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手机壳充电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36892发布日期:2021-12-22 17:1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手机壳充电宝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手机壳充电宝。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然成为最普及的电子设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时刻与手机相关,但是手机的续航时长却是有限的,因此市场上便出现了一种能够在保护手机的同时,又能提高手机续航能力的手机壳充电宝。
3.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手机壳充电宝在携带过程中,有时需要单独进行携带,然而现有的手机壳充电宝不能进行折叠,且现有的手机壳充电宝在不需要使用时,手机充电接口裸露在外部常常发生损坏,缺少相应的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机壳充电宝不能进行折叠,且手机充电接口处缺少相应保护装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式手机壳充电宝,包括第一手机壳体,所述第一手机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柔性折叠区,且柔性折叠区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机壳体,所述第一手机壳体的底部与第二手机壳体的底部均固设有充电电池,所述第一手机壳体远离柔性折叠区的拐角处与第二手机壳体远离柔性折叠区的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柔性护角,四个所述柔性护角的一侧内表壁均固定连接有卡杆,所述第一手机壳体的顶面与第二手机壳体的顶面均开设有与卡杆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充电电池的一端固设有充电基座。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卡杆的一侧外表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卡槽的一侧内表壁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固设有限位杆,且限位杆的另一端滑动贯穿至第二手机壳体的外部,所述限位杆的外表面套设有复位板,所述复位板的一侧外表壁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另一端与第一凹槽的内表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杆远离限位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柄。
7.所述充电基座的一侧内表壁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铰接有手机充电接口,所述充电基座的一侧外表壁开设有电池充电插槽。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侧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两个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外表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板。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柔性折叠区的一侧外表壁铰接有屏面保护壳,所述屏面保护壳的一侧外表壁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带,且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魔术贴公面,所述充电电池的一侧外表壁均固定连接有与魔术贴公面相适配的魔术贴母面。
10.所述电池充电插槽的两侧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两个所述第二滑块的一侧外表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板。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2.1、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对手机壳充电宝进行折叠时,柔性折叠区可以使得第一手机壳体与第二手机壳体进行折叠,通过手柄拉动限位杆,按压柔性护角可以使得卡杆进入卡槽,然后松开手柄后,复位弹簧通过复位板带动限位杆进入限位槽,完成对卡杆的限位,进而完成了柔性护角的折叠,解决了现有的手机壳充电宝不能折叠不方便进行携带的问题。
13.2、本实用新型中,当不需要对手机进行充电时,可以将铰接的手机充电接口收回到第二凹槽内部,然后通过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使得第一滑板覆盖住第二凹槽,完成对手机充电接口的保护,解决了手机充电接口不需要使用时,裸露在外部容易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手机壳充电宝的正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槽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基座的正视图;
17.图4为图3中a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18.图例说明:
19.1、第一手机壳体;2、卡杆;3、充电基座;4、第一滑槽;5、屏面保护壳;6、第二滑槽;11、柔性折叠区;12、第二手机壳体;13、充电电池;14、柔性护角;15、卡槽;21、限位槽;22、限位杆;23、第一凹槽;24、复位板;25、复位弹簧;26、手柄;31、第二凹槽;32、手机充电接口;33、电池充电插槽;41、第一滑块;42、第一滑板;51、连接带;52、魔术贴公面;53、魔术贴母面;61、第二滑块;62、第二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1
22.如图1

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式手机壳充电宝,包括第一手机壳体1,第一手机壳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柔性折叠区11,且柔性折叠区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机壳体12,第一手机壳体1的底部与第二手机壳体12的底部均固设有充电电池13,第一手机壳体1远离柔性折叠区11的拐角处与第二手机壳体12远离柔性折叠区11的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柔性护角14,四个柔性护角14的一侧内表壁均固定连接有卡杆2,第一手机壳体1的顶面与第二手机壳体12的顶面均开设有与卡杆2相适配的卡槽15,充电电池13的一端固设有充电基座3,柔性折叠区11可以使得第一手机壳体1与第二手机壳体12互相折叠,减小占用空间,便于携带,同时柔性护角14也可以通过卡杆2与卡槽15的配合进行拉伸,进一步对手机壳充电宝进行折叠,充电基座3的一侧内表壁开设有第二凹槽31,第二凹槽31的内部铰接有手机充电接口32,充电基座3的一侧外表壁开设有电池充电插槽33,当
不要对手机进行充电时,可以将手机充电接口32收回进第二凹槽31,进行保护。
23.卡杆2的一侧外表壁开设有限位槽21,卡槽15的一侧内表壁开设有第一凹槽23,限位槽21的内部固设有限位杆22,且限位杆22的另一端滑动贯穿至第二手机壳体12的外部,限位杆22的外表面套设有复位板24,复位板24的一侧外表壁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25,且复位弹簧25另一端与第一凹槽23的内表壁固定连接,限位杆22远离限位槽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柄26,只有当使用人员主动通过手柄26拉动限位杆22脱离限位槽21时,卡杆2才会脱离卡槽15,可以防止手机壳充电宝在折叠过程中意外打开。
24.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手机壳充电宝进行折叠时,柔性折叠区11可以使得第一手机壳体1与第二手机壳体12互相折叠,通过手柄26拉动限位杆22,限位杆22带动复位板24对复位弹簧25进行压缩,使得限位杆22可以脱离限位槽21,此时按压柔性护角14可以使得卡杆2进入卡槽15,然后松开手柄26后,复位弹簧25通过复位板24带动限位杆22进入限位槽21,完成对卡杆2的限位,进而完成了柔性护角14的折叠。
25.实施例2
26.如图1

4所示,第二凹槽31的两侧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4,两个第一滑槽4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41,两个第一滑块41的一侧外表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板42,当手机充电接口32收回进第二凹槽31后,第一滑板42下滑,覆盖住第二凹槽31可以完成对手机充电接口32的保护,柔性折叠区11的一侧外表壁铰接有屏面保护壳5,屏面保护壳5的一侧外表壁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带51,且连接带5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魔术贴公面52,充电电池13的一侧外表壁均固定连接有与魔术贴公面52相适配的魔术贴母面53,通过魔术贴公面52与魔术贴母面53的互相粘接可以使得屏面保护壳5覆盖住手机外表面,防止手机在充电过程中,产生意外划痕,电池充电插槽33的两侧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6,两个第二滑槽6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61,两个第二滑块61的一侧外表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板62,第二滑板62下滑覆盖住电池充电插槽33后,可以防止外界杂物进入电池充电插槽33,对手机壳充电宝的充电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27.在本实施例中,当不需要对手机进行充电时,可以将铰接的手机充电接口32收回到第二凹槽31内部,然后通过第一滑块41在第一滑槽4内的滑动,使得第一滑板42覆盖住第二凹槽31,完成对手机充电接口32的保护,同时第二滑板62下滑覆盖住电池充电插槽33后,可以防止外界杂物进入电池充电插槽33,对手机壳充电宝的充电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当正在充电时,通过魔术贴公面52与魔术贴母面53的互相粘接可以使得屏面保护壳5覆盖住手机外表面。
28.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29.如图1

4所示,当需要对手机壳充电宝进行折叠时,柔性折叠区11可以使得第一手机壳体1与第二手机壳体12互相折叠,通过手柄26拉动限位杆22,限位杆22带动复位板24对复位弹簧25进行压缩,使得限位杆22可以脱离限位槽21,此时按压柔性护角14可以使得卡杆2进入卡槽15,然后松开手柄26后,复位弹簧25通过复位板24带动限位杆22进入限位槽21,完成对卡杆2的限位,进而完成了柔性护角14的折叠。
30.当不需要对手机进行充电时,可以将铰接的手机充电接口32收回到第二凹槽31内部,然后通过第一滑块41在第一滑槽4内的滑动,使得第一滑板42覆盖住第二凹槽31,完成对手机充电接口32的保护,同时第二滑板62下滑覆盖住电池充电插槽33后,可以防止外界
杂物进入电池充电插槽33,对手机壳充电宝的充电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当正在充电时,通过魔术贴公面52与魔术贴母面53的互相粘接还可以使得屏面保护壳5覆盖住手机外表面。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