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域场景下节点身份协商、变更、信息交互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4024273发布日期:2023-05-05 08:01阅读:18来源:国知局
多域场景下节点身份协商、变更、信息交互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无线网络通信,尤其涉及一种多域场景下的管理节点身份协商方法、身份变更方法(即交换域管理节点和域成员节点的身份的方法)、信息交互方法(即,多域场景下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1、当前,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开发的5g技术正在对千行百业进行广泛赋能。只是,当前5g网络服务难以到达末端节点,基于短距通信(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打通“端到端”连接的关键一环,是物联网技术落地的“最后一百米”,将5g网络与无线短距通信技术融合,能够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实现不同网络的紧密融合,还能进一步带动“端边网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数据传输和智能业务的承载,推动5g迈向更智能、开放的网络发展阶段。

2、5g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智能终端,伴随着大量的无线短距连接智能终端投入市场,衍生了更多更新的应用场景。如,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领域等典型的短距应用场景。新生的无线短距应用场景对无线短距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涵盖时延、可靠性、并发性和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

3、举例来说,现有的无线短距通信标准包括星闪(sparklink)系统协议,星闪1.0采用ccsa tc10《车载无线短距通信系统技术要求》规定的空口技术,制定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系统。该系统设计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为上层应用提供面向连接具有qos保证的空口(air interface)传输。星闪技术能够保证低时延、高可靠、高精度同步和信息安全等要求,满足各类典型无线应用场景的需求,并推动无线短距通信技术的持续演进。

4、依据星闪系统协议栈架构建构的星闪系统中,系统内节点区分为管理节点(g节点,grant node)和终端节点(t节点,terminal node)。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单个g节点管理一定数量的t结点,g节点与这些t节点连接共同完成特定的通信功能。单个g节点以及与其连接的t节点共同组成一个通信域。

5、对于一个通信域覆盖范围内,没有其他使用相同时频资源的通信域存在的场景,可称之为单域场景。对于一个通信域覆盖范围与其他通信域存在重叠,且这些通信域使用了相同的时频资源,则这些通信域就形成了多域场景。多域场景下会出现相邻通信域之间的信号干扰,导致各个通信域内的终端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显着下降,使得系统的容量、覆盖半径等性能指标无法满足通信要求。因此,当出现多域场景时,需要对这些使用相同时频资源的通信域进行协调,降低各通信域占用的空口资源发生冲突的概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提供此“
技术实现要素:
”是为了以简化的形式介绍将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的一些概念的选择。此“发明内容”并不旨在标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作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的辅助手段。

2、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域场景下的管理节点身份协商方法、身份变更方法、信息交互方法及终端设备,以解决现有的无线短距通信(如星闪架构下的无线通信)在多个通信域的场景下易发生信号干扰、空口资源冲突等技术问题。

3、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域场景下的管理节点身份协商方法,其用于决定出多个通信域中哪一个通信域的管理节点作为管理模式下的域管理节点,所述多个通信域包括第一通信域和第二通信域,所述第一通信域包括第一管理节点和与所述第一管理节点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终端节点,所述第二通信域包括第二管理节点和与所述第二管理节点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4、所述第一通信域中的所述第一管理节点与所述第二通信域中的所述第二管理节点进行管理节点身份协商,以从所述第一管理节点和所述第二管理节点中决定出所述域管理节点,其中所述管理节点身份协商的过程考虑以下至少之一:

5、通过用户配置的所述第一管理节点和所述第二管理节点各自的多域身份标志位;

6、所述第一管理节点和所述第二管理节点各自的域优先级;

7、所述第一管理节点和所述第二管理节点是否已具备域管理节点身份;

8、所述第一管理节点和所述第二管理节点的终端能力;以及

9、所述第一管理节点和所述第二管理节点何者为多域设备发现过程中的扫描节点。

10、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多域场景下交换域管理节点和域成员节点的身份的方法,其用于多个通信域中已决定出的域管理节点和域成员节点的身份变更,所述域管理节点具备对所述域成员节点的管理控制功能,所述方法包括:

11、发送域管理节点身份变更请求;

12、接收域管理节点身份变更响应;以及

13、依据所述域管理节点身份变更响应,决定是否进行域管理节点身份变更,

14、其中当决定进行域管理节点身份变更时,所述域管理节点的身份变更为域成员节点,所述域成员节点的身份变更为域管理节点。

15、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多域场景下节点间的信息交互方法,其中在所述多域场景下已决定出域管理节点和域成员节点,所述域管理节点具备对所述域成员节点的管理控制功能,所述方法包括:

16、所述域管理节点和所述域成员节点之一者与所述域管理节点和所述域成员节点之另一者、或所述域管理节点之间、或所述域成员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其中交互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17、空口资源占用情况;

18、干扰信息;

19、负载比例;

20、业务信息;

21、通信域身份等级;以及

22、多域信息更新。

23、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如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法。

24、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如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法。

25、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如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方法。

26、本发明的通信方法中的各个步骤可以可被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来实现,所述程序可存储于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由以下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之一:硬盘、cd-rom、光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以及闪存。

27、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域中的第一管理节点与第二通信域中的第二管理节点进行管理节点身份协商,以从第一管理节点和第二管理节点中决定出域管理节点。上述管理节点身份协商的过程考虑了如下几个因素至少之一:通过用户配置的多域身份标志位;域优先级;是否已具备域管理节点身份;终端能力;以及是否为多域设备发现过程中的扫描节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信域中已决定出的域管理节点和域成员节点可以进行身份变更,亦即原本为域管理节点的身份变更为域成员节点,原本为域成员节点的身份变更为域管理节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信域中已决定出的域管理节点和域成员节点之一者与域管理节点和域成员节点之另一者、域管理节点之间或域成员节点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互,以因应通信环境的变化,使得资源管理更有效率。从而,优化了管理节点身份协商的过程,提供多域场景下管理的弹性,提升多域场景下的资源管理效率,解决多个通信域的场景下易发生信号干扰、空口资源冲突等技术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