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致动器及其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75372发布日期:2024-03-12 21:08阅读:15来源:国知局
压电致动器及其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方案属于摄像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压电致动器结构的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1、目前,在手机终端中的摄像模组一般包括:光学元件、致动器、滤光元件和图像传感器。光学元件往往包括光学透镜,光学镜筒等。一般在摄像模组中,当传感器检测到移动时,致动器工作使得光学元件进行平移运动,从而对成像光束进行补偿,也即是对移动所产生的位移(直线位移和/或角度位移)进行补偿。为了满足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轻薄化的发展趋势,业界试图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工业、显微镜、照相机等领域的致动器应用于小尺寸的摄像模组,但是,由于与配置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尺寸的摄像模组相比,现有的致动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较大的体积,导致将现有的致动器应用于能够量产的、小尺寸的摄像模组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

2、近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各项功能的迅速发展和完善,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部件之一的摄像模组在设计和应用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用户对摄像模组的尺寸要求越来越高,用户期望具备高像素,小尺寸且兼具变焦以及防抖能力的摄像模组。但一般来说,像素越高的摄像模组,光学元件的数量也会越多,光学元件的机构总高(totaltrack length,ttl)也会越大,越大的光学元件要求与之配套的马达的承重也要增加,马达尺寸也在不断增加。现有技术中存在音圈式弹片马达,但是由于弹片承载力的问题,弹片无法很好地保持大体积和大重量的光学元件。现有技术中也存在滚珠马达,但是由于滚珠马达结构复杂,且没有机械的复位元件,容易造成异响等。因此在摄像模组领域中使用压电马达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由于压电马达作为接触式的致动器方案,需要压电马达与被驱动件相互摩擦连接后,才能使压电马达驱动被驱动件运动,接触式的设计尤其需要注意组装过程中的良率,使用过程中可靠性,产品表现的性能,尺寸的小型化,因此压电马达的方案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以实现更加的性能。

3、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压电马达的摄像模组,通过采用压电致动器的方式,实现了高精度的变焦效果,也避免了整体致动器的尺寸进一步变大,降低了摄像模组的尺寸,提高了压电马达的可靠性,也通过结构上的改进优化压电马达的安装良率,因此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2、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为提供一种压电致动器,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将压电致动器设计成实现方便组装,尺寸紧凑,机械可靠性优异至少一个效果。

3、依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压电致动器,其包括:

4、压电振子,所述压电振子具有电极,且所述压电振子为一长方体;

5、压电摩擦头,所述压电摩擦头设置于所述压电振子的一表面;

6、压电摩擦片,所述压电摩擦片与所述压电摩擦头相抵接;

7、弹片,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压电振子的另一表面;

8、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矩形短边所形成的平面分为四个区域,互为对角线的区域通过电极相连接。

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四个区域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

1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四个区域各具有上下两端的电极。

1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一区域的上端电极与第三区域的下端电极相连接,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二区域的上端电极与第四区域的下端电极相连接,即互为对角线的两个区域的电极相连接。

1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弹片还具有至少一弹片定位孔,通过所述弹片定位孔将所述弹片固定至所述压电振子上,所述压电振子的矩形长边方向与矩形短边方向的谐振频率相同。

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压电振子还包括第一相电极、第二相电极、第三相电极以及第四相电极。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一区域具有第一相电极以及第二相电极,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二区域具有第二相电极以及第三相电极,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三区域具有第一相电极以及第四相电极,所述压电振子的第四区域具有第三相电极以及第四相电极。

1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一相电极、第二相电极、第三相电极以及第四相电极以矩形长边方向互相堆叠设置。

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二相电极以共电位电极连接于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压电振子的第四相电极以共电位电极连接于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

1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压电振子还具有至少一基板,所述基板以矩形短边方向设置于所述压电振子的一表面,所述基板连通所述压电振子的电极层。

1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连接于所述压电振子的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相电极以及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相电极,所述第二基板连接于所述压电振子的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三相电极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三相电极。

18、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技术特征:

1.一种压电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四个区域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四个区域各具有上下两端的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一区域的上端电极与第三区域的下端电极相连接,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二区域的上端电极与第四区域的下端电极相连接,即互为对角线的两个区域的电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弹片还具有至少一弹片定位孔,通过所述弹片定位孔将所述弹片固定至所述压电振子上,所述压电振子的矩形长边方向与矩形短边方向的谐振频率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振子还包括第一相电极、第二相电极、第三相电极以及第四相电极。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一区域具有第一相电极以及第二相电极,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二区域具有第二相电极以及第三相电极,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三区域具有第一相电极以及第四相电极,所述压电振子的第四区域具有第三相电极以及第四相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一相电极、第二相电极、第三相电极以及第四相电极以矩形长边方向互相堆叠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二相电极以共电位电极连接于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压电振子的第四相电极以共电位电极连接于所述压电振子的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振子还具有至少一基板,所述基板以矩形短边方向设置于所述压电振子的一表面,所述基板连通所述压电振子的电极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连接于所述压电振子的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相电极以及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相电极,所述第二基板连接于所述压电振子的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三相电极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三相电极。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电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电振子,所述压电振子具有电极,且所述压电振子为一长方体;压电摩擦头,所述压电摩擦头设置于所述压电振子的一表面;压电摩擦片,所述压电摩擦片与所述压电摩擦头相抵接;弹片,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压电振子的另一表面;其中,所述压电振子的矩形短边所形成的平面分为四个区域,互为对角线的区域通过电极相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傅强,唐磊,赵波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