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声学开关和一种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17504发布日期:2022-02-16 11:48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声学开关和一种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声电转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声学开关和一种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入耳式的发声装置因其私密、专属、降噪、小巧、便携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逐渐成为大部分电子产品和通信产品的标准配件。
3.现有的入耳式发声装置在佩戴后,由于耳机与耳道的接触,会形成较为密闭的空间,从而引起堵耳效应。用户在说话时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回音,从而降低用户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影响用户的使用感。
4.为了缓解或消除堵耳效应,通常的会在入耳式发声装置内新增一条区别于传声通道的声学通道,佩戴时,耳道通过声学通道与外界连通,形成开放模式,从而有效缓解或消除了堵耳消音。但由于声学通道的全程开放,入耳式的发声装置的降噪性能和声学性能也会随之降低,同样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声学开关和一种发声装置,控制声学通路的通断。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声学开关,包括:
7.外壳,配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声学入口和声学出口;
8.开关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以具有靠近所述声学入口方向移动至密封隔离所述声学入口和空腔的关闭位置,以及远离所述声学入口方向移动至连通所述声学入口和空腔的打开位置;以及
9.推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与所述开关组件相连接,以控制所述开关组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切换。
10.作为优选,所述推动组件包括第一磁体、环设于所述第一磁体外周的导磁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磁体和导磁件之间的线圈,所述第一磁体的磁力线穿过所述线圈;
11.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线圈相连,所述线圈通电切割磁力线以驱动所述开关组件移动至关闭位置,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外壳吸合以密封所述声学入口,或者驱动所述开关组件移动至打开位置,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导磁件吸合以连通所述声学入口。
12.作为优选,所述导磁件包括导磁碗和导磁块,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导磁碗内,所述导磁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磁体上,所述导磁碗与所述第一磁体和导磁块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线圈嵌设的间隙。
13.作为优选,所述导磁碗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磁体和导磁块叠加的高度,所述开关组件移动至打开位置,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导磁碗吸合。
14.作为优选,所述导磁碗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磁体和导磁块叠加的高度,所述开关组件移动至打开位置,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导磁块吸合。
15.作为优选,所述开关组件包括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线圈相连;或者,
16.所述开关组件包括第二磁体和与所述第二磁体相连的开关件,所述开关件或第二磁体与所述线圈相连。
17.作为优选,所述开关组件包括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线圈相连;或者,
18.所述开关组件包括第二磁体和与所述第二磁体相连的开关件,所述开关件或第二磁体与所述线圈相连。
19.作为优选,所述开关组件靠近所述导磁件的一端端面设置有第一缓冲垫,所述开关组件移动至打开位置,所述开关组件与导磁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缓冲垫隔开;
20.所述开关件远离所述导磁件的一端端面设置有第二缓冲垫,所述开关组件移动至关闭位置,所述开关组件与外壳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缓冲垫隔开。
21.作为优选,所述推动组件还包括簧片,所述簧片连接在所述线圈和外壳之间;或者,
22.所述簧片连接在所述开关组件和外壳之间。
23.作为优选,所述簧片包括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以及连接在所述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之间的振臂结构;
24.所述外部结构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内部结构与所述线圈连接;或者,
25.所述外部结构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内部结构与所述开关组件连接。
26.作为优选,所述开关组件移动至打开位置,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导磁件之间的吸力大于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簧片之间的拉力和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吸力的合力;
27.所述开关组件移动至关闭位置,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吸力大于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簧片之间的拉力和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导磁件之间的吸力的合力。
28.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发声装置,包括上述的声学开关。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30.1、本发明的声学开关,采用推动组件控制开关组件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切换,从而连通或密封声学入口,达到控制声学通道通断的目的,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施;
31.2、推动组件通过线圈通断切割磁感线的原理设计,巧妙的将扬声器中的动圈设计运用到声学开关中,轻松实现了声学开关的打开与关闭;声学开关在打开或关闭状态都通过内部零件达到稳定状态,线圈只需要在切换状态的瞬间通电,耗能更低;在状态切换时通过缓冲垫隔开相接触的两个零件,振动更小、噪音更低,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32.3、本发明的发声装置,通过上述声学开关,可根据需求打开或关闭声学通路,在改善或消除堵耳效应的同时,继续保留原有的降噪性能和声学性能,大大提升了通话质量和佩戴使用感。
附图说明
33.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在附图中:
34.图1是本发明一种声学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声学开关的立体剖视图;
36.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声学开关的爆炸图;
37.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开关组件处于关闭位置的剖视图;
38.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开关组件处于打开位置的剖视图;
39.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声学开关的立体剖视图;
40.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声学开关的爆炸图;
41.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开关组件处于关闭位置的剖视图;
42.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开关组件处于打开位置的剖视图;
43.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声学开关的立体剖视图;
44.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声学开关的爆炸图;
45.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开关组件处于关闭位置的剖视图;
46.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开关组件处于打开位置的剖视图;
47.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声学开关的立体剖视图;
48.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声学开关的爆炸图;
49.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开关组件处于关闭位置的剖视图;
50.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开关组件处于打开位置的剖视图;
51.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声学开关的立体剖视图;
52.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声学开关的爆炸图;
53.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开关组件处于关闭位置的剖视图;
54.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开关组件处于打开位置的剖视图;
55.图22是本发明中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6.图23是本发明中簧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57.图中所示:
58.1、外壳;11、空腔;12、声学入口;13、声学出口;14、上壳体;141、第一端面;15、下壳体;151、第二端面;2、开关组件;21、第二磁体;22、开关件;23、第一缓冲垫;24、第二缓冲垫;25、第三端面;26、第四端面;3、推动组件;31、第一磁体;32、导磁件;321、导磁碗;322、导磁块;322a、本体;322b、凸台;33、线圈;331、骨架部;332、线圈部;34、簧片;341、外部结构;342、内部结构;343、振臂结构;35、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6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62.如图1至图23所示,对应于本发明的声学开关,包括:配置有空腔11的外壳1以及设置于空腔11内并相互连接的开关组件2和推动组件3。空腔11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声学入口12和声学出口13,声学入口12、空腔11及声学出口13连通形成声学通道。开关组件2活动设置于空腔11内,以具有靠近声学入口12方向移动至密封隔离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的关闭位置,以及远离声学入口12方向移动至连通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的打开位置。推动组件3以控制开关组件2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实现声学通道的打开与关闭。
63.外壳1结构不限,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多个壳体拼接而成。外壳1包括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两者通过焊接或粘接剂的方式相互盖合形成空腔11。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的截面形状不限,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1中示出的是截面为圆形的情况,外壳1整体成圆柱状。上壳体14具有第一端面141,下壳体15具有与第一端面141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151,优选的,将声学入口12开设在第一端面141,将声学出口13开设在第二端面151上。当然可以理解的,声学入口12和声学出口13可以开设在外壳1的其他部位。进一步的,声学入口1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通孔,优选的将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一端面141的中心位置,便于后续的开关操作;声学出口1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通孔,优选的将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二端面151的边缘位置,便于在安装推动组件3后依旧保持声学出口13与空腔的连通状态。
64.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图6和图7、图10和图11以及图14和图15所示,推动组件3包括第一磁体31、环设于第一磁体31外周的导磁件32以及设置在第一磁体31和导磁件32之间的线圈33,导磁件32引导第一磁体31的磁力线集中穿过线圈33,如此当线圈通电后,线圈在磁场中因受到洛伦磁力从而运动。其中,线圈33包括骨架部331和线圈部332,线圈部332绕设在骨架部331外,骨架部331绕设有线圈的一端套设在第一磁体31外,另一端延伸连接至开关组件2。
65.开关组件2具有两个端面,分别是靠近导磁件32的第三端面25和远离导磁件32的第四端面26,第三端面25和第四端面26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四端面26靠近外壳1的上壳体14的第一端面141设置。当开关组件2处于关闭位置时,开关组件2的第四端面26与外壳1的上壳体14的第一端面141以密封声学入口12,因此开关组件2的第四端面26的径向宽度大于声学入口12的径向宽度,也可以理解为开关组件2的第四端面26的径向宽度大于组成声学入口的第一通孔的径向宽度。当开关组件2处于打开位置时,开关组件2的第三端面25与导磁件32吸合以连通声学入口12。
66.为了有效缓解开关组件2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切换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在开关组件2和导磁件32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垫23,在开关组件2和外壳1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垫24。优选的在开关组件2靠近导磁件32的一端面设置有第一缓冲垫23,即在开关组件2的第三端面25上设置第一缓冲垫23,或者第一缓冲垫23设置于导磁件32朝向开关组件2的端面上,因此当开关组件2移动至打开位置时,开关组件2与导磁件32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垫23隔开,减少振动和噪音。开关组件2远离导磁件32的一端面设置有第二缓冲垫24,即在开关组件2的第四端面26上设置第二缓冲垫24,因此当开关组件2移动至关闭位置,开关组件2
与外壳1之间通过第二缓冲垫24隔开,减少振动和噪音。优选的,缓冲垫采用软性材料制成,通常采用软橡胶、海绵或其他质地柔软可以吸收振动和降低噪音的材料。
67.进一步的,推动组件3还配置有簧片34,簧片34连接在线圈33和外壳1之间;或者,簧片34连接在开关组件2和外壳1之间,一方面可以对开关组件2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开关组件2切换是提供助力,减小对线圈的要求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具体的如图22和图23所示,簧片34配置为镂空形状,包括外部结构341、内部结构342以及连接在内部结构342和外部结构341之间的振臂结构343,外部结构341与外壳1连接,优选的连接在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之间,内部结构342与线圈33或者开关组件2连接。当安装有簧片34后,当开关组件2移动至打开位置时,开关组件2与导磁件32之间的吸力大于开关组件2与簧片34之间的拉力和开关组件与外壳1之间的吸力的合力,以保持稳定打开状态;当开关组件2移动至关闭位置,开关组件2与外壳1之间的吸力大于开关组件2与簧片34之间的拉力和开关组件2与导磁件32之间的吸力的合力,以保持稳定关闭状态。
68.如图4和图5、图8和图9、图12和图13以及图16和图17所示,定义声学开关的初始状态为关闭状态,此时开关组件2处于关闭位置,开关组件2与外壳1的上壳体14相吸合,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上的力为:开关组件2与外壳1之间的吸力,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下的力为:簧片34对开关组件2的拉力和开关组件2与导磁件32之间的吸力。因此,在关闭位置时,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上的吸力大于向下的拉力,密封隔离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声学通道关闭。当状态需要切换时,给线圈33通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下运动,在线圈33向下的拉力及簧片向下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拉动开关组件2离开关闭位置,声学开关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开关组件2向下移动至打开位置,此时开关组件2与导磁件32相吸合,开关组件2收到的向上的力为:簧片对开关组件2的拉力和开关组件2与外壳之间的吸力,开关组件2收到的向下的力为:开关组件2与导磁件32之间的吸力。因此,在打开位置时,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下的吸力大于向上的拉力,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始终连通,声学通道打开。当再次需要切换状态时,给线圈33通反向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上运动,在线圈33向上的推力及簧片34向上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拉动开关组件2离开打开位置,并向上移动至关闭位置,关闭声学通道。由于开关组件2在打开或关闭状态都通过内部零件达到稳定状态,因此线圈只需要在切换状态的瞬间通电,在状态切换完成后保持状态无需通电。
69.为了更清楚的阐述本发明的声学开关的结构,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具体的实施例。
70.实施例一:
71.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声学入口12由一个设置在上壳体14的第一端面141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形成,声学出口13由多个设置在下壳体15的第二端面边缘位置的第二通孔形成,上壳体14的第一端面141采用导磁材料制成,其余部分及下壳体制成材料不做限定。
72.推动组件3包括第一磁体31、环设于第一磁体31外周的导磁件32以及设置在第一磁体31和导磁件32之间的线圈33。具体的,导磁件32包括导磁碗321和导磁块322,导磁碗321固定在下壳体15内,第一磁体31设置于导磁碗321内,导磁块322设置于第一磁体31上,导磁碗321与第一磁体31和导磁块322之间形成有供线圈33嵌设的间隙35,线圈33的骨架部331套设在第一磁体31和导磁块322外,第一磁体31的磁力线穿过线圈33的线圈部332。
73.为了更好的保持开关组件2与导磁件32在打开位置时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优
选的配置导磁碗321的高度大于第一磁体31和导磁块322叠加的高度,如此设计,当开关组件2移动至打开位置,开关组件2可以直接与导磁碗321吸合,保持稳定。
74.进一步的,开关组件2包括与线圈33相连的第二磁体21,特别是与线圈33的骨架部331相连,特别是与骨架部331远离线圈部332的一端相连。第二磁体21的径向宽度大于第一通孔的径向宽度,以确保关闭位置时的密封隔离。第一缓冲垫23设置在第二磁体21靠近导磁碗321的一端端面上,第二磁体21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磁体21与导磁碗321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垫23隔开。第二缓冲垫设置在第二磁体21远离导磁碗321的一端端面上,当第二磁体21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磁体21与上壳体14之间通过第二缓冲垫24隔开。
75.可以理解的,簧片34可以连接在线圈33和外壳1之间;或者,簧片34连接在开关组件2和外壳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簧片34连接在开关组件2和外壳1之间,具体的如图22所示,簧片34包括外部结构341、内部结构342以及连接在内部结构342和外部结构341之间的振臂结构343,外部结构341连接在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之间,内部结构342连接在第二磁体21上,特别是连接在第二磁体21与第二缓冲垫24之间,开关组件2位于关闭位置时,第二磁体21依次通过簧片34的内部结构342、第二缓冲垫24与上壳体14相吸合。
76.如图4和图5所示,声学开关状态为关闭状态,此时开关组件2处于关闭位置,第二磁体21与外壳1的上壳体14相吸合以密封了声学入口12,第二磁体21受到的向上的力为:第二磁体21与上壳体14之间的吸力,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下的力为:簧片34对第二磁体21的拉力和导磁碗321之间的吸力。因此,在关闭位置时,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上的吸力大于向下的拉力,密封隔离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声学通道关闭。当状态需要切换时,给线圈33通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下运动,在线圈33向下的拉力及簧片向下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拉动第二磁体21离开关闭位置,声学开关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开关组件2向下移动至打开位置,此时第二磁体21与导磁碗321相吸合,第二磁体21受到的向上的力为:簧片对第二磁体21的拉力和第二磁体21与上壳体14之间的吸力,第二磁体21受到的向下的力为:第二磁体21与导磁碗321之间的吸力。因此,在打开位置时,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下的吸力大于向上的拉力,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始终连通,声学通道打开。当再次需要切换状态时,给线圈33通反向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上运动,在线圈33向上的推力及簧片34向上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第二磁体21离开打开位置,并向上移动至关闭位置,关闭声学通道。
77.实施例二:
78.如图6和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二中配置导磁碗321的高度小于第一磁体31和导磁块322叠加的高度,使开关组件2与导磁件32在打开位置时实现另一种稳定结构。
79.优选的,导磁块322包括本体322a和与本体322a相连的凸台322b,第一磁体31与本体322a叠加的高度与导磁碗的高度相同,而凸台322b在叠加第一磁体31与本体322a的高度之后,明显高于导磁碗,如此设置后,当开关组件2移动至打开位置时,开关组件2可以直接与导磁块322吸合,保持稳定。
80.相应的,第一缓冲垫23设置在第二磁体21和导磁块322之间,第一缓冲垫23连接在第二磁体21靠近导磁块322的端面或者连接在导磁块322的凸台322b的端面上,第二磁体21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磁体21与导磁块322的凸台322b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垫23隔开。本实施
例中的声学开关的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81.如图8和图9所示,声学开关状态为关闭状态,此时开关组件2处于关闭位置,第二磁体21与外壳1的上壳体14相吸合以密封了声学入口12,当状态需要切换时,给线圈33通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下运动,在线圈33向下的拉力及簧片向下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拉动第二磁体21离开关闭位置,声学开关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开关组件2向下移动至打开位置,此时第二磁体21与导磁块322相吸合,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始终连通,声学通道打开。当再次需要切换状态时,给线圈33通反向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上运动,在线圈33向上的推力及簧片34向上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第二磁体21离开打开位置,并向上移动至关闭位置,关闭声学通道。
82.实施例三:
83.如图10和图11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三中,开关组件2包括第二磁体21和与第二磁体21相连接的开关件22。
84.具体的,开关件22连接在第二磁体21靠近推动组件3的一端端面上,可以理解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第二磁体21和线圈33的骨架部331之间设置了开关件,线圈33通过驱动开关件22从而带动第二磁体21运动。相应的,第一缓冲垫23设置于开关件22靠近导磁碗321的一端端面上。
85.本实施例中的声学开关的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86.如图12和图13所示,声学开关状态为关闭状态,此时开关组件2处于关闭位置,第二磁体21与外壳1的上壳体14相吸合以密封了声学入口12,当状态需要切换时,给线圈33通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下运动,在线圈33向下的拉力及簧片向下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拉动开关件22从而带动第二磁体21离开关闭位置,声学开关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开关组件2向下移动至打开位置,此时第二磁体21隔着开关件22与导磁碗321相吸合,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始终连通,声学通道打开。当再次需要切换状态时,给线圈33通反向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上运动,在线圈33向上的推力及簧片34向上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开关件22从而带动第二磁体21离开打开位置,并向上移动至关闭位置,关闭声学通道。
87.实施例四:
88.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声学入口12由一个设置在上壳体14的第一端面141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形成,声学出口13由多个设置在下壳体15的第二端面边缘位置的第二通孔形成,上壳体14的第一端面141采用导磁材料制成,其余部分及下壳体制成材料不做限定。
89.推动组件3包括固定在下壳体15内的导磁碗321、设置于导磁碗321内的第一磁体31以及设置于第一磁体31上的导磁块322,导磁碗321与第一磁体31和导磁块322之间形成有供线圈33嵌设的间隙35,线圈33的骨架部331套设在第一磁体31和导磁块322外,第一磁体31的磁力线穿过线圈33的线圈部332。
90.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配置导磁碗321的高度小于第一磁体31和导磁块322叠加的高度,如此设计,当开关组件2移动至打开位置,开关组件2可以直接与导磁块吸合,保持稳定。
91.进一步的,开关组件2包括与线圈33相连的开关件22以及设置在开关件22靠近推
动组件3一侧的第二磁体21。开关件22与骨架部331远离线圈部332的一端相连,开关件22的径向宽度大于第一通孔的径向宽度,以确保关闭位置时的密封隔离。第二磁体21的径向宽度小于骨架部331的径向宽度,便于第二磁体21的合理设置。相应的,第一缓冲垫23设置于第二磁体21和导磁块322之间,第一缓冲垫23连接在第二磁体21靠近导磁块322的一端端面或者连接在导磁块322靠近第二磁体21的端面上,开关组件2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磁体21与导磁块322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垫23隔开。第二缓冲垫24设置于开关件22远离导磁块322的一端端面,开关组件2处于关闭位置时,开关件22与上壳体14之间通过第二缓冲垫24隔开。
92.在本实施例中,簧片34采用连接在线圈33和外壳1之间的方式设置。具体的如图23所示,簧片包括外部结构341、内部结构342以及连接在内部结构342和外部结构341之间的振臂结构343,外部结构341连接在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之间,内部结构342套设在线圈33外,特别是套设在骨架部331外,且不与线圈部332相冲突。
93.如图16和图17所示,声学开关状态为关闭状态,此时开关组件2处于关闭位置,第二磁体21通过开关件22与外壳1的上壳体14相吸合以密封了声学入口12,开关件22受到的向上的力为:第二磁体21与上壳体14之间的吸力,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下的力为:簧片34通过线圈33对开关件22的拉力和第二磁体21与导磁块322的吸力。因此,在关闭位置时,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上的吸力大于向下的拉力,密封隔离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声学通道关闭。当状态需要切换时,给线圈33通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下运动,在线圈33向下的拉力及簧片向下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拉动开关件22和第二磁体21离开关闭位置,声学开关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开关组件2向下移动至打开位置,此时第二磁体21与导磁块322相吸合,开关件22受到的向上的力为:簧片34通过线圈33对第二磁体21的拉力和第二磁体21与上壳体14之间的吸力,第二磁体21受到的向下的力为:第二磁体21与导磁块322之间的吸力。因此,在打开位置时,开关组件2受到的向下的吸力大于向上的拉力,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始终连通,声学通道打开。当再次需要切换状态时,给线圈33通反向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上运动,在线圈33向上的推力及簧片34向上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开关件22和第二磁体21离开打开位置,并向上移动至关闭位置,关闭声学通道。
94.实施例五:
95.如图18至图21所示,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三中簧片34连接在线圈33和外壳1之间。
96.具体的如图18和图19所示,簧片包括外部结构341、内部结构342以及连接在内部结构342和外部结构341之间的振臂结构343,外部结构341连接在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之间,内部结构342套设在线圈33外,特别是套设在骨架部331外,且不与线圈部332相冲突。
97.相应的,开关组件2包括与线圈33相连的第二磁体21,特别是与线圈33的骨架部331相连,特别是与骨架部331远离线圈部332的一端相连。第二磁体21的径向宽度大于第一通孔的径向宽度,以确保关闭位置时的密封隔离。第一缓冲垫23设置在第二磁体21和导磁块322之间,第一缓冲垫23连接在第二磁体21靠近导磁块322的一端端面上或者连接在导磁块322的凸台322b的端面上,第二磁体21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磁体21与导磁块322的凸台322b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垫23隔开;第二缓冲垫设置在第二磁体21远离导磁块322的一端端面上,当第二导磁体21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磁体21与上壳体14之间通过第二缓冲垫24隔开。本实施例中的声学开关的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98.如图20和图21所示,声学开关状态为关闭状态,此时开关组件2处于关闭位置,第二磁体21与外壳1的上壳体14相吸合以密封了声学入口12,当状态需要切换时,给线圈33通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下运动,在线圈33向下的拉力及簧片向下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拉动第二磁体21离开关闭位置,声学开关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开关组件2向下移动至打开位置,此时第二磁体21与导磁块322相吸合,声学入口12和空腔11始终连通,声学通道打开。当再次需要切换状态时,给线圈33通反向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线圈33受力向上运动,在线圈33向上的推力及簧片34向上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第二磁体21离开打开位置,并向上移动至关闭位置,关闭声学通道。
99.实施例六:
100.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可以是耳机、助听器、可发生的穿戴设备、可发生的电子产品等,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限定。发声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可与耳道相接触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本体内设置有连通耳道内外的开放通道,开放通道内设置有上述声学开关以控制开放通道的关闭。当使用者有通话需求时,控制声学开关打开,使耳道与外界连通,减小回音,缓解或消除堵耳效应;当没有通话需求,想要享受音频时,控制声学开关关闭,使耳道与外界隔离,减少噪音,保持设备的原有性能,实现智能化操作。
101.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