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

文档序号:29856531发布日期:2022-04-30 09:31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

1.本发明涉及基于物联网的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2.物联网技术是当今正在兴起和蓬勃发展的最前沿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就是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3.现有技术中的物联网定位终端都是依靠物联技术进行传输信息,造成无法快速定位以及分享移动医疗救治资源对较近的患者进及时救治,存在医疗救治及时性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包括若干个同型号的定位终端以及一个控制中心;其中所述若干个同型号的定位终端分布安装在移动救护设备上,控制中心设置在医院内,医院内还设置有后台处理监控终端;其中,每个独立的定位终端由北斗模块、处理器、gsm通讯模块、nb物联网卡以及锂电池组合而成,定位终端编程的app程序与移动通讯终端信息传输连接;
6.控制中心包括查询模块、中央处理器、运行的主机、导航模块、对比模块以及地图系统;控制中心与120急救通讯单元信号连接,且120急救通讯单元与患者端急救电话远程信号连接;
7.后台处理监控终端信号连接与医院体制内的各个科室信号接收模块、急诊设备提醒模块以及药物提醒模块,通过将含有北斗定位模块的定位终端安装在救护移动设备中,救护移动设备通过无线信号与医院控制中心进行信号远程传输;对抢救车、可移动检查设备等的有限动态追踪,让管理人员实时了解设备的位置、状态,以便出现紧急情形的时候,可以协调最近的资源投入到抢救中。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终端中的北斗模块将救护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通过nb物联网卡以及gsm通讯模块将信号传输给控制中心。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控制中心接收到来自患者端急救电话时,控制中心可以将患者端的位置通过主机在查询模块上输入并搜索地址后,控制中心的主机将每个救护车的定位终端到患者地址的距离提供给对比模块进行对比距离后选择最近的那个救护车前往定位的患者位置。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控制中心确定好救护车辆后,控制中心将患者的位置信息通过定位终端的app发送给驾驶员的手机设备以及随车的医护人员的手机
上,达到快速通知的效果。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救护移动终端可以为救护车以及救护移动机器的一种或几种,救护移动终端安装在救护车上并且进行供电。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随车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设备或其他智能终端将该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所述科室的信息输入到定位终端的app中,定位终端立马将信息推送给医院的控制中心的对比模块进行确定科室类别后,控制中心将患者信息发送给医院救治中心的科室信号接收模块,该科室准备好相应的手术器械以及药物等待患者。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后台处理监控终端可以实时监控该移动救护设备的移动位置,在距离较近时,可以提醒医院救治中心做好准备救治设备在急诊门口等候。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5.本发明通过将含有北斗定位模块的定位终端安装在救护移动设备中,救护移动设备通过无线信号与医院控制中心进行信号远程传输;对抢救车、可移动检查设备等的有限动态追踪,让管理人员实时了解设备的位置、状态,以便出现紧急情形的时候,可以协调最近的资源投入到抢救中。
附图说明
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7.图1为本发明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的主视图;
18.图2为本发明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的控制中心与若干救护移动终端系统运行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的移动通讯终端与后台处理监控终端系统运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2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2.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若干个同型号的定位终端以及一个控制中心;其中所述若干个同型号的定位终端分布安装在移动救护设备上,控制中心设置在医院内,医院内还设置有后台处理监控终端;
23.其中,每个独立的定位终端由北斗模块、处理器、gsm通讯模块、nb物联网卡以及锂电池组合而成,定位终端编程的app程序与移动通讯终端信息传输连接;控制中心包括查询模块、中央处理器、运行的主机、导航模块、对比模块以及地图系统;控制中心与120急救通
讯单元信号连接,且120急救通讯单元与患者端急救电话远程信号连接,将专门配备的gsm通讯卡以及nb物联网卡插接在定位终端的设备上,定位终端可以通过nb物联网在一端局域网的条件下与医院内的其他设备进行物联,其目的都是为了对抢救车、可移动检查设备等的有限动态追踪,让管理人员实时了解设备的位置、状态,以便出现紧急情形的时候,可以协调最近的资源投入到抢救中;
24.后台处理监控终端信号连接与医院体制内的各个科室信号接收模块、急诊设备提醒模块以及药物提醒模块;
25.药物提醒模块,可以便于药房及时准备即将需要的药物;
26.科室信号接收模块,可以对相关科室进行及时的通知,部署好救治设备和措施,为即将需要救治的患者做好前期工作;
27.急诊设备提醒模块,用于对急诊室的人员进行提醒,需要准备好急诊工作,等待患者到来。
28.请参阅图1,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终端中的北斗模块将救护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通过nb物联网卡以及gsm通讯模块将信号传输给控制中心,所述控制中心接收到来自患者端急救电话时,控制中心可以将患者端的位置通过主机在查询模块上输入并搜索地址后,控制中心的主机将每个救护车的定位终端到患者地址的距离提供给对比模块进行对比距离后选择最近的那个救护车前往定位的患者位置。
29.请参阅图2和3,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中心确定好救护车辆后,控制中心将患者的位置信息通过定位终端的app发送给驾驶员的手机设备以及随车的医护人员的手机上,达到快速通知的效果,所述救护移动终端可以为救护车以及救护移动机器的一种或几种,救护移动终端安装在救护车上并且进行供电,当该定位终端设置在其他的救治设备上,采用同样的就近选择就救治设备的原则,提高救治效率,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0.请参阅图1和3,更进一步的,随车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设备或其他智能终端将该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所述科室的信息输入到定位终端的app中,这种app的登录方式需要人员进行扫码注册好个人信息后才能进行信号的传输,定位终端立马将信息推送给医院的控制中心的对比模块进行确定科室类别后,控制中心将患者信息发送给医院救治中心的科室信号接收模块,该科室准备好相应的手术器械以及药物等待患者,保证患者能够给送到医院时及时被进行救治。
31.请参阅图3,更进一步的,所述后台处理监控终端可以实时监控该移动救护设备的移动位置,在距离较近时,可以提醒医院救治中心做好准备救治设备在急诊门口等候。
3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为一种附加北斗立体定位的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各个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33.工作原理:控制中心接收到来自患者端急救电话时,控制中心可以将患者端的位置通过主机在查询模块上输入并搜索地址后,控制中心的主机将每个救护车的定位终端到患者地址的距离提供给对比模块进行对比距离后选择最近的那个救护车前往定位的患者位置,控制中心确定好救护车辆后,控制中心将患者的位置信息通过定位终端的app发送给驾驶员的手机设备以及随车的医护人员的手机上,驾驶员可以通用收到的位置信息进行导航到目的地,到达患者坐标后,随车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设备或其他智能终端将该患
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所述科室的信息输入到定位终端的app中,定位终端立马将信息推送给医院的控制中心的对比模块进行确定科室类别后,控制中心将患者信息发送给医院救治中心的科室信号接收模块,该科室准备好相应的手术器械以及药物等待患者,提高救治效果和速度。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5.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