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波分复用器件入射端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0193发布日期:2022-01-26 19:56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波分复用器件入射端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方便检测波分复用器件入射端的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2.波分复用器件在通信产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在加工时,需要通过光源打光到光开关再接入到产品透射端,通过耦合机进行耦合并监控反射端插损值,耦合完同时插损值在正常范围内即合格进入下一道工序组装,直接把透射端作为入射端,这种直接把透射端默认为入射端的方式可以满足一定的使用要求,但是也存在较大缺陷,如果透射端光源不够居中,后续产品就无法正常使用,良品率低,后续需要频繁检测再返工,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及材料成本高,无法有效满足使用要求。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前检测光源居中并标记入射端、产品良品率高、无需再检测返工、操作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人工成本及材料成本低、有效满足使用需求的波分复用器件入射端检测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透射端光源不够居中、后续产品就无法正常使用、良品率低、后续需要频繁检测再返工、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及材料成本高、无法有效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波分复用器件入射端检测结构,包括光源、2路光开关、红光笔、2分1光分路器、自动耦合机、波分复用器件和靶心板,所述光源与2路光开关光路连通,所述2路光开关的公共端与2分1光分路器的右输入端光路连通,所述2分1光分路器的左输入端与红光笔光路连通,所述2分1光分路器的输出端与波分复用器件的反射端光路连通,所述自动耦合机与波分复用器件的反射端光路连通,所述靶心板设于波分复用器件正前方。
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红光笔打光到靶心,提前检测光源居中并标记入射端,产品良品率高,无需再检测返工,操作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人工成本及材料成本低,有效满足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9.请参阅图1,一种波分复用器件入射端检测结构,包括光源1、2路光开关2、红光笔3、2分1光分路器4、自动耦合机5、波分复用器件6和靶心板7,所述光源与2路光开关光路连
通,所述2路光开关的公共端与2分1光分路器的右输入端光路连通,所述2分1光分路器的左输入端与红光笔光路连通,所述2分1光分路器的输出端与波分复用器件的反射端光路连通,所述自动耦合机与波分复用器件的反射端光路连通,所述靶心板设于波分复用器件正前方,按上述所列把光路连通,通过自动耦合机对波分复用器件进行光路耦合,耦合的同时监控反射端的插损值,耦合完后,打开红光笔光源,观察靶心板上红点是否在靶心位置,如果红点光源未超过靶心规定位置,则透射端标记为入射端,如果红点超过靶心规定位置。则把反射端标记为入射端,便于后续加工组装使用,无需频繁再检测返工。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红光笔打光到靶心,提前检测光源居中并标记入射端,产品良品率高,无需再检测返工,操作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人工成本及材料成本低,有效满足使用需求。
11.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技术特征:
1.一种波分复用器件入射端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1)、2路光开关(2)、红光笔(3)、2分1光分路器(4)、自动耦合机(5)、波分复用器件(6)和靶心板(7),所述光源(1)与2路光开关(2)光路连通,所述2路光开关(2)的公共端(21)与2分1光分路器(4)的右输入端(41)光路连通,所述2分1光分路器(4)的左输入端(42)与红光笔(3)光路连通,所述2分1光分路器(4)的输出端(43)与波分复用器件(6)的反射端光路连通,所述自动耦合机(5)与波分复用器件(6)的反射端光路连通,所述靶心板(7)设于波分复用器件(6)正前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波分复用器件入射端检测结构,包括光源、2路光开关、红光笔、2分1光分路器、自动耦合机、波分复用器件和靶心板,所述光源与2路光开关光路连通,所述2路光开关的公共端与2分1光分路器的右输入端光路连通,所述2分1光分路器的左输入端与红光笔光路连通,所述2分1光分路器的输出端与波分复用器件的反射端光路连通,所述自动耦合机与波分复用器件的反射端光路连通,所述靶心板设于波分复用器件正前方;通过红光笔打光到靶心,提前检测光源居中并标记入射端,产品良品率高,无需再检测返工,操作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人工成本及材料成本低,有效满足使用需求。有效满足使用需求。有效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张才生 罗友泉 张灼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贝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0
技术公布日:2022/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