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经济监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859678发布日期:2022-10-19 04:21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经济监测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数字经济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经济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2.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们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这些服务器在区块链系统中被称为节点,它们为整个区块链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和算力支持。如果要修改区块链中的信息,必须征得半数以上节点的同意并修改所有节点中的信息,而这些节点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中,因此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相比于传统的网络,区块链具有两大核心特点:一是数据难以篡改、二是去中心化。基于这两个特点,区块链所记录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可以帮助解决人们互不信任的问题。
3.数字经济,作为一个内涵比较宽泛的概念,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以纳入其范畴。在技术层面,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 5g通信等新兴技术。在应用层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在数字经济已引起全球高度关注的今天,数字经济也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加显现。
4.现有的技术中,由于区块链的节点数量较多,并且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数据行业领域较广,因此针对现有的区块链的数字经济并没有一套很好的监测方法,现有的方式通常都是针对每一个行业开发一套适用于该行业的区块链数字经济的监测方法,在该行业进行转型时需要重新进行监测方法的设计,这种监测方式开发成本较高且适用性不强,因此缺少一种能够进行基础监测的通用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经济监测方法,通过对区块链的节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能够得到通用的基础监测结果,以解决现有的区块链的数字经济监测方式不够全面、监测方式单一且适用性不强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经济监测方法,所述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步骤a,获取该行业区块链的节点数量,并对获取到的区块链节点进行划分设定;
8.步骤b,通过对划分后的区块链节点的数据进行监测,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9.步骤c,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对基础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第一监测策略,对中等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第二监测策略,对严重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第三监测策略;
10.步骤d,对第一监测策略、第二监测策略以及第三监测策略的监测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并得到行业区块链的数字经济综合监测结果。
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还包括如下子步骤:
12.步骤a1,对该行业的区块链的节点进行基础标记设定,分别标记为jd1 至jdi,其中jd1至jdi分别表示第一个区块链节点和第i个区块链节点,且i表示该行业区块链节点的总数量;
13.步骤a2,将该行业群体内部指定的记账节点设定为预选节点,并在基础标记的基础上对预选节点进行再标记,分别标记为jdy1至jdyj,其中,jdy1至jdyj分别表示第一个预选节点和第j个预选节点,且j表示该行业区块链的预选节点的总数量,j小于或等于i;
14.步骤a3,获取该行业区块链节点的设备处理量,并获取该节点的设备处理量占该行业区块链整体的设备处理量的比重,并将该比重设定为设备比重值;将该区块链节点按照设备比重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获取排序排名前百分之十之内的区块链节点,并将该区块链节点设定为高比重节点;
15.将高比重节点进行标记,当高比重节点属于预选节点时,将该高比重节点分别标记为jdyg1至jdygk,其中jdyg1至jdygk分别表示属于预选节点的第一个高比重节点和第k个高比重节点,k表示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的数量;
16.当高比重节点不属于预选节点时,将该高比重节点分别标记为jdg1至 jdgl,其中,jdg1至jdgl分别表示不属于预选节点的第一个高比重节点和第l个高比重节点,l表示不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的数量。
17.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还包括如下子步骤:
18.步骤b1,先对每个节点进行风险比重赋值,其中,按照风险比重赋值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的顺序为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预选节点以及不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并对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预选节点以及不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的风险比重赋值分别设定为第一风险比重值、第二风险比重值以及第三风险比重值;
19.步骤b2,对需要进行记账处理的数据进行处理节点获取,再将处理节点与预选节点进行相比得到处理比重值;
20.对高比重节点的设备比重值进行获取,并对所有高比重节点的设备比重值进行累加得到设备偏重比值;
21.步骤b3,对区块链节点漏洞进行监测筛查,获取存在漏洞的区块链节点进行标记,并分别对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预选节点以及不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的漏洞数量分别设定为第一漏洞数量、第二漏洞数量以及第三漏洞数量。
2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c还包括步骤c1,所述步骤c1包括:将第一风险比重值、第二风险比重值、第三风险比重值、处理比重值、设备偏重比值、第一漏洞数量、第二漏洞数量以及第三漏洞数量代入到区块链节点监测公式中得到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
23.当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小于等于第一基础风险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划分为基础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当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大于第一基础风险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基础风险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划分为中等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当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大于第二基础风险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划分为严重问题的区块链节点;且第一基础风险阈值小于第二基础风险阈值。
f1jc1至f1jcm分别为每次采用第一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所述第二综合处理公式配置为:
37.pzh2=|f2jc
2-f2jc1|+...+|f2jc
n-f2jc
n-1
|;其中,pzh2为第二监测综合处理值, f2jc1至f2jcn分别为每次采用第二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所述第三综合处理公式配置为:
38.pzh3=|f3jc
2-f3jc1|+...+|f3jc
o-f3jc
o-1
|;其中,pzh3为第一监测综合处理值, f3jc1至f3jco分别为每次采用第三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
3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首先获取该行业区块链的节点数量,并对获取到的区块链节点进行划分设定;然后通过对划分后的区块链节点的数据进行监测,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对基础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第一监测策略,对中等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第二监测策略,对严重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第三监测策略;最后对第一监测策略、第二监测策略以及第三监测策略的监测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并得到行业区块链的数字经济综合监测结果,该方法能够基于区块链节点的基础数据和基础监测数据对该行业的区块链节点进行风险监测,并且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的行业区块链节点监测,提高了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同时降低了监测的成本。
附图说明
4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41.图1为本发明的监测方法的流程图;
42.图2为本发明的步骤a的子步骤局部流程图;
43.图3为本发明的步骤b的子步骤局部流程图;
44.图4为本发明的步骤c的子步骤局部流程图;
45.图5为本发明的步骤d的子步骤局部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47.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经济监测方法,通过对区块链的节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能够得到通用的基础监测结果,以解决现有的区块链的数字经济监测方式不够全面、监测方式单一且适用性不强的问题。
48.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9.步骤a,获取该行业区块链的节点数量,并对获取到的区块链节点进行划分设定;其中在行业区块链中,行业区块链由某个群体内部指定多个预选的节点为记账人,每个块的生成由所有的预选节点共同决定(预选节点参与共识过程),其他接入节点可以参与交易,但不过问记账过程(本质上还是托管记账,只是变成分布式记账,预选节点的多少,如何决定每个块的记账者成为该区块链的主要风险点),其他任何人可以通过该区块链开放的api进行限定查询,因此预选节点的重要性最大,对该行业的风险的占比也最大。
50.所述步骤a还包括如下子步骤:
51.步骤a1,对该行业的区块链的节点进行基础标记设定,分别标记为jd1 至jdi,其中jd1至jdi分别表示第一个区块链节点和第i个区块链节点,且i表示该行业区块链节点的总数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数字经济受到三大定律的支配,其中一条就是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等于其节点数的平方。因此节点的数量越大,所对应的风险等级越高,并以指数关系不断变大。
52.步骤a2,将该行业群体内部指定的记账节点设定为预选节点,并在基础标记的基础上对预选节点进行再标记,分别标记为jdy1至jdyj,其中,jdy1至jdyj分别表示第一个预选节点和第j个预选节点,且j表示该行业区块链的预选节点的总数量,j小于或等于i;
53.步骤a3,获取该行业区块链节点的设备处理量,并获取该节点的设备处理量占该行业区块链整体的设备处理量的比重,并将该比重设定为设备比重值;将该区块链节点按照设备比重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获取排序排名前百分之十之内的区块链节点,并将该区块链节点设定为高比重节点;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具备“少数服从多数”以及“人人平等”的特点,其中“少数服从多数”并不完全指节点个数,也可以是计算能力、股权数或者其他的计算机可以比较的特征量。其中计算机可以比较的特征量可以为该设备的处理量,处理的量越大表明该节点的设备重要性越高,代表其对应的风险比重也越大。
54.将高比重节点进行标记,当高比重节点属于预选节点时,将该高比重节点分别标记为jdyg1至jdygk,其中jdyg1至jdygk分别表示属于预选节点的第一个高比重节点和第k个高比重节点,k表示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的数量;k小于或等于j。
55.当高比重节点不属于预选节点时,将该高比重节点分别标记为jdg1至 jdgl,其中,jdg1至jdgl分别表示不属于预选节点的第一个高比重节点和第l个高比重节点,l表示不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的数量。
56.请参阅图1和图3,步骤b,通过对划分后的区块链节点的数据进行监测,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所述步骤b还包括如下子步骤:
57.步骤b1,先对每个节点进行风险比重赋值,其中,按照风险比重赋值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的顺序为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预选节点以及不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并对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预选节点以及不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的风险比重赋值分别设定为第一风险比重值、第二风险比重值以及第三风险比重值;第一风险比重值大于第二风险比重值,第二风险比重值大于第三风险比重值。
58.步骤b2,对需要进行记账处理的数据进行处理节点获取,再将处理节点与预选节点进行相比得到处理比重值;
59.对高比重节点的设备比重值进行获取,并对所有高比重节点的设备比重值进行累加得到设备偏重比值;
60.步骤b3,对区块链节点漏洞进行监测筛查,获取存在漏洞的区块链节点进行标记,并分别对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预选节点以及不属于预选节点的高比重节点的漏洞数量分别设定为第一漏洞数量、第二漏洞数量以及第三漏洞数量。节点漏洞筛查过程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计算机基础漏洞筛查方法即可,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进行选取,最终结果是需要获取该行业的一个基础漏洞参考值。
61.请参阅图1和图4,步骤c,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对基础问题的区块链
节点进行第一监测策略,对中等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第二监测策略,对严重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第三监测策略;所述步骤c还包括步骤c1,所述步骤c1包括:将第一风险比重值、第二风险比重值、第三风险比重值、处理比重值、设备偏重比值、第一漏洞数量、第二漏洞数量以及第三漏洞数量代入到区块链节点监测公式中得到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所述区块链节点监测公式配置为:
62.其中,fjc为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fbz1为第一风险比重值,fbz2为第二风险比重值,fbz3为第三风险比重值,bcl为处理比重值,bsp为设备偏重比值,sld1为第一漏洞数量,sld2第二漏洞数量,sld3为第三漏洞数量,s1为区块链节点的数量转换指数,且s1大于零小于1,s1用于将区块链节点的数量转换成监测风险所能对应的指数值。
63.当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小于等于第一基础风险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划分为基础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当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大于第一基础风险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基础风险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划分为中等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当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大于第二基础风险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划分为严重问题的区块链节点;且第一基础风险阈值小于第二基础风险阈值。
64.所述步骤c还包括步骤c2,所述步骤c2包括:采用第一监测策略对基础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监测,采用第二监测策略对中等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监测,采用第三监测策略对严重问题的区块链节点进行监测;
65.所述第一监测策略包括:对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处理量进行获取,每处理第一数量的数据对区块链节点再次进行一次监测,当监测结果不存在风险问题时,则将该区块链节点重新设定为正常节点,当监测结果存在风险问题时,则将该区块链节点重新设定为基础常态问题节点;
66.所述第二监测策略包括:对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处理量进行获取,每处理第二数量的数据对区块链节点再次进行一次监测,当监测结果不存在风险问题时,则将该区块链节点重新设定为正常节点,当监测结果存在风险问题时,则将该区块链节点重新设定为中等常态问题节点;
67.所述第三监测策略包括:对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处理量进行获取,每处理第三数量的数据对区块链节点再次进行一次监测,当监测结果不存在风险问题时,则将该区块链节点重新设定为正常节点,当监测结果存在风险问题时,则将该区块链节点重新设定为严重常态问题节点;且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第二数量大于第三数量。
68.请参阅图1和图5,步骤d,对第一监测策略、第二监测策略以及第三监测策略的监测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并得到行业区块链的数字经济综合监测结果。所述步骤d还包括如下子步骤,
69.步骤d1,对每次采用第一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进行获取,并采用第一综合处理公式对获取到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一监测综合处理值;所述第一综合处理公式配置为:pzh1=|f1jc
2-f1jc1|+...+|f1jc
m-f1jc
m-1
|;其中,pzh1为第一监测综合处理值,f1jc1至f1jcm分别为每次采用第一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
70.步骤d2,对每次采用第二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进行获取,并采用第二综合处理公式对获取到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监测综合处理值;所述第二综合处理公式配置为:pzh2=|f2jc
2-f2jc1|+...+|f2jc
n-f2jc
n-1
|;其中,pzh2为第二监测综合处理值,f2jc1至f2jcn分别为每次采用第二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
71.步骤d3,对每次采用第三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进行获取,并采用第三综合处理公式对获取到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三监测综合处理值;所述第三综合处理公式配置为:pzh3=|f3jc
2-f3jc1|+...+|f3jc
o-f3jc
o-1
|;其中,pzh3为第一监测综合处理值,f3jc1至f3jco分别为每次采用第三监测策略进行监测后存在风险问题的区块链节点基础监测风险值。
72.当第一监测综合处理值、第二监测综合处理值和第三监测综合处理值分别大于等于第一综合变化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标记为高变化风险节点;当第一监测综合处理值、第二监测综合处理值和第三监测综合处理值分别大于等于第二综合变化阈值且小于第一综合变化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标记为中变化风险节点;当第一监测综合处理值、第二监测综合处理值和第三监测综合处理值分别小于第二综合变化阈值时,将该区块链节点标记为低变化风险节点。
7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