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9810334发布日期:2022-04-27 03:56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无线网络优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流畅的4g无线网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4g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分析及控制,是提升4g网络的质量的根本,也是4g网络优化分析的基础及核心。其中,检测基站的过覆盖情况,并针对基站的过覆盖情况对基站进行调整,是4g网络优化的重要项目。目前,4g无线网非常庞大,涉及到上万个4g基站,百万级的无线数据分析。
4.现有技术中,4g网络的覆盖分析主要依靠传统优化套路进行,投入人力大,时间长,消耗大量的资源,造成4g网络的基础优化工作难以日常性、高效性进行。
5.因此,目前急需新方法、新思路来突破4g传统优化套路的瓶颈,以降低4g优化工作的所需人力,提高4g优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用以解决无线网络进行优化时人力成本高且效率低的问题。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8.获取目标基站的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
9.基于所述方向角将所述目标小区的覆盖范围划分为多个预设范围;
10.在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11.获取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二覆盖距离为所述目标小区的当前信号覆盖距离;
12.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的下倾角的调整角度;
13.基于所述调整角度调整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范围包括第一范围、第二范围和第三范围,所述第一范围为a
±
l1
°
、所述第二范围为a-l1
°
到a-β
°
范围,所述第三范围为从a+l1
°
到a+β
°
范围;
15.其中,a为所述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l1
°
为第一预设角度、β
°
为第二预设角度,且β
°
大于l1
°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具体包括:
17.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一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一范围对应的第一候选距离;
18.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二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二范围对应的第二候选距离;
19.在所述第三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三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三范围对应的第三候选距离;
20.确定所述第二候选距离和所述第三候选距离的均值;
21.获取所述第一候选距离和所述均值的最小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包括:
23.获取所述目标小区时间提前量的统计数据;所述统计数据中包括n个分区,每个分区包括时间提前量值在所在分区范围内的接入次数;
24.对各分区包括的接入次数进行累加,直至累加值与所有分区的总接入次数的占比等于或大于预设占比;
25.基于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具体包括:
27.若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为所有分区中的最后一个分区,则采用所述最后一个分区对应的距离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28.若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不是所有分区中的最后一个分区,则采用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对应的距离的最大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的下倾角的调整角度,包括:
30.获取目标小区天线的现网下倾角;
31.并基于采用以下调整角度确定公式确定所述目标小区天线的调整角度:
[0032][0033]
其中,b为常数,d表示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d表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α表示所述现网下倾角,β表示所述调整角度。
[003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5
°
,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30
°

[003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占比为80%。
[0036]
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0037]
角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基站的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
[0038]
区域划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方向角将所述目标小区的覆盖范围划分为多个预设
范围;
[0039]
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用于在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0040]
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二覆盖距离为所述目标小区的当前信号覆盖距离;
[0041]
调整角度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的下倾角的调整角度;
[0042]
天线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调整角度调整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
[0043]
可选的,所述预设范围包括第一范围、第二范围和第三范围,所述第一范围为a
±
l1
°
、所述第二范围为a-l1
°
到a-β
°
范围,所述第三范围为从a+l1
°
到a+β
°
范围;
[0044]
其中,a为所述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l1
°
为第一预设角度、β
°
为第二预设角度,且β
°
大于l1
°

[0045]
可选的,执行所述在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046]
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一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一范围对应的第一候选距离;
[0047]
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二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二范围对应的第二候选距离;
[0048]
在所述第三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三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三范围对应的第三候选距离;
[0049]
确定所述第二候选距离和所述第三候选距离的均值;
[0050]
获取所述第一候选距离和所述均值的最小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0051]
可选的,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用于:
[0052]
获取所述目标小区时间提前量的统计数据;所述统计数据中包括n个分区,每个分区包括时间提前量值在所在分区范围内的接入次数;
[0053]
对各分区包括的接入次数进行累加,直至累加值与所有分区的总接入次数的占比等于或大于预设占比;
[0054]
基于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0055]
可选的,执行所述基于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056]
若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为所有分区中的最后一个分区,则采用所述最后一个分区对应的距离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0057]
若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不是所有分区中的最后一个分区,则采用最后参与累
加计算的分区对应的距离的最大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0058]
可选的,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的下倾角的调整角度,所述调整角度确定模块用于:
[0059]
获取目标小区天线的现网下倾角;
[0060]
并基于采用以下调整角度确定公式确定所述目标小区天线的调整角度:
[0061][0062]
其中,b为常数,d表示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d表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α表示所述现网下倾角,β表示所述调整角度。
[0063]
可选的,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5
°
,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30
°

[0064]
可选的,所述预设占比为80%。
[0065]
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066]
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0067]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方法。
[0068]
第四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执行如本技术第一方面中提供的任一方法。
[0069]
第五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技术第一方面中提供的任一方法。
[0070]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0071]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通过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站间距)算法,并考虑到主瓣方向内的附近基站分布因素的影响,还考虑到附近基站的扇区数影响,可以计算出更准确的理论覆盖距离,能够合理优化小区的覆盖网络,提升网络质量。而且本技术中第一信号覆盖距离无需人工确定,能够简化人工材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具有更高的效率。
[0072]
此外,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算法对手机用户上报的位置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第二信号覆盖距离,该数据量可达百万级,具有很好的统计学意义。而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现场测量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本技术所需投入的人工较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具有更高的效率。
[0073]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7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0075]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0076]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77]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相关技术中计算小区的理论覆盖距离的示意图;
[0078]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本技术中计算小区的理论覆盖距离的示意图;
[0079]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的流程示意图;
[0080]
图6(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a、b、c、d四个基站的位置示意图;
[0081]
图6(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a、b、c、d四个基站的又一位置示意图;
[0082]
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的流程示意图;
[0083]
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ta的统计数据的示意图;
[0084]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ta值与接入距离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0085]
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86]
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7]
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其中,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88]
并且,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0089]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90]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
[0091]
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概括为:首先,获取目标基站的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基于方向角将目标小区的覆盖范围划分为多个预设范围,并在每个预设范围内搜索与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然后,获取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该第二覆盖距离为目标小区的当前信号覆盖距离;基于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目标小区的天线的下倾角的调整角度,最后,基于调整角度调整目标小区的天线。
[0092]
综上,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就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通过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站间距)算法,并考虑到主瓣方向内的附近基站分布因素的影响,还考虑到附近基站
的扇区数影响,可以计算出更准确的理论覆盖距离,能够合理优化小区的覆盖网络,提升网络质量。而且本技术中第一信号覆盖距离无需人工确定,能够简化人工材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具有更高的效率。
[0093]
此外,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算法对手机用户上报的位置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第二信号覆盖距离,该数据量可达百万级,具有很好的统计学意义。而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现场测量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本技术所需投入的人工较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具有更高的效率。
[0094]
在介绍完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要发明思想之后,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适用的应用场景做一些简单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介绍的应用场景仅用于说明本技术实施例而非限定。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应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0095]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0096]
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的应用场景图。图中包括:网络10、服务器20、存储器30。服务器20通过网络获取目标小区的多个基站的信息,包括主瓣方向、定位位置等,并通过网络获取该目标小区的移动设备的接入次数,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确定第一信号覆盖距离以及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最终完成对该小区无线网络的优化。
[0097]
本技术中的描述中仅就单个服务器或基站加以详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示出的基站站点、移动设备、网络10、服务器20和存储器30旨在表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涉及的终端设备、服务器以及存储器的操作。对单个服务器和存储器加以详述至少为了说明方便,而非暗示对基站站点和服务器的数量、类型或是位置等具有限制。应当注意,如果向图示环境中添加附加模块或从其中去除个别模块,不会改变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的底层概念。另外,虽然为了方便说明而在图1中示出了从存储器30到服务器20的双向箭头,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数据的收发也是需要通过网络10实现的。
[0098]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存储器例如可以是缓存系统、也可以是硬盘存储、内存存储等等。此外,本技术提出的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不仅适用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还可以用于其它可能的应用场景,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制。
[0099]
基于上述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可包括以下内容:
[0100]
其整体流程图如图2所示,首先,确定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可实施为:
[0101]
一、确定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0102]
在步骤201中,获取目标基站的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
[0103]
在步骤202中,基于方向角将目标小区的覆盖范围划分为多个预设范围。
[0104]
在步骤203中,在每个预设范围内搜索与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0105]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即为目标小区的理论覆盖距离。
[0106]
如图3所示,相关技术在计算小区的理论覆盖距离时,按90
°
把平面分为四个区域,以“o基站”为圆心,各个站点跟o基站的连线和正北方向线的夹角为依据,把各个站点落入
到不同的4个区域。在各个区域找出最短距离站点即为有效站点,与有效站点间的距离即为站间距。相关技术中没有考虑到基站小区的主瓣方向范围内的附近基站密度和距离,导致小区理论覆盖距离不够准确。
[0107]
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确定小区理论覆盖距离(站间距)时则考虑到主瓣方向内的附近基站分布因素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如图4所示,假设目标小区为a基站,周边存在b基站、c基站、d基站,为了确定a基站所处小区的理论覆盖距离,先获取a基站所处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如图中a基站由三个扇形组成,每个扇形表示一个波瓣方向,方向角可以为不同扇形对应的不同方向。
[0108]
然后,基于方向角将a基站所处小区的覆盖范围划分为多个预设范围,该预设范围包括第一范围、第二范围和第三范围,第一范围为a
±
l1
°
,第二范围为a-l1
°
到a-β
°
范围,第三范围为从a+l1
°
到a+β
°
范围,其中,a为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即图4中的方向角,l1
°
为第一预设角度,β
°
为第二预设角度,且β
°
大于l1
°

[0109]
如图4所示,第一预设角度l1
°
为15
°
,第二预设角度β
°
为30
°
,则设定a基站所处小区的整个覆盖区域为a
±
30
°
,即为图4中整个60
°
的范围。其中,第一范围对应a
±
15
°
,即为图4中30
°
的范围,第二范围对应a-15
°
到a-30
°
范围,第三范围对应a+15
°
到a+30
°
范围。
[0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预设范围划定之后,在每个预设范围内搜索与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具体流程如图5可实施为:
[0111]
在步骤501中,在第一范围内搜索与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一基站,并基于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目标小区和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第一范围对应的第一候选距离。如图4所示,在a
±
15
°
范围内寻找最近的d基站,d基站的扇区数n为3,n》=2,则a基站与d基站所处两小区的距离r3,若n=2,则第一候选距离r3=r3,否则第一候选距离r3=r3*0.8。
[0112]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a基站的覆盖范围需要与附近d基站的覆盖范围存在交集,为了保证业务的平滑切换,所以a基站的覆盖范围要和附近d基站的范围要有30%的重叠。当附近d基站具有3个或3个以上的扇区时,则d基站的覆盖范围比较充足,因此令第一候选距离r3=r3*0.8,而当附近d基站仅为2扇区时,则附近d基站的覆盖范围不足,因此需要考虑将a基站与附近d基站的距离直接作为a30
°
所处小区的覆盖范围,即令第一候选距离r3=r3,以确保两者的覆盖范围能重叠,确保业务能平滑切换。
[0113]
在步骤502中,在第二范围内搜索与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二基站,并基于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目标小区和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第二范围对应的第二候选距离。如图4所示,在a-15
°
到a-30
°
范围内寻找最近的b基站,该b基站扇区数n为3,所以n》=2,则a基站与b基站所处两小区的距离为r1;若n=2,则第二候选距离r1=r1,否则第二候选距离r1=r1*0.8。
[0114]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a基站的覆盖范围需要与附近b基站的覆盖存在交集,以保证业务的平滑切换,所以a基站的覆盖范围要和附近b基站的范围要有30%的重叠。当附近b基站具有3个或3个以上的扇区时,则b基站的覆盖范围比较充足,因此令r1=r1*0.8。而当附近b基站仅为2扇区时,则附近b基站的覆盖范围不足,因此需要考虑将a基站与附近b基站的距离直接作为a基站所处小区的覆盖范围,即令r1=r1,以确保两者的覆盖范围能重叠,确
保业务能平滑切换。
[0115]
在步骤503中,在第三范围内搜索与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三基站,并基于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目标小区和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第三范围对应的第三候选距离。如图4所示,在a+15
°
到a+30
°
范围内寻找最近的c基站,该c基站的扇区数n为3,且n》=2,a基站与c基站所处两小区的距离为r3;若n=2,则第三候选距离r2=r2,否则第三候选距离r2=r2*0.8。
[0116]
基于相同的原因,考虑a基站的覆盖范围需要与附近c基站的覆盖存在交集,以保证业务的平滑切换,所以a基站的覆盖范围要和附近c基站的范围要有30%的重叠。当附近c基站具有3个或3个以上的扇区时,则c基站的覆盖范围比较充足,因此令r2=r2*0.8。而当附近c基站仅为2扇区时,则附近c基站的覆盖范围不足,因此需要考虑将a基站与附近c基站的距离直接作为a基站所处小区的覆盖范围,即令r2=r2,以确保两者的覆盖范围能重叠,确保业务能平滑切换。
[0117]
在步骤504中,确定第二候选距离和第三候选距离的均值。
[0118]
在步骤505中,获取第一候选距离和均值的最小值作为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0119]
如图4所示,计算出a基站所处小区的理论覆盖距离r=min(r3,(r1+r2)/2),即取r3,(r1+r2)/2的最小值作为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012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个基站的电磁波瓣是60度,而30度波瓣范围内的强度和方向性最强,所以考虑基站的电磁波瓣特性,选择两者的最小值,小区的理论覆盖距离与实际需求吻合度更高。
[0121]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a)所示,a基站主瓣30
°
内的d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为360
°
,当r3《(r1+r2)/2时,如图3所示,说明b基站和c基站位于d基站的上方,与a基站不存在信号重叠,所以a基站仅需与d基站覆盖交集,而不需要与b基站和c基站覆盖交集,所以a基站的覆盖距离选择r3为宜。
[0122]
当(r1+r2)/2《r3时候,如图6(b)所示,b基站与c基站位于a基站的主瓣60
°
两边,而d基站处于b基站与c基站上方,d基站与a基站不存在信号重叠。
[0123]
由于b基站与c基站位于a基站的主瓣60
°
两边,而且b基站与c基站的覆盖范围是360
°
,所以a基站仅需与b基站与c基站覆盖交集,而不需要与d站覆盖交集,所以a站的覆盖距离选择(r1+r2)/2为宜。
[0124]
在确定了第一信号覆盖距离之后,在对第二信号覆盖距离进行确定,该第二信号覆盖距离即为目标小区的实际覆盖距离。
[0125]
二、确定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0126]
在步骤204中,获取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第二覆盖距离为目标小区的当前信号覆盖距离。
[0127]
相关技术中,计算小区实际覆盖距离,主要根据链路损耗公式,综合考虑32.45自由空间损耗、区域环境损耗(大气、阻挡物、多径等造成的损耗)、载波频率等,以及小区正对方向范围内手机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在-95dbm的位置的距离,但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外场测试,而且只能在道路上评估,数据量少。本技术的实际覆盖距离算法则通过日常普通手机用户上报的位置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得出,该信息的数据量达百万级,具有很好的统计学意义。具体的实际覆盖距离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可实施为:
[0128]
在步骤701中,获取目标小区时间提前量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中包括n个分区,每个分区包括时间提前量值在所在分区范围内的接入次数。如图8所示,获取一周华为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位置参考信号)关于ra测量的ta的统计数据,该ta的统计数据即为时间提前量,该统计数据中包括12个分区,每个分区ta(x)包括ta值在所在分区范围内的接入次数,x可以取0-11,例如图8中用户随机接入时ta值在0范围的接入次数为1、402、15等,可以理解为ta(0)区间的接入次数为1、402、15等。
[0129]
在步骤702中,对各分区包括的接入次数进行累加,直至累加值与所有分区的总接入次数的占比等于或大于预设占比。对图8中所有处于同一行的接入次数进行累加,得到总数据sum_num,根据二八定律,取占sum_num的80%为小区mr采样点标尺,该预设占比即为80%。
[0130]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根据巴莱多定律(即二八定律),考虑无线信号的折射反射等导致路径增加问题,因此以80%的用户距离信息为蓝本,可以很好的减少因无线信号折射反射导致的实际覆盖距离增加的问题,减少误判率。
[0131]
在步骤703中,基于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确定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其中,将每一次的参与累加计算得到的输入次数记为count_num,取最早满足条件(count_num》=sum_num*80%)的ta(x)区间为小区的实际覆盖距离。若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为所有分区中的最后一个分区,即count_num=sum_num,则采用最后一个分区对应的距离的平均值作为第二信号覆盖距离;若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不是所有分区中的最后一个分区,即count_num<sum_num,则采用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对应的距离的最大值作为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013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ta(x)是代表着一个距离区间值(如从300米到2000米之间);若count_num<sum_num,说明还有些用户的距离比ta(x)区间值的最大值要远,则选择ta(x)区间的最大值。若count_num=sum_num,则说明用户到基站的距离都在ta(x)的区间范围内,而针对区间范围内的用户分布情况,一般采用正态分布或均匀随机分布模型进行估算,所以取ta(x)的区间值中间值的概率最高,误差概率最低。
[0133]
需要补充的是,由于信号指令流程包括上行和下行,因此在确定最终的实际覆盖距离时需要除以2。如图9所示,根据ta值可以通过换算得到用户随机接入次数所对应的距离,一个ta的时长为0.52微秒,则对应的接入距离为:
[0134]
0.52
×
10-6
×3×
108=156米
[0135]
除以2之后,得到的距离为78。一个ta对应的ue和基站之间的m2000上共有12个指标表示用户随机接入ta值范围,由此,ta值与接入距离的对应关系如图9所示。
[0136]
在确定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第二信号覆盖距离之后,在步骤205中,基于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目标小区的天线的下倾角的调整角度。
[0137]
三、确定调整角度
[0138]
在一些实施例中,首先获取目标小区天线的现网下倾角,然后基于以下调整角度确定公式(1)确定目标小区天线的调整角度:
[0139]
[0140]
其中,b为常数,通常取为1,d表示第一信号覆盖距离,d表示第二信号覆盖距离,α表示现网下倾角,θ表示调整角度。
[0141]
需要补充的是,为了分析目标小区理论覆盖距离与目标小区实际覆盖距离之间的关系,本技术定义了一个值“小区覆盖调整因子λ”,来评估小区的覆盖距离是否合理,小区覆盖调整因子λ的计算公式(2)如下:
[0142][0143]
其中,小区覆盖调整因子λ一般取小数点后两位。
[0144]
若λ>1且mr覆盖率<90%,则该小区存在过覆盖;若λ<0.5且mr覆盖率<90%,则该小区存在覆盖不足。
[0145]
最后,在步骤206中,基于调整角度调整目标小区的天线。
[0146]
上述步骤能够就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通过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站间距)算法,并考虑到主瓣方向内的附近基站分布因素的影响,还考虑到附近基站的扇区数影响,可以计算出更准确的理论覆盖距离,能够合理优化小区的覆盖网络,提升网络质量。而且本技术中第一信号覆盖距离无需人工确定,能够简化人工材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具有更高的效率。
[0147]
此外,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算法对手机用户上报的位置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第二信号覆盖距离,该数据量可达百万级,具有很好的统计学意义。而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现场测量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本技术所需投入的人工较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具有更高的效率。
[0148]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装置100,如图10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0149]
角度获取模块101,用于获取目标基站的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
[0150]
区域划分模块102,用于基于所述方向角将所述目标小区的覆盖范围划分为多个预设范围;
[0151]
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103,用于在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0152]
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104,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二覆盖距离为所述目标小区的当前信号覆盖距离;
[0153]
调整角度确定模块105,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的下倾角的调整角度;
[0154]
天线调整模块106,用于基于所述调整角度调整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
[0155]
可选的,所述预设范围包括第一范围、第二范围和第三范围,所述第一范围为a
±
l1
°
、所述第二范围为a-l1
°
到a-β
°
范围,所述第三范围为从a+l1
°
到a+β
°
范围;
[0156]
其中,a为所述目标小区的波瓣方向的方向角、l1
°
为第一预设角度、β
°
为第二预设角度,且β
°
大于l1
°

[0157]
可选的,执行所述在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邻居基站,并基于每个所述预设范围内的邻居基站的扇区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一信
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158]
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一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一范围对应的第一候选距离;
[0159]
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二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二范围对应的第二候选距离;
[0160]
在所述第三范围内搜索与所述目标基站距离最近的第三基站,并基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扇区数量和所述目标小区和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重叠率,确定所述第三范围对应的第三候选距离;
[0161]
确定所述第二候选距离和所述第三候选距离的均值;
[0162]
获取所述第一候选距离和所述均值的最小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
[0163]
可选的,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用于:
[0164]
获取所述目标小区时间提前量的统计数据;所述统计数据中包括n个分区,每个分区包括时间提前量值在所在分区范围内的接入次数;
[0165]
对各分区包括的接入次数进行累加,直至累加值与所有分区的总接入次数的占比等于或大于预设占比;
[0166]
基于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0167]
可选的,执行所述基于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第二信号覆盖距离,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0168]
若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为所有分区中的最后一个分区,则采用所述最后一个分区对应的距离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0169]
若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不是所有分区中的最后一个分区,则采用最后参与累加计算的分区对应的距离的最大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
[0170]
可选的,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和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目标小区的天线的下倾角的调整角度,所述调整角度确定模块用于:
[0171]
获取目标小区天线的现网下倾角;
[0172]
并基于采用以下调整角度确定公式确定所述目标小区天线的调整角度:
[0173][0174]
其中,b为常数,d表示所述第一信号覆盖距离,d表示所述第二信号覆盖距离,α表示所述现网下倾角,β表示所述调整角度。
[0175]
可选的,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5
°
,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30
°

[0176]
可选的,所述预设占比为80%。
[0177]
在介绍了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装置之后,接下来,介绍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
[0178]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0179]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电子设备可以至少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程序代码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技术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例如,处理器可以执行如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中的步骤。
[0180]
下面参照图11来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30。图11显示的电子设备13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0181]
如图11所示,电子设备130以通用电子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3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31、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器132、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器132和处理器131)的总线133。
[0182]
总线133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0183]
存储器13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13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1323。
[0184]
存储器132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1324的程序/实用工具1325,这样的程序模块1324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0185]
电子设备13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3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电子设备13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3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135进行。并且,电子设备13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136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136通过总线133与用于电子设备13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理解,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3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器、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0186]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132,上述指令可由处理器131执行以完成上述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可选地,存储介质可以是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0187]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1执行时实现如本技术提供的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的任一方法。
[0188]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的
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技术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络小区覆盖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中的步骤。
[0189]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0190]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用于交通信息处理方法的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运行。然而,本技术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0191]
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0192]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0193]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技术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电子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电子设备上部分在远程电子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电子设备或服务端上执行。在涉及远程电子设备的情形中,远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电子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电子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0194]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装置的若干单元或子单元,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单元来具体化。
[0195]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技术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
[0196]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技术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
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0197]
本技术是参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图像缩放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图像缩放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0198]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图像缩放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0199]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图像缩放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0200]
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201]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