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9439727发布日期:2022-03-30 09:5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基站可以给多个小区提供服务,基站的天线针对不同的小区具有不同的方位角。天线的方位角决定了基站主要覆盖的小区,是移动网络建设以及维护优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程参数。但是由于移动网络的建设以及维护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例如由于小区天线物理线路接反或方位角工程参数与方位角实际朝向不符等原因导致方位角异常,从而导致基站实际覆盖与工程参数不一致,进而导致邻小区的基站漏配、错配或扰码等问题,对移动网络的优化与规划产生较大影响,严重影响移动网络质量提升。
3.针对上述问题,目前采用的方式是通过人工对基站服务小区的方位角进行测量,进而确定方位角是否错误,但是该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人工测量小区的方位角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通过人工对基站服务小区的方位角进行测量效率低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包括:
6.获取目标基站对应的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包括:目标基站对应的第一小区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度,第二小区为第一小区的邻小区;
7.获取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
8.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测量报告对应的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9.根据预测方位角,确定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10.若目标方位角和目标基站针对第一小区的工参方位角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
11.可选地,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测量报告对应的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包括:
12.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不同候选角为预测方位角的分值;
13.确定最大分值对应的候选角为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14.可选地,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分值:
[0015][0016]
上式中sc_rsrp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nc_rsrpk为第k个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
度,nc_antk为第k个第二小区对应的第一方位角,n为第二小区的个数,i为所述候选角,diffant(i,nc_antk)为候选角i与nc_antk的差值,si为所述分值。
[0017]
可选地,测量报告的个数为多个,每个测量报告对应一个预测方位角,根据预测方位角,确定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包括:
[0018]
针对每个预测方位角,确定预测方位角对应的弧度;
[0019]
确定各弧度的正弦之和以及各弧度的余弦之和;
[0020]
根据正弦之和和余弦之和的比值,确定比值对应的角度为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021]
可选地,测量报告还包括: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以及小区标识对应的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还包括:
[0022]
在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中,确定对应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均相同的多个目标小区标识;
[0023]
获取目标小区标识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小区的第二位置信息;
[0024]
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距离第一小区最近的目标小区标识对应的邻小区为第二小区。
[0025]
可选地,确定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之后,还包括:
[0026]
获取方位角异常的n个异常小区的目标方位角和工参方位角,i取1,2,

,n;
[0027]
基于各工参方位角,构建第一排列组合a1={α1,α2...αn},αi表示第i个异常小区的工参方位角;
[0028]
基于各目标方位角,构建第二排列组合b={β1,β2…
βn},其中,βi表示第i个异常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029]
对各工参方位角进行轮询排列,得到多个第三排列组合;
[0030]
基于第二排列组合和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目标排列组合,其中,目标排列组合为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中与第二排列组合最接近的第三排列组合;
[0031]
若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不相同,则确定目标基站的天线接反。
[0032]
可选地,基于第二排列组合和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目标排列组合,包括:
[0033]
针对每个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第三排列组合中的各工参方位角与第二排列组合对应的目标方位角的差值;确定各差值中的最大值,以及各差值的和;
[0034]
在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中,确定差值中的最大值小于第二阈值,且差值的和最小的第三队列组合,为目标排列组合。
[0035]
可选地,确定目标基站的天线接反之后,还包括:
[0036]
根据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确定与异常小区天线接反的目标小区,其中,第一排列组合中第k个异常小区对应的目标小区为目标排列组合中的第k个异常小区,k取1,2,

,n。
[0037]
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包括:
[0038]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基站对应的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包括:目标基站对应的第一小区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度,第二小区为第一小区的邻小区;
[0039]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
[0040]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测量报
告对应的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0041]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测方位角,确定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042]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若目标方位角和目标基站针对第一小区的工参方位角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
[0043]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0044]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不同候选角为预测方位角的分值;
[0045]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最大分值对应的候选角为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0046]
可选地,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分值:
[0047][0048]
上式中sc_rsrp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nc_rsrpk为第k个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度,nc_antk为第k个第二小区对应的第一方位角,n为第二小区的个数,i为所述候选角,diffant(i,nc_antk)为候选角i与nc_antk的差值,si为所述分值。
[0049]
可选地,测量报告的个数为多个,每个测量报告对应一个预测方位角,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针对每个预测方位角,确定预测方位角对应的弧度;确定各弧度的正弦之和以及各弧度的余弦之和;根据正弦之和和余弦之和的比值,确定比值对应的角度为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050]
可选地,测量报告还包括: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以及小区标识对应的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还包括:
[0051]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在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中,确定对应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均相同的多个目标小区标识;
[0052]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小区标识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小区的第二位置信息;
[0053]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距离第一小区最近的目标小区标识对应的邻小区为第二小区。
[0054]
可选地,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还包括:
[0055]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方位角异常的n个异常小区的目标方位角和工参方位角,i取1,2,

,n;
[0056]
第一构建模块,用于基于各工参方位角,构建第一排列组合a1={α1,α2...αn},αi表示第i个异常小区的工参方位角;
[0057]
第二构建模块,用于基于各目标方位角,构建第二排列组合b={β1,β2…
βn},其中,βi表示第i个异常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058]
排列模块,用于对各工参方位角进行轮询排列,得到多个第三排列组合;
[0059]
第六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二排列组合和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目标排列组合,其中,目标排列组合为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中与第二排列组合最接近的第三排列组合;
[0060]
第七确定模块,用于若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不相同,则确定目标基站的天线接反。
[0061]
可选地,第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062]
针对每个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第三排列组合中的各工参方位角与第二排列组合对应的目标方位角的差值;确定各差值中的最大值,以及各差值的和;
[0063]
在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中,确定差值中的最大值小于第二阈值,且差值的和最小的第三队列组合,为目标排列组合。
[0064]
可选地,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还包括:
[0065]
第八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确定与异常小区天线接反的目标小区,其中,第一排列组合中第k个异常小区对应的目标小区为目标排列组合中的第k个异常小区,k取1,2,

,n。
[0066]
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067]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0068]
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0069]
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电子设备能够执行本技术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
[0070]
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技术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
[0071]
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技术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
[0072]
本技术提供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基站对应的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包括:目标基站对应的第一小区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度,第二小区为第一小区的邻小区;获取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测量报告对应的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根据预测方位角,确定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若目标方位角和目标基站针对第一小区的工参方位角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本技术能够通过测试报告中的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第一小区的信号强度,第二小区的信号强度,即可确定出第一小区的方位角是否异常,不需要人工进行测量,增加了方位角异常检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7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74]
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0075]
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76]
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确定的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77]
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78]
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79]
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0080]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
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81]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是本技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基于本技术中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82]
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83]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84]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启动4g网络的测量报告(mr,measurement report)中,基于移动终端(ue)的辅助全球定位系统(agps),检测多个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小区中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聚合得到该小区基站天线的主瓣方向(天线方位角)。但是,该方式依赖于mr中的移动终端定位信息,需要精确的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才能确定天线方位角。而对于mr中还未具备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功能,如5g网络的mr,导致采用上述方式无法确定基站天线方位角,不满足目前5g网络的优化需求。
[0085]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只需要获取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以及第一小区的第一信号强度、第二小区的信号强度,即可判断第一小区的方位角是否异常,并不需要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0086]
在介绍本技术提供的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之前,首先对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简要介绍。
[0087]
示例性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场景包括,基站11,基站服务范围12,基站服务的小区(a、b1至b4、c1至c5、d1至d3),n表示朝北方向,箭头14是指基站天线的朝向。若小区a是基站主要的服务小区,则小区a应在与基站天线的方位角一致,则小区a对应的方位角应为0,并且小区a的信号强度最强。若通过检测,得到小区a对应的方位角并不是0,则确定基站天线的实际朝向和小区a并不一致,则存在基站天线朝向异常的问题。
[0088]
下面结合图1的应用场景,参考图2来描述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应用场景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而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此方面不受任何限制。相反,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适用的任何场景。
[0089]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的流程图。该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90]
s201,获取目标基站对应的测量报告。
[0091]
其中,测量报告包括:目标基站对应的第一小区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度,第二小区为第一小区的邻小区。
[0092]
具体的,在数据库中获取针对一目标基站的多个mr(测量报告),根据mr对应的主要小区对mr进行分组,属于同一主要小区的mr为一组。其中,每个测量报告包括:第一小区基站标识,第一小区的小区标识,第一小区的邻小区(第二小区)的小区标识,目标基站对第二小区的发射频率(频点)和物理层小区标识(pci,physical-layer cell identity)以及信号强度(rsrp,参考信号强度值)等。
[0093]
示例性的,参照图1,基站11覆盖的小区有(a、b1至b4、c1至c5、d1至d3),对应的,参照表1只列出a、b1、c1和d1这四个小区。其中,若基站11为目标基站,该目标基站的基站标识为11,mr对应的主要小区(在本技术中为第一小区)的小区标识分别为图1对应的标号(如a、b1至b4、c1至c5、d1至d3)。表1中按照基站和第一小区的组合标识对基站11的mr进行分组。在表1中组1对应有m1个mr,这m1个mr对应的第一小区均为a,第二小区1至第二小区n分别对应b1至b4、c1至c5、d1至d3。其中,第二小区是第一小区的邻小区,并且mr中包括每个第二小区的标识、频点、pci和rsrp。
[0094]
表1
[0095]
[0096][0097]
s202,获取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
[0098]
具体的,各个小区的位置信息(经纬度信息)预先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先获取各个小区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其中,第一方位角是第一小区的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至第一小区指向第二小区的方向所经过的角度。
[0099]
参照图3,在图1的基础上得到图3,若第一小区为a、第二小区为b1、c1和d1。则第一小区a的正北方向为n,第一小区a指向第二小区b1的方向为r1,第一小区a指向第二小区d1的方向为r2,第一小区a指向第二小区d1的方向为r3。则方向n与方向r1的夹角为第二小区b1对应的第一方位角,例如为100
°
;方向n与方向r2的夹角为第二小区c1对应的第一方位角,例如为260
°
;方向n与方向r3的夹角为第三小区d1对应的第一方位角,例如为165
°

[0100]
s203,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测量报告对应的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0101]
其中,天线朝向的位置处的信号强度越高。进而若第一信号强度和多个第二信号强度中,最强信号强度对应的小区可以为天线的朝向,进而能够确定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0102]
示例性的,第一小区相对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为0,第一小区a的第一信号强度为r1、第二小区b1的第二信号强度为r2、第二小区c1的第二信号强度为r3、第二小区d1的第二信号强度为r4。其中,若r1至r4中,信号强度最强的为r4,则说明天线的朝向为朝向r4,则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为360
°
减去第二小区d1对应的第一方位角165
°
为195
°

[0103]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预测方位角是针对其中一个mr确定的。
[0104]
s204,根据预测方位角,确定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105]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若第一小区对应一个mr,则通过该个mr得到的预测方位角即为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若第一小区对应多个mr,则每个mr对应一个预测方位角,则可以
根据多个预测方位角确定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106]
其中,可以直接对多个预测方位角求平均值,得到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107]
s205,若目标方位角和目标基站针对第一小区的工参方位角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
[0108]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数据库中预存有该基站对应的工程参数,该工程参数包括:目标基站天线的朝向,目标基站覆盖的小区相对于天线的朝向的方位角(工参方位角)。
[0109]
示例性的,若工程参数中,第一小区的工参方位角为0(则目标基站天线的朝向为正北方向),但是通过上述方式得到的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为195
°
,该目标方位角与工参方位角的差值为195
°
,大于第一阈值60
°
,则确定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
[0110]
此外,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可以确定目标基站的天线朝向异常,或者设置工参方位角异常,然后可以通知工作人员实地勘察该目标基站的天线,或者修改该工参方位角,进而提高方位角检测的效率。
[0111]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的步骤流程图。该方位角异常检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112]
s401,获取目标基站对应的测量报告。
[0113]
该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参照s201,在此不再赘述。
[0114]
s402,在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中,确定对应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均相同的多个目标小区标识。
[0115]
其中,测量报告还包括: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以及小区标识对应的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具体的,目标基站对应有多个mr,每个mr都包括一个第一小区的小区标识和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以及每个邻小区对应的发射频率(频点)和物理层小区标识(pci)。
[0116]
示例性的,参照图1,若第一小区为a、邻小区为b1至b4、c1至c5、d1至d3,则可以先筛选处来预设范围内的邻小区,如筛选出范围13(与第一小区a距离为3千米)内的邻小区b1、b2、c1至c4、d1至d3。然后,在范围13内的邻小区b1、b2、c1至c4、d1至d3中确定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均相同的目标小区。b1和b2的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均相同的一组多个目标小区标识,c1至c4的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均相同的一组多个目标小区标识,d1至d3的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均相同的一组多个目标小区标识。
[0117]
s403,获取目标小区标识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小区的第二位置信息。
[0118]
其中,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分别为各自对应的小区的经纬度信息,为固定的,可以通过工程参数确定。
[0119]
s404,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距离第一小区最近的目标小区标识对应的邻小区为第二小区。
[0120]
示例性的,参照图1,b1和b2中确定的第二小区为b1,c1至c4中确定的第二小区为c1,d1至d3中确定的第二小区为d1。
[0121]
s405,获取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
[0122]
该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参照s202,在此不加以限定。
[0123]
s406,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不同候选角为预测方位角的分值。
[0124]
其中,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分值:
[0125][0126]
上式中sc_rsrp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nc_rsrpk为第k个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度,nc_antk为第k个第二小区对应的第一方位角,n为第二小区的个数,i为所述候选角,diffant(i,nc_antk)为候选角i与nc_antk的差值,si为所述分值。
[0127]
其中,候选角i表示从第一小区的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i。可以根据预先需要设置为依次取0
°
,1
°
,2
°


,359
°
。也可以在大于或等于0
°
且小于360
°
之间的间隔取任意度数。例如,间隔0.5
°
选取(0
°
.0.5
°
,1
°
,1.5
°


,359.5
°
)间隔5
°
选取(0
°
,5
°
,10
°
,15
°


,355
°
),间隔10
°
选取(0
°
,5
°
,10
°
,15
°


,350
°
)。这样i的个数与si的个数对应。
[0128]
此外,diffant(x,y)函数具体如下,则x为i,y为nc_antk,确定diffant(i,nc_antk)
[0129][0130]
s407,确定最大分值对应的候选角为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0131]
其中,在多个si中确定最大的si对应的i即为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0132]
s408,针对每个预测方位角,确定预测方位角对应的弧度。
[0133]
其中,测量报告(mr)的个数为多个,每个测量报告对应一个预测方位角。
[0134]
具体的,具有多个mr,每个mr可以对应确定一个预测方位角。最终得到多个预测方位角,如i1,i2,i3,...,im,m表示mr的个数。
[0135]
此外,将预测方位角转成弧度,弧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0136][0137]
上式中αi表示预测方位角ii对应的弧度
[0138]
s409,确定各弧度的正弦之和以及各弧度的余弦之和。
[0139]
其中,正弦之和的计算公式为:该式中,e为各个弧度的正弦之和。
[0140]
其中,余弦之和的计算公式为:该式中,f为各个弧度的余弦之和。
[0141]
s410,根据正弦之和和余弦之和的比值,确定比值对应的角度为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142]
其中,根据以下方式确定正弦之和和余弦之和的比值β:
[0143][0144]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若e和f均为0,则确定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没有偏向某个方
向,输出无法预测该第一小区的方位角。
[0145]
进一步的,将比值β转为对应的角度,即为目标方位角。其中,确定β对应的角度公式如下:
[0146][0147]
其中,sc_ant为比值β对应的角度,即为目标方位角。
[0148]
s411,若目标方位角和目标基站针对第一小区的工参方位角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
[0149]
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先设定,如45
°
、60
°
等。
[0150]
此外,目标方位角和工参方位角的差值可以采用上述diffant(x,y)函数确定,其中,目标方位角为x,工参方位角为y。
[0151]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是指目标方位角和工参方位角之间的偏差大于第一阈值。
[0152]
s412,获取方位角异常的n个异常小区的目标方位角和工参方位角。
[0153]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执行多次s401至s411,确定目标基站覆盖的多个小区的目标方位角。示例性的,参照图3,确定了小区b1、小区c1均为异常小区,确定了小区b1的目标方位角为β2(232
°
)、小区c1的目标方位角为β3(52
°
)。此外,通过查找数据库得到小区b1的工参方位角为β2(63
°
)、小区c1的目标方位角为β3(240
°
)。
[0154]
s413,基于各工参方位角,构建第一排列组合。
[0155]
其中,第一排列组合为a1={α1,α2...αn}。αi表示第i个异常小区的工参方位角。
[0156]
示例性的,小区b1和小区c1对应的第一排列组合a1={α1,α2}={63
°
,240
°
}
[0157]
s414,基于各目标方位角,构建第二排列组合。
[0158]
其中,第二排列组合为b={β1,β2…
βn}。βi表示第i个异常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159]
示例性的,对于小区b1和小区c1对应的第二排列组合b={β1,β2}={232
°
,52
°
}。
[0160]
s415,对各工参方位角进行轮询排列,得到多个第三排列组合。
[0161]
其中,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为{a1,a2...am},aj表示第j个第三排列组合,m为第三排列组合的个数,m=n!。每个第三排列组合中均具有各个异常小区的工参方位角,不同第三排列组合中,工参方位角的排序不同。
[0162]
示例性的,上述具有2个异常小区,第三排列组合的个数m=2!,具体为2*1=2个。第三排列组合a1={α1,α2}={63
°
,240
°
},第三排列组合a2={α2,α1}={240
°
,63
°
}。
[0163]
s416,基于第二排列组合和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目标排列组合。
[0164]
其中,目标排列组合为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中与第二排列组合最接近的第三排列组合。
[0165]
示例性的,在上述中,第三排列组合a2={α2,α1}={240
°
,63
°
}与第二排列组合b={β1,β2}={232
°
,52
°
}最为接近,则第三排列组合a2为目标排列组合。
[0166]
进一步的,基于第二排列组合和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目标排列组合,包括:针对每个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第三排列组合中的各工参方位角与第二排列组合对应的目标方位角的差值;确定各差值中的最大值,以及各差值的和;在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中,确定差值中的最大值小于第二阈值,且差值的和最小的第三队列组合,为目标排列组合。
[0167]
其中,差值的计算采用上述diffant(x,y)函数。
[0168]
示例性的,对于第三排列组合a1={α1,α2}={63
°
,240
°
},确定该第三排列组合a1中的各工参方位角{63
°
,240
°
}与第二排列组合b={β1,β2}={232
°
,52
°
}对应的目标方位角{232
°
,52
°
}的差值p为{179
°
,172
°
},确定该差值中的最大值为179
°
,差值之和为351
°
[0169]
对于第三排列组合a2={α2,α1}={240
°
,63
°
},确定该第三排列组合a2中的各工参方位角{240
°
,63
°
}与第二排列组合b={β1,β2}={232
°
,52
°
}对应的目标方位角{232
°
,52
°
}的差值q为{8
°
,11
°
},确定该差值中的最大值为11
°
,差值之和为19
°

[0170]
若设置第二阈值为60
°
,则差值q满足差值的最大值小于第二阈值的条件,并且差值之和最小。因此第三排列组合a2为目标排列组合。
[0171]
s417,若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不相同,则确定目标基站的天线接反。
[0172]
示例性的,目标排列组合a2和第一排列组合a1并不相同,则确定目标基站的天线接反。
[0173]
此外,若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相同,则可确定目标基站的天线只是异常,例如,偏移了20
°
,并不属于天线接反。
[0174]
s418,根据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确定与异常小区天线接反的目标小区。
[0175]
其中,第一排列组合中第k个异常小区对应的目标小区为目标排列组合中的第k个异常小区,k取1,2,

,n。
[0176]
其中,第一排列组合为a1={α1,α2},目标排列组合为a2={α2,α1},其中,α1对应小区b1,α2对应小区c1,其中第一排列组合中的α1对应的是目标排列组合中的α2,第一排列组合中α2的对应的是目标排列组合中的α1,则可以确定异常小区b1对应的目标小区是c1,异常小区c1对应的目标小区是b1,小区c1和小区b1的天线接反。
[0177]
此外,可以将天线接反的报告下发给工作人员所在的设备,以便工作人员确定是小区b1和小区c1的工参方位角设置相反,还是现场勘测核对是天线接反。
[0178]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测量报告可以确定各个第一小区的方位角是否存在异常,进而能够确定天线是否接反,以及对应天线接反的小区。进而降低人工消耗,提高方位角检测的效率。
[0179]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50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5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51、第二获取模块52、第一确定模块53、第二确定模块54和第三确定模块55。其中:
[0180]
第一获取模块51,用于获取目标基站对应的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包括:目标基站对应的第一小区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度,第二小区为第一小区的邻小区;
[0181]
第二获取模块52,用于获取第二小区相对于第一小区的第一方位角;
[0182]
第一确定模块53,用于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测量报告对应的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0183]
第二确定模块54,用于根据预测方位角,确定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184]
第三确定模块55,用于若目标方位角和目标基站针对第一小区的工参方位角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第一小区的方位角异常。
[0185]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确定模块53包括:
[0186]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方位角、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确定不同候选角为预测方位角的分值;
[0187]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最大分值对应的候选角为第一小区的预测方位角。
[0188]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分值:
[0189][0190]
上式中sc_rsrp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nc_rsrpk为第k个第二小区的第二信号强度,nc_antk为第k个第二小区对应的第一方位角,n为第二小区的个数,i为所述候选角,diffant(i,nc_antk)为候选角i与nc_antk的差值,si为所述分值。
[0191]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测量报告的个数为多个,每个测量报告对应一个预测方位角,第二确定模块54具体用于:针对每个预测方位角,确定预测方位角对应的弧度;确定各弧度的正弦之和以及各弧度的余弦之和;根据正弦之和和余弦之和的比值,确定比值对应的角度为第一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192]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测量报告还包括: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以及小区标识对应的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50还包括:
[0193]
第四确定模块(未示出),用于在多个邻小区的小区标识中,确定对应发射频率和物理层小区标识均相同的多个目标小区标识;
[0194]
第三获取模块(未示出),用于获取目标小区标识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小区的第二位置信息;
[0195]
第五确定模块(未示出),用于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距离第一小区最近的目标小区标识对应的邻小区为第二小区。
[0196]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50还包括:
[0197]
第四获取模块(未示出),用于获取方位角异常的n个异常小区的目标方位角和工参方位角,i取1,2,

,n;
[0198]
第一构建模块(未示出),用于基于各工参方位角,构建第一排列组合a1={α1,α2...αn},αi表示第i个异常小区的工参方位角;
[0199]
第二构建模块(未示出),用于基于各目标方位角,构建第二排列组合b={β1,β2…
βn},其中,βi表示第i个异常小区的目标方位角;
[0200]
排列模块(未示出),用于对各工参方位角进行轮询排列,得到多个第三排列组合;
[0201]
第六确定模块(未示出),用于基于第二排列组合和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目标排列组合,其中,目标排列组合为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中与第二排列组合最接近的第三排列组合;
[0202]
第七确定模块(未示出),用于若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不相同,则确定目标基站的天线接反。
[0203]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204]
针对每个第三排列组合,确定第三排列组合中的各工参方位角与第二排列组合对
应的目标方位角的差值;确定各差值中的最大值,以及各差值的和;
[0205]
在多个第三排列组合中,确定差值中的最大值小于第二阈值,且差值的和最小的第三队列组合,为目标排列组合。
[0206]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50还包括:
[0207]
第八确定模块(未示出),用于根据目标排列组合和第一排列组合,确定与异常小区天线接反的目标小区,其中,第一排列组合中第k个异常小区对应的目标小区为目标排列组合中的第k个异常小区,k取1,2,

,n。
[0208]
本技术提供的方位角异常检测装置,用于执行前述图2和图4对应的方法中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209]
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电子设备6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1(图6中仅示出了一个处理器);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62。其中,存储器62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61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61执行,以使电子设备60能够执行前述任一方法中的技术方案。
[0210]
可选的,存储器6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61集成在一起。
[0211]
当存储器62是独立于处理器61之外的器件时,电子设备60还包括:总线63,用于连接存储器62和处理器61。
[0212]
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执行前述任一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213]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前述任一方法中的技术方案。
[0214]
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一方法中的技术方案。
[0215]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芯片,包括:处理模块与通信接口,该处理模块能执行前述方法中的技术方案。
[0216]
进一步地,该芯片还包括存储模块(如,存储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指令,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存储模块存储的指令,并且对存储模块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处理模块执行前述方法中的技术方案。
[0217]
应理解,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0218]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还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0219]
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技术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0220]
上述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0221]
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简称:asic)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电子设备中。
[022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