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载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01036发布日期:2022-10-14 18:4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载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盒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载盒。


背景技术:

2.耳机盒等形式的装载盒一般可以包括上盒体和下盒体,上盒体和下盒体可以铰接装配,使得上盒体和下盒体可以相对转动,进而能够实现装载盒的打开和关闭。但是,现有的耳机盒在打开状态时,上盒体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如果不使用手对上盒体产生保持力,上盒体容易自动关闭,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装载盒,以维持上盒体的打开状态,能够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并提升用户体验,且整体结构相对简单。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装载盒,包括上盒体、下盒体和转轴,上盒体和下盒体能够通过转轴进行铰接装配,以实现装载盒的打开和关闭;还包括独立配置的扭簧,扭簧具有簧圈部和两个伸出部,簧圈部的具体圈数在此不做限定;两伸出部中的一者与上盒体转动连接,两伸出部中的另一者与下盒体转动连接,上盒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扭簧能够对上盒体产生保持力。
5.采用上述方案,在上盒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扭簧能够对上盒体产生保持力,以维持上盒体的打开状态,从而可以提高上盒体在打开状态下的稳定性。这样,在进行耳机升级等操作时,用户无需持续地用手为上盒体提供保持力,直接将装载盒放置在桌子等稳定载体上即可,使用便捷性可以大幅提高,并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用户体验。
6.当需要关闭上盒体时,用户需要手动驱使上盒体进行转动,以克服扭簧的保持力,直至上盒体关闭。在这个过程中,扭簧的簧圈部、第一伸出部以及第二伸出部均进行转动,并能够积聚更大的弹性力,以增加闭合时的阻尼,进而可以提升闭合操作时的手感。并且,当需要再次打开上盒体时,扭簧所积聚的弹性力还可以辅助上盒体进行加速开启,使得上盒体的打开可以更为快速省力。
7.更为重要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扭簧为独立配置,即该扭簧的簧圈部未套装于转轴以及其他的轴类部件,扭簧的安装可以变得简单,使得装载盒的组装过程可以更为高效;且由于扭簧为独立设置,其安装位置可以具有更多的选择,在产品设计时,基于功能实现和避免干涉等多方面的考虑,可以更好地为扭簧分配安装位置;另外,本方案仅是增设了扭簧这一个部件,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更有利于控制成本。
8.基于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两伸出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该夹角可以为九十度,也可以为其他的角度,只要不影响使用即可;第一杆段可以与簧圈部相连,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第二杆段相连的一者设置有周向封闭的孔型或者槽型的插接配合部,第二杆段可以插接装配于插接配合部。
9.这里的孔型是指沿轴向贯穿设计,这里的槽型则是指轴向非贯穿设计。在第二杆段插接装配于插接配合部后,第二杆段的中轴线可以形成转动中心线,第一杆段可以绕第二杆段进行转动,以实现相应伸出部与上盒体或者下盒体的转动连接。这种形式的伸出部结构简单,只需要对伸出部进行折弯即可,加工制备也相对容易。
10.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第二杆段相连的一者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设置有插接配合部,这样,第二杆段可以插接于上述第一连接件。事实上,除第一连接件外,插接配合部也可以设置于相应盒体的其他位置,只要不影响第二杆段和插接配合部的插接装配即可。
11.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第二杆段相连的一者与第一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上盒体用于和第二杆段相连,那么,可以将上盒体与第一连接件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这里的一体式结构是指一体成型的结构,如此设置,能够简化制造和装配过程。
12.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第二杆段相连的一者还可以设置有第一止挡件,第一止挡件用于对伸出部形成轴向防脱止挡,可较大程度地防止第二杆段沿轴向与相应盒体相脱离,能够提高包括第二杆段的伸出部与相应盒体的连接可靠性。
13.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第一止挡件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穿过部,且该穿过部为周向非封闭的结构,即该穿过部的周向上的局部区域可以设置有沿径向贯穿第一止挡件的缺口;在第一杆段与该缺口相对时,第一止挡件不会对伸出部形成止挡,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能够自穿过部穿过,以使第二杆段插接于插接配合部;使用状态下,可以调整该伸出部的安装位置,使得第一杆段处于避让穿过部的位置,这样,第一止挡件可以发挥止挡功能。
14.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或者第五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第二杆段相连的一者与第一止挡件为一体式结构,以进一步地简化制造和装配过程。
15.在具体实施中,以上盒体和包括第一杆段、第二杆段的伸出部进行连接为例,第一连接件、第一止挡件均可以与上盒体为一体式结构。
16.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六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两伸出部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包括套接杆段,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套接杆段相连的一者设置有连接轴,套接杆段可以外套安装于连接轴,用于实现包括该套接杆段的伸出部与相应盒体的转动连接。该套接杆段由相应伸出部远离簧圈部的部分卷曲形成,其制备工艺也较为简单。
17.上述的套接杆段可以为圆环形,也可以为非圆环形,如弧形等,只要其能够外套安装于连接轴,并且不会在径向上与连接轴相脱离即可。
18.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套接杆段相连的一者设置有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设置有连接轴。该连接轴与第二连接件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该连接轴与第二连接件也可以分别制造,然后,第二连接件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热熔连接、螺纹连接、卡接等方式装配于第
二连接件。
19.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套接杆段相连的一者与第二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以简化制造和装配过程。
20.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至第九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套接杆段相连的一者还设置有第二止挡件,第二止挡件用于对伸出部形成轴向防脱止挡,可较大程度地防止套接杆段沿轴向与相应盒体相脱离,进而可以提高包括套接杆段的伸出部与相应盒体的连接可靠性。
21.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止挡件与连接轴为一体式结构,以进一步地简化制造和装配过程。
22.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还包括止挡螺钉,止挡螺钉包括螺纹杆部和头部,螺纹杆部与上盒体、下盒体中用于和套接杆段相连的一者进行螺纹连接,此时,螺纹杆部可以形成连接轴,头部可以形成第二止挡件。
23.采用这种结构,止挡螺钉集成了连接轴和第二止挡件的功能,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以简化结构,并可以方便安装。
24.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扭簧的数量为一个,装载盒具有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与转轴的轴向相平行,扭簧位于装载盒在第一方向上的中间区域。这样,可以提高上盒体在打开状态下的稳定性,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上盒体在打开状态下出现晃动等失稳现象。
25.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实施方式:扭簧的数量为多个,装载盒具有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与转轴的轴向相平行,各扭簧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也能够提高上盒体在打开状态下的稳定性。
26.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四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下盒体包括外壳部和内衬部,该外壳部可以形成下盒体的外部轮廓形状,内衬部可以形成下盒体的内部轮廓形状;内衬部可以安装于外壳部,并与外壳部围合形成内腔结构,扭簧即可以设置在外壳部和内衬部之间的内腔结构中。
27.如此设置,扭簧可以采用隐藏式设计,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扭簧的安装而对下盒体内部轮廓形状的影响,进而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扭簧与装载盒内的待装载物品之间的干涉,有利于保障扭簧以及待装载物品的使用寿命。
28.可以理解的是,与下盒体的设计相类似,上盒体也可以包括外壳部和内衬部,为便于区分,可以将上盒体的外壳部称之为上外壳部、上盒体的内衬部称之为上内衬部,上外壳部可用于形成上盒体的外部轮廓形状,上内衬部可以形成上盒体的内部轮廓形状,上内衬部可以安装于上外壳部,以围合形成上部腔体结构,前述的扭簧也可以隐藏在上部腔体结构中,这也能够起到上述的效果。
29.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五种实施方式中的任
一,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实施方式:上盒体、下盒体均设置有磁吸部,在上盒体处于关闭状态时,两磁吸部相互吸合,用于保证关闭状态的可靠性。
30.为便于区分,可以将上盒体的磁吸部称之为上磁吸部、下盒体的磁吸部称之为下磁吸部,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为磁铁。举例说明,上磁吸部和下磁吸部中可以仅存在一者为磁铁,此时,上磁吸部和下磁吸部中的另一者可以采用铁等能够被磁铁吸附的材料制备;或者,上磁吸部和下磁吸部也可以全部采用磁铁,此时,上磁吸部和下磁吸部相对的磁极的极性可以相反,以使得二者之间能够产生磁性的吸合力。
31.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六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装载盒为耳机盒,用于装载蓝牙耳机。
32.实际上,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定待装载物品的种类,除了上述的蓝牙耳机外,待装载物品还可以为眼镜、手表、钥匙等。对应于不同的待装载物品,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在待装载物品为眼镜时,装载盒还可以称之为眼镜盒。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在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上外壳部和第一安装件、第一连接件、第一止挡件的连接结构图;
37.图5为图4中第一连接件、第一止挡件和第一安装件的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38.图6为下外壳部和第二安装件、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结构图;
3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在打开状态时(未显示下内衬部)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图7中转轴安装处和扭簧安装处的局部放大图。
41.图1-图8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42.1上盒体、11第一连接件、111插接配合部、12第一止挡件、121穿过部、13上外壳部、14上内衬部、15上磁吸部、16第一安装件、161第一安装孔;
43.2下盒体、21第二连接件、211转接部、212连接部、212a螺纹孔、22止挡螺钉、23下外壳部、24下内衬部、25下磁吸部、26第二安装件、261第二安装孔;
44.3转轴;
45.4扭簧、41簧圈部、42第一伸出部、421第一杆段、422第二杆段、43第二伸出部、431套接杆段、432第三杆段。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4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载盒,用于实现对物品的装载和收纳。这里,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定待装载物品的种类,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待装载物品可以为蓝牙耳机,此时,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也
可以称之为耳机盒。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待装载物品可以为眼镜,此时,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也可以称之为眼镜盒。当然,待装载物品并不局限于上述所例举的蓝牙耳机以及眼镜,其还可以为钥匙、手表等。
48.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待装载物品的种类差异,装载盒的内部结构也可以有所差异;例如,在待装载物品为蓝牙耳机时,装载盒内还可以配置电池、充电构件、与蓝牙耳机的结构形状相匹配的内衬等配套构件,这些配套构件的具体结构形式并非本技术的重点,在此不再做详细说明。以下本技术实施例均是以待装载物品是蓝牙耳机作为示例进行说明。
49.装载盒可以包括上盒体、下盒体和转轴。其中,转轴可以与上盒体、下盒体中的一者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粘结、铆接、螺纹连接等,以使得转轴与上盒体、下盒体中的一者不发生相对转动,上盒体、下盒体中的另一者则可以与转轴转动连接,进而可以实现上盒体和下盒体的相对转动,以使得上盒体能够相对下盒体进行开合。事实上,转轴也可以独立配置,此时,上盒体、下盒体均可以相对转轴进行转动,这同样能够实现上盒体和下盒体的开合。
50.上盒体和下盒体在转动至彼此接合(即关闭状态)时,能够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待装载物品的装载空间。该装载空间可以完全由上盒体、下盒体中的一者参与形成,此时,上盒体、下盒体中的另一者仅是作为盖体存在,以实现该装载空间的打开和关闭。或者,上盒体、下盒体均可以参与装载空间的形成,即上盒体可以具有上内腔、下盒体可以具有下内腔,在关闭状态下,上内腔和下内腔可以共同参与形成装载空间。
51.蓝牙耳机在进行升级或者在与手机等形式的电子设备进行信号连接时,装载盒需要保持为打开状态。但是,现有耳机盒普遍存在上盒体稳定性差的问题,导致耳机盒在打开状态下不能够直接放置在桌子等稳定载体上,只能用手拿着、以保持打开状态,使用便捷性较差,用户的体验较差。
52.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载盒,其通过设置扭簧来提供上盒体打开状态下的保持力,进而可以提高上盒体在打开状态下的稳定性,在进行耳机升级等操作时,用户无需持续地用手为上盒体提供保持力,即可以直接将装载盒放置在桌子等稳定载体上,使用便捷性可以大幅提高,并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用户体验。具体请参考图1-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在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53.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包括上盒体1、下盒体2和转轴3,其中,转轴3为独立设置,并同时插接装配于上盒体1和下盒体2,使得上盒体1和下盒体2能够相对转轴3进行转动,进而可以实现装载盒的打开和关闭。
54.上盒体1可以包括上外壳部13和上内衬部14。上外壳部13用于形成上盒体1的外部轮廓形状,上内衬部14用于形成上盒体1的内部轮廓形状,上外壳部13、上内衬部14的具体形状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配置。上内衬部14安装于上外壳部13,并可以与上外壳部13围合形成上部腔体结构,用于安装上部零件,如上磁吸部15。这样,上部零件采用了隐藏式设计,不会影响上盒体1的内部轮廓形状,可以避免与待装载物品之间的干涉,同时,还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使用过程中对于上部零件的损坏,有利于延长上部零件的使用寿命。
55.与之类似地,下盒体2也可以包括下外壳部23和下内衬部24。其中,下外壳部23用
于形成下盒体2的外部轮廓形状,下内衬部24用于形成下盒体2的内部轮廓形状,下外壳部23、下内衬部24的具体形状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配置。下内衬部24安装于下外壳部23,并可以与下外壳部23围合形成下部腔体结构,用于安装下部零件,如下磁吸部25、以及上盒体1和下盒体2之间的转动结构。这样,下部零件也是采用了隐藏式设计,不会影响下盒体2的内部轮廓形状,可以避免与待装载物品之间的干涉,同时,还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使用过程中对于下部零件的损坏,有利于延长下部零件的使用寿命。实际上,上盒体1和下盒体2之间的转动结构也可以作为上部零件存在,即也可以隐藏在上部腔体结构中。
56.在关闭状态下,上磁吸部15和下磁吸部25可以相互吸合,用于保证关闭状态的可靠性性。具体实践中,上磁吸部15和下磁吸部25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为磁铁。举例说明,上磁吸部15和下磁吸部25中可以仅存在一者为磁铁,此时,上磁吸部15和下磁吸部25中的另一者可以采用铁等能够被磁铁吸附的材料制备;或者,上磁吸部15和下磁吸部25也可以全部采用磁铁,此时,上磁吸部15和下磁吸部25相对的磁极的极性可以相反,以使得二者之间能够产生磁性的吸合力。
5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采用上磁吸部15和下磁吸部25相互吸合来保持装载盒的关闭状态的方案,仅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说明,在具体实践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案来保持装载盒的关闭状态,只要能够实现提高关闭状态时可靠性的技术效果即可;例如,可以在上盒体1和下盒体2之间设置卡合结构,在关闭状态时,上盒体1和下盒体2可以依靠卡合结构的卡合力来保证关闭的可靠性。
58.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1还可以包括独立配置的扭簧4,扭簧4具有簧圈部41和两个伸出部。这里的“独立配置”是指该扭簧4的簧圈部41并未套装于转轴3或者其他轴类部件,也就是说,簧圈部41实际是处于可自由移动的状态。簧圈部41的具体圈数在此不做限定,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所需要的扭转力的大小等进行确定。为便于描述,可以将两个伸出部分别命名为第一伸出部42和第二伸出部43;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者部件,并不表示对于顺序和/或重要性的某种特殊限定。第一伸出部42可以与上盒体1转动连接,第二伸出部43可以与下盒体2转动连接;当然,在具体装配时,也可以是第一伸出部42与下盒体2转动连接、第二伸出部43与上盒体1转动连接,这并不影响扭簧4的功能实现。
59.采用这种方案,扭簧4的安装可以变得简单,使得装载盒的组装过程可以更为高效;且由于扭簧4为独立设置,其安装位置可以具有更多的选择,在产品设计时,基于功能实现和避免干涉等多方面的考虑,可以更好地为扭簧4分配安装位置;另外,本方案仅是增设了扭簧4这一个部件,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更有利于控制成本。
60.在上盒体1处于打开状态时,扭簧4能够对上盒体1产生保持力,以维持上盒体1的打开状态。而当需要关闭上盒体1时,用户需要手动驱使上盒体1进行转动,以克服扭簧4的保持力,直至上盒体1关闭。在这个过程中,扭簧4的簧圈部41、第一伸出部42以及第二伸出部43均进行转动,并能够积聚更大的弹性力,以增加闭合时的阻尼,进而可以提升闭合操作时的手感。并且,当需要再次打开上盒体1时,扭簧4所积聚的弹性力还可以辅助上盒体1进行加速开启,使得上盒体1的打开可以更为快速省力。
61.如图3所示,第一伸出部42可以采用折弯杆形式,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杆段421和第二杆段422,第一杆段421与簧圈部41相连,第二杆段422用于和上盒体1进行插接装配,此时,第二杆段422的轴线为第一伸出部42与上盒体1的旋转中心线;在附图实施例中,第一杆段421和第二杆段422呈九十度的夹角,当然,二者也可以呈现为其他的夹角值,只要不影响使用即可。
62.第二伸出部43可以包括第三杆段432和套接杆段431,该套接杆段431可以呈圆环状,并用于实现和下盒体2的转动连接。可以理解,该套接杆段431实际是由第二伸出部43远离簧圈部41的部分卷曲所制成,其具体的结构形状与卷曲程度有关,除了附图实施例所示出的圆环形外,套接杆段431也可以不形成完整的圆环,即套接杆段431可以形成未封闭的弧线型,只要不影响其与下盒体2的连接可靠性即可。
63.实际应用中,第一伸出部42、第二伸出部43也可以采用完全一致的结构形式。例如,第一伸出部42、第二伸出部43均可以采用包括第一杆段421和第二杆段422的折弯杆的结构形式;或者,第一伸出部42、第二伸出部43均可以采用包括第三杆段432和套接杆段431的结构形式。
64.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上外壳部和第一安装件、第一连接件、第一止挡件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图4中第一连接件、第一止挡件和第一安装件的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65.如图4所示,上外壳部13可以配置有第一安装件16,第一安装件16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61,用于安装转轴3。且第一安装件16还配置有第一连接件11,第一连接件11可以设置有周向封闭的孔型的插接配合部111,第二杆段422可以插接装配于该插接配合部111,以实现第一伸出部42和上外壳部13的转动连接。
66.这里的“孔型”是指插接配合部111可以沿轴向贯穿第一连接件11,事实上,插接配合部111也可以未沿轴向贯穿第一连接件11,此时,该插接配合部111可以为“槽型”。另外,该插接配合部111也可以采用周向非封闭设计,即在周向上,该插接配合部111也可以设有沿径向贯穿第一连接件11的缺口,只要不会导致第二杆段422沿径向自该缺口与第一连接件11相脱离即可。
67.第一连接件11、第一安装件16以及上外壳部13均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以简化制备过程;本文中的一体式结构是指一体成型结构,并不包括分体制造、然后采用焊接或者粘结等工艺连接为一体的结构。或者,第一连接件11、第一安装件16以及上外壳部13中的任意两者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并可以与三者中的另一者进行固连。再或者,第一连接件11、第一安装件16以及上外壳部13均可以为单独制备,然后再进行固连。具体的固连方式可以为焊接、粘结、热熔连接等相对不易拆卸的连接方式,或者,也可以为螺钉连接、卡接等相对容易拆卸的连接方式。
68.在上述的方案中,插接配合部111设置于第一连接件11。实际上,插接配合部111也可以直接设置于第一安装件16或者上盒体1的其他构件上,只要能够与第一伸出部42相配合进行安装即可。
69.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4,并结合图5,第一安装件16还可以配置有第一止挡件12,第一止挡件12可以和第一连接件111间隔设置,以对第一伸出部42形成轴向防脱止挡,进而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使用过程中第二杆段422沿轴向自第一连接件11脱出的情形,有利于保证第一伸出部42与上盒体1的可靠连接。
70.与第一连接件11的结构设计相类似,第一止挡件12、第一安装件16以及上外壳部13均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一止挡件12、第一安装件16以及上外壳部13中的任意两者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并可以与三者中的另一者进行固连;再或者,第一止挡件12、第一安装件16以及上外壳部13均可以为单独制备,然后再进行固连。或者,第一止挡件12也可以不设置于第一连接件11,只要其能够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即可。
71.具体到本技术实施例中,优选采用第一止挡件12与第一安装件16为一体式结构的方案,以简化制造过程。此时,第一止挡件12可以设置有沿轴向贯穿、且周向非封闭的穿过部121,在装配时,第一杆段421和第二杆段422能够自穿过部121穿过、以使第二杆段422插接于插接配合部111,在使用状态下,可以调整第一伸出部42的角度,使得第一杆段421处于避让穿过部121的位置,从而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第一伸出部42再自穿过部121脱出的情形。
72.如果采用第一止挡件12和第一安装件16分别单独制备、然后再进行组装的方案,第一止挡件12则无需设置上述的穿过部121,第一止挡件12可以在第二杆段422插装于插接配合部111后再进行安装。
73.以上结合图4、图5对于第一连接件11和第一止挡件12的说明实际上是阐释了一种与包括第一杆段421和第二杆段422的第一伸出部42相配合的结构设计,尽管其是以第一连接件11和第一止挡件12安装于上盒体1为例进行说明,但如果第一伸出部42是和下盒体2进行装配,那么,第一连接件11和第一止挡件12也可以是安装于下盒体2,安装形式与上述相类似,在此不再做重复性的说明。
74.请参考图6,图6为下外壳部和第二安装件、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结构图。
75.如图6所示,下外壳部23可以配置有第二安装件26,第二安装件26可以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61,用于安装转轴3。
76.下外壳部23还可以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1可以包括转接部211和连接部212,其中,转接部211用于和下外壳部23相连,连接部212可以设置有螺纹孔212a。该转接部211的设置是用于调整连接部212的位置,以便与扭簧4的第二伸出部43进行装配,在附图实施例中,转接部211大致可以为l型,实际上,转接部2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满足转接部211的功能即可;或者,转接部211也可以不存在,即可以仅存在连接部212,这样也是可行的。第二连接件21与下外壳部23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第二连接件21与下外壳部23也可以分别制造,然后再进行固连,固连的方式可以参照前述第一连接件11处的相关说明。
77.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止挡螺钉22。在具体装配时,止挡螺钉22的螺纹杆部可以穿过套接杆段431、并与螺纹孔212a相连,该螺纹杆部可以作为连接轴,用于实现第二伸出部43和下盒体2的转动连接;止挡螺钉22的头部则可以作为第二止挡件,用于实现第二伸出部43的轴向防脱止挡。
78.上述的止挡螺钉22集成了连接轴和第二止挡件的功能,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以简化结构。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也可以采用连接轴和第二止挡件分别设置的方案;例如,连接轴与第二连接件2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连接轴可以单独制造、然后安装于第二连接件21,在套接杆段431外套安装于连接轴后,再将第二止挡件安装于连接轴,这样也是可行的。
79.以上结合图6对于第二连接件21和止挡螺钉22的说明实际上是阐释了一种与包括套接杆段431的第二伸出部43相配合的结构设计,尽管其是以第二连接件21和止挡螺钉22均设置于下盒体2为例进行说明,但如果第二伸出部43是和上盒体1进行装配,那么,第二连接件21和止挡螺钉22也可以是安装于上盒体1,安装形式与上述相类似,在此不再做重复性的说明。
80.请参考图7和图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装载盒在打开状态时(未显示下内衬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转轴安装处和扭簧安装处的局部放大图。以下本技术实施例还将对安装完成后上盒体1和下盒体2的转轴安装处以及扭簧安装处的结构进行说明。
81.如图7和图8所示,具体装配时,第二安装件26可以为两个,并可以位于第一转轴安装件16的轴向两侧,且第二安装孔261和第一安装孔161可以相对,转轴3可以穿插于第一安装孔161和第二安装孔261,以构建上盒体1和下盒体2的转动连接。第一伸出部42可以通过穿过部121插接装配于第一连接件11,并通过第一止挡件12形成轴向防脱止挡。止挡螺钉22的螺纹杆部可以穿过套接杆段431、并与第二连接件21相连。
82.扭簧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在与转轴3的轴向相平行的第一方向上,扭簧4可以位于装载盒的中间区域,以保证在打开状态下对于上盒体1支撑的稳定性,进而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上盒体1在打开状态下的晃动等不稳定的现象。这里的中间区域是指大致中间位置,其允许一定的装配误差。
83.或者,扭簧4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此时,各扭簧4可以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这同样能够提高上盒体1的稳定性。
84.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