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宽带快速本振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68146发布日期:2021-12-08 13:54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超宽带快速本振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超宽带快速本振模块。


背景技术:

2.超宽带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对具有很陡上升和下降时间的冲激脉冲进行直接调制,使信号具有12ghz量级的带宽。
3.现有技术的超宽带接收机一般不具有本振模块,功能单一,需要额外设置相应设备来实现其对应功能,使用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是超宽带快速本振模块,其目的旨在填补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空白,实现100mhz基准信号、2048mhz时钟信号和lo1信号的输出。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超宽带快速本振模块,其结构包括100mhz基准信号产生单元、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单元和lo1本振信号产生单元;
6.所述的100mhz基准信号产生单元,基准信号选择100mhz,通过功分产生2路100mhz基准信号和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单元及lo1本振信号产生单元所需的参考信号;
7.所述的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单元,采用梳状谱倍频方式产生过度频率信号,再经过分频、混频和滤波产生2048mhz时钟信号;
8.所述的lo1本振信号产生单元,采用上变频方式产生lo1信号,lo1带宽9ghz。
9.优选的,所述的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单元,100mhz信号经梳状谱倍频器后,经功分,然后经滤波器产生2路信号,一路3700mhz、一路1900mhz,其中3700mhz信号经过25分频产生148mhz信号,148mhz信号再与1900m信号混频产生2048mhz信号,然后滤波功分放大输出;
10.优选的,所述的lo1本振信号产生单元,通过l波段带宽为800mhz信号和若干频标混频产生lo1;中频信号为1600

2400mhz;采用开关滤波器组滤除无用的信号,杂散间隔为800mhz;直接合成dds产生10mhz间隔的跳频信号:采用梳状谱倍频方式产生相隔100mhz的频标信号,两者混频后产生800mhz带宽、间隔10mhz的跳频信号。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结构设计有效,实现了多路频率合成、放大、耦合、自检和功分功能,可输出2路100mhz基准信号、1路2048mhz时钟信号和2路lo1信号。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超宽带快速本振模块的功能框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超宽带快速本振模块的结构框图。
14.图3是图1中100mhz基准信号产生示意图。
15.图4是图1中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示意图。
16.图5是图1中lo1本振信号产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8.如图2所示,超宽带快速本振模块,其结构包括100mhz基准信号产生单元、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单元和lo1本振信号产生单元;
19.如图3所示,所述的100mhz基准信号产生单元,基准信号选择100mhz,通过功分产生2路100mhz基准信号和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单元及lo1本振信号产生单元所需的参考信号;
20.如图4所示,所述的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单元,采用梳状谱倍频方式产生过度频率信号,再经过分频、混频和滤波产生2048mhz时钟信号;
21.具体的,100mhz信号经梳状谱倍频器后,经功分,然后经滤波器产生2路信号,一路3700mhz、一路1900mhz,其中3700mhz信号经过25分频产生148mhz信号,148mhz信号再与1900m信号混频产生2048mhz信号,然后滤波功分放大输出;
22.如图5所示,所述的lo1本振信号产生单元,采用上变频方式产生lo1信号,lo1带宽(约)9ghz;
23.具体的,通过l波段带宽为800mhz信号和若干频标混频产生lo1;中频信号为1600

2400mhz;采用开关滤波器组滤除无用的信号,杂散间隔为800mhz;直接合成dds产生10mhz间隔的跳频信号:采用梳状谱倍频方式产生相隔100mhz的频标信号,两者混频后产生800mhz带宽、间隔10mhz的跳频信号。
24.因为lo1
±
1536mhz处各50mhz带宽内杂散优于

130dbc,所以中频不能包含1536mhz及附近信号;另外混频的主要杂散lo
±
2if和3*if落在滤波器带外,易于滤除;频标信号频点较多,所以优选梳状谱方案产生信号,采用开关滤波器组滤除无用的信号,杂散间隔为800mhz,杂散易于滤除;通过合理的频点分配,确保低次组合分量落在带外,采用分段滤波器组滤除带外杂散。
25.技术指标:
26.a、100mhz基准信号产生单元(100mhz晶振)
27.1)功率:100mhz_1:全温(5
±
1.5)dbm,常温(5
±
1)dbm
28.100mhz_2:全温(10
±
1.5)dbm,常温(10
±
1)dbm
29.放大器输出端设计衰减器,常温下,调整衰减器使输出功率到要求范围内;
30.将放大器输出功率工作1dbm压缩点附在,放大器1dbm压缩点全温下变化
±
0.5db。
31.2)杂散:≤

90dbc
32.100mhz信号由晶振功分产生,晶振杂散小于

90dbc;
33.外部电源经过ldo处理给晶振供电,隔离外部电源杂散;
34.100mhz功分支路上设计有滤波器,滤除其他电路中分频等产生的倒灌信号;
35.杂散指标可以实现。
36.3)相位噪声:≤145dbc/hz@1khz(静态),≤140dbc/hz@1khz(振动下)
37.100mhz晶振为现有模块,内部有减震。
38.100mhz晶振为独立模块,输出接口为sma,晶振输出端口至100mhz对外输出间有1根同轴电缆、功分器和放大器等。同轴电缆长度约10cm,固定在壳体上,对振动不敏感,振动下对相噪无影响;功分器和放大器为表贴器件,对振动不敏感,振动下对相噪无影响。
39.4)频率精度:≤1e

6,当频率超出范围时要求可调。
40.由晶振指标保证。
41.5)长期稳定度:1e
‑742.由晶振指标保证。
43.6)晶振起振时间小于100ms
44.由晶振指标保证。
45.7)频率精确度、频率准确度:
46.频率精确度:冷机24小时以上,开机30分钟后的100mhz输出与标准频率的偏差在
±
50hz以内。
47.频率稳定度:冷机24小时以上,开机3分钟到30分时间范围内,100mhz信号频率变化在10hz范围内。
48.晶振指标保证。
49.8)外部提供一个100mhz信号作为基准,通过开关与内部电源切换,内部晶振、外部参考作为基准,模块均能正常工作,满足所有技术指标。内部晶振工作时,外部参考无输入;外部参考有输入时,内部晶振断电不工作。
50.采用高隔离开关选择内/外晶振,当控制选择外部晶振工作时,晶振电源断电,当选择内部晶振工作时,晶振电源上电,上电时间小于300ns。
51.b、2048mhz时钟信号产生单元(clk时钟)
52.1)输出功率:全温(12
±
1.5)dbm,常温(12
±
1)dbm
53.采用的放大器p

1功率为15dbm,全全温下功率波动小于
±
0.8db。
54.2)静态下单边带相位噪声:≤

115dbc/hz@1khz
55.≤

125dbc/hz@5khz

10mhz
56.3700mhz信号相噪:

155+20log37+3=

120.6(dbc/hz@1khz)
57.‑
160+20log37+3=

125.6(dbc/hz@5khz

10mhz)
58.分频器噪底:

150dbc/hz@1khz、

152dbc/hz@5khz、

155dbc/hz@10mhz
59.148mhz信号相噪:

150dbc/hz@1khz、

152dbc/hz@5khz

10mhz
‑‑‑‑
(1)
60.1900mhz信号相噪:

155+20log19+3=

126(dbc/hz@1khz)
61.‑
160+20log19+3=

131(dbc/hz@5khz

10mhz)
‑‑‑‑
(2)
62.综合(1)和(2),2048mhz信号相噪:
63.‑
126+20log(2048/1900)=

125(dbc/hz@1khz)
64.‑
131+20log(2048/1900)=

130(dbc/hz@5khz

10mhz)。
65.3)振动下单边带相位噪声:≤

105dbc/hz@1

5khz
66.振动下晶振相位噪声比静态下恶化10db,梳状谱相噪恶化3

5db,
67.振动下,1900mhz信号相噪:
68.‑
145+20log19+8=

111(dbc/hz@1

5khzkhz)
69.振动下,2048mhz信号相噪:
70.‑
111+20log(2048/1900)=

110(dbc/hz@1

5khz)。
71.4)杂散:≤

75dbc@0

3ghz
72.3700mhz、1900mhz和2048mhz信号均经过2级滤波,单级滤波器抑制可实现45dbc,
两级滤波和分腔处理,杂散可达到80dbc以上。
73.5)谐波抑制:≥50dbc
74.放大器自身输出谐波20dbc,输出端口放置低通滤波器,对谐波抑制大于40dbc,谐波抑制优于60dbc。
75.c、lo1本振信号产生单元(lo1)
76.1)频率范围:x.540ghz~xx.530ghz,xx.470ghz~xx.470ghz,频率间隔:δf=10mhz,开机默认点为601#
77.频率范围和频率间隔通过方案设计保证。
78.内部电路保证开机后,未监测到更新脉冲前,lo1输出预设的601#频点。
79.2)输出功率:lo1

ate全温(
‑3±
3)dbm,常温(
‑3±
2.5)dbm,
80.lo1全温(12
±
3)dbm,常温(12
±
2.5)dbm,
81.lo1频率范围7

17ghz,将lo1分成3段(后续分析谐波指标时再说明分段原因),7

10ghz,10

13ghz,13

17ghz,三段末级放大器均采用bw573,常温下,放大器饱和输出功率平坦度约1db,放大器输入输出端口放置隔离器,改善端口匹配。电路上预留均衡器和衰减器位置,可对功率进一步调整。
82.相位噪声:
83.a)静态下x波段相噪:频点12000mhz对应的频标频率相噪如下:
84.‑
110dbc/hz@1khz
85.‑
116dbc/hz@10khz
86.‑
122dbc/hz@100

500khz
87.‑
130dbc/hz@1mhz
88.‑
132dbc/hz@2

10mhz
89.故,12000mhz相噪如下:
90.‑
108dbc/hz@1khz
91.‑
112dbc/hz@10khz
92.‑
120dbc/hz@100

500khz
93.‑
128dbc/hz@1mhz
94.‑
130dbc/hz@2

10mhz
95.b)静态下ku波段相噪:频点17ghz对应的频标频率的相噪如下:
96.‑
108dbc/hz@1khz
97.‑
115dbc/hz@10khz
98.‑
122dbc/hz@100

500khz
99.‑
128dbc/hz@1mhz
100.‑
131dbc/hz@2

10mhz
101.故,17ghz相噪如下:
102.‑
106dbc/hz@1khz
103.‑
112dbc/hz@10khz
104.‑
120dbc/hz@100

500khz
105.‑
126dbc/hz@1mhz
106.‑
128dbc/hz@2

10mhz
107.c)振动下x波段相位噪声
108.100mhz晶振振动下相位为

145dbc/hz@1khz,除了晶振外,还有几个因素可能影响振动下相噪:
109.800mhz倍频器、梳状谱2、滤波器;
110.连接同轴电缆;
111.高频馈电电感。
112.800mhz倍频器和梳状谱2组合在一起,振动下相噪恶化2

3db;
113.电路中涉及到的同轴电缆共6根,电缆为半柔性电缆,接头为sma,单根电缆长度小于10cm,对同轴电缆中间位置采取固化,防止电缆在振动下无规则自由摆动;因采取半柔性电缆,电缆组件自身发生共振时频率相对较低,可以有效地将壳体传递过来的振动能量转换成较低频率的能量,以阻尼振动的形式将能量逐渐消耗掉,降低电缆组件对相噪的影响。
114.高频电路放大器、开关等器件退耦电路采用集成芯片,以金丝代替线圈电感,防止电感共振对相噪的影响。
115.综上所述,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振动下相位噪声如下:
116.x波段:

98dbc/hz@1

5khz
117.ku波段:

95dbc/hz@1

5khz
118.要求0

8mhz内总相位噪声功率尽量小
119.相位噪声在规定频偏处相位噪声满足要求,相位噪声曲线“平滑滚降”。
120.杂散:
121.a)分频器输出杂散
122.梳谱输出信号经过带通滤波器进入开关滤波器组,分7段滤波,滤波器组输出经过放大后进入可变分频器,输出150

240mhz信号,7段滤波器对
±
100mhz杂散抑制为60dbc,杂散远小于分频器输入功率,所以分频后杂散满足指标,开关选用hittite公司的hmc321lp4,单级开关隔离大于38db,2级开关隔离大于75db,满足杂散指标,分频输出后经过滤波器滤除分频的谐波,滤波器抑制为60dbc,谐波在后级混频为三阶,仍会产生,该抑制只是为保证信号谐波干净。综上该级设计满足杂散指标。
123.b)1800mhz、1900mhz、2000mhz、2100mhz、2200mhz输出杂散分析
124.信号由梳状谱1产生,经过2级滤波,单级滤波器抑制可实现50dbc,两级滤波和分腔处理,杂散可达到90dbc以上。
125.c)1600

2400mhz杂散分析
126.此处混频单元中频和本振信号频率相差10倍左右,落在带内mif
±
nlo的高次组合分量杂散低,实验测得杂散优于

80dbc。
127.lo
±
2if落在边带外50mhz左右,约为

60dbc采用1级滤波,混频器采用hittite公司的hmc213ms8,在1600

2400mhz频段,隔离度大于35db,最终本振泄露小于射频输出15dbc以上,加上滤波器抑制,可以将抑制做到75db以上。
128.d)9600mhz

14400mhz(间隔800mhz)信号杂散分析
129.带内杂散由倍频器和梳状谱设计保证。实测梳状谱正负100m杂散在72db以上。
130.带外杂散偏离边带800mhz,采用腔体滤波器滤波,滤波器对
±
800mhz及以外抑制
高于70dbc,实测正负100m抑制高于8dbc。
131.开关单边隔离度大于35db,输入输出两级总隔离优于70dbc。
132.采取分腔措施,空间隔离度大于70db。
133.±
100mhz以外杂散优于70dbc。
134.e)lo1混频杂散分析
135.采取分段滤波方式,将全频带信号分成6段滤波,杂散优于70dbc。
136.带内组合分量为2lo

3if,通过实验测得,中频功率小于

5dbm时,带内组合分量(距离lo1频差10mhz以外)杂散优于75dbc。
137.f)≤

130dbc@
±
1536mhz处各50mhz带宽内杂散
138.中频信号为1600

2400mhz,设计保证lo1杂散优于

130dbc。
139.5)谐波:≤

45dbc
140.lo1频率范围7

17ghz,频率跨倍频程,为了保证平坦度,放大器输出功率在p

1附近,输出谐波20

30dbc,故将lo1分成3段,频率为7

10ghz,10

13ghz,13

17ghz,滤波器采用13所芯片滤波器,分别为,nc6619c

010、nc6621c

014、nc6623c

017,滤波器抑制40dbc,放大器采用13所16专,放大器谐波大于30dbc,加上低通滤波器,保证谐波小于

55dbc。
141.6)频率转换时间:≤3us(相位稳定)
142.频率转换时间主要开关滤波器滤波器延时与fpga信号处理延时决定。
143.滤波器延时0.1us左右,fpga处理延时为0.2us左右,lo1频率转换时间小于0.4us。
144.以上所述各部件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使用任意可实现其对应功能的型号和现有设计。
14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