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数据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32903发布日期:2022-09-16 21:0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数据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数据终端。


背景技术:

2.cpe(consumer premise equipment,客户终端设备)一般应用于家庭和小型办公/商业单位,能够将3g/4g/5g蜂窝信号转化为宽带和wifi信号,可以避免单独架设有线网络的繁杂。cpe广泛应用于偏远、人居分散地区,甚至5g智能工厂。cpe产品由于固定放置于特定位置使用,体积较大,便携性差,无法满足用户外出时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数据终端,该无线数据终端具有便携性和高性能wifi的优点,用户体验和适用性较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数据终端,所述无线数据终端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主板,所述主板设置有第一天线;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第二天线;其中,所述第二天线能够与所述主板连接,至少所述第二天线用于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所述第二天线能够与所述主板断开连接,所述第一天线用于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
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插接,以使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板连接,或者,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通过导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板连接,或者,所述第一主体能够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以使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板连接。
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主体还设置有散热件,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板连接时,所述散热件用于对所述第一主体散热。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风道,所述散热件的出风能够进入所述风道;
8.所述第二主体的用于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风道连通。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相连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10.所述第一主体能够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腔体,且所述第一壳体用于放置所述第一主体的支撑面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腔体为所述风道;
12.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腔体,且所述第一壳体用于放置所述第一主体的支撑面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14.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腔体,相连通的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为所述风道;
15.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散热件具有出风口和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17.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阻挡件。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无线数据终端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能够与电源电连接,用于为所述散热件供电。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壳体的侧部设置有第三通孔;
20.所述散热件的第一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散热件的第二进风口朝向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投影范围内。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散热件之间设置有泡棉。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泡棉位于所述散热件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边缘。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与所述主板电连接的电池,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板连接时,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以使所述电路板能够为所述电池充电。
2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之间通过线缆连接,或者;
25.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充电线圈,所述第一主体设置有与所述电池电连接的受电线圈,通过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为所述电池充电。
2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板能够通过导电部件连接。
2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主板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经所述第四通孔裸露;
28.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相连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
29.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导电,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接触,以使所述主板与所述第二天线通过导电部件连接。
3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通孔内;
31.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支撑面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部分能够位于所述第四通孔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接触。
3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支撑面设置有多个支撑筋,所述第一主体能够放置于所述支撑筋,以使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支撑面之间具有间隙。
3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支撑筋。
3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相连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主体的支撑面;
35.所述支撑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3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主体还包括相对于所述支撑面凸起的凸台,所述第一主体能够放置于所述支撑面,并与所述凸台抵接。
37.本技术实施例中,当主板与第二天线未连接时,第一主体的第一天线能够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且该第一主体的体积较小,方便携带,能够作为随身wifi使用,供手机、平板和电脑等各种终端设备接入。当主板与第二天线连接时,第二天线处于工作状态,即第二主体能够为第一主体提供高性能天线(第二天线),从而使得wifi信号强速率快,能够满足高性能wifi的需求。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该无线数据终端具有便携性和高性能wifi的优点,使得该无线数据终端的用户体验和适用性较高。
38.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9.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无线数据终端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板与第二天线连接;
40.图2为图1中第一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41.图3为图2的爆炸图;
42.图4为图2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去掉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43.图5为图1中第二主体的爆炸图;
44.图6为图1中第二主体的侧视图;
45.图7为图1中第二主体的立体图;
46.图8为图1中第二主体的正视图;
47.图9为图8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a-a向剖视图;
48.图10为图9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49.图11为图1中第二主体的仰视图;
50.图12为图11中去掉第二支撑件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3为图5中电路板与散热件、线缆、第一插头、第二插头以及泡棉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4为图8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的a-a向剖视图;
53.图15为图14的b-b向剖视图;
54.图16为图2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去掉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7为本技术所提供无线数据终端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板与第二天线连接;
56.图18为本技术所提供无线数据终端在又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板与第二天线连接;
57.图19为本技术所提供无线数据终端在又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板与第二天线连接。
58.附图标记:
59.1-第一主体;
60.11-主板;
61.111-第一天线;
62.111a-第一连接部;
63.112-电池;
64.113-受电线圈;
65.12-第三壳体;
66.121-前壳;
67.121a-屏幕;
68.122-后壳;
69.122a-第四通孔;
70.123-电池仓;
71.124-充电口;
72.2-第二主体;
73.21-第一支撑件;
74.211-第一壳体;
75.211a-第一腔体;
76.211b-第一通孔;
77.211c-支撑面;
78.212-支撑筋;
79.213-转轴;
80.214-第二连接部;
81.215-第二插头;
82.217-充电线圈;
83.218-凸台;
84.22-第二支撑件;
85.221-第二壳体;
86.221a-第二腔体;
87.221b-第二通孔;
88.221c-第三通孔;
89.221d-第一插头;
90.221e-脚垫;
91.221f-阻挡件;
92.23-第二天线;
93.24-散热件;
94.241-第一进风口;
95.242-第二进风口;
96.243-出风口;
97.25-电路板;
98.251-线缆;
99.252-线圈fpc;
100.26-泡棉;
101.27-风道;
102.28-散热片;
103.29-导热垫。
104.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105.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106.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0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108.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109.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1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数据终端,如图1所示,该无线数据终端包括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2,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主体1包括主板11和第一天线111,主板11用于将3g/4g/5g蜂窝信号转化为wifi信号,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一天线111用于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供用户使用。第二主体2包括第二天线23,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二天线23用于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供用户使用。其中,该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能够与第一主体1的主板11连接或断开,当二者未连接时,第二天线23未处于工作状态,仅第一天线111用于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当二者连接时,第二天线23处于工作状态,此时,第一天线111和第二天线23用于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或者第二天线23用于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其中,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之间的连接可以为电连接或信号连接,即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第二天线23收发的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能够传递到主板11,主板11也能够用于控制第二天线23的工作状态。
111.本技术实施例中,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未连接时,第一主体1的第一天线111能够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且该第一主体1的体积较小,方便携带,能够作为随身wifi使用,供手机、平板和电脑等各种终端设备接入。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第二天线23处于工作状态,即第二主体2能够为第一主体1提供高性能天线(第二天线23),从而使得wifi信号强速率快,能够满足居家时高性能wifi的需求。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该无线数据终端具有便携性和高性能wifi的优点,使得该无线数据终端的用户体验和适用性较高。
112.另外,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可以存在机械连接,也可以不存在机械连接,例如,当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不存在机械连接时,如
图17所示,仅需要将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即可。当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存在机械连接时,如图18所示,除了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之外,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可以通过插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当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存在机械连接时,如图1所示,第一主体1能够放置于第二主体2,从而通过第二主体2支撑第一主体1。因此,本技术中,对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是否有机械连接以及如何连接不作限定。
113.其中,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该第一主体1还包括第三壳体12和电池112,电池112用于为主板11供电,从而使得主板11在第一主体1处于外出模式时仍然能够工作,提高第一主体1的便携性。上述主板11、第一天线111和电池112均位于第三壳体12的内腔内,第一天线111位于主板1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同时,该第三壳体12具体可以包括前壳121和后壳122,前壳121和后壳122围成用于容纳主板11、第一天线111和电池112的腔体。
114.具体地,该第三壳体12的内腔内具有电池仓123,该电池仓123用于容纳电池112,且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主板11和电池112沿第一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下并排布置,或者,主板11和电池112也可以沿第一主体1的厚度方向布置,即主板11位于靠近前壳121的一侧,电池112靠近后壳122的一侧。另外,该第三壳体12的前壳121还可以设置有屏幕121a,该屏幕121a可以用于显示电池112的电量、信号强度、接入设备数量等信息。
115.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未连接时,例如第一主体1处于外出模式时,第一天线111工作,通过第一天线111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时,例如当第一主体1处于居家模式时,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通过导电部件连接,即使得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之间能够进行信号传导,此时,第二天线23也能够收发蜂窝信号和wifi信号,且由于第二天线23的性能较好,从而能够满足无线数据终端的网络性能要求。
116.具体地,如图3所示,主板1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11a,且第一主体1包括第三壳体12,该第三壳体12设置有第四通孔122a,第一连接部111a经第四通孔122a裸露;相应地,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21包括第一壳体211,第一壳体211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14,第二连接部214与第二天线23连接,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导线连接,也可以通过金属丝、fpc等连接。且该第一连接部111a与第二连接部214为金属,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时,即第一主体1处于居家模式时,第一连接部111a与第二连接部214接触,以使第一主体1与第二天线23之间通过导电部件(第一连接部111a、第二连接部214以及导线等)连接,实现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之间的信号传导。
117.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未连接,即第一主体1处于外出模式时,该无线数据终端通过第一天线111发射信号,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即第一主体1处于居家模式时,该无线数据终端可以通过第一天线111和第二天线23收发信号,或者,也可以仅通过第二天线23收发信号,即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时,第一天线111可以不工作。
118.其中,该第一连接部111a可以设置于主板11,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111a设置于第一天线111,由于第一天线111与主板11连接,因此,该第一连接部111a通过第一天线111与主板11连接。
119.更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11a的至少部分位于第四通孔122a内,从而使得第一连接
部111a与第四通孔122a形成凹槽;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部214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1的支撑面211c凸出,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时,第二连接部214的至少部分能够位于上述第四通孔122a与第一连接部111a形成的凹槽内,并与第一连接部111a接触,实现第一主体1与第二天线23之间的信号传导。同时,该第二连接部214伸入第四通孔122a内时,还能够通过二者的凹凸配合实现第一主体1与第一支撑件21之间的卡接,从而限制第一主体1从第二主体2上脱落。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111a、第四通孔122a和第二连接部214不仅能够实现第一主体1与第二天线23之间的信号传导,还能够实现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的机械连接。
120.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主体1的无线性能除了受到天线性能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第一主体1内各器件温度的影响,即当第一主体1内各器件温度过高时,该第一主体1所能够接入的设备数量、wifi信号强度和无线网络速率均受限,此时,该第一主体1能够满足外出时接入少量设备使用,无法满足居家时高性能网络的需求。
121.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如图5所示,第二主体2还设置有散热件24,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即第一主体1处于居家模式时,散热件24用于对第一主体1散热,从而降低第一主体1内各器件的温度,使得该无线数据终端的性能提升,能够接入的设备数量增加、wifi信号增强、无线网络速率加快,满足第一主体1的使用需求。另外,散热件24设置于第二主体2时,无需在第一主体1中设置散热部件,降低第一主体1的重量和体积,使得第一主体1在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未连接(例如外出模式时)具有较高的便携性。
122.其中,该散热件24具体可以为散热风扇,或者,该散热件24还可以为其他部件,例如液冷散热器、热电制冷片等。
123.具体地,如图9和图19所示,第二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风道27,散热件24的出风能够进入风道27,第二主体2的用于与第一主体1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211b,该第一通孔211b与风道27连通。
124.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时,散热件24的出风能够经风道27和第一通孔211b吹向第一主体1的主板11等部件(风向如图9和图19中的箭头所示),从而对主板11等部件散热。该实施例中,对第二主体2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其内部具有风道27即可。
125.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主体2包括相连的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上述第二天线23设置于该第一支撑件21,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第一主体1能够放置于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能够支撑在桌面或地面上,从而通过第二主体2放置第一主体1。
126.其中,第二天线23与该第一支撑件21之间通过转轴213转动连接,即该第二天线23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1和第一主体1转动,从而便于收发信号,进一步改善该无线数据终端的网络性能。
127.请参考图9,第一支撑件21包括第一壳体211,第一壳体211具有第一腔体211a,且第一壳体211用于放置第一主体1的支撑面211c设置有第一通孔211b,第一通孔211b与第一腔体211a连通。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散热件24位于第一腔体211a内,此时,该第一腔体211a为上述风道27。
128.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例如第一主
体1处于居家模式时,由于第二主体2的第一支撑件21用于支撑第一主体1,因此,当散热件24安装于第一支撑件21的第一腔体211a内时,散热件24与第一主体1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使得散热件24出风口243的冷风能够经第一通孔211b吹向第一主体1,从而快速冷却第一主体1的各部件,实现第一主体1的快速降温,改善第一主体1的网络性能。
129.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所示,该第二主体2的第二支撑件22包括第二壳体221,第二壳体221具有第二腔体221a,第一通孔211b与第一腔体211a、第二腔体221a连通,散热件24位于第二腔体221a内,此时,相连通的第一腔体211a和第二腔体221a为上述风道27。
130.本实施例中,散热件24出风口243的冷风在第二主体2的腔体内的流动路径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即冷风从出风口243排出到第二腔体221a内,并从第二腔体221a流向与其连通的第一腔体211a内,最后经与第一腔体211a连通的第一通孔211b流出并吹向第一主体1,从而起到冷却第一主体1内各部件的作用。当该散热件24设置于第二支撑件22的第二腔体221a内时,由于第二支撑件22用于支撑在桌面或地面上,其内腔更加便于布置散热件24。
131.其中,该第一壳体211的第一通孔211b可以为长条形孔或者其他形状的通孔,且多个第一通孔211b间隔布置于第一壳体211的支撑面211c,第一主体1工作时,主板11的发热量较多,此时多个第一通孔211b的范围至少覆盖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从而使得散热件24排出的冷风能够吹向主板11,对主板11进行降温,提升主板11的性能,进一步改善该无线数据终端的网络性能。
132.当然,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通孔211b的范围除了覆盖主板11之外,还可以覆盖电池112,且当该第一主体1放置于第二主体2上时,电池112与散热件24之间的距离小于主板11与散热件24之间的距离,即从散热件24的出风口243排出的冷风首先经过电池112,再经过主板11,即经过主板11的冷风的流速低于经过电池112的冷风的流速,此时,与电池112对应的第一通孔211b的截面积小于与主板11对应的第一通孔211b的截面积,从而避免大量的冷风从与电池112对应的第一通孔211b排出而无法有效冷却主板11,保证散热件24对主板11的散热效率。
133.更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散热件24具有出风口243和至少一个进风口,出风口243与第一腔体211a连通,第二壳体221内设置有阻挡件221f,阻挡件221f用于隔开出风口243和进风口,从而通过阻挡件221f隔开散热件24的出风气流和进风气流,防止散热件24的出风口243出现回流,提高散热件24的散热效率。
134.其中,该阻挡件221f可以为设置于第二腔体221a内的挡墙,该挡墙可以与第二壳体22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从而隔开出风口243与各进风口;或者,该阻挡件221f还可以为设置第二腔体221a内的泡棉26等部件,泡棉26位于散热件24的靠近出风口243的边缘,此时,该泡棉26能够起到隔开出风气流和进风气流的作用,具体地,将泡棉26通过胶粘等方式放置于预设的位置,从而隔开出风口243与各进风口。
135.以上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无线数据终端还包括位于第二腔体221a内的电路板25,该电路板25能够与电源电连接,从而为散热件24供电。
136.如图7所示,该第二主体2具有第一插头221d,该第一插头221d与电路板25电连接,并用于与外界电源电连接,且第一插头221d与外界电源电连接后,散热件24能够工作,此时,当主板11判断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时,主板11控制散热
件24开始工作,从而为第一主体1的各部件散热;当主板11判断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未连接时,即使电路板25为散热件24供电,散热件24也不能工作,从而避免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未连接时散热件24工作导致的能量浪费。
137.具体地,如图13所示,电路板25与散热件24之间设置有泡棉26,该泡棉26为柔性材质,从而使得电路板25与散热件24之间柔性接触,防止电路板25损坏。另外,上述设置于第二支撑件22的第二壳体221内的挡墙与该泡棉26,共同起到隔开散热件24的出风口243与各进风口的作用,即上述阻挡件221f可以包括泡棉26。
138.另外,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即第一主体1放置于第二主体2时,电路板25与电池112电连接,以使电路板25除了能够为散热件24供电之外,还能够为电池112充电。因此,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能够通过电路板25向电池112充电,从而使得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未连接时充电后的电池112能够为主板11供电,使得该第一主体1能够正常使用。
139.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第一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充电口124,该充电口124与电池112电连接,相应地,如图5所示,第二主体2设置有第二插头215,该第二插头215与电路板25之间通过线缆251电连接。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设置于第二主体2的第二插头215能够与第一主体1底部的充电口124电连接,从而使得电池112与电路板25电连接,通过电路板25为电池112充电。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插头215与充电口124电连接实现电池112的有线充电,节省成本。
140.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二支撑件22的第一腔体211a内设置有与电路板25电连接的充电线圈217,电路板25与充电线圈217之间可以通过线圈fpc252电连接,第一主体1的第三壳体12内设置有与电池112电连接的受电线圈113,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即第一主体1放置于第二主体2的第一支撑件21时,充电线圈217靠近受电线圈113,从而通过充电线圈217与受电线圈113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流,为电池112充电。本实施例中,充电线圈217与受电线圈113能够实现电池112的无线充电,简化无线数据终端的结构。
141.具体地,如图9和图11所示,第二壳体22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通孔221b,如图7所示,第二壳体221的侧部设置有第三通孔221c,同时,散热件24具有朝向第二支撑件22底部的第一进风口241和朝向电路板25的第二进风口242,此时,第二壳体221底部的第二通孔221b朝向第一进风口241,第二壳体221侧部的第三通孔221c距离第二进风口242较近,从而使得散热件24能够通过第二通孔221b和第三通孔221c进风。同时,电路板25位于第三通孔221c的投影范围内,从而使得经第二进风口242进入散热件24的冷风能够经过电路板25,对电路板25散热。
142.如图7所示,该第二壳体221除了与第一支撑件21相连的侧部,其他侧面均设置有该第三通孔221c。如图11所示,该第二壳体221底部的第二通孔221b具体可以为多个长条形孔,或者多个其他形状的孔,且第二通孔221b的投影至少覆盖散热件24的第一进风口241,从而使得散热件24能够有效进风。同时,该第二壳体221底部还设置有脚垫221e,从而使得第二壳体221与地面之间具有间隙,供散热件24的气流通过。
143.以上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主体2的第一支撑件21相对于第二支撑件22向上倾斜,第一支撑件21具有用于支撑第一主体1的支撑面211c;支撑面211c与第二支撑件22
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本实施例中,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如图1所示,第一主体1相对于地面倾斜放置,方便用户随时查看第一主体1的工作状态,且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1还能够为第二天线23提供足够的转动空间,从而能够更好地接收信号,进一步改善无线数据终端网络性能。
144.其中,该第一支撑件21的支撑面211c与第二支撑件22之间的锐角α具体可以为20
°
≤α≤80
°
。且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
145.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该第二主体2还包括相对于支撑面211c凸起的凸台218,该凸台218位于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相连的一端,该凸台218与支撑面211c大致垂直,使得该凸台218与支撑面211c拼接形成用于放置第一主体1的空间。当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第一主体1能够放置于支撑面211c,并与凸台218抵接。
146.本实施例中,该凸台218能够起到限制第一主体1的作用,从而防止第一主体1从第二主体2上掉落。
147.其中,该凸台218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件2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支撑件22,也可以与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一体成型,只要能够相对于支撑面211c凸起即可。
148.更具体地,当第一主体1放置于第二主体2上时,除了与凸台218抵接之外,该第一主体1的第三壳体12与第一支撑件21的第一壳体211可拆卸连接,从而进一步将第一主体1安装于第二主体2,提高二者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内各部件的电连接可靠性,即提高第二插头215与第一主体1的充电口124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并使得从散热件24排出的冷风能够对第一主体1的各部件进行散热。
149.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支撑面211c设置有多个支撑筋212,主板11与第二天线23连接时,第一主体1能够放置于支撑筋212,以使第一主体1与支撑面211c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第一主体1的底面与第一支撑件21上的第一通孔211b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使得散热件24的出风能够经第一通孔211b吹向第一主体1,提高散热效率,使得无线数据终端具有良好的网络性能。
150.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上述第二连接部214设置于支撑筋212,此时,能够方便地将第二连接部214伸入第一主体1的第四通孔122a内。
151.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散热件24设置于底座2的内腔内,且第二主体2还设置有风道27,当第一主体1的主板11与第二主体2的第二天线23连接时,散热件24的出风能够经风道27吹向第一主体1的主板11等部件(风向如图19中的箭头所示),从而对主板11等部件散热。同时,该第二主体2还可以包括散热片28,该散热片28位于第二主体2中与第一主体1连接的位置,且该散热片28与风道27对应。当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连接时,该散热片28与第一主体1接触,使得散热件24的出风能够吹向散热片28,从而对第一主体1内的各部件散热,此时,散热片28与散热件24结合,能够提高对第一主体1内各部件的散热效率。
152.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该第二主体2中,电路板25位于散热件24的出风口的下游,从而使得散热件24的出风能够吹向电路板25,对电路板25散热,同时,该电路板25设置有多个与风道27连通的通孔,使得散热件24的出风能够经电路板25的通孔进入风道27。
153.另外,该第二主体2还可以包括导热垫29,该导热垫29设置于第二主体2的与第一主体1连接的位置,且为柔性材质。当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连接时,该导热垫29用于与第
一主体1接触,从而降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的冲击,且该导热垫29能够导热,能够将第一主体1的热量传导至第二主体2的散热片28,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15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