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8887612发布日期:2022-02-12 12:59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大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2.手机信令数据完整地包含了时间、经度和纬度信息,可以刻画对应手机用户一天的出行行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数据的全时空覆盖特性更为明显。这将有助于挖掘整个城市手机用户的交通出行信息和驻留特征。
3.目前,手机信令数据的噪声数据较多,主要存在错误基站数据,漂移数据、乒乓数据等特有的噪声数据,现有的基于信令数据对出行进行分段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处理室内外基站频繁切换及异常基站交互问题,导致对用户的出行信息识别准确度低,与用户实际出行情况不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及相关装置,其能够识别出与用户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出行链,提高出行识别准确率。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5.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多个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各自对应的信令序列,确定每个用户的驻留位置;其中,每个所述信令序列中的每条信令均包含:用户标识、基站的标识、位置、类型和访问所述基站的时间戳;根据所述驻留位置,从所述每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中,提取所述每个用户对应的待确认出行链;其中,所述待确认出行链通过多个基站的标识表征;根据所述每个用户对应的频繁切换基站对,识别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是否存在驻留;其中,所述频繁切换基站对中两个基站的乒乓切换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且所述两个基站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所述乒乓切换表征所述两个基站的时间戳之差小于预设时间阈值;若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存在驻留位置,则确定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为伪出行链,否则从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提取出真实出行链。
6.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多个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各自对应的信令序列,确定每个用户的驻留位置;其中,每个所述信令序列中的每条信令均包含:用户标识、基站的标识、位置、类型和访问所述基站的时间戳;提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驻留位置,从所述每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中,提取所述每个用户对应的待确认出行链;其中,所述待确认出行链通过多个基站的标识表征;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每个用户对应的频繁切换基站对,识别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是否存在驻留;其中,所述频繁切换基站对中两个基站的乒乓切换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且所述两个基站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所述乒乓切换表征所述两个基站的时间戳之差小于预设时间阈值;所述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存在驻留位置,则确定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为伪出行链,否则从所述待确认出行链提取真实出行链。
7.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8.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9.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及相关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多个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各自对应的信令序列,确定每个用户的驻留位置;其中,每个所述信令序列中的每条信令均包含:用户标识、基站的标识、位置、类型和访问所述基站的时间戳;根据所述驻留位置,从所述每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中,提取所述每个用户对应的待确认出行链;其中,所述待确认出行链通过多个基站的标识表征;根据所述每个用户对应的频繁切换基站对,识别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是否存在驻留;其中,所述频繁切换基站对中两个基站的乒乓切换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且所述两个基站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所述乒乓切换表征所述两个基站的时间戳之差小于预设时间阈值;若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存在驻留位置,则确定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为伪出行链,否则从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提取出真实出行链。本发明能够通过频繁切换基站对识别出待确认出行链中是否存在驻留,从而识别出伪出行链以及真实出行链,能够提高出行链识别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网络架构图;
1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1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203的示意性流程图;
1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1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1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1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211的示意性流程图;
1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1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方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4.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26.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基站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无线覆盖,即实现有线通信网络与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大覆盖面建设,以保证用户在移动的过程中终端可以随时随地保持有信号状态,可以保证通话以及收发信息等需求。
27.首先对本实施例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
28.(1)“室内外基站频繁交互”:
29.当用户进行通信时,会把每次跟基站的交互当成一个信令点(信令点可以理解为一个接近于基站位置的经纬度点),实际上可能会周边的很多基站发生信号交互,基站信号强弱不同且距离这些基站的位置不同,跟相对更近的、信号更强的基站交互量便会增大。为了方便理解,本实施例后续将通过基站位置来表征一个信令点。
30.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室内和室内基站频繁切换或者室外基站和室外基站频繁切换,当前是可以通过时间和距离来产生驻留点的。因此本实施例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室内基站~室外基站之间的信号切换。
31.(2)室内基站和室外基站:
32.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33.可以理解的是,室内基站的构建主要是由于建筑结构、建筑物本身的遮挡导致室外基站信号进不来,那么这时需要借助室内基站补充信号,才能进行顺畅的互联网通信;
34.室外基站是主要的基站来源,北京室外基站和室内基站的比例大概是1.9:1。
35.(3)基站组信号切换:
36.室内/室外属性、信号等级2g/3g/4g/5g、geohash7格子相同,这里把它们当成一个
基站组。一个基站组包含很多个基站,一个基站组之内精度在76m左右,由于都是室内或室外,不在室内外基站交互研究范围;因此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基站之间的信号切换指得是基站组之间的信号切换,后续技术方案中涉及的基站实际是基站组。
37.请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网络架构图,其中包括电子设备11、数据库12、室内基站14a和室外基站14b,终端13可以分别与基站14a和基站14b进行信令交互。
38.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架构仅仅是一种示例,并不是对其规模的限定,图中的基站14a、基站14b以及终端13均可以有多个,针对每一终端13而言,它可以位于室内或者室外,可以访问多个不同的基站。
39.终端13,可以但不限于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一个终端13对应一个用户。终端13一般会与距离最近的基站进行通信,例如,基站14a和基站14b均位于终端13附近,那么终端13可以与信号强度大那个基站进行通信。
40.数据库12,以用于维护终端13与基站14a和/或基站14b之间的信令交互数据,其中,这些信令数据中,可以包括的信息有:用户编号、基站编号、基站类型、基站的经纬度、访问基站的时间戳信息。针对任意一个用户,可以根据其对应的信令数据,确定该用户访问过的全部基站。
41.电子设备11,可以但不限于是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由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电子设备11可以从数据库12中获得任意至少一个用户对应的信令数据,并基于获得的信令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例如,电子设备11可以根据获得信令识别用户的出行链。
42.请继续参见图1,在实际的情况中,用户的通过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时会出现以下情况:用户对应的终端在某个驻留位置时,可能出现终端与室内基站14a和室外基站14b频繁切换的情况,导致用户实际没有移动,但是识别出来用户处于移动状态,这其实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用户对应的信令序列中,出现信令跳出很远的问题,可能是基站工参问题、用户数据被填错等错误,也会导致用户出行链识别错误。
43.也就是说,当前出行分段规则并没有处理到室内外基站频繁切换及异常交互问题,导致在一段出行中可能出现:一个人基本上位置不动,但是识别出一个人一直在动,这里不应该处理成信令点,而是应该形成驻留点;或者,在一段出行中,突然出现异常信号,导致一下跑出了很远的距离,而根据时间和速度值是不应该出现的,这样的数据不处理,会导致在后续的数据分析及轨迹匹配中出现很多隐患。
44.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许多场景中,都可能对应着室内基站和室外基站的交互,这样代表着用户可能进入了室内或室外,这时就无法对应出驻留点,导致虽然用户实际没有出行却没有形成驻留,这里的室内外基站频繁切换目标就是形成更符合真实情况的轨迹:
45.比如:用户在工位工作,但终端却出现了与室内外基站切换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期望的识别结果是将用户定位到室内,但是现有识别方法可能识别到用户在移动。
46.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信令数据生产处理全流程较复杂,可能会出现基站信息错误或者突然出现另外一个用户的数据跟当前研究的用户混着,那么就会发生信令点突然跳到很远的位置,这些来自偶然误差,需要去解决这样的异常交互问题。
47.以上情况都可能导致最终识别出来的出行链与用户真实的出行情况不符,导致出行链识别结果不准确,最终无法识别出用户的真实驻留情况。
4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体提供了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1中,请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49.s201,根据多个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各自对应的信令序列,确定每个用户的驻留位置。
50.其中,每个信令序列中的每条信令均包含:用户标识、基站的标识、位置、类型和访问基站的时间戳。
51.本实施例中,预设时间段可以有用户自行定义,例如可以是一天、三个月等。
52.s202,根据驻留位置,从每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中,提取每个用户对应的待确认出行链;其中,待确认出行链通过多个基站的标识表征。
5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确定驻留位置,可以依据信令序列中的基站类型区分出每条信令来自室内基站还是室外基站,进而,根据时序顺序进行位置点聚合,确定出驻留位置,比如在预设范围内停留时长达到预设时长,就会这预设范围内可以聚合出一个驻留位置,即将这个预设范围内的信令点聚合成一个点,获得驻留位置,其中,在聚合过程中,可以用基站的位置进行聚合,聚合结果作为最终的驻留位置,将驻留位置固定为起点或终点,按照时间顺序,存在于驻留位置之间的信令点则可以作为待确认出行链,待确认出行链可以通过基站标识来表征。
5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位置点聚合时,可以分别将在室外一定时间内预设范围内的点聚合成为驻留位置,作为室外驻留位置,在室内存在一定时间的则认为发生驻留,确定出驻留位置,作为室内驻留位置。
55.s207,根据每个用户对应的频繁切换基站对,识别待确认出行链中是否存在驻留。
56.其中,频繁切换基站对中两个基站的乒乓切换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且两个基站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乒乓切换表征两个基站的时间戳之差小于预设时间阈值。
57.s208,若待确认出行链中存在驻留位置,则确定待确认出行链为伪出行链,否则从待确认出行链中提取出真实出行链。
58.针对上述步骤s207,为了方便理解上述频繁切换基站对,以一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为例,假设信令序列为:abccbb

cbcf,其中,a、b、c、f分别为基站标识,如果相邻两个基站之间的时间戳之差小于预设时间阈值,则认为存在一次乒乓切换,例如,bc之间的时间戳之差小于预设时间阈值,则认为bc之间进行了一次乒乓切换,进一步,若bc之间的乒乓切换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且bc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则认为bc是一个频繁切换基站对,其中,bc和cb可以认为是同一个频繁切换基站对。
59.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预设次数可以设置为10次,预设距离可以设置为500米,上述的预设时间阈值可以定义为20s,这是因为30s进行一次基站切换可以认为是一次高频切换了,那么对于正常的乒乓切换来说,很可能是发生在上网时在一个基站密集的地方,如果在这个地方驻留打游戏会进行多次乒乓,限制更短的时间有利于发现乒乓切换问题。
60.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预设时间阈值不宜太短,因为对于发现的几个乒乓切换事件,频率上基本是12s一个信令点,因此确定了一个粗略的阈值20s。
61.本实施例中,在提取上述乒乓切换基站对的过程中,对于切换频繁、距离又很远的情况,提取逻辑如下:相邻两点距离超过阈值d1,这样的情况出现n1次且去重前后点数超过
n2,则输出该乒乓切换基站对。对于乒乓切换了n3次以上的情况,提取逻辑如下:从全量信令数据开始,按用户统计相邻时间在20s的切换关系对,如果该对关系出现了n3次以上则输出。
62.上述的超过阈值d1、n1、n2和n3可以根据实际的信令数据进行设置。
63.这样处理的价值在于:在实际的场景中,在当前的出行中距离10km、超过5段、去重前后点数超过3的乒乓切换事件可以存在上万条,为了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根据这样的乒乓数据形成有效的驻留信息,势必会减少存储、同时保留更多合理的出行信息。
64.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可以根据多个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各自对应的信令序列,确定每个用户的驻留位置;根据驻留位置,从每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中,提取每个用户对应的待确认出行链;若待确认出行链中存在驻留位置,则确定待确认出行链为伪出行链,否则从待确认出行链中提取出真实出行链。本发明能够通过频繁切换基站对识别出待确认出行链中是否存在驻留,从而识别出伪出行链以及真实出行链,能够提高出行链识别的准确度。
65.可选地,针对上述步骤s207,本发明实施例还给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请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207的示意性流程图:
66.s207-1,将待确认出行链中,除频繁切换基站对以外的基站确定为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其中,第一基站具有室内状态;第二基站具有室外状态。
67.s207-2,根据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状态,确定频繁切换基站对中的两个基站的状态。
68.s207-3,从确定了全部基站的状态的待确认出行链中,确定是否存在驻留。
69.例如,待确认出行链形如a#bcd#ae,其中,a、b、c、d、e为第一基站或者为第二基站,“#”表示待确认状态的信令点,也就是频繁切换基站对内的基站,可以认为“#”表征的是频繁切换基站对内两个基站的频繁切换模式。
70.针对上述步骤s207-2,本发明实施例给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即如果待确认信令点位于出行链的起始位置,则从待确认出行链中确定出第一个具有状态的目标信令点,将该目标信令点的状态确定为待确认信令点的状态;例如,假设目标信令点是室外状态,则该待确认信令点也为室外状态。如果该待确认信令点非起始位置,则将上一个具有状态的目标信令点的状态确定为该待确认信令点的状态。
71.例如,某个用户对应的待确认出行链为abccbcbcf,其中bc是频繁切换基站对,也就是待确认状态的信令点,假设a为室内状态、f为室外状态,首先针对于a相邻的b,可知b非起始位置,则可以确定b的状态与a的状态相同,均为室内状态,进一步,针对与b相邻的c,可以确定c的状态与b的状态相同,均为室内状态,依次类推,可以认为bccbcbc各自的状态均为室内状态,可以看出,在这段待确认出行链,虽然出现了基站一直在切换的情况,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定义的频繁切换基站对,bc之间虽然一直在切换,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用户不可能在20s内一下子移动500米,因此,abccbcbc这个地方应该形成一个驻留,用户实际并未出行,仅仅是在驻留位置来回移动,因此,abccbcbc这一段并不能认为是一段出行,虽然后面还有一个f点,但是在f之后并没有其他信令点,因此,f之后并未出行,因此,abccbcbcf可以认为是一个伪出行链。
72.再例如,如果待确认出行链为abccbbcbcfbccbc,其中a室内状态,f为室外状态,通
过上述识别方式,f之前的“bccbbcbc”均为室内状态,f之后的“bccbc”之后会被认成室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用户真的从室内移动到了室外。
73.针对上述步骤s207-3,为了方便理解,比如,用户从室内出来玩个游戏或者晒个太阳,假设待确认出行链为abccbcbcf,其中abc都是室内,f是一个点,其后并不存在出行点,说明用户实际并没有出行,该待确认出行链中实际存在驻留位置,因此,该待确认出行链为伪出行链;如果待确认出行链为abccbbcbcfbccbc,f之后又存在一段频繁切换,说明在f之后时间存在出行点,因此待确认出行链为abccbbcbcfbccbc不存在驻留位置,用户实际的出行链应该为“a到f”,因此这里能够识别出室内悦城出去”一定要对应一个室外基站且非频繁交互的点。
74.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场景中,假设一个用户对应的信令序列中存在非常多的信令点,且基本上都是频繁交互的点,只有少数的几个不是,那么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识别方法,会识别出室内基站的聚集或室外基站的聚集,如按时间顺序在室内基站a聚集100个点、在室外基站b聚集200个点、室内基站c聚集150个点,如果a、b、c形成了驻留点,那么会形成几个短小的出行,a最后一个时间点到b最前面一个时间点、b最后一个时间点到c最前面一个时间点,这种情况可以理解成出了商场又再进入一个商场,是合理的。
75.在另一种场景中,假设用户在一个位置上为发生移动,但信令序列中却发生了室内外基站切换情况,而如果用于发生移动,该信令序列中的基站关系依然没变,应该处理成驻留位置,因为无法标志它的变化。而如果用户动了且这个室内外基站关系也发生变化,本实施例通过基站状态后再对出行链进行切分,从而识别出真实的出行情况。
76.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还给出一种识别出行起点异常的信令数据的实施方式,请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77.s203,从待确认出行链中,依次检测相邻两个基站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两个基站之间的移动速度是否满足预设条件;预设条件为: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移动速度大于预设移动速度。
78.s204,当检测任意相邻两个基站之间距离和移动速度不满足预设条件,则将距离对应的相邻两个基站之前的全部基站从待确认出行链中剔除。
79.本实施例中,由于频繁切换基站对之间的预设距离设置为,且频繁切换的预设时间阈值为20s,在正常情况下,理论移动速度应该为500m/20s=90km/h,也就是说室内外基站切换不应该以大于这种速度进行;因此,在识别异常信令点的过程中,针对待确认出行链,将第1个点与第2点之间的距离以及移动速度与上述预设距离阈值以及理论移动速度进行比较,若不满足上述预设条件,则认为第1个点为异常点,进而继续将第3个点与第2个点进行比较,依次类推,直到检测出非异常的点对,点对中的前者作为起点,该点时间戳前面的点都剔除。
80.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还给出一种识别非起点异常的信令数据的实施方式,请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81.s205,从待确认出行链中,依次检测相邻两个基站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距离阈值;
82.s206,当距离大于距离阈值的次数达到预设阈值,则将距离对应的基站剔除。
83.本实施例中,依次检测相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阈值,如果大于距离阈值的次数达到预设阈值,则将距离对应的基站删除掉。
84.可选地,为了提醒用户信令数据存在批量错误,下面还给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即,当剔除的基站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则输出报警提示信息。也就是说,当连续剔除n个点或者删除点达到一定阈值,可以输出提示信息,例如输出报警操作,以提醒用户信令数据出现了批量错误。
85.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还给出一种识别异常基站的实施方式,请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86.s209,针对每个用户,依次确定每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中相邻两个基站对应的时间戳之差是否小于预设时间阈值;
87.s210,若是,则将相邻两个基站确定为乒乓切换基站对。
88.s211,根据全部用户各自对应的乒乓切换基站对的参数信息,确定异常基站;其中,参数数据信息包括:乒乓切换基站对中两个基站的类型、距离以及乒乓切换次数。
89.可以理解的是,针对每个乒乓切换基站对,可以统计乒乓切换情况:乒乓切换次数、基站之间距离、切换类型,例如,参见表1,表1可以认为每个乒乓切换基站对的参数信息。
90.group2grouppingpangcountdistance(单位:m)site2site(3329311,2971711)1902室外-室内(1508811,2971711)1418室外-室内(2971711,1508811)1418室内-室外
91.以表1中的第一行为例,其中,(3329311,2971711)表征基站标识为3329311和基站标识为2971711的乒乓切换基站对,它们的乒乓切换的次数(pingpangcount)为1,距离为902,基站类型分别为室外、室内。
92.可选地,针对上述步骤s211,本发明实施例还给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请参见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211的示意性流程图:
93.s211-1,将两个基站的类型分别为室内和室外所对应的乒乓切换基站对,确定为目标基站对。
94.本实施例中,由于上述技术问题是由于室内与室外的基站频繁交互导致出行链识别不准确,因此,本实施例仅考虑室外基站与室外之间的乒乓切换。
95.s211-2,将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时对应的目标基站对中的两个基站标记为正常。
96.本实施例中,在一次乒乓切换中,将预设距离定义为500米,也就是说,乒乓切换基站对中的两个基站2之间距离小于或等于500米,则可以认为是正常基站,在距离超过500m的乒乓切换基站对中确定异常基站。
9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预设距离定义为500m的原因是:如果距离太远,乒乓多次更可能是异常基站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正常的乒乓应该发生大概在300m的位置上。
98.s211-3,将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对应的目标基站对中的两个基站中,无正常标记的基站确定为候选异常基站。
99.例如,继续以表1为例,假设预设距离定义为500米,那么乒乓切换基站对(2971711,1508811)和(1508811,2971711)中的基站可以标记为是正常基站,例如,2971711为正常基站,进而,从表1中找出大于预设距离的乒乓切换基站对,(3329311,2971711),其中,2971711已经被标记为正常基站,那么异常基站则为3329311对应的基站。
100.s211-4,从全部用户各自对应的候选异常基站中,将出现次数大于预设投票数的候选异常基站,确定为异常基站。
101.本实施例中,预设投票数可以设置为5票,当候选异常基站的预设投票数大于5,则认为该认为候选异常基站是异常基站,可以把该异常基站输出,作为基站异常检测。
102.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以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可以在硬件设备或者以软件模块的形式实现中执行,当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以软件模块的形式实现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装置,请参见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装置的功能模块图,该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装置300可以包括:
103.确定模块310,用于根据多个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各自对应的信令序列,确定每个用户的驻留位置;其中,每个所述信令序列中的每条信令均包含:用户标识、基站的标识、位置、类型和访问所述基站的时间戳;
104.提取模块320,用于根据所述驻留位置,从所述每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中,提取所述每个用户对应的待确认出行链;其中,所述待确认出行链通过多个基站的标识表征;
105.识别模块330,用于根据所述每个用户对应的频繁切换基站对,识别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是否存在驻留;其中,所述频繁切换基站对中两个基站的乒乓切换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且所述两个基站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所述乒乓切换表征所述两个基站的时间戳之差小于预设时间阈值。
106.所述确定模块310,用于若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存在驻留位置,则确定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为伪出行链,否则从所述待确认出行链提取真实出行链。
10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确定模块310,还用于:针对每个用户,依次确定所述每个用户的信令序列中相邻两个基站对应的所述时间戳之差是否小于所述预设时间阈值;若是,则将所述相邻两个所述基站确定为乒乓切换基站对;其中,所述频繁切换基站对是所述乒乓切换基站对中的任意至少一对;根据全部用户各自对应的所述乒乓切换基站对的参数信息,确定异常基站;其中,所述参数数据信息包括:乒乓切换基站对中两个基站的类型、距离以及乒乓切换次数。
10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将两个基站的类型分别为室内和室外所对应的所述乒乓切换基站对,确定为目标基站对;将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时对应的所述目标基站对中的两个基站标记为正常;将所述距离大于所述预设距离时对应的所述目标基站对中的两个基站中,无正常标记的基站确定为所述候选异常基站;从全部用户各自对应的所述候选异常基站中,将出现次数大于预设投票数的所述候选异常基站,确定为异常基站。
10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识别模块330,具体用于:将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除所述频繁切换基站对以外的基站确定为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具有室内状态;所述第二基站具有室外状态;根据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确定所述频繁切
换基站对中的两个基站的状态;从确定了全部基站的状态的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确定是否存在驻留。
1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装置300可以包括剔除模块,用于从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依次检测相邻两个基站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相邻两个基站之间的移动速度是否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移动速度大于预设移动速度;当检测任意相邻两个基站之间所述距离和所述移动速度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则将所述距离对应的相邻两个基站之前的全部基站从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剔除。
1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剔除模块,还用于:从所述待确认出行链中,依次检测相邻两个基站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所述距离阈值;当距离大于所述距离阈值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则将所述距离对应的基站剔除。
1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输出模块,用于:当剔除的基站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则输出报警提示信息。
11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装置300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可以软件或固件(firmware)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或固化于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中,并可由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同时,执行上述模块所需的数据、程序的代码等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
114.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1,或者是其他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电子设备,本发明不作限定。
115.如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方框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1包括通信接口111、处理器112和存储器113。该处理器112、存储器113和通信接口111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或交互。例如,这些元件相互之间可通过一条或多条通讯总线或信号线实现电性连接。存储器113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12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3内的软件程序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该通信接口111可用于与其他节点设备进行信令或数据的通信。在本发明中该电子设备11可以具有多个通信接口111。
116.其中,存储器113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等。
117.处理器112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处理能力。该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
118.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链识别方法。该计算
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但不限于,u盘、移动硬盘、rom、ram、prom、eprom、eep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119.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