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5421114发布日期:2023-09-13 07:36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场景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终端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场景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丰富。

2、电子设备可对靠近电子设备的介质进行检测,在确定位于手机附近的介质的介质类型时,主要基于天线参数中的幅值来实现。

3、但是,通过天线参数中的幅值来对电子设备所处的场景进行检测时,准确度较低,且无法实现对复杂场景的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场景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在该方法中,可两个反射系数之间的幅值差值和相位差值,来区分位于介质类型,或天线是否断开的场景,能够区分复杂场景,并提升场景检测的准确度。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场景识别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天线,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至少一个第一反射系数,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包括幅值和相位;根据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预设反射系数,确定第一幅值差值和第一相位差值;基于所述第一幅值差值所处的第一幅值阈值范围和所述第一相位差值所处的第一相位阈值范围,确定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类型,或,确定所述第一天线是否处于断开状态。

3、示例性的,第一预设反射系数也称“参考点”。第一反射系数也称“采样点”。后文的第二反射系数、第三方式系数同理可称“采样点”。

4、参考点可以是第一天线在某一时刻、某一状态(例如fs状态或握持状态等稳定状态)、或在某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5、第一反射系数和参考点为在第一天线的同一工作频率下采集的反射系数。

6、示例性的,反射系数(s11)是一个复数,可包括实部和虚部。电子设备通过对实部和虚部进行运算,可得到反射系数的幅值以及相位。

7、电子设备在对两个反射系数求差值时为对两个反射系数的实部求差值,以及对两个反射系数的虚部求差值;那么两个反射系数的差值也是一个复数,包括实部和虚部。那么电子设备可基于两个反射系数的差值中的实部和虚部,来确定第一幅值差值(又称“幅值变化”)以及第一相位差值(又称“相位变化”)。

8、示例性的,幅相变化包括所述幅值变化和所述相位变化。

9、示例性的,幅相阈值范围可包括所述幅值阈值范围和所述相位阈值范围。

10、示例性的,电子设备中可配置有介质类型,与幅值阈值范围以及相位阈值范围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天线断开状态与幅值阈值范围以及相位阈值范围之间的映射关系。

11、电子设备在进行介质类型检测或天线断开场景的检测时,可基于上述两类映射关系,确定第一幅值差值所处的第一幅值阈值范围,以及第一相位差值所处的第一相位阈值范围;并确定上述两类映射关系中,与第一幅值阈值范围和第一相位阈值范围共同对应的目标介质类型,或者天线断开状态。从而确定目标介质类型,或者电子设备的第一天线处于断开状态。

12、可选地,可确定位于手机附近的介质类型,“附近”可表示预设距离范围。例如预设距离范围为0mm~10mm。本技术对于预设距离范围的具体距离阈值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配置。

13、可选地,电子设备在进行上述场景检测时,可基于一个第一反射系数,相对于参考点的幅值变化和相位变化,来确定电子设备所处的场景。

14、可选地,电子设备在进行上述场景检测时,可基于多个第一反射系数,相对于参考点的幅值变化和相位变化,来确定电子设备所处的场景。

15、其中,该多个第一反射系数为手机采集的第一天线的多个反射系数(也称“多个采样点”)。

16、与基于一个第一反射系数进行场景检测的原理类似,手机可基于多个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值变化和相位变化,来确定候选场景。从而可得到按照采样时间顺序的多个候选场景,基于多个候选场景,来确定电子设备所处的目标场景。

17、示例性的,可将最先出现的候选场景作为目标场景。

18、示例性的,可将与已检测到的候选场景(例如利用第一个采样点和参考点所确定的候选场景)相斥的其他的候选场景过滤掉,将与已检测到的场景相容的至少两个候选场景作为目标场景。

19、示例性的,电子设备为手机。

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介质位于手机附近,或手机天线断开时,手机天线的反射系数相对于预设反射系数的幅相变化呈单调性,那么手机可利用该幅相变化所处的幅相阈值范围,来区分不同的介质类型,或天线断开场景,能够借助于相位变化,来区分幅值变化接近的不同场景,从而能够提升场景检测的准确度,实现对复杂场景的检测。

21、根据第一方面,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距离范围和幅值阈值范围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将与所述第一幅值差值匹配的第一距离范围,确定为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范围。

22、示例性的,该第一映射关系中的距离范围为介质与第一天线之间的距离范围。

2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根据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值变化,所处的幅值阈值范围,来确定手机的第一天线与介质之间的距离范围,从而能够根据该距离范围以及第一介质类型,来对手机进行控制,包括但不限于降低第一天线的发射功率,提示带手机壳,提示充电等。

24、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相对位置与幅相阈值范围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幅值差值匹配的第二幅值阈值范围,以及与所述第一相位差值匹配的第二相位阈值范围,其中,所述幅相阈值范围包括幅值阈值范围和相位阈值范围;基于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与所述第二幅值阈值范围和所述第二相位阈值范围均匹配的目标相对位置,确定为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5、其中,所述相对位置为介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

26、示例性的,手机可包括多个面,介质与手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可包括但不限于介质位于手机的哪个面附近,“附近“的解释可参照上述第一方面。

27、例如手机可对手机附近10mm以内的介质进行相对位置的检测。

28、示例性的,那么上述相对位置可包括但不限于:介质面向手机正面10mm以内,介质面向手机背面10mm以内,介质面向手机侧面10mm以内等。

29、结合于确定介质与手机之间的距离范围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不仅可以确定介质与手机间的相对位置,还可确定介质与手机之间的距离范围,例如在5mm以内。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依据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值变化,以及相位变化各自所处的阈值范围,来确定介质与手机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实现介质与手机间的方位的检测。

31、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反射系数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基于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与所述第二幅值阈值范围和所述第二相位阈值范围均匹配的目标相对位置,确定为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到多个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对应的所述目标相对位置相同,确定所述第一介质从所述目标相对位置靠近或远离所述电子设备。

32、示例性的,这里的多个第一反射系数为至少两个反射系数。

3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依据多个采样点,对于每个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值变化,以及相位变化各自所处的阈值范围,来确定每个采样点对应的介质与手机之间的相对位置,那么在一段时间内的至少两个连续采样的采样点对应的所述相对位置相同,则可以确定介质在从该相对位置靠近或远离手机,能够利用多个采样点进行动态场景的检测。

34、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获取所述第一天线在所述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多个第二反射系数,其中,每个所述第二反射系数包括幅值和相位;根据每个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预设反射系数,确定多个第二幅值差值和多个第二相位差值;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和/或,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相位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

35、本实施例的第二预设反射系数与上述第一预设反射系数相同或不同均可。

36、第二预设反射系数同样为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一个反射系数。

37、另外,第二预设反射系数与第二反射系数均在所述第一工作频率下。

38、所述多个第二反射系数可与所述第一反射系数相同或不同,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39、本实施例确定第二幅值差值和第二相位差值的具体步骤的原理与第一方面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40、在介质从距离手机天线较远处(例如介质与天线距离超过10mm)开始靠近手机时,天线的反射系数变化微弱,但是反射系数的短时变化趋势却是稳定的,那么本实施例的手机可利用多个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相差值(包括幅值差值和/或相位差值)的变化趋势,来确定是否存在介质在靠近手机,其中,幅相差值变化趋势相同,则说明有介质在靠近手机。本技术实施例的手机在用于检测这种介质弱靠近的场景的识别时,识别准确度较高。

41、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和/或,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相位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均大于第一幅值阈值,且所述多个第二相位差值均大于第一相位阈值,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多个采样点中的每个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值变化均大于某个幅值阈值,相位变化均大于某个相位阈值,则可以说明多个第二反射系数相对于第二预设反射系数的幅相变化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从而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手机,能够在介质距离手机较远处,识别到介质的靠近行为。示例性的,可在检测到人体靠近手机时,在确定需要降低第一天线的发射功率时,及时进行功率回退。

43、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和/或,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相位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按照采样时间顺序持续增大或持续减小,确定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相位差值,按照所述采样时间顺序持续增大或持续减小,确定所述多个第二相位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且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相位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

4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手机在检测到多个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相变化,随时间持续减小或持续增大,则可确定多个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相变化的变化趋势相同,从而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手机,能够在介质距离手机较远处,识别到介质的靠近行为。示例性的,可在检测到人体靠近手机时,在确定需要降低第一天线的发射功率时,及时进行功率回退。

45、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和/或,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二相位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确定所述多个第二幅值差值对所述多个第二反射系数的采样时间的导数;检测到所述导数大于零,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

46、示例性的,在介质靠近手机时,手机天线的反射系数(又称采样点)可随时间而发生变化,那么采样的反射系数可看作是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那么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值变化(也称“相对幅值”、幅值差值)也是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

47、那么在介质从较远处靠近手机时,天线的反射系数变化微弱,那么相对幅值的变化也较微弱,但是相对幅值(即|δ|)对时间的导数d|δ|/dt随时变化是明显的。那么手机可通过检测某一时刻t的d|δ|/dt>0,确定介质在靠近手机天线。可选地,d|δ|/dt <0,说明介质在远离手机天线。能够在介质距离手机较远处,识别到介质的靠近和远离行为。

48、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其中,每个所述第三反射系数包括幅值和相位;根据每个所述第三反射系数与第三预设反射系数,确定多个第三幅值差值和多个第三相位差值;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三幅值差值的波动信息和所述多个第三相位差值的波动信息满足预设条件,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

49、本实施例的第三预设反射系数与上述第一预设反射系数相同或不同均可。

50、所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可与所述第一反射系数相同或不同,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51、其中,第三预设反射系数与第三反射系数均在同一第一工作频率下。

52、本实施例确定第三幅值差值和第三相位差值的具体步骤的原理与第一方面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53、在介质从距离手机天线较远处(例如介质与天线距离超过10mm)开始靠近手机时,天线的反射系数变化微弱,但是反射系数相对于参考点的幅相变化的波动却是明显的,那么本实施例的方法可检测多个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相变化的的波动是否满足预设条件,来确定是否存在介质在靠近手机,其中,多个采样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幅相变化的的波动满足预设条件,则说明有介质在靠近手机。本技术实施例的手机在用于检测这种介质弱靠近的场景的识别时,识别准确度较高。

54、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三幅值差值的波动信息和所述多个第三相位差值的波动信息满足预设条件,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三幅值差值的方差大于第一预设方差阈值,和/或,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三幅值差值的标准差大于第一预设标准差阈值,和/或,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三相位差值的方差大于第二预设方差阈值,和/或,检测到所述多个第三相位差值的标准差大于第二预设标准差阈值,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

55、示例性的,幅值差值的方差或标准差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反射系数的波动情况,其中,方差和/或标准差越大,则说明反射系数波动越明显,那么可设置方差阈值、标准差阈值。其中,这两个阈值可以是经验值。

56、示例性的,预设方差阈值可以是手机的第一天线的反射系数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该天线的多个采样点相对参考点的幅值变化的方差,和/或,相位变化的方差。

57、示例性的,预设标准差阈值可以是手机第一天线的反射系数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该天线的多个采样点相对参考点的幅值变化的方差,和/或,相位变化的标准差。

58、示例性的,这里的稳定状态可以包括但不限于:fs状态、握持手机状态、介质靠近手机天线使得天线的反射系数存在稳定变化的稳定状态(例如介质在10mm以内在靠近手机的场景)等。

59、当幅值差值的方差超过预设方差阈值,和/或,幅值差值的标准差超过预设标准差阈值,则说明反射系数发生微动,反射系数的波动信息超出反射系数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反射系数的波动信息,可以确定存在介质在靠近手机。手机能够在介质距离手机较远处,识别到介质的靠近行为。

60、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介质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人体、金属、塑料、磁性材质。

61、本技术实施例的手机可对任意介电常数的介质类型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介质类型,从而基于介质类型进行相应提醒处理或降功率等操作。

6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天线,所述至少一个天线包括第一天线,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63、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64、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65、第五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电路、收发管脚。其中,该收发管脚、和该处理电路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该处理电路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以控制接收管脚接收信号,以控制发送管脚发送信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