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96344发布日期:2022-02-20 02:4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终端。


背景技术:

2.物联网技术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在物联网应用时需要用到许多传感器,现有的传感器防护效果欠佳,非常容易受外力影响导致损坏,这就导致智能设备出现故障不能使用,传统的传感器不具备防护结构,实用性有待提高,现在急需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终端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3.根据中国专利网公开的专利号为“cn210402696u”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终端”包括固定块、连接螺钉、紧固座、防护盖、缓冲底板、缓冲弹簧、海绵块、挤压弹簧以及定位板,防护盒上端面卡装有防护盖,防护盖下端面中间位置安装有挤压弹簧,挤压弹簧下端面安装有定位板,传感器主体下端面贴合有缓冲底板,缓冲底板下端面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缓冲弹簧,传感器主体左右端面对称贴合有海绵块,防护盒右端面下侧焊接有固定块,固定块内部上侧啮合有连接螺钉,防护盖右端面上侧焊接有紧固座,该设计解决了原有传感器防护能力欠佳,容易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有效对传感器进行防护,避免传感器受外力导致损坏。
4.上述专利中虽可对传感器进行防护,但在对防护盖进行安装时需工作人员对螺钉一个个的拧动,以此来将防护盖进行固定,此过程极为繁琐,从而浪费大量时间,且无限位机构,导致外界连接线与传感器之间进行连接时仅靠插头之间的摩擦力来进行连接,从而导致连接的稳定性较差,连接线易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无法对外界连接线进行限位,不便对防护盖进行固定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终端。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终端,包括:
7.传感器主体;
8.防护盒,所述防护盒设置于传感器主体的外侧;
9.防护盖,所述防护盖设置于防护盒的顶部,且位于传感器主体的上方;
10.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于防护盖的顶部贯穿至防护盖的底部;
11.连接机构,包括有转杆、连接杆、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螺纹柱、蜗轮、蜗杆螺纹套,所述转杆设置于防护盖的顶部,所述连接杆设置于防护盖的顶部,且位于转杆的上方,
所述蜗轮设置于连接杆的外侧,所述蜗杆固定于转杆的外侧,且位于蜗轮的下方,所述第一锥齿轮固定于连接杆的两端,所述第二锥齿轮固定于定位柱的顶端,且位于防护盖的上方,所述螺纹柱固定于定位柱的底端,所述螺纹套固定于防护盒的底部;
12.限位机构,设置于防护盖的两侧,用于对增加外界连接线与传感器主体之间的稳定性。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有压板、弧形限位板、扭力弹簧,所述压板设置于防护盖的一侧,所述弧形限位板固定于压板的一端,所述压板与防护盖通过扭力弹簧转动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纹套的内侧设置有与螺纹柱相匹配的螺纹孔,所述防护盒的内侧设置有与定位柱相契合的通孔。
15.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柱与防护盖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外侧的卡齿相啮合。
16.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杆与防护盖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蜗轮与蜗杆外侧的卡齿相啮合。
1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护盖、防护盒的两侧均设置有与传感器主体外侧相契合的凹槽。
1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连接杆沿着防护盖的竖向中轴线对称设置。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1、通过设置连接机构,转动转杆,转杆在进行转动时会通过带动蜗杆的转动使蜗轮进行转动,由此便可使蜗轮带动连接杆进行转动,连接杆在进行转动时会通过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来使定位柱进行转动,由此便可使螺纹柱拧入螺纹套的内部,以此来对防护盖进行固定,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
21.2、通过设置限位机构,在将外界连接线与传感器主体进行连接时可先转动压板,将压板7转至与防护盖一侧平行状态,此时扭力弹簧进行收卷,之后将外界连接插头插入传感器主体内,随后松开压板,此时压板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进行摆动,由此便可使压板压在外界插头的外侧,同时弧形限位板便会扣在外界连接线的外侧,由此便可对插头进行限位,防止插头相对传感器主体进行移动,以此来增加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图。
25.图中:1、传感器主体;2、防护盖;3、转杆;4、连接杆;5、第一锥齿轮;6、第二锥齿轮;7、压板;8、弧形限位板;9、螺纹柱;10、防护盒;11、扭力弹簧;12、蜗轮;13、蜗杆;14、定位柱;15、螺纹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28.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终端,包括:
29.传感器主体1;
30.防护盒10,防护盒10设置于传感器主体1的外侧;
31.防护盖2,防护盖2设置于防护盒10的顶部,且位于传感器主体1的上方;
32.定位柱14,定位柱14于防护盖2的顶部贯穿至防护盖2的底部;
33.连接机构,包括有转杆3、连接杆4、第一锥齿轮5、第二锥齿轮6、螺纹柱9、蜗轮12、蜗杆13螺纹套15,转杆3设置于防护盖2的顶部,连接杆4设置于防护盖2的顶部,且位于转杆3的上方,蜗轮12设置于连接杆4的外侧,蜗杆13固定于转杆3的外侧,且位于蜗轮12的下方,第一锥齿轮5固定于连接杆4的两端,第二锥齿轮6固定于定位柱14的顶端,且位于防护盖2的上方,螺纹柱9固定于定位柱14的底端,螺纹套15固定于防护盒10的底部;
34.限位机构,设置于防护盖2的两侧,用于对增加外界连接线与传感器主体1之间的稳定性。
35.请着重参阅图1、2,限位机构包括有压板7、弧形限位板8、扭力弹簧11,压板7设置于防护盖2的一侧,弧形限位板8固定于压板7的一端,压板7与防护盖2通过扭力弹簧11转动连接,在将外界连接线与传感器主体1进行连接时可先转动压板7,将压板7转至与防护盖2一侧平行状态,此时扭力弹簧11进行收卷,之后将外界连接插头插入传感器主体1内,随后松开压板7,此时压板7在扭力弹簧11的作用下进行摆动,由此便可使压板7压在外界插头的外侧,同时弧形限位板8便会扣在外界连接线的外侧,由此便可对插头进行限位,防止插头相对传感器主体1进行移动,以此来增加连接的稳定性。
36.请着重参阅图1,螺纹套15的内侧设置有与螺纹柱9相匹配的螺纹孔,防护盒10的内侧设置有与定位柱14相契合的通孔,便于螺纹柱9穿过防护盒10扣入螺纹套15的内部。
37.请着重参阅图1,定位柱14与防护盖2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5与第二锥齿轮6外侧的卡齿相啮合,便于连接杆4在进行转动时通过第一锥齿轮5、第二锥齿轮6带动定位柱14进行转动。
38.请着重参阅图1、3,转杆3与防护盖2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蜗轮12与蜗杆13外侧的卡
齿相啮合,便于转杆3在进行转动时通过蜗杆13带动蜗轮12进行转动。
39.请着重参阅图1,防护盖2、防护盒10的两侧均设置有与传感器主体1外侧相契合的凹槽,便于传感器主体1与外界插头进行连接。
40.请着重参阅图1,连接杆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连接杆4沿着防护盖2的竖向中轴线对称设置,便于带动多个定位柱14进行转动。
4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可先将传感器主体1放置在防护盒10的内侧,之后将防护盖2扣在防护盒10的顶部,此时定位柱14插入防护盒10的内部,之后转动转杆3,转杆3在进行转动时会通过带动蜗杆13的转动使蜗轮12进行转动,由此便可使蜗轮12带动连接杆4进行转动,连接杆4在进行转动时会通过第一锥齿轮5、第二锥齿轮6来使定位柱14进行转动,由此便可使螺纹柱9拧入螺纹套15的内部,以此来对防护盖2进行固定,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在将外界连接线与传感器主体1进行连接时可先转动压板7,将压板7转至与防护盖2一侧平行状态,此时扭力弹簧11进行收卷,之后将外界连接插头插入传感器主体1内,随后松开压板7,此时压板7在扭力弹簧11的作用下进行摆动,由此便可使压板7压在外界插头的外侧,同时弧形限位板8便会扣在外界连接线的外侧,由此便可对插头进行限位,防止插头相对传感器主体1进行移动,以此来增加连接的稳定性。
42.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