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及装置、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9088678发布日期:2022-03-02 02:0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及装置、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蓝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及装置、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蓝牙技术的发展,蓝牙设备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例如,在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蓝牙技术实现车载设备的自动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
3.然而,蓝牙工作机制是采用常规跳频或自适应跳频方式,主要是根据信道的受干扰程度定义目标信道用于跳频,并没有区别由于硬件上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不同引入的波动问题,因此导致蓝牙发射端发射的蓝牙功率在跳频信道内的功率平坦度不足,最终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的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波动较大,进而影响了用户开关车锁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及装置、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能够改善跳频时信号波动的问题,提高用户体验。
5.一种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包括:
6.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
7.根据所述发射功率信息和所述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每个所述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一个所述第一信道和一个所述第二信道;
8.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获取第一概率分布,选定所述第一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所述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
9.一种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包括:
10.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
11.根据所述发射功率信息获取第二概率分布,选定所述第二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分布范围内的所述发射功率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信道;
12.根据所述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第三概率分布,选定所述第三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所述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二备选信道;
13.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所述多个第二备选信道获取第二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所述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
14.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发射端,包括:
15.根据如上所述的选择方法获取的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跳频信息;
16.在与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将所述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跳频序列信息与所述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
17.其中,所述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所述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18.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接收端,包括:
19.根据如上所述的选择方法获取的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
20.在与发射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将所述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跳频序列信息与所述发射端进行通信交互;
21.其中,所述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射端在所述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22.一种跳频信道选择装置,包括:
23.第一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
24.第二信息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射功率信息和所述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每个所述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一个所述第一信道和一个所述第二信道;
25.第一目标信道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获取第一概率分布,选定所述第一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所述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
26.一种跳频信道选择装置,包括:
27.第三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
28.第一选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射功率信息获取第二概率分布,选定所述第二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分布范围内的所述发射功率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信道;
29.第二选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第三概率分布,选定所述第三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所述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二备选信道;
30.第二目标信道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所述多个第二备选信道获取第二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所述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
31.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发射端,包括:
32.第一序列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如上所述的选择装置获取的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
33.第一交互模块,用于在与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将所述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跳频序列信息与所述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
34.其中,所述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所述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35.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接收端,包括:
36.第二序列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如上所述的选择装置获取的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
列信息;
37.第二交互模块,用于在与发射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将所述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跳频序列信息与所述发射端进行通信交互;
38.其中,所述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射端在所述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39.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40.发射端;
41.接收端;及
42.如上所述的选择装置。
43.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44.发射端;
45.接收端;及
46.如上所述的通信装置。
47.上述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及装置、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通过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根据发射功率信息和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每个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根据信号强度信息获取第一概率分布,选定第一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可以获得较平坦的信号强度rssi随频段变化的曲线,解决由于硬件上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不同引入的波动问题。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后续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9.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跳频信道选择方法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50.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框图;
51.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跳频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52.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信道发射功率值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图;
53.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信道链路衰减量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图;
54.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信道信号强度值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图;
55.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正态分布图;
56.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跳频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57.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跳频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58.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59.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步骤404的流程图;
60.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61.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步骤604的流程图;
62.图14为一个实施例的跳频信道选择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一;
63.图15为一个实施例的跳频信道选择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二;
64.图16为一个实施例的跳频信道选择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三;
65.图17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一;
66.图18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二;
67.图19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之一;
68.图20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6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70.可以理解,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客户端称为第二客户端,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客户端称为第一客户端。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两者都是客户端,但其不是同一客户端。
71.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跳频信道选择方法的应用环境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应用环境包括发射端110、接收端120及终端100。跳频信道选择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发射端110、接收端120或终端100。其中,终端100可以是发射端110或接收端120,也可以是发射端110和接收端120之外的第三端。
72.其中,发射端110、接收端120及终端100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车载设备、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穿戴式设备等任意终端设备(图1以发射端110及终端100为手机,接收端120为车载设备为例进行示意)。可选地,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101、存储器102、输入单元103、显示单元104、蓝牙模块105、音频电路106、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107、处理器108、以及电源109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所示的终端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蓝牙模块105支持蓝牙功能。蓝牙技术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能够在包括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便携式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无线耳机、无线音箱等多种无线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互。
73.其中,发射端110和接收端120建立通信连接时,在跳频信道上进行通信交互。可选地,通信交互可以是蓝牙通信交互。可选地,发射端110为手机,发射端110作为蓝牙钥匙,接收端120为车载设备,发射端110和接收端12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时,发射端110在跳频信道上向接收端120发送第一数据,并获取接收端120反馈的第二数据,根据第二数据获取信号
强度值,并向接收端120反馈信号强度值;接收端120根据第一数据向发射端110反馈第二数据,并接收发射端110反馈的信号强度值,根据信号强度值及预设阈值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为发射端110和接收端120交互协商的射频数据。
74.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跳频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包括步骤202至步骤206。
75.步骤202,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
76.其中,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和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分别是指发射端、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的可选工作频段范围,具体根据通信交互的类型确定。例如,当为蓝牙通信交互时,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和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均可以是标准蓝牙协议规定的2400mhz-2480mhz频段范围,也可以是标准蓝牙协议频段范围内某一区间的频段范围,例如,可以是2.410ghz-2.460ghz频段范围。根据发射端的工作频段范围和信道的预设步进宽度,可以将发射端的工作频段划分为多个信道。第一信道的数量可以根据对不同信道信号的波动降低需求进行调整。
77.可选地,划分多个信道后可以对信道进行编号,进一步可选地,编号为连续编号,连续编号中包括初始编号和终止编号。例如,以1mhz为一个步进,可以将发射端整个工作频段划分为80个信道,若对80个信道进行编码,编码可以相应为0、1、2
……
、79;以2mhz为一个步进,将发射端整个工作频段划分为40个信道,若对40个信道进行编码,编码可以相应为0、1、2
……
、39。其中,对信道进行编号后,信道的编号与信道频率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f=f0+k*n;其中,f0为工作频段范围的频率起点(单位:mhz),f为信道频率(单位:mhz),k为编号,n为信道划分时的步进。以信道的编号通常为0-39,频率起点为2402mhz为例,编号和频率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f=2402+k*2。
78.其中,接收端的工作频段范围与发射端的工作频段范围相同,同时,接收端的工作频段范围内信道数量及信道编码与发射端的工作频段范围内信道数量及信道编码相同。例如,当发射端的工作频段被划分为80个信道,则接收端的信道也相应为80个,信道的编码也相应为0、1、2
……
、79。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的多个信道的划分步骤,可以由发射端执行,发射端对其信道进行划分,并将划分信息进行存储;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相关步骤也可以由其他执行主体执行;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的多个信道的划分步骤,可以由接收端执行,接收端对其信道进行划分,并将划分信息进行存储;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相关步骤也可以由其他执行主体执行。
79.其中,发射功率信息包括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发射信号时的发射功率值,多个不同的第一信道对应的多个发射功率值可以为连续的范围值。发射功率值可以通过历史存储数据获取,也可以通过测试或计算获取。理论上,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的多个信道的发射功率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应该呈现为一较平坦的线条,然而,实际上由于发射端硬件上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会有不同,导致信道发射功率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平坦度不足(请辅助参见图4)。以发射端的工作频段被划分为80个信道为例,每个第一信道均对应有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功率值,第一信道与发射功率值的映射关系如下表所示:
80.信道01

7778
发射功率值/txptx[0]ptx[1]

ptx[77]ptx[78]
[0081]
其中,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包括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中,第二信道的数量可以根据对不同信道信号的波动降低需求进行调整。每个第二信道接收的信号从天线端到解调出信号的链路上的链路衰减量,也即信号损失量,多个不同的第二信道对应的多个链路衰减量可以为连续的范围值。链路衰减量可以通过历史存储数据获取,也可以通过测试或计算获取,例如,链路衰减量可以根据接收端接收链路的环境信息计算获取。理论上,链路衰减量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应该呈现为一较平坦的线条,然而,实际上由于接收端接收信号时从天线端到解调出信号的链路上,在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会有不同,因此,链路衰减量曲线平坦度不足(请辅助参见图5),呈现波动。以接收端的工作频段被划分为80个信道为例,每个第二信道均对应有相同或不同的链路衰减量,第二信道与链路衰减量的映射关系如下表所示(当接收端应用于车载设备上且通信交互为蓝牙通信交互时,由于不同车型布局差异很大,蓝牙模块位置也有很大差异,导致不同车型的映射关系也会不同,但是对于同一车型映射关系一般相同):
[0082]
信道01

7778链路衰减量/rssirssi[0]rssi[1]

rssi[77]rssi[78]
[0083]
由于硬件设计上存在不一致性和随机性,因此发射端发射功率值以及接收端链路衰减量随工作频段变化曲线不平坦,例如图4和图5所示,最终导致接收端收到发射端的信号时,信号强度值rssi波动较大(请辅助参见图6)。其中,不同信道的发射功率值的波动情况可能不同,同样地,不同信道的链路衰减量的波动情况可能不同,例如靠近中间频率2441mhz的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值和第二信道的链路衰减量的平坦度较好,由此,最终靠近中间频率2441mhz的信号强度rssi波动较小。
[0084]
步骤204,根据发射功率信息和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每个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
[0085]
其中,同一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可选地,多个第一信道与多个第二信道一一对应;其中:多个第一信道包含的所有信道的合集的频段范围等于所述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多个第二信道包含的所有信道的合集的频段范围等于所述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从而,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的多个第一信道可以分别与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的多个第二信道一一对应组成多个信道组。
[0086]
其中,信号强度信息是指由于发射端和接收端不同频段信道的发射功率值和/或链路衰减量不同而造成的信号强度的影响程度,也可以理解在发射端发射信号后,接收端所能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每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值。
[0087]
可选地,每个信号强度值等于同一信道组的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值与第二信道的链路衰减量的差值。步骤204可以为:根据发射功率信息和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每个信道组对应的发射功率值和链路衰减量;根据每个信道组对应的发射功率值和链路衰减量的差值获取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在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和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查找出每个信道组对应的发射功率值和链路衰减量,继而对发射功率值和链路衰减量进行求差值,从而可以获得每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值,即可以获得多个信道组整体的信号强度信息。
[0088]
通过发射功率信息和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可以预算出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
根据信号强度信息可以获知发射端和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信号强度的整体影响程度。以发射端和接收端均被划分为80个信道为例,每个信道的影响程度随信道的变化存在以下表格中的映射关系:
[0089][0090][0091]
步骤206,根据信号强度信息获取第一概率分布,选定第一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所述发射端与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
[0092]
其中,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发射端与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是指发射端和接收端在通信时仅在各端的目标信道组中的多个信道中使用跳频技术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且同一交互时隙发射端的跳频信道的信道频段与接收端的跳频信道的信道频段对应相同。以发射端多个目标信道组中的各个信道的编码为12、18、21为例,则相应的,接收端目标信道组中信道的编码也为12、18、21。当发射端与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发射端按照跳频顺序在信道12、18、21上向接收端发送信号,接收端按照相同的跳频顺序在信道12、18、21上向接收信号,实现通信交互。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后续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093]
其中,第一概率分布为信号强度信息的概率分布,能够表征多个信道组中相同数值的信号强度信息出现的概率情况。当相同数值的信号强度信息出现的概率越大,说明相同数值信号强度信息所对应的多个目标信道组对应的发射功率值随频段变化曲线平坦度越高,同时链路衰减量随频段变化曲线的平坦度也越高。因此,通过预设概率范围,选取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多个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能够解决由于硬件上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不同引入的波动问题。
[0094]
其中,可选地,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每个正态分布以每个信道组的多个信道作为样本点,每个样本点对应一个信号强度信息数据。可选地,当多个第一信道和多个第二信道分别涵盖发射端的整个工作频段范围和接收端的整个工作频段范围时,多个信道组分别对应连续编号的第一信道和多个连续编号的第二信道,因此正态分布对应有多个连续点。
[0095]
可选地,可以设置坐标原点,横轴表示同一信道组中每个信道的信号强度信息的数值,横轴刻度可以先确定多个信号强度信息的均值,先标定该均值位置,根据坐标原点与均值位置描述刻度间隔,纵轴表示每个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出现的次数,将同一信道组中的所有信道的信号强度信息映射到坐标系中,得到正态分布图。当正态分布图包括多个离散点时,可以通过常规技术手段将正态分布图连续化处理。
[0096]
如图7(图7仅示出正态分布中基本参数μ和σ^2的相关关系)所示,根据连续化的正态分布,可以确定正态分布图中的基本参数μ和σ^2。参数μ是遵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均值,参数σ^2是随机变量的方差,正态分布记作n(μ,σ^2)。正态曲线下,横轴区间(μ-σ,μ+σ)
内的面积为68.27%,横轴区间(μ-2σ,μ+2σ)内的面积为95.44%,横轴区间[0,μ+2σ)内的面积为97.72%。其中,μ邻近的信号强度信息在同一信道组中出现的概率大,而离μ越远的信号强度信息的概率越小。通过预设期望的概率值n%,可以选择分布概率在n%内的信号强度信息,进而获取多个相对应的目标信道。例如,选择68.27%内的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编号a-编号n的多个第一信道和编号a-编号n的多个第二信道(如下表所示):
[0097]
rssi影响程度ptx[a]-rssi[a]ptx[b]-rssi[b] ptx[m]-rssi[m]ptx[n]-rssi[n]第一信道/第二信道(编号)ab

mn
[0098]
当同一数值的信号强度信息出现的概率越大,说明由于硬件上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不同引入的波动越小,对应的信号强度rssi随频段变化的曲线越平坦。因此,通过前述步骤选择出预设概率范围对应的信号强度信息,可以获得较平坦的信号强度rssi随频段变化的曲线,能够解决由于硬件上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不同引入的波动问题。
[009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跳频信道选择方法还包括:
[0100]
步骤208,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第一频段信息,及多个第二信道中每个第二信道的第二频段信息。
[0101]
步骤210,根据第一频段信息和第二频段信息获取信道频段相同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以获取多个信道组。
[0102]
其中,第一频段信息表征每个第一信道的频段,第二频段信息表征每个第二信道的频段,根据第一频段信息和第二频段信息可以获取频段相同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从而组成信道组。通过步骤208和步骤210,预先获得多个信道组,以使步骤204可以直接根据信道组对应的发射功率信息和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得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
[010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跳频信道选择方法还包括:
[0104]
步骤212,若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的组数小于预设信道组数,选定预设频段范围内的多个预设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每个预设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且处于预设频段范围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
[0105]
其中,预设信道组数根据发射端和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需要的跳频数进行设定,或者也可以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蓝牙通信标准跳频数进行设定,例如欧洲标准的最低信道数量为18,美国标准的最低信道数量为20。当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的组数小于预设信道组数,则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不能满足发射端和接收端交互时的跳频需求,需要选择其他备用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
[0106]
其中,预设频段范围包括预先设定的备选跳频频段。备选跳频频段可以通过预先测试评估获取,例如,申请人通过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发现,通常情况下,靠近中间频率2441mhz的信道平坦度较好,而边缘频段的信道平坦度一般较差,因此,可以选取靠近中间频率2441mhz的频段范围作为备选跳频频段,例如,预设2420mhz-2450mhz频段范围作为备选频段范围,以确保选出的目标信道组的信道总数满足发射端与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的跳频要求,确保后续交互的正常进行。
[0107]
本实施例提供的跳频信道选择方法,通过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根据发射功率信息和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每个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根据信号强度信息获取第一概率分布,选定第一
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可以获得较平坦的信号强度rssi随频段变化的曲线,解决由于硬件上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不同引入的波动问题。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后续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08]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跳频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跳频信道选择方法包括步骤302至步骤308。
[0109]
步骤302: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
[0110]
其中,步骤302的相关描述请辅助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111]
步骤304:根据发射功率信息获取第二概率分布,选定第二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分布范围内的发射功率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信道。
[0112]
其中,根据发射功率信息可以计算获取发射端工作频率范围内不同发射功率值出现的概率分布,第二概率分布的具体获取过程,可以参见第一概率分布的获取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113]
在获得第二概率分布之后,通过预设期望的概率值n%,可以在第二概率分布中选择分布概率在n%内的发射功率值的对应的多个第一信道作为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当n%越趋近于100%时,说明相对应的同一数值的发射功率出现的概率越大,由此获取的多个第一备选信道相对应的发射功率值随频段变化曲线平坦度越高。
[0114]
其中,可选地,第二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第二正态分布以发射端的每个信道作为样本点,每个样本点对应一个发射功率值,由于发射端多个信道包括连续编号的信道,因此第二正态分布包括多个连续点。根据连续化的正态分布,可以确定正态分布图中的基本参数μ和σ^2。参数μ是遵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均值,参数σ^2是随机变量的方差,每个正态分布记作n(μ,σ^2)。正态曲线下,横轴区间(μ-σ,μ+σ)内的面积为68.27%,横轴区间(μ-1.96σ,μ+1.96σ)内的面积为95.00%,横轴区间(μ-2σ,μ+2σ)内的面积为95.44%,横轴区间[0,μ+2σ)内的面积为97.72%,横轴区间(μ-2.58σ,μ+2.58σ)内的面积为99.00%,横轴区间(μ-3σ,μ+3σ)内的面积为99.73%。在第二概率分布中,μ邻近的发射功率数据出现的概率大,而离μ越远的发射功率数据出现的概率越小。例如,选择68.27%内的发射功率值对应编号a1-编号n1的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如下表所示):
[0115]
68.27%内的发射功率值ptx[a1]ptx[b1] ptx[m1]ptx[n1]对应的第一备选信道a1b1

m1n1
[0116]
步骤306:根据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第三概率分布,选定第三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二备选信道。
[0117]
其中,根据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可以计算获取接收端工作频率范围内不同链路衰减量出现的第三概率分布,第三概率分布的具体获取过程,可以参见第一概率分布的获取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118]
在获得第三概率分布之后,通过预设期望的概率值n%,可以在第三概率分布中选择分布概率在n%内的链路衰减量的对应的多个第二信道作为多个第二备选信道。当n%越
趋近于100%时,说明相对应的同一数值的链路衰减量出现的概率越大,由此获取的多个第二备选信道相对应的链路衰减量随频段变化曲线平坦度越高。
[0119]
其中,可选地,第三概率分布分布为正态分布,第三正态分布以接收端的每个信道作为样本点,每个样本点对应一个链路衰减量,由于接收端多个信道包括连续编号的信道,因此第三正态分布包括多个连续点。根据连续化的正态分布,可以确定正态分布图中的基本参数μ和σ^2。参数μ是遵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均值,参数σ^2是随机变量的方差,每个正态分布记作n(μ,σ^2)。正态曲线下,横轴区间(μ-σ,μ+σ)内的面积为68.27%,横轴区间(μ-1.96σ,μ+1.96σ)内的面积为95.00%,横轴区间(μ-2σ,μ+2σ)内的面积为95.44%,横轴区间[0,μ+2σ)内的面积为97.72%,横轴区间(μ-2.58σ,μ+2.58σ)内的面积为99.00%,横轴区间(μ-3σ,μ+3σ)内的面积为99.73%。在第三概率分布中,μ邻近的链路衰减量出现的概率大,而离μ越远的链路衰减量出现的概率越小。例如,选择68.27%内的链路衰减量对应编号a2-编号n2的多个第二备选信道(如下表所示):
[0120]
68.27%内的链路衰减量rssi[a2]rssi[b2] rssi[m2]rssi[n2]对应的第二备选信道a2b2

m2n2
[0121]
步骤308:根据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获取第二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发射端与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
[0122]
其中,目标信道组的相关描述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123]
其中,在获取了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之后,根据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可以选择第二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其中,第二备选的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第一备选信道和第二备选信道,第二备选的信道组对应的发射端中发射功率值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平坦度较好,接收端中链路衰减量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平坦度也较高,同时第二备选的信道组中的发射端信道和接收端信道的频段一一对应相同。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后续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24]
可选地,步骤308可以为:获取多个第一备选信道中每个信道的第一频段信息,及多个第二备选信道中的每个信道的第二频段信息;根据第一频段信息和第二频段信息获取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频段中对应相同频段的信道组,以作为多个第二备选的信道组。
[0125]
其中,第一频段信息和第二频段信息的描述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根据第一频段信息和第二频段信息可以获取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频段中对应相同频段的信道组,从而组成信道组,以作为多个第二备选的信道组。
[0126]
在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频段获取中对应相同频段的信道组,也可以理解为将多个第一备选信道组成第一信道集{a1,b1,c1,

m1,n1},将多个第二备选信道组成第二信道集{a2,b2,c2,

m2,n2},通过对第一信道集和第二信道集进行求交集运算,以算出两个信道集之间相互交集的信道,作为多个第二备选的信道组的集合{a,b,c,..m,n},其中,a,b,c,..m,n分别为一个第二备选的信道组,分别包括频段相同的发射端信道和接收端信道。其中,若第一信道集{a1,b1,c1,

m1,n1}和第二信道集{a2,b2,c2,

m2,n2}的频段交集为空集,可以判定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中不存在相同频
段的信道,可以选定预设频段范围内的多个信道作为目标信道组,以确保选出的目标信道组的信道组数满足发射端与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的跳频要求,确保后续交互的正常进行。
[0127]
可选地,若第二备选的信道组的组数小于预设信道组数,可以调整前述步骤中预设期望的概率值n%的大小,以增大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的信道数量,在更多的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中获取目标信道组,以确保选出的目标信道组的信道总数满足发射端与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的跳频要求,确保后续交互的正常进行。
[0128]
可选地,若第二备选的信道组的组数小于预设信道组数,选定预设频段范围内的多个预设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每个预设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且处于预设频段范围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其中,预设信道总数、预设频段范围请参见上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在第二备选的信道组的组数小于预设信道组数时选定预设频段范围内的多个预设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可以确保选出的目标信道组的信道总数满足发射端与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的跳频要求,确保后续交互的正常进行。
[0129]
本实施例中的跳频信道选择方法,通过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根据发射功率信息获取第二概率分布,选定第二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分布范围内的发射功率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信道;根据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第三概率分布,选定第三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二备选信道;继而根据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获取第二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由此可以选择出发射端中发射功率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平坦度较好的多个信道作为发射端目标信道,及相应选择接收端中链路衰减量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平坦度较高的多个信道作为接收端目标信道,同时确保发射端目标信道组和接收端目标信道组的信道频段相同。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后续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30]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应用于发射端,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端、接收端的相关描述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0所示,通信方法包括步骤402至步骤404。
[0131]
步骤402:根据如上实施例的选择方法获取的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
[0132]
步骤404:在与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将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接收端,根据跳频序列信息与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
[0133]
其中,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在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可选地,跳频序列信息包括跳频信道信息及跳频顺序信息,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根据跳频顺序信息在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可选地,跳频序列信息可以为跳频表。
[0134]
发射端在与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时,根据目标信道组的相关信息生成跳频序列信息以发送至接收端,并根据跳频序列信息在相应的跳频信道上与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具体地,发射端根据跳频顺序在相应的跳频信道上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端在接收到跳频序列信息后,根据跳频顺序在相应的跳频信道上进行信号的接收。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交互过程中,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可以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
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此外,未接收跳频序列信息的其他设备无法获得跳频信道顺序,因此在接收数据时无法确定跳频所选择的信道,无法接收发射端发送的信号,提高了蓝牙跳频通讯技术的数据安全性。
[0135]
可选地,如图11所示,根据跳频序列信息与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包括:
[0136]
步骤502:根据跳频序列信息在跳频信道上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数据,并接收接收端反馈的第二数据。
[0137]
步骤504:根据第二数据获取信号强度值,并向接收端发送信号强度值,以使接收端根据信号强度值及预设阈值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
[0138]
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为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蓝牙通信时协商的射频数据。可选地,接收端为车载设备,发射端为移动电子设备。信号强度值rssi在无干扰情况下和距离呈反比,当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越近,则rssi值越大,反之rssi值越小,因此可利用rssi值判断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信号强度的预设阈值对应预设的距离值,从而车载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值可以获取与移动电子设备的实际距离,根据实际距离及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其中,rssi值和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当rssi值大于解锁阈值时,执行解锁动作;当rssi值小于上锁阈值时,执行上锁动作。
[0139]
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通过通信交互过程中,由于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可以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信号强度值rssi测距的准确性,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开锁体验。
[0140]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应用于接收端,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端、接收端的相关描述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2所示,通信方法包括步骤602至步骤604。
[0141]
步骤602:根据如上实施例的选择方法获取的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
[0142]
步骤604:在与发射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将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接收端,根据跳频序列信息与发射端进行通信交互。
[0143]
其中,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发射端在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可选地,跳频序列信息包括跳频信道信息及跳频顺序信息,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发射端根据跳频顺序信息在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可选地,跳频序列信息可以为跳频表。
[0144]
接收端在与发射端建立通信连接时,根据目标信道组的相关信息生成跳频序列信息以发送至发射端,并根据跳频顺序在相应的跳频信道上与发射度进行通信交互。具体地,发射端在接收到跳频序列信息后根据跳频顺序在相应的跳频信道上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端根据跳频顺序在相应的跳频信道上进行信号的接收。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交互过程中,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可以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此外,未接收跳频序列信息的其他设备无法获得跳频信道顺序,因此在接收数据时无法确定跳频所选择的信道,无法接收发射端发送的信号,提高了蓝牙跳频通讯技术的数据安全性。
[0145]
可选地,如图13所示,根据跳频序列信息与发射端进行通信交互,包括:
[0146]
步骤702:根据跳频序列信息在跳频信道上接收发射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并向发射端反馈第二数据。
[0147]
步骤704:接收发射端根据第二数据反馈的信号强度值,根据信号强度值及预设阈值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
[0148]
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为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蓝牙通信时的协商数据。可选地,接收端为车载设备,发射端为移动电子设备。信号强度值rssi在无干扰情况下和距离呈反比,信号强度的预设阈值对应预设的距离值,从而车载设备根据信号强度值可以获取与移动电子设备的实际距离,根据实际距离及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其中,信号强度值rssi和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149]
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通过通信交互过程中,由于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可以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信号强度值rssi测距的准确性,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开锁体验。
[0150]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中根据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的步骤,也可以在选择方法的实施例的相关步骤中实现,并在生成跳频序列信息后分别将信息发送至发射端和接收端,以使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根据跳频序列信息进行通信交互。
[0151]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3、图8、图10-图13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3、图8、图10-图13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0152]
图14为一个实施例的跳频信道选择装置的结构框图,跳频信道选择装置用于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步骤。跳频信道选择装置可应用于发射端、接收端或终端。其中,终端可以是发射端或接收端,也可以是发射端和接收端之外的第三端。如图14所示,跳频信道选择装置包括:
[0153]
第一信息获取模块210,用于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
[0154]
第二信息获取模块220,用于根据发射功率信息和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每个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
[0155]
第一目标信道获取模块230,用于根据信号强度信息获取第一概率分布,选定第一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所述发射端与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
[015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跳频信道选择装置还包括:
[0157]
频段信息获取模块240,用于获取多个第一信道中每个第一信道的第一频段信息,及多个第二信道中每个第二信道的第二频段信息。
[0158]
信道组获取模块250,用于根据第一频段信息和第二频段信息获取信道频段相同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以获取多个信道组。
[015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跳频信道选择装置还包括:
[0160]
备选模块260,用于若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的组数小于预设信道组数,选定预设频段范围内的多个预设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每个预设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且处于预设频段范围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
[0161]
本实施例提供的跳频信道选择装置,通过第一信息获取模块210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第二信息获取模块220根据发射功率信息和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多个信道组的信号强度信息,每个信道组包括信道频段相同的一个第一信道和一个第二信道;第一目标信道获取模块230根据信号强度信息获取第一概率分布,选定第一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因此,跳频信道选择装置可以获得较平坦的信号强度rssi随频段变化的曲线,解决由于硬件上不同频段的增益和插损不同引入的波动问题。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后续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62]
图16为一个实施例的跳频信道选择装置的结构框图,跳频信道选择装置用于执行图9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步骤。跳频信道选择装置可应用于发射端、接收端或终端。其中,终端可以是发射端或接收端,也可以是发射端和接收端之外的第三端。如图16所示,跳频信道选择装置包括:
[0163]
第三信息获取模块310,用于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
[0164]
第一选定模块320,用于根据发射功率信息获取第二概率分布,选定第二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分布范围内的发射功率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信道。
[0165]
第二选定模块330,用于根据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第三概率分布,选定第三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二备选信道。
[0166]
第二目标信道获取模块340,用于根据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获取第二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目标信道组的信道作为发射端与接收端在通信交互时的跳频信道。
[0167]
本实施例提供的跳频信道选择装置,通过第三信息获取模块310获取发射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一信道的发射功率信息,及接收端工作频段范围内多个第二信道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第一选定模块320根据发射功率信息获取第二概率分布,选定第二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分布范围内的发射功率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一备选信道;第二选定模块330根据信号强度衰减信息获取第三概率分布,选定第三概率分布中分布于预设概率范围内的信号强度衰减信息对应的多个第二备选信道;继而第二目标信道获取模块340根据多个第一备选信道和多个第二备选信道获取第二备选的信道组作为目标信道组。因此,跳频信道选择装置可以选择出发射端中发射功率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平坦度较好的多个信道作为发射端目标信道,及相应选择接收端中链路衰减量随频段变化的曲线平坦度较高的多个信道作为接收端目标信道,同时确保发射端目标信道组和接收端目标信道组的信道频段相同。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后续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68]
图17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通信装置应用于发射端,用于执行图10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步骤。如图17所示,通信装置包括:
[0169]
第一序列生成模块410,用于根据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选择装置获取的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
[0170]
第一交互模块420,用于在与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将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接收端,根据跳频序列信息与接收端进行通信交互。
[0171]
其中,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在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0172]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73]
图18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通信装置应用于接收端,用于执行图12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步骤。如图18所示,通信装置包括:
[0174]
第二序列生成模块510,用于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选择装置获取的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
[0175]
第二交互模块520,用于在与发射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将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接收端,根据跳频序列信息与发射端进行通信交互。
[0176]
其中,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发射端在目标信道组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0177]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发射端与接收端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78]
图19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19所示,通信系统包括:发射端110;接收端120;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跳频信道选择装置130。其中,跳频信道选择装置130可以应用于发射端110、接收端120或终端。其中,终端可以是发射端110或接收端120,也可以是发射端110和接收端120之外的第三端(图19以跳频信道选择装置130应用于发射端110为例进行示意)。
[0179]
可选地,跳频信道选择装置130还用于根据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将跳频序列信息分别发送至发射端110和接收端120;其中,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发射端110和接收端120在目标信道组中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0180]
进一步可选地,发射端110用于根据跳频序列信息在跳频信道上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数据,并接收接收端120反馈的第二数据,根据第二数据获取信号强度值,并向接收端120反馈信号强度值;接收端120,用于根据第一数据向发射端反馈第二数据,并接收发射端反馈的信号强度值,根据信号强度值及预设阈值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
[0181]
可选地,发射端110还用于根据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在与接收端120建立通信连接时,将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接收端120并与接收端120进行通信交互;其中,跳频序列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120在目标信道组中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0182]
进一步可选地,发射端110还用于根据跳频序列信息在跳频信道上向接收端120发送第一数据,并接收接收端120反馈的第二数据,根据第二数据获取信号强度值,向接收端120发送信号强度值,以使接收端120根据信号强度值及预设阈值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
[0183]
可选地,接收端120用于根据目标信道组生成跳频序列信息,在与发射端110建立通信连接时,将跳频序列信息发送至发射端110并与发射端110进行通信交互;其中,跳频序
列信息用于指示发射端110在目标信道组中的信道进行跳频交互。
[0184]
进一步可选地,接收端120还用于根据跳频序列信息在跳频信道上接收发射端110发送的第一数据,并向发射端110反馈第二数据,接收发射端110根据第二数据反馈的信号强度值,根据信号强度值及预设阈值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
[0185]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发射端110与接收端120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86]
图20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20所示,通信系统包括:发射端110;接收端120;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140。其中,通信装置140可以应用于发射端110或接收端120(图20以通信装置140应用于发射端110为例进行示意)。
[0187]
可选地,发射端110用于根据跳频序列信息在跳频信道上向接收端120发送第一数据,并接收接收端120反馈的第二数据,根据第二数据获取信号强度值,并向接收端120发送信号强度值;
[0188]
可选地,接收端120用于根据跳频序列信息在跳频信道上接收第一数据,并向发射端110反馈第二数据,根据信号强度值及预设阈值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
[0189]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将跳频信道限制在目标信道组中,以使发射端110与接收端120在进行通信交互时减少信号的波动,提高交互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在通信交互前预先选择目标跳频组,可以减少通信交互过程在跳频信道选择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通信的效率。
[0190]
上述选择装置、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选择装置、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选择装置、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0191]
关于选择装置、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跳频信道选择方法、通信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跳频信道选择装置、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0192]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实施例所述的选择方法的步骤,和/或执行如上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步骤。
[0193]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实施例所述的选择方法的步骤,和/或实现如上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步骤。
[0194]
本技术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
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它用作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双数据率ddr 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 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链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rdram(ramb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总线式动态随机存储器)、drdram(direct ramb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接口动态随机存储器)。
[0195]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