(公有云、私有云、专属云、混合云、边缘云)部署成为普遍需求。运营商传统的销售模式“卖卡”、“卖线”转变为卖云网、卖服务。
48.云服务由底层服务走向主导服务,云的重要性越发突出,未来五年所有的内容、应用、服务、数据、客户都要上云。单位、企业上云进程加速,云网融合诉求增强。企业新建的基础设施将逐步部署在云上,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5%的比例。在中心云业务发展的同时,随着5g网络、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边缘云的业务也出现高速发展,带来云(中心云)、网(通信网络)、边(边缘云)的协同诉求。
49.现有的云网融合产品中,运营商的云能力和网能力多分散在各个网络控制器和云管平台,这就存在以下问题:
50.第一,运营商的网能力和云能力分散在各个网络控制器和云管平台,无法标准化统一对外输出,没有实现云网协同以及云边(中心云和边缘云)协同。
51.云侧、网侧能力无法统一向前端和客户呈现,云网能力开放过程中,需要将上层业
务应用系统提供的“客户语言”转化为对网络控制器的“网络语言”,需要进行相应的翻译、适配和编排。当前这种适配能力分散在各个应用系统,统一性和扩展性较差,整体效率较低,无法快速的将同一类云网能力提供至各个业务应用系统,也难以保障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用户体验一致性。没有将分散的烟囱式的能力平台整合归拢在一起,缺乏统一规划,云网底层能力没有实现端到端拉通。在产品规划方面,未形成云网融合产品,云网未实现端到端自动开通,业务需多段网络手工配置,不具备端到端自动化开通能力。在能力开放方面,资源可视、业务可视、服务可视能力未形成体系。
52.第二,运营支撑架构比较复杂,运营商未能构建统一的云网能力中台。
53.上层业务应用平台与底层云网控制器之间网状交叉连接,上层业务应用平台各自分别连接十几个底层平台,api接口多,运营支撑架构不规范,且存在云网底层资源多头管理的情况,不利于云网底层配置数据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复杂度高,每个业务应用平台对接的api接口报文包含几十上百个参数字段,需要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导致上层应用平台不能实现轻量化,不能更多的专注于业务产品的推出和快速迭代。
54.第三,运营商对单一设备厂家控制器存在较大依赖。
55.运营商通过单一厂家控制器帮助实现跨厂家业务编排协同的功能,由于设备厂商专注于云网通用能力的支撑,对个性化能力的支撑响应力度不够,影响运营商创新业务的快速迭代,并且通过一个厂家的控制器纳管其它厂家的设备,存在厂家之间的配合问题。
56.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方法,为满足云网一体运营需求,支撑云网产品电商化服务体验,优化云网一体运营支撑架构实现分层解耦,研发云网协同器,实现云网协同能力快速持续输出,支撑差异化云网融合产品快速部署,从而实现云网一体化运营。进一步地,运营商通过打造具备云网一体能力开放的网络管理系统,形成统一的云网能力清单,支撑云网一体化产品上线。通过云网协同器做好与上层计费支撑系统(billing support system,简称bss系统)/运营支撑系统(operation support system,简称oss系统)协同,支撑云网融合产品的快速打造、敏捷交付和云网一体统一运营。
57.云网协同、云网融合、云网一体的关系见图1所示:在图1中,网络控制器1(简称“网1”)、网络控制器2(简称“网2”)、云资源管理平台1(简称“云1”)和云资源管理平台2(简称“云2”)等分别进行域内资源编排协同;云网协同即实现跨域资源编排协同。其中,网络控制器1、网络控制器2、云资源管理平台1和云资源管理平台2等,以及云网协同对应云网一体化运营支撑架构的能力底座,云网融合对应云网一体化运营支撑架构的产品、业务;云网一体对应云网一体化运营支撑架构的运营、服务。
58.本技术重构云网一体化运营支撑架构,对标电商化服务体验,贯通b域和o域。通过云网协同能力开放,实现云网协同、云边(中心云和边缘云之间)协同和边边(边缘云和边缘云之间)协同。另外,还简化了业务平台和网络控制器/云管平台的接口之间呈网状交叉连接的情况。
5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应用场景中,包括客户端201以及云网业务服务端202,其中,云网业务服务端202中设置有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当用户在客户端201登录应用后,通过客户端201向云网业务服务端202发送云网业务请求时,云网业务服务端202通过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云网协同器通过
对云网资源进行编排调度,完成对云网资源的数据配置,或者获得对应的云网资源数据,并将数据配置结果或云网资源数据返回给客户端201,以完成云网业务。
60.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不对图2中包括的设备进行限定,也不对图2中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例如,在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中,还可以包括数据存储设备,该数据存储设备相对于云网业务服务端202或客户端201可以是外部存储器,也可以是集成在云网业务服务端202或客户端201中的内部存储器。客户端201既可以是pc,即电脑,也可以是手机或笔记本等终端。
61.接下来,通过具体实施例介绍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方法。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300,包括:业务应用层301、编排调度层302、云网能力层303、云网管控层304以及云网资源层305。其中:
62.业务应用层301,包括订单中心和轻量级客户网管。订单中心用于通过用户界面受理业务订单,以及将业务订单的信息同步给轻量级客户网管以及编排调度层。轻量级客户网管作为统一的服务触点,对外呈现云网能力。业务应用层301,其面向客户,客户在客户端进行业务办理的操作后,业务应用层301会接收到相应的业务办理指令。
63.编排调度层302,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的业务订单,进行业务或者应用的编排调度和资源核实分配。编排调度层302其作用为将业务应用层接收到的业务进行划分,将划分后的各个业务进一步分发给云网能力层303。
64.云网能力层303,用于云网资源协同、云网资源封装和云网资源的整合,并将整合后的云网资源和能力向上开放至编排调度层和业务应用层。云网能力层303作为承上启下的一层,其作用将前端的业务应用层和底层云网资源连接起来。通过将底层的云网资源整合后,以统一的形式发送至前端业务应用层。
65.云网管控层304,用于云网资源管控。云网管控层304用于管理和控制云网资源层305。示例地,其可以将云网资源层305的各个资源根据不同业务场景的需要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66.云网资源层305,用于提供云网基础资源。示例地,云网资源可以是ip网络设备、光网络设备,也可以是中心云池或边缘云服务器资源等。
67.该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业务应用层、编排调度层、云网能力层、云网管控层、云网资源层之间分层解耦,以云网能力网关收敛汇总云网能力服务,统一向bo域上层业务应用共享输出,使得系统内各层之间分工定位更加明确,职责界面更加清晰,信息交互流转更加规范合理有序。
68.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不同层或层中的不同部分均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服务器中,对此本技术不予限制。
69.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分层解耦,各层之间分工定位明确,提高了各自的效率;由云网能力层统一将云网资源层的资源向业务应用层输出,避免了业务平台和网络控制器/云管平台的接口之间呈网状交叉连接的情况,简化了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通过云网能力层标准化统一对外输出,实现了云网协同、云边(中心云和边缘云)协同以及边边(边缘云和边缘云)协同的能力。
70.接下来,通过图4来详细介绍本技术提供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图4为
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400包括业务应用层410、编排调度层420、云网能力层430、云网管控层440以及云网资源层450。其中,业务应用层410包括订单中心411和轻量级客户网管412;编排调度层420包括资源管理平台421和调度平台422;云网能力层430包括云网协同器431和云网能力网关432。
71.具体的,业务应用层410面向业务开通和客户交互。其中:
72.订单中心411负责业务统一受理、开通、关闭和客户资源管理。订单中心411通过用户界面受理业务订单,通过调用在云网能力网关432注册的调度平台422的接口能力,进行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订单中心411可在业务开通报竣后,通知bss系统按指定价格进行起租计费,并在业务停用后通知bss系统进行停租。订单中心411可在业务开通报竣后,通过东西向接口,将业务订单的信息同步给轻量级客户网管412。示例地,在云网业务开通后,将业务信息和客户信息同步到轻量级客户网管412,以便于客户登陆轻量级客户网管412进行业务查询。
73.轻量级客户网管412,其作为统一的标准化、电商化的服务触点,对外呈现云网能力。面向客户经理或客户,在售前流程,支撑客户经理资源核查和方案制定;在售中流程,支撑客户自助进行业务配置;在售后流程,为用户提供客户网管自助服务。轻量级客户网管412通过调用云网能力网关432的相关接口与云网协同器431交互,提供云网一体轻量级客户网管产品,提升客户体验。轻量级客户网管412可以通过东西向接口,将部分已授权的业务配置指令发送给订单中心411,比如客户在轻量级客户网管412所提供的客户端上,通过自助方式进行专线带宽调速,云资源扩缩容等,以方便客户根据需要自助快捷调整云网业务配置。因此,可选地,轻量级客户网管412还可以用于为用户提供接口服务,以供用户应用平台调用。
74.上述功能可以进一步提升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简称sla)和保障能力,输出流量分析以及预测能力。
7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云网能力层430中:云网能力网关432,用于提供云网各类接口能力的注册;云网协同器431,用于对来自云网管控层440的云网资源或者云网能力进行编排,并向编排调度层输出云网编排协同能力和与云网状态感知能力。
76.具体地,云网能力网关432作为云网云网能力共享入口。云网各项能力(包括调度平台422和云网协同器431实现对外开放的各类接口能力)统一在此注册,运营商可将新开发的接口能力在此注册上线,并将不再使用的接口能力下线,持续迭代运营云网能力服务。云网能力网关43将对订单中心411、调度平台422、轻量级客户网管412等上层业务应用请求方进行认证鉴权,以确保可信的请求方才能调用指定平台的指定云网接口能力。
77.进一步地,云网协同器431可以进一步包括全国级云网协同器(未示出)和省级云网协同器(未示出)。其中,全国级云网协同器,用于跨省云网业务、云边业务的开通和业务信息展示,并负责对省级云网协同器的编排管理和调度;省级云网协同器,用于对来自省内的云网管控层440的云网资源或者云网能力进行编排,并向编排调度层420和业务应用层410输出云网编排协同能力和与云网状态感知能力。
78.具体地,全国级云网协同器,负责跨省云网业务、云边业务的开通和业务信息展示,南向对接省级云网协同器,负责对省级云网协同器的编排管理和调度,以及配合省级云
网协同器提供跨省的云网协同能力、云边协同能力支撑。
79.省级云网协同器,作为云网能力整合的平台,南向对接省内的云网管控层440实现跨专业、跨厂家、跨域的云网资源数据配置、业务激活、数据查询等指令适配下发;北向对接调度平台422、轻量级客户网管412,面向bo域业务应用平台输出云网编排协同能力和云网状态感知能力。省级云网协同器可通过北向接口与资源管理平台421对接,提供云网资源数据查询或资源信息状态变更主动推送能力。
80.本技术实施例中,云网协同器南向对接云网管控层,通过对跨专业、跨厂家、跨域云网资源或者能力的编排,实现对省内多云、多网的能力拉通,云网能力归拢汇总和集约化管控;通过对云网能力的抽象封装(比如,将物理网络抽象为逻辑网络),以及对跨专业、跨厂家、跨域和异构网络环境下进行协同,形成了云网协同能力,进而满足了云网一体敏捷交付和统一前端呈现。另外,通过跨域的云网资源或能力的编排,可以实现更丰富的业务编排,从而实现了云网融合产品的服务持续创新。
81.可选地,编排调度层420包括调度平台422和资源管理平台421。其中,调度平台422分别与订单中心411和资源管理平台421连接;调度平台422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的业务订单,向资源管理平台421申请资源;资源管理平台421用于根据调度平台422的请求,核实分配或释放业务开通所需的云网资源配置数据。
82.具体地,调度平台422作为云网融合产品订单bo贯通入口,负责云网业务开通流程调度,包括订单拆分(比如将一个开通云网融合产品的工单拆分为云的工单和网的工单)、云网资源申请和释放、云网资源创建删除激活去活、运维派单等环节。调度平台422通过东西向接口与资源管理平台421对接,调度平台422从订单中心411收到业务订单后,向资源管理平台421申请资源,由资源管理平台421核实分配资源给到调度平台422。
83.资源管理平台421负责与云网业务开通相关的云网物理资源配置数据和逻辑资源配置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在线核实分配。调度平台422通过东西向接口与资源管理平台421对接,由资源管理平台421根据调度平台422的请求,核实分配或释放业务开通所需云网资源配置数据。资源管理平台421可通过南向接口与云网协同器431对接,以获取实时、准实时的云网资源配置数据。
84.一些实施例中,云网管控层440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441、cpe控制器442和云资源管理平台443。
85.网络控制器441,用于对云网资源层450中的网络资源进行管控,并向云网能力层430输出网络资源或者网络能力;
86.cpe控制器442,用于对cpe终端进行管理和控制;
87.云资源管理平台443,用于对云网资源层450中的云资源进行管控,并通过第一接口向云网能力层430输出云资源或者云能力。
88.示例地,网络控制器441包括光网络控制器4411、ip网络控制器4413和切片管理平台4412等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光网络控制器4411,用于负责光网络的数据配置和查询;ip网络控制器4413,用于负责ip网络的数据配置和查询;切片管理平台4412,用于负责切片业务的数据配置和查询。
89.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云资源管理平台443还可以用于:通过第二接口负责对云资源池内部网络的数据配置和路由开通,其中,云资源池位于云网资源层450中。
90.具体地,云资源管理平台443负责云资源原子能力抽象封装,开放北向接口对接云网协同器431输出云原子能力,南向对接云网资源层450进行云资源管控。
91.可选地,云资源管理平台443可以包括中心云管理平台和边缘云管理平台。其中,中心云管理平台用于负责中心云业务开通和性能告警查询;边缘云管理平台用于负责边缘云的业务开通和性能告警查询。
92.示例地,云网资源层450可以包括cpe终端451、5g网络452、ip网络453、光网络454和云资源池455。cpe控制器442负责控制cpe终端451,通常用于cpe终端的数据配置下发和业务开通;切片管理平台4412负责控制5g网络452;ip网络控制器4413负责控制ip网络453;光网络控制器4411负责控制光网络454;云资源管理平台443负责控制云资源池455。也就是说,云网资源层450可以提供云网基础资源,其中,云网基础资源包括通信网络资源,包括光网络、ip网络、5g无线网、5g核心网等通信网络资源。另外,cpe终端451(客户端终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简称cpe终端))常布放于客户机房,用于提供互联网、vpn等业务的接入)和云资源池(包括行业云、公有云、边缘云等云资源和云内网络)。
93.接下来,通过图5介绍本技术提供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方法。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方法,该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叙述的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如图5所示,该基于云网协同的网络管理方法包括:
94.s501、订单中心通过用户界面受理业务订单,并将业务订单的信息同步给轻量级客户网管以及编排调度层。
95.s502、编排调度层响应于接收到的业务订单,进行资源核实分配,以实现业务或者应用的编排调度至云网能力层,其中,核实分配的资源包括通信网络资源和云资源。
96.s503、云网能力层响应于接收到的编排调度业务请求,对云网资源进行协同、配置和整合,将业务请求的执行结果返回至编排调度层。
97.本技术实施例中,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8.1、云网运营支撑架构分层解耦
99.平台的定位解耦:业务应用层专注于业务流程处理,产品、业务应用层面的内容展示,订单处理,以及与客户交互界面的友好便捷,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分层级需求;编排调度层专注于业务编排调度、资源核实分配;云网协同层专注于云网底层能力的端到端拉通、抽象封装和跨专业、跨厂家、跨域的云网资源协同,与云网底层控制器/管理平台的接口适配和纳管,专注云网技术实现逻辑和处理复杂繁琐的技术实现细节,云网各网元、平台协同动作保持事务一致性。
100.前端与中台解耦:轻量快捷敏捷的前端(业务应用层)与厚重复杂的中台(云网能力层)解耦,前端敏捷高效响应市场需求,中台不断实现云网能力沉淀积累。
101.云网能力层与云网管控层分离和解耦:云网协同器可以根据运营商的业务、产品发展需要,自主可控快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能力的开发和迭代,降低对底层单一厂家控制器的依赖,提升运营商自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新业务上线速度,并且各设备厂商也愿意统一对接运营商的云网协同器,便于对接工作高效推进。
102.人员的定位解耦:业务应用层人员专注产品、业务的展现逻辑和业务流程;云网协同层人员专注云网底层ct和it能力实现,从而实现不同团队人员的专业化。
103.2、简化云网运营支撑接口
104.构建云网能力层,运营支撑架构简化:由于将云网能力归拢到云网协同器统一对上层,即业务应用层开放,业务应用层与底层的云网控制层从原有的网状交叉连接变为简单连接,业务应用层统一对接一个平台即云网协同器,形成统一入口,而不是各自对接十几个底层云网控制器,api接口数大幅减少,避免业务应用层对云网控制器的多头管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可能的配置数据冲突。
105.api接口复杂度简化:业务应用层与云网协同器的api接口参数缩减为十个左右,相对于原有的几十上百个参数字段大幅简化,业务应用层无需感知任何底层厂商设备细节。由云网协同器屏蔽运营商云网底层复杂的技术实现逻辑、不同云网设备接口规范的差异性和繁琐的技术细节,而只是把与云网业务、客户密切相关的数据和能力呈现给业务应用平台,大幅减低上层各类业务应用平台的复杂度和开发工作量。
106.3、提升云网协同、云边协同和电商化服务能力
107.云网协同能力:
108.实现云网业务一体化开通的能力,比如云专线产品的一键开通,通过云网协同器进行通信网络设备配置和云资源池内部的网络设备配置,打通云和网之间的路由;实现云业务和网业务的同步开通、同步停机和同步监控,并保障业务操作的一致性,即在云或网任意一方业务开通失败时能及时回滚并进行提示。
109.云边协同能力:
110.实现云边业务一体化开通的能力,比如在中心云和边缘云的虚拟机、容器资源同步部署,并通过云网协同器在云骨干网和云资源池内部的网络设备配置,打通中心云和边缘云之间的网络路由;实现中心云业务和边缘云业务的同步开通部署,并保障业务操作的一致性,即在中心云或边缘云任意一方开通失败时能及时回滚。
111.实现边边协同的能力:
112.相邻边缘云之间根据业务量的变化情况或业务容灾保护需要,进行边缘云虚拟机、容器资源按需快速扩缩容。比如当中心云的业务管理模块感知到边缘云a的业务量减少,而相邻的边缘云b的业务量增加时,可立即通过订单中心或轻量级客户网管下发业务配置指令,在边缘云b进行虚拟机、容器资源扩容,而在边缘云a进行虚拟机、容器资源缩容。在另一种场景下,当边缘云a出现故障时,中心云可下发指令在边缘云b进行虚拟机、容器资源扩容并快速部署业务应用,并通过业务牵引,将边缘云a的业务引流到边缘云b进行处理,从而保障业务快速平滑切换和业务安全。
113.电商化服务能力:
114.运营商通过云网协同器将云网能力端到端拉通,将云网能力统一封装和开放,实现云网业务自动化开通、云网业务客户按需自助可配置、云网服务质量直观可视。运营商通过手机/pc客户端打造电商化服务触点,实现云网业务一点订购,一站式在线开通,快速敏捷。运营商提供用户自服务统一入口,实现云网业务一体化受理开通能力,业务办理、交付、服务三在线,实现业务资源、状态、质量可视化;云网业务按需开通,按天/月/年/流量/主机灵活计费;云网业务易维护,支撑分钟级故障快速定位。
115.4、加快云网融合新业务新产品上线速度
116.通过云网协同器的自主研发,运营商核心能力自主可控,云网控制协同能力在云
网协同器得到沉淀积累,其能力可以被不同的业务应用平台调用和复用,云网协同器完成一次业务逻辑和业务能力开发,业务应用平台可以多点复用,避免上层业务应用平台直接面向底层云网资源的重复开发,加快新业务上线速度,可以基于开发和运营(development operations,简称devops)持续快速迭代推出新业务新产品,比如企业云专线、多云互联、组网专线等。通过提升云网能力进行组合设计产品,组织贯通bom(即billing业务计费域、operation云网运营域、management管理工程域)流程,提供云网一体化产品和差异化产品。
11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